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通感例句欣赏

通感例句欣赏



第一篇:通感例句欣赏

通感例句欣赏

① 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转化为欣赏一曲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从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青山绿水、诗情画意中陶醉和迷恋的感情。

② 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节奏”一词是音乐术语,专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现象。这里却用于说明建筑物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高低错落的情况,也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显得贴切逼真。

③ 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边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句中“酽酽”原指液汁浓,味厚,是味觉; 但在这里指歌声醇厚、悠扬,是听觉。

作者在此用味觉形象表现听觉形象,显得真切生动。

④ 王小玉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刘鹗《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王小玉)高超的说唱艺术。

说书是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而说唱声音的美是无形体、难以捉摸的,所以作者选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使读者能借助喻体的实体形象感受声音之美。在这里,作者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触觉(“象熨斗熨过”)和 味觉(“象吃了人生果”)形象,形容白妞的歌声圆润悦耳,娇嫩宛转,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此运用得巧妙绝伦,魅力无穷!

⑤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以歌声比花香,似乎不合情理,但细细咀嚼,便觉得这比喻用得实在巧妙。

远去的歌声的“渺茫”正好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香气的“缕缕”、“清雅”与“似有似无”。作者紧紧抓住了“远处的歌声”和“微风中的花香”似有若无、忽远忽近的共同点,将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飘忽微妙、新颖奇异的美感的深邃动人的境界。

⑥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受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受,菊花台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地绝望

雨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 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 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 如此委婉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第二篇:通感例句欣赏

通感例句欣赏

① 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转化为欣赏一曲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从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青山绿水、诗情画意中陶醉和迷恋的感情。

② 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节奏”一词是音乐术语,专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现象。这里却用于说明建筑物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高低错落的情况,也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显得贴切逼真。

③ 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边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句中“酽酽”原指液汁浓,味厚,是味觉;

但在这里指歌声醇厚、悠扬,是听觉。

作者在此用味觉形象表现听觉形象,显得真切生动。

④ 王小玉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刘鹗《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王小玉)高超的说唱艺术。

说书是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而说唱声音的美是无形体、难以捉摸的,所以作者选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使读者能借助喻体的实体形象感受声音之美。

在这里,作者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触觉(“象熨斗熨过”)和

味觉(“象吃了人生果”)形象,形容白妞的歌声圆润悦耳,娇嫩宛转,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此运用得巧妙绝伦,魅力无穷!

⑤ 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以歌声比花香,似乎不合情理,但细细咀嚼,便觉得这比喻用得实在巧妙。

远去的歌声的“渺茫”正好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香气的“缕缕”、“清雅”与“似有似无”。作者紧紧抓住了“远处的歌声”和“微风中的花香”似有若无、忽远忽近的共同点,将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给人以飘忽微妙、新颖奇异的美感的深邃动人的境界。⑥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受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受,

第三篇:艺术、通感(范文模版)

关键词:主体(人);客体(艺术作品);艺术实践;通感现象;心理分析

摘要: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可能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叫二独创作)。本文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一番分析,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这有利于主体艺术修养的提高。

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一种现象,如在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出现的对画面色彩的温度感;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是大脑意象中出现的视觉画面感;又如我们在称赞歌手时常说的“这个人歌唱的真甜美”等等,这些感官转换的现象在艺术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象,也就是人的各感官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互通现象。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在本文中,不打算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只对这种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中的运用做一番心理分析,以便在艺术课教学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

通感一词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人),在情感观照的媒介(艺术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提出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的感官移借现象加以概括总结后提出的,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

通感一词最早是在对唐诗的创作特征分析时出现的,现已成为唐诗语言艺术六种表达方式之一(散中见整、互文见义、指代关系、灵活倒文、通感、平字见奇)。由于艺术有着共同的特性(都是以形象、情感为表达目的),所以通感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中,也同样存在于其他艺术种类中。下面就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因素、形成的过程以及在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运用。

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与先决条件

1、审美需要

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媒介作用的过程,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主体的人。我们知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追求物质满足外还要不断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追求美的事物,并从美的事物中感受到一种物质所不能替代的精神方面的愉悦和兴致。这种追求是建立在人的审美需要基础上的,只有当主体对美有所需要时艺术实践活动才能进行下去,所以从艺术心理学角度来看,审美需要是艺术欣赏实践和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基础。

