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生活中的美学
浅谈生活中的美学
一谈到美学,人们往往会产生距离感,把美学等同于不食人间烟火、束之高阁的晦涩理论,认为它远没有物理、化学这些自然科学来的真实。其实并非如此,以往,我也认为美学十分神秘,里面蕴藏的玄机只有大师方能参透,当我走近它,一步步了解这门学问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美就在身边。它“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鲜活的生活中,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美的影子。
翻开生动的生活画卷,形形色色的人过着形形色色的生活,体现着形形色色的美。不论是穿衣戴帽,还是居家旅游,或是与人交往,无不渗透着美的因素。
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如何穿出自己的个性始终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人所谓的“冠冕堂皇”中的“冠冕”就是特殊的“帽子”。古制男子二十为弱冠,行过冠礼之后方为成年,身为帝王的便可亲政,平民百姓则可继承祖业、参与家族事宜。冕则是皇帝登基时戴的“帽子”,标志着新王继承大统,至高无上。窥一斑而知全豹,光是小小的帽子就隐藏着许多学问,再不用说上衣下裳了,这背后的学问恰恰是美学要研究的内容。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言谈举止自然不同,或桀骜不驯,或温文尔雅,观其言行,可知其内心,所谓“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可人”。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周代开始,我们的民族就开始按照各项礼仪从事各种活动,当然美学活动也不例外。一个人的谈吐和社交时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古人崇尚儒雅,教人与人为善,所谓“仁者爱人”,为人处事讲究“温、良、恭、俭、让”,这些做人的准则无不透着一个“德”字。在古代,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对于这个人是否“美”人至关重要。历代的儒学大师都论述过“比德”,从孔孟到荀子,到董仲舒,再到刘向、许慎、白居易等等。美学包罗万象,除上述以外,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游山玩水,自然美映入眼帘,驻足观赏,便促成了人与自然的对话,也就是美学中所讲的审美主、客体二者关系;买房装修,主人都会挖空心思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个性、有品位的家,这就涉及到了形式美的因素,究竟用流畅的曲线还是率真的直线,对称派列还是错落有致,这都取决于主人的审美习惯和艺术修养;婚丧嫁娶,各地的风俗不同,到了这一天,哪怕是平时多么标新立异的人也会一反常态,按照祖宗的规矩行事。目的只有一个,图个吉利,应个好彩头,这种现象又涉及到了审美心理方面的内容。
生活中体现美的例子举不胜举,以下挑取最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生命之美。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自古以来,人们关注生命、赞美生命,爱情和生命也成为了人类艺术创作的两大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是生命产生的前奏曲,赞美爱情也就间接地赞美了生命。没有生命,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所以,在生活之美的话题中,生命本身首列其充。
《易经》讲:“生生之谓易”,可见我们的祖先把生命提升到了何等的高度。我认为,这里的“生”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生命,另一层是说孕育生命、维持生命的过程。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只有各要素间相互调和,生命产生的可能条件才会转化为必然条件,如此一来,生生不息,生机勃勃,才是美的。在相生相克的规律中,中国人发现了“和”的可贵,“和谐”是中国美学思想中重要的内容。究其根本,和谐只是状态,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产生生命或是让生命得以延续。从“美”的字形上看,“羊大”之谓美。古时,硕大肥美的羊可以养育更多的生命,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没有什么比生命本身更重要、更美的了。所不同的是,中国人赞美生命美在内在之“气”,而西方人赞美生命美在外在之“形”。
古人称山南水北为阳,美的房屋应当负阴而抱阳。因为这样的房屋坐北朝南,阳光充足,后有大山依靠,前有水源润泽,不潮不燥,冬暖夏凉,无疑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也是最适合生命繁衍生息的。无论是孕育生命、哺育生命还是庇佑生命,说到底都是为了一个“生”字,在这些为了生命的“对象化”的活动中,人类本身也成全了生命之美。
其次,人生悲喜剧。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戏,芸芸众生、世间百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悲喜剧。这人生之戏的导演和演员都是我们自己。也许大多数人的一生多很平凡,没有大喜大悲,自然也没有大彻大悟,但每个人的经历中总会有或喜或忧的时候,我们姑且把这些时候看成是独幕悲喜剧吧。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的却,大多数人的幸福生活,无非是身体康健、事业有成、花前月下、喜得贵子、安享天伦„„这样的生活波澜不惊,倒也自得其乐。我们更尊敬那些命运多艰却顽强抗争,追求真理而大义凛然,为了大众的利益而敢为人先的人,而这些人的生命往往是震撼心灵的悲剧。
鲁迅先生说过:“所谓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依照我的理解,这“毁灭”有两层含义:一是误入歧途的人自己将自己的生命一步步毁灭,造成了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某某的悲剧;另外一层是说历史上那些或救国救民、或追求真理、或开创新时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生命被强大的“矛盾的另一方”所毁灭,从而造成悲剧,这一类的悲剧美往往会走向崇高。
人间喜剧,正如恩格斯所说,不仅仅是一个剧种,它更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喜剧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形式。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自欺欺人、南辕北辙、指鹿为马、掩耳盗铃、井底之蛙等等的现象都很好地诠释了喜剧的美学效果。
再次,人生境界之美。
我们中国人很讲究人的内修,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对这个人日后的发展极为重要。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何等的心胸和抱负,这条艰难的入世之路几乎是古代所有读书人必然要经历的。儒家认为,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不乘人之美”,“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等,都是儒家学说界定的行事准则,只有严于律己,恪守规范才配做一个君子。
