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读培根论真理有感

读培根论真理有感



第一篇:读培根论真理有感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th and Fallacy

On Monday, when we talk about of truth by Bacon, Bacon said that truth must be as pure as pearl with any impurities.But I don’t think that it can be used to explaining phenomena in the daily life.As we all know, truth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absoluteness and relativity.That is to say, truth is absolutely right at some atmosphere and on some condition.However, if the atmosphere has changed, truth will become a fallacy, which we usually call relative truth.Provided relative truth exists, I think we can’t say pure truth.In middle school, we often meet such a condition that your teachers said what you had learnt from primary school is wrong.We can’t acceptable when hearing these words.But these words also had been bolt out from those high teachers.What happened? Doesn’t the teacher have enough knowledge to teach u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answer is wrong.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ruth” in middle school become a fallacy.Therefore, in my opinion, truth always has some shortcomings which need the late-comers’ improvement.Most of middle teachers must have known that what he teaches students will be overthrew with the increase of knowledge.That fallacy turns into truth needs a lot of time.It also proves that truth isn’t like pearl.There is another famous example.The truth is Heliocentrism of Europe in middle Ages which opposed geocentric theor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people have realized that the sun isn’t the centre of the universe.So Heliocentrism isn’t also truth.We can boldly suppose that what we firm believe will become fallacies in the future.We should use developmental view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view of philosophy to see issues all over the world, every thing has two sides.That is to say, truth is tomorrow’s fallacies.Nowadays because of the interpretability for phenomena in daily life, the people who say some truth are also noble and respected.When I talk with my roommates about my criticism of pure truth, most of them disagree with me.I want to say I often have doubtful view to see each issue, which

maybe is a good thing or a bad thing.

第二篇:培根随笔论真理摘抄

《论真理》是培根《培根随笔》中的一篇,是其优秀的论文之一。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培根随笔论真理摘抄,一起来看一下吧。

1摘自培根随笔之《论真理》

当上帝创造宇宙的那几日中,他所创造的头一件东西就是感官底光明;他所创造的末一件东西就是理智底光明;从那以后直到如今在他工作完毕而休息的期间内,他底作为全是以他底圣灵昭示世人。最初他在物或浑沌底面上吹吐光明;然后他由人底面目中吹入光明;到如今他还在往他的选民面目之中吐射光明。有一派哲学在别的方面都不如他派,可是有一位诗人为这派哲学增光不少。这位诗人曾说:“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荡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底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底种种经过最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底高峰(一座高出一切的山陵,在那里的空气永远是澄清而宁静的)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只要看的人对这种光景永存恻隐而不要自满,那末以上的话可算是说得好极了。当然,一个人底心若能以仁爱为动机,以天意为归宿,并且以真理为地轴而动转,那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心得:

这段话表达了培根对真理的崇敬之情。他认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级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认知则是最高级的认知,可见他对真理的推崇。在他看来,只要拥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显得无比光明和快乐,就是人间的天堂。应该敬佩这位先哲,这个追求真理的先驱者,是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的英雄。

2摘自培根随笔之《论死亡》

外斯帕显死时还说笑话;他坐在一个凳子上说:“我想我正在变神哪”。加尔巴临死作壮语说:“砍罢!假如这是有益于罗马人民的”。一边说着一边伸颈就死。塞普谛米犹斯塞外拉斯死得爽快。他说:“假如还有什么我应该做的事,快点来吧”。诸如此类。那些画廊派的哲学家把死底价值抬得太高了,并且因为他们对于死准备过甚,遂使死在人看起来更为可怕。“他把生命底终结算做自然底恩惠之一”。说这句话的那人比较说得对的多了。死与生同其自然;也许在一个婴儿方面生与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种热烈的行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热的时候受伤的人一样,当时是不觉得痛楚的;所以一个坚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底痛苦的。但是,尤要者,请你相信,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个人已经达到了某种有价值的目的和希望后所唱的“如今请你让你底仆人离去”。死还有这一点;就是它打开名誉之门,熄灭妒忌之心。“生时受人妒羡的人死后将受人爱”。