2、大脑信息的存储

大脑信息的存储是通感现象产生的先决条件。大脑对信息的存储并非是通感现象产生的一个环节,而是它的前期准备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主体的各感觉器官来对外部事物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在大脑中加以存储。主体只有在大脑中存储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后,才能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对艺术作品产生联觉的感悟作用,从而使主体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艺术作品。如果我们的大脑存储的信息太少或太单一,就很难在大脑内部产生通感现象,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认识艺术作品。

例如:我们在欣赏王式廓的绘画作品《血衣》时,如果我们前期有关作品的信息存储的多而广,就很容易利用这些信息在大脑内部唤起各感官对作品联觉认识,并与画家产生共鸣。我们从画中劳苦大众翻身斗争恶霸地主的场面中看到群众呐喊愤怒的情绪、画面前景那全身瘫痪的青年人、拿着卖身契的虚弱老人、画中高举血衣控诉的妇女及抱者母亲大腿哭泣的孩子、愤怒声讨的群众等等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刺激着我们的视线,这时大脑有关类似情节已存的信息就会随着对画面的进一步欣赏感受而被唤起,同时大脑利用这些已存的信息进行各感官的联觉感悟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凄惨遭遇、雕塑作品《收租院》中挣扎在死亡线上穷苦的农民形象(视觉上的);又仿佛听到了二胡曲《江河水》那痛苦、凄惨、悲愤的旋律中所表达的对万恶旧社会控诉(听觉上的)等等。

这种以感官移借来感悟艺术作品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主体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媒介,从对艺术作品的感性认识(表层)最终达到理性认识(里层),这也是通感现象的功能所在。所以前期大脑通过各感官获取信息的存储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通感现象的产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主体的大脑在获取信息时要广泛全面,并靠记忆的方式加以存储。我们不但要以有意识记忆的方式获取信息,同时也要注重无意识记忆方式对信息的获取。有意识记忆方式主要是指在大脑的支配下有意识获取信息的方式。如:我们对书本知识的获取、有目的的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等;无意识记忆是指并非在大脑支配下获取信息的方式。如: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及各种经历和经验。相比而言前者记忆方式对信息的获取较为系统和规范,是有目的性的,但这种记忆方式由于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较弱,记忆的强度不高,所以在大脑记忆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性,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最初获取的信息就会逐渐消失。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经常出现这种现象。而后者无意识记忆方式在实际运用范围上要广泛的多,获取的信息也较不规范和系统、也比较复杂。但这种记忆却往往能给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无意识记忆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较为强烈的结果,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要不常说一个人最难忘的事情也就是对其刺激最深的事情。因此,事物对大脑皮层刺激的越厉害,它给大脑留下的印象就越深,也就越容易记住。

但是,这两种记忆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作用的,无意识记忆往往需要有意识记忆的理性分析、归纳和总结。而有意识记忆也要靠无意识记忆来丰富自己。这两种记忆方式是大脑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也是通感现象产生的先决条件。

二、通感现象的形成过程

主体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所出现的通感现象,从人的生理学上来看这种感官之间是不可能互通的,如音乐只能听不能看,相反绘画作品是看的不可能听。但是从艺术心理学上看,这种感官的互通现象是可以实现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色彩的温度感,色彩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而人们却能从大脑意象中产生触觉上的温度感。又如音乐是一种听觉感受,人们却能从大脑意象中转化为视觉画面的感觉。这里的感官互通并非是真实的,而是大脑意象中的互通,是一种暗箱似的运作,外部是看不到的。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和艺术实践过程的产物,人类在自然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外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感觉器官在大脑的支配下进行不断的调整,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在艺术欣赏实践过程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主体的人,而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的大脑,大脑在通感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对主体的各个环节起着支配作用。下面从艺术心理学上分析一下通感现象形成的各个环节及作用。

例图:艺术欣赏实践中通感现象产生的心理过程:

[听觉][意象听觉]

[视觉][意象视觉]

[触觉][媒介:艺术产品][大脑][情感感受][联觉作用][ 意象触觉]

