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大力推进医养结合

大力推进医养结合



第一篇:大力推进医养结合

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模式,促进养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襄阳市汉江国际老年公寓医养结合模式的启示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矛盾重重。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但当前,大多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

2013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新模式、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

医养结合新模式就是把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能够有效解决老年群体医疗和养老两大难题。将医疗和养老融合,推进医养

结合模式,不仅是健全社会保障服务的重要举措,也为较好的应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新思路。

一、襄阳市汉江国际老年公寓医养结合模式创办背景 襄阳市早在1999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73.2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3.13%。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46.7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49%。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过半数老人都有慢性病,而且人均患有2至3种疾病。半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的6.05%,6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至5倍。

2003年,一手创办襄阳华光医院的农工党员张文仲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大量的‚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这些群体面临老无所养、老无所医的遭遇深深的触动了他;同时企业家灵敏的嗅觉也让他意识到,老年群体在养老的同时有着巨大的医疗需求,医养结合的发展前景肯定非常广阔,从而萌发了创办一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农工党襄阳市委会领导作了汇报,市委会领导鼓励他大胆去做。

2006年9月,位于襄阳市春园西路19号的襄阳市汉江国际老年公寓正式开业,同时开业的还有按国家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创办的襄阳农工医院。二者在建筑格局上遵循‚医养结合、寓养于医、医寓一体‛理念设计,两栋六层

用房由无障碍通道和医用电梯全部贯通,既有独立分区又有功能重叠。公寓用房分为豪华间、单人间、双人间;为老人提供自理型、介护型、全护型三种服务;医院负责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支持,确保老年人‚小病不出屋,大病不出寓‛和突发疾病第一时间抢救;公寓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开设心理咨询室、情感俱乐部、文化娱乐周等特色项目,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

由于医养结合模式迎合了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开业后,襄阳市汉江国际老年公寓入住老人持续上升,几年间,由最初入住的32名老人上升至281人(现有床位长期饱和),而预定老人已经达到二千多人。

在此背景下,2010年,襄阳博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作为母公司,襄阳博大实业集团成立的意义是汇聚下辖襄阳华光医院、襄阳农工医院、襄阳市汉江国际老年公寓、襄阳农工国际大酒店等六家子公司的力量,共同打造襄阳市汉江国际老年公寓二、三期项目。

根据规划,襄阳市汉江国际老年公寓二、三期项目总投资5.6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13.73万平方米。二期新建二十七层综合大楼,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目前二期大楼已经竣工投入使用。三期六栋公寓用房正在抓紧建设中,建成后可新增5000张床位。

二、三期项目被列入襄阳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

二、襄阳市汉江国际老年公寓医养结合模式运营特色 一是医养结合用房全部为企业自己建房,企业持有土地证和房产证,一次投资可以终身使用。初期资金压力较大,但越到运营后期企业压力越小。同时,自建部分根据市场实际,实行分期建设,能够部分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有效解决了当前众多老年公寓租赁房屋,成本常年居高不下的难题。以新建二十七层综合大楼为例,新大楼配备了中央供氧、中央供暖和红外线监控系统等硬件设施,完全投入使用后,医院和公寓全年可实现收入柒仟多万元,医养结合模式可在三年左右收回建设成本,而后期医院营业收入和公寓收入还会大幅度提升,而运行成本除人力成本增加外,其他成本压力逐渐减小,医养结合模式效益将越来越好。

二是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给医养结合模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建设方面,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发[2000]19号),‚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的,要划拨供地。‛在建设用地中争取到了城市中心位臵的划拨用地。用水、用电与居民用水、用电价格一致,建设配套费进行减免,营业税免缴等相关支持;在运营方面,根据湖北省(鄂政发“2000”55号)《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决定》和《襄阳市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实施意见》,争取到了新增床位补贴按一张

