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孟子两章中考试题
孟子两章中考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C 2.B 3.B 4.C 5.D
2005年芜湖市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
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委而去之 委:
(2)亲戚畔之 畔:
2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2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答:
24、文章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分)
答:
20、(1)放弃。(2)通“叛”,背叛。
21、C。
2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4、举例恰当,表述要清楚。
2006年四川省攀枝花市
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0小题(6分,每小题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第Ⅱ卷(非选择性试题 100分)
友情提示:
1、字如人面,答第Ⅱ卷5至10页时,请你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工整、清晰地写在试卷上。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三、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
1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
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
二、选择题,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8 A 9 D 10 C
三、总分9分,每小题3分,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1分。
1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1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1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2007年天津市(人教四年制)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15分)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
1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1)寡助之至()
(2)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
(4)兽之走圹()
19.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20.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21.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
22.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三.(15分)18.(4分)(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每词1分)19.(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句子1分,翻译2分)20.(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21.(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22.(4分)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2007年浙江丽水
(二)(1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饿其体肤。
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18、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3分)
16、(4分)(1)选拔
(2)这
(3)通“横”,堵塞
(4)指在国外(各1分)
17、(4分)(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每句2分)
18、(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00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湖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 越。(8 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①池非不深也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委而去之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 分)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译文:
19.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3 分)
答:
(二)(8 分)17.(3 分,每个l 分)① 池:护城衬。②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③委:放弃,丢下18、(2分)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或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19.(3分)能联系现实,言之有理,文从句顺即可。
2008年济南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二)[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追者反曰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10、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6、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
7、C8、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9、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
10、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2008 年四川省内江市初中毕业会考暨高中阶段升学考试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一一9 题.(9 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3 分)
A、委而去之
(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4分)
9、翻译下面句子。(3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A 8、4 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 分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3 分,“域”“固”各1分,句意1分)
2008年广西百色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9~13题。(13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①委而去之(委:)(去:)
②亲戚畔之(畔:)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
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分)
答:含义:
。(1分)。
事例:
。(1分)。
(二)9.①委:放弃
去:离开
②畔:通“叛”,背叛10.D(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按语意单位划分,划对一处给1分;在划对两处的前提下,多划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12.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关键词“非”,不是;“池”,护城河、、、关键词翻译正确给1分)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关键词
“至”,极点;“顺”,归顺,服从。关键词翻译正确给1分)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1分)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1分)(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
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④民信之矣
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答: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
二、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7.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9.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第二篇:孟子两章中考题目(本站推荐)
孟子两章阅读题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两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必先苦其心志
..(3)曾益其所不能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17.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一)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0—14题。(16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于是论次①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②,幽于缧绁③。乃喟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 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④,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⑤以来至于麟⑥止自黄帝始。
【注释】①次:编次,整理。②李陵之祸: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他是难得的将才,在汉武帝面前为其辩解,因此被下狱问罪,处以宫刑。③缧绁(léi xiè):原是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引申为监狱。④羑里(yǒu):古地名,今河南汤阴县北。⑤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⑥麟:猎获一只白麟。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10.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
(3)乃喟然而叹曰:()
(4)故述往事:()..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1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于 是 卒 述 陶 唐 以 来 至 于麟 止 自 黄 帝始。
13.(1)【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答:
(2)对【乙】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记叙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完成《史记》创作的过程。
B.司马迁借圣人贤士发愤著述的事来表明自己身处逆境自强的人生态度。
C.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表达为李陵辩护一事的懊悔和对汉武帝的怨恨。
D.列举圣人贤士的事例,也含蓄地抒发了司马迁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14.【乙】文中作者列举众多历史人物的事例,能证明【甲】文中哪一观点?(2分)答:
【答案】 15.(4分)
(1)任用,选拔(或“被任用”、被选拔)
(2)使„„痛苦
(3)通“增”,增加
(4)脸色(表情、神情、神色)
