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扶贫路上要有三种精神
扶贫路上要有三种精神
毛泽东曾说“人是要有点精神”。当前扶贫领域“一问责八清理”工作的开展,是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为我们乡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新挑战。要在扶贫工作开展中有所作为,把工作抓出典型、抓出亮点、抓出特色、抓出成绩,必须发扬好创客精神、工匠精神和公仆精神。
以“创客精神”打破扶贫发展僵局,创客精神的精髓在于“创新”二字。创新是引领扶贫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对“经验”说不,遇事不要老是强调“自己以前是怎么做的”,要抛开“经验”的羁绊,依据现在的实情来分析判断,用新思维来分析新情况、用新举措来解决新问题、用新眼光来研判新事物、用新招式来攻克新难题,才能走上创新的正道。二是对“权威”说不。扶贫工作中不能总听领导怎么说,也不能老看领导怎么做,要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迷信、不盲从、不跟风,思考要符合实际,抉择要科学合理,执行要雷打不动,才能在创新的路上步履坚定、一往无前。三是对“从众”说不。干扶贫工作不要把“别人都如何做”当成口头禅。一件事情对不对,一个方法好不好,一个方案行不行,必须要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判断和思考。人云亦云、毫无主见是创新的杀手,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不利于工作的推进。
以“工匠精神”铸就扶贫工作品质。一是向“精致”要品味。“一问责八清理”工作开展以来,马马虎虎、大而化之、稀里糊涂等等,都是脱贫路上的绊脚石,都是工匠精神的大敌。只有在扶贫工作中秉持“精致”的工作理念,兢兢业业、精雕细琢,才能把扶贫工作作出品味,作出特色。二是向“细节”要品质。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体现品质。扶贫工作中环环相扣、重视细节、严谨行事,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蛛丝马迹,于细微处见精神,才能把工作抓出品质、抓出亮点、抓出质量。三是向“专业”要品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功夫不深,力道不够,业务不熟,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了。只有在扶贫工作中专心、专注、专业,成为业务精英,行家里手,才能推出典型、构筑品牌。
以“公仆精神”永葆生命底色。公仆精神的核心在于服务、奉献和牺牲。开展扶贫工作更要将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甘于奉献、敢于牺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用“服务”显本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切实增强联系服务群众的本领,讲政治、重品行、做表率,随时随地不忘初心,将真扶贫,扶真贫牢记心间。二是用“奉献”显德行。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要把“奉献”当做一种毕身追求,坚守红线、筑牢防线,尤其在扶贫工作中大公无私,不优亲厚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确保不漏一户困难户。三是用“牺牲”显党性。党员干部在此次扶贫工作中,更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做好扶贫工作,利国利民。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对党忠诚,敢于担当。
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落实和开展扶贫工作。在党和人民利益需要的重要关头,必须发扬好创客精神、工匠精神和公仆精神,为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工作出彩,人生精彩。
第二篇:党员干部要有三种境界
党员干部要有三种境界
***曾在中央党校专题研讨班上,用三句诗词寓意治学应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最早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提出,并被认为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境界”。在我看来,这“三种境界”,亦寓意着勇敢追求的坚守初心,不懈奋斗的笃行初心和知行合一的成就初心,是我们青年党员干部应秉持的人生态度。
境界一:要坚守初心。1921年,举国的迷茫成了铐在中华民族身上的枷锁。正是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13名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中共一大代表,从嘉兴南湖的一艘小红船出发,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带领我们“望尽天涯之路”,才换来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共产党人的道路选对了,带领人民从黑暗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个人的理想信念坚定了,我们逐梦路上才有“助推剂”,人生旅途才有“压舱石”。因此,我们党员干部在人生旅途中,必须扣好“初心扣”,然后带着执着的追求,耐住清贫和寂寞,风雨兼程、漫漫求索,人生路才能行稳致远。