生命都是一样的,但人生经历不同,对人生的领悟也不同,人生境界自然不同,若想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人生境界,老子讲“道”、讲“气”、讲“无为”,孔子讲“善”、讲“乐”、讲“爱人”,诸子百家,众说纷芸。也许,人生境界的美学问题永远都讨论不出统一的答案,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来说或许过于玄妙,但重要的是在各种各样对人生境界的美学评论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种可供选择的人生轨迹,这些轨迹清清楚楚,像一面面镜子照映着我们的人生之路:误入歧途之时可以迷途知返,如日中天之时不可得意忘形,要求别人之时常常反观自身,艰难困苦之时可以汲取力量„„我想,这也许才是关于生命境界的美学思想带给我们最真实、最鲜活的审美体验的吧。以上是我接触美学半年后的一点体验。
引领我走进美学之门的是我的导师祁嘉华老师,我深深地感谢他,为我今后的人生叩响了一扇希望之门。学习还在继续,我相信今后对于美学的诸多问题会有新的理解和想法,同时,我也希望自己不仅仅把美学作为研究方向,更应该把美学当作一面镜子,在学术的道路上,照耀我,前行.
第二篇:生活中的美学(正文)
生活中的美学
一、引 言
美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当时的人们就对自己的生活对象产生了审美感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这种审美活动逐渐被少数有教养的阶层所拥有,从而走上“精英化”、“贵族化”甚至是“神圣化”的道路,此时的审美与生活开始渐行渐远。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才有闲情逸志和趣味去舞文弄墨, 赏画观景;西方亦然, 贵族订购艺术家的作品装点自己的豪宅和庭院。所谓的美学文化, 在传统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资格、标志和地位的象征。拥有艺术趣味和审美品格的人并不是黎民百姓。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民主化和传播技术的演进, 美学逐渐走出了少数人的樊笼,而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其标志就是出现生活美学化的趋势,美化生活成为一个日益民主的文化的标志。对于美学的这种新的变化,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发展趋势,既要肯定其对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所带的下面效果,又要清醒的认识它对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用正确的美学思想与观点来指导我们生活。
二、生活与美学的关系
古代汉语中将“美”诠释为“从羊,从大”,现代将“美”诠释为时尚、漂亮。而美学是人们关于审美现象的一种人文科学,是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具有无限的魅力,追求美,向往审美境界是人的天性。审美是人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在人生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审美对于健全人格的完善,美好心灵的塑造以及人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美能益智,美能辅善,美能陶情。审美享受是高尚的、纯洁的享受,审美能够超越个人的孤苦、失意以及各种利害关系,获得自由。美对人的意义从最根本上说就是使人真正活得快乐、幸福[1]。美学能使人以审美的、超脱的态度去面对和化解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使一些乏味的琐事也变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美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可以通过精神上的调节和抚慰来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放松人的紧张的心情。
美学与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二者之间经历了融合、分化、再融合的过程。在古代,审美与生活曾经是融为一体的。那时审美是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渔猎时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审美艺术品(如果当时有所谓的“审美”观念的话)。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审美还没有从生活中分离出来,人们的审美意识还融合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例如中国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种美玉,既是当时的审美艺术品,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种观念的象征物。西方也大致如此,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随着纸张以及印刷技术的发明,人们可以将美好的东西(例如音乐、美术、诗词等等)用纸张记录下来,可以事后慢慢地进行审视与欣赏,同时也可以在社会上较大范围地域及人群中进行散播与流传,就这样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独立”了,此时审美与生活开始疏远。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 审美活动被认为是高于生活的创造。审美艺术品被认为是超越凡俗产物,审美艺术活动因为是精英者的活动,是高雅人士的高雅活动,审美艺术作品也就被看作与日常生活不同的高雅之物。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而当时有能力与资格进行审美活动的是统治阶级或一些文人骚客,所以美学逐渐被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就这样,美学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
大约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人们的审美活动逐渐发生变化。最初的苗头是从电影艺术对视觉艺术的张扬开始的。观众欣赏电影的时候,就如同进入生活。电影的出现,预示着美学生活化的开始。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人类进入了电子数码文化时代,进一步推动人们的美学观念走向新生。在这场美学观念的时代变革中,审美似乎没有了边界,甚至那些低俗的、过去不可能与艺术沾边的“艺术作品”也可以作为审美对象了。在过去审美是一种经验,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审美[2]。过去只有少数所谓的社会精英才能做或玩艺术,现在却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玩“艺术”。在后现代社会,艺术成为了一个众人参与的过程,行为艺术、广告艺术、超级女声,各类达人秀、卡拉OK、各种群众艺术晚会„„观众和演员常常合二而一。此时,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审美活动与现实活动的距离消解了。
