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西方哲学死了

西方哲学死了



第一篇:西方哲学死了

《西方哲学死了!HOW ? WHY ?》

《为什么说西方哲学已经死了?》

黎 鸣

序言 „„„„„„„„„„„„„„„„„„„„„„„„„„„„„ 1——4 目录

第一章 问题的缘起

一 第三大人学问题„„„„„„„„„„„„„„„„„„„„„„„„ 1 二 20世纪留给人类的教训„„„„„„„„„„„„„„„„„„„„„ 7 三近代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精神与理性主义„„„„„„„„„„„„„„ 8 四 理性精神蜕变为理性主义的历程„„„„„„„„„„„„„„„„„ 21 五 人类的精神性是如何丧失的„„„„„„„„„„„„„„„„„„„ 50 六 21世纪:人类面临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的双重危机„„„„„„„„„ 59 七 21世纪:人类进入道德真空的时代„„„„„„„„„„„„„„„„ 62 八 西方理性主义,前面是悬崖„„„„„„„„„„„„„„„„„„„ 74 九 复活人类的原精神„„„„„„„„„„„„„„„„„„„„„„„ 75 十 人类的新生之路——人类生命意义的革命„„„„„„„„„„„„„ 81 第二章 问题的解答

十一 西方哲学死了——从神学到哲学到人学„„„„„„„„„„„„„„ 91 十二 为什么说西方哲学已经死了„„„„„„„„„„„„„„„„„„„ 102 十三 20世纪,西方哲学走向死亡的最后历程„„„„„„„„„„„„„„ 107 第三章 新世纪,对问题的回应与希望

十四 21世纪人类的恶兆„„„„„„„„„„„„„„„„„„„„„„„ 121 十五 为亨廷顿的书重新命名„„„„„„„„„„„„„„„„„„„„„ 122 十六 这一千年,从神到物到人的历史观„„„„„„„„„„„„„„„„ 125 十七 从人学反思两千年„„„„„„„„„„„„„„„„„„„„„„„ 128 十八 从人学反思马克思„„„„„„„„„„„„„„„„„„„„„„„ 132 十九 哥德尔、“深蓝”与21世纪人类对人学的吁求„„„„„„„„„„„ 141 二十 从中西医结合问题谈到新世纪人类思维方法的革命„„„„„„„„„ 151 二一 人学逻辑革命,希望在我中华

——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弦”是什么„„„„„„„ 180 后记 „„„„„„„„„„„„„„„„„„„„„„„„„„„„„„„ 192

序 言

黎 鸣

(一)说西方哲学死了,这不是诅咒,也不是仅仅表达一种情绪,而是一种属于真正历史的和逻辑的客观理性的判断。

借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种说法,他认为在人类的第一个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到公元200年),几乎同时地在欧亚大陆的不同地区,如巴勒斯坦、希腊、波斯、中国、印度,出现了可称之为人类精神领袖的不同类人物——先知、哲人、圣人、佛陀等。笔者进一步认为,正是在这一个时期,人类同时产生了神学(古希伯来)、哲学(古希腊)和人学(古中国)。无论神学、哲学、人学,它们同都是人类从不同侧面反思人性精神的学问,神学反思人性精神的神秘的意志力量、哲学反思人性精神的实践的理性力量、人学反思人性精神的道德的情感力量,它们各擅人性精神的一个侧面,各自成为一个方面的学问,但它们的目的却都是在关心人类的命运。

在迄今近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上述的无论神学、哲学、人学都曾经历过一次以上的死亡和再生的历程。所谓学问的死亡,是指其对人类的命运所面临的困境已全然丧失了任何有助于变革的思考的力量。在此意义上,最早死亡的是古代中国的人学,或更具体地说主要地是指中国古代的儒学,其死亡的标志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焚书炕儒”。其后到了汉代,经过汉儒的再生,作为原始人学的儒学实际上变成了一种伪神学的两汉经学;到了宋代,经过宋儒的第二次再生,又一变而成了一种伪哲学的宋代理学或道学,此种伪哲学的宋(明)理学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甚至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中青年们喊出了“砸烂孔家店”的口号为止。实际上人们不知道,孔夫子的原始人学的本真的儒学,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不久便已经寿终正寝了。作为本真人学的儒学在后来的两千多年中,只不过是一具僵尸被后来的人们分别用伪神学和伪哲学的“两汉经学”、“宋明理学”的两层裹尸布包装着,并以此两种面目一再出现在历代中国人的面前,而到了民国之后,中国古代的人学算是连僵尸也一起被焚烧了。

古希伯来人的原始神学又如何呢?耶稣之死(公元三十年)象征着原始神学的第一次死亡;到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犹太教的神学经过了一次再生,变成了伪人学的基督教的神学;到了十字军东征之后的中世纪后期,由阿奎那出面使神学又一次再生,变成了伪哲学的经院哲学或经院神学;再经过新教改革运动,伪哲学的神学也终于走到了垂死的尽头。

古希腊人的原始(自然)哲学又如何呢?古希腊人的城邦民主社会帮助产生了哲学,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诞生,城邦民主社会完结了,自然哲学的时代也跟着完结了;从希腊化时代到古罗马帝国,在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学人的手中,原始的哲学变成了伪人学的道德哲学;到了西方中世纪时代,经院派哲学其实是打着哲学招牌的伪神学;直到十六世纪由笛卡儿创生了西方近代新的(自然)哲学的时代。

