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子老子读后感8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China`s long and fascinating history.The former emphasis on reason,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social philosophy.The later stress on intuition, mystical identification with nature, and endless transformation.The two most important figures in China`s history of thought are Confucius and Laozi.This article stated the differ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by introducing Confucius and Laozi, and concluded that they formed a system of social values and fulfilled various spiritual and ethical functions very much like those of a religion.However, I don`t agree with the author `s point which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are like a religion in term of these social values and fulfilled various spiritual and ethical functions.My reason is following.Essence of Confucius` teachings lay in his conviction that serving man was equivalent to serving Heaven.Confucius stood in awe of the ultimate source of creativity which works incessantly in the universe and the human world.If religious belief is understood to mean faith in something transcendent that has exerted profound influence on our lives, then Confucius can be regarded as a deeply religious man.However, Laozi is not religious man.Laozi considered that Dao is invisible, inaudible, and intangible, and is the source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Dao, the Dao became Yin and Yang and from these two principles emerged ten thousand things.Although the concepts ,such as the Supreme Being , the Great Dao, occurred in the thought of Laozi, they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religious.The Supreme Being and the Great Daorefer to some nature law, not the God in religious.They are the natute of all things , being in the things, and isolated.But, God creates all things, human cannot find God in real world.Dao is a property, but God is a thing.Hence, I insist that Confucianism is like those of a religion, but Daoism is not.The author `s opinion is untenable.We should understand precisely concepts of theories, and cannot be too literally.
第二篇:《左手孔子,右手老子》读后感
1、《左手孔子,右手老子》读后感
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积淀中,孔子和老子的影响无疑是空前的,他们的思想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历朝历代都有着无数专家学者倾其一生来汲取儒、道思想,留下了不少评注,在这次郑州市教育局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有幸在学校党支部的推荐下读了林语堂先生的《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有了新的感悟。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先生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孔子的仁义思想以及老子的“道”。
作为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主张阶级分明,这与当时周朝的封建社会正在趋于崩溃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蒂。孔子与同时代其他各派的很大差异还在于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际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
人们每提及道家,就必说老子。老子作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的道家宗师,道教教主,他早已在中国文化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子主张重返自然,不可抗拒地嘲笑孔教文化;他崇拜原始的淳朴,主张田野风光的生活、文学、艺术;他代表奇异幻想的世界,有着一种天然的浪漫思想。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赋予生命的原理,给这物质世界带来少有的统一和灵性。
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是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则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浪漫的自然主义者老子,这也注定了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
或许正是儒家和道家的各有所长才会有林语堂先生的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的出世。我们并不需刻意评判孔、老的孰优孰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和老子毕竟都是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2、《左手孔子,右手老子》书评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全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真正内涵。
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更精确的说,儒家的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
老子觉察了人类智巧的危机,故尽力鼓吹“无知”以为人类之最大福音。他又觉察了人类劳役的徒然,故又教人以无为之道,所以节省精力而延寿养生。由于这一意识使积极的人生观变成消极的人生观。它的流风所被染遍了全部东方文化色彩。
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子。
3、破译“语堂体”的文化密码
——读林语堂《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我最早知道林语堂的厉害,是听说他就是将英文humor翻成了中文“幽默”的人,以后还看到他居然能将李清照《声声慢》里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翻译成“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其水平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那么,林语堂的译功为什么如此了得?“语堂体”脍炙人口的文化密码又到底何在?为此,我们翻开林语堂的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或许会有不少别样的收获。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上篇“孔子”,共三章,再加一篇《想象中的空老会谈》;下篇“老子”,共四十三章,再加个绪论。
我估计上篇应出自1938出版的英文本《孔子的智慧》,据说,《论语》有许多英译本,但林语堂的做法与众不同。他不是从“学而时习之”开始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将其分门别类的重编一下,小题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谈话风格;孔子论君子和小人;孔子论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几篇介绍孔子的身世,摘译《礼记》的《中庸》、《大学》和《孟子》的有关篇章,就成为一本合乎逻辑、有头有尾、可读性强的书,使西方读者得到一个概念,知道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的学说是怎样几千年来深入中国人的心的。
