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一、产茶历史悠久
霍山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霍山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尤其是霍山黄芽久负盛名。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被举为贡茶。民国四年,该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1988年,霍山“特珍特级41022”和“特珍一级9371”荣获第27届国际优质食品博览会银质奖。近年来霍山黄芽也在国际名茶评比及省内外博览会上多次获奖。目前,霍山黄芽被列为全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黄”。
独特的生长环境,传统的制作工艺,加上一代又一代霍山人的辛勤耕耘,茶叶已成为我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茶业已经成为农民的摇钱树、搬不走的副业。
二、自然条件优越
我县属北亚热带,大别山温凉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气、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1500mm左右,且集中在5-7月份,雨热同期,大气相对湿度80-90%,无霜期230天左右,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的天数为225天,植被条件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土壤多属山地黄棕壤,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PH值在4.5-6.5之间,正适茶树生长。
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霍山茶叶资源十分丰富,是全省重点产茶大县之一,是国家确 定的100个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全县有4万户茶农,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的人员达10万人。现有茶园11.82万亩,万亩以上茶园基地有3个,千亩以上连片茶园11处,形成了以佛子岭水库为中心的霍山黄芽生产基地,以诸佛庵为中心的霍山小岘春生产基地,以单龙寺为中心的霍山翠芽生产基地。其中诸佛庵茶叶基地建设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被列为全省茶叶生产的样板。
霍山茶树品种主要为适合霍山县特定自然环境生长的当地群体品种,包括省级茶树良种金鸡种,以及霍山早等,这些品种是形成霍山茶叶独特品质的基础。
为充分利用霍山的优越自然条件发展我县茶叶经济,县茶业主管部门自1998年开始着手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经过六年多时间的发展,全县现有有机茶园7580亩,2949亩获得有机认证,4631亩茶园获得转换认证,其中诸佛庵茶区获得有机认证的茶园为1960亩,全县有机茶产量310吨。有机茶生产基地的建设为进一步提升霍山茶叶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出口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至2006年通过无公害认证的茶园有6万亩。
2006年茶园面积为11.82万亩,可采茶园10万亩,全年茶叶总产4000吨,产值9260万元,增产3.8%,增值7.6%,其中名优茶850吨,产值654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8.5%、7.2%,大宗茶3050吨,产值2504万元(其中炒青绿茶1950吨,产值1657万元,黄大茶1100吨,产值847万元)。全县可采茶园平均单产40公斤/亩,大宗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76.3%,占总产值的27%,大宗茶平均 单价8.21元/公斤。
四、茶叶加工环节薄弱
全县拥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600多个,其中名茶加工厂400余座,炒青绿茶初制厂200多家,这些加工企业承担着茶叶加工的重任,由于受到发展资金的制约,加工企业规模很小,加工条件十分简陋。茶叶加工已经成为我县茶叶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工增值效益得不到发挥是造成我县茶叶质优价廉的一个重要原因。茶叶精制方面,霍山县圣茗茶厂是茶叶加工(精制)骨干企业之一,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左右,其产品主要通过安徽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及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外销,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创汇200万美元。
五、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初现雏形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茶农收入,加快产业步伐的有效途径。2000年霍山茶叶产业协会成立,几年来,县协会借鉴中荷扶贫项目“参与式”的工作方法,在大化坪镇、太阳乡、诸佛庵镇等地10多个重点产茶乡镇组建茶农协会13个,涉及70%的产茶农户,会员6万人左右。
目前,协会的成立后大大促进茶叶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茶叶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霍山茶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茶叶市场交易环境得到改善,茶叶产业化已见雏形。
