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老子》与辩证法

《老子》与辩证法



第一篇:《老子》与辩证法

《老子》与辩证法

《老子》与辩证法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本不具有讨论的必要,因为就《老子》自身而言,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命题。但由于现代中国,所谓的辩证法在一个相当的历史时期成为了主流的意识形态,以所谓的辩证法思想来解老,给《老子》赋予具有真理意味的辩证法要素,成为了诸多现代注家的一种不自觉的倾向。因此,便不得不提及了。

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首先,我们要让自己明确,当我们使用辩证法这个概念时,我们到底要表达什么,以及,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范畴和层面上表达的。正如我们提到形而上学时需要明确是谁的形而上学我们才能真正明确其具体内容,当我们提到辩证法时我们也需要了解辩证法这个概念的发展过程和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它不同的内涵的变化。下面我将就此进行一个简要的、粗线条的回顾。

在古希腊时期,辩证法由于由柏拉图所记载的苏格拉底的对话而被孰知。在苏格拉底那里,辩证法是被作为,就如它的希腊语的词源所表现的,谈话、辩论的技巧使用的。苏格拉底通过不断的否定其辩论对手对于某一个概念的阐述,来促使辩论双方对于这一概念的实质逐步形成清晰与正确的认识。虽然,在这个辩证的过程结束时,在很多情况下,苏格拉底并没有与对方达成真正的对某一个概念的定义的认同,但是,这个辩证的过程总是能够表现出,通过否定错误和模糊的思想,向着概念的实质逐步接近的积极倾向。因此,自古希腊时期,至少当我们提到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时,它是一种方法与技巧。当然,我们能够在其中剥离出我们当今,准确地说是中国当今,所认为的辩证法的三个要素的。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包含着否定,这是对于概念描述中所呈现的错误内容的否定;包含着联系,这是辩论过程中必然出现在概念内、外沿之间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包含着发展,这是辩论的目的,是对于概念的逐渐清晰。但这些要素,显然是辩论方法与技巧范畴内的东西,而不是概念内的东西。它们是对实在进行认识的过程中的东西,而不是实在本身的东西。当然,如果我们基于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立场,如果我们承认实在的世界是理念的世界,那么,我们是有可能将辩证法,这一使得概念逐步清晰的活动,当作是内禀于作为实在的理念本身的特质的。

但柏拉图并没有将这种理论上的潜能变为现实,他更多的是借助于辩证法由个别理念上升到普遍理念,又从普遍理念回到个别理念。将之作为一个能够认识实在世界的逻辑方法来使用。

如苏格拉底这样,通过对于对方论题的不断否定来探寻真理,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构成了辩证法的实质内容。在这个时期,其实,辩证法更多的体现在“否”,也就是对于对方正题的反题,这个层面上。

到了康德,他运用辩证法是通过他的二律背反。即,正题、反题都无法被否定,都无法证明该论题的正确或错误。在康德这里,辩证法仍然还是一种认识的、论证的方法。辩证法到了康德这里,依然是属于认识方法范畴的东西。尽管有肯定、否定,或者说正题、反题,这些还是指向我们的思维对象,或者说是指向概念的内容。他的辩证法,更多的运用于对于形而上学领域的思辨,但是,他的辩证法,并不是他的形而上学。它实际是为了厘清现象界和形而上学各自不同的领域。康德通过他的二律背反式的辩证法,是为了证明形而上学的,就知识而言的,超越性,界定知识的边界,同时为他的形而上学留下“悬置”的位置。

康德之后的费希特,将辩证法引入到了对于实在的本质的描述而不是仅将其作为发现真理的方法。也就是说,费希特将辩证法运用于本体论的范畴,而不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范畴。这并不是一种随意的理论转向,而是因为,他的实在本身就是思想,他的实在的运动的性质就是自我设定,或者说是对于自我的认识。纯粹意志,绝对精神,或者说自我,在费希特这里,才是真正的实在。它被赋予了能量和目的的要素。运动、变化都是自我的内禀的属性,而运动、变化的最根本的源动力来自自我本身,来自自我这一绝对精神、纯粹意志,自我确定的需要。自我确定,按费希特的话来说是自我设定,是靠对于非我的否定。于是,我们如今所熟悉的辩证法的诸要素,否定、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在费希特的思想体系中得以呈现于本体论的范畴之内。在这里,辩证法超越了一种思辨方法的地位,具有了内在本质规律的意味。

