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三国—东吴检测

三国—东吴检测



第一篇:三国—东吴检测

三国———东吴篇之自我检测

1.简述孙策用什么方法向袁术借兵马?他开始草创江东基业的过程里最主要的助手有哪几个?

2.简要概括“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情节。

3.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什么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简述《三国演义》中周瑜实施的“苦肉计”的内容。

5.“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个熟语出自哪里?说的是什么事?现在主要表达什么意思? 6.请概括说明“赤壁之战” 7.苏东坡的词中“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了哪一个历史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叙述。

8.结合具体的情节思考赤壁之战中为什么孙刘联军能以弱胜强?

9.“赔了夫人又折兵”出自哪里?是讲什么的?

10.《三国演义》设计伏谋达四百多处,可以说是一部充满智谋的作品,周瑜九实施过“反间计”、“苦肉计”、“美人计”。简要概述“美人计”。11.成语“刮目相看”是根据《三国演义》谁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请你说说情节。

12.《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载:“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飘流,塞江而下。”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次战役?请概述此次战役的经过。

第二篇:三国—关羽检测

三国———关羽篇之自我检测

1.请简述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

2.《三国演义》中“斩华雄”情节不到六百字,作者是怎样刻画关羽神勇形象的?

3.关公投降曹操时提出哪三项条件?

4.关羽被曹军困于土山,张辽以“三罪”与“三便”劝说他。简要叙述“三罪”“三便”的内容。

(1)三罪:

(2)三便: 5.关公离开曹操之前,做了哪些工作?

6.“过五关斩六将”是《三国演义》中表现关羽忠勇性格的主要情节,请写出五关中两关的名称和六将中三将的名字。

7.《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酌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试讲述其中的一个令你难忘的情节。8.《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千里走单骑”是著名情节,请结合具体内容评述该人物的性格。

9.简述《三国演义》中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10.东吴为要回荆州,宴请关羽,准备“就筵闯杀之”,关羽单刀赴会,全身而退。请具体说说关羽是如何脱身的? 11.《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英雄形象关羽,请用简洁语言再写出一个关于他的英雄故事。(5分)

12.“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何人?所报答的“主”指谁?“义释”的是谁?

13.简述关羽水淹七军的经过。14.东吴为要回荆州,宴请关羽,准备“就筵闯杀之”,关羽单刀赴会,全身而退。请具体说说关羽是如何脱身的?

15.简述关羽水淹七军的经过。

16.扼要叙述《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毒的精彩片段。

17.简述《三国演义》中能体现“骄兵必败”主题的一个故事。

18.人们将办事不成功称为“走麦城”,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述这个故事。19.从关羽的性格方面分析一下其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原因?

20.关羽大意失荆州,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21.关羽被抓住后, 孙权非常高兴,说道:“云长世之豪杰,孤深爱之.今欲以礼相待,劝使归降,何如?”那为何后来又将其杀死了呢? 22.(1)简述《三国演义》中体现关羽“勇”的一个故事。

答:例1:温酒斩华雄: 例2:

例3:单刀赴会:(2)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关羽一向被誉为“义薄云天”的典型,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3)简述《三国演义》中体现关羽“义”的一个故事。

答:示例1:

示例2:(4)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关羽有很多。譬如非常有名的便是与刘备、张飞结为异姓兄弟。这个故事便是“桃园三结义”。请你再举3个涉及关羽的故事。

例2:过五关斩六将:

例3:单刀赴会:(5)简述《三国演义》中能体现关羽 “忠义”性格的一个故事。

答:①徐州失守:

②关云长干里走单骑 :(6)简述《三国演义》中体现关羽“忠义”、“英勇”的故事各一个。

简析:

“英勇”:(三例可择其一,2分)

例1:温酒斩华雄:

例2:过五关斩六将:

例3:单刀赴会:(7)毛宗岗对《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评价是“三绝”:奸绝、义绝、智绝。请问“义绝”是哪个人?举一例说明。

答:

23.“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请说出这副对联所称赞的人物,并简述对联中所写的事情。

第三篇:三国51-60回检测

《三国演义》51-60回检测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13空)

