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象棋故事
中国象棋故事
中国象棋故事
象棋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历经千锤百鍊的智慧结晶,几千年来吸引着无数的爱好者陶醉神迷,反应出广大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渴求。在象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象棋故事,以下就让我们来欣赏这些精彩的故事。
第一节 楚汉相争
秦朝末年,当时国家大乱,人民生活困苦,群雄们为了解救人民,都以推翻秦朝、统一天下为目标。在众多群雄之中,有两位实力强大的领导者,一位是汉王刘邦,另外一位则是西楚霸王项羽,刘邦与项羽历经七年的对战过程,这就是有名的楚汉相争。
刘邦手下有一位大将军叫做韩信,有一次刘邦派韩信攻打赵国,韩信为了让士兵们头脑更聪明,所以发明了象棋。韩信认为下象棋可以抒解压力、训练沙盘推演的功夫,于是鼓吹士兵们多下象棋,士兵们也透过象棋获得许多乐趣,暂时忘记了作战的辛苦。
在楚汉相争的时代,流传许多关于现在象棋规则由来的典故,以下我们一一介绍。
首先是红黑的由来。因为刘邦自称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所以刘邦用红色的军旗作为代表。项羽年轻时,看到秦始皇出巡,车队上插着一面一面的黑色旗子,就像一条黑色的大龙走过,让项羽非常羡慕,从此爱上黑色。后来项羽骑马打仗,都骑着自己心爱的黑色乌骓,说明了项羽的军旗是用黑色作代表。
第二是红先的由来。有一次,刘邦和项羽两个人作了一个约定,目标是一个叫做关中的地名,他们比赛看谁的军队能够先进入关中,谁就获胜。项羽仗着拥有四十万大军,采用直线进攻追打秦军,刘邦则是采取迂回的方式,招揽秦军获得民心。结果刘邦先一步进入关中,这也是现行象棋红先的典故。
第三是楚河汉界的由来。楚汉相争开始的时候,项羽的实力比较强大,刘邦为了扭转被动局势,任用张良、萧何等人才。到了公元前203年,刘邦实力大增,项羽只好向刘邦求和,两个人达成以「鸿沟」为分界,刘邦掌管鸿沟西边,项羽占有鸿沟东边。这就好像现在的象棋,棋盘中间画有一道楚河汉界,用来区分红黑两国一样。
最后是王不见王的由来。楚汉相争最激烈的一战发生在鸿沟附近的广武山,当时楚汉两军隔着广武山对峙,代表汉军的刘邦站在山上对着项羽大骂,结果项羽生气地拿起弓箭,瞄准刘邦射了出去,这一箭还差点让刘邦丢了性命。现在象棋有一条将帅王不见王的规定,意思就是形成将帅见面的时候,轮到哪一方走子就能取胜,这就好像代表刘邦及项羽的将帅,朝对方射了一箭一样。
第二节 橘中之乐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住在巴邛(今四川一带)的大地主,家里庭院有一块橘园。有一天,地主在散步的时候,天空突然下起了霜雪,着急的地主赶快跑到庭院把橘子一棵一棵摘下来,摘着摘着,眼尖的地主发现有两颗橘子特别大,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地主决定把橘子剖开来看,原来每颗橘子里都藏有两位白眉仙翁,祂们面对面坐着谈笑下象棋!