16.(4分)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17.(4分)
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答案:9.何加: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披着,穿着 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二、文言诗文阅读(满分20分)10.(1)通“增”,增加(2)犯错误(3)于是,就(4)因此,所以 11.(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2分)。(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2分)。
12.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每断对一处得1分)。13.(1)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1分);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1分)。
(2)C
14.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2分)。
第三篇:孟子两章试题
《孟子两章》中考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沈阳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1)举:(2)任 :
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
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参考答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 11.(1)被选拔(2)责任,使命 12.D 1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14.(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案:
(一)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而
不
胜
者,是
天
时
不
如
地
利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C)
A.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米粟非不多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 城非不高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 城非不高也 米粟非不多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
(2)城非不深也(护城河)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是限制的意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实行仁政的君王可以获得很多帮助,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会获得很少的帮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用天下百姓都归顺的力量,攻打连亲戚都会背叛的力量,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4.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麻烦看看课下注释,非相传,是事实!)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最后三句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田间,田地)
(2)空乏其身(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3)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4)而后喻(了解)
2.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格言联壁》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作简单说明。答:表达的是下联意思,下联是先“祸”后福,照应句中的先“困”“衡”后“作”。
4.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长人的才干。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长才干、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世界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格式:总——分『正、反举例』——总。首先避免写道“劳其筋骨”,因为生活条件已经日益优越了,不实际)答:我认为“苦其心志”仍是其必要条件。海伦凯乐的残疾另她的心志受到磨练,变得坚强,才达到了常人所无法达到的境界,拥有了令人钦佩的精神与成就;相反的,我们与周围的同学都没有受到“心志之苦”,太脆弱,所以连小的成就都没有。从而看出,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苦其心志”仍是必要的。)
内江市: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3 分)A、委而去之(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4 分)
9、翻译下面句子。(3 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7、3 分
A 8、4 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 分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3 分,“域”“固”各1分,句意1分)
第四篇:孟子两章
九年级语文(下)《孟子》两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0-10-25 07:42:43)转载
标签: 分类: 实践反思
曾益其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教育
九年级语文(下)《孟子》两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夫环而攻之()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米粟非不多也()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 解释:。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 解释:。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 解释:。4.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解释:。
三、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环而攻之而不胜()2.池非不深也()3.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6.寡助之至()7.舜发于畎亩之中()8.行拂乱其所为()()9.人恒过然后能改()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四、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提出论点_________后,再进行论证。文中揭示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表达方式看,文体为________________,揭示中心及论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默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六、选出多义词解释有错误的项。
1.下面对加点词“道”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得道多助(指施行“仁政”)B.不足为外人道也(说)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D.道不拾遗(道路)2.下面对加点词“故”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旧的)B.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C.故弄玄虚(故意)D.故君子有不战(原来的)
七、把下面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某 战,战必胜矣。1.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下列加粗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敞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多助之至 3.本文作者运用了——这种论证方法而论证首句,在首句中连用了两个“不如”来强调 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4.分别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加粗词的成语。
(1)多助之至________ ___________(2)失道者寡助 ______ _______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兵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选文首段列举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请用原文回答。
3.写出从反面论述论点的句子,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读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感受。参考答案
一、quan yue ge xi fu bi fu su
二、l.畔叛背叛 2.曾增增加3.衡横梗塞,不顺 4.拂弼辅佐
三、1.围2.护城河3.兵器4.放弃离开5.限制6.极点7.起,被任用 8.违背扰乱9.常 常 10.奋起,指有所作为 ll.明白,了解l2.在国内 在国外
四、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议论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五、D
六、1.c 2.D
七、l.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3.内心困扰,思虑堵塞,然后才奋起有所作为„„
八、l.(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C
3.举例论证“人和”
4.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 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等。
九、l.这几个人物都是身处逆境而后有所作为的。举这些例子可引起下文的论述,并充当论点的 事实论据。
2.“必先苦其心志”至“曾益其所不能”。
3.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句: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4.略
分享
顶
阅读(153)┊ 评论(2)┊ 收藏(1)┊转载(3)┊ 顶▼ ┊打印┊举报 已投稿排行榜 圈子(精)到:
前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公输》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后一篇:多想对你说声谢谢
第五篇:孟子两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7、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公输》、《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复习《公输》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子墨子起,再拜
4、不可谓知类
5、然胡不已乎
6、胡不见我于王
7、子墨子九距之
8、子墨子守圉有余
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12、方五千里
13、舍其文轩
14、吾义固不杀人
15、夫子何命焉为
16、请献十金
17、不可谓仁
18、宋无长木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3、此为何若人?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三、阅读答题:
(一)、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公输盘曰:“诺。”
1、文中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你从段中“行十日十夜”读出了哪些信息?