床位一次性补贴1200元,运营补贴按入住公寓老人数每人每年补贴600元的财政支持,项目同时被列入‚十二五‛重点民生工程,在项目开工后,由时任常务副市长虞国旗同志督办,加快了项目的进程;在医保政策方面,根据(国发[2000]19号)文件,‚为养老机构提供配套的医疗机构,申请医疗定点,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惠审批‛的精神,襄阳农工医院顺利成为市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离休病人、新农合定点医院。以上优惠、福利政策的实施和到位,大大缓解了企业建设和运营压力。与此同时,依托襄阳农工医院农工民主党特色,争取农工党中央、省委会、市委会支持,在三期工程征地、审批等各个环节进行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以两家医院为公寓提供资金做基础,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在医养结合模式创办初期,襄阳华光医院提供了建设所需资金,并在后续运转中给予了持续的帮扶,特别是2013年华光医院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为医养结合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襄阳农工医院凭借多个重点专科建设,譬如糖尿病科获得国家专利的‚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和方法‛,吸引省内外众多患者前来就医;院体检中心承接企事业单位各类体检,医院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而汉江国际老年公寓由于近几年来床位长年饱和,也有一定的盈利。在此基础上,通过集团

其他产业的发展,譬如2013年新开业的农工国际大酒店运营业绩持续提升,为公寓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在充分挖掘集团下属各子公司潜力的同时,集团公司也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克服划拨土地无法抵押贷款的缺点,与金融机构协商贷款事宜。

四是医疗和养老资源高度共享,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在管理架构方面,人力资源、财务、后勤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成本共担。在经营过程中,医院和公寓实行两套领导班子,收支分开,独立运营,既有统一也有独立,确保医院和公寓的良性竞争,互相支撑。在医疗支撑方面,医院为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掌握老人既往病史、用药史等相关信息,对老人实施健康管理。医院急诊科和公寓护士站24小时有医护人员值班,对小病老人,到房间问诊、治疗;对大病老人,通过医用电梯转至病房进一步治疗,为老年人健康保驾护航。在养老服务方面,入住公寓老年人为医院提供了老年多发病、老年康复、老年心理、老年护理等研究条件,在老年人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抢救、老年人肢体障碍与疼痛处理、老年人康复与护理、老年人褥疮与压疮护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五是农工特色突出,医养结合名片效应形成。一方面,通过党派特色塑名片。襄阳农工医院和襄阳市汉江国际老年公寓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农工党中央、农工党湖北省委、农工党襄阳市委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从2006年至今,农工党中央、农工党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协、中共襄阳市委统战部、农工党襄阳市委会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到医院和公寓视察、指导工作,近几年,农工党武汉市委会、农工党黄石市委会等兄弟单位也陆续前来考察,对农工医院和汉江国际老年公寓医养结合品牌的推广和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服务扩影响。在农工党襄阳市委会的统一安排下,襄阳农工医院持续开展了‚百万元医疗援助‛、‚农工医疗进万家工程‛等活动,把农工医疗送到老百姓身边,受到老百姓的欢迎。特别是2008年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赴四川实施救援,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好评。

目前,襄阳农工医院和襄阳市汉江国际老年公寓医养结合模式已经走过了八年。这八年来,我们欣喜的看到:襄阳市汉江国际老年公寓一床难求折射出了医养结合模式巨大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在医养结合模式的实际运营中,企业遇到了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政策落实不到位,发展建设资金不足,建设用地不够,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偏少,医疗与养老的无缝对接困难,养老服务业中信息化应用滞后等等。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很显然襄阳市汉江国际老年公寓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与其特殊的条件和政策有关,其模式的复制性有一定

难度,但其经营理念和策略以及成功经验给我们发展医养结合养老事业很多借鉴和启示:一方面,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医养结合模式在我国养老体系建设中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制约,建设完全成熟的医养结合模式任重而道远。

