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小结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小结



第一篇: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小结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小结

语文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题从一卷移到二卷,变客观题型为主观题型,答题的难度显然有所提高。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前只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解说进行正误判断,热现在则要求考生作出分析,并作简要的阐述。这就要求考生对常见的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3、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4、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比喻和象征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6、夸张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第二篇:古代诗歌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 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6、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8、“列锦(意象叠加)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列锦”又称“列词”,最早大约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有人也把“列锦”叫“意象叠加”或“名词叠加”。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 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经典的列锦还有“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等等。

三、高考原题速递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2012年广东卷)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色彩渲染,名词列锦,白描等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附赏析】写余杭道上所见所闻,充满初夏气息。三四两句写村店,五六句在渡船。末联是写养蚕人家保护蚕儿采取的措施。前闹后静,安排得当。

诗歌鉴赏之抒情手法

一、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2、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二者的共同点是,以抒情为中心。其区别

三、间接抒情的类型与示例:

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而心惊。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有如下不同:

(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4、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首诗用了如下典故:

(1)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地的理想。(2)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3)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谴责。

(4)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5)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5、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有何区别:用典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借古讽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是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用典抒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语句或事迹来表现出来。

第三篇:浅谈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浅谈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贵州省普定县猴场中学

汤永文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古代诗歌“诗言志、词言情”的特点,结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围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言情”、“议论抒情”、“直抒胸臆”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古代诗歌抒情的方法及特点。

关键词:古代诗歌

抒情手法

语文新课程目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中学生阅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古代诗歌光彩夺目、灿若繁星、情感丰富、易读易诵,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令人神往的瑰宝。诗歌创作的目的主要在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抒发诗人内心的激情。培养和提高中学生阅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就必须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组织学生探究并掌握古代诗歌的那些抒情手法呢?笔者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探究学习以下几种手法。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即指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可以说一首好的写景诗即是一首好的抒情诗。诗人在进行细腻的景物描写的同时,往往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这种抒情手法是古代诗歌中最常用的手法。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一诗。勾画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诗人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全诗紧扣一个“观”字,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一诗,诗人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激情寄托在对天门山鲜明夺目、美丽非凡的景物描写之中。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全诗细腻的描绘了钱塘湖的早春美景,并将自然美给予作者的愉快感受寓于景物描写之中等。

借景抒情这一手法最值得一提的是,景物的描写往往随着诗人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即是说诗人笔下的景物是诗人用“情”去浸润渲染过的。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中,诗人所“望”见的景物并不是美丽的春色,而是一片荒凉景象。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失意心情所造成的。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歌抒情的又一重要表现手法。诗人借助咏物来抒发志向和情怀,物我交融,韵律深长,有着特殊的感染力。古代的咏物诗很多,一般都是为表达某种寓意而作。如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一诗中,诗人借萁豆相煎来抒发因骨肉相残的愤懑 之情。唐代李贺的咏马绝句中“此马非凡马”一诗,借写好马的不幸遭遇,寄托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的怨愤之情。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一诗,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等。这些都是托物言志这一抒情手法的例证。

三、借事言情

借事言情是诗人通过优美的诗句,在描述某一件事情的同时,往往表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怀。在古代诗歌中,叙事诗的数量不少,但纯粹的叙事诗是不存在的,每一首叙事诗都或多或少地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倾向。如杜甫《石壕吏》一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述,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憎恶和对人民的同情。白居易《卖碳翁》、《琵琶行》等都是这种抒情手法的代表作。

四、议论抒情

在古代诗歌中有许多通过议论说明事理的哲理诗。诗人在诗歌中或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表明某种态度、或阐述某一事理。其中不乏在议论中抒发诗人情感的名篇。如李白《秋浦歌》之十五(白发三千丈)一诗,诗人以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通过议论,说明“愁生白发”,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人已衰老的痛苦之情。清代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古传),诗人以李白、杜甫的诗篇为例,指出尽管他们的诗篇被人广泛推崇,影响深远,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口味,不能迎合时代的要求。抒发了诗人“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和对新一代“才人”的赞美之情。