2、墨子见到公输盘,就提出“愿借子杀之“,而且进一步说“请献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3、墨子将欲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置于理亏境地的一个句子是什么?最能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极具欺骗性的一个句子是什么?
4、“公输盘服”,一个“服”字,表明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试简析文中墨子的论说技巧。
答: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5、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人物有关的成语。(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6、本文与战争话题有关,联系现实,请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词。
(二)、子墨子见王,……“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填空:
A、本文主要通过 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墨子连用三个对比,将楚宋两国的物产作了比较,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正如楚王自己所说“ ”。
B、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交代激战之结果,用
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回答)
C、文中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2、你认为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实际,请你谈谈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答: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类比、对比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劝说技巧。使别人接受自己正确意见的方法:
3、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的爆发的事例很多,请你略举一例。
4、从选文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最少说两点)。
5、你能概括一下课文中所描绘的墨子、公输盘、楚王的形象吗?
6、试找出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并说明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三)、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 “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
1、词语理解。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②公问其故
③望其旗靡
④公输盘诎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
2、对下面句子的体味,语气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傲慢横蛮不讲理)B.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有推卸责任,转移矛盾的心理)C.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楚王的骄横自负)D.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恼羞成怒,暗藏杀机)
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大国,难测也。(2)虽杀臣,不能绝也。
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池非不深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8、天下顺之
9、故君子有不战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B、故: 故曰,域民…… 扶苏以数谏故 C、之: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D、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兵革非不坚利也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五、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 ”,意思是,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 ”,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是。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4、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答: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要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相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解释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
3、百里奚举于市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必先苦其心志
6、、空乏其身
7、行拂乱其所为
8、人恒过
9、衡于虑
10、而后作
11、征于色 12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曾:曾益其所不能 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B、亡:今亡亦死 国恒亡
C、发: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2、本文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3、作者认为人才的造就需要有怎样的条件?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又需要有哪些条件?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课文第二段从正反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论述磨练激发人斗志的句子是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6、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7、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鱼我所欲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贤者能勿丧耳
4、一箪食,一豆羹
5、呼尔而与之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乡为身死而不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11、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用也?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0、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选择:
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今:今为宫室之美 今天下三分 B.与:呼尔而与之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C.已: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历三世 D.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或异二者之为 2.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
A.此: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B、生:得之则生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是:是亦不可以已乎 由是先主遂诣亮 D.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四、理解回答:
1、课文第一段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并说明划分理由。
2、第一段开头有什么特点?结尾“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什么?
3、第一段文字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二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4、、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 面举例,写有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之奉”是从 面举例。
5、“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6、从全文看,本文的论点是
7、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_____________。
8、孟子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答案如下: 《公输》
(一)1、交代事情有起因。“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2、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诱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3、宋何罪之有?;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4、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
5、(1)、班门弄斧(2)、墨守成规
6、如:
1、让战争从地球上走开。
2、远离战争,让和平的阳光洒满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3、珍惜生命,反对战争。(4)用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
(二)、1、A、对话描写 必为有窃疾矣 B、攻械尽 守圉有余 诎(公输盘诎)
2、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运用了类比及对比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劝说技巧。结合实际。
3、示例:唐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秦王的易地要求,捍卫了领土的完整。
4、如:
1、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
2、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
5、略
6、略
(三)1、(1)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③倒下 ④“诎”通“屈”(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2、A
3、(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 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1、人和 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多助 天下顺之 民贵君轻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4、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并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5、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1、共同点:都出身贫贱,但是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作用:引出文中所要论述的话题,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2、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3、人才造就需经受苦难的磨练;国家长盛不衰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5、略
6、A、D、7、略(名言及事例提供: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事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鱼我所欲也》
三、1、A
2、D
四、1、三层。理由: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的观点;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阐释观点;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浅近易懂。“是心”指的是向善之心,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第一段主要是道理论证,还有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主要是举例论证,还有正反对比论证。
4、正、反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论点:每个人都有“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
7、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8、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精彩导读 ————————————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
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
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
4.解释加点词:4分
⑴苦: ⑵过 ⑶虑 ⑷喻 ⑸衡 5.翻译句子:4分
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 和 的问题。3分 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 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 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
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 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 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
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苦其心志 C.劳其筋骨
12.“大任”指什么 ?