茶农协会几年来在实施茶叶项目、组织技术培训、捕捉茶叶信息、组织茶农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工作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成为茶农回避风险,应对市场竞争、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 组织形式,初步体现了农民专业组织在新经济时期的优势。
六、茶叶机构与技术力量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2000年成立霍山县茶叶产业协会,2002年成立了霍山县茶业发展办公室,其中茶叶产业协会是社团组织,茶业发展办公室是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联合办公,现有工作人员1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6人。乡镇农技站茶叶技术人员20余人。
七、茶叶商标
为保护霍山黄芽品牌,打造霍山茶叶名牌,霍山县茶叶产业协会申请注册的“霍山黄芽”证明商标于2002年获得了国家工商局核准。证明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对规范霍山黄芽生产,提高霍山黄芽质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2006年霍山黄芽被国家质监局授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我县茶叶企业自行注册的茶叶商品商标主要有:雨佳、乌米尖、金竹坪、清茗、六万寨、金鸡山等。
第二篇:建德茶叶产业情况
在“第四届中国•建德千岛银珍开茶节”上的讲话
尤荣福
2012年4月2日
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们在美丽的上海杨浦区举办第四届中国千岛银珍开茶节,首先我代表建德市人民政府,向前来参加“第四届中国•建德千岛银珍开茶节”的各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建德市地处钱塘江上游,锦绣的新安江畔,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最早产茶历史可追溯到汉朝。唐陆羽《茶经》记载:古睦州是中国八大茶区之一,建德即为唐睦州州治所在地。建德市茶叶出口历史较早,公元1915年出产的绿茶与白茶,曾荣获北京展览会褒奖与巴拿马赛会特奖头等金奖,1986年建德市的特级针形茶荣获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二十五届食品展览会金奖。目前,茶叶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形成了以建德苞茶、千岛银珍茶和新安白茶三大品牌茶,其中以千岛银珍茶产业规模最大、种植范围最广。“千岛银珍”是建德茶业中的一朵奇葩,它茶形似针,绿如翠,香如兰,味甘醇,用玻璃杯泡冲该茶时,茶在杯中婷婷玉立,缓缓林立于杯底,令人赏心悦目,为名茶中珍品,是建德市名茶的代表。
新安江畔山青水碧,高山云雾缭绕,十分宜产茶,有“舟过新安江,鼻间皆茶香”的美誉。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发展,我市建立了白茶快速繁育基地,推进万亩有机茶与山地白茶基地建设,广泛开展茶叶品质 1
提升工程建设,茶业得到解决了快速发展。近年来建德先后获得了 “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特色产茶县”、“全国生态产茶县”“ 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的称号,“建德苞茶”和“千岛银珍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全市有茶园6万余亩,2011年产茶3200吨左右,产值2.5亿元左右,其中“千岛银珍茶”产值约2.2亿元,占全市茶叶总产值的90%左右。
建德市茶叶加工规模化程度较高,全市现有规模性茶叶加工企业19家,其中年加工500吨以上有4家,年加工50~100吨的15家。拥有可加工针型、条型、卷曲型、扁型等多品类绿茶生产线或成套设备近5000台套,清洁化、机械化的有机加工已基本覆盖了全市茶叶加工。全市通过国内外有机加工认证的企业有21家、通过QS认证的企业有14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与ISO14000(良好操作行为规范)的茶厂有3家。所产有机茶远销欧洲、俄罗斯等国家。
连续三届中国〃千岛银珍开茶节的成功举办,提高了千岛银珍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浙江千岛银珍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浙江天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连续三年获得了“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称号。2011年“千岛银珍”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农产品品牌博览会金奖、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优质奖,“天赐”商号为浙江省知名商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千岛银珍”牌千岛银珍茶、“怡可”牌有机茶为浙江名牌产品和名牌农产品。特别是千岛银珍茶,相继在南京、上海、济南等地开设了千岛银珍展示门店,在浙江及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日益提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举办开茶节,千岛银珍茶由2008
年的400元每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000元每公斤,直接增加茶农收入近6000万元。同时,建德市在2010年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会,多措并举,逐步推进以千岛银珍为母品牌涵盖建德茶叶的区域品牌整合方针,进一步做强做大千岛银珍品牌。
今天,高朋满座,来自上海、浙江、北京等地的嘉宾汇聚一堂,相聚“第四届中国〃建德千岛银珍开茶节”。相信通过此次开茶节盛会,上海等地朋友能更深入了解建德市茶文化、茶历史、茶品牌,与建德市茶叶企业将会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再次向各位来宾、朋友表示热烈欢迎。谢谢大家!