境界二:要笃行初心。这是一种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而为之“憔悴”的奋斗之路。这里不仅有躯体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甚至可以“不悔”到“牺牲其一生之福祉”。正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杨汉军所说:“一定要问我喜欢什么,我就是喜欢干事的人。”“当我们回首往事,最令人欣慰的不是当年有多大权力、多么威风,而是为党和人民做了多少贡献,干了几件实事好事。”其实像杨汉军同志一样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共产党员数不胜数,黄大年、廖俊波……我们青年党员干部要做的并不是让这些模范人物停留在脑海、停留在媒体宣传报道中,而是应该将他们的精神永远铭记在心并付诸于实践。因为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能“衣带渐宽”、可能“消得憔悴”。但就算如此,我们也依然要用杨汉军同志他们这种“不悔”、这种“无畏”来激励我们坚持不懈的奋斗。否则,我们理想中的“她”,永远都只是“空中楼阁”,永远都只留在空想之中。
境界三:终成就初心,在“众里寻他千百度”中感悟真谛千百次寻“她”不见,我初衷不变,突然在不经意回首间,却发现心中的“她”早已在那灯火寥落的深处静静等待着我。知行合一、功到事成,我们那些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在大学期间,我有幸聆听白绍良教授讲课,他1960年在德国硕士毕业后毅然归国,一直任教于原重庆建筑大学和现重庆大学,直至76岁高龄仍活跃在讲台,只因想为国家再多培养一些人才。在国土房管局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期间,我听闻了庞一举、亲历了梁铭均等普通党员作为地灾监测员,凭借着简陋的手摇报警器、手电筒、雨衣、铜锣,千百次预灾难于萌芽,救群众于危急,实现了18年全区地质灾害零伤亡的壮举。现在,我身边也有这样一群再普通不过的青年党员干部,他们写材料,句句较真;重服务,一丝不苟;他们总是紧张和忙碌,却又甘守平淡和清苦;他们知行合一,用忠诚干净担当努力诠释着“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人生真谛。***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广大青年党员干部,只有将青春梦想、青春奋斗、青春力量,汇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学习、去实践、去建功立业,才能在这个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新时代,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春风十里,不如坚持“追求”、书写“奋斗”的你。待当“蓦然回首”,那个“她”、那份初心,或许早已在“灯火阑珊处”静候多时。
第三篇:基层干部要有三种“劲”
基层干部要有三种“劲”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干部作为基层工作的落实者,是厚植党执政群众基础的中坚力量,但由于“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基层干部的心理焦虑也成为了重要问题。
究其原因,基层作为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执行的最终落脚点,基层干部一方面要处理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和上级单位的考核和督导,另一方面也需平衡各类人际关系以及家庭生活负担。但随着对基层干部的重视,基层工作不断进行减负,心理焦虑也更需要基层干部自身去克服。
要有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闯劲。基层干部身在一线,面临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要有敢想敢拼的闯劲,坚信“敢为人先”,不能裹足不前,要心中有信仰、眼里有梦想、脚下有大道、肩上有担当,甚至不攻自解,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加压奋起的壮志豪情、勇往直前的争先锐气,攻坚克难,推动基层工作扎实开展。
要有“甘做老黄牛”的干劲。干部干部,干字当头。作为基层干部就要有求真务实的干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灵活多样的去开展当前基层工作,准确把握上级的指示和精神,将领导布置的工作落实到位,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要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韧劲。基层干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懈奋斗,保持耐心,激发工作激情,不计较个人得失,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坚持驰而不息,学习老一辈苦一点累一点也没什么的无私奉献精神,磨练出基层干部“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而今踏入新的“赶考”之路,基层干部应更大的担当,把本职岗位当成担当的舞台,倾心竭力服务人民群众。
第四篇:走在扶贫路上
1.首轮遍访
当泥浆把脚上的休闲鞋涂抹得面目全非时 黑瘦的村支书指着掩在树荫中的木门说
