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悌敬
“至亲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长且久,当兄弟姐妹之间犹在之
时,更要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兄弟┙。”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人生八德。家则孝,出则悌。悌从狭义来说,就是手足之情;广义来讲即为四海之内皆兄。
相比孝道,兄弟之情则更为长久。在我们有能力侍奉父母之前与之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是一直割舍不断的。儿时的嘻戏与羁绊,长辈的干涉与调和使这种亦友亦亲的感情磨合的更加纯粹,它比友情多了一份多了一份关怀与柔情,也在亲情上多了无间的欢愉。长大成人之后,回忆酝酿成更深沉的感情,将这份美好的记忆留藏在心底,我们懂得彼此了尊重,相互帮助。心中常怀有兄长,弟妹之情,则敬亲爱亲之情油然而生。而我们所见的兄弟反目,自断手足的事情也在提醒着我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多年的兄弟情谊。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应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中国人在外习惯了称兄道弟,在让生活变得便捷的同时也增添了几分人文气息。但在如今这种快节奏生活下,这种交往方式也慢慢变得传统。我们不能否定传统,它毕竟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用现代人的说法是因此我们广交人脉。
出门在外,不能忘记结识一些益友,在需要时给予帮助,在困窘时能够帮你一把,这叫人情世故。桃花潭水的深情是古人友情的见证。现如今这样的故事亦是不胜枚举,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创造出了马克思主义,信义兄弟二人之间牢固的情感让乡邻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军旅之间的并肩作战维护了民族的和平与安定......新疆的打砸抢,西藏的**,城市生活的工薪族自杀事件的频频发生。社会之中发生的种种不良都可以归结于我们对道德的无视。不扫一家,何以扫天下的儒家思想可能需要我们重新反思。周遭之人亦即易融合为一家人,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气,充塞于宇宙间,此乃真自然之道矣!
摒弃歧视,轻视利益,互相尊重,每一个人的未来将清晰可见。
第二篇:弟子规学习心得-悌
弟子规学习心得
悌字有感
何为悌,单从字面上会意,心中有兄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做哥哥的要有兄长的样子,爱护弟弟妹妹。兄友弟恭孝在其中。
至亲莫若骨肉之情,此情久且长。兄弟和睦,父母自然顺心,所以此中含孝。然后现实中许多家庭,都是因为一些小小的财物、言语上的争执,而兄弟反目,形如陌路。同为父母的子女互争家产,完全不顾父母亲的感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兄弟都不能包容,又何以对朋友友善、真诚交往。兄不兄弟非弟,何敢谈孝字,往往还因此祸起萧墙。“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如何能够做到这些,又有什么怨言不能化解。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信任,自己的兄弟都不信任,那还怎么去信任别人。在家里都做不到悌,在朋友间又何谈悌。不悌何言孝,孝悌本同生。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是一种礼节的规范,也是一种伦理,自然还有秩序更何况人类。但是现状却是恰恰相反。要问家庭中谁最大,全家中都围着小皇帝和小公主转,而做为长辈的爷爷和奶奶则是忙前跑后,呼来即到挥之即去,稍有照顾不周还要看儿女的脸色。饭桌上先让小孩子做好位置,把可口的饭菜都摆在他们面前;每天爷爷或是奶奶都辛苦接送孩子上学,替孩子背着书包,提着水壶,挤公交车时有坐位也是让孙子坐下,而许多小孩子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也不懂得尊敬老人,出言迨慢毫不恭敬。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做到这一点更不容易了,对待叔叔伯伯等父辈要想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堂表兄弟要象对待亲兄弟一样,这都很难做到。倘若家中来了客人,很少有小孩能象主人一样去招待客人,该玩游戏的玩游戏,该看电视的看电视,稍微懂点礼貌的能够打个招呼就已经令父辈很欣慰了,还有许多小孩子躲在屋子里不肯出来见人也是有的。问题是不只小孩子这样,很多人都是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的淡漠。
