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韩文化之争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中韩文化之争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在向一个个高台阶延伸去了。我们社会的繁华,人民生活的改善,很多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到很满足现状。但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我们的文化,似乎已经脱离我们的生活了。我们崇洋媚外,过情人节,忽视我们传统节日···以致有了今天的中韩文化之争。看看,中国的现状,我们已经渗透了多少外国的文化,我们也忽略了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这,后果就是:韩国申报“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知道的端午节吧,我们中国人在这端午文化之争中切输给了韩国;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宣称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建议政府恢复汉字并申遗,汉子,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吧,汉子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切要和韩国人争这一文化的沿头,被迫争斗;韩国在德国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国”展览,试问,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之一切落到如此的下场···我们在这中韩文化之争中,我们中国人想想,我们中国人究竟怎么了。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可以这么说——文化即智慧,一个民族的智慧。我们古代民族的四大发明,可以胜过是我们民族的一大智慧吧,它是我们人类的骄傲,在这一传统的文化氛围里,我们中国人取得了许许多多的辉煌成绩,领先于世界。但是,时状的中国,在我们和韩国争文化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韩国要和我们争属于我们的文化?一个有欲望称雄于世界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而韩国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上述欲望的民族,一个正处于民族主义亢奋时期的国家。但50余年的文化沉淀并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凝聚力,更不可能使其民族强大于世界。于是他们需要回顾历史,然而历史与现实一样残酷的告诉他们韩国的文化早已寻不到踪影,所以他们变把苗头指向我们中国的文化,侵略文化。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成为被动者,为什么我们本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还要和韩国人争?
我们在这一中韩文化之争中,我们应持有理性的态度。在这斗争中,可以反映出我们中国的社会现状,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在争斗上,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义愤填膺,说明还是有民族文化认同感。反面上,我们中国人对待自己的传统的文化是太随便,忽略了很多重要的文化精神。以致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有弄丢恶危险。中韩文化之争,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坚定我们的自信心。当务之急就是汲取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营养,并承传发扬开去。使它成为快乐的文化。但须同时摈弃文化优越论,警惕文化沙文主义。要不断地注入源头活水,保持生命力。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形成一种知性的力量,这才是中华文化腾飞的希望。设若我们今日中华文化的文明之光依然粲然夺目,一如往昔,想必自然能凭其文化魅力,感召与那些蛮族,彼定会自发地学习吸纳,奉若神明。何须我们今日如此地歇斯底里奋不顾身来捍卫我们中国的文化啊。所以,我们中国人,要努力的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看重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精髓,这样下去,我们全民族到了人人把自个的文化放在脑海中,重视文化,我们的民族文化将会被世人所羡慕,稳恒与中国。
我们机制11-1班第三组课题组员:李嘉义20,李树坤22,梁泽雄2,3,林永培24,刘万博25,欧华文27,欧自明28
李泉波21,陆杰明26,
第二篇:中韩文化之争[最终版]
中韩文化之争
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通过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成功了;论证孔子是韩国人;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等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在向一个个高台阶延伸去了。我们社会的繁华,人民生活的改善,很多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到很满足现状。但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我们的文化,似乎已经脱离我们的生活了。我们崇洋媚外,过情人节,忽视我们传统节日,以致有了今天的中韩文化之争。
了解了何为文化,文化的作用,我们再回头看中韩文化之争就不难解其中之意了。一个有欲望称雄于世界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而韩国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上述欲望的民族,一个正处于民族主义亢奋时期的国家。但50余年的文化沉淀并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凝聚力,更不可能使其民族强大于世界。于是他们需要回顾历史,然而历史与现实一样残酷的告诉他们韩国的文化早已寻不到踪影,所以欲望“逼迫”他们编造了6000年的文明。但文明的表现是各个方面的,诸如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在他们的历史上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也只是像“孔子、大禹治水、针灸医疗”等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中韩文化之争便愈演愈烈。
祖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对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一种骄傲的成绩,是一种探索的精神,现在的我们一味的关注金钱,商业,CPU,GDP。那些古朴的文化,久远的智慧,不息的精神,在岁月中慢慢流逝,现在我们的文化却被我们的一个小小邻国给偷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正了解过文化吗?