1.赤壁之战后,周瑜欲取南郡,与曹仁大战,在入(城名)时被一弩箭射中左臂。

2.长沙太守韩玄手下一员大将,原是刘表帐下中郎将,虽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此人是,因报关羽不杀之恩,两箭虚拽弓弦,第三箭止射盔缨。被韩玄喝令推下城门斩首,被一将,挥刀砍死刀手救下。前者刘备主动相请而降;诸葛亮看出后者脑后有反骨,命推出杀之,刘备告免。(53回)

3.孙权引诱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其交还荆州。孔明在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锦囊,令其依计行事。第一个锦囊:一,使刘备娶亲的消息人尽皆知。第二个锦囊:对刘备谎称,让沉浸在温柔乡里的刘备及早返回。第三个锦囊:回荆州途中遇上东吴的追兵,让刘备求解围。(54回)

4.刘备与孙夫人逃出虎口到刘郎浦,慌急间见篷船二十多只,原来是亲来迎接。周瑜自领水军追袭,忽一声鼓响,拥出一员大将,周瑜急纵马逃命,正奔正奔走间,黄忠魏延两军夺出,吴兵大败。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金疮迸裂,此孔明二气周瑜。(55回)

5.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名为取,实欲取,又被诸葛亮识破,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死。此三气周瑜。(56回)

6.孔明至柴桑吊丧周瑜回程中遇到庞统,诸葛亮告诉他如果不如意可去投奔刘备。刘备因为其容貌丑陋,将他派往耒阳县处理事务。前去耒阳县视察,发现其非凡的才能,终于使他受到刘备的重用。(57回)7.与马超斗了两个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此曹将性起,卸甲赤体提刀,来与马超厮杀,直到两人弃刀断枪,在马上乱打。后来两军混杀,曹兵大乱,他臂中两箭。(59回)

8.(谁)向曹操献抹书之计离间马超与韩遂。

二、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鲁肃向刘备讨荆州,孔明借口荆襄九郡是刘表地盘,刘表虽死,其子刘琦尚在,刘备以叔辅侄为由,将鲁肃赶了回去。

B.刘备听从马良的建议,出兵南下,一举攻取了零陵,赵云乘势又攻取了桂阳。桂阳太守想把自己刚刚守寡的嫂子嫁给赵云,被赵云严词拒绝。

C.《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刘备入城,黄忠见刘备是个英雄,便主动归降。魏延砍了韩玄,献城有功,但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但刘备请孔明留其在军中。至此,刘备占据荆州大部分地区,开始招纳贤良,发展实力。

D.曹操派人招降西凉州的马腾,想让马腾南下征讨孙权。曹操为笼络马腾,特向汉献帝上表,封马腾为卫尉,并将其家属迁入邺城,便于控制。又拜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

E.《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张松入见曹操,遇杨修,知道杨修是舌辩之士,有意难之。两人你来我往,口似悬河。杨修将曹操撰写的《孟德新书》给张松看,张松过目不忘,并说此书为战国时无名氏所作,蜀中人士,皆能熟记。杨修将这些告诉曹操,曹操说:“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遂令扯碎其书烧之。

2.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刘琦病亡,鲁肃二讨荆州,又被诸葛亮以图得西川后即奉还为由哄骗回去。刘备之妻甘夫人病逝,周瑜与孙权设下美人计,派鲁肃把刘备骗到江东。

B.孔明将计就计,派赵云保驾,让刘备前往南徐娶亲。刘备依计而行,首先得到了乔国老和吴国太的支持,顺利地娶了亲。

C.赵云依照诸葛亮的计策催促刘备回荆州。刘备与孙夫人商议,借口到江边祭祖,瞒着孙权离了南徐。孙权几次派人追杀都没有成功。周瑜带兵追杀时遇到了诸葛亮的伏兵。周瑜此计又败,羞愧难当,再次气病。这是孔明二气周瑜。

D.马腾与黄奎密谋除掉曹操,事情败露,曹操派曹洪、许褚、夏侯渊、徐晃等将率领大军把马腾的西凉军马包围,经过激战,马腾的儿子马铁被乱箭射死,马腾与另一个儿子马休重伤被俘,随后被绑至曹操面前。马腾请曹操饶命,曹操不许,把他与马休、黄奎一同杀死。