做为家长要想让孩子遵守悌的礼仪,那么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其实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道德观念,最初就是从家庭中起步,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亦是由此养成。
尊老爱幼,兄友弟恭,不只是言谈,贵在力行。四海之内皆兄弟,那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
2011-4-13
第三篇:第三篇 出则悌
第三篇
出则悌
(三)原文: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注释:称:称呼。
尊长:长辈。
勿:不要。
名:名字。
对:面对。
见:通“现”,表现,逞能。
能:才能。路:路上。
遇:遇到。
长:长辈。
疾:快速。趋:跑,疾走。
揖:作揖。
无言:不说话。
退:退后。
恭:恭敬。
立:站立。
译文:
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其名。在长辈面前,也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走在路上,遇见长辈的时候,要有礼貌地上前打招呼。如果有长辈在场,长辈没有先讲话的时候,作为晚辈应该退立一旁,恭恭敬敬地守候。
内容讲解:称尊长 勿呼名
尊:1,做官的人。2,年长的人。3,品行高的人。呼:叫。称呼领导,年长者,不能直呼其名。
孟子说:现在社会普遍尊重三种人:一是做官的人,一是年长的人,一是品行高的人。(《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中国人“长者为尊”的观念也同样根深蒂固。所谓长者,一是辈份比自己高的人,二是老年人,三是比自己年长的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名讳”一说,即避讳君,师,长之名,如子女不得直称父母的名字,也不能直称他人父母的名字,更别提直称皇帝的名字了。遇到君,师,长之名常常改变读音或改写比划。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黛玉为避讳母亲的“敏”字,在读书时总是将“敏”字读为“密”字,在写字遇到“敏”字时,总要少写一,二笔。
西晋时有一个叫卢志的人当众问陆机说:“陆逊、陆抗和你是什么关系啊?”陆逊、陆抗是陆机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这种在公众场合直呼人家祖父和父亲的名字是相当不敬的,陆机一听,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就像你和卢毓、卢廷的关系一样”,也直呼卢志祖父、父亲的名字,卢志听了,立刻就被噎得哑口无言。(《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机》范阳卢志于众中问机曰:“陆逊、陆抗于君近远?”机曰:“如君于卢毓、卢廷。”志默然。)
(陆逊,卢毓同为三国时的著名人物,陆机,卢志是他们的孙辈。)对尊长 勿见能
对:1,回答,多用于对上级的回答或问话。2.,对待。见:同“现”,显露、表现。能:才能。在领导和年长者面前不要刻意地显露、表现自己的才能,而且有时在某些场合不仅不要表现自己的才能,更要隐藏起自己的才能。
故事《两字之师,三年不如意》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进入到一家单位工作。有一次单位开会,领导在讲话时,说到“这个问题很棘手”时,把“棘”说成了“刺”,成了“这个问题很“刺手”,怪怪的。这个年轻人听了先是一楞,随后“扑哧”一笑。领导问:“你笑什么?”他说:“不是‘刺手’,是‘棘手’。”领导听了,脸微微一红。会议又往下继续进行,不一会儿,领导在慷慨激昂的讲话中又把“这次接待任务很重要,需要各单位联袂参加”,说成了“这次接待任务很重要,需要各单位联决(jue/)参加”,把“袂(mei)”慷慨激昂地说成了“决(jue/)”,就更令人忍俊不禁了。这个年轻人看到大家偷偷在笑,忍不住又插了句嘴:“是联袂(mei)参加,‘袂’是衣服袖子的意思。”正得意间,他往领导处望了一眼,只见到此时的领导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瞪得他心里“咯噔”一下!