从费希特开始,辩证法从认识论进入到了本体论的范畴。但是,这种进入,是严格的以他的形而上学为依据的。正是由于他的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才使得辩证法由认识论进入到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范围具有了可能性和合理性。正因为世界是意志的、精神的、思想的,才使得辩证法,这个认识论范畴的、思想、精神范畴的活动,成为了本体论范畴内的,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而辩证法这个思想的活动规律要想正当的成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需要将思想、精神作为本质,这一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背景的。

黑格尔从德国唯心主义的共同的逻辑起点出发,即,真正的实在是精神、是思想,因此,思想的活动是实在的活动,是本体的活动。思想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达到对于思想的自我本体的完全的认识。而对于自我的完全的认识,则是通过原本在于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来完成的。对于自我这一主体的认识,是从对于客体的否定的认识,或者说是从对于客体的辩证的认识开始的。通过对于作为主体的客体的设定(正题)的否定(反题),得到了一个对于主体的客体的新的设定(合题)。这就是否定之否定。通过对于新的设定的不断的否定(变化发展),穷尽了设定的所有关系(普遍联系)之后,最终达到对于自我的完全的认识。

当黑格尔将他的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引入到,更确切地说是运用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时,他是将他的否定之否定普遍联系到社会文化中,用以解释历史进程的变化发展。他的历史发展观,因此带有了目的论的色彩。这一方面与他的形而上学所要求的绝对精神所要达成的完善的自我认定所一致。另一方面,又是,也许在潜意识中,与他的宗教信仰的末日审判的终结情怀相联结。更重要的一面在于,是与整个德国的唯理主义哲学家们,尤其是费希特,所激励的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的崛起相呼应。

历史社会形态的变迁,国家、民族统治地位的更迭,这些,在黑格尔那里,都成为了作为绝对精神的客体往绝对精神进发的过程中辩证否定的环节,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因此,历史的进程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合乎逻辑、合乎辩证逻辑的必然的规律。泛神论、唯心论、辩证法,这些都在历史的辩证进程中发挥着理论作用。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用历史辩证发展来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是无法避开泛神论、唯心论和辩证法这些形而上学基础的,否则,将会造成理论上的缺陷。

但是,我们,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扩大,更确切的说是转换了,辩证法的适用、应用范围,成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社会生活中的内在规律、普遍规律和根本规律。但是,却脱离了它在德国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下之所以能够成为规律的根本背景。

我们所接受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事实上是将辩证,这一思维的特质,赋予了物质,成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但由于其唯物的立场,又不得不将属于思想过程的否定的特质,置换为物质内部的矛盾的对立。

我们所阐释的唯物辩证法,与古希腊和德国唯心体系的辩证法,除了具有容易令人混淆的相同的名称以及具有“否定”这一特性外,其基础和内容都完全不同。它不再是基于思想范畴内的运动,而成为了物质运动的内部因素;它不再是基于通过否定而使得主题或主体逐步确定的单向推进,而成为了在理论上具有双向潜能的矛盾双方的相互否定,尽管,为了使其对于现实进程的解释具有合理性,它被赋予了变化,特别是发展,的维度。

而当中国的当代注家以唯物辩证法来注释国学经典时,事实上,他们同时又在对国学经典和唯物辩证法进行着双重的改造。

诚然,在中国的古典思想的本体论的范畴内,尤其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居于主流地位的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中,存在着阴阳的对应。但这种在气一元论框架内的阴阳二元论,阴阳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对应,是“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说》),是一种循环式的此消彼长,是一种相互包含和相互为条件。而不是矛盾这个概念所指向的定义为同时断言一个陈述和它的否定。尽管,从概念分析的角度而言,阴阳相互包含着对方的否定成分,但从理论解释上,阴阳是“互为其根”的关系,是阳极而生阴的循环,而不是通过否定阳而生阴的辩证法式的矛盾对立。可以更加贴近辩证法式的矛盾对立的概念,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是生克。但是,生克,比如在五行学说中,体现的不是一种二元的直接的矛盾对立,而是一种错位否定。在构成对应关系的阴阳中,我们说阴阳相生,却不说阴阳相克。而五行中的相克与其相生则不构成对应关系,如木生火、木克土,这里虽然包含着否定的成分,却完全不是辩证法式的矛盾对立和矛盾双方的相互否定。