美学与生活关系的这种变化既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美学自身发展需求之动因。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恩格斯曾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人们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正朝小康生活迈进,当物质生活水平高度繁荣之后,人们自然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美化自己及美化生活,通过“生活的美学化”来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此时,人人都开始从美学角度发现或发掘自己。其结果导致生活成为一门艺术,或者说被提高为艺术。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更强调公平、自主发展、自我实现。同时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剧,对美学的平民化、民主化起了催化作用。最后,电子数码及现代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活美学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而在电子文化时代,由于电子媒介的作用,作者与对象、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由间接性变为直接性。它们有时直接合二而一,混为一体。读者简直用不着思维、用不着理解、用不着想象,直接感受就是,直接看、直接听就是。由于电子媒介的存在,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在审美上,现实与影像也处于新的关系中,你去裁缝店做衣服,可以先在计算机屏幕上逼真地做出衣服的样子,顾客还可以参与设计,这种非现实的虚拟图像,可以丝毫不差地转换为现实。在我国,很多普通公民(例如“旭日阳刚组合”、西单女孩等)就是通过这种先进的现代技术将自己的生活与歌唱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新技术将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联系起来,美学与生活走向了融合。
三、生活中的美学
古今中外,尽管对美的追求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都将美与生活紧密连结,将美融入生活,并在生活中发现美。在自然中,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我们都能够经常获得审美体验。“审美与人的整体性存在方式,与人生实践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3]。人们需要一个理想、完美的生活环境,陶冶情操、纯净心灵,这就是对美的需求。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情感诉求,对温情的强烈渴望,展示自我的个性化的追求,观看演唱会的休闲娱乐方式,对一束温情脉脉的红玫瑰或康乃馨的期待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注重自己身体的美化、注重自己生活环境的美化,,从中获得一种舒心的享受。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艺术与美:如时装模特、美容美发、服饰、环境的绿化、家居装修、小礼品的包装、旅游再到生活饮食等各个方面。人生无处不审美。而美也会带给欣赏它们的人以愉悦和惊喜。美使我们的生活不再单调和千篇一律,而是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美学也无法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的美,也就脱离了人类社会,美将没有舞台去施展,也没有人去欣赏。脱离了生活的美,将变成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也没有人去评判是美亦或是丑。也许原本只是平淡无奇的小物件,经过人们的富有创造力的设计,精心的包装,就会为它们涂抹上一层绚丽的色彩,变成一件完美精致的艺术品。而倘若没有设计和包装,它们的美也就不复存在,这些物品将只是日用生活的必需品,而不会被赋予“艺术品”的美名。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审美对象是一种精神食粮,欣赏美是一种心灵体验,对于生活中的美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并拥有一颗能够欣赏美的心灵。只有具有特定心境的人,才能对特定对象有深切的体验、感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象之中,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现实生活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存在,如果只是感知它则不能发现其中的美,审美则是在活过之后,对于自己曾活过的内容进行自觉的再体验的过程。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列情景:身材高挑的时尚模特走在T台上;公车上给老人让座;为找个垃圾桶,手拿着垃圾走了一大段路;为装点城市摆放的花圃和彩灯;乡村小道,青山绿水;骑着老爸头上,还拉着边上妈妈的手,一家人脸上幸福的笑容。这些情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只有那些心绪良好理智平和,心理上平衝、开心、快乐的人才能欣赏这些美,因为他们具有特定心境,能对特定对象有深切的体验、感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象之中,从而感受到生活中的这些美。
审美还取决于人们对对象的认识方法,审美地看待对象,和认识地看待对象是不同的。与认知相比,审美始终不脱离对象的感性形态,而认知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认知的眼光里,朝阳和夕阳不过是地球自转的不同阶段与太阳所处的不同空间关系;而在审美的眼光里,喷薄欲出的旭日令人振奋,而洒满晚霞的落日却显得色彩斑斓,令人陶醉。因此,自然山水的感性风貌所激发的感官快适,是审美感受的基础,它与认知的感官印象是有天壤之别的。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审美文化中有不少色情、暴力以及俗不可耐的广告语等文化垃圾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于缺乏判断力的青年一代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另外,像电影、电视等媒介通过画面来显示意义,观众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考的可能性受限,使观众更容易受到表面逼真性的蒙蔽。现实的状况也让我们不能否认,由于过多地关注人生快乐与轻松,缺乏积极向上的理想,使美成为点缀、成为装饰,美就这样被污染了。纯感官的世俗享乐,包括视听之乐,以及味觉甚至嗅觉的快感,必须具有精神性或社会性的价值,才可能称其为审美的快感。美女明星的脸蛋和煽情的表演,如果只具有情色的特征,与审美的本质是毫不相关的。因此,时下有人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只是理解为生理快感的层面,这就让美学陷入了误区。日常生活的对象在生理快感的层面上与审美有相通的地方,但并非是真正的审美。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通俗艺术等虽然有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及丰富生活内涵,但并没有把生活提升到审美自由的高度,只是在粉饰日常生活,强化了人们的感性认知能力。