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 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答:
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 答:
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答:
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
(二)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按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第①②③段论述的中心是。
3.第③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4.第③段中“城”“池”“兵革”的意思分别是:()
A.城市 护城河 兵器 甲衣 B.城墙 水池 兵器 甲衣 C.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D.城郊 池塘 泛指武器装备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A.委而去之 B.亲戚畔之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夫环而攻之 6.解释第④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 ⑵固: ⑶至: ⑷威 ⑸多助之至 ⑹以天下之所顺 ⑺域 7.“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一句翻译是:()
A.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B.这种情况是地理形势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C.这是因为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民和睦 D.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统一 8.翻译上文最后一句:
9.文中的通假字是,通,正确的读音,含义是
10.翻译:
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⑵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上文第④段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用波浪线画出来。12.文中的君子是指
13.上文第④段开头的排比句从反面否定了什么观点? 答:
14.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什么? 答:
15.“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什么?答: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博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
2.为文章断句,用“|”表示。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人恒过 ③而后作 ④而后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5.文章侧重论述。
6.读过本文,使人不由想起这样两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写出下句)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
(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人 和 池 域 至
3.写出本文的一个通假字。通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答:
5.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答:
6.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答:
7.孟子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
(五)一、填空l.孟子,名,字,时期著名的 家,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得道多助,夹道寡助》选自,论点是。性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寡助之至()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委而去之()人恒过()而后喻()而后作()
二、写出文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l.亲戚畔之 畔:本字_____,义:_____ 2.曾益其所不能 曾:本字_____,义: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 衡:本字_____,义:_____ 4.入则无法家拂上 拂:本字_____,义:_____
三、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故君子有不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D.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北山愚公者
(四)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这段文字选自《孟子·公孙丑》。孟子,名___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_____》。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 ”;“_________,不亦说乎?”
2、在上段文字横线上,按原文填空。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两狼之并驱如故
B彼竭我盈,故克之 C温故而知新
D一年未归,妻跪问其故
5、下列加“线”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②皆出酒食(拿出)③两岸青山相对出(出没)④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显露、出现)⑤殚其地之出(拿出来)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6、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征于色,发于声 ③苛政猛于虎 ④积于今六十岁矣 ⑤不求闻达于诸侯 A、①③
B、②⑤
C、④⑤
D、②④
7、对“所以动心忍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心惊动起来,性情也坚韧起来 B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的原因。C(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D(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内心警觉,他的性格坚定。
8、从这段文字中概括出全文的基本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二章》参考答案
(一)1、C
2、B
3、A
4、①使...受苦 ②犯过失 ③(思虑)④奋起,指有所作为⑤同“横”,梗塞、不顺
5、①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②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③ 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6、《孟子.告子》;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7、B
8、C
9、A
10、C
11、A
12、治理国家的重任
13、苦其心志....乱其所为
14、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犯过失;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不被为了解
16、改、作、喻
17、艰苦的环境的磨炼,对人的成才有促进作用。
(二)1、A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排比
4、C
5、C
6、①所以 ②巩固③极点④震慑⑤达到⑥凭借、归顺、服从⑦限制
7、A
8、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会胜利
9、畔、判、pàn、背叛
10、①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他的人就少 ②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得道者
13、靠武力来统治天下
14、得道(或行仁政)
15、得道;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三)、1.《孟子·告子》
2、略3、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生于忧患6.从来纨绔少伟男。
7、略
(四)、1.孟子
2、略
3、略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民施行“仁政”,战必胜矣。
6、略 7.宣扬“仁政”。
(五)、(一)、(二)、略
(三)D(四)略
《孟子二章》练习试题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
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
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
4.解释加点词:4分
⑴苦: ⑵过 ⑶虑 ⑷喻 ⑸衡 5.翻译句子:4分
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 和 的问题。3分 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 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 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
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 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 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
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苦其心志 C.劳其筋骨
12.“大任”指什么 ?