五、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简单来说就是直接抒情,诗人直接抒发或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使感情直接流露出来。这类诗歌并不多见。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诗中 直接深刻地表露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前两句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慢声长叹的情景。全诗沉郁凄怆,真切动人。

诗歌创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阅读欣赏诗歌,必须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探究并掌握诗歌的抒情手法,是指导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必备条件,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上述几种抒情手法只是古代诗歌常用的基本手法。在实际应用上,往往多种手法相互渗透、相互穿插,同一首诗中,同时具有多种抒情手法存在。在实际阅读欣赏时应灵活分析、领悟。

参考资料:

袁本良老师《古代诗歌知识十讲》 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论题:浅谈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古代诗歌“诗言志、词言情”的特点,结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围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言情”、“议论抒情”、“直抒胸臆”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古代诗歌抒情的方法及特点。

关键词:古代诗歌 抒情手法

作者:贵州省普定县猴场中学

汤永文

第四篇:古代诗歌研究课题小结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与研究小结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古代诗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广大中学生在面对古代诗歌鉴赏学习时,却总是拒之于千里之外,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涨。教师在教学中也未能很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们学习和热爱古代诗歌的积极性。考试评价中诗歌鉴赏又是必考题目,这就让让学生学时辛辛苦苦,考时一塌糊涂。

同时,古代诗歌鉴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古代诗歌鉴赏作为高考内容的一部分,要求学生真正具备理解、读懂诗歌的能力,同时对陌生的诗歌进行理解和初步的解剖。教师进行古代诗歌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而我们现如今的状况是,由于高中学段的学生对文学有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量的古诗文知识的积累。所以,在高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鉴赏古诗文的方法外,还要拓展古诗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而如何使得高中语文古诗文的学习阅读能力,掌握古诗文的鉴赏理解方法,是新课改下很多教师热议的话题,也是我们课题将要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1.文献综述法

对各种国内外教育教学著作,相关学位论文,期刊及网络资源在内的文献进行整理,明确课题的问题领域、研究进展以及相关领域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成果。

2、调查分析法

制作一份关于古代诗歌鉴赏问题的调查问卷,在高中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我们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大量教育教学案例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探讨发生的原因、过程和效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生动地揭示历史、政治、语文教育现象的特点和规律,为本论文的观点做详实的分析论证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6.9.1-2016.10.31)

自2016年10月份承担课题后,我们的课题组多次开会,邀请老教师成立了领导组,在老教师们的帮助还下设了专家指导组、课题实施组,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课题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学习了总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及时传达了总课题组召开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每周展开学习研讨活动,主要对课题进行分析、解剖,为后期的实施过程准备理论基础。在每次集中学习研讨的两节课中,每位组员都要交流个人一周学习心得,积极研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材重难点把握等。

2、展开丰富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对比研究等方式,掌握数据、研究数据,在其中发现问题,为接下来的问题研究提供案例、数据的支持。

第二阶段 实践研究阶段(2016.11.1-2017.5.30)

1、观摩示范课

一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从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出发,通过互动、互补,使课题研究开展有序,进展良好。

本课题组核心成员利用语文组教研时间,针对学生学习现存问题,本着以课题研究理论为指导原则,开设了公开课并撰写了教学案例:

2016年11月起,郭星果、应凌两位老师就古诗鉴赏共开设了《登高》 《行路难与拟行路难比较鉴赏》两节公开课。开课教师围绕《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与研究》课题,依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所长,在集备组与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以认真严谨的态度选课、备课、磨课。在严要求、高质量这一活动宗旨的指导督促下,我们的教学研讨顺利开设。

2、开展课题组校内交流活动

课题组成员每月都要开展一次交流活动,请语文组内优秀教师谈研究心得和体会。我们先后请本校欧阳荣华,李萌,杨伟力等优秀骨干教师就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和我们做了交流。每月总结,不断提高。

每一份教案的设计,每一个研究过程的进行,大家都一起精心研讨、群策群力。研究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反复斟酌。再加上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集众人智慧和长处,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7.6.1-2017.10.1)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论文、案例。

1、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课题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课题论文、讨论反思。