自此往后,他在单位的日子就难过了。遇到难干的事,没人愿意干的事,领导就会带有嘲讽的口气对他说:“你去吧,你不是能吗?”“你能的很,你去干正合适!”于是,他非常懊悔那次开会给领导当了回“两字之师”。真是多嘴,他当他的领导,自己又给领导当哪门子语文老师?!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领导还时常惦记着给当年的“语文老师”小鞋穿。
后来经过再三思考,看样子三年前给领导当了回“两字之师”,领导恐怕要“师恩难忘”了!这样的日子还有什么盼头?自己在这样的单位呆下去还有什么前程?唉,虽说是:“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
头?”终究是:“矮檐之下出头难”啊!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在人多场合,在某些重要场合,知道领导说错了话,要维护领导的尊严,不能当面去纠错,给领导留个脸面,也是给自己留条路;对于年纪大的人,也是同样的,不要当面给长者指出错误,让长者脸上挂不住,维护领导和长者的尊严,体现了我们对领导和长者的尊重,也体现了我们的修养。
另一方面,不要在领导和年长者面前故意显露、卖弄自己的才能,有些领导和年长者毕竟是见多识广的人,在他们面前显露、卖弄自己的才能,耍些小聪明,只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浅薄,无知。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疾:快,急速。趋: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疾趋: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跑,表示心情更迫切,更恭敬。揖:拱手行礼。退:退却,后退。恭:恭敬,有礼貌。在路上遇见长者,要马上小步快走上前行礼问候或小步快跑到长者跟前行礼问候。如果长者与你无话可讲,就要恭恭敬敬退立一旁。
我国古礼是在路上遇到师长,应小步快走到师长跟前,端端正正地站立给师长行个拱手礼。如果师长有话与你就回答;如果师长与你无话,就要小步快走退开。(《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朱熹的《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是路上遇到长者,一定要端端正正地站立与长者行拱手礼问候。如果长者与自己有一段距离,应马 4
上小步快走或小步快跑到长者跟前作揖问候。(《朱子童蒙须知》杂细事宜第五: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趋”和“疾趋”是我国古代两种程度不同的礼节。“趋”是小步快走,“疾趋”是小步快跑。趋礼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疾趋”相对于“趋”,心情要更迫切些。在古代,行趋礼是个人修养的一种体现,也是约定俗成的一种礼仪。反映到现代生活,体现在我们见到领导,见到长者时,就应热情地快步上前行礼问候。如果见到领导或长者无所谓地视而不见,或到对方跟前问候时还大摇大摆慢腾腾地,就会被对方视为不礼貌,缺乏修养,从而引起反感。
有的人看见别人见到领导马上上前行礼问好,鄙夷人家:“见到领导,慌得跟孙子似的!”;见到别人看见长者立刻上前打招呼,讽刺人家乖巧。其实,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见到尊长赶紧上前行礼问候,是我国自古以来再正常不过的礼节,怎么能自己不知礼反而嘲笑别人彬彬有礼呢?
有的人,看不惯别人见到领导时“疾趋揖”,认为是巴结,讨好领导,故反其道而行之,对领导敬而远之,以为自己品性高洁,其实这哪里是品性高洁,是“孤傲,无礼”的一种表现。
作揖也称为行拱手礼,行揖礼,是我国特有的见面时的行礼问候礼节,它以自谦的方式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算起来应该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其基本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于胸前,并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但男子 5
用左手握右手,女子用右手握左手(拱手,男子尚左,女子尚右),这称作“吉礼”,反之则为“凶礼”。
《礼记•檀弓上》写道:“孔子和他的学生站在一起,孔子拱手时是右手放在左手上面,学生们也跟着把右手放在左手上面。孔子说:‘你们几个太好学了。我是因为给姐姐服丧才这样做的,你们拱手时应该左手放在上面。’”(《礼记•檀弓上》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现代社会,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揖礼已经被“问候”“点头微笑”“轻微鞠躬”或者“握手”替代了,偶然碰到有人给你作揖,倒感慨这人非常有教养,大概出身于书香门第。
拱手礼还是比现今流行的握手礼好,避免尴尬。有的人主动伸出手去握对方手时,对方却无动于衷不理不睬;有的人主动伸出手去,人家却认为他级别不够,倒转身背过手去,使得此人在众人面前尴尬不堪,下不了台。拱手礼是自己握住自己的手,你不理我拉到!
有一位母亲,她的儿子二十岁出头,已经上班了,却在小区里见到叔叔阿姨辈的邻居从不知打招呼,总是低着头不吭不哈地走过去。有邻居善意地提醒他的母亲到:“你的儿子怎么从不和人打招呼呢?这样不行啊!”他的母亲不在意地答道:“我的儿子干活可好了!”天哪!她的儿子又不是一头牛,人家让干啥就干啥就行了;她的儿子又不是在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里干活,只管干活就行了。现在周围的 6
人比树都多,怎么能不学会与人交往呢?
