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着自己,照亮别人。师爱更多地温润在平凡的日子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却铸就了永恒的教育事业。把爱献给教育的人也有回报,当看到桃李满天下,学生成为社会栋梁时,老师会欣慰地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也是爱。
有一位老师曾经这样写到:“茫茫人海中,我可以是渺小的,但在事业面前,我却不能渺小。因为育人的事业是阳光下最崇高的事业,她需要我满腔忠诚,无私奉献,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茫茫人海中,我可以是平凡的,可在孩子们心里,我却不能平凡。因为今天的学生是祖国明日花园里的绿苗,她需要我辛勤耕耘,精心培育,技高艺精,博学多才。”
正是这种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激励着我们千千万万的人民教师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用爱心浇灌着祖国一代一代的花朵。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老劳动者,如何对待培养的对象,是教师这一行业古今不尽的话题。,千百年来由此衍生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这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教职工师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智能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教师热爱学生是没有界限的,无论他家境怎样,智力怎样,品德怎样,都要投以真诚的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它蕴含着教师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教师的天赋和教育智慧、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博大的胸怀。爱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我将会把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们,让每一个学生在爱的长河中茁壮成长。
没有责任就当不好教师。人民教师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化人的人必须走在人先,正是明彻知晓自己的责任,才有那么多老师无怨无悔扎根基层,默默耕耘数十年如一日,甘做人梯,呕心沥血,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伟大的教育事业。
英语组的黄江萍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对工作、对学生极端负责的老师。学生们在教师节给黄老师的信中深情地写到:“„„早晨,天才蒙蒙亮,您就匆匆赶往学校,为的就是看看我们有没有按时起床,有没有吃好饭;到了深夜,您才回家,为的就是看看我们有没有上好晚自习,有没有睡好觉。看着您日夜消瘦的面庞,日益增多的皱纹,日益花白的头发,我们做学生的真的很心痛啊!您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累坏了身体,耗去了青春,操碎了心„„您就是一颗红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把全部的热情与希望融化在一颗颗炽诚的心中,老师,您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您需要好好休息了!„„”
黄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责任心的好教师。试问哪一个学生没有接触过她的谆谆教诲?哪一个学生没有体会过她母亲般的关怀?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黄老师正用她对学生、对工作无比负责的态度,诠释着“教师”二字的伟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黄江萍老师之所以能够赢得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信任与爱戴,之所以能够把平凡的工作做成了崇高的事业,是因为她心中充满了爱,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是因为她心中充满了责任,充满了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对祖国未来的责任。黄江萍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爱和责任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颂歌,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三尺讲台,塑就满腔真诚;一支粉笔,挥洒两袖清风。教书育人使我们最大的心愿,催笋成竹是我们无悔的追求。让我们用爱哺育学生,用责任激励自己,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谱写我们不平凡的诗篇。
最深重的责任,莫过于背负着民族的未来。担此重任,不能没有爱。爱与责任,是无声的诺言。爱与责任,将托起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师如红烛 德如烛光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这个话题,由古至今谈论者难以计数,在传统社会里师德这个话题似乎很少为人所诟病,师与德顺理成章的构建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道德大厦,师道尊严似乎听到这样的词语人们精神不禁会为之一震。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范跑跑”,听说的是,一些老师在教师节、新年、甚至学期开学肆无忌惮的收受从电话充值卡到保健品礼盒,从家用电器再到小汽车、出国旅游,更有甚者,直接向学生索取礼物。师德这个大厦添砖加瓦者少了,撼其根基者多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该作何思考?师德风暴来得如此猛烈,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又该做出何种行动?