何为文化?它又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在我看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范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则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化即智慧,一个民族的智慧。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世间只有两种力量,那就是智慧与剑;而从长远来看,智慧永远掌握着剑”。我们前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就此足见文化之强大作用——一方面它是改造世界力量,另一方面它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纽带,一个民族存在和强大的根基。
摒弃了5000年的悠久历史,我们如何对的起炎黄子孙的称号,文化是不能用金钱买来的,文化是需要国人捍卫到底,继续发扬„„
第三篇:感想-中韩文化之争
感想——中韩文化之争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在中国,这件可笑而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顿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华五千年文化,小小高丽国怎敢如此猖狂,公然地“抢”。近几年,更是频繁的出现,类似什么孔子和成吉思汗经相关材料认证为韩国人。在社会上,引起大面积口水战,在责骂韩国的无耻的同时。我们应看到中韩文化之争的背后,是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国民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不足。
纵观社会,京剧、毛笔书法、刺绣、木偶戏,传统节日等各具中华特色的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眼球,相反日本动漫、韩国影视、西方快餐文化、西方节日则越来越受人们的追捧。自从“抢”端午一事发生后,我国才为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设定3天假期,以此来让人们记住传统节日。
或许经济政治方面,我们还不够他国强大,但是在文化领域,我们中国是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五千年文明,足以为我国注入鲜活的动力。近日,教育部门公布,京剧课试行纳入10所中小学课程,毛笔书法也有可能进入和中小学课程。这些做法,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来说,帮助很大。但是除了从教育入手,我觉得在在社会上可以倡导多举办文化宣传活动,而不是现在频繁的明星演唱会或品牌宣传活动。在影视方面,外国的《功夫熊猫》令我感想很多。功夫即是中国的武术,熊猫又是中国的国宝,懂得从我国文化领域提取素材的怎么是外国不是我国自己?而网络游戏中,充斥着西方魔幻神兽。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不缺乏神话的色彩,不缺乏魔幻的经典,更不缺乏朴实的生活。为何他们就不懂得去挖掘我们的宝藏。
若是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去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就不会落到一个小国光天化日之下嚣张地“抢”我们的文化的地步了,因此对于中韩文化之争,我觉得唯一的解决方案是我国应该拿出行动来保护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
第四篇:文化苏州给我们的启示
文化苏州给我们的启示
副市长 赵联民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我们一行70余人于2009年12月22日至28日到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考察,现就文化班的学习和体会从四个方面汇报.一、我们印象里的文化苏州
文化苏州的魅力在苏州荣获全国最具活力城市的颁奖词中是这样描绘的: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两千五百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十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这一段话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活灵活现,洋溢魅力和希望的新苏州。关于苏州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在山东每年的经济会议上尤其是招商引资会议上经常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大家听到的关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的故事,故事中许多文化细节也值得我们高平借鉴。
苏州的跨越式发展,新加坡工业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9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想在我国建设工业园,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花园城市,第二必须面向日韩。中央首先推荐的是威海。威海是全国第一个花园式城市,也是离日韩最近的东部城市。于是新加坡考察团就去了威海考察。第一天晚上,威海的同志盛情接待,把考察团的人全喝多了;第二天,考察团昏昏沉沉地参观了威海,没看到威海最漂亮的一面。然后在举行会谈的时候,当时威海的主要领导同志不会说普通话,新加坡带去的翻译听不懂胶东话,结果没谈出有价值的东西。尽管中央又推荐了青岛、烟台、无锡,但考察团对这些地方都不满意。在考察苏州时候,当时苏州市市长章新胜同志,毕业于苏州大学英语系,可以和李光耀用英语交流。虽然没有具体谈工作,但苏州精心安排考察团看了三样东西:苏州园林、苏绣研究所和苏州盆景。在看园林的时候,向考察团介绍说不要看园林小,但包罗万象、气象万千;在看苏绣的时候,介绍说苏绣只有头发丝的1/48,而且苏绣绣出的猫眼从任何角度看都是注视着你的;在看盆景的时候,介绍说苏州盆景精益求精、小中见大。这三句话,深深打动了考察团、打动了李光耀。这三样东西推销了三个卖点:园林展现了苏州优雅的环境,苏锈展现了苏州精细的劳动力,盆景展现了苏州精致的文化。这三个细节充分展示了苏州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当时苏州城市建设很落后,但新加坡政府还是决定把工业园建在苏州。没有想到十年以后,到北海访问的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说:如果早知道有北海这样好的条件,新加坡工业园就不一定在苏州了。
二、苏州在< =1>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的发展经验
概括起来为五大核心经验:三轮驱动,三大法宝,一个支撑,一大特色,一大战略。
三轮驱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协同发展,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文化苏州。