E.玄德更衣出殿前,见庭下有一石块。玄德拔从者所佩之剑,仰天祝曰:“若刘备能勾回荆州,成王霸之业,一剑挥石为两段。如死于此地,剑剁石不开。”言讫,手起剑落,火光迸溅,砍石为两段。孙权在后面看见,暗暗祝告曰:“若再取得荆州,兴旺东吴,砍石为两半!”手起剑落,巨石亦开。

三、简答题(7空)

1.《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周瑜听说诸葛亮也屯兵油江口很是大惊,于是亲自带兵前往刘备军营去答谢孙乾送来的贺礼,那么周瑜前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到了刘备军营中又和刘备有了什么约定。

答:(1)周瑜前往刘备军营去的真正目的是为南郡而去的,当时周瑜正大犒三军,准备攻取南郡,对南郡是志在必得,而听说刘备大军也驻兵油江口,心中很是紧张,所以去刘备军营是为了试探责备刘备欲取南郡之事的。(2)与刘备约定

2.《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诸葛亮用计取得了南郡,又取得了荆州和襄阳,试简述诸葛亮是如何取得荆州和襄阳的?

答:诸葛亮抓住了曹军守城(人名),取得了兵符,星夜诈称调荆州守城军马前去救南郡,趁机派袭击了荆州;又用兵符诈称曹仁求救,引出了襄阳守将夏侯惇,暗中叫关云长袭取了襄阳。

3.“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鲁肃向孙权推荐凤雏庞统,孙权为何不予重用? 答案:一因庞统相貌丑陋,孙权不喜欢;二是孙权平生最喜欢(人名),而庞统见孙权时又说自己所学异于此人,言语中有轻视此人之意。孙权更加不喜欢。因而没有重用。

4.曹操割须弃袍之后,又夺船避箭于渭水,险被马超所伤,如何逃脱?(58回)

答案: 先有(谁)奋勇保护,又有渭南县令丁斐将全驱赶到山野,让西凉兵回身夺取之,无心追赶,曹操才得以逃脱。

5.有诗叹曰:“倒挂城门捧谏章,拚将一死报刘璋。黄权折齿终降备,矢节何如王累刚!”所说何事?(60回)

答案:刘璋欲出城亲接,主簿黄权谏止,刘璋不听,黄权叩首流血,上前口衔刘璋衣而谏。璋大怒,扯衣而起。权不放,顿落门牙两个。璋喝左右,推出黄权。黄权大哭而归。从事王累,自用绳索倒吊于城门之上,一手执谏章,一手仗剑,口称如果进谏不从,自割断其绳索,撞死于此地。刘璋取所执谏章观之,观毕,大怒曰:“吾与仁人相会,如亲芝兰,汝何数侮于吾耶!”王累大叫一声,自割断其索,撞死于地。

填空:1.瓮城2.黄忠/魏延3.到东吴就拜会乔国老 /曹操打到荆州(或曹操大兵压境)/孙夫人4.诸葛亮/关羽5.西川/荆州 6.张飞7.许褚8.贾诩

选择:1.AC(不是把鲁肃赶回,而是哄骗鲁肃C.是刘备主动相请,并非黄忠主动投降)

2.AD.(A.没有派鲁肃骗刘备,只是派吕范前往荆州说亲。D.马腾没有请曹操饶命,而是骂不绝口)简答:1.若周瑜取不下南郡,任由刘备攻取。2.陈矫 关羽3.周瑜4.许褚 寨内牛马5.刘备

填空:1.瓮城2.黄忠/魏延3.到东吴就拜会乔国老 /曹操打到荆州(或曹操大兵压境)/孙夫人4.诸葛亮/关羽5.西川/荆州 6.张飞7.许褚8.贾诩

选择:1.AC(不是把鲁肃赶回,而是哄骗鲁肃C.是刘备主动相请,并非黄忠主动投降)

2.AD.(A.没有派鲁肃骗刘备,只是派吕范前往荆州说亲。D.马腾没有请曹操饶命,而是骂不绝口)简答:1.若周瑜取不下南郡,任由刘备攻取。2.陈矫 关羽3.周瑜4.许褚 寨内牛马5.刘备