而下篇则显然出自1949年出版的英文本《老子的智慧》,即林语堂英译的《道德经》。由于林氏学识渊博、国学底子深厚,以及对道家哲学的颇有研究,使他能够透彻准确地理解原文,这就为其忠实地传递原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他地道的英文与其坚持的“传神”的翻译标准使他的译文能够行云流水、明白晓畅。因此,尽管《道德经》于19世纪就已经开始被译成多种语言,而且其在西方译本种类之多仅次于《圣经》,林语堂运用自由诗体所译的版本仍是相当成功的,较其之前的版本在内容气势与风格上更为忠实,文字表达上更为凝练准确,读起来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总之,林氏这本书是他的翻译理论的一次成功实践。虽然,此书现在是将英文翻回成中文,已经有“回锅肉”之嫌,但其实践的光辉还是遮掩不住的。比如,在“老子”篇第二十章“天与我”里,他把“唯之与阿”翻译成“愤怒的应声‘是’,愤怒的应声‘哼’”;在“老子”篇第二十四章“余食赘行里”里,他把“企者不立”翻译成“凡翘起脚尖想要出人头地的人,反站立不稳”;在“老子”篇第二十九章“戒干涉”里把“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翻译成“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嘘寒的,有吹暖的”。这种译法建立在对语言的深切体味和对心理的细致把握的基础上的,所以,读书起来相当的传神、有美感,而且有一种身体的敏感部位被触碰的感觉。难怪译界普遍认为,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人,诚哉
第三篇: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
一、思想家孔子
1、孔子的救世药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他以“仁、礼”思想积极救世,力图维护统治秩序。
2、“仁”的思想:
①含义:“爱人”,即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核心思想)。
②方法:“恕”是低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高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要求:对统治阶级来讲,“爱人”就要“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严刑,实行仁政,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对普通人来讲,要加强道德修养做君子。
3、“礼”的思想:
①含义:周礼,是西周建立的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的等级名
分制度。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社会规则。
②实践方法:一是“正名”:按照周礼把已经混乱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贵贱有序。二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要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③仁与礼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仁是道德修养,礼是社会规范;仁是内在自觉和自律,礼是外在约束和他律。两者结合的方法是遵循“中庸”之道。
4、“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乎中”,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庸既是为人处事的方法论,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5、天命思想:
孔子重视现实人生,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到首位,主张理性,反对迷信,对鬼神“敬而远之”,这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非宗教、非迷信的文化传统。
6、孔子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变法改革,致力耕战,孔子恢复周礼、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二、教育家孔子
1、教育思想: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②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举一反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2、孔子的教育地位:
①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后世称为“第一位老师”、“万世师表”;②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扩大教育范围,使学术下移;③总结出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④整理六经,保存了典籍,传播了文化。
三、孔子的历史地位
1、孔子思想在当时未受到重视,但经历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在传统文化上成为主流。孔子本人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2、儒家思想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深远影响;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老子(课标未做要求,一般了解)
1、“道”的思想:“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既是自然的规律,又是世界的本原。在天命论盛行的春秋时期,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世界是运动和变化的,事物都会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比如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生和死、贵和贱等等。
3、政治思想:①“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治大国如烹小
鲜”等,主张人们要尊重规律,顺其自然;②面对春秋乱世消极避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贯穿东方的大智慧。
4、老子的历史地位: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②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论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
第四篇:孔子和老子生平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 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 学,死于扶风。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 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 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 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 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 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 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 规律。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 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老子》读后感
读《老子》有感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教三班蔡东
终于读完了《老子》了,当初选择读《老子》是因为我见它厚度比较薄,读起来应该比较快读完。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虽然《老子》书本厚度比较薄,但是思想厚度确实非常厚。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我国哲学思想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他的“道”、他的辩证法、他的“无为而治”一直在无形中影响我们当今的生活。据《史记•老子列传》等书载,当老子看到周朝的衰落之势无可挽回时,便出函谷关一直往西,打算辞官归隐,在函谷关遇上了看守关口的官员尹喜。当他听说老子就要不问世事而隐居起来时,便一再要求老子住下来为他写点文章,以便为世人留下点精神文化财富。老子被关令尹喜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就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加以总结写了出来,书名《道德经》,也被称为《老子》。我们应该感谢尹喜,如果没有他,我们也许就看不到《老子》这本巨著了。
《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下面,我将老子的思想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最为人耳熟能详,老子的“道”是老子对万事万物本源的一种探索。
在书中,开篇第一句便可以看到老子对“道”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幽昧深远的,是无法用具体的言辞去表达的,如果我们费劲心思来描写“道”,损失的远远比说出来的多。