三、推进医养结合模式的建议

一是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全方位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服务建设完善的基础。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加强相关部门的合作,尽快出台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意见规划,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机构设臵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以及具体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方案。然后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配套的规划,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纳区域老龄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臵规划。根据本市老年人口尤其是对口老年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状况等要素,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规划布局与设臵,强调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与现有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有机衔接,合理调整其规模、数量和功能定位,提高老年人群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完善相关政策。医养结合模式的推进涉及方面多,国家现有政策要进一步细化,具体,可执行。在财政支持

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医养结合的财政补贴制度,鼓励金融机构为养老机构开展信贷合作,建立医养结合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在土地供应方面,根据(民发【2014】116号)《关于推进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养老服务、相关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城乡规划。做好养老机构用地预留、储备,鼓励‚公建民营‛方式供地,按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合理确定本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并优先考虑医养结合模式的机构用地;在医保政策方面,要尽快建立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意外伤害、重大疾病、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将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同时试点建立以社会化护理服务为主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先行试点,摸索经验,从商业保险起步,成熟后再逐步向社会保险转型,成为社会保险的一种重要险种。

三是试点先行,探索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模式。在探索医养结合模式时,要发挥试点经验的‚蝴蝶效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各种类型的医养结合模式,实行医疗与养老的无缝对接。一方面扶持大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建设,大型养老机构一律走医养结合之路,政府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打造一两家大型医养结合示范单位;另一方面鼓励医院扩展功能或转型,三级医院可开设老年

病科室,与养老机构建立绿色通道,对部分效益不好的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可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解决养老机构和医院床位供给缺口,提升养老照护服务功能;同时加快促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医养结合,可选择有条件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联合实施‚医养结合‛试点,促进社区医疗服务嵌入养老产业。有条件的建在一起,条件不允许的可由就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医疗服务。

四是加强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培养。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涉及到老年护理、老年心理、老年医疗等专业化的特殊服务,需要有更高的医疗护理背景专业水平。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可以在广大医学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老年养护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独立的养护学院,为医养结合模式培养后续人才;另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签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补贴。并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养护队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鼓励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养护队伍中,提升养老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五是加快推进医养结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网络覆盖。信息化利用是一个大趋势,也是助推医养结合,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要将其纲入政府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城市建设统筹考虑。一方面要整合民政、卫生等部门信息资源,构建养老服务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要以试点为突破口,丰富和完善12349居家养老一键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同时推广应用家用健康检测、治疗、辅助智能终端。

第二篇:关于加速推进医养结合

关于加速推进医养结合、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老龄人口增长快,健康成为应对老龄化核心问题 资料显示,我国“十一五”期间老年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596万人,平均增长率为3.28%。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万人,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5%以上,总人数将超过4亿。据悉,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是 75 岁,健康的预期寿命是 68 岁,也就是说,其中有 7 年时间老年人是与疾病相伴的。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 2030 年,人口老龄化将使我们国家的慢病负担增长 40%。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结合,将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

二、“医”“养”分离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中,设有医务室、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的不足 17%。基层养老院条件有限、医疗资源缺乏、护理措施不到位、就医不方便的特征明显。且养老院的老年人多数属于生活技能缺失(失能)的老年人,基层养老院既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诉求,也不能满足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造成入住率低,床位空臵率高,养老院面临沉重的生存发展压力。而一些有较好的硬件条件的养老院、护理院,绝大多数是一床难求。医疗和养老机构分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机构可实行医保,而养老机构则不能,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频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这种情况既给老年人造成过多的医疗支出,也给养老院安排陪护人员造成很大的压力。

三、相关的政策背景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08 年 1 月 29 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牵头 10 部委以(2008)4 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积极推进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11 年 2 月 11 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开始面向社会全面征求意见,再次明确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2015 年,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5]992 号)强调: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创新发展,要在养老领域推进“互联网+”行动,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思维与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建设相融合,通过搭建信息开放平台,提供个性、高效的一站式智慧养老服务。2015 的 11 月 11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更好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会议指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深化医改、应对老龄化、增进亿万家庭福祉的惠民举措,也能带动大量就业。会议确定,一是促进医养融合对接。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康复护理场所。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老年病、康复、中医医院和临终关怀机构等。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为老年人家庭提供签约医疗服务。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机构。三是强化投融资、用地等支持,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创新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会议决定,在全国每个省份至少选择一个地区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