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协同驱动, 以建设高品位的文化强市为目标,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公民文明素质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载体,以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体制为动力,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崭新格局。文化事业方面,2008年底,全市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
达70.58万平方米,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光裕书场、苏州博物馆、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等一些标志性文化设施得到优先发展和建设。文化产业方面,苏州全市文化产业企业法人单位1.37万家,其中印刷复制单位3150余家;新闻出版发行单位40余家;网吧1250余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000余家,文化娱乐单位1000余家;动漫游戏单位45家;广播电视制作单位33家;文化演艺、文物经营单位250余家;传统文化工艺服务单位5450余家。从业人数26.86万人,营业收入400多亿元,上缴国家税收22.35亿元。文化产业主要特征是:一是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了国家级苏绣文化产业群、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胥口书画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园这四个文化产业基地。二是通过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展示了文化艺术、产业运作的完美结合。三是通过积极推动艺术在传统、传承、传播中与产业结合,繁荣了演出市场。2008年苏州表演团体共演出10177场次,观众达到167.3万人次,营业额超过了5000万元。四是以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动漫业为突破口,做优做强苏州文化产业。2008年苏州动漫游戏产业产值近10亿元人民币。五是依托苏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文化休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依托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山水生态、水乡风情和文博等旅游资源的优势,文化休闲、旅游业迅速发展。六是多种形式结合,推动苏州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由市政府支持的数字电影四进工程为城乡居民解决了看电影难、看电影贵的问题。苏州城区电影院设施不断改善,新建了一批如苏州科技文化中心、金逸国际电影城等高档电影院,为苏州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消费和休憩场所。2008年苏州市区电影票房总收入突破了2500余万元。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工作从养人头向养项目,政府对文化的投入从直接投入向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服务文化转变。
三大法宝: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苏州人创造了全新的苏州精神。
苏州在改革开放后,从苏南模式到苏州精神深刻变革中孕育了苏州发展的三大法宝。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昆山之路。亲商,安商,富商的园区经验。在小康社会建设中,苏州人赋予了三大法宝新的解释和内涵:张家港精神突出一个博字;昆山之路重点是一个闯字;园区经验注重一个合字。而这三个字共同蕴涵的时代特征就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个支撑:制定了和完善了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政策。
苏州市于2007年出台了《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意见中主要体现在:
1、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
意见中规定各种营业性歌厅、舞厅、卡拉歌舞厅、音乐茶座和高尔夫球、台球、保龄球、网吧等娱乐场所,按营业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刊物等广告媒介单位以及户外广告经营单位,按经营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税部门在征收娱乐业、广告业的营业税时一并征收,列入征收计划。
2、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
市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2300万元用于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重点支持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群众文化建设、市博物馆文物征集、市图书馆图书购置、重大文化活动开展、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文化市场管理、宣传文化优秀人才奖励等方面。同时市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300万元,设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用于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市财政分期安排建设资金,用于建设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文化馆新馆、中国昆曲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其他新增市级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按规定立项报批后由市财政给予支持。
3、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支出预算,苏州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提高用于镇和村的比例。规定各市、区文化领域新增加的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的资金需求。
一大特色:以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创建为主线,形成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新经验新模式。