[嗅觉][意象嗅觉]

[味觉][意象味觉]反过来帮助主体更深非现实、创造性的和刻地感悟理解媒介。理想化的感官意象。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通感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结果。在此过程中,除了客体媒介外,其他各环节都是主体的心理活动。通感现象产生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观照

这是主体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的首要环节,也是主体对媒介的感性认识阶段,属于表层范围的。当主体产生对美的事物追求的愿望(审美需要)时,主体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艺术的欣赏实践活动,并对艺术产品进行审美活动。(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方面)

主体在欣赏实践活动中,首先要用感官感知艺术作品,也就是主体对客体媒介的观照活动,这里的主体和客体是一种辨证关系。主体的观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认识感悟媒介的活动,并与情感活动相联系的。因为,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包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情感体会、审美态度,所以主体在欣赏作品时自然也要带着情感来感知艺术作品。此外,主体在观照媒介的活动中具有主动性的特点,这种特点表现在主体是带着情感来感知媒介的。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如果主体没有对客体的情感观照,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感知艺术作品的内涵。如果主体在观照媒介的活动中只是看看了知、听听完事,这也就失去了欣赏的意义了。所以,只有主体带着一种情感去感受客体,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才能进行下去,主体最终才能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表层到里层的飞跃。

而客体媒介在艺术欣赏实践过程中是被认知体,处于被动地位。但也有它能动的因素在其中。这种因素主要表现为: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首先要有具体可感的形象,要能够使主体正确地感知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并能唤起主体对作品的情感感知。这也是所有优秀艺术作品共有的特征。如果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容脱离生活和现实,或艺术家缺乏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作品的情感表达,也就不可能唤起主体的情感感知。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无法找到这类已存储的信息,自然也就感受不到作品要表达东西。所以说,一部好的艺术作品能唤起主体对媒介的情感,同时也有利于主体对作品的认识。

(2)大脑对信息的分析

大脑对信息的分析是通感现象形成的第二个环节。是属于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这时大脑要对前一个环节所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类,同时也被作为新的信息来加以储存。这里的分析主要是指对艺术作品的题材、体裁加以分析。(如:现代题材、古代题材、生活题材、爱情题材、战争题材、历史事件题材、山水花鸟题材、科幻题材、工农兵题材等等)。同时也要分析作品所选用的体裁形式是否符合题材所要表现的内容,体裁是艺术作品表现的完整形式。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题材与体裁相统一的,也就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3)情感感受与联觉感悟作用

这个环节是通感现象产生的最重要的环节。我们知道情感活动是艺术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贯穿着艺术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艺术活动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相伴随,艺术也就失去了意义,俗话说科学以理服人,艺术则以情动人。这里的情感感受与情感观照是有很大区别的,情感观照只是对媒介初步的情感感知,具有直接的、外在的、表面的情感感知的特征,是主体的表层认识阶段,这时主体还没有进入欣赏艺术作品的阶段,要注意区分看画和欣赏画、听音乐和欣赏音乐的不同。

情感感受是艺术欣赏过程的理性认识阶段,它是建立在情感观照基础上的,是情感感悟的深化。在这一环节中,主体基本体验到了艺术家在艺术作品里所表达的情感,并在大脑的支配

下有意识的唤起前期已存储的与媒介所表达的情感相类似的信息,帮助大脑感悟认识艺术作品。这些信息是多感官性的(包括听觉的、视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和味觉的),具有各感官联合感悟艺术作品的特征,所以也称联觉感悟。只要有利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各感官的信息都可以利用,并可以打破生理上的界限,使感官之间产生互通,也就是本文所谈的通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谈的通感现象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而不是生理学的,是主体大脑内部情感和思维活动,是暗箱式的,外部是看不到的。这里所谈的主体各感官之间的相互移借和互通从生理学意义上是不可能产生的,但从心理学意义上看是可以实现的,它是一种大脑内部感悟事物的方式,是大脑意象中各感官之间的互通,这种意象中的感官互通方式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能帮助主体从多感官的角度来体验和感悟艺术作品,并唤起主体的情感感受。其次,使主体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帮助我们体会到艺术作品之外的东西(艺术作品的意境),也就是艺术家要表达而没有全部表达出来的那些内容,同时也使主体在对艺术作品的认识上产生独到的和创造性的发挥,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来完成补足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内涵或形象,与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第三,可以帮助主体从表层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感性认识)进入到里层对艺术作品的认识(理性认识),使主体真正体会到作品中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人生哲理、情趣志向、伦理道德、美与丑、真理与谬论等等内涵,从而使主体心灵上和情感上得到一种满足。