四、推进医养结合,促进老龄产业发展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

2017年10月27日,老龄事业与养老服务业发展高峰论坛把实行“积极老龄化”提升为“世界理念〃国家行动”。12月13日,国际康养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提出要打破中国传统养老模式,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流的现代养老格局,创建以全球为载体的候鸟式旅居、度假、休闲、康养于一体的多功能养老新模式。

目前,“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生有所养、老有所乐”是老年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涵盖养老、养生、医疗、旅游等多业态的康养事业成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方向。加强医疗与养老、养生、旅游的融合,实现异地养老、旅游与医疗、医保联动的的愿景,是老年人养老最为迫切的需求。医养结合正是实施积极老龄化过渡时期最为有效、也最切合实际的重要举措。

第三篇:医养结合

连云港市海州护理院 开启养老服务新模式

“医养结合”,这是连云港市海州护理院开启的养老服务新模式。他们利用医院与养老的结合破解了“养老院里不能就医,医院里不能养老”的时代难题。据了解,连云港市海州护理院是一家集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公办养老机构,隶属于连云港市眼科医院,是连云港市首家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试点医院。

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一般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疾病,特别是中风、瘫痪以及植物人,生活不能自理,很容易出现并发症。而家庭护理则因达不到专业的护理水平而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对于卧床不起的老人,如果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家人手足无措,等送入医院,往往延误第一抢救时间。

目前,一般养老院都不具备完善的医疗设施,往往老人患病要由家属送往医院治疗、照料。而医护型老年护理院则充分体现医疗特色,每天早上护士为老人量体温、测血压,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护理。比如发现老人血糖高了,就会立即为老人调整饮食,专门制定菜谱等。让家属有一种放心感,让老人有一种安全感。老年护理院主要针对身患疾病而又缺人照顾的老年人而设。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养老机构,又与普通医院有所区别.它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养生保健、康复治疗、生活照顾、健身娱乐等养老服务,还可随时提供医疗救助和临终关怀。

连云港市海州护理院预计在2015年10月投入使用。护理院共设床位500张,配备活动室、声像室、接待室、医务室、洗衣间、食堂、室内卫浴等设施,可以满足不同老人的居住需求。一些慢性疾病和卧床不起的老年人,住在老年护理院不但能享受专业员工提供的日常生活和医疗服务,而且费用也不高。万一有紧急情况医院也能及时抢救。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第四篇: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

2.“医养结合”的理念 2.1 定义

“医养结合”是一种更为充实的新型养老模式,即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其特点在于融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两部分的资源,不仅为老人提供传统的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了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2.2 服务对象及内容

“医养结合”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养老机构内的患病老人,包括一些慢性疾病、大病恢复期、易复发疾病、绝症期老人。特色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日常门诊、康复指导、突发疾病的抢救、临终关怀等。当然,针对机构内的所有老人,还可以组织定期体检,预防疾病发生。2.3 必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养老机构配备专业医护人员照顾老人起居,提供诊疗服务,使患病老人无需长期占用医院床位,节约资源,同时仍然满足了老年患者对疾病治疗及护理的需求。其次,国家卫生部调查报告指出,我国60 岁以上老人,慢性疾病发生率占53.9%,且人均患有2 ~ 3 种疾病[4]。这些慢性疾病病程长,需要持续的医疗护理服务来支持,势必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带巨大挑战,对现有的机构养老模式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再次,卫生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难以为继,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超额、薪资不高、医疗设备闲置、病床利用率较低等现象。如果可以将这些中小型医疗机构的资源整合一部分进入养老机构,不仅能解决中小型医院目前的困镜及资源浪费问题,还能解决养老机构对医护人员以及病床的需求,提升养老机构的医护服务质量。因此,整合并统筹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资源配置,既降低了养老机构的优化成本,又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还能极大改善患病老人的健康状况,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必要且可行。3.“医养结合”模式的分类