第四篇:东吴头小学范文

东吴头小学 “三风”整顿活动安排

为了进一步突出抓好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端正领导干部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学校的校风,教育和引导全校广大教职工转变作风、更新观念、埋头苦干、精心育人,倾力营造聚精会神抓教学,一心一意促质量的良好氛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我校实际,就本校“三风”整顿活动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县党代会,人代会精神,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师德修养,规范办学行为,强化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培养敬业精神、塑造师德风范、提高育人水平,养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及创建和谐学校为目标,紧紧围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示范》的要求和“树立正确荣辱观,强化师风师德建设”这个主题,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解决学校中存在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真正达到 “三风”整顿目标要求。

二、组织机构

组 长:张建亮

副组长:师来堂

成 员:王晓芳 娄乃迪 麻春平杨梅 张炳龙 刘拉明 苟雅琴

三、主要任务和目标

1、整顿教风。从领导作风入手,用领导作风带动教风、求真务实、一丝不苟、教书育人、聚精会神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塑造教育工作者新形象。

2、整顿学风。用教风促学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志向,养成刻苦勤奋、团结友爱、诚实守纪、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品质,造就优秀的学生群体。

3、整顿校风。以治理入手,解决学校的“脏、乱、差”与学校的周边环境,创设清新向上的育人氛围;治理办学设施,创设长效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发挥教育的管理与服务的双重功能。

四、活动阶段安排

本次“三风”整顿活动,从(3月3日开始,4月3日结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月3日至3月10日)学习教育阶段。组织师生认真学习,统一认识,把广大师生的思想统一到教育的根本目标上来,统一到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上来,统一到当前开学工作与实施质量工程上来。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增强振兴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二阶段:(3月11至3月18日)自查自纠,治理整顿。坚持自我,教育为主,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学习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的实际,领导带头,自查自纠,开展治理整顿。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切实解决教职工中存在的问题,既要解决工作时间之内的,也要解决工作时间之外的,增强为人师表的亮度和透明度。第三阶段:(3月19日至3月26日)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整改措施,认真予以整改,全面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改进、完善抓作风、抓落实、抓教学、抓质量的措施和工作机制,从而形成加强纪律作风整顿的长效机制。

第四阶段:(3月27日至4月3日)总结检查,强化效果。每个人要用书面材料,对这次活动的收获与今后的设想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学校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办名校的标准和要求,制订出学校发展规划组。

五、几点要求

1、这次“三风”整顿要突出“三为主”,坚持以自学为主、自查为主、自我提高为主。

2、这次“三风”整顿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要与当前开学工作结合,要与安全教育结合,要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要以“三风”整顿促工作,以工作体现“三风”整顿成果。

3、要把“三风”整顿焕发出来的积极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点一滴上去,把创名校“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在实处。

东吴头小学2011、3、3

第五篇:东吴基业开创者孙策

东吴基业开创者孙策

时间:2011-07-25 16:22:55 来源:《文史天地》2011年6期 作者:常强 阅读:1686次

东汉皇朝覆亡后,天下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曹操开创了曹魏,刘备肇建了蜀汉,这已是确凿无疑的历史定论。然而关于孙吴的奠基者,长期以来却莫衷一是,人们一直都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有人说是第一位国君孙权,也有人认为当推孙权之父孙坚。其实,拨开历史的厚厚黄沙,我们会发现,孙坚、孙权二者皆非,孙坚长子、孙权长兄孙策才是东吴国家基业的真正奠基者,孙策是被历史这堆无情黄沙所深深掩埋的一位真正的开国英杰。

孙策

群雄鏖战中的一员猛将孙坚

孙氏家族在汉末起兵打仗,发端于孙策、孙权兄弟二人之父孙坚。孙坚,字文台,东汉吴郡富春(今浙江富春)人,史书上说他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孙坚的性格流露出我国古代传统武人的普遍特质——性格爽朗大度。孙坚尚未度过青春期,就被地方官委任为县吏。

十七岁那年,孙坚与父亲乘船去钱塘,途中遇到了劫掠商人财物的海贼。孙坚对父亲说:“我可以将这群小贼击败,请父亲允许我下船去赶跑他们!”孙父有些犹豫,怕儿子势单力薄,受到伤害,对孙坚说:“你可能不是他们的对手。”孙坚提刀跳下船。上岸后,孙坚若统帅一般,一手提刀,一手东西挥动,仿佛调兵遣将。海贼见状,以为官兵前来追捕,扔下财物就作鸟兽散了。孙坚乘势追击,还砍下了一个贼人的头颅。孙父见儿子关键时刻竟然智勇双全,大为惊叹。当地政府闻讯后,授予孙坚一个代理武职,以资奖励。