对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我们要适当地开展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我们要学会如何避免生活中美学的认识误区,我们应该将审美的心灵愉悦与纯粹只满足感官的美区别开来,那些纯粹只满足于感官的美感还不能算真正意义的美。审美的心灵在体验中通过情、理、美统一,并使其内涵得到升华。物质感官美的欲望只有在与精神相关联时,才可能具有审美的价值,从而将生活中的美升华为美学。王德胜说:“美(审美)的日常形象被极尽夸张地‘视觉化’了,成为一种凌驾于人的心灵体验、精神努力之上的视觉性存在。事实上,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用心体会’之精神努力的‘眼睛的美学’,其价值立场已经从人的内在心灵方面转向了凸显日常生活表象意义的视觉效应方面、从超越物质的精神的美感转向了直接表征物质满足的享乐的快感。[4] 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误区,就会使得我们有这样的错觉,即日常生活已经很美好、很理想了,无须审美的升华和批判,而且审美也丧失超越性,审美就是日常生活的享受,美感就是日常生活的满足感。现在社会上出现大量的一些所谓的行为艺术(如人体悬挂――用钩子、链子穿过身体,把自己悬挂在疼痛和骇人的半空),表演者本人自称享受疼痛的美感,而这种所谓的行为艺术已经超出了普通大众的接受能力,所以也就不是什么艺术,当然也就与美学沾不上边了。如果不对这些所谓的艺术进行批判的话,那么美学的发展将会走入一个死胡同。
四、总 结
日常生活美学化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体现出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内涵。但由于日常生活中审美意识的多样性、复杂性,因此我们要认清这种发展趋势对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从积极方面看,日常生活美学化对张扬个性、解放思想等人性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彰显自我,丰富和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这种变化打破了过去传统生活方式的封闭性,激发了大众强烈的参与愿望和体验的热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它的传播与普及,引导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生活观念和态度,促使其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生活美学化也有其消极方面,由于审美产品的生产、制作、流通和消费过多地依靠市场机制运作,而生产者只追求商业利润,这种商品性特征改变了传统审美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审美活动披上了一层经济的外衣。传统美学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逐渐被庸俗性、娱乐性和消费性所取代。其审美内容往往平面化、肤浅化。有的为了迎合大众趣味,把平庸化的东西奉为新潮,而深刻、崇高的东西反倒显得落伍,从而导致一种“媚俗”的倾向。[5] 因此,如何发挥美学对日常生活积极作用,尽量消除其消极影响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一个人生课题。
总之,生活美学化这一审美文化现象,还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其正面作用与消极影响并存。在当今世界加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一个国家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其它国家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保持清醒的头脑,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批判地吸收有利于本国美学发展的审美意识,共同推动生活美学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让我们物质文化生活变更有深度、更有品味,从而让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更加幸福和美好。注释:
[1]王元骧《论美与人的生存<美:使人快乐、幸福——“人生论美学”刍议>》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 [5]施江斌,《试论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作家》2009年第10期。[3] 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 王德胜:《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文艺争鸣》,2003年6期。
参考文献:
[1]王元骧《论美与人的生存<美:使人快乐、幸福——“人生论美学”刍议>》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 施江斌,《试论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作家》2009年第10期。[3] 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 王德胜:《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文艺争鸣》,2003年6期。
第三篇:生活美学_论文
论述服装的审美价值及意义:
就我个人观点认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服饰搭配不仅是个人生活品位和美感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个人服饰搭配有着神奇的魔力,一个人的服饰搭配得当与否,将与个人的情绪和自信心等情感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选择合适的服饰搭配,有助于释放压力,获得自信,是当今快节奏生活迈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款式搭配也是服装搭配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一,长短搭配。
二,宽窄搭配。
三,人的体型多种多样,如何巧妙地扬长避短,衬托出人体的自然美,是选择服装是主要考虑的因素。
着装除了与体型身材协调外,还应注意与年龄相吻合。不是所有的服装服饰搭配都时候同一个年龄。由于年龄的差异,从服装款式到色彩均有讲究。一般而言,年轻人可以穿得鲜亮、活泼随意些,而中年人相对应穿得庄重严谨些。年轻人穿着太老气就显得未老先衰没有朝气,相反,老年人如穿太花哨就被认为老来俏。随着生活的发展,人们着装的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年轻人穿得素雅,中老年人相对花哨,老年人希望通过服装来掩盖岁月的痕迹,年轻人试图通过服饰来强化自己的成熟期,这自然无可厚非。然不管怎么说,服装打扮始终还是有年龄距离的,一个老年人如穿上少女的娃娃装总欠妥当。青春自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中老年人自然也有年轻人无法企及的成熟美、服饰的选择唯有适应这种美的呼应,方能创造出服饰的神韵。
怎么理解生活美学是一个融合性与开放性的系统?