仙翁们沉浸于对弈乐趣中,没有发现地主正在旁边。过了一会,一位仙翁开口说:「我们在橘子里下象棋的乐趣,不会输给在商山下围棋。只可惜找不到根深蒂固的橘子,刚下到精彩的时候,橘子就被摘下来了。」这时另一位仙翁肚子饿了,从衣袖里抽出一条形状像龙的草根来吃一口,并且用水喷它,草根竟然变成一条真龙,四位仙翁一起骑着龙,随着脚下缓缓升起的白云飞向天堂。
这则橘中象戏的故事出自《玄怪录》,作者是唐朝宰相牛僧孺。故事流传到后世影响十分广泛,也有人把这个故事解释为仙翁下围棋,不过据张如安先生研究,确认是象戏而非围棋,可见这则故事本身具有相当迷人的吸引力。
后来人们就称下象棋的乐趣为「橘中之乐」,并有〝橘中之乐,不减商山〞的典故,这也是著名象棋古谱《橘中秘》的命名由来。
第三节 闭目心棋
南宋末年,朝廷国力衰弱,兵强马壮的元兵大举入侵,宋朝面临存亡的紧要关头,爱国诗人文天祥不怕危险,挺身而出号召爱国志士组成一支军队抗元。
文天祥与他的父亲文仪,两人都是象棋迷,他们的象棋造诣很高,其中文天祥还常常和棋友周子善、萧耕山(萧敬夫)、刘洙及刘澄枰上过招。有一次,文天祥生日的时候,还特地写了一首有关象棋的诗《生日山中和萧敬夫韵》,可见文天祥对象棋的热爱,诗里的内容为:
山深不用结凉棚,风起江苹暑气轻。
处士林泉自今古,男儿弧矢付豪英。
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橘里枰。
一任苍松栽十里,他年犹见茯苓生。
文天祥对象棋的着迷还不仅于此,他曾经在一个炎热的夏天里,带着众人跳入河里游泳,游着游着,喜好象棋的文天祥见山水景色优美,便提议与周子善一边游泳一边对弈,其他人听了都表示赞成。可是问题来了,两人在水里没有棋具,要怎么进行对弈呢?原来聪明的文天祥早就想到一条妙计,他提出用口说棋着(读谱)的方式,与周子善展开「闭目棋」的精彩过招,根据文献记载,文天祥还是第一个不用棋子棋盘,闭目下象棋的人呢!
由于爱好象棋,文天祥精选了四十局棋局,命名从《玉屠金鼎》到《单骑见虏》,并且用自己心爱的「绿端蝉砚」逐一绘制成棋图附上着法,可惜文天祥后来被元兵所俘虏,这些棋谱便没有流传下来。不过文天祥在狱中所写的《正气歌》,反映出文天祥伟大的爱国情操,永远为后代世人传颂。
第四节 孙中山遗局
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喜爱下象棋,诸如齐公子孟尝君、北周武帝宇文邕、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文天祥、明毛伯温、唐伯虎、李开先、清圣祖玄烨(康熙)、清高宗弘历(乾隆)、刘墉等。爱好者除了一国君主及文人雅士外,市井平民也乐于「横车跃马」,足见象棋受人民欢迎的程度。
即使到了近代,象棋的独特魅力依旧广受大众喜爱,孙中山先生在繁忙的革命之余,除了爱好下象棋外,还曾经和革命老友林星桃研究象棋残局。
第二篇:中国象棋
开
心 象 棋
小 小 报 开 心 象 棋 小 小 报
中国象棋
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人们往往通过对弈来参透一些人生的一些哲理,来提高自己 的觉悟能力思维能力和生活乐趣。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戏,产生的年代 不详。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 时代文化名著的《楚辞.招魂》中就有:“蔽象
中国象棋是什么时候定型的呢?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中国象棋又被称为“象戏”、“桔中戏”,系由先秦时代的博戏演变而来。战 国末期,盛行一种每方六枚棋子的“六博”象棋。唐代象棋有了一些变革,象棋只有“将、马、车、卒” 四个兵种,棋盘和国际象棋一样,由黑白相间的六十四个方格组成。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 因火药发明增加了炮以外,还增加了士、象。宋代《士林广记》就记载着中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 的象棋谱,它比西方 15 世纪出现的最早的国际象棋谱早 200 多年。这些记载足可以推翻国外长期 以来流行的中国象棋起源于印度的说法。到了明代,有人把一方的“将”改为“帅”,这时的象棋便和现今我们常玩的中国象棋一样了。
象 棋 的 起 源
棋,有六博兮。”的词句。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 “象棋”这个名词,当然那时的象棋不是现在的 象棋,王逸注《楚辞》云“博,着也,行六棋,故曰六博。”。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了六博。据《史记.第 六十九卷.苏秦列传》中记载:当时齐地的居民安 居乐业“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可见象棋在当 时已经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那时的棋,大概是 一方为六子,叫“六博”。另据《说苑》记载: 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曾说“足下......燕则 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当时,在达官权贵和 士大夫中,已经很流行下棋了。
中国象棋的棋盘和走法