这之后不久,孙坚再一次平定了贼寇的作乱。会稽人许昌叛汉作乱,尊其父为越王,自称阳明皇帝。孙坚以少胜多,仅率领几千兵马就打败了许昌的上万部众,并一举颠覆了这个祸乱于东南沿海的山寨政权。此后,孙坚因军功“历佐三县”,分别担当了盐渎丞、盱眙丞、下邳丞。在三县为官之时,孙坚乐善好施,喜结各方豪杰,当地许多男子都与他称兄道弟,来往密切。

黄巾起义的爆发是东汉帝国内部一次严重的社会大地震,但对孙坚而言,却是他这块真金闪光发亮的大好时机。孙坚以佐军司马的身份跟随朝廷命官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一起讨伐黄巾叛军。孙坚乡里子弟皆愿随他一起作战,他便把乡里子弟与临时招募的商人等集合在一起,组成自己的亲军。孙坚军队作战勇猛,胜不骄败不馁,虽然组成人员混杂,但在他的调教下,变成了一支平叛劲旅。不仅部众忠于孙坚,就连其坐骑,亦为一灵异之马匹,堪比关羽坐骑“赤兔马”。据《吴书》记载,一次激战,孙坚受伤,坠于草丛中,士兵皆不得见。后其坐骑奔回孙坚营地,竟带来士兵将孙坚救出。平叛中孙坚为朝廷立下了显赫的军功,被举为别部司马。

孙坚还曾跟随司空兼车骑将军张温讨伐凉州作乱的边章、韩遂。孙坚曾建议张温弑杀平叛不力的中郎将董卓,但张温并未依孙坚之谋,结果为东汉朝廷留下了一个大祸害。

在孙坚以长沙太守的身份荡平长沙贼寇区星以后,朝廷以孙坚长期以来为东汉这条破船的补漏建有大功,册封其为乌程侯。孙坚以自己的忠诚和勇猛,得到了朝廷的名义褒扬。照理来讲,他已晋升为了一个食邑小诸侯,但身处汉末乱世,这个爵号也只能算是一个荣誉头衔了。

董卓专擅朝政时,祸乱朝纲,引起天下公愤,各地纷纷兴起义师讨伐。孙坚亦不例外。他是最令董卓头痛的一员虎将,曾将董卓爱将华雄斩杀,但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军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却遭移花接木,变为关羽的功劳。后来孙坚投到袁术的门下,奉袁术为“主公”。袁术上表孙坚为破虏将军兼豫州刺史后,二人的主从关系正式确立。袁术从兄袁绍欲另立汉宗室刘虞为新君,而袁术主张自立,兄弟二人因此交恶。袁术遣孙坚进击与袁绍交往的荆州牧刘表。

在与刘表部下黄祖作战时,孙坚不幸被黄祖部下射杀(一说为敌军所投之石击中头部而亡),年仅37岁,汉末一代猛将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孙坚部众全部被刘表收编,孙氏亲兵皆成了刘表部众。孙坚共有五个儿子,嫡妻吴氏生有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四子,庶出子为少子孙朗。一表人才的青年俊杰孙策

孙策字伯符,是孙坚的嫡长子,他理当在父亲去世以后继承乌程侯的爵位,但他没有,而是将侯爵让给了弟弟孙匡。这绝对不是由于孙策能力有限,他其实是青出于蓝却胜于蓝,比乃父孙坚有着更高的人旺。当孙策十多岁时,已声名鹊起,结交了许多有识之士。与孙策同岁的周瑜就是在这个时候与孙策结为兄弟,二人关系密切,与亲兄弟无异。

孙坚亡后,孙策先居江都。孙策自小胸怀大志,父亡后更是决心崛起于乱世之中,希翼建立一番宏大的功业。他拜访了因母丧而居江都的张紘,孙策咨其以天下大势。张紘见孙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料定孙策虽然年幼,却非寻常之人,他对孙策建议道:“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张紘一席话,为孙策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张紘自此也成为孙策帐下最为重要的谋臣之一。