对于“生活美学”首先要给它下个定义,你才可能去分析它的特性。在美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定义生活美学为实用美学,也就是包括那些人体美学、服装美学、饮食美学、建筑美学、旅游美学、环境美学等,同时,也有人认为,生活美学是指日常生活美学,是民生,是大众文化的美学等等,不同的人,理解不同,对生活美学下的定义不同。然而,按照现在绝大部分人的看法,更认为,首先,生活是指人类在历史时空中感性具体地展现出来的所有真实存在和实际生活,包括人的物质的、感性的、自然的生活,也包括人的精神的、理性的、社会的生活,是人作为”人“所历史地敞开的一切生存状态和生命行为的总和。所以,所谓生活美学,也就是将美的始源、根底、存在、本质、价值、意义等直接安放于人类感性具体丰盈生动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美学,这种美既不高于蹈于人类生活之上,也不隐匿在人类生活背后,而是在鲜活生动感性具体的人类生活之中,当然,美也不等同于世俗生活本身。本质上,美就是人类在具体直接的“此在”中领会到和谐,体验到快乐的生活形式,是人类在日常现实中所创造出的某种彰显着特定理想和意义的生活状态,是人类在安居于他的历史性存在(即具体生活)中所展示的诗意境界。总而言之,“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回到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美学”,它所持的是崭新的“审美观”、“生活观”、“艺术观”、“环境观”、“哲学观”等等。
第四篇:生活美学作业
理想,让生活更美好
学号:1101400103 姓名:严彬彬
一杯红茶,丝缕音乐,夕阳西下,清风轻拂着纱窗,熏香徐徐,该是搭配着舒适的家居服.......每个人会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什么样子,跟什么有关?这个问题说来复杂,最当红的“基因”可能还回来凑点热闹。可是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活我有自己的想法与追求。
——生活蓝图
简单而优雅的生活,让生活有质感,一直是心目中的生活蓝图。随时在生活中启动好奇的因子,为自己和家人织就温暖舒适。
非常喜欢日语中的两个词-----“优雅”、“余裕”。日本的“优雅”类似英文的“elegant”,和中文的“优雅、精致”也有几分相同。什么事“余裕”呢?中文里没有“余裕”的对应次,以我个人的体会,“余裕”表示一种“个人充分享用拥有的时间与金钱”,也就是俗称的“有钱有闲”。它是代表“个人驾驭时间和金钱的智慧”。更清楚地说,“余裕”是个人在“物质及精神上,充分达到满足”的状态,是一种“多彩丰富、怡然自得”的人生。
这样的描写也许有些抽象,下面这个例子也许可以表达优雅余裕的情景:窗明几净的家中,你穿着最让你舒服的家居服,用最喜欢的红茶杯,为自己泡一壶出国时买回来的花茶。你一边欣赏着刚从花店买回来的花,一边拿起上回读了一半的爱书:午后的阳光洒在晶莹发亮的地板上,徐徐的风吹在属好的发际,啜饮一口花茶,你开始读书的下一章......时下有一些女性,绝大部分的薪水花在名牌衣服上,每星期做SPA,外在打扮很时髦,家里房间却乱七八糟,她们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大和拜金女”。穿着美美的衣服,皮肤也可能保养得很好,甚至赶上国外的任何流行,然而她们绝对称不上“优雅余裕”。我虽然无法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可以确定的是:“大和拜金女”绝对无法体会努力耕耘后,享受甜蜜果实的那一份“踏实的喜悦”。她们永远无法知道,真正“优雅余裕”的人,是把她们平日辛苦挣来的时间和金钱,做最妥当的享受和规划。聪明的“优雅余裕女”绝对不会逾越自己的尺度,造成生活上不需要的负担。她的享受行为只会随着能力提升而慢慢往上调整。这种对生活“优雅余裕”的态度,正是“大和拜金女”所望尘莫及的。非常喜欢日剧《名牌》中,女主角那句经典的台词:“想要用名牌就先让自己成为配之无愧的女人;为了想要的东西等待,也是成为优雅女性的必经历练。”
日本有名的生活达人冲幸子最近出的一本书----《十二个月的生活课程》,书中阐述了她对生活的独特看法。她认为生活的四大精神就是simple(简单),speedy(快速),smart(智慧),beautiful(美丽),而“巧思简约生活的方式,并乐在其中”是追求上述精神的不二法门。书中提及每个月定一个主题享受生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换一种香味享受SPA、换一下房间的布置、看一套好看的影集、或学几套欧风料理,都是使单调生活产生美丽涟漪的小动作。我想美丽的生活关键在于玲珑心意,物质只是实现的方式。