以上对古代神学、哲学、人学的历史演变的粗略的叙述,既表明了笔者本人的关于人类对人性精神反思的大历史观,也说明了人性精神的三个方面的缺一不可的完整性和彼此的必要的互补性。无论神学(它表现人性精神的神秘的意志)、哲学(它表现人性精神的实践的理性)还是人学(它表现人性精神的道德的情感),它们都是完整的人性精神之学的不可忽缺的一个方面,任何缺乏其他方面的孤立的人性精神反思的学问,都将在其时间历史的演变之中导致伪学问的兴起,例如坚持孤立的人学——儒学的中国,相继在汉代和宋代分别兴起了伪神学的两汉经学和伪哲学的宋明理学的演变。同样,古希伯来的神学在后来的历史中也依然兴起过伪人学(基督教的道德神学)和伪哲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的时代。古希腊的哲学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同样兴起了伪人学(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的道德哲学)和伪神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的时代。与中国古代人学的命运不同的是,在后来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古希伯来人的神学和古希腊人的哲学的演变在时空上合一,它们在欧洲的土地上相互交错在一起共同发生了时间性的历史演变。这种合流的历史演变的结果,就像无性繁殖向有性繁殖的变迁,不仅使它们本身发生了质的变化,更是在它们的交配和互补中产生了全人类历史的大质变,从此,人类历史彻底地从过去神鬼(意志)——英雄(道德)的时代迈向了理性主义(科学与民主)的时代,处在这个时代演变之交和起始的伟大的历史人物均出现在欧洲的土地上,例如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培根、洛克、牛顿等,其中尤其必须提到笛卡儿,他被人们尊称为近代西方哲学之父。从笛卡儿开始的西方近代哲学启开了对人性精神的实践理性的工具(应对自然的理性工具——科学,应对社会的理性工具——民主)的大发明和大创造的时代,一发而不可收,直到今天。换言之也可以说,科学与民主,它们其实是神学与哲学交配后生下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在这方面,只具有孤立的原始人学传统的中国人是无法与西方人相抗衡的,仅仅靠单一的原始人学以及伪神学的两汉经学和伪哲学的宋明理学,中国人将永远无法创造出近现代人类理性的工具——科学与民主。这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既缺乏神学(但不缺乏迷信),更缺乏哲学。那么,什么是哲学呢?为什么到了20世纪末它又自行死亡了呢?这正是本书要加以回答的问题。

宣布西方哲学的死亡,是为了迎接全人类新的人学的到来而清出思想的平台。为此,在新的世纪,人类将首先进行一场新的人学的思维逻辑的革命,以多元论的逻辑取代哲学的陈旧的二元论逻辑,用全面的兼容的思维取代片面的偏颇的思维,其宗旨是在于全人类普遍的福祉,而决不是仅仅任何特殊人类的特殊的福祉。

20世纪是一个特别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人类经历的苦难达到了人类历史之最:最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最多的人类相残、最恶劣的人性尊严的侮蔑、最无耻的道德沦丧、最肆无忌惮的生态破坏„„所有这一切都与哲学的兴盛与死亡密切相关,而这一切又全都带进了新的21世纪。

(二)在21世纪尚未到来之前,我便已经撰写了《21世纪人类的恶兆》一文(见《北京观察》,1999年第六期),此恶兆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竟然违反联合国宪章并超越联合国,擅自狂轰烂炸一个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至使死伤平民数以万计,毁坏财产数以亿计。此举还曾被赋予一个高尚的口实,即:“人权高于主权”。

但是,由谁来定义人权,并且由谁来裁判人权,仅由美国或北约吗?强权取代公理,一至于此,人道、正义,乃至真正的人权究竟何在?在此文之前,我已发表了《西方哲学死了》一文(见《方法》,1998年第二、三期),之后又发表了《为什么说西方哲学已经死了》一文(见《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七—八期)。想不到,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也即2001年的9月11日,世界又接着爆发了第二个恶兆,•此即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遭到恐怖分子的严重袭击,造成伤亡人数逾千,毁坏财产更是逾百亿(美元)。此事件不仅令美国也令全世界震惊、愤慨,但也不乏有人幸灾乐祸、弹冠相庆。

在我看来,这两大恶兆都共同预示了新的世纪人类世界的某种特征或本征的现象。这种特征或本征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呢?对此问题本书虽不敢说已经作出了全面的回答,但我认为,至少作出了非常关键的回答,即:西方哲学的确已经死了。

第一个恶兆,美国和北约扮演了人类上帝的角色,这无疑开启了一个极无信仰极不道德的可怕的先例。在这个先例中,不仅伤亡了数万无辜的塞尔维亚平民,还连带杀害了更加无辜的三个中国人以及炸毁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大楼。关于后一点,美国人说是误会,真是误会吗?这只有让上帝去回答。

第二个恶兆,扮演了人类超越者的美国本身竟然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受到伤亡的依然是数千无辜的平民。

这两个恶兆的共同点都是降灾于普通的平民。无论美国和北约的“正义”之师还是以“圣战”名义出现的恐怖分子,他们全都毫不例外地以伤害普通人的生命来显示其“正义”和“圣战”的威力。进入新的21世纪,人类究竟发生了什么毛病? 我认为,所有的毛病都根源于西方哲学死了。而在西方哲学的死亡之前,它也早就杀死了上帝,摧毁了人类信仰和道德的根基,正如本书所言:21世纪,人类进入了道德真空的时代。造成道德真空时代的根源即在西方哲学的死亡。西方哲学死亡的含义即它已经完全丧失了继续关心人类命运的智慧力量,相反的是,它损害人类自身的邪恶的力量反而倍增。在新的世纪,人类将吁求全新人学的诞生。

近代以来,处于西方文化中心论大黄伞盖之下的西方人一直豪迈地自称“理性的动物”,的确,在很大的程度上他们说得非常正确。西方人的理性能力在近代很长一段时期内确实远较其他一切人类强大,正是因此,他们创造了全新的自然科学技术,创立了民主——自由的社会制度,推动了全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西方人强大的理性能力即得力于他们的哲学,得力于他们的充满了空前的逻辑力量的哲学。

近代西方哲学的诞生和发展即是显示西方人类理性力量的产生和强大,人类的理性精神即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精神。但值得注意的是,理性精神并不是人类精神的全部,除了理性精神,人类还必须要有信仰的克己精神(意志)和仁爱的道德精神(情感)。按照我的理论的说法,人类理性精神、信仰精神和仁爱精神是三个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生发的人类精神的基元,在三者之间具有某种三联守恒的规律,即其中任何一者的过于旺盛或超越都势必导致其他二者的衰退甚至亡逸。从深远的意义上看,信仰的精神往往倾向于利人类群体,仁爱的精神往往倾向于利他(她),而理性的精神则往往倾向于利己。所以,当主张理性的哲学愈来愈蜕变并僵化为主宰一切的理性主义之时,人类的信仰和仁爱的道德便相应倒退甚至消亡。理性主义的过盛实质是利己主义的过盛。物极必反,人类过盛的利己主义事实上也愈来愈变得不再真正利己,甚至反而害己了。尤其当理性主义过于旺盛到消灭信仰、消灭道德之日,实际上也就是宣布理性主义的哲学本身死亡之时。

