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赵树理的乡土情结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赵树理的乡土情结
姓 名 王永斌 学 号 061410064405 学 校 焦作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 邢东英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一、目录„„„„„„„„„„„„„„„„„„„„„„„„„第1页
二、摘要„„„„„„„„„„„„„„„„„„„„„„„„„第2页
三、正文„„„„„„„„„„„„„„„„„„„„„„„„„第2页
四、参考文献„„„„„„„„„„„„„„„„„„„„„„„第13页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赵树理的乡土情结
摘要:
赵树理,是中国作家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他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集中体现在其作品中:从作品题材看,以农村问题为主;从作品的人物安排上看,热爱农民;从富有表现力的,有韵味的语言看为农民真正着想;从作品手法看,把民间文艺传统奉为正宗和借鉴的典范,尤其重视民间评书、快板等文艺形式,农民易于接受;从作品结构看,故事性很强有头有尾,曲折而又连贯,团圆式的结局,满足了农民读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期待;民俗描写的细致入微;这都说明赵树理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
关键词:
赵树理 乡土情结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偏僻山村的贫苦农民家庭,似乎从出生就注定了他的乡土情结,少年时期的苦难土地,艰辛的生活,和纯朴多彩的民间文艺,使他为农民创作的思想根深蒂固。从1930年首次发表的《铁牛的复职》开始,就立志要为农民说话,写他们喜欢的作品。最终在浓厚的乡土情结支配下,成长为真正的人民作家,就像周扬,茅盾等文艺界领导也在1962年8月作协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赞扬赵树理是中国作家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其浓厚的乡土情结集中体现在其作品中。
一、从作品题材看乡土情结
孤川入海,笼鸟入林。在革命队伍中赵树理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以全部热情投入共产的洪流,写传单,编报纸,发挥着自己的宣传才能。走乡里,串农家,在炕头唠嗑,在田地里挥汗,熟悉的生活丰富素材,终于变成生动的作品问世,轰动了整个太行。土肥苗也壮,根深叶才茂,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写农民喜爱的东西,为农民而创作。
从《黄河日报》副刊《土地》到《中国人》,他所编辑的报纸就显示了与当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地任何报纸都不一样的场面,体裁多种多样,群众都爱看。从《小二黑结婚》到《十里店》,以自己的终身创作实践着以农村问题为题材,做“文摊文学家”的志愿,心甘情愿地为人民创作。
赵树理说他写的小说都是“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他的创作大多是基于农村的问题小说,如没有对农民的真实情感,是做不到的。《邪不压正》是以中农王聚财的女儿软英的婚事纠葛为线索,表现土改初期农村各阶级种种动态的小说。主人公王聚财一辈子前怕狼后怕虎只因雇农小宝“家里没甚”,就拒绝他向女儿求婚,尽管明知小宝是个“好孩子,又精干又漂亮”,女儿也中意。王聚财虽有些势利眼,看不起穷人,却也不去趋奉地主,对地主的逼婚,他从心里不愿意,认为“太欺负人了!”又不敢反抗只能自己生闷气;解放了下河村,斗争了地主刘锡元,他还是“看看再说”,不愿参加斗争。赵树理自己在谈到这篇小说时说:“我写那篇东西的意图是想写出当时当地土改全部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众读了知所趋避。”作品中写了土改时的“左”倾倾向,农会主任小昌,思想变质,连老婆孩子也公然欺负住同院的阶级兄弟,他在土改中打击了一大片应该团结的对象;干部、积极分子多占斗争果实,制定土政策;出租过二亩地,放过一笔债,连家中爷爷也打过人,奶奶骂过媳妇等等。用一位老乡的话说,他为咱老百姓写的,说的是咱的心里话,咱老赵可好哩。