说到享受生活,下面是我最钟爱的心灵SPA之旅,也许可以在休假的日子里试试看:早上起床,穿着让自己看起来最美、最有自信的衣服,到有书店、超市的大型购物中心。先在书店浏览所有想看的书,等到眼睛疲倦后,换个气氛去逛逛各种香味的沐浴用品,较凉的日子可以买几款沐浴球当晚泡泡看。接着,一边欣赏橱窗里美丽可爱的商品,一边走回书店里,从许多令人垂涎的食谱中寻找今晚的菜单,再以当贵妇的心情,到齐全精致的超市买菜回家。一天下来,不用花费许多,你就可以满载充实与满足回家!
——翩翩起舞的厨房
女人的衣服永远少一套,对我来说,以后的生活,餐具也永远少一套。一直向往拥有一套有质感的白色餐具,不干扰菜色的白色餐具,即使没有华丽的雕饰,仍然可以变化丰富,日用宴客两皆宜。下面是我认为的必不可少的钟爱餐具:
1.晚餐大盘及点心盘:主菜加上一些副菜的点缀,彩色磁盘最能衬托你的料理。家里餐厅的电灯够亮吗?明亮的灯光打在料理上,看起来更加美味。
2.玻璃杯、酒杯:玻璃有很多种类,最常使用的水杯除了可以装果汁以及冰茶,葡萄酒杯不但可以增加用餐情调外,造型独特的还可以客串用来装盛点心小菜,非常优质实用。
3.汤盘:虽然不是必需品,但汤汁装在汤盘中,自然气氛就会出来。另外,汤盘也适合用来盛咖喱饭以及意大利面。
4.刀叉汤匙组:一般家里不需全部买齐,只要有一组钢制的汤匙、叉子及刀子,加上奶油刀及蛋糕水果专用的小汤匙、小叉子就足够。虽然买蛋糕时会附上免洗餐盘和叉子,享用美味的蛋糕还是用美丽的餐具来衬托或许更有质感吧。
5.拿铁碗:起床后,有一碗用热牛奶和咖啡煮成,可以用两手捧起来慢慢品尝的热拿铁,相信你一定会很感动。的确,拿铁碗是相当方便的餐具,除了拿来喝拿铁,用来撞彩、水果甚至当花器都很适合。
6.红茶壶及奶精瓶:好的红茶壶取决于腹部是否圆润:每一次用完都要勤加清洗,才不会产生茶垢,保持新品质感。另外,家里有奶精瓶及糖罐也会非常实用。
7.咖啡、红茶杯组:为了不辜负午后的优雅时光,一套钟爱的下午茶杯组也是必要的呢,红茶需要接触较大的空气面,因此杯口较宽;咖啡怕凉,因此杯口较窄。
我很喜欢厨房。对我来说,花一天的时间研究食谱、买特别的食材、在菜板上切切碎,煮出好料理的“日子”,是我期盼的理想境界,和大部分的女性朋友一样:可以煮好三餐,打理好家事,又可以拥有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希望能在留职停薪的日子,研究出适合上班日可以快速煮好的简餐与便当,慢工出细活的料理就留在假日,如此家庭与工作兼顾的生活就更趋完美。
1.把厨房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通常不喜欢厨房的原因处在厨房比较容易乱、产生油烟。所以,我们先检讨旧的厨具以及餐具,处理很久没有用或根本不喜欢用的,让厨房的空间变得比较清爽。并且锁定几样常用的厨具,慢慢换成自己喜欢的。
2.培养优雅的做菜气氛:提高自己做菜的层次,你不是蓬头垢面的煮饭婆,是打扮清新、穿着可爱围裙的少妇。在进厨房前放一张自己喜欢的CD,随意拿一罐玻璃瓶差一朵花在窗台边。去书店买几本漂亮的食谱,去周边的超市逛逛,到家饰精品店买一些漂亮的餐巾桌布,看到那些精美又可爱的东西,一定会激起你想要的煮一餐梦幻料理的欲望。
3.当你爱上煮菜:可以试着做自己的食谱卡。每次试完一道新菜,给它取个名字,记下简单步骤,甚至拍成数码照片,日积月累就成为你的个人食谱了,两面都是你的招牌菜,家人还可以从里面点菜,更棒的是,从此不会因为想不出菜单而大伤脑筋。
——“衣”香鬓影
在服装上,我没有刻意追求品牌的嗜好,但是自然优雅,简约明丽的款式一直是我的最爱。穿衣服是最挑场合的,对于毕业工作时的我来说,注意工作时的穿着,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我偏爱“黑、白、灰”这样永不出错的颜色。也觉得即使如此简单的颜色,也可以凸显自己的品味,同时也会给人理性的直观感觉,非常适合工作着装。
美丽的裙子,长裙、短裙、连衣裙;休闲裤、牛仔裤、小西装;各个时节的靴子、凉鞋、运动鞋、精致的高跟鞋(起码要有一双)、皮鞋等等。自己喜欢的可以多买一点,但是基本上每一种类型我们都要有。
在家里,可以随心所欲的穿一些自己喜欢的家居服,准备可爱舒适的棉拖。衣服是女人的又一张脸,脸需要保养,同样衣服也需要。干净整洁,正确的摆放和折叠,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娴静如同花照水,行为比如风扶柳
观察过上下班人群走路的姿势和表情吗?当你经过商家大型镜子,可看过自己走路的样子?赶路的表情?我喜欢在街上及搭乘大众运输工具时观察人群。有的面无表情,有的气势汹汹、有的哭丧着脸、也有的抬头挺胸、有的看起来很振奋、有的好像很开心、有的看起来很幸福,千姿百态真有趣!