孙策深晓自己势单力薄,必须选择一个强大靠山,于是他投奔到了父亲昔日的上司袁术那里。袁术见到孙策之后,就为孙策的气度而大惊,亦觉孙策绝非等闲之辈,大有赛过乃父的前景。但袁术并没有册封孙策一官半职,而是令其投奔身为丹杨太守的舅舅吴景。孙策携母至吴景处,在吴景治地,他凭借自己的能力招募了数百名部众。然而不幸的是,孙策招兵没多久,其部队就遭到了泾县大帅祖郎的偷袭,孙策损失惨重,部属零散,他又变为了“孤家寡人”。无奈的孙策只得再次求助袁术,袁术便将原属孙坚的一千余名士兵归还孙策,让其统领。这一千余名士兵便是孙策从其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唯一遗产,靠着这点儿“家当”,孙策开始了称雄争霸之大业。

东汉朝廷太傅马日磾带兵在外,他于寿春礼待孙策,并上表朝廷,册封其为怀义校尉。袁术身边的两员大将乔蕤、张勋,也倾心结交孙策,并对他敬重有加。袁术也常常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后来曹操面对东吴的威武之师,也曾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字)”的感慨。孙氏兄弟之英武不凡,由此可见。

有两件事,因袁术的出尔反尔而致使袁术与孙策的关系产生了严重隔阂。起初袁术许诺授予孙策九江太守之职,但却任用了丹杨人陈纪,这使得孙策怀恨在心。袁术欲进攻徐州,因粮草不足,难以成行,便向庐江太守陆康借米三万斛,不料遭陆康拒绝。之前孙策曾拜访陆康,陆康却没有给予孙策应有的重视,仅让主簿代为接待,招致孙策不满。袁术知道孙策与陆康有过节,便再次给孙策开出了空头支票:若擒获陆康,庐江太守则非孙策莫属。孙策听信袁术之言,轻而易举地将庐江攻下。与前次相同,袁术再次食言,转而改任自己的老部下刘勋为庐江太守。这两件事情使孙策对袁术失望至极,他期待羽翼再丰,默许来日定当反叛反复无常的无耻之徒袁术。

袁术攻占扬州州府驻地寿春后,扬州太守刘繇率兵渡过长江,驻扎在曲阿。刘繇在江西为羊,渡江便如虎狼,他在江东把丹杨太守吴景、丹杨都尉孙贲(孙策从兄)追逐至历阳。刘繇遣部下分别屯兵江津、当利口,以阻挡袁术进攻。而袁术方面也迅速作出新的军事部署:以故吏惠衢为扬州刺史,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吴景与孙贲共同领兵攻打驻守当利口的刘繇军队。但吴景连年征战却并无进展。孙策见状,乞求袁术准许自己带兵助舅,以平定江东。袁术虽然深知孙策乃智勇双全的虎将,他认定孙策一旦发达,必不甘心屈居人下,故一直压抑孙策,使孙策不能大展身手。袁术推测孙策必不能击败刘繇,便借朝廷之口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同意了孙策的请求。孙策率领一千多人渡江而去,当颇具人望的孙策到达历阳后,其部众竟然已增至五六千人。

渡江后的孙策所向披靡,接连取胜。孙策治军“军令整肃,百姓怀之”。一位统率能够取得显赫的功绩,单单凭借自身才智及勇武往往不够,民心向背往往才是制胜关键。而孙策恰巧具备这难得的群众基础。《三国志》上说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在江东,孙策虽有名号,但百姓却乐意直呼其为“孙郎”,他与“周郎”(周瑜)一道,被誉为江东的两大帅哥。当江东百姓听说孙郎将至,竟会兴奋得“皆失魂魄”。可见,凭借良好的外在形象与仁民爱物的随和性格,再加上作战勇猛,孙策在江东深得人心,受到了百姓的大力拥护与衷心爱戴。

江东孙氏基业的肇建者孙策

孙策是东汉末期集美貌、才干与业绩于一身的优秀青年,他在当时具有超高的人气与超强的实力。

孙策的实力在击败刘繇之时得到了较为突出的展现。孙策渡江,使得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与刘繇勾结到了一起,他们共推刘繇为盟主,组成政治联盟,共抗孙策。孙策先败薛礼,又败刘繇大将樊能,得到战俘数万人。在与笮融交战之时,孙策被流矢射中了大腿,不能再骑马作战。与孙坚相比,孙策还算是幸运的,毕竟流矢没有伤及要害。笮融获得了错误的军事情报,说孙策已被射杀,笮融喜出望外,转守为攻,结果中了孙策的计谋,大败而归。在孙策强健劲旅的打击下,刘繇支撑不住,终于败走他乡。经过这次战争,孙策兵力得到进一步充实。“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孙策)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