如反映农村青年男女在婚姻自主恋爱自由道路上,还存在的封建残余思想和某些社会问题的姊妹篇《小二黑结婚》和《登记》。写受尽欺压、虐待的普通农村妇女孟祥英成了闹翻身的英雄的《孟祥英翻身》,针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农村的复杂矛盾而写的《三里湾》。特别是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李有才板话》,通过解放区农民改选村政权和减租减息运动,描写了农民与地主的曲折而复杂的斗争,热情歌颂了农民的智慧和斗争精神,讴歌了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胜利。
大家都知道“山西的小米养人”这句话吧。赵树理对乡土的关注,从1958年农业部在紧邻沁水的高平县举行的北方10省种植杂粮现场会上更能体现出来,会上他演唱了自己写的快板诗《谷子好》:
“谷子好,谷子好,吃得香,费得少,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你要能吃一斤面,半斤小米管你饱;
爱稀你就熬稀粥,爱干你就把捞饭捞; 磨成糊糊摊煎饼,满身窟窿赛面包,谷子好,谷子好,又有糠,又有草,喂猪喂驴喂骡马,好多社里离不了。谷子好,谷子好,抗旱抗风又抗雹,有时旱的焦了稍,一场透雨又活了; 狂风暴雨满地倒,太阳一晒起来了;
冰雹打的披了毛,秀出穗来还不小。”
二、从作品人物看乡土情结
赵树理的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其作品的题材上,也体现在作品的人物安排上。赵树理的乡土情怀生动地表现在他对人,具体地说,是对农民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上。在他的思想观念中,人———农民,是最重要的,这种重要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现实中的落后或消极人物。如《小二黑结婚》的三仙姑的性格和心里状态描写,极为幽默风趣,除了批评外,也能看出作者对三仙姑作为封建思想的受害者的同情。对象《李有才板话》中的阎恒元和阎喜富等人的凶狠狡诈,软硬兼施,隐瞒土地,腐蚀干部,企图继续控制村政权等丑恶行径进行打量披露,又力的揭露他们的丑恶面目,鼓舞群众斗志。
《实干家潘永福》他自己曾明确地说,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提倡不务虚名、不怕艰苦,千方百计认真做事的精神的”。在朴实、凝重的笔法中,贯注了他对这为农民出身的实干家的情感和愿望。“„„那时候我们的工作有些地方不深入,特别对于狡猾地主还发现不够,章工作员式的人多,老杨式的人少,我们应该提倡老杨式的作法。”
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第 13 节和 15 节在全小说中最具“血淋淋的斗争生活”性质,这两节的内容和手法都应该对照起来看。13 节是通过冷元和二妞的转述表现了敌强我弱的“血淋淋”的斗争情景,15 节则正面表现了翻身得解放的村里人在公审大会上活活打死大地主 李如珍的同样“血淋淋”的斗争情景。从村里人对 李如珍的无比 仇恨和对小常的无比爱戴的强烈反差中反映了农民鲜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咱就写成“因此”,不给他们换成顺当的字眼儿,他们就不愿意看。字眼儿如此,句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句子长了人家听起来捏不到一块儿,何不简短些多说几句。“鸡叫”“狗咬”本来很习惯,何必写成“鸡在叫”“狗在咬”呢?”