3.1 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联盟

这种方式要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由医院安排医师及护理人员定期到养老机构为患病老人进行诊治及护理,并建立治疗档案,避免老人往返奔波。当养老机构中有老人突发疾病时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合作医院,由医院及时派遣医护团队进行抢救。如河南郑州第九医院与市内31 家养老机构联盟,为养老机构定期随诊、义诊,并根据患者不同需求提供相 应医疗服务[5]。

3.2 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这种方式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型医院的资源进行整合,对医疗机构的内部结构及功能进行调整,转型为老年疗养院、老年康复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同时完善所需的设施及配置,对医护人员进行职能培训,明确其今后需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的工作及要求。如北京市化工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医院,使老年人可以有病医病、无病疗养[5]。

3.3 养老机构中增设医疗机构 这种方式可以在“公建民营”的形势下产生[6],即由政府出资建造,再借助民间专业机构运营,由其引入专业的医疗机构,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服务;也可以将中小型医院的一部分资源整合进入养老机构,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4.“医养结合”模式在机构养老中的健全对策

当前,不管是医疗机构的改制还是养老院服务项目的优化都存在很多难题,一方面资金不足,而且养老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其医疗机构身份无法获得,也无法纳入医保定点单位。另一方面缺乏老年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庞大的患病老年群体的需要。因此,如何健全“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至关重要。4.1 政府转变观念,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需充分认识到“医养结合”模式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并督导施行。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对进行“医养结合”优化的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医保定点、资金扶持等政策,保障其医疗资质的获得,解决医保问题,减轻入住老人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对于医养机构的合作联盟,政府应监督其操作流程,保障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信息沟通,使其规范化进行,达到预期目的。对于医疗机构的改制,政府应做好统筹工作和资金扶持,保障其设施配置的完善及人员素质的培养。4.2 培养老年医护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老年医疗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特殊服务项目,因此对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资质的专业人才不过两万人,这与庞大的患病老年群体比例悬殊,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为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一方面可在中高等护理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可适当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地位及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人员从事相应的老年护理工作,为“医养结合”储备充足的人才。

[4 ]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5 ]张浩淼.关于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11(4): 93 - 96.[6] 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5): 69 - 74.把老年“ 医养结合” 养老服务做成最美的夕阳产业

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部分组成。国家“ 十二五” 发展规划纲要提出“ 居家养老为主, 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对此,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就如何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国家在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民政部将进一步推动落实现有优惠扶持政策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及长期护理照料制度和保险机制、建立现代老年产业体系等加大探索。

今后我国养老服务也将出现五大转型①从家庭保姆照料到专业护理员照料②从以家庭和个人的赡养照料为主到以社会制度性保障为主③从保障老年人衣食住行基本生活到提供康复照料、情感护理等服务保障④单纯的养老机构到“ 医养结合” 型的养老机构转型⑤从以政府为主办养老机构到公办与民营同步发展模式“ 医养结合” 型的养老服务模式是“ 老有所医” 与“ 老有所养怕勺有机结合, 是养老、健康保障体系架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池是解决当前医疗与养老互相独立、自成体系的条块分割体制格局弊端的方法“ 医养结合” 型的养老服务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内涵表现在实际医疗保健服务和老年照护服务工作中对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水平要求高特别是对行动不便和智障老人的照护更为理性、人文关怀更为个性化等特殊性。因此对“ 医养结合” 型的养老服务功能、任务定位要有别于一般医疗机构和养老院。