——那就是你结对的“亲家”
结对、认亲、走亲戚已成为扶贫文化的一道风景 我亦入景 进门
干净的小院让我已被凌乱肮脏映象碾压的心舒了 入座,入赘的男主人娓娓向我们诉说: 老父新亡老母病重儿女上学一下子陷困
羞涩的女人在一旁捡着烤烟,不时向我们偷瞄着 她旁边躺着眼神已浑浊的老母 我例行公事地不痛不痒地问候着 看着我留下的一袋米一壶油
男人的眸子沉了沉说:干部今年我就能脱贫的 被精准到家的口号麻木的心虚了虚 雨停时,我们辞别了新认的亲戚 村里的大花狗撵着送我们到村口 再次回头望一眼这深山里的村庄
踩着那条来时刚走过的随意扭曲的泥巴路 想着明天还要拜访的两个“亲家”
——家有酒精中毒丧失劳力的男主人 ——全家就一个45岁的老光棍
我无法精确的计算出贫穷与贫困之间的距离 忽地觉得一袋米一壶油压在我扶贫的花架上 只一下就散了
2.环西公路
(一)一路西行
漫湾---林街---景福---曼等---大朝山 这些字眼串成一条环西线 触动我内心的愁绪 最嫩的阳光照耀包谷地时
我看到了车窗左前方那个挖土的老女人 她手中的锄头高举过头顶用力甩下
车慢慢驶过将她的身影深深嵌入无量山的沟壑 我踏上了环西的路途 一路穿山而行一路颠簸 离城越来越远离天越来越近或许
有了距离之后才会相信梦想的存在 才会甜甜的梦想着2018搬掉穷根 风尘一路 夕阳在眼前坠落
前方的路逐渐被夜幕溶解 今天的行程就到这儿— 二)4到6.4 就2.4米的长
让那个粗嗓门的爱抽水烟袋的女主任 跑得一天增一根白头发
愁得快断肠
有泪有牢骚也一天天的骂娘 泪干了 噗嗤一笑
又骑上那男式的“大五羊” 带着晨风出发挽着星星月亮回家 终于 丈量的宽度从4变成了6.4
宽宽的大马路缠绕满无量山的青枝绿叶间 满腿泥巴的主任呼呼睡倒在村委活动房 3.满山坡的诗 啊,这山坡挂满了纸袋如一个个小灯笼 这是谁的杰作? 是谁把自己的诗当作羽衣绽满了这山坡 让我一步就走进了希望的岗上 走进去 挂满纸袋的芒果树摇曳风中 好想放声歌唱
竟能在这片山坡上看到希望 相信诗不仅仅写在纸上 这山坡就是一首新诗 于是仰天长啸 一只振翅而飞的小鸟
像一支利箭射入天空滚烫的胸膛 此时我真感谢造梦的他 让我与这漫山的新诗相撞
第五篇:扶贫路上先进事迹范文
洪河岸边的玉兰花
-----记方集镇徐大庄小学教师邓玉兰
2018年5月27日
阜南县方集镇地处洪河和洪河分洪道之间,地域狭长,地势低洼。在方集镇的最东端,有一个村子叫徐大庄村,该村是阜南县1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交通不便,留守儿童多贫困人口多,我们学校学校就在这个村里。在“重精准、抓整改、补短板、促攻坚”的专项扶贫工作中,上级领导把该村的扶贫包保任务交给了我们徐大庄小学。我们学校在编教师12人,平均年龄54岁,有两位老师已经通知退休,但仍然坚持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大家在主题教育会上,庄严地宣誓,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质保量完成精准扶贫工作任务,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校唯一的女教师,53岁的邓玉兰同志,虽然即将退休,但工作激情更加高涨,为了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在学生身上,她把丈夫一个人扔在家里,自己带着孙子住进了学校,多年来,她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带数学课。人们都说低年级的孩子难教,需要多发时间,多费心血,又很难教出成绩,但邓玉兰老师每年都主动拣重担子挑。她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刚入学的孩子在她的教育下,很快变得懂事,尊守纪律,有礼貌,爱学习,每学期的全镇期中、期末两次统考中,邓老师都能把班级总成绩保持在全镇前三名。多次荣获镇级绩效奖励。
每天清早,校园的晨曦中总能听到那沙沙响声,不用看,就知道那一定是邓玉兰老师在打扫班级卫生区了。这是她每天的第一项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她所带的班级学生也都学会了热爱劳动。
在扶贫工作中,邓老师利用下午放学后和双休日的时间走村串户,摸排走访。风雨中,她踏着泥泞,涉水前往。一家家、一户户,一户不漏,一生不少。宣传政策,询问教育资助情况,察看扶贫手册记录情况。和贫困户促膝长谈,嘘寒问暖,了解贫困原因,商讨致富办法。邓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真挚的帮扶情感,感动着每一个受防的贫困户,让贫困户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们的人民教师是多么的可亲可敬!
邓老师班上有五个建档立卡贫困生,她全部包保,这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邓老师都悉心照顾,留守儿童邓家伟是个左手残疾的孩子,爸妈都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在家照看,可是,奶奶脑血栓,卧床不起,爷爷照顾家里家外,地里农活,对孩子的生活关心较少,所以邓家伟的个人卫生稍差了些。天气热了,孩子身上总有些气味,邓老师就亲自为孩子烧水洗澡,给他剪指甲。班上一个孤儿李慧盈,寄宿在家族中一个爷爷家里,孩子没有衣服穿,个人卫生也不好,邓老师经常给她洗头、洗澡、剪指甲,并给她买了夏天穿的衣服。邓老师给单亲家庭孩子邓雨馨买裙子,给全班学生每人免费买一套辅导资料……这样的事情她做了不知多少件!
邓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敬业,爱生,勤劳,奉献。她心里装的是班上的孩子,是学校的同事,装的更多的是她包保的贫困户和建档立卡学生!她是洪河岸边的一朵洁白的玉兰花,她把浓浓的玉兰花香洒在校园里,洒在洪河岸边的徐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