以上具体谈了一下主体产生通感现象的心理过程及作用,第三个方面谈以下通感现象中感官互通的方式。

三、感官向意象感官转换的方式

感官向意象感官的转换主要指的是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主体以某一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感悟媒介(艺术作品),并在情感感受的作用下唤起大脑内部意象中的其他感觉器官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前者的感觉器官是真实的、实在的。而后者所提的感觉器官并非是真实的、实在的,而是大脑内部思维所引起的一种虚幻的、意象中的感官。所以我们在用这种意象感官解释艺术作品时都要加上“仿佛”二字。如我们仿佛看到;我们仿佛听到等。这种意象感官的感悟方式具有主体自身创造性的理解认识艺术作品的特征。

感官向意象感官转换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视觉不仅可以向意象视觉转换,同时还可以向其他意象感官转换,所以这种转换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一感官之间的转换;另一种是不同感官之间的转换。如一个漂流海外多年的老华侨每当在异乡听到家乡的《思乡曲》时就会唤起对家乡的思恋,他仿佛听到了年迈的老母亲的声声呼唤(同一感官听觉向意象听觉的转换);仿佛看到了家乡的景象,那风貌依旧古朴的房屋,那用木桩做栅栏围起的院子,那门前不知用了几代的石磨盘,那后院茂盛的枣树等等(不同感官听觉向意象视觉的转换);仿佛闻到了家乡泥土的方向的芳香(不同感官听觉向意象嗅觉的转换);仿佛在盛夏季节感触到了家乡那凉爽的微风和严冬季节屋内那土炕的温暖(不同感官听觉向意象触觉的转换);仿佛在秋天收获的季节里品尝的了那又甜又脆的大枣的甜美(不同感官听觉向意象味觉的转换)。这些联觉感悟认识艺术作品的方式正是本文所提的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的通感。由于这种通感并非是真实的,但是在主体大脑意象中确实存在,所以我们称它为通感现象。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运用于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同时也大量运用于艺术的创作实践活动中。通感现象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可以极大的调动和发挥主体对媒介想象认识作品及创作性认识作品的能力,从而帮助主体对媒介的认识从表层的感性认识发展到里曾的理性认识。另外由于主体的个人经历不同、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存储信息的方式不同等因素,所以造成了主体认识媒介的多样性,这就是在艺术欣赏实

践活动中为什么出现“一千个人欣赏哈姆雷特就会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这是由于通感过程是一个想象及创造感悟艺术作品的过程所造成的,但是它只发生在主体的情感感受和联觉感悟阶段,然而在最终的理性认识阶段上是相统一的,不会出现大的分歧。此外通感还可以帮住主体体会和感悟媒介中所没有表达出的内涵并与艺术家产生一种心灵上的沟通,从而使主体在艺术欣赏实践活动中从心灵上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

以上是本人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通感现象的一点体会,并做了一些肤浅的分析,文中可能出现不妥之处,敬请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第四篇:《文学作品欣赏》学后感

《文学作品欣赏》学后感

本学期我参加了广州市开展的《文学作品欣赏》继续教育远程培训。这次学习让我感受到祖国文学的魅力,淡淡墨香悠悠情,同时也懂得了如何去欣赏文学的美,真是受益匪浅。现谈谈我的感悟。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欣赏,让我知道文学作品是读者为获得审美享受而进行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文学欣赏是个体的人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理解和想象活动。

无论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戏剧等文学作品的欣赏都是读者通过阅读、感受、想象,从而在大脑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与每个读者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价值观取向等密切关联。身为教师我又该如何方法把这些在课堂中渗透。记得教学《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学生对于《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理解各有不同,欣赏的对象也有所不同。有的欣赏诸葛亮神机妙算,有的欣赏鲁肃忠厚守信,还有的欣赏刘备礼贤下士。这些不同正是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价值观取向等方面造成的。