具体到对于《老子》的解读,其被诸多注家理解为辩证法的部分,如果用不论是哪个时期的辩证法,哪怕是被注家们所使用的所谓的唯物辩证法,来对照,其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这也无怪乎有些注家不得不将之称为“老子的辩证法”了。在《老子》中,如果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考察,当我们立足于宇宙的本源或者本性这个范畴,则对应的是《老子》中的“道”;当我们立足于实在的最终本性,也就是万物的本性这个范畴,《老子》中对此的仅有的说明则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就“道”而言,虽然“反也者,道之动也。”句,经常被置于辩证法的语境下解读。但是,即便我们暂且搁置对此句的翻译上的争议,承认“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或者“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这两种翻译具有文本上的可能性,我们仍然无法凭此表述将其内涵指向辩证法。因为无论是循环还是相反并不等同于辩证法在本体论的语境中所应具有的主客体之间或者矛盾之间的否定要素。就万物而言,虽然,其构成为阴、阳,这一对在形式上具有相互否定的可能性的要素。但就如前文所说,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阴阳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相互对应而非对立的立场。在《老子》此处亦如此,虽然我不赞成以他人构造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范式来解释《老子》,但由“冲气以为和”可见,《老子》在此处未必标新立异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其它学说。至少,仅就于此,我们可以谨慎的说,阴、阳之间是一种“和”的关系。因此,我们也就毫无理由认为它们是要相互否定的一组矛盾。所以,从本体论角度而论,《老子》并不具备能够称之为辩证法的基本要素。

在关于《老子》的讨论中,更多被提及的,是其论述过程中所隐含的辩证法所具备的一些特征。

比如,对于“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很多注家认为它反映了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与自己相矛盾着的对立面,每一个事物都与自己的对立面相联系而存在,即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首先,即便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它也只能说明老子的思想中具有唯物辩证法所需要矛盾对立的特征,但它同样缺乏相互否定的特征。至少,在《老子》中,这种二分法所产生的所谓的矛盾双方,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和而不同式的共存,而似乎没有唯物辩证法所需要的矛盾之间的斗争。若是有所谓的矛盾就必定是反映了辩证法思想,则任何二元论都将可能成为辩证法。

但这并不是说《老子》之中不包含否定特征。事实上,《老子》中大量篇幅都是在通过否定来达到肯定。这倒可以用“反也者,道之动也。”来概括。但是,这种否定,是对于错误,对于人们惯常对于君王所应具有和所具有的特征,如“强”,如“欲”,如“上”等,的否定,来阐释其所认为的因循天道的侯王所应具有的特征,如“若”,如“少私寡欲”,如“处下”等。在这个意义上而言,《老子》所使用的论说方式,倒是符合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所体现的,通过对一个命题的错误内涵的否定向这个命题的正确内涵逼近,的辨证精神。

因此,我认为,《老子》中具有辩证法的要素,事实上,这种要素在绝大多数人的思想中随处可见,如果我们抱着寻找的目的去寻找的话,但它并无法对应于辩证法思想。《老子》的思想,没有,并且无意于构成一个完整的辩证法体系;也没有,并且也无意于以什么所谓的辩证法体系作为其形而上学的基础。

之所以近代有如此多的注家以唯物辩证法来解老,我认为,从文化的潜意识中,唯物辩证法在延续到至今的一段时间成为了根本规律的代名词,而解老者中,亦不乏将其“道”将其思想作根本规律解的倾向。于是,这两者的结合反倒成为必然了。这种必然,并不是一种理论契合的必然,而只是一种在文化潜意识里为经典正名和证明的必然。