孙策不仅腹中有奇策,而且善于采纳他人建议。进攻会稽太守王朗时,他采用叔父孙静建议,谎称兵士腹痛,摆出一副士气衰弱、无法抗战的柔弱病态,而孙策却趁王朗麻痹大意,夜袭王朗属地高迁屯,斩杀王朗大将周昕,并占领会稽。孙策还剿灭了另一股吴地称雄的山寨式头领严白虎,将江东之地全部纳入了自己的统辖范围之内。

之后孙策乘胜设官分职,初步建立起以自己为首的江东割据政权:自己兼领会稽太守,恢复舅舅吴景的丹杨太守职位,以从兄孙贲为豫章太守,从豫章分出庐陵郡并以孙贲之弟孙辅为庐陵太守,以朱治为吴郡太守;以张昭、张紘、秦松、陈端等为幕府谋主。除诸文职谋士外,孙策身边也聚集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将,主要有周瑜、太史慈、黄盖、程普、韩当、吕蒙、陈武、蒋钦、周泰、董袭等。当袁术公开称帝后,孙策又立即命张紘上书东汉朝廷表示反对袁术。至此孙策与袁术那仅存的主从名义关系彻底解除,孙策正式成为汉末割据一方的雄霸之主。

曹操见孙策已在江东成为一股不可轻视的军事力量,决议拉拢孙策。他上书朝廷,特意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吴侯。获得朝廷分封的孙策决定以实际行动叩谢皇恩。正当他以“讨逆”之名征伐袁术的时候,吴郡太守陈瑀秘密派遣都尉万演渡江,联络孙策旧敌祖郎及严白虎余党,准备偷袭孙策。多亏孙策及时发觉,才大破陈瑀,并俘获其兵士及女眷四千人。

孙策霸业蒸蒸日上,接连取得作战大捷时,爱情也悄悄向他临近。江东乔公有两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皆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被誉为“国色”。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孙策迎娶大乔,周瑜迎娶小乔,他们共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谱写了一段“英雄爱美人”的佳话。面对事业,孙策放弃温柔乡,继续征战沙场。

孙策婚后第二年,袁术病死,其长史杨弘、大将张勋遍观天下英杰,决定投奔孙策,不料途中遭到了庐江太守刘勋的截击,杨、张二人成为刘勋俘虏。孙策闻知这一消息后,便假意跟刘勋交好。刘勋被蒙蔽,在孙策的建议之下,刘勋率领军队出城攻伐豫章上缭宗民,却被孙策偷袭了大本营,刘勋北上投奔曹操,庐江太守也换成了孙策所推荐的人选李术。孙策也未忘记杀父之仇,撵走刘勋的当年,他又剑指黄祖,黄祖丢掉所屯之地沙羡(在今湖北武昌),逃亡别处。

当时曹操正与袁绍争霸,根本无暇顾及日益坐大的江东孙策政权,只得采取安抚拉拢策略:将侄女曹氏许配给孙策四弟孙匡,又与孙贲结为儿女亲家,孙权也被举为茂才。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孙策采纳部下建议,“密治兵,部署诸将”,准备伺机北上许都,取代曹操而获得“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权。这时,陈瑀之侄陈登担任庆陵太守,为雪之前陈瑀战败之耻,积极谋划进攻孙策。孙策决定先平定陈登,然后再北上迎接汉献帝。行至丹徒(在今江苏镇江东南)时, 有一天孙策外出打猎,不巧与随从走散,遭到了前吴郡太守许贡门客的暗杀,孙策身中重伤。

许贡曾建议东汉天子将孙策召入朝廷,认为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若放于外,必作世患”。后来孙策以此为借口将许贡绞杀。从此,许贡门客就一直暗中跟随孙策,寻找机会为许贡报仇。这次他们阴谋得逞,孙策伤势甚为严重,危在旦夕,将不久于人世。孙策趁头脑清醒,在病榻上做出了最后的政治安排。鉴于独子孙绍年幼,根本无法担负起领导江东民众的重任,孙策决定选择年纪稍大的弟弟孙权为自己的继承人。他嘱咐张昭道:“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又转而对床头的孙权叮嘱:“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当夜,孙策即去世,时年26岁。担当生前事,也惧身后评