张家港市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在每年的工作中优先安排,并延伸到农村和社区;始终把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历练城市精神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兼顾,形成了独特的基层文化建设经验:年年新:每年举办长江文化节,与文化部合办,长江沿岸的几个省都来张家港汇演,形式和内容年年创新。月月影:每个农村社区每个月有一场电影,一场财政补贴100元,同时放映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周周唱:每周每个农村社区广场有一场演出。天天说:25家书场,每个乡镇3-6家,一场书场短的半个月长的一个月,80%是免费的。镇镇办:每个镇每年投资50-100万举办1-2场大型文艺活动。村村演:每年市里安排每个村一场演出,每场演出补贴7000元。同时创新了有活力的奖惩机制,张家港市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一体化发展中,尤其在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中,一直采取千分钢性指标考核制,与乡镇、机关单位的全员奖金挂钩,一分50元,按考核得分计算年终奖金,乡镇书记按2系数,乡镇长1.8等依次类推,建立全员目标责任考核奖惩机制。
一大战略:制定了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常熟市率先制定了详细的县市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了未来五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力争超过100亿元,带动8万人就业的目标,规划了具有常熟特色的六大文化产业集群:一是演艺娱乐业;二是文化旅游业;三是传媒出版业;四是创意设计业;五是节庆会展业;六是数字动漫业。
苏州市也制定了十大文化产业规划:创意设计业,动漫数字业,印刷复制业,新闻传媒业,出版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会展广告业,工艺美术业,工业设计业。
三、我们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从我市来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得的效果逐步显现。一是市委谢书记非常重视高平文化事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大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二是确定了重点,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作为我们打造文化高平的突破口,形成高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亮点,去年晋城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场会在高平召开,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赞许和肯定。三是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平体育中心,职工活动中心,三馆三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突
破。四是节庆文化的成功举办,提升了高平的知名度,我们成功举办了全国钓鱼锦标赛,炎帝文化节,山西省象棋锦标赛等活动;五是文化产业开始健康起步,我们的演艺演出,婚庆庆典,影视传媒,广告制作,民俗工艺品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六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制定和出台了高平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是文化发展投资渠道单一,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我们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还不相称,与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相适应。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尤其受城市发展滞后的影响,高平市目前拥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服务项目与高平的经济发展成果不匹配,民众在迫切需要改善和提供更多更好住房的同时,也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和项目。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产值容量小,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少,规模小,就业容量小,我们除了演艺演出,婚庆庆典和广告宣传相对活跃外,其他文化产业发展迟缓,没有形成有竞争优势的支柱文化产业项目。三是文化体制改革还面临机制不活的压力,我们还应该从养人头到养项目上通过政府、企业、市场等对文艺文化产品的购买,激活高平的文化团体和单位,多出精品和多出文艺人才。四是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有待加强和完善,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用政策激活民间资本,使企业资本向文化产业项目转移。五是干部队伍的观念需要更新,要培养一批懂管理善经营的管理干部队伍.四、我们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打算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实现高平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发展是根,文化发展是魂。一个城市的内涵、品味、以及生产力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文化的创造上。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文化因素正逐步取代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后劲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实现六市目标,建设新高平,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振兴。特别是应该看到,高平作为炎帝故里,历史悠久,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打造文化名市,使我市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步,并最终能够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引领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凝聚一个灵魂,三个兼顾,四个有。