从人类的历史看来,人类的大智慧曾诞生于古希伯来先知的神学、古希腊哲人的哲学和古中国圣人的人学。原初的神学、哲学、人学曾创造了东西方不同地区人类灿烂的古代文化,此外,在时间谱系上也展示了人类文化历史的大阶段。中世纪以来的新神学和新哲学在近代的一千多年中便已显然展示了人类历史中的两大阶段:封建神权社会和资本物权社会。在笔者的《问人性》一书中,这两个历史大阶段分别相应于官场化社会和市场化社会。到了今天的21世纪,神学和哲学都已相继死去,唯一尚留给人类一丝希望的便是将诞生新的人学,以及与其相应的信息(知识)人权社会,这在笔者的《问人性》书中相应于情场化社会。关于上述三种社会的历史分析和预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拙著《问人性》(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

新世纪的人学将综合历史上神学和哲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人性精神的内容,以其全新的面貌出现。为此,人类将不能不经历一场空前的人学逻辑思维的革命。关于这场新思维方法的革命,笔者看好东方,尤其看好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这是因为,古老的中国原本就是古代原始人学的故乡。

丧失了哲学的生命力的西方人,尤其美国人,其实仍旧有能力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有益的反思。中国古代圣人老子曾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的聪明人、真正的强者,是自知者、自胜者,而不必是知人者、胜人者。因为从来人们最大的敌人实际上是人们自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实也同样是如此。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又言:“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今天的美国人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强大的经济力量,却未必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当平均每个美国人消耗的能源、资源相当于3个日本人、6个墨西哥人、•12个中国人、33个印度人、147个孟加拉人或422个埃塞俄比亚人之时,美国人原本可以少骄狂一些,少趾高气扬一些,可是偏偏美国人却一意孤行,坚持继续增加暴力输出的力量,一味只顾自身的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搞单边主义的一国独大:否决京都议定书、否决全面限制核试验、否决反导条约、强行推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以此掀起新一轮武器竞赛、拒绝参加反种族主义大会„„等等。美国煞费苦心在世界上寻找新的敌人,却偏偏忘记了最大的敌人恰恰是其自身。

我毫不怀疑当今美国的强大,甚至毫不怀疑它的武器力量足可以数次摧毁整个地球,但这又如何,美国人总不能用强大的暴力消灭世人心中对他的怨恨吧。恐怖分子固然可恶,他们让平民流血;但动辄以强大的暴力威胁别人的霸道政治也同样可恶,他们同样让平民流血。我们应该反对一切让平民流血的反人道和反人性的政治。这种政治的盛行恰恰是西方哲学已经死了的最显著的证明。新的世纪全人类都将渴望具有新的充满全面人性精神的智慧,因此,全人类都将吁求充满这种新的人性精神智慧的新的人学的诞生。

2001.9.22.于北京寓所.

后记

9月8日下午,在老乡和著名的书法家邱振中先生的作品展上,一群江西老表不期而遇,其中便有因《席殊书屋》而闻名全国的席殊先生。久未谋面,乍见之下,自是一番亲切。席殊先生盛赞我女儿黎宛冰新近刚写完的小说,我也顺便谈到正著《为什么说西方哲学已经死了》一书并打算出版之事。想不到席殊先生当即表示愿意助一臂之力,令我感动。因为席殊先生不久要赶赴昆明参加全国书展,便约定等他回京后再作定夺。

想不到此后三天,竟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纽约、华盛顿遭袭击事件。•此事件的发生更促使加速了我完成此书的进程。因为我认为,此事件乃人类新世纪又一惊世骇宿的恶兆,而前一个恶兆则为1999年美国与北约对南斯拉夫的轰炸。这两大恶兆均能进一步证实我著作中的判断:西方哲学死了,人类在新的世纪将不能不吁求全新的人学。

2001.9.22.于北京寓所.

第二篇: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作业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08级尹璇081001295

5你认为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中哪一步骤有问题,为什么?如果你赞同安瑟尔谟的论证,那么如何反驳高尼罗的责难?

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尔谟认为信仰高于理性,而上帝的崇高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单凭理性无法达于上帝,只有先信仰才能够理解。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安瑟尔谟对上帝的存在进行了“本体论证明”。

其一,上帝是一个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对于这样一个判断,即使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愚人也能够理解他所听到的对象,知道这个对象在他心中存在,即使他怀疑这个对象。被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东西不能仅存在在心中,而且也必须是在现实中存在着,如果他不是在现实中存在,就不是无与伦比的存在了,所以无与伦比的上帝一定是存在的。

其二,最伟大的上帝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既然上帝是无与伦比的存在,就不可能有比他更为真实的存在。如果有人主张有比上帝更好、更真实的存在,那就把被创造者上升到创造主之上的地位了,这是十分荒谬的。

所以,上帝是人所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也是可能设想的最伟大存者者,因为如果上帝不是这个存在者,那么必定还有另外一个最伟大的存在者,但这是可能的。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本体论的证明是一个三段论形式:

(1)上帝是无与伦比与伟大的。

(2)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是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的。

(3)所以上帝是真实存在的,不可能不存在。

安瑟尔谟的这种三段论模式从形式上看完全符合逻辑推理的过程,毫无瑕疵,但关键在于这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内容却并非像其形式一样滴水不漏。

首先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的大前提:上帝是无与伦比的和伟大的。这一点就已经引起了极大地疑问,尤其是对于上帝毫无所知或毫无兴趣的“愚人”来讲,理解相信这一点相当困难,因为对于这一类人上帝的是否存在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情,他们也不会把上帝放在心中并当作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并进一步相信上帝也存在于现实中,或许我们不能单凭这样一类人就否定上帝的无与伦比,因为那些上帝的虔诚者认为即使他们不承认上帝,上帝也已经存在于心中并被理解了,对于坚信上帝是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的人们来说,上帝的确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而存在着,可问题是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上帝在现实中在哪里存在着呢?我们无从知道,也从没有人亲身经历过,为什么就可以凭空说我心中这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就一定存在于现实中呢?最后,还有不信仰上帝而拥有自己另外的信仰的一类人,在他们的心中,也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但是这个存在不是上帝,可以是安拉、佛祖甚至是共产主义,那么安瑟尔谟的这个本体论的证明就可以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应用于任何人们认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中去,而不是仅仅限于上帝,也许在安瑟尔谟的观念里上帝是不可以同其他事物同一而论的,上帝存在的证明不可以等同于其它食物存在的证明,但对于把另外的事物作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的人的观念中,上帝的概念就变成了其它事物的一种,他们也会认为他们心中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是不可以同其它事物相提并论的。其次,小前提: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是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一定是在心中和现实中都存在的吗?安瑟尔谟的解释是,如果只存在于心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中,那么就不是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了,一定会有另一个既存在于心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东西比他更伟大。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事物的伟大程度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如果我的信仰是我认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那么即使它只存在于我的心中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我来说,它的存在与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我的心中,它就是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一个人的心中存在的事物可以不计其数,心中存在的事物在现实中也存在的也有很多,那么那些只存在我们心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中的事物一定都没有既存在心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事物伟大吗?事物的伟大并不在于它存在于哪里,也许它存在于现实中,也许它曾经存在于现实中,也许它从未在现实中存在过,而在于它的影响是否能让我的心灵归顺于它,它在我心中能不能被放置在那个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位置。

