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之我见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情境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师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I see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reflection
Wang Nian-duan
【Abstract】In teaching practice,often teaching reflect critically examine their own teaching behavior and situational ability.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the teachers themselves to reflect,colleagues or experts to listen to rating their own class,reading education monographs and teaching literature teaching reflection.【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Reflection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联想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
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我认为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学生。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专家点评。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又一个学期结束了,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反思一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着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反思二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曾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育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明确强调了反思的作用。
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诚然,教学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师再次备课的必要补充、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好办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更主要的是: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呢?怎样撰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呢?本人认为主要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授课的时间内容安排得当
一、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 述。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
总之,不进行教学反思,以后再叫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简单重复。教师教学水平就会永远停留在原来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疑能使我们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长青一中初中部 李云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又一个学期结束了,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教学反思《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潘先莲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