凝聚一个灵魂:提炼能够凝聚高平48万人民的高平精神。
提炼高平文化底蕴中赋含的高平精神的核心作用,就在于凝聚48万高平人民的共同意志,在全市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使全体市民尤其是干部队伍协力同心、蓬勃向上,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文化的深厚在历史,文化的魅力在特色,文化的活力植根于实践中的创新,高平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三大法宝。炎帝文化赋予了高平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突出一个敢字。长平之战赋予高平人众志成诚、敢于拼搏、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突出一个拼字。高平人爱家恋家、热情好客、兼容并蓄,突出一个和字。
改革开放又赋予高平人四种精神:永不服输的追赶精神、永不妥协的较真精神、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永不懈怠的拼搏精神。
我们通过提炼高平精神,与我们的高平市歌(高平是我家)相得益彰,共同铸造高平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灵魂。
三个兼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统筹兼顾,协同发展。文化事业,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文化产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文化旅游我们追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优化。坚持城市创建创优和提升公民素质结合起来,考核考评机制创新和干部绩效结合起来。以每年的城市创建创优为主线,统筹高平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借鉴张家港经验,制定适合高平的可量化的1000分制考核办法,与干部的年终绩效和干部晋升结合起来。坚持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合理分配和布局文化资源,让人民共享文化事业发展成果。
四个有:有规划:制订适宜高平市情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和发展规划。以三争为目标(全国争影响、全省争名次、全市争第一),坚持六个创新(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措施、创新做法),构建六大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旅游开发体系、精品艺术生产体系、文化市场管理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有政策:建议制定和出台《高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通过政策杠杆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特色:打造一个创优山西,影响全国的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新亮点。提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标准,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考核办法和补贴标准,按乡镇级和市级分别按半年或一年举办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节目汇演和大奖赛,争取年底把评选出来的优秀节目到省城汇报演出。有机制: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考评机制,并与干部的绩效和晋升挂钩,保障目标的实现。
2010年的脚步已经走进高平,走进我们生命中又一个里程,让我们的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让高平的事业飞的更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同德,为实现六市目标而努力。祝愿美丽的高平未来更美好,更富有!
第五篇: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大自然中万物千变万化,奥秘无穷,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数不甚数。
自然给我的启示:无私奉献。自然介中美丽的花儿们是,必不可少的角色。百花齐放,争芳斗艳。它们千姿百态;有的羞羞答答,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两三朵挤在一起,交头接耳„„娇艳的牡丹花,粉红的月季花,茂盛的榆叶梅,妖艳的玫瑰花„„各种各样的花儿都在展示着自己的婀娜多姿。你可曾发现在角落里,有着一朵朵淡蓝色的二月兰,它们的花朵很小,颜色也很浅。那么平凡,那么地不惹人注意。它们在一旁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它们在一旁无私奉献着。二月兰教会了我们:无私奉献,不求索取,不求回报地为别人做出贡献。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天的大地是翠绿色的。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小草。它们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小草拼命地长啊长,长啊长,一节一节地攀升。一片生机勃勃,充满绿色,充满希望的天地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风吹不倒,火烧不尽„„小草教会了我:应对明天对未来充满无限的希望。
自然给我们的启示:顽强、勇敢。在北风呼呼的寒冬里,生长着一棵棵顽强的松柏。它们挺拔地矗立在刺骨的寒风中。它们不畏严寒,不惧寒冷。在风中,它们尽显飒爽英姿。它们“勇住直前,永不言败。”这一棵棵傲慢的松柏,它们是强者。它们是顽强,勇敢的向征。松柏教会了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退缩,要顽强、坚持、勇敢。
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自然界中天天发生这样的事情:小水滴随着溪流,奔向波涛汹涌的海洋;雏雁跟着雁群,在天空南来北往;小树苗融入大森林,长成参天栋梁„„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规律。大家都知道人终究是要叶落归根的。人的一生要有所作为,要经历磨难。俗话说得好:“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但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成为果实。”
大自然之中的奥秘多多。让我们了解自然,走进自然,亲切自然。让我们一起探索自然,自然给我们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