再次,安瑟尔谟的三段论证明接近于一个无效的自圆其说,在设定大前提:上帝是无与伦比的和伟大的时,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肯定了上帝的存在了,因为如果在安瑟尔谟的观念中如果没有上帝的存在,那么怎么会有上帝是无与伦比和伟大的这个意识的产生呢,我们如果真的要论证上帝存在与否,那么在论证之前至少我们的前提是无法肯定上帝的存在,是带着一种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客观公正的态度继续证明,而安瑟尔谟的意识已经归属于上帝存在的一边了,那么他的证明或许无需在往下进行了,到最后上帝是否真实的存在,还是不得而知。

高尼罗的责难:

如果安瑟尔谟的论证是可靠的,同样的论证亦可用于证明任何类型的理想中伟大事物的存在。例如,据说海中某处有一无与伦比的岛屿,不可能设想比它更伟大的海岛了,由于显而易见的理由,只能名之曰“迷失之岛”。这样的岛屿如果存在,自然比若不存在更伟大,因此根据安瑟尔谟的推理,必定真实存在。这两个论证完全对等,那么隐含的结论就是:由于能够构造出与安瑟尔谟的证明类似的证明,用以证明所有类型的虚构事物的实在性,那么其中必定有错误。

高尼罗对安瑟尔谟上帝本体论证明的反驳确实指出了安瑟尔谟论证的不足之处,但是关于高尼罗把的“迷失之岛”的假设等同于安瑟尔谟上帝存在的假设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安瑟尔谟对高尼罗的反驳是:“最完满的海岛”其实不是最完满的,我们还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因此,我们所设想的最完满的海岛可以被设想为不存在而不会导致矛盾,按照安瑟尔谟的说法,高尼罗的“迷失之岛”或许可以算作为“海岛中的上帝”,而海岛是无法与上帝相提并论的,没有一种东西可以与上帝的存在相提并论。我们或许可以把安瑟尔谟的反驳看做一种为上帝辩护的托词,但他的解释确实有合理之处。而从逻辑上看,高尼罗的“迷失之岛”仅仅是对安瑟尔谟上帝证明逻辑形式的模仿,但他并没有真正指出安瑟尔谟论证的荒谬是由何种逻辑原因造成的.,因此也并不具有完全的说服力。

不管是安瑟尔谟的论证还是高尼罗的反驳,两人却都是上帝的忠实信仰者,在安瑟尔谟做出这个证明之前,上帝的存在一直被当做毋庸置疑的事实,它是由信仰本身来确保的,根本无需进行论证,安瑟尔谟本人也从未怀疑过上帝的存在,只是试图用严密的辩证法和逻辑来证明那个以往一直靠信仰支撑的神学命题,而高尼罗只是不满安瑟尔谟对上帝存在的证明过程,他也并不怀疑上帝的存在。两人陷入了对上帝存在论证的批判与反批判中,而上帝假如真的是那么完满的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那么他的存在是完全不用证明的,也不应该有任何关于上帝存在问题的讨论与批判,他的完满已经足以让所有的人相信他的存在,或者,上帝根本不在意人们是否相信他的存在,因为,上帝本来就一直都存在于某一个只有上帝自己知道的地方,这是凭谁的反驳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参考书目:

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邓晓芒,赵林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第三篇:西方哲学评析

现代西方哲学评析(石大专用-更新中)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两大对立学派: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引入数的概念)四大元素:水、火、土、气

2、西欧封建时期的哲学 基督教经院哲学——教父学

3、资本主义关系形成时期的哲学

4、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

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分析哲学{务实性、批判理性、日常语言、历史主义} 人本主义:唯意志主义——现象主义(存在主义)

第一讲: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哲学

”意志自律“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

二、叔本华哲学的基本观点

1、从“世界”是我的表象到世界是我的“意志”。康德:“自在之物”——>意志

2、“生命意志”——>盲目冲动

第一、意志无所不在,万物都是意志客体化的结果;

第二、意志是自由的,独立的,同时也是盲目的;“本体论”

3、人生即痛苦:缺乏~~~~~意志转向

三、叔本华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

1、拉开了人学的序幕

2、导致了非理性主义哲学方法

3、把悲观意识纳入到了哲学

4、开辟了从微观心理层次来研究人的状态

四、叔本华哲学的谬误

1、是唯心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

2、是个人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求生意志”

三、尼采的“权利意志”论和“超人”学说

(一)生平时代

(二)基本哲学观点

1、对理性和现代文明的态度

持反理性和批判现代文明的态度】

(?问题1如何评价尼采对理性和现代文明的态度?)