有一栋楼住着两个孩子,一个上大学的女孩子,一个上高中的男孩子,平常见了也没什么话。有一天,他们回家时相遇在同一辆公共汽车上,男孩子叫了女孩子一句“姐姐”,女孩子回到家高兴地对妈妈说:“哎呀,楼下那男孩叫我姐姐!”女孩的妈妈就趁机教育孩子道,你看人家叫你一声姐姐你就这么高兴,你在外面也应该嘴巴甜点,光咧嘴笑笑不行,咧嘴笑笑不能代替打招呼。附:故事《小牧童学字》
文徵(zhēng)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在当时很有名气。那时,每当快要过年的时候,家家洒扫庭院,准备年货,并且争相到文徵明家求一幅“福”字,贴到大门口,祈求一年的福气。
文徵明写的“福”字,笔法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几乎没有一个相同。在当时,能贴上文徵明写的字几乎成了一种时尚。
有一个放牛的小牧童,人们都叫他牛娃。他特别喜欢文徵明写的“福”字,只要他见到有文徵明写的“福”字,就要停下看看,然后用树枝在地上描一下。晚上回到自己的小屋里躺下,也要用手指在手心里模仿一下白天见到的字。凡是认识牛娃的人都知道文徵明在他心中的位置。
一次,文徵明得了病,在家中静养。有位文徵明的朋友在路上见到牛娃又在对着文徵明的字描画,就笑着对他说:“文先生病啦,难道你不去探望一下这位敬仰的老师吗?”
牛娃听了,马上赶到很远的地方采来了野果,恭敬地去看望文徵
明。文徵明很受感动,他让牛娃坐下,让家人拿出点心请牛娃吃。
牛娃很拘束,总是不住地看放在桌案上的笔。文徵明问牛娃:“你很喜欢笔吗?”牛娃点了一下头。文徵明就让牛娃写几个字看看。牛娃拿起笔,连着写了好几个“福”字,各个不同,有顿有挫。
文徵明很奇怪,一问才知道牛娃学字的事,就高兴地将笔送给了牛娃,并且教他如何用笔。
从此,文徵明和小牧童成了好朋友。
第四篇:韩悌召心得
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4月3日,我校领导派我们五个人去喀什市第28中学听了两位骨干教师组织的语文研讨课课,实实在在的语文研讨课让我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节的研讨课都让我有所收获。这次听课对我来说是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译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两位老师讲述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语言简洁,准确。尤其是劝学这一课时,她一边告诉我们一些典故,一边和我们说如何去引导学生投入到课本中,那自然亲切、简洁准确、声情并茂的语言把我的思绪带进了整篇课文的情节之中。
二、自读感悟,寓教于乐的教法。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而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就是我们的新课标所要求的,这正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一定要树立新理念,学习新课标,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研讨中,两位老师为突出课文的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都运用了朗读感悟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合作探究,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作出总结,最后再让学生读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极力倡导的。两位教师的层层加深,层层提高,加深后再读,再体验,在品味中体现人文性,让学生站在“读者”的地位上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文本的语言魅力。
向两位老师学习之后,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文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慢慢地培养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使自己的语文教学不断地充实。
总之,这次听课,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提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使自己在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成长。
第五篇:出则悌教案
[弟子规教案:第三期第四节——出则悌] 弟子规课程
第四课时
进度:
1.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2.复习鞠躬 课堂纪律:
上课时由老师喊“上课”,班长喊“起立”(老师上课前可与班长打好招呼),老师90度鞠躬说“各位老师,小朋友,大家好!”,各位家长和小朋友说:“老师好!”;下课时,老师喊“下课”,班长喊“起立”,老师90度鞠躬喊“各位老师,小朋友,再见!”,大家喊“老师再见!” 请老师、家长将手机静音
教学内容:第一模块:进步分享(15分钟)自己的本周的一个小故事
1、从力行“身有伤,怡亲忧”谈自己现在早起的状态,以前来不及了才起床,匆匆去上班,经常不吃早饭,或在外面随便买两个包子,脾胃一直不好;现在每天第一个起床,喊父母起床,给妻子泡一杯姜茶,洗水果带去单位,叠被子,送妻子到单位后自己到单位还能吃个早餐。以前晚上玩游戏,看电视,起码十一、十二点睡,现在十点多就上床,精力好了很多,中午散步,还休息一会儿。
2、请家长分享,说说自己和孩子学习弟子规的体会,孩子也一同上台。(本次有三位妈妈上台分享)
第二模块:温故知新(20分钟)复习上周学过的
1、不学礼,无以立。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东倒西歪的样子,这样是无以立;不懂礼貌,不知书达礼也是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大家不喜欢和他玩,就会被孤立,没有好朋友一起玩,会很难过的。
2、练习鞠躬请四位小朋友上台复习鞠躬(两男两女互相鞠躬)
3、出必告指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第三模块:诵读弟子规(15分钟)
开始诵读一遍(会背的孩子上台领背)请小朋友上台领背,注意语速,提醒“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之后与他们一一握手。
(休息10分钟)
第四模块:新课传授(45分钟)
(一)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1、先讲故事: 有一对皮鞋兄弟每天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皮鞋哥哥很爱护弟弟总是走在最前面,让弟弟在后面走得舒坦些。但是左脚的弟弟却嫉妒右脚的哥哥占尽光彩,有一次弟弟将哥哥推入大水沟,回家时因为没有哥哥的照顾,弄得灰头土脸。小主人发现只剩一只皮鞋,便把弟弟丢入垃圾桶,刚好有一个捡垃圾的孩子发现皮鞋弟弟,将它捡起来和从水沟捡来的皮鞋一比,正好是一双,于是皮鞋哥哥与皮鞋弟弟又团圆在一起了!