心得:

看完这段文字后心灵都不由清明了些,仿若醍醐灌顶。自从懂事后知晓死亡,就一直怀着畏惧的心理,有的时候甚至埋怨科技的发达,因为明白世界本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总觉得死后的虚无是最深刻的恐惧。但是培根早在几百年前就说到“生与死同期自然”,都是自然的恩惠,所以要平淡待之,要珍惜生命,死而无憾。

3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宗教一统》

宗教既是人类社会底主要维系,那末要是它本身能居于统一底真正维系之中,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关于宗教的争执和分裂是异教徒所没有的恶事。原因是异教徒底宗教并无任何固定不移的信仰而只有仪式和典礼。他们教会中底主要宗师和长老乃是诗人,从这个就可以想到他们底宗教是什么样的一种宗教了。但是真正的上帝有这种性质,就是他是个“忌邪的神”;因此他底崇奉和宗教便决不容有混杂和伴侣。所以我们想关于教会底统一说几句话,所说的是其结果如何;其界限如何;其方法如何。统一底结果(仅次于得上帝底喜悦,而得上帝底喜悦是至善至美的)有二,一是对教会以外的人的,一是对教会以内的人的。对于前者,无疑地异端和分裂是各种丑事中之最丑者;真的,这两桩事甚至比伤风败俗还坏。因为,如同在肉体上创伤或割裂是比一时不良的体液为劣,在精神上亦复如此。所以再没有比“统一底破坏”更能使在外者不入教堂,在内者急欲出外的了。因此,到了这种情形的时候——就是,有的人说“看哪,他在旷野之中”。又有人说:“看哪,他在密室之内”。那就是说,有的人在异端的秘会里找寻基督,又有人在教堂的外表上找寻基督——在这种时候我们底耳中须常有那句话——“不要出去”。

心得:

我对宗教怀着一些敬畏的情绪,看到电视里朝圣的人们,看到教堂里虔诚祷告的人们,总觉得会有些东西高于三尺神明,让这个世界多了些神秘的色彩。我想宗教是一种信仰,有信仰的人们,总是会对所作所为有所顾忌,有所期待,绝望之时不忘,得意之时不忘,所以人生得以平和从容,也不枉一种恩赐。想起一个朋友去澳大利亚后就入了基督教,我虽然有时无法理解,却为她的虔诚感动。

4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复仇》

确信所罗门有言:“人有怨仇而不报是他底光荣”。过去的事情是已经过去了,并且是叫不回来了;明智的人留心现在和将来的事情已经够忙的了;所以那些劳劳于过去的事情的人简直是枉费心力而已。没有人是为了作恶而作恶的;而是为了要给自己取得利益、乐趣、或荣誉、或类此的事情的。因此为什么我要对着某人因为他爱自己胜于爱我而生气呢?并且即令有人纯粹因为生性本恶而作了恶,那又怎么样?也不过象荆棘一样;荆棘刺人抓人因为它们不会作别的事啊。复仇中最可原谅的一种就是为了报没有法律纠正的那一种仇的;可是在这种情形里那报仇的人也应当留神,他那报复的行为要没有法律惩罚才好;否则他底仇人仍然要占先的,因为二人之间吃亏底比例乃是二比一也。有些人在报仇底时节要对方知道这报复是从那里来的。

心得:

看到这段文字的第一反应是各种复仇的电视剧,现在的电视剧越来越无聊了,复仇,爱情,如是而已。也想起很多复仇名篇,比如《呼啸山庄》。最开始看《呼啸山庄》是懵懂的,对于主角希斯克利夫的形象也不置可否。读到这里时也有些唏嘘不已。若人人都知晓得如此明白,懂得放手,又何来这么多爱恨情仇呢。