2、“强力意志”——权力意志——生生不息的创造力(1)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古希腊阿波罗,酒神——古希腊狄奥尼索斯 日神精神——主张梦幻;酒神精神——醉 它们的统一形成了艺术 险境(2)“强力意志”

强力意志——》本性——》创造生命力 “永恒轮回”

3、“一切价值的重估”

尼采哲学的主题,其含义是:对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全部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4、人和“超人”——认识价值/评价

主义道德——贵族——》“超人” 善=高尚 奴隶道德——畜群——》弱者

(一)超人特征:特立独行

一般人:随波逐流——末人——一般人

(二)对超人的评价

5、尼采思想的影响 伯兰代斯预言

四、唯意志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期中考试——论文:

1、关于唯意志主义哲学的评述

2、关于使用注意哲学的评述 第二讲 早期实用主义 实力、经验=解放的效果 知识、理论=解放的工具 真理=解放的成功

一、对风险与邪恶社会的惨痛感受 二、三个实用主义哲学家的观点

(一)创始人——皮尔士

信念——》怀疑——》探究——》确立信念

(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

1、生平

2、哲学观点 效用原理(1)实用主义方法论:

不看最先的东西:原则、范畴 而看最后的东西:效果、收获1、2、行动时工具非答案

3、效果判定理论的意义和价值(2)实用主义真理论

第一、真理是经验之间的关系 第二、真理是联络经验的工具 第三、真理==有用、成功(三)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

哲学观:文化批判行为的模式 改造哲学 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

(1)关于经验的看法 “旁观者的知识论” 当下性/探究(2)实验主义方法论——》探索

疑难——》确定问题立点——》假设——》推理——》实验 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有效性 注重人际功用 道:天道、人道 “法器”

第三讲 现象学

一、胡塞尔及其在哲学上的地位 布伦坦诺

二、基本观点

1、从“面向事物本身”到“本质的还原”(1)“面向事物本身”的含义

(2)“还原法”{第一、面向事物本身 意识到的现象

{第二、“悬置”、“加括号法”、“自然观” “纯粹”

{第三、本质的还原 “意识流” 直观“自由想象的变幻”内省活动

2、意识性——意识朝向某一目标的指向性

(1)意识指向对象 自我《——》客体 “唯我论”(2)意识构造对象 构造生死

第四讲 存在主义哲学

一、概论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一)兴起去传播

(二)基本特征

1、存在主义者把个人的存在当作哲学的研究对象

2、存在者都具有公开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3、存在主义者都带有强烈的悲观和虚无主义色彩

二、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一)萨特其人

(二)基本观点

1、现象学基本观点

1、存在主义论

“自在的存在”【存在的存在——事实

【存在时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 “自为的存在”【非存在趋向于“存在”

【超越自在的存在【是其所不是

2、“存在先于本质” 主观性

3、“萨特自由观” 决定论(1)自由的存在论

(2)自由式选择的自由(3)自由选择与道德责任

(4)人的存在状态——烦恼、孤寂、绝望

4、“他人是地狱”

三、萨特热和存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五讲 精神分析学说

一、弗洛伊德其人

二、无意识理论

1、过失 故意意向 意识牵制 调解

2、梦——愿望的达成

3、无意识——意识伪饰 内趋势 前意识

三、人格结构理论:无我——自我——超我

四、人活动的心理动力: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考试安排:10月28号晚 星期三 7:00-8:40 题型:

1、名词解释 4*5=202、辨析题 5*10=50

3、论述题 2*15=30

要求:

1、谁的观点 解释含义

2、谁的观点 基本含义

分析命题的性质(主观唯心主义等)

3、马克思主义论的观点 分析合理性、错误处 范围:叔本华、尼采 哲学史上的地位、意义

皮尔士:效用原理的含义

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观、有用就是真理

胡塞尔:现象学(意向性的概念 意识构造世界)

萨特:存在主义 无意识-性本能

第四篇:西方哲学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 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

2、辩证

3、演绎:

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4、存在(是者):

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

7、原子:

8、宇宙:

9、神:

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思考题

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

2、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是什么?

3、分析希腊哲学的产生原因。、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

(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学观点:

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

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学观点:

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

气转化而成。

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而且都承认万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在对本原进行说明和规定上,在对本原与万物之间的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的说明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体现了对一与多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扩大和丰富。

二、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为公元前504-501年)

他的哲学观点要比米利都派更丰富,尤其是在关于运动和变化问题的认识上。

(一)火本原说

包括2个方面的意思:

1、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二)逻各斯学说

1、逻各斯的含义:

2、认为逻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现的,但在其他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

(三)生成辩证法

1、向对立面转化的关系。

2、对立和谐的关系。

3、对立也是同一的关系。

4、对立是相对的关系。

三、毕达哥拉斯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为公元前532/531年)主要是“数本原说”。

(一)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数的规定性。

(二)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

四、爱利亚派

爱利亚派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与公元前5世纪之间,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诺芬尼、芝诺。

(一)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0年)

他的理论表现为一种“神学”,主张“一神论”,反对多神论。

他的神学观点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讲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绝对性、普遍性和不变性,具有对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则的规定性质,这一点是后来爱利亚派的哲学中心思想。

另外,他讲的“神”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领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学范畴的意义。

(二)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为公元前500年)

他的哲学不仅仅代表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里的一派观点,而且他对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论证是思辨的,即通过分析概念的逻辑关系来得出结论,证明观点,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论辩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主要哲学观点:

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

2、认为对“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

(1)“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2)“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看法。

3、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论证:(1)不生不灭。

(2)连续性。

(3)完满性。

在他看来,这三个性质与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质是相反的。

4、与他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

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

(1)他用“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共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2)他在哲学上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给后人提供了可探索的一系列问题。

3)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观点。((4)他在哲学史上开了逻辑论证方法的先河。

(三)芝诺(Zenon、鼎盛年为公元前468年)

他以提出否定运动的论证而著名,而且使用的是反证法,亚里士多德因此推他为辩证法的创始人。3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322年):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一个对西方文明奠定了广泛基础的而同时对西方文明的继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理论障碍的人。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哲学体系):

1、理论科学:

(1)形而上学(第一哲学)(2)数学和物理学(3)逻辑学

2、实践科学:

(1)伦理学

(2)政治学

3、艺术: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自然哲学

(一)“物理学”的含义:

物理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自然哲学(所有学科都属于哲学)。

“自然”:指自然物的本性,即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因此“物理学”是研究运动着的事物之中的形式和状态的。

(二)论运动:

1、对运动的表述:

(1)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2)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2、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为什么“运动”?认为有四个原因:(1)质料因: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

认为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

认为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认为对于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来讲,潜在就是质料,现实就是形式。

3、论位移运动:(1)对运动的分类:

①性质的。

②数量的。

③位置的,即位移运动。(2)认为位移运动最基本最重要,所以着重分析。

①认为移动只是在一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才发生。

②推论宇宙整体的位置是球体。

③推论宇宙没有虚空。

④推论存在“第一推动者”。

(三)目的论

1、认为自然也是有目的的活动。

2、认为目的性也就是必然性。

(四)论时间

1、给时间定义:

时间为“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

2、认为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无限的。

(五)论空间

1、认为空间(体积)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大。

2、认为地球与其他天体在构成元素、位置、运动方式上有区别,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4 第六章

晚期希腊哲学

晚期希腊哲学:1)从时间上讲,指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学园这段时期,在大希腊和罗马流传的哲学,也叫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

2)从包括的哲学学派讲,指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以柏拉图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和以亚里士多德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等的哲学。

3)从哲学特征讲:

1、它是逐渐衰落的希腊哲学。

2、它具有明显的伦理化的倾向,即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与此同时,哲学也变得追求实用。

一、伊壁鸠鲁派哲学

该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为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2——270年),也叫“花园派”。

(一)原子论思想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观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属于原子论。

但是,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进行了发展:

(1)在原子的性质中加入了“重量”性质。(2)认为原子的下落运动会产生偏斜。伊壁鸠鲁对原子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1)由于原子有了重量,增强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说服力。(2)由于存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丰富了对原子运动形式的认识。

(3)由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产生于原子的直线运动,增加了对运动的偶然性的认识,说明了事物生成中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马克思曾对此进行了论述(“博士论文”)。

(二)快乐主义的伦理思想

主要观点:

1、以感觉主义出发,认为善或幸福就是快乐,恶就是痛苦。

2、认为快乐是有层次的,而最高的快乐是静态快乐,即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而在二者之中尤以心灵“宁静”为紧要。

他为此反对把“享乐”当“快乐”,享乐被认为是无止境地追求满足**,总是与痛苦伴随。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不是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应该说他有把物质**的满足与精神愉悦二者进行结合的企图,以克服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不足。但是,对于如何处理二者的矛盾,他还不能说明清楚。(讨论:探讨**与精神满足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斯多亚派哲学(Stoicism)

(一)斯多亚派的历史阶段及代表:

1、早期:约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创始人为芝诺(Zero、公元前336——前264年,他讲学的地方叫“斯多亚”),其他代表有克里尼雪斯(Cleantlies、公元前331——前232年)和克吕西甫(Chrisippus、约公元前280——前206年)

2、中期:罗马人征服希腊化地区之后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约公元前146年——前27年。代表有巴内修(Panaetius、约公元前180年——前110年)和波赛唐纽斯(Poseidonius、约公元前135——前51年)。

3、晚期:罗马帝国时期,约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代表有赛尼卡(Seneca、公元前4——公元65年、尼禄的教师和大臣)、爱比克泰德(Epictetus、55——135年,据说是奴隶)河马可•奥斯留(Marcus

Aurelius、121——180年,是公元161——180年在位的皇帝)。

(二)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

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和“逻各斯”的思想。

主要表现在在不同的层次上论述世界万物。

1、在微观层次上的观点:

(1)认为万事万物由元素构成,并消解为元素。

(2)认为火是最初的元素,是主动的本原;土、水、气三种元素由火产生,但水和土是构成万物的被动元素。(3)认为火和气两种元素构成的精气,叫做“普纽玛”或“精神”,它最富有火的能动性。

、在可感的宏观层次上的观点:(1)认为在被构成的万物中,被动的本原是质料,能动的本原是“逻各斯”或“理性”,是它们二者结合为运动着的形体。(2)认为理性依自身能力的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最低级的、最普遍的是“普纽玛”,最高级的是理智。(3)认为理性所规定的形体由于理性的等级而被排列成无生命物、植物、动物、人和神的等级系列。5 第七章 基督教哲学的诞生

一、基督教的历史(早期):

恩格斯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一)犹太人和犹太教。

“希伯莱人”、“以色列人”、“犹大人”、“犹太人”、“耶和华”

(二)耶稣阶段。

“弥赛亚”(犹太人的救世主)、“基督”

(三)圣保罗(保罗)阶段。

(四)基督教的诞生。

(五)罗马帝国阶段。

二、早期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概况

(一)教父和教父哲学

1、教父:

2、教父哲学:

(二)基督教的主要教条:

1、三位一体说。

2、创世说。

3、原罪说。

4、救赎说。

5、天国报应说。

(三)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

1、信仰主义的态度:将信仰与哲学对立。德尔图良代表。

2、理性辩护主义的态度: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奥古斯丁代表。

三、教父哲学的集大成: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

奥古斯丁(Augustin、354——430年)

(一)认为“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二)知识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1、上帝就是真理自身或上帝是真理的来源。

2、人获得真理是上帝的“光照”。

(三)神正论。

1、关于什么是“恶”的问题。

2、意志自由说。

3、原罪和恩典说。

(四)基督教的社会历史观:

认为真正的历史是“上帝之城”的历史。思 考 题:解释“教父哲学”。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一、什么是“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成。

(一)“经院哲学”含义

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如论证“神用泥土捏成的人的始祖亚当有无肚脐眼?”“吃人的野蛮人死后肉体复活的情况如何,这个复活的肉体是他们自己的肉体,还是他人的肉体?”

(二)“经院哲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早期):从九世纪到十二世纪末,是经院哲学的准备和形成时期,最主要的是唯名论同实在论之争。安瑟尔谟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第二阶段:从十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叶,是经院哲学兴盛和开始衰落时期,最主要的是托马斯 • 阿奎那的经院哲学。

二、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

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

(一)争论的焦点

是关于一般(概念)或共相是否实在的问题,或者说究竟“一般”(共相)是实在的,还是“个别”(殊相)是实在的。

(二)问题的由来

来源于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认为是最高级的问题的三个问题:(1)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2)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6 第十章 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一、罗吉尔 • 培根

(一)生平活动

(二)关于基督教学术的革新思想

1、论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

培根认为在下面四个方面造成了人类认识的障碍,导致错误的认识:

(1)崇拜权威的教条主义。(“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2)因袭守旧的保守主义。(“习俗的长期性”)(3)盲目的信仰主义。(“无知民众的意见”)(4)夸夸其谈、不学无术。(“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

2、对新学科内容的设想

培根提出要改革哲学的学科内容,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他提出的新学科由五部分组成,即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科学和伦理学。这体现了他提倡的科学理性精神。

(三)论实验科学

培根在哲学的学科组成中提出了“实验科学”的新学科,他因此也就成为第一个使用“实验科学”的人,他极力地推崇实验科学,不仅从理论上向人们阐明实验科学的重要性,而且提出过很多有用的设想,可称之为实验科学的先驱。