然而,不论看到什么样的表情和姿态,都是我的大镜子。让我警觉到:此刻的我,是否表情呆滞?走路驼背没有精神?也许你不曾发现,一个人发呆时的表情是很可怕的,就像我们常在不知不觉中驼背......1.表情:由于工作、感情的烦恼增多,女人过了25岁就开始迈向老化,这个时期的女性因为疲倦、压力,脸部肌肉容易松弛,给人比较没有精神的印象。一个人眼睛要发亮有神,表情成生动活泼,需要靠健康的脸部肌肉,绝非光涂保养品就能够实现。改掉看电脑皱眉头的坏习惯,时常提醒自己抬头挺胸,其实,只要嘴角保持上扬,看起来至少年轻10岁。
2.站姿:集中精神在鼻头,朝前方看齐。吸一口气挺胸收腹,两只手臂使力朝后,并将臂部靠拢,两脚并齐。
3.坐姿:下巴自然水平,两手轻轻叠放,身体离开椅背,挺胸收腹,双膝靠拢,两腿紧闭放于一前一后。
4.走姿:正确走法是抬头挺胸,好似有人从后面推着,并以腰部的力道走路,注意走一直线,不要外八字,手臂自然超后摆动。
可能会问为何不能随心所欲,我想规范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学着注意自己的姿态,时时提醒自己,过不了多久,不需要再特别刻意,举止自然优雅大方。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不是没有美丽可言,只是功利化的世界,世俗的眼光会让人没有时间好好的想一想自己,我们认真地学习,努力地拼搏不应该是为了一个成功的虚名,或者银行卡里令人咋舌的数字。我们在生活,要会享受生活,那是一种态度,不是节假日无休止的补眠才叫生活。生活很美,她能带给人愉悦满足的感受。我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健康的生活。追求细节但不纠缠于细节,能匠心独运,能创意快乐。丰满的理想,使我们对未来充满自信,我想要过这样的生活,所以我的努力不是盲目,只有有了美好的理想,我心中的蓝图才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现实。
就像我从没有想像过我未来居住的房子有多大一样,我关注的是房里惬意而与众不同的装饰、布置。前者用来表征“数字”,后者用来承载“生活”。
想拥有诗意优雅的人生,但那不是想想而已,在我的规划里我将之具象化了。相信时间流淌而过,慢慢的,我会变得更有气质,更有想法,会得到更多美好的生活体验。
第五篇:生活美学论文
城市生活中的审美体验
一、生活
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构成了这个世界,宇宙苍茫,千万人中,每个人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样形形色色的人创造了他们属于自己的色彩斑斓,那便是生活。生活是美丽的,美的不仅是它多样的存在,还在于它的艺术性,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激发了人们创作的灵感,促进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想象那别具个性的服饰,美无处不在;想象那绝味的各式美食,香浓的咖啡,香醇的鸡尾酒,美无处不在;想象那自然地插花,略带复古情怀的红木桌,闪亮的水晶灯,美无处不在;还有那历史悠久的青花瓷,赏心悦目的绘画,美无处不在……
生活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唯一,我们如何用我们创作的灵感去为之涂上绚烂的色彩,去彰显生活的魅力呢?我的生活,我的美丽,我的追求。
二、现代条件下的审美体验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对生活美学这个词没有什么概念,印象中觉得这是上层社会才会有的体验,但在理解了它的含义后,我发现它本来就在我们身边,也许连我们都难以去说那就是生活之美的体验,它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没有那么的丰富,没有那么多姿多彩,但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平时我们都有去赴宴的经历,除了这是品尝当地美食,满足口福的机会之外,我们更体验了宴会上的讲究与礼仪,比如说主客之间的座位安排体现了来宾的尊卑,点菜遵循量入而出、相互体谅的礼规,还有上菜的内容也是有特定顺序的……
回忆一下自己那温馨的家,其实处处都有美的身影,夏天和冬天的家显现出截然不同的味道,冬天的暖色,地毯的出现,织物的密布给予我们我们无限的温暖,夏天的冷色,单调的装饰又给我们清凉一夏;客厅的吸顶灯明亮和谐,卧室的壁灯又营造出舒适温暖的氛围;还有家里的装饰画为山间瀑布,自然优美;就连我们最习以为常的杯子盘子都包含精湛的陶瓷工艺……