要求从养生、保健、生活照料护理、医疗等各方面都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求。如提供精美、健康、合理的营养膳食定期组织省内外的旅游度鼠举办各类主题活动, 如书法、绘画、文体娱乐活动等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定期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向老人提供金融、理财和法律、公正服务倡导精神愉悦的保持, 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各种活动让员工和老人断交流, 让老人保持心情舒畅提高老人的幸福指数。建立适应老年人养老需求的“ 医养结合” 新型模式应在政府统一规划下, 因地制宜, 把医养结合起来一是由现有医院发挥医护资源优势创办养老机构二是由大型养老院创办老年医院或老年医疗保健中心科三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联合创建新的医养结合机构让新机构一开始就具备医养结合的功能解决养老机构在医疗保健服务和心理关怀存在的不足解决失能老年人住养老机构就医困难,住医院又无人护理的问题河以起到集养老、照护、保健、康复、诊疗于一体的目的。总之、建立“ 医养结合” 产业化、人性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实行“ 医养结合” 养老服务新模式,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扩大社会参与健全和落实社会福利制度特别是在政策导向上要完善投资、融资政策、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 解决老年人住得上、住得起养老机构, 解决为老年人服务的职工、从业人员、都热爱养老服务工作肩能力、高素质地为老人服务。充分发挥市场体制、机制和信息化的调节作用, 整合医药卫生资源和养老社会资源的优势,做好预防为主“ 三级预防” 工作,使“ 医养结合” 养老服务工作高效、持续推进为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增进老年人健康、幸福作出贡献。

上海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优化模式及对策研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 号)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1] 卫生计生部门积极

支持和发展医养融合服务,加强对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指导。民政会同财政部门完善运营补贴等政策,大大鼓励社会力量依托、依靠医疗机构兴建养老机构,共同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6]。政府能够加大对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使养老机构能够给老人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7]。健全医保制度,将医保纳入养老范畴,进一步扩大养老机构医保结算的范围,解决老人日益增加的费用问题。健全医疗保险机制,全面实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同时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老年健康、长期护理、意外伤害等保险业务[8]。

鼓励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以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作用,支持医护专技人员参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与周边有医保定点资质的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开辟绿色就诊通道[9]。支持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推进医护型养老机构的建设[10]。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11]。

[1] 朱巍巍. 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J]. 中国民政,2013:4-10.

[6] 吴义华. 安徽省淮北市:医养结合提高机构养老服务能力[J]. 社会福利,2014(7):59. [7] 孔海娥,李雯.武汉市养老机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武汉市7 家养老机构的调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2):41-43. [8] 扬帆. 深化“医养融合”创新养老模式———以上海市为例[J]. 江南论坛,2014(9):7-9. [9] 何勇海. 养老院“医养结合”说易行难[J]. 公民导刊,2014(9):56. [10] 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129-136. [11] 新华,耿明哲. 用“医养结合”破解老有所养难题[J]. 劳动保障世界,2014(10):26. [12]周海旺.上海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完善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37-49.

第五篇: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的发展新趋势——参加国家卫计委康

复护理工作会议体会

【信息时间:2013-6-17 阅读次数:139】【我要打印】【关闭】

为了进一步研究、促进康复、护理等延续性医疗服务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规范康复和护理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设。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于2013年5月23日、24日在辽宁沈阳组织召开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和卫计委有关负责同志共同参加的工作会议。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内设苏州老年病医院仲伟爱副主任医师作为唯一一名来自基层一线和唯一一名地市级专家代表受邀与会,会议中仲伟爱主任结合苏州市社会福利院及苏州其他各家护理机构的具体情况做了工作汇报。与会领导、专家认为苏州实行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较好的解决了目前延续性医疗服务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在全国来说是走在了前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参考价值。