1、关于实验科学的优越性的论证

(1)认为它具有实证性,能证明科学的结论。

他在此阐述了逻辑证明(推理)与实验的关系,认为如果推理证明是确定知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实验科学就是确定性的充分条件。他说:“一切事物都必须被经验证实”。

(2)认为它具有工具性,如果没有实验的帮助,其他科学便达不到目的。

(3)认为它具有实用性,它不仅仅是其他科学的工具,而且是达到人为目的的工具。

二、约翰 • 邓 • 司各脱

(一)生平活动

(二)论形而上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区别

司各脱对形而上学与神学在各方面的区别进行了论述,从而严格地区分了形而上学与神学,这对淡化神学对哲学的影响,使哲学非宗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1)认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的“是者”有两种样式:作为上帝的无限存在和作为被造物的有限存在,由于有限与无限是非连续的,不能相通,所以不能从有限存在去推理、证明无限存在。他在此说明了哲学并不能完全对上帝进行论证。(2)认为神学不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存在对神学来讲是先设定的存在,神学的对象是上帝的属性。

(3)认为形而上学虽然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它不能提供上帝属性的知识,它只能提供有限存在的属性的知识。(4)认为人的理智属于有限存在的样式,上帝的理智属于无限存在的样式,两者不能相通,人的理智达不到神学的高度。(5)认为上帝的属性只能是信仰的对象,神学是信仰的学问,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门实践的学问。

(三)个性学说

司各脱在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论争中,提出“个性”来说明事物的特殊本质的实在性,具有独创性,也说明了他的“精细”风格。

(1)认为实在论在承认形式是一类实体的共同本质的情况下,不能把质料作为实体个别化的原则。

质料只是实体的量的规定性,它是在本性上后于实体的,作为实体的属性是不能决定实体自身的。(2)认为决定实体个别性的是在实体中的“个性”要素,个性是“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本性”。(3)认为个性是决定实体的终极因素,是没有性质解释的,在逻辑上是不能被定义的。(4)认为形式、质料、个性共同构成事物的实在本质。

(四)论自由意志

在司各脱的思想中,有关于意志的无限支配作用的阐述,使其思想具有意志主义的特征。(1)认为上帝具有无限的理智和无限的意志两个方面,意志对理智具有自由决定的作用。

(2)认为人的灵魂也有理智和意志两种功能,在两者的关系上,是意志支配理智,而不是理智支配意志。

原因:只有当人们愿意知道某一对象时,他才会运用他的理智。(3)认为归根结底是上帝的无限意志支配一切,包括人的意志。

三、威廉 • 奥康

(一)生平活动

(二)新唯名论

奥康通过在唯名论中引入13世纪的词项逻辑的有关研究结果,重新对事物的的性质和概念内容作解释,发展出新唯名 7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一、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

欧洲近代哲学从它产生的时候开始,就与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可以说,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是决定近代哲学发展的根本因素。但是,哲学受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不一定是直线的或直接的,往往会在它们之间加入一些中间的因素,这些因素会成为哲学的直接影响因素,哲学也会通过它们对社会的经济、政治产生作用。这样,分析这些中介因素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特征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欧洲近代哲学来讲,近代自然科学就是这样的对其特征有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其中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就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状况分不开。

关于近代的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关系,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近代自然科学本身就充满着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哲学精神。

具体表现为:

1、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

近代自然科学以自然为对象,给理性创造了充分去表现的舞台。

2、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

近代自然科学家发扬了13世纪英国唯名论者倡导的“实验科学”的精神,注重把经验尤其是科学实验当作发现和检验知识的方法。这时理性作用的表现之一。

3、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

近代科学成功地运用了数学语言去精确地描述客观规律。这更是理性的强大作用的表现。

4、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

在近代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范式中(牛顿力学体系),被想象的世界模型是机械模型,世界被想象为一架大机器,自然物被想象为有形而无灵魂的零件,没有本质的高下之分,它们按相同规律运动,没有天界和地界之分。上帝被设想为自然这架机器的设计师和第一推动者。

(二)近代哲学的主要建树是对新科学的迎合与推进,它的理性主义特征处处体现着近代自然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

1、哲学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近代哲学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发生了“认识论的转向”,即认识论问题成为了哲学的中心问题。哲学的这种转向不是依靠自身的逻辑和思辨推理出来的结果,而是自然科学这一外来刺激的结果。因此它能反过来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不可取代的保障和导向。

2、近代认识论中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阵营,两者除了唯名论和实在论这一遥远的历史根源外,还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不同理解。

近代自然科学存在着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这两种主要的方法,近代哲学家在对它们的侧重和取舍中,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

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模型,推崇数学的方法,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作为真理的标准。

3、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有机械论的特征。

机械论是近代哲学的普遍特征,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而有机械论的倾向。不过,各派对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所作的解释,是各有特点的。有的表现明显,有的是间接表现。

4、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而建立起来的。

从共性来讲,近代哲学一般都采取科学论文的形式,与古代哲学的对话、诗、散文等自由文体,与中世纪以问题为中心的逻辑论证的“学问”,都截然有别。

就个性而言,表现比较突出的样式有: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的“伦理学”、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休谟的“人性科学”。

二、近代经验论的开创人弗兰西斯 • 培根

(一)弗兰西斯 • 培根的生平活动。

Francis Bacon,1561—1626年。

培根的人格受到质疑的主要两件事:(1)主动指控与他有恩的埃塞克斯伯爵谋反。(2)作为大法官收受贿赂。黑格尔说他“极端忘恩负义”、“参加政治阴谋,做不正当的事”、“犯了最荒唐的贪污罪”。马克思说:“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培根。”

(二)培根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分析批判 8 第十三章

笛卡儿的唯理论

一、笛卡儿的生平活动

黑格尔说,笛卡儿是近代哲学的创立者;罗素说,笛卡儿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始祖。他们的说法应该说是对笛卡儿哲学的两个突出特征——唯理论和二元论的揭示。

二、笛卡儿的方法论

同培根一样,作为一个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旧知识的批判者,最重要的不是他给人们提供了多少新的知识,而是他给人们提出的获取知识的方法。笛卡儿的方法论代表了近代哲学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一种理解——唯理论的理解的开始。

1、认为科学的统一性不在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

2、认为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它被运用到其他学科时称为“普遍数学”。

3、认为数学方法的两个一般特征“度量”和“顺序”在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普遍数学”中表现为:

(1)度量方法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的同与异的比较,即通过概念的比较,把握不同对象之间在性质上和程度上的相似和差异。

(2)研究顺序首先是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然后再运用综合,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以上两个方法特征也就是哲学的方法特征。

4、认为科学方法的规则有四条:

(1)“第一,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4)“第四,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2)“第二,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3)“第三,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

三、笛卡儿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

马克思说,笛卡儿“把他的物理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完全分开”。是的,笛卡儿把哲学比作一棵大树,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自然哲学),树枝是医学、力学、伦理学等应用学科。

在笛卡儿看来,“形而上学”是指专门研究超感性的对象,如上帝、灵魂、意志等等的学问。在“形而上学”中,他运用他提出的科学方法从普遍怀疑出发,建立起哲学的第一原理,然后确立上帝的存在和推导出关于心灵和物质的确定知识,建立了一个二元论的世界观。

(一)论哲学的出发点——普遍怀疑

笛卡儿的哲学一开始就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普遍怀疑论是理性的表现形式。

1、认为一切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所谓可靠的基础就是说作为知识的基础的是符合理性的原则要求的,或者说是出自于理性的。

2、认为怀疑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通过怀疑,发现现有的一切知识所赖以建立的基础都是不可靠的,都被排除在知识的基础之外。

3、认为被怀疑的观念包括:

(1)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它们是感知到的现象,是可疑的(不可靠的),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2)关于我的身体的观念,它们也是可疑的,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笛卡儿的这个对自己身体的存疑想法相当于中国哲学中的“庄周梦蝶”。

(3)数学的观念,它们也是可以怀疑的,因为它们说不定是根本不存在,是“邪恶的精灵”恶作剧般的安置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的。也就是说,数学的观念只要是没有经过哲学论证,我们同样可以怀疑它们,它们不能成为知识的基础。

在此有一个问题要同学们去思考:笛卡儿的普遍怀疑的思想与传统的怀疑主义(如希腊的智者派和皮罗主义)有什么不同?

(二)论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的普遍怀疑手段不是为怀疑而怀疑,怀疑不仅是作为考察现有的知识是否具有可靠的基础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寻找知识的确定基础的手段。用他的话讲,“只是要为自己寻找确信的理由,把浮土和沙子排除,以便找出岩石和粘土来”。

1、认为在以上的普遍怀疑中,理性要发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怀疑能否怀疑自身?结果发现怀疑自身是不能怀疑的。

2、认为既然“我在怀疑”是不能怀疑的,而怀疑活动一定要有一个怀疑的主体,“我”就是怀疑活动的主体;这样,由于想到我在怀疑,可以确定地知道作为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即“我思故我在”。

对“我思故我在”在笛卡儿的《哲学原理》中是这样说的:“我们既然这样地排斥了稍可怀疑的一切事物,甚至想象它们 是虚妄的,那么我们的确很容易假设,既没有上帝,也没有苍天,也没有物体;也很容易假设我们自己甚至没有手没有脚,最后竟没有身体。不过我们在怀疑这些事物的真实性时,我们却不能同样假设我们是不存在的,因为要想象一种有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种矛盾。因此,我思故我在的这种知识,乃是一个有条有理进行推理的人所体会到的首先的、最确定的知识。” 9

10 第十七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

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述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被称为德国古典哲学,它主要指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集大成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

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处在欧洲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1、德国的经济状况:

19世纪初以前,德国同英、法、荷等国比较起来,在经济上是一个十分过后的国家,基本上是个农业国。

1807年开始,德国的资本主义成分摆脱了停止、萎缩的状态,在改良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德国的政治状况: 至19世纪初,德国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严重,曾经有过36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19世纪初开始,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压力,德国进行了一些政治改良,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壮大,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得到了增长,但在1848年德国革命之前,资产阶级总体上是软弱的,出生的太迟了。

总起来说,从康德直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其不同成长阶段上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它在反封建斗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地位和两重性需要的反映,是直接间接地为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的。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科学根源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欧洲自然科学正在向着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给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新的丰富的营养。

天文学的天体演化思想、地质学关于地质的发展观点、生物学的生物进化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的关于非机械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研究等等。

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研究,逐渐表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并向哲学提出了制定新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准确地反映自然界地客观规律性的要求。德国古典哲学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就其合理内容来讲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四)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欧近代哲学历史中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是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取得的两个最大成就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1)法国的无神论使哲学彻底地摆脱了神学的羁绊,使哲学的基本问题必须在发展理论思维的基础上由理性来阐明和解决。

(2)法国唯物主义对于一切知识的内容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和外部世界的论证,给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是它有可能从知识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与休谟不可知论的出现及其同法国唯物主义可知论的对立有密切联系。德国古典哲学为了否定休谟的不可知论,推进了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出更完整、更深刻的论证。3、17和18世纪笛卡儿、斯宾诺莎到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渊源。

4、在经验论和唯理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反复斗争过程中,两派各自的片面性及其恶果都充分地暴露出来了。这作为历史经验,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使它后来在解决人类知识问题是力求避开两派所走过的片面性的老路,而试图另辟新径,以便把认识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十七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

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述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被称为德国古典哲学,它主要指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集大成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

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处在欧洲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1、德国的经济状况: 11

第五篇:西方哲学复习材料

名词:

1.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P36)

2.亚里士多德“四因说”。(P100)

3.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实现。(P101)

4.“奥卡姆剃刀”。(P166-167)

5.培根的“四假相说”。(P188)

6.洛克的“白板说”。(P240)

7.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P304)

8.黑格尔“实体即主体”。(P354-355)

9.黑格尔的“扬弃”。(P371)

简答:

1.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并举例说明(P30-31)

2.简要回答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内容。(P63-64)

3.简述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内容及内涵。(P71-72,p77)

4.简要回答柏拉图“线段比喻”的内容。(P77)

5.简要回答柏拉图“通种论”的内容。(P85)

6.简要回答托马斯在《神学大全》中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P162)

7.简要分析“唯实论”与“唯名论”的区别。(P163)

8.简述培根经验归纳发的三大步骤。(P190)

9.如何理解笛卡尔的“天赋观念”(P201)

论述:

谈谈你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哲学命题的理解。(P202-206)

结合哲学家本人学说,试比较经验论观点和唯理论观点的区别。(p211-212,234-235)如何理解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p292-298)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233799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