孙策早亡,给时人和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惋惜,好些时候,薄命的又何止是红颜!好在他选择的接班人孙权并未辜负亡兄的遗愿,孙权继续带领兄长的一帮文臣武将,致力于江东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使得江东渐渐成为与曹魏、蜀汉并立的三大割据政权之一。

曹魏黄初三年(222年),孙权接受魏文帝曹丕册封的吴王称号。七年后,孙权称皇帝,正式在江东建立起孙吴政权,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孙权追尊父亲孙坚为始祖武烈皇帝,兄孙策为长沙桓王。在追尊父兄之前,孙权算得上一位可供称道的守成之主,但他帝待孙坚却王授孙策,也使得他本人成了篡改历史真相的罪人。根据孙氏父子的作为,我们不难判断,在江东之地,“创基立事,策之由也”,孙策是事实上的东吴奠基之君,理当授予“皇帝”尊号,享受至尊一级的奉祀待遇,但孙权却没有这样做。

只授孙策为王,是孙权巩固自身皇位的一项重要措施,这虽然对孙权而言是有利的,但对孙策而言却是不公平的。

孙权称帝后,之所以仅将孙坚尊奉为帝,原因在于他欲以强权给人们造成自己直接继承父亲地位的印象,以父死子继来冲淡兄终弟及的事实,从而避免过分抬高孙策,防止孙绍以孙策嫡子身份来威胁自己的权位。虽然孙绍曾封吴侯、上虞侯,孙绍的儿子孙奉亦继承了孙绍的爵位,但孙权及其后代却未敢以王爵授予孙策后裔。关于此事,陈寿在《三国志》中就曾批评孙权道:“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无论先祖对于创业承基有无直接贡献,开国君主追谥祖上并非不妥。譬如魏文帝曹丕建魏后,追谥祖父曹嵩为“太皇帝”,父曹操为“武皇帝”。孙权开国,谥父为帝,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身为皇帝的儿子,对于亡父的“祭之以礼”,属于典型的“父以子贵”,乃厚人伦、端王政的政治善举。但孙策以事实上奠定帝业之功却仅仅获得了王号,这种现象就令我们难以理解了。开国君主之于非直系的国家奠基者,孙权未有晋武帝司马炎对待司马师那样做得到位。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后,追尊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父司马昭为“文皇帝”。曹魏之际,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相继掌握魏国政权,且积极扩充司马氏家族势力。早在司马昭掌权之际,就曾多次强调“天下者景王(司马师)之天下”,只是由于司马师无嗣,司马昭才有缘继承父兄的权位;因司马昭曾将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故他还一度流露出传位司马攸之意。至司马炎时,终于实现了王朝的正朔嬗代。晋朝三位奠基者中,对于开国皇帝司马炎而言,司马师当是非直系亲属,然而由于司马师在司马氏家族的权力棒交接过程中,与司马懿、司马昭一样,皆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乃权力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故被司马炎公正地追谥为了皇帝。

孙权是兄终弟及制度的宠儿,他通过强权,使兄长孙策的真实形象遭到破坏,把兄终弟及制的弊端暴露在了人们的眼前。

毫无疑问,与晋武帝司马炎相比,孙权的作为显得要吝啬多了。这里不得不提及一种继承制度——兄终弟及制。与历史上的其他政治制度一样,兄终弟及制也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有。孙策在混乱时代把权柄交于年长些的孙权手中,是一种英明决策,体现了兄终弟及制的优点;而当孙权飞黄腾达后,却翻脸不认人,使兄长变成遭“毁容”的英雄,这便又体现了兄终弟及制的弊端。制度是刚性的,而人事是柔性的,一个制度究竟在何种情形下利大于弊,往往取决于人的主观作为。这是传统中国的一个显著特色。

经过孙权别有用心的政治安排,孙策的知名度在其后的历史岁月中渐渐降低,以至于人们都普遍将其忘却。而事实上,他才是东吴国家政权的真正开创者。孙策,这个文学作品上的江东“小霸王”,其真实历史地位,是绝对不应当为后世所忽视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228935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