象棋是一种双方对阵的竞技项目。棋 子共有三十二个,分为红黑两组,各有十 六个,由对弈的双方各执一组。兵种是一 样的,分为七种: 红方:红方有帅一个,仕、相、车、马、炮各两个,兵五个。黑方: 黑方有将一个,士、象、车、马、炮各两个,卒五个。其中帅与将;仕与士;相与象;兵与卒的 作用完全相同,仅仅是为了区别红棋和黑 棋而已。60 棋子活动的场所,叫作“棋 盘”。在长方形的平面上,绘有九条平行的 竖线和十条平行的横线相交组成,共有九 十个交叉点,棋子就摆在交叉点上。中间 部分,也就是棋盘的第五,第六两横线之 间末画竖线的空白地带称为“河界”。两 端的中间,也就是两端第四条到第六条竖 线之间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线构成 “米”字方格的地方,叫作“九宫
第三篇:浅谈中国象棋
浅谈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块瑰丽的奇葩。
在战国时期,已经有关于象棋的名称,是指象牙作的六博棋子,它在当时的贵族广泛流传。但这种六博与中国象棋只是曾有同种称呼,实则并非同一种游戏。象棋游戏最早称为象戏,此一词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北周,意思是象徵的游戏。周武帝依当时的象棋编制《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戏名称由此而来,称为北周象戏。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据考究,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但是现代象棋的型式,是在宋代时才确定下来的。北宋当时的象棋有大象戏与小象戏,小象戏有 32 枚棋子,盤大小定为纵十路横九路,将帅待在九宫之正中,没有士而有偏、俾两棋子。它比大象戏更为广泛流传,且更贴近现代象棋形式。至南宋时,小象戏将帅待在九宫底,已有士这棋子,成为现在象棋的形式。
象棋并没有像其他一些娱乐活动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且还得到长期发展,有几个重要原因。
一、象棋是很难得的雅俗共赏的游戏。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很多东西都有明确的等级限制。比如音乐与舞蹈,不同的等级人使用乐器的数量和观赏舞蹈的排场都是不同的。在北宋时期,象棋主要是贵族的娱乐活动,后来也开始走向平民生活。到南宋,它已经“家喻户晓”,成为百姓很好消遣物。不少文人雅士为之着迷,在红楼梦当中就提到,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除了吟诗作赋外,还会下象棋来玩乐。另外,大户人家深闺庭院的小姐也必须会琴棋书画才能算是贤惠。著名词人李清照就很会下象棋,据考究,她的棋艺甚至比她的相公赵明诚还厉害。在两人的幸福的夫妻生活中,博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时候,棋艺好的人甚至能凭借这项技能获得很不错的职业。在宫廷中设有“棋待诏”,象棋手在当中占一半以上。
二、象棋的博弈理论被应用到各式各样的斗争当中。比方说后宫的争宠、朝廷中的斗争、国与国之间的争霸。在电视剧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两个妃子在下棋,表面上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实则是暗地里斗得你死我活,句句话都指桑骂槐,极度讽刺,让人心寒。在朝廷的斗争中,位高权重着通常都是博弈者,属于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臣子,就好比他们的棋子。能否在保住自己棋子的前提下,扩张自己的势力,就要看他们的棋艺的高低。国家的争霸中,博弈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参透整个局面,洞悉对手的心理,像下棋一样步步为营,是胜利的重要原则。
三、象棋当中有很深的奥妙,同时也不乏趣味性。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象棋招数的称谓都很有意思,而且蕴含着浓烈的中国文化气息。有一招叫“仙人指路”,它是指在开局时,第一步走的是兵三进一或者兵七进一,因一子当先,意向莫测,有试探对方棋路的意图而得名。还有一招叫海底捞月,指车炮或车兵在对方底线逼使对方将帅离开中路的一种战术。
中国象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张阶段。1956 年,它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 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而现在,网络中设有象棋游戏,像QQ象棋游戏,为广大的象棋爱好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通过这个平台,玩家可以随时随地与世界各地各个层次的棋手切磋,这样,对于象棋的普及是很有利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利的因素也有不少。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游戏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商家也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娱乐游戏的活动日益增多,甚至冗杂,就意味着中国象棋的发张更多的挑战。而且中国象棋是极需耐心与毅力的游戏,这与现