第二篇:老子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老子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老子的辩证法是在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那么辩证法就可以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老子丰富的智慧,就是他的辩证法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在老子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40章),老子的这一命题是通过观察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社会想象总结出来的,比如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等。水可以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能攻克最坚硬的石头,这也是从现实生活体现出来的,水滴石穿就是由此得来。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身体就变僵硬了。婴儿虽然骨弱筋柔,但他的生命力却是很旺盛的。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指新生时所具有的充满生命力的特性,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来看,新生事物往往是比较柔弱的,但由于其自身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所以它能克服困难茁壮成长,因此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的原则。一旦事物强大了,它就会衰老死去,所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30章)“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3章)”(这是受张老师启发,把30章与13章联系在一起分析)从事物发展的趋势看,确实如老子而言,坚强的东西因为已失去了生机,所以向下;而柔弱的东西因为充满了生机,所以向上。所以我们的思想越柔弱,我们的思想就活泼而不僵化,灵活而不凝滞,而不呆板,进取而不顽固,那么,我们看问题和处理事物就能因地制宜。“圆融”一词形容的相当好,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如果能那样圆融处事,我们就能受到人们的爱戴,人际关系也不断加强,所以我们应当柔弱的心态去行动,便可以永葆青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老子辩证法给人的智慧,如同张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只要是万物生出来的东西,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这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即所谓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这有一则故事,一天,小和尚跑去问老和尚:师傅,什么是道?怎样能快速成道?老和尚啥也没说,就敲了下小和尚的头,说了一句去洗碗,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人生就是这样日子一天一天过的,就像和尚一样,吃粥,洗碗,打坐一样,不同性质的事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这就是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没有人能去随意的去改变它,违背了这个规律,大自然就会惩罚它,所以,秦始皇去蓬莱岛追求的仙药应该是不存在的,如果人真的能长生不老,这个世界怎么更新换代,要是一成不变的话,现在的社会就不是现在的社会了,还是停留在拿着固步自封的古代,只会拿着锄头干活,如今的现代化又在哪里呢?

这里有个故事能能体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蔡桓公患有小病时,不接受医治,结果小病 发展到大病,大病发展到重病,重病发展到病危,以致于无法医治而死亡;相反,扁鹊知小病易治,大病难为。由此可见,凡事,应当为于小,治于易,不可辱小,不可忽易,这样,就没有为难的事情了。这体现了从小到大的过程,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凡事不应就小而不在意,凡事大而去在乎,老子这一思想真是人类历史上一颗伟大的璀璨明珠。

老子的辩证法的特点是讲“中”、“讲”、“和”,即注重对立双方的统一,所以“反”是一切事物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法则,事物因相反而相成,因相反对立而相互转化,所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就不仅要从正面着手,更应该从反面入手,为了达到正面的、有益于自身的目标,就要从反面入手,发挥反面的作用。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7章)圣人深明先与后、公与私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道理,善于把自己放在人后,甚至将自身置之度外,以百姓之心为心,这样一来,圣人居于百姓之上而百姓并不以为是负担,居于百姓之先而百姓并不感到是妨害,天下人都不厌弃他而乐于拥戴他。这就是圣人因处后反而居先、因无私反而成私。一切事物常常有一个有不显著到显著、由潜在到现实的不断发展过程,如由从小到大、由易到难、有弱到强等就是渐变的转化过程。据此,老子提出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处世原则。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64章)意思是说:稳定的事物易于保持,未见兆端的事情容易解决,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细微的东西容易散失。所以,要在祸事尚未出现的时候,就着手防治;在乱事刚有矛头时候,就要积极处理。大凡祸乱之事的出现与形成,都是由细小慢慢累积形成的,所以,为了防止祸乱的发生,最好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因此,作为一个聪明人,应该不等待困难发生才图谋处着手。应该能未雨绸缪,搜索一可以防患于未然。否则,小事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