如《小二黑结婚》印行时,作者冠以《通俗故事集》的标题,希望它通俗易懂,能够为群众接受。既然存心要通俗,那就得用群众的语言,去写群众自己生活里发生的事情。就必须熟悉群众的生活,这些都和他浓厚的乡土情结分不开的。小说中只用了一句“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多么形象的话,把四十五岁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令人忍俊不禁。三仙姑打官司那一段,先写她换上新衣服、新长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上几件首饰,到了区里的大院,大家都跑来看,唧唧哝哝地说:“看四十五岁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的音容举止,就立刻出现在读者眼前了。其实小说用的就是最通俗的语言,三仙姑的穿戴和从前相似,不过换了个语调却唤起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形象,大大地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赵树理的作品把读者明确定位为农村中文化程度相对低的识字,甚至不识字的人,所以他的作品达到了民间口语与书面语言的高度统一,如果用新文化传统的审美眼光,或用一般知识分子的理性眼光去阅读,不在为了农民的启蒙主义审美感情上,是难以认同或理解的。语言上农民易于接受,这与赵树理深入农民,农村,与农民真正成为一体分不开的。从中可以看出赵树理对乡土的热爱,特别时对农民的情感。
四、从作品手法看乡土情结
赵树理说:“我每逢写作的时候,总不会忘记我的作品是写给农村的读者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的多一些。”为了便于群众接受和喜闻乐见,赵树理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并适应广大群众,农民的欣赏习惯,总是把作品中人物放在一定的生活斗争中来描写。如二诸葛的迷信、愚昧而又老实厚道的性格是在从“不宜栽种”到“恩典恩典”等一连串的具体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三仙姑的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装神弄鬼,或者不正经的性格是在从“米烂了”,到“看看仙姑”等一连串有趣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她自己完全知道装神弄鬼是骗人的一套把戏,也是招蜂引蝶的一种手段。
赵树理一向把民间文艺传统奉为正宗和借鉴的典范,尤其重视民间评书、快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绍不是静止的,乏味的,而是一直在讲故事,妙趣横生。接着用类似的方法介绍了其他几个人物如小芹、小二黑和金旺兄弟,这些人物及其相互关系交待清楚之后,便把矛盾全部揭开,让故事一直发展下去。通过“斗争会”,“许亲”,“拿双”等情节一步步把矛盾的发展推向高潮,这中间始终贯穿着生动的故事,而且环环相扣,一贯到底,说来娓娓动听,度来饶有风趣,最后是“怎么到底”交待了故事的结局和人们的归宿。
赵树理的小说是团圆式的结局,满足了农民读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期待,又符合保持故事完整的传统审美趣味。“团圆式结尾固然与赵树理的创作思路有关,(结尾一定要解决问题)”但更体现了作者对新农村,新生活,新人物所持有的信念。
如《三里湾》取材于 1951 年太行山区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试验地区,1952 年作者亲自参加了那里的并社、扩社工作。它是 赵树理 1953 年冬至 1955 年春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从旗杆院说起”,讲述了 1952 年 9 月一个月里发生在三里湾这个老解放区里围绕着扩社、开渠两件事而展开的合作化运动。作品着重突出了两个家庭的鲜明对比:一是王金生的民主和睦的模范家庭,一是马多寿的保守落后的封建家庭,其中,又重点描写了村支部书记王金生的妹妹王玉梅、中农马多寿的四儿子马有翼、村长范登高的女儿范灵芝三个年轻人的爱情婚姻变化等,其间还穿插了何科长巡查工作,党内对多留自留地的党员袁天成和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村长范登高的斗争,马家大院家庭生活的分裂,最后是皆大欢喜:年轻人花好月圆,扩社开渠圆满成功。
六、从作品民俗描写看乡土情结
赵树理小说的民俗描写往往是最吸引人的部分,有的显然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参考价值,这都说明赵树理对乡土问题的重视。
《李家庄的变迁》里“吃烙饼”这一晋东南乡里民俗的描写,更富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吃烙饼”的民俗特点是,村里发生了纠纷,由双方当事人请村落的头人、族长或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在吃烙饼的过程中评理,地点设在村子的庙堂里。等评理人作出裁决后,输了的一方要承担责任并付给吃烙饼的费用。小说中写农民张铁锁与村长李如珍的侄儿发生纠纷,村长武断地评张铁锁输理,霸占了张铁锁的土地,并让他付出吃烙饼的费用。张铁锁回家后气愤之下说了几句过
910-
第二篇:乡土情结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悠邈(miǎo)崎岖(qí qū)三匝(zā)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谪(zhã)居 欷歔(xī xū)方兴未艾(ài)桑梓(zǐ)屹(yì)立 搭讪(shàn)褪(tuì)色 发轫(rân)濠(háo)水 翰苑(yuàn)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3.作家作品
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4.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二.文本研读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4.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6.第五节段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8.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手册》相关内容,2.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