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又有些不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慢节奏”的中国象棋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相适应。很多现代人都是走在路上像赶集,一日三餐点快餐,文化阅读也是选择便捷式的阅读途径。他们为了工作为了前途而争分夺秒,就连吃饭也要节省时间,而下象棋少则要十几二十分钟,长则要几个小时,对于“现代人”来说,象棋是一件“奢侈品”
二、象棋并不能迎合现代的教育方式。现代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商家抓住家长的这一心理特点,开办了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而且这些班主要以学科补习为主。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就会让他们学乐器和舞蹈类的,极少人会投资在学象棋方面。在很多人眼里,象棋只是充当着一项可有可无的娱乐活动。甚至,很多年轻人就根本不会下象棋。
三、现在的生活,很多功利性的因素会阻碍象棋的发展。
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如今,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象棋似乎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虽然现在设置了很多的象棋电子游戏,但这不一定就能促使象棋的发展。手机电脑为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能随时随地的玩。可是,也因为手机电脑的普及,其他跟类型游戏也得到广泛传播
第四篇:中国象棋
浅谈中国象棋
摘要:象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流传甚广。中国象棋曾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起过很大的作用,现在已传播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这些国家人民所热爱的体育艺术之一。本人也十分热爱象棋,下棋时间也有10多年了,而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象棋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将从象棋起源发展、棋子与棋盘的认识、与生活的关系来向简绍中国象棋。关键词:象棋 起源 发展 棋子 棋盘
一、象棋简介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规则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有着数以亿计的爱好者。它不仅能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更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辨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
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着,直至分出胜、负、和,对局即终了。轮到走棋的一方,要将某个棋子从一个交叉点走到另一个交叉点,或者吃掉对方的棋子而占领其交叉点,都算走一着。双方各走一着,称为一个回合。
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深受群众喜爱,而且流传国外。
二、象棋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象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塞戏讲究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流行的棋戏中,还出现了一种名为“象戏”的棋类形式。象戏为北周武帝宇文邕所发明。有学者认为,周武帝所造象戏,即是今天象棋的鼻祖。其实,根据有关象戏的文献记载,与今天的象棋似乎无渊源关系。例如庚信的《象戏赋》“丹局直正”,说明棋局是正方形的;“局取诸乾、坤以为舆”,而乾、坤均为古代的八卦之一,分指阳、阴。由此可以推断象戏是一种类似今天国际象棋黑白相间棋盘的棋局。
唐代初年,象棋并没有广泛流行。盛唐以后,象棋活动稳步开展,象棋开始逐渐流行于世。当时文人雅士的诗句中也有对象棋的描述,宋代是象棋进入规范化的重要时期,民间十分流行象棋。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 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 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1962 年成立了中华中国象棋协会。40 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
三、棋盘与棋子
3.1 棋盘
象棋棋盘是棋子活动的场所,叫做“棋盘”。在长方形的平面上,绘有九条平行的竖线和十条平行的横线相交组成,共有九十个交叉点。