在中国哲学老子研究课上,张老师讲述的老子除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外,还有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还有老子的治国谋略,老子的管理之道,老子的养生论等等,都非常生动。9周后老子研究结束进行庄子研究,庄子继承并发展老子的道论,尤其他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庄子继承并批判了老子的一些思想。《庄子》里面“有用之用,无用之用”让我感受颇多,在同学讨论中认为“无用”是朽木,有的人认为是树上的叶子,而我认为的是一种精神,答案出乎人意料之外,居然是从未发觉的空间,说起来也是有道理的,空间是无用的,但要有事物的衬托,没有空间事物怎么能存在呢,其中“无用之用”让我发觉到这也体现了老子辩证法的思想,有用之用其实大家都懂,关键是无用怎么能成为有用,张老师让我明白其实无用也是一种幸福,蛤蟆可以说是没什么用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蛤蟆的数量还是很多的,不会面临被杀的危险;然而东北虎的皮毛因为珍贵导致大量的人捕杀,使之濒临灭亡,这也体现了“奇货可居”的哲学道理。从“有用之用,无用之用“中”无用之用”更显得难能可贵。之后我也问过老师“蠢才和天才,坏人和好人”是不是从反面的角度体现“无用之有用”的道理,老师说也可以这么说,这可以证明这辩证法思想我已经领悟了,让我从中学到好多辩证人生思想,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都能得到促进。课程到15周就结束了,张老师的课形象生动,能一个话题举多个例子来向我们解释,能让人彻底明白到底怎么一回事,真让人受益匪浅。

第三篇:逻辑学与辩证法

逻辑学与辩证法

众所周知,“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的变革与其辩证法的变革是同一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曾试图通过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内在统一改造和重构形而上学本体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本体论”不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超越性”、人类活动的“感性对象性”和“理性能动性”等两极对立的矛盾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否定性地统一起来,使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具有了真正辩证的本性。以禀赋辩证本性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本体论”的理论前提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反思,在为辩证法确立了真实的本体论根基的同时,也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真正的辩证变革,从而实现了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双重转换。这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理论贡献。

要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就必须认识到,辩证法从来不是外在的形式方法,而总是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内在关联在一起的哲学内涵逻辑。无论从哲学史上的演进关系还是从思想理论内容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并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么简单和截然二分,尤其在它与哲学本体论的关系上,具有十分深刻的相互纠缠和相互渗透的性质。这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几乎成为辩证法的代名词,但在黑格尔看来,他的辩证法理论的根本使命却恰恰是为了重建形而上学本体论。黑格尔之所以强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合流”,源于他对“旧形而上学”实体本体论的深刻不满。黑格尔说道:“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认为思维的规定即是事物的基本规定,并且根据这个前提,坚持思想可以认识一切存在,因而凡是思维所思的,本身就是被认识了的”。

一.形而上学之本体

首先,形而上学本体将不再是僵死的抽象实体,而是一个内在超越、自我否定和自我创造的能动性的精神活动性。具有辩证本性的“本体”即“客观精神”既是“实体”,同时又是创造性的“主体”,因而它不是“现成的存在者”,而是一个能动的生成过程。就像马克思所概括的:他“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在的过程,了解为绝对的人格,这种了解方式是黑格尔方法的基本特征”。就此而言,这种“辩证法化”了的“本体”克服了以往形而上学本体的凝固性和僵化性而具有了内在生命创造力的生成本性。

二.本体的辩证思维

其次,形而上学本体将不再是抽象的同一性和普遍性实体,而是一个由矛盾精神所主宰的、在彼此对立规定的否定性统一中所形成的“具体普遍性”。在黑格尔看来,“实体”作为“主体”,它是“单一的东西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这种过程则又是这种漠不相干的区别及其对立的否定”。精神本体自身设立对立面,意味着它没有停留于“A=A”的抽象同一性,而是“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自相矛盾”的不同环节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构成了“本体”的存在本性。因此,“辩证化”的本体不再是把某一孤立环节绝对化并把它与其它环节知性对立起来的抽象同一性,而是由丰富的、多样性环节在矛盾关系和否定性运动中所形成的辩证整体,即是“有差别的规定的统一”。

三.逻辑与辩证的矛盾

第三,与上述二者内在相关,形而上学本体也不再是高居于历史之上的超历史的普遍原则,而是一个在历史中生成和实现自身的发展过程。在黑格尔看来,形而上学本体作为在“自我矛盾”和“自我否定”中生成和发展的精神活动性,意味着“本体”具有“自由”本性,但“本体”的“自由”本性只有在“历史的必然性”中才能得到彰显和实现,“概念的运动就是发展,通过发展,只有潜伏在它本身中的东西才能得到发挥和实现”),“真理就是全体。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各环节加以区别和规定才有可能”。正是在各环节的历史展开中,“本体”的自由本性才得以不断深入地显现和实现。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形而上学本体的矛盾原则和否定原则在深层所体现的是自由原则,同时也是历史性原则。