还有那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家里招待客人那是必不可少的饮品;酒,朋友间吃饭畅言的调味品;还有自己平时还来点红酒显示自己的品味……
虽然这样看来,我们在生活中已经拥有了不少的审美体验,但整体看来我们还只是在房子里呼吸从花园里传送过来的香气,我们不断喝着速溶咖啡,从不知道如何冲泡一杯好茶,从来只是看着墙上的花语买着已经插好的花,等等如此。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追求我们的生活之美,我们无法尝尽天下美食,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无法付诸行动去完成对生活的遐想,虽然我们受环境的局限,缺少创造力,但对生活的热情是不减的,我们期望去好好体验生活中的美并营造美丽的生活环境。
三、未来的完美体验
我们即将步入社会,并完全跟随城市那匆忙的脚步。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我们更要冲破枷锁拓展我们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不是物化的概念,而是由心灵把握的生命体验。我们通过营造居住、活动和旅游的空间,追求丰富的身心愉悦。我们追求生活美的境界,居家、旅游、健美锻炼、各式聚会等等去创造生活的完美体验,让我们在千篇一律、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中神游一番。
下面就让我来对未来的生活憧憬一番:
首先,我要尝尽天下美食,体验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和由饮食说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自古中国有八大菜系,鲁菜的纯正,川菜的酸辣,粤菜的新颖独特,闽菜的细腻等等都是我所向往的,更有那最著名最豪华的大宴满汉全席更是中国饮食业的伟大结晶,我一定会去好好体验这唯美的美味佳肴。当然,除了纯粹的饮食之外,它的很多方面更有讲究,餐饮有很多种情况,意义也不尽相同,比如举行一个宴会,餐前筹备,如何安排餐桌,如何位次安排可要大费周章了,因为这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来宾的尊卑,主人的态度,就连点菜都要满足中国的传统礼仪。餐桌上的礼仪同样不可忽视,西方则更为艺术,如何使用餐具,刀叉、餐匙、餐巾,都有特定的用法,一个动作可能就有截然不同的意思,你一个不小心可能就让服务员把你餐具给收了。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序,先是开胃菜,再是主菜副菜以及汤,这一般都比较科学,满足饮食的特性。每个地方的饮食方式都相差甚远,它受各个地方不同风俗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的性格态度与
价值观取向,比如西方人更注重品味,高贵以及现代的开放,中国人则更重视伦理以及十=事物的口感十足……饮食文化永远都是生活之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对它的向往永远不会消停。
说完了食,接下来就是住了,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归宿,我们自然要把它布置的美好,我也不例外。在风格方面我更倾向于清新自然淡雅,以轻松的浅颜色为主要格调,简单而又不单调,再加上自然地插花,恬淡地装饰画,让每个置身于其中的人都能找到生活的闲适,体验回归自我的美好。我还要经常对它改变,富于动感,将所有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它还是一片属于自己灵感创作的土地。
我要学会插花,用自己的艺术构思和技术插花创造美丽;我还要学会品尝中国的茶文化,一本书,一杯茶就是生活;我还要学会品尝咖啡,高雅的生活离不开咖啡加牛奶;还有那酒,香醇诱人……
四、结语
生活可以包含所有艺术。她不仅有着艺术品的表现力,更有着艺术品的精髓——震撼心灵的感情漩涡。年轻的我们是艺术品的塑造者,用手,更用心,创造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艺术品。
好好体验生活,美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