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 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答:
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 答:
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答:
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
(二)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按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第①②③段论述的中心是。
3.第③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4.第③段中“城”“池”“兵革”的意思分别是:()
A.城市 护城河 兵器 甲衣 B.城墙 水池 兵器 甲衣 C.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D.城郊 池塘 泛指武器装备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A.委而去之 B.亲戚畔之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夫环而攻之 6.解释第④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 ⑵固: ⑶至: ⑷威 ⑸多助之至 ⑹以天下之所顺 ⑺域 7.“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一句翻译是:()
A.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B.这种情况是地理形势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C.这是因为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民和睦 D.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统一 8.翻译上文最后一句:
9.文中的通假字是,通,正确的读音,含义是
10.翻译:
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⑵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上文第④段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用波浪线画出来。12.文中的君子是指
13.上文第④段开头的排比句从反面否定了什么观点? 答:
14.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什么? 答:
15.“君子战必胜”的条件是什么?答: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博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本文选自。
2.为文章断句,用“|”表示。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人恒过 ③而后作 ④而后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5.文章侧重论述。
6.读过本文,使人不由想起这样两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写出下句)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
(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人 和 池 域 至 3.写出本文的一个通假字。通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答:
5.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答:
6.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答:
7.孟子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
(五)一、填空l.孟子,名,字,时期著名的 家,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得道多助,夹道寡助》选自,论点是。性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寡助之至()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委而去之()人恒过()而后喻()而后作()
二、写出文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l.亲戚畔之 畔:本字_____,义:_____ 2.曾益其所不能 曾:本字_____,义: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 衡:本字_____,义:_____ 4.入则无法家拂上 拂:本字_____,义:_____
三、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故君子有不战;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D.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北山愚公者
(四)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这段文字选自《孟子·公孙丑》。孟子,名___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_____》。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 ”;“_________,不亦说乎?”
2、在上段文字横线上,按原文填空。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两狼之并驱如故
B彼竭我盈,故克之 C温故而知新
D一年未归,妻跪问其故
5、下列加“线”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②皆出酒食(拿出)③两岸青山相对出(出没)④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显露、出现)⑤殚其地之出(拿出来)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6、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征于色,发于声 ③苛政猛于虎 ④积于今六十岁矣 ⑤不求闻达于诸侯 A、①③
B、②⑤
C、④⑤
D、②④
7、对“所以动心忍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心惊动起来,性情也坚韧起来 B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的原因。C(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D(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内心警觉,他的性格坚定。
8、从这段文字中概括出全文的基本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二章》参考答案
(一)1、C
2、B
3、A
4、①使...受苦 ②犯过失 ③(思虑)④奋起,指有所作为⑤同“横”,梗塞、不顺
5、①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②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③ 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6、《孟子.告子》;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7、B
8、C
9、A
10、C
11、A
12、治理国家的重任
13、苦其心志....乱其所为
14、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犯过失;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不被为了解
16、改、作、喻
17、艰苦的环境的磨炼,对人的成才有促进作用。
(二)1、A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排比
4、C
5、C
6、①所以 ②巩固③极点④震慑⑤达到⑥凭借、归顺、服从⑦限制
7、A
8、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会胜利
9、畔、判、pàn、背叛
10、①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他的人就少 ②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得道者
13、靠武力来统治天下
14、得道(或行仁政)
15、得道;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三)、1.《孟子·告子》
2、略3、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生于忧患6.从来纨绔少伟男。
7、略
(四)、1.孟子
2、略
3、略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民施行“仁政”,战必胜矣。
6、略 7.宣扬“仁政”。
(五)、(一)、(二)、略
(三)D(四)略
《孟子二章》中考链接金题宝典
一、(09年山东省临沂市12分)[甲] 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解释文中加线的字。(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② 足兵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民信之矣 2.翻译。(4分)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二(08年浙江省湖州市8分)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1.解释加线的词(3分)① 池非不深也
②委而去之
③兵革非不坚利也 2.翻译(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3 分)答:
三、(09 年北京市9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加线词。(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2)人恒过然后能改 2.翻译(1)饿其体肤 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_ 3.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 分)
四、(09山东济宁市15分)【甲】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加线词语(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2.翻译(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五、(09辽宁省大连市7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加线的词。(3分)(1)发于声而后喻()(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然后知生于忧患()2.翻译。(2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2分)答:
六、(09湖南省衡阳市7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加线字用法相同一项(1分)A.困于心苛政猛于虎也B.苦其心志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D.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2.选出下列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还过岳殿东D.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 3.下面理解不正确一项:(2分)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观点。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阐发。C.本文第四段提出文章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角度来论证的。()4.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2分)
七、.(09辽宁省辽阳市10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②旁。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⑤旁。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注释】 ①舍:住屋。②市:市场。③贾人:商人。④炫卖:边喊边卖。⑤学宫:学校。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句中加线词(4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行拂乱其所为()③此可以处吾子矣()
④处江湖之远()2.翻译。(2分)(1)此可以处吾子矣。(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故事都说明了什么?(2分)
4.“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八(08年浙江省衢州1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线词(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对句中加线词理解错误一项()(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3.翻译。(4分)(1)曾益其所不能。(2)人恒过然后能改。
4.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九、(06年河南省10分)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注:①焦思:焦虑思考。②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解释句中加线词。(2分)(1)衡于虑而后作
(2)人恒过 2.翻译(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简要谈谈认识。(4分)
十、(05北京市海淀区1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两方面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具体分析。(3分)
3.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从正面推论是哪句话?(3分)
4.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是哪两句?(3分)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十一(05年太原市13分)〔甲〕人恒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⑤得反国。〔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⑤卒:终于。
1.〔甲〕文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2分)2.解释加线词。(4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2)而后喻 喻:(3)至于鄙 鄙:(4)被服以立被: 3.翻译。(4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4.〔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选择一点具体谈谈。(3分)
十二、(05年吉林省12分)人恒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孟子》是____________家之经典之一。(1分)
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之“曾”之意思是什么?(1分)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之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之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之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4分)
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之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之共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05年安徽省芜湖市16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加线的词。(2分)(1)困于心衡于虑 衡:(2)发于声而后喻 喻: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2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 3.翻译。(4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章通过人必须经受磨炼才能有所作为的论述,阐明了怎样的道理?(用文中语句回答)(3分)
5.请你从历史或现实中,举一个经历艰苦磨炼终于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例。(5分)答案
一(09年山东省临沂市12分)1.①兵器 ②军备(军队)③ 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④信任,信用2.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二(08年浙江省湖州市8 分)1.(3 分,每个l 分)① 池:护城衬。②委:放弃,丢下③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2、(2分)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或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3.(3分)能联系现实,言之有理,文从句顺即可。
三、(09 年北京市9分)1.(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2.(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3.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四、(09山东省济宁市15分)1.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2.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五、(09辽宁省大连市7分)1.(1)明白(了解、知道)(2)如果(假若)(3)这样 2.(通过这些)使他(们)的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们)所没有的才能。3.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六、(09湖南省衡阳市7分)1.B2.B3.D4.示例:“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七、.(09辽宁省辽阳市10分)1.(4分)①违背;②通“弼”,辅佐③安顿;④处在 2.(2分)(1)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3.(2分)围绕“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来答即可。4.(2分)围绕“要居安思危,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来答即可。
八、(08年浙江省衢州12分)1.(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白)2.D 3.(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4.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九、(06年河南省10分)1.(1)奋起,指有所作为(2)经常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4.(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十、(05年北京市海淀区12分)1.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2.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死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A D
十一、(05年太原市13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谄谀者众 2.(1)通“弼”,辅佐(2)了解,明白(3)边境或偏远的地方(4)通“披”,穿着3(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才能有所作为。(2)宫内和朝廷中都听不到有人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样的境地。4.示例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甲〕文说“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文则通过宋昭公的例子具体说明了这一点。示例2:〔甲〕〔乙〕两文都谈及了如何对待过失的问题。〔甲〕文说“人恒过,然后能改”;〔乙〕文中的宋昭公“亡而能悟”,有过能改,终于返回了自己的国家。
十二、(05年吉林省12分)1 儒2“增加”或“增” 3 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4 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5 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
十三、(05年安徽省芜湖市16分)1.(1)通“横”,梗塞”不顺。(2)明白,了解。2.b解析:考查文言句读。可依意义来划分。a应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3.(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略。解析:抓住两个要点:①历史或现实中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②他必须是经
过磨炼才成功的。语言要简炼,例子要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