3.写一段以“思乡”为话题的短文。准备课后交流。
第三篇: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的诗文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解读,课堂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走进“大师”
(一)走进作者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二)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二、走进文本
(一)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1.正音 魂牵梦萦(yíng)
忐忑(tǎn tâ)不安
怯(qiâ)生生
田塍(chãng).....悠邈(miǎo)
崎岖(qí qū)
三匝(zā)
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谪(zhã)居
欷歔(xī xū)
方兴未艾(ài).....桑梓(zǐ)
屹(yì)立
搭讪(shàn)
褪(tuì)色 ....发轫(râ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
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3.概括各段大意,梳理文章思路。明确: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二)师生对话——重点突破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明确: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明确: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设计意图:
2、3两题出自高考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较低。)
4.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明确:“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设计意图:体味文章修辞的妙处)
5.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明确: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6.“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第四段中提到的离乡的人回故乡有几种情况,结合 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谈谈各自的作用。
明确:失败而归;归隐田园;衣锦还乡。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设计意图:本文难点之一就是诗文大量引用对文本理解带来的难度,此问便与学生理解引用的不同目的)
7.第五节段似乎与“乡土情结”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8.作者在第5段中连续引了四处诗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四方丈夫事,平心铁石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作者在此处所引诗文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描写战士保家为国的诗句,这里有家与国的取舍。战士们为了国家兴亡,纷纷离开故土,奔赴战场,不把敌人赶出去就决不还家。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情怀已不仅仅是对家的思念,而是上升到了爱国情怀。(设计意图:多此一问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更容易理解文章主题)
9.作者为什么在谈到林则徐的诗时说“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欷歔不已。”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苟利”两句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甘愿奉献生命,哪能因个人祸福就逃避或迎受它呢? 这句话从因销烟而获罪壮志未酬的林则徐口中道出,表现的是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国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相对开放,学生可以自由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该诗的名句)
10.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这两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题的?(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明确:“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本文是为《香港文学》七周年纪念号作。香港文学,面向海外,所以作者赞美那些心怀桑梓不忘家乡的海外游子。作者写到最后,着重赞美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之情,确实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了。如果只停留在思乡上面,只是思,没有报,那种思乡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11.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明确: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设计意图:本题为高考题,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教师的引导比较重要。)