第三篇:茶叶产业总结
梧州、贺州市茶产业发展调研与对策
覃秀菊邓慧群甘春萍曹欣
(广西桂林茶科所541004)
摘要:2011年7月12~17日受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广西桂林茶叶综合试验站的委托,本团队成员对广西梧州市(万秀区、蝶山区)岑溪市、苍梧县、藤县、蒙山县;贺州市(八步区、平桂区)、昭平县等进行了全面调研,从而对其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和宣传以及对所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茶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瓶颈问题、对策
一、调研目的意义
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在于政府部门和科技部门的重视程度和扶持的力度,在于不断的学习和宣传,在于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因此,本次调研也是政府部门和科技部门联合对茶产业重视和支持的一种形式,通过调研,对各产茶区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保证总结成效,找出差距及有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对策等,对做强做大茶产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调研成效
(一)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
1、茶园面积及良种苗木繁育情况
全市共有新老茶园3.17万亩,主要是六堡茶原生种,面积约2.29万亩,云南大叶种面积约0.17万亩,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云6号、台茶12号、台茶13号、桂绿1号等品种约0.71万亩。建立有良种繁育基地40多亩,年扦插繁育苗木约1000万株,不断促进六堡茶产业原料基地的发展。
2、加工生产能力情况
全市共有23家企业生产六堡茶,其中年产500吨以上的有6家,生产红绿茶2家(年产138吨),从业人员达2500人,年生产能力达1.24万吨,出口产品达2490吨,总产值达12.4亿元。
3、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情况
梧州市现已制定颁布实施广西地方标准3项,藤县的岭鼎牌绿茶和六堡茶分别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苍松牌六堡茶获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有16家企业获得广西质量安全QS认证;梧州茶厂、中茶茶叶有限公司、茂圣茶叶有限公司、企业通过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梧州茶厂“三鹤”牌商标为广西著名商标,产品为广西名牌产品、广西知名产品。多家企业的六堡茶先后在广州、上海、深圳、北京等国际茶叶会上获得各项“金奖”及“茶王”最高级奖。进几年茂圣企业茶成为中国国际茶博会唯一“十三连贯”的六堡茶奖的了领航企业。六堡茶的品质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肯定,同时也引起了全国茶叶界的广泛关注。
4、六堡茶市场流通情况
建立了六堡茶批发市场2个,占地面积6万㎡,建立集中加工区2个,占地面积13.3万㎡,建立了六堡茶科文化技示范旅游点一个,占地面积1200亩,建立了梧州茶网1个,这些都标志着梧州市六堡茶产品的展示、宣传和交流的窗口平台已经形成,为打开六堡茶销售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六堡茶在近几年来出口量数于千吨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畅销区内外及港、奥市场。
5、六堡茶产业研究机构及服务体系情况
进几年来梧州市成立了六堡茶研究院好六堡茶叶学会及六堡茶商会。主要开展了六堡茶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参与六堡茶地理标志的申报,参与制定六堡茶标准的制定,组织及参与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组织六堡茶生产企业参加各种茶博会、茶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使梧州市六堡茶荣获梧州市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专利8项,六堡茶地
理标志产品获国家级认证,获国内、国际名优茶奖项共63项,出版著作2部,选育优异株系24个,为当地六堡茶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丹江口市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丹江口市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丹江口市地处鄂西北部武当山下,汉水之滨,境内以山地为主,自然植被丰茂,水质洁净,土质肥沃,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十分宜茶。丹江口市做为武当道茶核心生产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高香型名优绿茶产区,有“中国道茶文化之乡”、“湖北第一文化名茶”之美誉,“牛河”牌凤凰绿羽、“武当关”牌武当碧叶茶获得有机茶认证,其中“武当关”牌武当碧叶茶被评为湖北省“二十佳名优茶”,干茶色泽翠绿,开汤后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栗香持久,滋味鲜爽回甘,为国内绿茶之精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我市的茶叶产业主要分布于江南的土关垭、浪河、牛河、三官殿、盐池河及江北的大沟等乡镇,现在全市茶叶总面积2.1万亩,尚有宜茶面积约5万余亩可以开发利用,2012年茶叶总产量达到17.5万公斤,其中绿茶15.5万公斤,有机乌龙茶2万公斤,新建茶叶基地5000亩。计划到2015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3.5万亩,占总面积的70%以上,名优有机茶比重达到70%,全部实现无公害茶园认证。总产量达到2500吨(其中绿茶产量1500吨,乌龙茶1000吨)。
全市有一定规模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3家,拥有各类茶叶加工机械500多台(套),以土关垭银洞山茶场、丹江口阿里山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牛河凤凰水源茶叶公司等为龙头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带动土关垭镇、浪河镇、牛河林区三个主产茶区的建设,形成三个万亩武当道茶核心生产示范区。
茶叶产区交通便利,境内公路、铁路、水路一应俱全。
第五篇:长泰茶叶产业情况调查
长泰茶叶产业情况调查
茶叶产业是我县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我县山区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快茶产业发展是当前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现就我县茶叶产业的基本情况综述如下:
一、长泰县茶叶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
1、生态环境良好。我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21℃,无霜期328天以上,降水量1500—2000毫米;山地面积广阔,土质多属红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1.2-3.6%,PH值4.5-5.5,与茶叶生长喜温和气候及稍带酸性、含水力强的土壤相适应;长泰是典型的山多田少的县份,山地面积占74.6%,其中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面积约占35%,适宜种茶的山地空间仍较大;境内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达64.5%,植物种类达1000多种,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拥有发展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等绿色饮品的得天独厚的优越生态环境。