以上分析充分表明,以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所生成和创造的现实世界的辩证本性的自觉澄清和理解为基础,辩证法与本体论真正实现了内在的统一:辩证法成为关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所生成和创造的现实世界这一真实本体的自觉理解理论,本体论成为关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所生成和创造的现实世界的辩证观点,二者实质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在这种内在统一中,一方面,马克思哲学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所执着的逻辑理念世界这一抽象的本体论根据,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并使之跃迁为现代唯物主义;另一方面,又在充分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本体论”合理成果的同时,以关于人的现实存在及其历史发展的“辩证本体论”取代了其关于逻辑理念及其运动的“辩证本体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辩证法和本体论的双重变革。通过这一双重变革,马克思哲学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哲学本体论重构之路。我们认为,这一独特的思想道路对于在当代哲学的复杂语境中深入把握哲学本体论,乃至形而上学的当代命运,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第四篇:辩证法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毫无疑问,在历史的进步过程中,科学技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绿色GDP的概念也让人们得以重新衡量经济发展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程度。可持续发展当今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由于我们对科学技术往往运用不当而带来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人的生存发展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作用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合理的运用,毫无疑问将推动社会的进步,推进可持续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是如若运用不当,会对可持续发展产生莫大的消极作用。从消极方面来看,科学技术的运用所引起的社会危机使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在某种程度上,科学技术还成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桎梏。科学技术并非万能,它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锐减、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社会危机和负面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1962年,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Rachel.Carson)《寂静的春天》出版,书的开头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小镇,她说:这个城镇座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园成林。春天,繁花象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但是,人类闯进来以后,由于对科学技术的滥用,一切都变了,曾经一度是多么引人的小路两旁,现在排列着仿佛火灾劫后的、焦黄的、枯萎的植物。被生命抛弃了的这些地方也是寂静一片。甚至小溪也失去了生命;钓鱼的人不再来访问它,因为所有的鱼已死亡。在屋沿下的雨水管中,在房顶的瓦片之间,一种白色的粉粒还在露出稍许斑痕。在几星期之前,这些白色粉粒象雪花一样降落到屋顶、草坪、田地和小河上。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已使自已受害。因此,我们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要时刻牢记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建设而努力,为子孙后代造福,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从辩证法的角度讲,良好的自然环境反过来也能让社会和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人类要真正驾驭科技这匹烈马,摆脱科技发展的二难的窘境,实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确实困难重重,不仅受政治、经济、军事等的重大影响,还受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的深 [2][1]

层制约。

2.1 科技整合制约

科技和政治彼此强化,相互推进。强大的科技力量不仅昭示了经济实力,而且也可直接作为政治筹码,而强大的政治力量反过来又为进一步控制世界尖端科技创造了条件。科技政治化的结果加速了科技发展的失控,科学技术这匹烈马愈益难于驾驭。

2.2 文化观念的制约

一个事实是,现在的许多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观念,每种文化观念都有形成的历史背景,比如美国为维护他一个超级大国的地位,可能在他自己意识到一些事情之后只是自己保护自己的环境,而继续对别国的环境破坏置之不理,只是在联合国开大会的时候对别国的环境问题进行批评,正如寂静的春天序言所讲的那样,自《寂静的春天》出版以来,仅农场用的农药就加倍到每年11 亿吨,危险的化学药品的生产增长了400%。我们自己禁止使用了一些农药,但我们仍然生产,然后出口到其他国家。这不仅使我们陷入一种以出卖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公害并从中获利的状态,而且也反映出了在对科学无国界观念的理解上的原则性错误—毒杀任何一个地方的食物链最终会导致所有的食物链中毒。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我们要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的社会作用,对科学技术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作辩证的理解。我们还应该在创新的时候加强对新的科学技术的风险和后果进行有效地评估,以达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真正的进步的取得,依赖于发明创造的并不多,而更多的是依赖于像布兰代斯这样的人的良知良能。”[5]在1937 年9 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又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看来,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对人类所作的贡献远远超过那些聪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我们都知道, 那种限制发展科学技术、从工业化中后退悲观主义观点是不切实际的, 也是根本行不通的。我们不可能放弃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去谈可持续。至少发达国家不可能放弃工业化的巨大成果和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 而发展中国家还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通过发展来改变其贫困和落后的面貌。同样, 那种盲目赞美科技进步的乐观主义也是很可怕的。[5][5][4][3]既然科技负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人类的目标、人对自然的态度上,那么我们改变传统的观念, 树立起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思想, 充分发挥科技的正效应,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显得愈发重要。可持续发展向科学技术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互利共生的新目标, 要求把从系统整体中分离出去的科学技术重新放回到“ 人与自然” 的有机整体中, 用生态学整体性的观点看待科技的发展。因此, 传统意义上的科技观已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树立起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新的科技观。结语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抛弃的,因此,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求我们有很好的理论知道,因此中共十八大也提出我们必须把四位一体总布局升级为五位一体总布局,重视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科技创新实践和科技合理应用。努力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加快经济文化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最终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黄涛.科学技术价值探析[ 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4): 92