端的中间,也就是两端第四条到第六条竖线之间的正方形部位,以斜交叉线构成“米”字方格的地方,叫做“九宫”
整个棋盘以“河界”分为相等的两部分。为了比赛记录和学习棋谱方便起见,现行规则规定:按九条竖线从右至左用中文数字一至九来表示红方的每条竖线,用阿拉伯数字1至9从右至左来表示黑方的每条竖线。
3.2 棋子与走法
象棋的棋子共三十二个,分为红黑两组,各十六个,由对弈双方各执一组,每组兵种是一样的,各分为七种:
红方:帅(1)、仕(2)、相(2)、车(2)、马(2)、炮(2)、兵(5)黑方:将(1)、士(2)、象(2)、车(2)、马(2)、炮(2)、卒(5)
其中帅与将、仕与士、相与象、兵与卒的作用完全相同,仅仅是为了区分红棋和黑棋。
将或帅: 移动范围:它只能在九宫内移动。移动规则:它每一步只可以水平或垂直移动一点。将或帅是全盘棋子争夺的目标,需要我方棋子保护。开局时不宜乱动免得自找麻烦。中、残局安全时可出帅助攻,如“铁门栓”。
仕(士): 移动范围:它只能在九宫内移动。移动规则:它每一步只可以沿对角线方向移动一点。属于防守的棋子。
相(象): 移动范围:河界的一侧。移动规则:它每一步只可以沿对角线方向移动两点,类似于中文字“田”,另外,在移动的过程中不能够穿越障碍。属于防守的棋子。
车: 移动范围:任何位置。移动规则:可以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动任意个无阻碍的点。象棋中实力最强的棋子,由于可以在棋盘线上飞快的移动,不论吃子与移动都十分方便,因此在全盘的价值都很高。
马: 移动范围:任何位置。动规则:每一步只可以水平或垂直移动一点,类似于中文字“日”,再按对角线方面向左或者右移动。另外,在移动的过程中不能够穿越障碍。中距离作战兵器。与炮相反,由于“蹩腿”,子力少时,实力较炮强。由于此性质,它易往开阔处跳,戍边反而不利。
炮: 移动范围:任何位置。移动规则:移动起来和车很相似,但它必须跳过一个棋子来吃掉对方的一个棋子。由于其“炮打隔子”因此中远程作战,其多用于牵制,和各子(主要是车)配合都很容易。
兵(卒): 移动范围:任何位置。移动规则:每步只能向前移动一点。过河以后,它便增加了向左右移动的能力,兵不允许向后移动。开局时由于只能向前,几乎无攻击力,但有限疏通我方马路兼限制敌方马路的作用。
四、象棋与生活
人们下象棋对生活的影响有:休闲娱乐、放松身心、促进关系友好、使生活更丰富、了解中国的文化等等。
据统计,大多数人喜欢在家中下棋,而少数人喜欢在网上或街上下棋;有一些人认为在下棋没意思,无所谓;有一些人认为下棋很好玩;有些人甚至摆摊利用象棋残局来设陷阱骗人钱财,这种行为简直持侮辱了象棋文化。
看似简单的“車马跑”,却能下出千百种走法,小小的棋盘蕴含着是丰富的人生哲理,象棋,是一项运动,更是一门艺术。
现代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商家抓住家长的这一心理特点,开办了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而且这些班主要以学科补习为主。有些家长希望
孩子有一技之长,就会让他们学乐器和舞蹈类的,极少人会投资在学象棋方面。在很多人眼里,象棋只是充当着一项可有可无的娱乐活动。甚至,很多年轻人就根本不会下象棋。
五、个人感悟
本人下象棋也10多年了,十分热爱象棋这一活动。在大学时还加入了象棋部,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切磋交流,虽然水平不高,数多赢少,但是我总是乐在其中。虽然随着学业的进展,我与他人面对面下棋的时间减少了,但是平时偶尔也上网和他人对弈。
个人认为下象棋能锻炼敏锐的思维,提高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预测能力。学习和研究象棋,对开发青少年的智力,培养成年人的商战头脑及老年人修身养性都大有益处。最重要的是下棋讲究的是心平,它能陶冶情操,让我们处事更加的冷静,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有极大的意义。
人生就是一盘棋,你处世的言行举止,表现为“车、马、炮、卒”的如何布局,这里需要的是斗智斗勇,这里永远没有“悔棋”。走得顺,你会攻城破寨、擒王拔旗;走不顺,则会丢盔御甲、一败涂地。
本人衷心希望在象棋爱好者的努力之下,象棋文化的更加绚丽多彩,有朝一日能走遍全世界,真正成为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王艳花, 中国象棋渊源钩沉.兰台世界, 2011(28): 第69-70页.【2】耶佳燕, 中国象棋的起源与发展.科学24小时, 2007(11): 第20-21页.【3】汪圣铎与籍勇, 宋代的象棋.寻根, 2007(06): 第58-61页.【4】闫冰与姜伟, 中国象棋的起源与发展.棋艺(象棋版), 2009(03): 第36-37页.【5】周熠, 象棋竞技与改革的博弈论分析, 2007, 武汉理工大学.【6】郭志菊与李树新, 象棋文化熟语语义解构.汉字文化, 2002(02): 第14-18页.【7】阮宜正, 象棋与《周易》.棋艺(象棋), 2014(01): 第69-71页.【8】单霞丽, 象棋与中国文化(1).棋艺(象棋), 2012(11): 第72-74页.【9】单霞丽, 象棋与中国文化(2).棋艺(象棋), 2012(12): 第72-73页.【10】危春波, 中国象棋博弈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2008, 昆明理工大学.【11】小飞, 国际象棋溯源.中国体育, 2003(11): 第42页.【12】赵维康, “中国象棋”走进课堂的作用.教育, 2009(02): 第42-43页.【13】韦峭本报记者, 中国象棋走世界, in 南宁日报.第 004页.