四、初试牛刀
1.请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魂牵梦萦(yíng)
忐忑(tǎn)(tè)不安
田塍(chéng)....悠邈(miǎo)
三匝(zā)
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欷歔(xī)(xū)
方兴未艾(ài)....桑梓(zǐ)
搭讪(shàn)
发轫(rèn)
...翰苑(yuàn)
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2.根据解释写出词语或成语
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铩羽而归 形容小(多指地区):蕞尔
比喻依靠别人过活:寄人篱下
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功败垂成 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良辰美景
心神不定:忐忑
形容经受艰辛苦难: 含辛茹苦
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方兴未艾
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发轫
3.请写出与课文中引文相匹配的作者。
(1)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李白(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3)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6)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潜))
第四篇:乡土情结整理1
首先,我们来对中国农耕文化进行初步了解。
文化的形成:在农耕文明中,”稳定””和谐”一类的词占据核心地位。人们遵循着人与自然的契约,期翼着自然给与丰收的回报,这种原生态的关于农业的心理,引伸到了社会就成就了中国社会讲究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特点。怎样实现稳定:构建道德系统:“孝”是在家庭里纵向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以稳定一个家庭的关系;忠是国家系统里的孝,以稳定一个国家的系统;而礼悌则是在社会关系中,在朋友,亲戚,陌生人之间讲究礼仪,讲究礼数,最终这样的经纬纵横实现了整个中国的稳定。这种文化下形成了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孝是道德的基本,为善,普度众生的基本:孝是稳定社会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孝都做不到,就不用说稳定,社会不稳定,乱得一团糟,还谈什么付出,谈什么爱。孝是构建和谐,温馨的起点,要普度众生,就应该从这个最基本的起点开始;做到了这一点,也为构建和谐稳定,打定了根,建立了基础,所以已经是莫大的付出,高尚的德了。——人之初,性本善。大乘佛法的基础是孝悌。)
我们的乡土情结节是对单纯美好的固守与依恋。所谓乡就是有家,有爱,有责任的地方。(人性共同的心理)先看一下恋乡 我的父亲母亲
主要内容:浪漫的爱情故事
这种生活怎样? 朴实,简单~美好,舒服
母亲与父亲一见钟情,只说过几句话,但却相爱得坚韧,诚挚。骆先生被打成右派,招弟听说骆先生要走时,急忙带上装着煎饺的青花瓷大碗,跑出去追先生的车,在路上打碎了青花瓷大碗,煎饺也掉在地上。(12:50~16:00)
母亲感动了父亲,父亲逃回去看她,再次回到这片土地时,一直守在母亲身边,守着这片土地,一守就是四十年
母亲对父亲充满爱
读书声
一听就是四十年
快乐
父亲被母亲感动
爱上了母亲,也爱上了这片土地
守在这片土地,一守就是四十年 守护着母亲,守在这片土地,教书育人,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使命。1.为什么?简单的生活,简单的人心,有爱,有责任。父亲
母亲
2.现在的人,关系复杂,夹杂了许多功利性的或者防备心,爱与责任占据就少了很多。就像我们参加班干竞选,很少人是纯粹为了班集体,更多是为了加分,为了将来工作有机会,爱与责任在其中占据有多少呢?我们知道,这种状态,不只是在班集体里,还普片存在于家庭,工作,朋友之间。在这样的浮躁复杂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又怎样能感动,怎样能感到幸福呢?
而我们团队是一个追求真诚,互爱的集体,这不是口号,我们是身体力行的,我们也一直在反省着自己。接下来,大家谈谈自己在团队里的感受。那山那人那狗
父亲与儿子
儿子对父亲,对家乡不理解
儿子
想搭便车,走捷径
保存自己,不顾道义
父亲
守护大山,固守邮路
“邮路就是邮路,该怎么走就怎么走。”
“这人我一看就不正路,还老虎屁股摸不得。”
人与神的差别不在相貌而在思想和行动,人们认为神做过的事和希望神做过的事,都不是我们这些肉身的人能够做到的,而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神,他把青春献给了他的邮路,把满腔的爱献给了大山,他已经成了守护大山的山神。儿子接过的不是邮包,而是父亲未完成的事业,那是一个普通百姓心中的坚守,是中国人气韵独特的乡土意识和乡情乡韵。
父亲因为腿病,不得已要退休,不放心让别人接手,就让他唯一的儿子继承他未完成的事业。父亲带着他去走邮路
儿子慢慢地理解父亲为什么放不下那片山,那些人,那段邮路,最终传承了父亲守护大山的使命,独自踏上了崎岖的邮路。
现在人们总教孩子走出农村,走出家乡。
年轻人总觉得待在家乡,呆在山里没出息,想出去闯,出去找新鲜的事,要去干大事。但他们却意识不到:幸福就在平淡中,伟大的使命就在平凡而意义重大的事业中体现。起初,儿子不理解山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后来,她妈妈告诉他:“山里人住在山里就像脚穿在鞋子里一样,舒服。”在单纯,稳定,平淡,又有深情的地方,又怎么能不感到幸福呢?