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不同的欣赏方法。但是也有共同的地方,作家生活的社会环境,作家自身的经历,作家的写作风格,作家的志趣等都是我们应了解的。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只有了解作家,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与外延。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全诗语言平易朴素,融情于景,抒情叙理。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发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其中的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我最喜欢的名句。每每读来总让我沉醉其中,沉醉于那种超然洒脱,平静祥和,怡然自得。反复品读才真正的读懂了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深意:真正的安静不在于环境的喧闹或宁静,重要的是你自己内心的安宁。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散文构思很讲艺术性,作者总会考虑如何布局、如何谋篇,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作者常常是在平常不经意间蕴含着精巧的构思,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作者的艺术匠心。例如欣赏冰心《腊八粥》这篇散文,煮腊八粥本是民间的一种风俗,因为作者的外婆和母亲恰好都是在腊八这天去世的,所以这一天又成了作者纪念亲人的一个特殊节日,更为凑巧的是我们敬爱的国家总理周恩来也是在腊八这天逝世的。作者正是借这种巧合写出了一种必然的结果,体现出了作者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如果文章只是写作者家里如何用煮腊八粥的方式来纪念亲人,那么文章的立意就只会停留在普通的亲情上面,对读者不会有很大的震撼。重点是文章的下部分,作者偶然发现自己的孩子用煮腊八粥这种方式去纪念自己的亲人的方式来缅怀周总理,说明周总理真是全国人民心中最敬爱的人。

文学作品的赏析,个人的理解各有不同。只要用心,总能感受到文学的美!

第五篇:写作教案——通感(模版)

写作——对称与通感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明确对称与通感手法的概念。

2.学生能够找出文学作品中运用了对称与通感的句子或段落。

3.学生能够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仿照例文,利用对称与通感进行段落写作。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识别文学作品中非典型的对称手法以及典型的通感手法。并仿照例句,用两种修辞手法描写一件事物。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在于学生经历和体验有限,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一件事物,并且要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描述。利用通感手法写比喻句也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内容。

教学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探讨;小组合作与个人独立练习相结合。

课时:2 教学过程:

1.导入 1)学生头脑风暴: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哪些修辞?想想自己知道的广告语和歌词。

2)学生展示头脑风暴成果,并简单说明广告语或歌词中的修辞手法。3)老师展示经典广告语和歌词中的修辞手法。2.复习

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

3.文本赏析——“对称”的用法

1)主观感知。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找出叠词,或有节奏感的词句。2)理解“对称(句)”的概念。通过学生找到的例句,老师进行引导分析前两个自然段中的对称句,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理解“对称”的基本概念,以及“对称”与“排比”的异同。3)运用“对称(句)”状物。小组合作,选定一张图片,利用对称的修辞方法对图中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描述。4)理解“对称块”在文本中的运用。

5)运用“对称块”写片段。学生可从给定主题中选择一个,从三个不同角度对该主题进行一段记叙描写。6)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后面几个自然段的“对称句”“对称块”进行分析,并简单说明其作用。

4.文本赏析——“通感”的用法 1)引导学生回顾一处特殊的修辞——“通感”。2)通感的概念与日常运用。让学生了解通感并没有那么神秘与特殊,我们日常接触和使用的许多词和短语其实都用了通感手法。

3)感知与体验。利用名人故事、动画片段、音乐片段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通感手法。学生将在老师指引下,通过联想,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联通。4)集体练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两幅图片进行描写,要求运用通感手法。要求小组间相互点评。

5)独立练习:任选一张图片,利用通感的手法写比喻句。

6)分享与讨论:学生在组内分享自己写的句子,其他成员必须做出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每个小组选1-2个句子在班级内分享。

5.知识检测:

基本作业:学生课后可自选一个场景或一张图片,用对称和通感两种手法分别写一个段落,对场景或事物进行描写。即写两个互不关联的段落,每个段落不少于5句话,100个字。

挑战作业:学生自选场景或事物(或人物),综合运用对称与通感两种修辞方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8句话,150字到200字。

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