5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困厄》

但是用平凡的话来说,幸运所生的德性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在伦理上讲起来,后者是更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幸运是《旧约》中的福祉;厄运是《新约》中的福祉;而厄运所带来的福祉更大,所诏示的上帝底恩惠更为明显。然而即在《旧约》之中,如谛听大卫底琴音,就一定可以听见与欢颂一般多的哀歌;并且圣灵的画笔在形容约伯底苦难上比在形容所罗门底幸福上致力得多了。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在针工与刺绣中,我们常见,若在一片阴沉的底子上安排一种漂亮的花样,比在一片浅色的底子上安排一种暗郁的花样悦目得多;从这眼中的乐趣上推断心中的乐趣罢。无疑地,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心得:

读完这段话,想起来的先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想来古往今来,人们对磨难的认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又想起来老师曾经讲过的小故事,只记得主题是如果不能战胜苦难,那就没有资格说苦难是财富。是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磨其筋骨,但若在磨难之中孱弱得死去,又如何说苦难是一笔财富呢。所以,我们必须有面对厄运的勇气,让厄运锻炼我们,让生命更加完整。

6摘自培根随笔之《论父母与子嗣》

父母底欢欣是秘而不宣的,他们底忧愁与畏惧亦是如此。他们底欢欣他们不能说,他们底忧惧他们也不肯说。子嗣使劳苦变甜,但是也使不幸更苦。他们增加人生底忧虑,但是他们减轻关于死亡的记忆。由生殖而传种是动物同有的;但是名声、德行与功业则是人类特有的;而最伟大的事业是从无后嗣的人来的这种事实也是确实可见的;这些人是在他们底躯体底影象无从表现之后努力想表现他们精神底影象的。所以,无后代的人倒是最关心后代的人了。首先树立家业的人们是对于他们底子嗣最为纵容的;他们把子嗣看做不但是本族底继嗣,而且也是自己事业底继续;因此,他们对自己底子嗣与自己所造的事物都是一样的看法。

心得:

觉得一些感性的东西,用哲学的语言表述出来更加的有味道,也更加合理,让人在共鸣的同时也油然产生一种启迪之感。父母的苦和甜都不曾细说,只有小孩有资格喜形于色;孩子是父母一辈子的责任,让父母甜也让父母苦。我想血脉亲情是不论历经多少年多少代都无法磨灭的,每个人都应该有面对小孩为人父母的责任感,也要有孝顺父母为人子女的责任感。

7摘自培根随笔之《论恋爱》

所以昔人说得好。“要恋爱而又要明哲是不可能的”。这一种弱点也不是仅仅在旁人眼中看得出来,而在所爱底眼中看不出来的;反之,这种弱点,在被爱者底眼中是最显明的,除非其人底爱情是得到了回报。因为,爱情底报酬永远是这样,要不是回爱,就是一种内心的隐藏的轻蔑,这条定理是真的。由此可见人们更应当如何提防这种情欲,因为它不但使人失去别的事物,简直连自己也保不住。至于其他的损失,古诗人底故事表现得极好;就是喜爱海伦的人是舍弃了攸诺和派拉斯底赏赐的。因为无论何人若过于重视爱情,则自将放弃财富与智慧也。这种情欲泛滥的时候正是在人心力极弱的时候;那就是在一个人最繁荣或最困厄的时候——虽然困厄是不甚受人注意过的。这两个时候都是燃起爱火并使之更为热烈的,由此足见“爱”是“愚”之子也。有些人,即在心中不能不有爱的时候,仍能使它受约束,并且把它与人生底要务严格分开,这些人可算做事极当;因为“爱”若是一旦参与正事,就要扰害人们底福利,并且使他们无术坚守自己底目的。

心得:

想起 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在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爱也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之一。诚如培根所说,恋爱人幸福,也可能让人痛苦,甚至癫狂。可是没有爱情的人生到底是有缺憾的。所以不管怎么说,都应该用非常友善的姿态,期待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