一、苏州市卫生局、苏州市社会福利院老年病医院代表交流、介绍情况

近十年来,苏州市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延续性医疗服务的要求,多部门配合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院,形成了一定的数量规模,初步解决了延续性医疗的问题,并形成了社会力量往这方面参与的良好势头。目前苏州城区有近30家左右的由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的,床位数大多在200-500张之间的康复、医疗护理机构,投入多以个人集资合伙举办为主,合伙人大多有医疗背景。以一家拥有300张床位的机构来说,先期的投入在300万元左右,举办场地一般为租用的闲臵的宾馆或厂房。举办人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民办非企性质的护理院,卫生部门负责审批后发给卫生医疗执业许可证,一般运营一年后向人社局申请参加医疗定点单位,人社部门根据卫生部门意见及评价一年来医疗护理工作情况符合规定后,医保部门与护理机构签订协议所产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医保支付条件的由医疗保险支付,其余的费用由患者自行支付,加上日常的生活护理费用,每月患者个人需支付的费用在2000元左右。

康复、护理机构工作人员大致分为3类:医生、护士和护理员,医生、护士及其他医技人员100%持证上岗,护理员大部分也持证上岗,只有少量还没有持有护理员资格证书。以一个医疗护理单元(50张床),配有医生3-4名,护士7-10名,护理员10-12名。目前苏州市区所举办的此类机构在医疗上由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监管,专技人员由卫生部门负责培训,但由于收住对象多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民政部门同样认可,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在这方面体现在“补砖头和补人头”。其中“补砖头”就是机构举办人开办了康复、护理机构后民政部门按每张床位予5000元至一万元进行建设补贴,2至3年内补贴到位,补贴经费由福彩公益金和地方财政给付。“补人头”主要是指运营补贴和养老护理员补贴,运营补贴是根据护理院收治的老人数,给予护理院每名老人每月100至200元的补贴。对护理院聘用的持证养老护理员每人每月补贴100至800元(按从事的年数,从事满一年补100元顺推至封顶800元)。目前苏州市政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类似机构,因此门槛相对较低,政策扶持力度大,社会力量大量涌入这一行业。政府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同时,也积极加强了公办康复、护理机构建设并拓展了公办机构示范、标杆参照和培训的职能。苏州市老年病医院就是一家行使上述职能的公办机构。

苏州市老年病医院为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主办(社会办医)的老年病专科医院,现有3个病区,150张床位,为市财政全额拨款医疗机构。承担为入住苏州市社会福利院“三无”老人、社会寄养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职能,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同时苏州市老年病医院也承担了苏州市初级、中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培训结束考试合格后由人社部门发证)和示教工作,作为一家公办示范性机构承担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医院现有医生18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5人;护士33人,其中中级职称17人,另有辅助科室医技人员9人,康复治疗师7人,专业社工师2人,护理员30人。作为一家延续性医疗机构,苏州市老年病医院在硬件上房屋设施符合无障碍的要求,医疗设施设备基本达到二级乙等医疗机构要求,在各个岗位上配臵足额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医护人员与床位的比例达到了0.8:1,人均床位面积达到了8-10平方米,医院室外有充足的绿化和宽敞的活动场地。基本床位、基础治疗、医疗护理和康复治疗中产生的费用80%-90%可由医保支付,生活照料护理费、日常杂费、伙食费由患者支付。医保费用按照床日108元/天进行限定,患者所付的费用平均2000元/月。一方面医院能满足患者的基本医疗康复要求,另一方面患者在经济上也大多能够承受。

入住医院的多为老年患者,其中患者费用主要包括床位费、医疗护理康复费、生活护理费三块,其中床位费三人间为35元一天,两人间为50元一天,六人间为25元一天;生活护理费(由物价部门核准)一对六(小单元护理)为30元一天,一对二(特别护理)为50元一天,其余一般护理为25元一天,医疗费用按医疗实际产生费用结算。

苏州市老年病医院现有三个病区分别为治疗病区、康复病区和失智病区。一般收住急诊期后需要进一步护理、康复的老年患者。其中康复治疗要求由患者家属提出,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参与康复的患者以失能、失智患者为主,主要康复项目包括作业治疗、运动治疗、肢体功能康复。在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基本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同时进行。医院近几年在失能、失智老年患者康复、治疗、护理、照护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初步建立了失能老人的康复评估治疗路径、失智老人的助疗系统。同时引进专业社工,重视病患老人社会关系、社会支持系统的维护与重建,在服务上更加彰显人性化,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二、结合苏州养老事业、民政事业、卫生事业的相关情况的思考和体会