2、问:第一次课学的一句话是什么?百善孝为先,再问:一对兄妹,哥哥总是欺负弟弟,弟弟总是骂哥哥,是不是孝顺的表现?一个小朋友在学校经常和同学吵架,是不是孝顺父母的表现?
3.两个小游戏(1)单脚站立一分钟的感受。(2)左手放于背后,右手搬椅,感受有另外一只手帮忙时是否更轻松自如。问问孩子们有什么感受?
4、你们有没有和兄弟姐妹,或是同学吵过架?同学和兄弟姐妹之间经常因为什么事情吵架?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拿出一个玩具,让孩子表演财物轻,怨何生)每课一句:独木难成林。
5、对父母的总结:是不是很久没有像小时候关心过自己的兄弟姐妹了,是不是一直有什么心结没有解开,还因为一点点小事怨恨自己兄弟姐妹,有没有想过兄弟睦,孝在中的道理。父母最希望我们能够兄弟和睦。有时间的话,自己的小故事:我有位表姐,小的时候在一起住了很多年,后来表姐的妈妈去世了,她的生活有一段时间很困难,关系疏远了,我结婚的时候也没有叫她,她的孩子今年3岁了,我都没有去见过,学了弟子规后很后悔,今年过完年,我特意先打了一个电话给她道歉,后来又送了外甥一套书。
(二)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1、饮食 拿出一双筷子,问问筷子有几支,两支要配合。那么吃饭的时候谁先开动?父母夹菜要先夹给爷爷奶奶,孩子们要给长辈夹菜,夹长辈喜欢吃的东西,问问孩子们,自己的妈妈喜欢吃什么?亲所好,力为具。我们也不可以用筷子挑来挑去,不卫生。当我们吃饭的时候要把主位让给长辈坐,如果在公司里要让给长官坐,主位就是正对门的位置,因为当长辈坐在那个位子时可以掌握整个状况,招呼后来的客人。
故事一:孔融让梨
2、坐 当我们吃饭的时候要把主位让给长辈坐,如果在公司里要让给长官坐,主位就是正对门的位置,因为当长辈坐在那个位子时可以掌握整个状况,招呼后来的客人。唐誉涵小朋友给妈妈让座的小故事和大家分享。当我们坐着时看到长辈来要先让坐,另外我们坐车时,也要有秩序,排队要排好,不能争先恐后,上了车后要先往后走,把位子让出来,不要一上车就挑前面的位子坐,这样会造成别人的不方便,因为假如后来上车的是老人家、行动不便的人或孕妇,让他们在摇摇晃晃的车上走到后面坐就十分的危险。
3、走 1.和家人出门时,我们走路的顺序应该怎么走呢?(此时会有学生回答前面、左右、后面)
1、走在父母亲视线看得到你的地方,这样父母亲才能安心。不可以自己走得很高兴,将长辈远远的抛在后方。
2、当我们和爷爷奶奶出门时,老人家难免走得慢一些,这时候我们要耐心的等待,不要不耐烦。如果老人家行动不方便时,我们可以稍微搀扶他们,进门时也要让长辈先走,这样才是孝顺的表现。(请学生出来示范如何搀扶老人家走路)问题:现在很多同学上学时都是自己走在前面,父母亲或爷爷奶奶在后面帮他们背书包,这样的行为好不好?
(四)总结
三、布置作业
四、有时间再玩善恶大冒险(本次郭涵小朋友胜出,送给他一本卡
通三字经,郭涵鞠躬感谢)
第五模块:今日总结(15分钟)对作业和学习内容作了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