8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勇》

人性之中总以愚者底部分比智者底部分为多;因此那些能够引动人心中愚蠢之一部的才能是最有力的了。同这个非常之相似的,就是在世务中的勇气:头一件是什么?勇气:第二件第三件是什么?勇气。可是勇气不过是无识与卑贱的产儿,比较别的关于世务的知识贱得多了。然而它真能迷惑并控制那些见识浮浅或胆量不足的人,而这种人又是数目最多的。更甚者,勇气也能把有智之人在他们意志不坚强的时候克服了。因此我们常见勇气在民治国家中曾有奇效,而在有统治阶级或君主的国家中则不如此之甚:又勇气总是在勇敢的人们初次活动的时候功效大,而以后就没有这样大了;因为勇气是不善于守信的。对于人底肉体既有江湖医生;对政治团体也确是有江湖医生的;这就是那些担任奏奇功,而也许在两三次试验里有好运气的人;但是他们缺乏真知识的原理,所以是不能持久的。真的,你可以看到许多大胆的人们屡次实行谟罕默德底奇迹。谟罕默德教民众相信他,说他要把某一座山叫到他面前,然后从那座山顶上为那些信奉他底教律的人祈祷。民众都聚集在一起了;谟罕默德一次又一次地叫那座山到他面前来;然而那座山屹立不动。在这时候,他一点也不沮丧,反而说道:“要是山不肯到谟罕默德这儿来,那么谟罕默德要到山那儿去了”。

心得:

本以为培根是歌颂勇者的,不过培根在这里似乎是想说勇者只是莽夫,的确,有时候智慧会稍高一筹,比如诸葛亮和周瑜的好几回合。但我还是很推崇勇气的。我希望自己是个勇敢的人,心灵勇敢,坚定不移,这样,才可以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勇者无畏,有时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品质。

第三篇:培根随笔 论真理 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

论真理

读书笔记

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崇尚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他同时也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提出过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好句:

1.真理在世人眼中其价值也许等于一颗珍珠,在日光之下看起来最好;但是它决够不上那在各种不同的光线下显得最美的钻石和红玉底价值。理解:运用比喻,写出真理的价值。

2.曾经有个预言,说基督重临的时候,他将在地上找不到信实;所以谎言可说是请上帝来裁判人类全体的最后的钟声。对于虚假和背信底罪恶再不能比这个说法揭露得更高明了。理解: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3.善戏谑的彼拉多曾说:“真理是什么呢?”说了之后并且不肯等候回答。理解:由彼拉多的话起笔,引出下文。

4.可是“真理”这件东西可说是一种无隐无饰的白昼之光,世间的那些歌剧、扮演、庆典在这种光之下所显露的,远不如灯烛之光所显露的庄严美丽。理解:比喻论证,写出真理的庄严美丽。评价:

该书体现出了作者对人生的通透洞察,实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与其道德理想的完美融合,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第四篇:读《培根论人生》

读《培根论人生》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的哲学具有神学的不彻底性,他主张双重真理,承认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等宗教教条。他的唯物主义哲学对近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代表作:《新工具》,在近代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哲学家由此把它看成是从古代唯物论向近代唯物论转变的先驱。

而这本《培根论人生》正是他一生的散文集,收录了他一生的沉思。这本书在西方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欧洲近代的三大最著名散文之一,美国公众最喜爱的十大著作之一,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被世界公众和权威机构评选为“深刻影响人类思想史的著作”和“一生要读的散文经典”。这些荣誉足以显现《培根论人生》的影响之大。

这本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与道德理想的完美融合,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古典人文主义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的体现。正如他所倡导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论人生》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跌出,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作者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英国大诗人雪莱曾在他著名的《诗辩》中称赞道:“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又庄严的节奏„„他的文章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你的心灵局限,带着你的心一齐倾泻,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

我选两篇感触比较深的散文。第一篇是《论死亡》。在书中,他认为多次死亡过程比一肢之受刑其痛苦还轻。因为人体最生死攸关的器官并不是最敏于感受的器官。与死亡俱来的一切,逼死我更骇人。呻吟与痉挛,变色的面目,朋友的哭泣,墨绖及葬礼,诸如此类都显得死的可怕。人心内的各种情感,无论多么薄弱,没有一种是不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的。复仇之心胜过死亡,爱恋之心蔑视之,荣誉之心希冀之,忧伤之心奔赴之,恐惧之心先期之。一个人虽然既不勇敢,也不困穷,然而为了倦于屡次做同一的事,也会寻死的。