我们先来追本溯源,“师德”一词由“师”和“德”二字组成,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西汉时司马迁使用了“师表”一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代地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着力于师的表率作用这一点。“师”是职业基础、“德”是职业升华。“师”规定了职业的方向性、授业水平指向性,“德”则指指明了职业的德行及操守。从师到德、师德合一,只有二者和谐共处,两翼齐飞,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从教师到师德高尚的教师这个质的飞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去做?我们认为新时期教师的“师德”问题,应在“培养”二字上下功夫。
一、要培养教师热爱学生,因材施教
记得校长在新教师见面会上说过,对待自己的学生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热爱。也许我们不会遇到5.12汶川特大地震那样的对我们的师德的终极考验,那么就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爱自己的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吧。在那些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教师对学生每一句关怀的、鼓励的、赞赏的话语,都将会对学生内心那平静的小湖泛起微澜,长此下去学生一定会从中感受到你的爱,感受到无比的快乐。爱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距离小了,学生们才更乐意亲近你,爱戴你,接受你的知识上、情感上的教育。
心中有了爱,你的师德之树就已经开始萌生,成长了。一个班集体,几十个孩子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同,兴趣、性格迥异。在今天我们作为教师的师德培养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懂得学生个体的个性差异,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既要一视同仁又要因人而异。把那八个字时时放在心里,处处表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对于 “学优生”要善于引导克服骄傲、自满心理,对于“学困生”要积极疏导怕学、厌学心理。对于学生来说获得知识很重要,对于教师来说传授知识很重要,对于两者都更为重要的是不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道德判断等公民的基本素质的养成。
二、要培养教师热爱工作,不断学习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为师者要“爱满天下”,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随便翻阅古今中外的那些优秀教师的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只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肯定。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德更是一种才,一种相对于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才。一个教师他钻研教学,教学成果突出,我们可以评价他是有才能的老师,一个教师他懂得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这也是教师“才”的体现。
师德的表现不仅仅是狭义的爱和责任,能进行高效率、大效益的教学也是对学生的爱和负责任的表现。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这四部分组成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是课堂教学效率与效益的最主要的发生器。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说到:“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
加强学习,不断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观念是人的一切行动的灵魂,读书可以改变人的观念,提高人的素养。当前,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急切地需要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完
善自身知识结构,改进自身教学方式,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有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他只能在这样大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对学生产生着怎样重大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与教师是密不可分的。
三、要培养教师热爱本职,身正示范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知道的话语。教师从职业分类来看它和其它很多普通职业一样,就是一个工作岗位、一个饭碗。但是教师职业又有其特殊性,他的服务对象是人,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他的服务对象是少年、儿童,鉴于少年、儿童成长阶段的特殊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有强烈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一些是会随即产生结果的而更多的是将对这个孩子以后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因此,国家、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要更高些。
作为教师必须也应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的较高的道德标准,较规范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写到:“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也说过“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可见,我们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各位老师只有不断的去追求提高自己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完成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
总之,师德的培养工作永远是每位教师需终生努力的主题,正如原教育部周济部长所说:“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作为教师一定要为人师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以自身的言行来给学生树立做人的模范标准。在更多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潮流中,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心经营自己的
精神家园,精心提高道德修养,一心优化教育思想,追求高尚的教师人格更显尤为重要。每个教师都要用爱与责任担负起肩头人民教师这天下最光荣的称号!每个教师都要用爱与责任担负起教师的灵魂——师德!愿每一条春蚕都吐出亮丽的茧丝,愿每一支红烛都闪耀出灿烂的光芒!
第三篇: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更多的是倾注了我们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学生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乐趣。但是 教师的爱也不是盲目的,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爱”要一视同仁。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护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师德和师爱大家都知道,而且可以说是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要做起来却并非那么容易。就比如说我吧,我这个人的脾气有些急躁,对学生也非常地热爱,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看到孩子们平常的一些厌学、不做作业、违反纪律的坏习惯,就特别的恼火,特别有些调皮的孩子,自制力比较差的孩子,总是反复提醒下还屡次再犯,甚至屡教不改,这个时候我就比较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通过学习了《师德与师爱》这门课程之后,自己也反思,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不恰当呢?从中也明白老师的爱也要宽容有度,要容许孩子们犯错,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很多老师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更难教恐怕就是这个道理了。因为对孩子的爱很深厚,对他们的期望值高,对他们的要求也必然过于严格,往往这时候就会容易做出伤害孩子身心的事情来。师德和师爱中咱们不仅要考虑咱们自己的付出,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不能做出一些过分的事情来而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在《师德与师爱》的学习中,张丽莉老师的事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师爱的伟大与无私,老师们,我们的辛勤付出一定会有收获的,让孩子们在我们师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吧!