第五篇:中国象棋
2012年西安“西部京闽茶城”杯迎新春中国象棋公开赛开幕式讲话稿 发布时间:2012-1-2 10:05:00我要评论 我要投稿 西安市象棋协会副秘书长吕建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裁判、参赛的各位棋友、媒体朋友们、大家新年好!
首先对各位朋友在百忙中参加2012年西安“西部京闽茶城”杯迎新春象棋公开赛,表示由衷的感谢!也代表西安棋友和这次公开赛组委会及工作人员向大家拜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棋艺进步。并在此,对举办这次公开赛提供大力协助的,西安西部京闽茶城、陕西班迪实木门窗有限公司、西安智弈体育活动策划有限公司、陕西 天宇电力有限公司、西安中天象棋俱乐部、陕西象棋群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感谢参赛的全国各地的棋友们,没有你们的支持,就没有今天大赛的顺利举办,在近两个月的比赛筹办过程中,是你们一次、一次的鼓励,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今天看到这麽多熟悉的面孔,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使象棋这条纽带让我们心心相印、,在此让我们已热烈的掌声再次为大赛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祝贺!
象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了古老的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被誉为“国粹”,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智慧的体操。
本次公开赛是陕西棋坛首次进行的面对全国的大型赛事,由西安棋友自筹资金发起,并得到西安市体育总会、西安市象棋协会的大力支持。本次大赛有以下特点:
1、规格高、范围广,参赛棋手众多。
本次大赛聘请了国家级裁判田丽萍担任裁判长,国家级裁判高海明、王华丽担任副裁判长,何复有等10余名一级裁判担任裁判员,裁判等级、水平之高创陕西象棋比赛之最。
本次大赛有北京、天津、河北、湖北、河南、内蒙、等来自全国十八个省、市的二十六支代表队,近200名棋手参赛,他们当中即有特级大师柳大华、陶汉明、苗永鹏等名将,也有申鹏、郑惟桐、党菲、等十几位国家大师和业余棋界鼎鼎大名的姚洪新、刘宗泽等名手,可以说是一次全国优秀棋手的大聚会。
2、首次业余大赛举办了新闻通报会。
本次大赛于12月20日在西安西部京闽茶城举办了新闻通报会,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华商报等陕西主流媒体都对本次大赛进行了报道,中国象棋大师网、广东象棋网、泓弈网等专业象棋网站更是从11月20日开始了本次大赛的专题版面,对本次大赛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连续报道。
3、开创了象棋走进企业,开门办比赛的先河。
本次大赛象棋走进了茶城,得到了西部京闽茶城的鼎力支持,在象棋事业不景气今天,探索了象棋事业与企业相结合相互双赢的新思路。
世界象棋锦标赛冠军、世界智力精英运动会冠军、中国象棋等级分第一、特级大师蒋川也将于月 3 日-5 日莅临古城西安,举行 “ 特级大师古城行 —— 弈棋会友 ” 1对20车轮战表演,并且蒋川特大还将为本次大赛精彩对局做挂盘讲解。在此我们对蒋川特大即将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希望我们这次参赛的全体选手认真对待每一局棋,努力拼搏,超越自我,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希望各位棋友为咱们陕西自办全国公开赛多尽美言,让陕西棋友们自筹资金举办全国赛的壮举家喻户晓,通过你们,通过象棋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象棋、关心象棋运动,使象棋的春天早日来临。同时也希望各位棋友在西安,比赛顺利、吃好、玩好,留下美好的印象,最后,预祝所有参赛棋手取得满意的成绩!预祝群英荟萃的西安2012年“西部京闽茶城”杯迎新春象棋公开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12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