我记住了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死与生同其自然。也许在一个婴儿方面生与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种热烈行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热的时候受伤的人一样,当时是不觉得痛楚的。所以一个坚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的痛苦的。是的,当我们正在做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时,我们总能忘却我们的痛苦,以百般的热情投入到事业中去。一个人的热情是可以驱散我们对死亡的恐惧的。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个人已经达到了某种有价值的目的和希望后所唱的“如今请你让你的仆人离去”。死还有一点,就是它打开名誉之门,熄灭嫉妒之心。生时受人妒羡的人死后将受人爱。

还有一篇就是《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标题本身就作为一句名言流传千古。这足以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培根总共列出了十点论据,从各个方面严密地论证了知识就是力量。人所能做、所能懂的只是如他在事实中或思想中对自然进程所已观察到的那样多。人赤手做工,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事功是要靠工具和助力来做出的。这对后来的工业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我们才从中意识到了工具的重要性。我们才发明了一个个工具,一项项技术,将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巅峰。所以培根被称为“科学之光”也是有很强的根据的。

正如培根的墓志铭上所写的:“圣阿尔本子爵,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高一六班李阳志

第五篇:读《培根人生论》有感

读《培根人生论》有感

关慧敏

什么是人生?人生是什么?这个问题有谁能够确切解答呢?或许人生就是一个解答人生的过程。人生有大大小小的课题,在每个课题前,我们会有不同的想法,会有不同的困惑。读了弗兰西斯·培根的《人生论》,对人生的各个课题也有些不同的想法了。

培根的《人生论》有59论,我觉得每一论就是人生的一个课题。诸如死亡,逆境,家庭,爱情,时机,友谊等都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十分难以解答的课题。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品味,好好琢磨。这本书布满了培根对人生的通透的洞察。然而人生的理论是很难以讲得清楚,道得明白的。而且往往讲人生的书都很枯燥无味,但培根的《人生论》何新译本文笔非常美丽,语句简洁,格言精妙,趣味隽永。不过语言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其精神内随。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困惑,或许我们的困惑就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解答。不过我觉得这本书不是指导书,我们每个人在里面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你惧怕死亡吗?我可以很坦诚的说我非常惧怕死亡和任何有关死的字眼。然而看了《人生论》的论死亡篇后,似乎这样的感觉不是那么强烈了。为什么人类会惧怕死亡呢?这或许与人性有关,人总是想长生!人总是太贪心,对太多东西恋恋不舍。也或许像培根说的那样“人类对死亡的惧怕,也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这似乎是合理的解释,人往往倾向于夸大事实,越传越夸张,所以一些鬼怪故事就这样玄之又玄了!论死亡篇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死亡和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一个婴儿的降生也许与死亡同样痛苦”。看到这句话,我立刻想起了我的母亲。我没有亲身感受过婴儿的降生是怎么样过程,但我对于死亡的恐惧却非常的熟悉。在我的认知中,我觉得死亡应该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而婴儿降生的痛苦竟然可以和死亡的痛苦不相上下。这是我难以想象的,我的母亲是忍受了怎样的痛苦而让我来到这个世界。或许我们往往会忽略掉别人的痛苦而只想到自己的惧怕。