第四篇: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
(党课讲课材料 授课人:王振龙)
同志们、大家好:
在新学期伊始,我们在认真学习、贯彻公司“两会”精神和教委一届三次教代会精神之时,今天,我结合教委教代会精神,就师德建设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的一点想法和观点。我发言的题目是“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我以为,毛泽东倡导的这种“极端负责任”和“极端的热忱”,在我们广大教师那里表现为爱与责任,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正是爱与责任,使许多老师在日常平凡的教育教学中谱写了“爱的教育”的新篇章;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战线广大优秀教师共同的特点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生。师爱更多地温润在平凡的日子里。在前些时候我们学习了全国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这种爱在教师的爱与责任中,像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的主题就是“爱的教育”,如:霍懋征老师从教六十年深刻感悟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林崇德老师指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这种爱在为难关头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像重庆市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把爱献给学生的人”。如:谭世明烈士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现了“学生的生命高与一切”的安全理念,牺牲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同志们:以上事例使我们明白他们都是把爱献给教育的人,他们用平凡的工作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也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把爱献给教育得人不仅有付出,也有回报。当我们看到桃李满天下,用心血培育的学生成为社会栋梁时,我们付出的爱就得到了回报,我们就会欣慰地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得人,这就是爱的教育的真谛。
二、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人民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民教师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我国有一千多万名教师,承担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事情,然而这些事情却连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连着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
教师要忠实地履行职责,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老师”。“我是老师”,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但它掷地有声!“我是老师”反映了一名教师强烈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表明教师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养,这是新时期师德的一个核心内容。如果没有责任,没有责任意识,就会不明白自己的职守,不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任务,那就办不好教育。当代教师至少面临三项主要任务:一是岗位责任,就是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二是社会责任,人民群众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家庭美好的希望寄托给学校,我们教师有责任把学生教好、保护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 满意,有责任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三是国家责任,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个转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来承担,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民族、对未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正是全国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的强烈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支撑着我们光荣神圣的教育事业的精神大厦,一步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要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决定性因素。要办好教育,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室,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教师队伍。
两个师德报告团告诉我们,老师们不仅能够在平凡的 岗位上默默耕耘,敬业奉献,作出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在危急时刻也同样能够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作出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我们国家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是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形势下,要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一项我们必须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我理解,人民教师有两层深刻的含义,第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教师,第二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做到这两个要求,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做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又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示范者的“人师”。高尚的师德是成为人师的最重要的素质。人类优秀成果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正是经由教师薪火相传,传递给了一辈又一辈的莘莘 学子,使民族和人类具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要认真贯彻落实,教委一届三次教代会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强师德建设,要求做好各项活动,并大力弘扬高尚师德,掀起一个师德教育的新高潮,营造一个崇尚师德的良好风气,做为人民服务、让职工满意的教师,办好让职工满意的教育。
第五篇:爱与责任,师德之魂(推荐)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
鲁迅有句名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爱”是师德中最基础的部分,没有“爱”就没有师德。“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这正是我们的师德之魂。
俗话说:“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儿!”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记得小时候,有人问我:“你长大了干什么?”“当老师!”我总是斩钉截铁地回答。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老师。长大后,当我真正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才真正懂得了教师这个行业,这个行业要求我具备高尚的师德。有人曾经说过,“文化人,不一定手不释卷;但手不释卷的人,一定是有文化的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叹道:“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以说,“学习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特别是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刻苦学习,用心读书,专研业务、不厌其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会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学然后知不知,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时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如蜡烛一样,无怨无悔。
“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同志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有“国宝教师”之称的霍懋征老师也曾说过:“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 ”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可见,“爱”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何等的重要。现在,我校已经成为全县较有名望的一所学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校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有着一支过硬的领导班子,更离不开每一位教师辛勤的付出。我们学校教师的示范作用随处可见,大家以执着的精神、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的学校发挥着光和热。多少位老师都曾带病上课,多少个中午,老师们都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给学困生补习、辅导;他们全身心地投身于教学,无怨无悔,不曾抱怨……
有人说,从来没有哪一个职业像教师一样需要如此多的付出。是啊,他们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的老师呀,在世人肆意践踏良知时,却用行动去维护着它,一遍一遍地向学生们讲述着真、善、美,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我身边的每一位同事,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同一块土壤精心耕作、无私奉献着。青年教师把青春年华扎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中年教师将家庭搁置一旁,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老教师并不因为即将退休而有所懈怠,仍然努力工作而不知疲倦。从他们的身上,我深切地感悟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与自豪。当有人问:“您是干什么的?”我想作为教师的您,一定和我一样会脱口而出:“我是一名老师!”您在说出这个答案的时候,我想,我会从您那睿智的眼神中,从您脸上慈祥的笑容中,体会到您内心的润泽,体会到您因为不断耕耘着,不断爱着而永远年轻的心!因为,您已经悟出了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真谛!对,爱与责任,这正是我们的师德之魂。
“勤勤恳恳、默默无闻”是耕牛的精神;“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是蜜蜂的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蜡烛的精神。可以说,世间每种事物的存在,都有一种精神支撑着它。而教师的存在呢?支撑它的就种高尚的师德!
“醉后方知酒味浓,为师方知为师难。”今天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们,将一如既往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如蜡烛一样……等我们到了年迈花甲,蓦然回首时,一定可以感慨平凡孕育了伟大,生活赐予了幸福。因为我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从教人生会让我们有泪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