1、苏州市康复、护理机构与综合性医院的服务衔接情况及相关发展建议

目前苏州市大部分康复护理机构与相应医疗机构的服务衔接基本为自主争取,一般来说护理机构会在当地的综合性医院发放宣传材料,或者委托医院介绍合适的患者入住,大多为自愿转诊,基本能够保证患者的后续治疗和护理需求,也解决了后续治疗患者入院难的问题。

但需要看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对于某些综合性医院和护理机构的患者互转,政府应牵线搭桥,信息对接,充分发挥资源链接者的作用,这样一方面综合性医院的床位能够得到及时的周转,有需要的患者可以及时入住接受治疗,同时,也有利于满足护理机构病人治疗需求。

2、综合性医院医技人员对康复护理机构定时、定点进行业务指导,使得护理机构专技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提高,这样同时有利于患者和机构,社会资源配臵也得到极大的优化。建议把基层康复护理机构也纳入到高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定期医疗支援的基地。

2、目前苏州市康复、护理机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在苏州康复、护理机构特别是护理院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人员问题;

2、设备问题;

3、技术问题。其中人员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待遇偏低;(2)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3)相应的人才引进不具备比较优势;(4)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机构的长久发展及个人的持续成长;(5)技能提升渠道狭窄。设备问题主要为更新周期慢,资金投入不够,对于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和应用缺乏有效的获得渠道。技术问题集中在可持续的提升上,如何避免从业人员的技术瓶颈,保证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持续提升,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相关护理、康复机构加强与大型综合性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拓宽合作渠道,为此国家应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鼓励类似的合作。

2、提高待遇,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社会的错误认识,让更多人民群众了解。

3、相关高校可尝试开设相关专业,并与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定点输送人才,一方面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机构做好人才输送和保障工作。

同时根据苏州市的现状,民办养老、护理机构很多,但大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发展计划。对此政府应进行适当的规划,同时制定相应的分级标准对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和评审,保证所有机构有序、健康发展,避免无序、恶性竞争,保证百姓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上也大量存在“想办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现象,资金持有人想要入行,但是对新办机构不熟悉,相应政策、法律不知道,此时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创造好的投资环境,同时设立统一的准入机制,确保机构质量。卫生部门能否尝试对人才进行补贴,鼓励机构多聘用合格的优秀的卫生专技人才,对患者进行补贴(通过民政、残联等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相应补贴)等。

3、针对普遍存在的护工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护工是康复、护理机构的基础,但却是目前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地位低;

2、工资待遇低;

3、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低;

4、工作环境相对较差;

5、流动率高;

6、工作效率低。针对上述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切实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资待遇,给予政策保障。

2、鼓励从事一线护理工作,扭转社会上对于护理人员的片面或错误认识。

3、加强对一线护理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持续提高个人素质。

4、与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合作,鼓励相关学校开设护理专业,鼓励科研机构开展护理专业的有关科学研究,帮助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一线服务效率,使得护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科学化、人性化、可持续化。

5、相关机构应进一步优化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最大程度的减少耗竭现象的产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具体包括:

1、政府通过公益性岗位的设臵,鼓励相关人员从事一线护理工作。

2、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给予相应补贴。

3、根据护理人员工龄长短给予不同数额的岗位津贴。

4、针对护理人员开设定期、专门的免费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个人素质,一方面提高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认识,一方面也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

5、可积极探索采用外包服务的形式,由专门的护理公司提供护工服务,这样可以增加就业,适当减轻机构的成本,但在使用外包服务的同时,有关机构应做好监督和检查工作,确保服务质量和患者权益。

苏州市社会福利院 老年病医院 仲伟爱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