在第四章中,老子写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虚空的,但是用之不尽,它能包含万物,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而在第二十五章,老子对“道”有了进一步深入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心中的“道”是浑朴的状态,是浑然自足的统一体,先天地而生,而且天地万物也是由它产生,它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接着,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难以名状,总是处于质朴状态。它是至大的,因为它先天地生,为万物母。它又是至小的,因为它小得几乎难以察见,不过,却没有什么东西可 以令它臣服。
“道”并不比其他事物吸引人,因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但是,它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因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其中,便可以看到“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不论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则天地万物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若把“道”比作一件东西,老子选择了水。正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不避污秽,谦退守中,所以最接近于“道”。
简言之,“道”是老子对世界本源的一种探索,它精妙不可言,难以捉摸,它朴实无华,却为万物之母。
第二,老子的辩证思想。在《老子》中,处处可以看到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当今,我们已经熟悉了辩证法的原理,对矛盾对立转化的道理也已成为常识,但当我们读到几千年前老子那朴素的辩证法时,也不禁充满敬意。
第二章中,老子写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色相和,前后相随。”世间万物都是相对存在的,并且相互依赖,彼此转化。
接着,老子在二十二章中如是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相对相反的关系,但是很少人能理解到事物的性质往往在这种相反,对立的关系中,才得以更清晰的体现。老子的辩证思想认为人应该善于从负面来观察正面,老子这种“负”的思考方式,对后世可谓是做出了重大贡献。
老子对辩证法的经典描述是在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在它们的内部各有其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这就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比如老子在四十五章写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在五十八章提出一句著名的辩证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弱者道之用”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命题。他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消极,它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其积极意义,老子崇尚虚静、无为,讲究以柔弱胜刚强。比如在四十三章写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以老子说:人身上最坚硬的是牙齿,但是它们最先脱落。舌头最柔弱,但直到人生的最后一息,它也完好无 损。
第三,老子的无为思想。何为“无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这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子对统治者的建议是:“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希言自然”,这是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它要求统治者要尽量少发号命令,尽量少的骚扰百姓生活,让人民有宽松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如果统治者仅仅依靠暴政,以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来使百姓驯服,那么他们的统治者的统治维持不了多久时间。这对于当今的社会也有一些借鉴作用。在当今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的背景下,执政党和政府部门更应该切实维护好百姓的权益,认真倾听百姓呼声,解决好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这样,社会才会稳定,社会才会和谐发展。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句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较好诠释。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和自然界一样,也应该任之以无为,使其各自顺乎自然赋予的本性,得到自由发展。现如今,我们却很少做到这点,很多事只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去无奈接受。比如,现在,很多家长送他们的孩子们去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本应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成长,可如今,他们只能作为高速发展的社会下,家长为提高孩子未来竞争力的可怜的无辜牺牲品,这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去反思。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当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第四,以前对老子的误读。以前,对老子知之甚少,读完老子,发现以前对老子有一些误解,现在总结一下。
第三章中写道:“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以前认为,“无知”是实行愚民政策,“无欲”是强行消解人民的自然本能。现在才知道老子的“无知”,乃是消解机伪巧诈的小聪明,“无欲”乃是要消解贪欲的无限膨胀。
第五章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仁”中的“仁”不是儒家所谓的“仁”,不过还是很多人认为“不仁”就是“不仁义”的意思。其实,它是指天地无所偏袒、不偏不倚、公正无私。“圣人不仁”是说圣人无所偏私,取法于天地,纯任自然。
第六十五章写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又让我联想到了愚民政策,实际上,“明”是指明了智巧欺诈的事。“愚”是纯真质朴的意思。人只有各自保持自己天生的纯真质朴,不运用技巧阴谋,人和人之间不再勾心斗角,整个社会才会安定。现如今,我们也许便是缺乏这种“愚”了,而过度“明” 的却越来越多了。想一想,什么三聚氰胺,什么地沟油,什么贪官腐败,什么以权谋私等等。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改善,但是,人们越来越多的是将自己的眼睛放在了物质利益的获得和享受上,而内心世界的充实和人格的完善与提高却不断被人忽略。不禁地想问一声:人内心的纯真质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到底去了哪里了?
接着,就是老子对他那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的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能我们都听过这句话,很多情况下我们都认为在老子倡导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民众是不互相“往来”,不会互相交流和沟通的。每次,我们都会把“小国寡民”当做老子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实际上,此处的“往来”是指春秋时期百姓常年遭受的征召徭役之苦,而非指邻友亲朋之间的自由往来。这样我们便可以将最后的那句话翻译人民从生到死,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实际上,这是老子在社会混乱的春秋时代对“理想国”的向往,从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子对人生与民生的关心。
诚然,老子思想也具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无为思想过度强调了顺应自然,却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小国寡民”要求人们回到结绳记事的状态,实际上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还有老子的“清静寡欲,知足常乐”的思想,在当时是对非正义战争的一种抗争,但是到现在,却可能成为中国人思想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可能变成人们不思进取的一种冠冕堂皇的借口;还有老子对工艺技巧持反对态度:“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从中也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在经济方面的局限性。
老子思想是老子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建构做出的重大贡献,虽然其中也具有一些局限性,但对当今的社会仍然具有实际意义。
读《老子》,在这个炎炎夏日里,如同一股清风,沁人心脾,令人感到凉爽和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