影片中的天然景色俊逸都得令人称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迤逦底旋的雾霭,缤纷落尽的斜阳,一切那么恬淡宁静,仿佛早早避开世俗嘈扰没有曲折的剧情,没有媚惑煽情的画面。影片只给人一个干净,清晰和简单的想头,人可以过得简单而丰富,一次父子共处的邮路急救室一段刻骨铭心的旅程,收获丰盛而且干净简单,也许生命就如那父子行业间的遗传和圈状的工作路线般充满循环。
不知道从什么时侯开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情感开始变得粗糙,在平淡中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总觉得要有丰厚的物质才能满足生活基本的需要,总觉得要豪华的享受才能感到快乐,觉得得有轰轰烈烈的是才能体现感情的深厚。
年轻人总觉得事业一定要成就伟大的功利,但他们不理解只要发心是付出,讲正道,即使是平凡的职业也能做出伟大的事业,那才是真正的伟大。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地位低微乡邮员,他每天不停地行走在大山里,为山里人们送来宝贵的书信,编信读给五婆听,不顾回报地安抚照顾这个孤寡老人。
把青春献给了他的邮路,把满腔的爱献给了大山,他已经成了守护大山的山神。儿子接过的不是邮包,而是父亲未完成的事业,那是一个普通百姓心中的坚守,是中国人气韵独特的乡土意识和乡情乡韵。离乡
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的不断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鳅也是鱼
泥鳅
农村妇女刚离婚,为了过更好的生活,带着两个双胞胎孩子,从山东老家来到北京打工
一些原本朴实善良的农民,来到城市,变得势力,现实,堕落。花姐
“人命八尺,难求一丈”现实主义
劝回乡 男泥鳅
劝女泥鳅晚上睡觉做个伴,做缺德的事获得利益
女泥鳅
适应力强
生命力特别顽强
言语不多,意志顽强
“不要个脸”维护尊严的一道符号
人可以什么都没有,可是连脸都不要的话就什么都不是了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当我们的环境改变了,受到了打击,诱惑,我们常常会迷失了自己。人们都说学生时代是较单纯的,但到了社会上,很多人都迷失了自己,原来的原则,品德,价值观念这事都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是很多的。
大家都告诉我们,社会是现实的,但我们到了社会,很多人因此而变得势力,现实,理由是“适者生存”。这是许多步入社会的人给我们的教会。苏格拉底说过:“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保存了自己的,却把自己的良知给泯灭了,虽然生存者,却随波逐流,忘了自己是谁,那么生存的意义何在呢?人们强调的都是生存,却忽视了真正重要的意义。艰难的生存,就不是生存了么?有时甚至还有舍身取义的必要,虽然这样死亡了,但却比生存更有价值。
泥鳅
两位主人公
看上去很惨,但精神世界美好
两人挣扎学会了怎样生存,怎样爱,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第五篇:乡土情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和重点:
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读:
这篇文章有比较深的内涵,老师读起来也要经一番回味思索,才能领悟得较深。课前让学生仔细阅读,同时思索以下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文中有答案的,请生务必在文中画出来;有的没有现成答案,请生思索并组织语言来回答。
预习题: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本段引用诗文有何作用?
2.第二段写在家乡度过童年,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作者认为会打上哪些烙印?(在文中画出来,注意“哪些”,不只一点)
3.读三至五段,思考:人们为何要离开家乡?(概括内容)
4.读第四段第五段,思考离乡的人和故乡还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要写到战争?(思考回答)
5.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这两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题的?(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另:画出生字词,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人,对家乡总有很深的情感,离开了家乡,会有一种乡思乡愁涌起。现在我们有的同学已经离开家乡,来到丹阳求学,这种情感或许已经体会到。
思乡之情,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平时只知道思乡,可能没有深入的想想,人为什么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又有什么内涵?思乡之情是应该压制还是应该弘扬呢?思乡情结,值得我们思索,值得我们回味。作家对此往往想得透彻,思考得深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乡土情结》这篇文章,一起来体会乡情的内涵。
二、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三、导入研习文本:
昨天布置了大家预习,相信大家在昨天的预习之下,自读自悟自加体会,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这篇文章的一些妙处。下面大家把预习的活页本拿出来。
过渡:从量上看,大家完成地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质如何?
四、研习文本: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注意依据)
明确:乡土情结的内涵。(什么叫乡土情结)
那么究竟什么是乡土情结呢?要具体阐述,把要点说出来。
我们平时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称为“乡土之情”,本文为什么称它为“乡土情结”?“情结”意思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本段如何体现?
划出关键词。齐读本段
-----------关键词是“魂牵梦萦“随时随地”,“情不自禁”“永不褪色”等。
说明:本文写的是乡土情结,所以开头先说一下,什么是乡土情结,这是写文章的一般顺序,以后写作可学习。
这段还有一些古诗句,这些诗句有什么作用?(先看对话栏,编者什么看法?)赞成否?你还有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吗?