2、开展了两次相关课题的公开课。通过一年来的研究、探索,各子课题组已逐渐形成了具有十中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作为对教学模式的总结和展示,我们课题组展开了多次实验课程,从说课到演讲,从无生上课到有生上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答辩,都能体现了课题研究给教师带来的专业提升,通过这几轮活动,我们在总结中对“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与研究”课题研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体现。

三、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理论研究成果

1、根据高中生古代诗歌鉴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2、组内成员开展观摩示范课,录制课堂实录,撰写教学案例。应凌开设《登高》,郭星果开设《行路难与拟行路难比较鉴赏》

3、课题组成员撰写教学论文并汇编成集。郭星果撰写论文《高中古诗鉴赏支架教学法》,林青撰写论文《高中古诗中常见意象解析》

(二)教学实践成果

1、通过朗读方法的指导及早读等时间的长期训练,在学生中掀起了朗读古诗词的热潮,学生的朗诵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感悟也更加深刻和有方法可循。有力地促进了古诗词的教学。

2、通过古诗词欣赏专题指导以及做赏析题、写赏析文、学写古诗词等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赏析活动,全面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培养了古诗词欣赏品位和方法意识,陶冶了古代诗词典雅高尚的审美情趣,也培养了对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全方位提高了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存在问题

1.我校是一所普通二级达标中学,学生古诗词基础普遍较差,且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主动性尚待提高。古诗词本身蕴含思想情感文化和当代高中生生活现实较远,诗歌赏析更是千头万绪,知识体系概念方法也模糊不清,给学生赏析古诗词带来了很大困难。

2.由于教学时间普遍较紧,很难在古诗词教学上投入过多时间。平时工作繁忙,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就比较仓促,所以工作还不够细致,成员之间沟通还不够及时。

3.教师本身古诗词功底及朗诵能力、赏析能力、研究能力都很有限,对古代诗词欣赏的研究还不够细致,方法总结还不是很到位,缺乏量化指标,还缺少高质量全面分析探究对高中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论文。

4.经费紧张,闭门造车,课题研究仅仅在本校内开展,没能和外校老师交流探讨。

(二)改进设想

1.继续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并将长期坚持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

2.充分利用早读等时间加强对古诗词的背诵,通过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古诗词。

3.语文教师加强学习和训练,提高古诗词造诣,提高朗诵水平和鉴赏水平,以便更好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4.继续积累研究材料并进行量化分析,对诗词赏析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完成较全面赏析方法指导论文。

第五篇:艺术手法练习题[推荐]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昭君怨·牡丹 刘克庄(南宋)

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注】①姚黄,牡丹中的名贵品种。②广陵花,指芍药,古代有“扬州芍药甲天下”之说。这首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①芍药与牡丹对比,②牡丹(王侯)的繁盛与寂寞冷落,③北方故土的昔盛今衰。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1)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形象、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阕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阕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得很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烟尘”并非自然界中的烟尘,而是有特定含义的“战争”,这也与后文相照应。“请缨”可联想到高中课本中的“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可知该词还有其暗含的意思。

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照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 盟鸥①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①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千丈翠奁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带湖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喻、夸张。表现带湖宽广、翠绿、清澈、平静。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上下两片的前两句均为眼前景(事),为实写;后两句均为想象中的景(事),为虚写。答案 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7.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时。

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答题时不能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要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对其艺术表现力进行分析。

答案 协调。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的朦胧,颜色的深暗,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动态美。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的农村美景相协调。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燕子矶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形似燕子展翅欲飞。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运用了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鲜明对照,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注】建章:宫殿名。

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诗借暮春时节,飞花飘落,表达了主人公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与思归之情;雍诗表达情感较为复杂,既有惜别的忧伤、思乡的伤感,也有对友人得以还乡的喜悦。所写景物为清新的早春,为乐景。

答案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 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

(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激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极,令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是怎样把读者带人凄美意境的。

【诗歌分析】诗的一、二句是写“去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诗的三四句自然是写“今年今日”“我”看到的景象。两相比较,桃花依旧,人面难寻;物是人非,错过了时日,美好事物再也追不回来。据说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本诗的虚实关系属于前者。

【参考答案】“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人无限凄美的意境中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