2、区位条件优越。与安溪相比,我县春茶可提前半个月上市,冬片茶采制延续时间又比安溪来得长,一年可生产“五季”。同时,我县地处漳州、厦门、泉州闽南金三角中心结合部,内外交通十分便捷,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近郊县。又与拥有我省两个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安溪茶都和华安仙都茶都)和最大乌龙茶生产基地的安溪、华安县毗邻,两地人缘血缘关系密切,信息技术
交流频繁,在生产、加工制作、销售等方面辐射带动强。
3、发展基础深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我县的茶叶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全县茶园面积已增加到3万亩,年
产2500多吨,产值达1.2亿元,全社会综合经营效益达2亿多
元,并已形成了青阳村、顶山村、上洋村、内枋村、美宫村等茶
叶生产专业村和珪前茶场千亩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涉茶农户
3120户,涌现出了长泰县茶叶公司、状元里茶叶专业合作社、长泰县明欣农业开发公司等茶叶龙头企业,茶叶已成为我县农业
主导产业之一。同时,通过举办制茶技术培训班、聘请安溪、华
安仙都制茶师傅现场指导等,我县的茶叶初制加工技术有了明显
进步;200多家茶叶店、茶庄、流通大户,遍布我县城乡,市场
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4、发展氛围良好。周边的安溪、华安、南靖、平和、漳平
等县(市)茶业的迅猛崛起,辐射效应显现。近年来,县、乡(镇)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茶叶发展的政
策,县乡两级财政每年拔出专项资金200多万元,扶持茶叶产业
发展,为我县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5、发展前景看好。首先,茶叶是世界性饮料。茶已发展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者遍及世界五大洲
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饮茶人数超过30亿人,种植茶树国家已
有58个,进口茶叶消费国家遍及五大洲的175个国家和地区,世界茶叶消费达266万吨,年人均460克,且全世界茶消费人群
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今年以来,由于受到“农残”和世界金
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出口锐减。但是,一片小小的茶叶,就蕴含着500多种有机化合物和15种以上的无机矿物质,这些
成分大部分具有促进人体健康和防止疾病的功效,是任何其它饮
料取代不了的,茶叶中的粗纤维和茶多酚是人体健康必需的成分。因此,喝茶与人类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潮流非常吻合。乌龙
茶汤色橙黄,口味清爽醇和,香气独特,犹似玉兰吐芬芳,加之
乌龙茶有益于身心健康,特别是具防癌抗癌功效,以及独特的茶
艺,据专家预测,21世纪可能成为乌龙茶世纪,具有较大的市
场空间和后发优势。其次,茶产业是一项富民产业。如贫困面占
全县90%的内安溪,近九成农民靠茶叶生产彻底告别贫困。其中,同属内安溪的感德镇全镇70%以上茶农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
华安县仙都镇因茶发家致富而到厦门等地购房、开上轿车的不在少数,“以茶为乐,以茶致富”是这些农民的真实写照。因此,长泰县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发展的潜力较大。
二、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1、茶叶品种繁杂,种植管理粗放。铁观音、金观音等优质
茶所占比例不大,仅占30%左右,毛蟹、梅占、黄旦等老品种
茶占茶叶种植面积的70%左右。近年来,我县的工业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厂打工的较多。因此,多数茶叶生产者没有
把茶叶作为主业来抓,生产管理劳力投入不足,对专业技术、病
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难题不求甚解的现象普遍存在,茶叶产品
质量很难快速提升。
2、加工水平不高,茶叶品牌不响。加工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大多是在生产季节就地临时聘请的农民工,对茶叶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和良种繁育技术难以推广。目前虽有注册商标9个,但品牌不精且乱、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不注重产品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由优势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还有较大差距。
3、市场建设滞后,龙头企业缺乏。我县从事茶叶流通户不少,但大户不多,龙头企业更少,且规模不大,综合实力和综合带动力不强。全县茶叶的销售网络、直销渠道、专业市场等交易平台尚未建立健全。由于产销脱节,制约着茶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4、专业人才缺乏,用工矛盾突出。我县现有的茶叶技术人员,基本是聘请已退休的老农艺师,存在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等问题。而目前的农业、供销部门和各茶叶重点乡镇均没有茶叶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很难及时、到位。同时,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的劳动力相对短缺,茶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施肥、防治病虫、除草、采摘、炒制,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茶叶发展的另一个瓶颈。
5、林茶争地严重,发展空间受限。近几年来,长泰的速丰林发展迅猛,许多适宜种茶的山地均被速丰林占领,特别是巨尾
桉带有较浓的与茶叶不同类型的芳香味,茶叶不能靠近,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空间。
三、2008年以来茶叶产销形势 2008年茶叶产销行情一般,好茶有好价,大众茶价溅,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农残的影响,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呈以下特点:
1、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农残的影响,今年出口业务明显减少。
2、今年主要由出口转为内销,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优质的铁观音产销两旺,价格同往年略同。
3、普通茶价溅,销售不畅,目前主要积压物资在中转商和部分惜售的茶农手中。
4、对茶园的投入有所减少,从种植和对现有的茶园管理有的处于观望状态。
5、部分从事茶业的人将主要精力转入其他行业。
6、由于茶农对茶园投入减少和人力的转移,将导致2009年产量的减少,预测2010年随着经济的好转,和茶农对农残的意识增强,茶叶形势会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