[2] [4]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美国, 1962

[3] 彭列汉, 潘建红.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J ].科学学研究, 2004, 22(5):

471-475

[5] 杜卡斯.爱因斯坦谈人生[M].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4.61-75

第五篇:辩证法

辩证法作业

王宝林

21世纪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发展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但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产生。环境问题使人类文明不能永恒发展,而是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走向衰落和覆灭。在以前人们主要依赖自然而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且自然界的自发调节作用抵消了许多不利的环境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然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具体的环境问题包括人口膨胀、能源危机、森林面积锐减、土地严重荒漠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淡水资源日益枯竭、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和酸雨出现频繁等十大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总人口约为13.4亿,并且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急剧上升。庞大的人口队伍带来很多的问题。医疗保限和社会保险的收支不平横,政府不得不用现在年青人交的款来支付退休金,甚至还要动用财政收入。过去中国马路上最多的是自行车,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买了轿车,特别是大城市,交同拥堵的情况更严重了,越来越多的车,尾气排放量也越来越多,现在都说要低炭化,越来越多的车和尾气污染我们的环境。现在的物价再涨,贫富差距在拉大。那些有钱人第一年资产一千万,几年过去了,以经变成了几千万了。没有钱的人,每个月都用光了,还要去借钱用。富人为什么会更富,穷人为什么会越穷。富人那么多钱自己用不了,为什么不多分一些给穷人。不是说中国大部分钱是掌握在少数富人手中。即然国家好的大环境让少部分富人掌握了大部份钱,富人更有义务和职责帮国家帮助那些贫穷的人。现在的农民工工资增加了,但是企业也招不到工人,这些增加工资以后也要计算入产品的成本。中国人口重多,有许多不同复杂的社会问题正显现出来。摆在面前的是如和处理好这些问题。

经济的逐步提高,能源危机逐渐凸显出来。中国向以“地大物博”、“资源丰盛”而自傲。然而,1988年中国科学院的国情报告却昭示,中国的资源危机十分严重。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有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分母,其结论是:(1)中国是缺水大国,水资源并不丰富,地下水开采过量,用水浪费,供需问题十分突出。(2)耕地贫乏,后备耕地资源不足。(3)中国是贫林大国,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成熟林赤字采伐消耗,森林资源锐减趋势十分明显。(4)中国是贫草大国,长期重用轻养,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草原,退化草原已达可利用草场的1/3。(5)我国矿产资源并不丰富,浪费程度惊人,目前我国对矿产的需求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如不采取有力措施,矿业资源形势将会走向全面严峻。总之,我国的资源总

辩证法作业

王宝林

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大多数病例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臭氧层的臭氧每损耗1%,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增加 2%。另外,过量紫外线辐射还会诱发各种眼科疾病,如白内障、角膜肿瘤等。其次,它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实验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紫外线辐射还会影响到部分农作物种子的质量,使农作物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再次,它会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直接引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幼体鱼类以及整个水生食物链的破坏。可见,紫外线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有较大的影响。紫外辐射增强将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还会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促使皮肤老化和病变。

我国酸雨(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碱度指数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 170 万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 100 多万平方公里。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 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0% 以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进一步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一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不仅要调整需求结构,要把国民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我们要更好、更快的发展现代的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更重要的是要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能永远老是依赖物质要素的投入,而是要把它转向依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