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态度来面对死亡呢?培根说“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我们中国人大部分都是不信教的,没有西方宗教中的虔诚。但同时培根也提出了在那种宗教的沉思中,也难免掺杂有虚妄与迷信。可见培根并不是说我们要信教而是为我们指出一条道路:用冷静的态度面对死亡,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结局。有点既来之则安之的意味。然而如何才能冷静的面对死亡呢?我在文章字里行间寻得了大概的答案。“一个坚定执着、有信念的心灵也不会为死亡畏惧而陷入恐怖”。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依靠心灵的力量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诞生于我们自己的心灵,正所谓物物相克,我们心灵中也有一些东西可以克制这种恐惧。“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惧怕。人类可以召唤许多伴侣,帮助人克服对死的恐怖——仇忾之心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蔑视死亡,荣誉感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使人奔赴死亡。”这种战胜对死亡恐惧的力量正是这么多人英勇就义,为爱殉情的原因。当我们心中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也就不再惧怕死亡。然而不是谁都有这种信念的,由事实可见贪生怕死之徒不在少数,这就牵扯到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了。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一个问题:似乎大家都对死亡很惧怕,为什么还有人自杀呢?难道他们对死亡不怕吗?我思考了很久,我想或许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对于一些东西的惧怕已经超越了他们对于死亡的惧怕。我在文章中找到了一句话或许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厌倦和无聊也会使人自杀,乏味与空虚能致人于死命,尽管一个人既不英勇又不悲惨。”那些自杀的人或许在他们结束自己生命之前,他们的心灵早就被厌倦、无聊、空虚给杀死了。他们已经没有心灵积极的力量来支撑他们走下去。这或许是一件比死亡更恐怖的事情。我们活着就应当有所追求,这是我们活着的动力。“怯懦软弱却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了”。这世上怯懦软弱的人不少,但我坚信自己不是其中之一,因为我非常清楚人生不是用来浪费的。

除了论死亡,我对论嫉妒印象也很深刻。培根在论嫉妒的开篇中就有提到“在人类的各种情欲中,有两种最为惑人心智,这就是爱情与嫉妒。”我没有经历过爱情,相对来说,我对嫉妒更有感觉些。嫉妒能创造出虚幻的意象,激发人心中强烈的欲望。培根讨论了“哪些人轻易嫉妒,那些人轻易招来嫉妒”的问题。嫉妒者往往是有某些地方比不过被嫉妒者。或许人类有这样一种倾向:人若不能从自己的优点中获取到养料,就会试图从别人的缺点中获取养料。也就是说嫉妒者会试图破坏别人的幸福来安慰自己没有这样的幸福的缺失。我觉得培根的分析很有道理。嫉妒者的心理是不平衡的,他必须贬低别人的能力才华,破坏别人的幸福才能使得他的心理平衡些。其实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但我觉得有些嫉妒只是放在心里而不会采取行动,但有些嫉妒是会令人采取一些行动的。文章里面有句话挺有意思的“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闲人”。因为闲人空虚,才有时间,才有精力去嫉妒别人。说实在的,我也嫉妒过别人。我想我算是闲人而不是贤人。培根还提到了一种容易嫉妒别人的人是经历过巨大的灾祸和磨难的人。“因为这种人乐于把别人的失败看做对自己过去所历痛苦的抵偿”。我想这也是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我想起了我朋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优秀也是一种错”。因为优秀引起了别人的嫉妒,也造成了许多伤害。然而就因为避免或者躲避别人的嫉妒或别人的诋毁就隐藏自己的优秀吗?当然不是的,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优秀。然而走向优秀的路径是很多种的。文章中有一句话“一个有崇高美德的人,它的美德愈多,别人对他的嫉妒将愈少”,这是因为美德很多的人相对于嫉妒者而言是没有可比性的。假如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所以我们要做特别优秀的人。同时培根也说了那种在饱经艰难之后才获得的幸福也是不太招人嫉妒的。也就是如果我们辛苦才得到的成功别人就会认同,认为这是我们应得的。我们也不能够骄傲自大,骄傲自大的人最容易招来嫉妒。其实我们大学生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觉:人缘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总想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优越的人最容易被别人所嫉妒,被别人所排斥。所以我们应当当真正聪明的人,真正聪明的人会给别人嫉妒留下余地。我们每个人都会要面对嫉妒这个课题,对于自己对别人的嫉妒,对于别人对自己的嫉妒,我们都要学会好好把握,好好处理。

《人生论》中还有很多章节是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对不同的人我相信是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不同的感悟。在这里我们或许会找到我们寻找已久的答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202943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