你能理解这些诗句吗?请几位同学来说说诗句内容。老师辨正,引导。一为思乡情,一为近乡情怯之情,一为他乡遇乡人之情,三个侧面。
1、突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乡土情结,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
2、从三方面写乡情,也充实丰富了文章内容。
3、加强了文采和诗意。
2、,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是乡土情结,第二段其实是写人为什么会有乡土情结,我们昨天的问题是:
人在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会有哪些烙印?画出关键句,概括一下。
① 父母、亲族的爱(或家乡使人懂得了爱)
② 家乡的山水草木(或家乡山水草木给人的印象)
③ 悲欢离合的家史(或祖辈的经历)
④ 邻里乡情(或乡音乡俗)
(此为03年高考题,可让学生明白怎样仔细读书,明了要点。怎样精练概括。有何方法诀窍。)(查找信息,精练概括)
第二段的语言生动有味,请全体同学朗读体会一下。的确,童年时期,故乡打在身上的烙印确是难以磨灭的,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生谈
总结过渡:的确,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故乡的文化起决定作用。人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是故乡为它涂抹上色彩。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故乡就有什么样的人。正因为这些,人们才对故乡有着刻骨铭心的爱。
3、既然人们这么爱家乡,那又为何要离开家乡?这是读者很容易想到的一个问题,于是作者来回答了。下面我们一起研习课文3-5小节。
作者在第3-5段中所描写的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概括内容)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追求理想,闯荡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为了生计,无奈出门)
③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灾难、战争、放逐)
想想现实世界里,人们离乡,是不是这三种情况?从我们现在来看,离家的情况有没有改变?(1、有和父母意见不合离家出走的。
2、外面的诱惑。
虽说现在提倡弘扬个性,也常听你们说“有个性,我喜欢”,但这种离家你们觉得提倡不提倡?我想面对这个还需冷静思索,面对十八岁,我们还需和父母多加沟通。//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所以我们现在还需练就金刚钻的本领。家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过渡:无论是创世界还是谋生存,浪荡乾坤的结果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第四小节。
4、迅速浏览第四段:
思考: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作者写这些和“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我们略讲一下。
离乡的人可能有几种情况:失败而归;流连在外;倦于奔竞;归隐田园;衣锦还乡。
因为乡土的梦永远追随他们,且往往在人们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失败时受伤的心需要家人的抚慰。得意时需要向家乡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是否如此?
4、第三种离家原因是灾难、战争、放逐,这和“乡土情结”有何关系?
明确:为战争、放逐离家,使乡情又加上了爱国情怀的内涵,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
为了国家为了正义而离家,谁可作代表?
--------林则徐。齐读他的诗。明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生死不避,还在乎离开家乡吗?所以,离乡,也因为高崇的情操。下文的孙中山等人也是因国家的原因而离乡的。
这两段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核中被删除了。似乎可以不写,但充实了文章内涵,使得文章有厚重感,能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
6、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
(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要点抓得很准,本文是为《香港文学》七周年纪念而作的。香港文学,面向海外,所以作者赞美那些心怀桑梓不忘家乡的海外游子。
思考:第六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03年高考题)
1、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我们知道这是例子,为了证明什么?)
2、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乡土情结)
3、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结构)
海外华侨思乡报乡,值得赞赏。但我觉得,并不一定要富豪才能回报家乡回报祖国的,其实,你身无分文,只要有一颗爱家乡爱祖国的心,就是对家乡的回报。他日,你有了能力,也不忘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
下面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一节,体会如今具有现代意义的乡情。
五、作业:
1、常规作业归纳。
2、按常规预习《前方》
并针对第11、12小节选择你最欣赏的一点进行评点。
4、积累字词。(参照有关教案)
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yíng)忐忑(tǎn tè)不安 怯(qiè)生生 田塍(chéng)
悠邈(miǎo)崎岖(qí qū)三匝(zā)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谪(zhé)居 欷歔(xī xū)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屹(yì)立 搭讪(shàn)褪(tuì)色
发轫(rèn)濠(háo)水 翰苑(yuàn)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