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散文与写作作业

散文与写作作业



第一篇:散文与写作作业

Noam Chomsky(1928--),born on December7, 1928 i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American linguist,founder of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he spent his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year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here he received his PhD in linguistics in 1955.He kept on working 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the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 and philosophy since the autumn of 1955, and has cultivated a lot of literacy scholars in linguistics.Chomsky is a linguist full of exploration spirit.At the very beginning, he studies Hebrew using the structuralism methods, later he found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limitations in this method,then he turned to a new one--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published in 1957 is the symbol of this new method.This kind of analysis has become talk of the town all over the world, chattered the dominant status of structural linguistics, and thus was called “the Chomsky revolution”.He continued to develop and enrich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and succeeded in publishing many linguistics works which produced great influence on world’s linguistic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such as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on nature and language, 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and so on.It is still under development now.Chomsky i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The theory of Chomsky has a considerable impact not only in linguistics but also in many other fields such as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so on.The emergency an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lso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omsky’s theory.Chomsky is even called the “ancestor” of computer science.

第二篇:散文写作

散文写作

艺考中“散文写作”的考查标准

1、写作能力,即文字功底。

2、讲故事的能力,通过考生散文写作的考试,考查考生对生活中经历的事件的发掘、组织和结构的能力。

3、对生活的观察、感悟能力,特别是视觉感受能力。

艺考中“散文”文体

艺考中的散文与中学讲授的散文是不同的,中学讲授的“匆匆”“春”等都是抒情散文。老师强调的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原则。

艺考的散文写作要求的是叙事散文。它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1、必须有“事件”在里面,或者必须有事件的“片段”在其中。

“事件”是构成叙事散文的主体,光有“事件”还不够,还必须是“故事”。“故事”与是“事件”区别在于:故事必须是触及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并且能够有一定主题的事件。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构成故事。

2、必须是真实的故事。

这就与小说等虚构体裁区别开来。真实性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是亲眼目睹,亲耳所闻。比如《背影》、《小橘灯》。

故事可以是一个片段,或者由一连串几个记忆事件小片段构成。

这些片段可以是关于一个人的,也可以是关于许多人的。

有时不是由一个事件的线索来勾连,而是一个主题来联结,或者是由某种情绪联结成的。

3、必须有一定的情节性。

一篇优秀的散文要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1、由一个或者几个故事片段构成,具备引人入胜的特点。

2、有感人的情节、内容,即它必须令人感动。

3、丰富的细节、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人物内心的揭示等。

4、具有一定的可视性。也就是尽可能有一定的“画面感”。所谓“画面感”就是你的文字描述具备一定的可视的内容。读者通过你的描写,可以建立起人物的形象、场面、气氛。

散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需多观察、多练笔。

考生普遍感觉到没有内容可以写,所以建议平时多注意对生活的积累,通过最细致的观察,重新认识伸过,感受生活,从最普通的凡人琐事中去寻找、去发现。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练习:

1、人物练习

从身边的人开始观察。

注意观察人在各种情况下眼睛、手、脸部变化。注意各种人物在情绪比较激动或比较低落情形下习惯性动作和反应。

2、静物练习

从一个静态的物品里,你要看出时间感、色彩的层次感等。从一个最普通的物品上,发现时光的烙印。如家里的门、窗、桌子,发现这些物品上面发生的细微变化。

3、场景的观察练习

公交站台、公园一角、小路、网吧、教室等。这些地方与哪些人群会联系在一起。在这里的人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来到这里。这些地方和其他场所气氛有什么不同。

4、自然界重要自然现象的观察练习

注意自然现象带来哪些不同的感受。考生要多体会。

5、情感表达练习

情感与温度。比如,你在清晨阳光升起时,你的心情。在黄昏的时刻,天空、大地给你的感受;这些时刻都需要体验。

6、色彩的观察

如通过不同颜色的服饰来表达一个人内心的心情。

7、环境与人的心情关系观察

如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后,他的行为会发生一个变化,随着人物的情绪变化,在人物眼里的景和物也要发生变化。

散文写作是个基本功,以上是这些年指导学生备考的经验,希望每一个考生能够打好基础,考试的问题也就得到解决了。

散文写作练习题:

第一场雪春雨

童年往事回忆

母校纪事开学第一天

放学路上我的同桌

难忘的一课除夕之夜

彩虹窗

网雨

大雾门前的河流

一封迟到的信短信

呼叫转移网友

相逢半张照片

老电影笔记本

一张电影票一场难忘的比赛

我最爱的人桥

风最美丽的旅行

水远方

第三篇:散文写作(模版)

散文写作知识

一、什么是散文

灵活地抒写经历中的见闻感受的精悍的文章,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受。典型的散文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从侧面暗示,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二、散文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和侧重点的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记写、刻画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他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细致的刻画人物,也不讲究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有的侧重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他们不是纯客观地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他们的记叙或描写,作者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目的。如《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就是通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议论文一样,它也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确、以理服人。但它不需要逻辑推理、论证严密。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于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虫鱼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妙趣横生而极富感情。从高考优秀作文看,大多数考生对议论散文情有独钟。

三、散文写作要领1.感情体验

散文要写感情,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业绩,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散文一开始就使自己沉浸在一种突如其来的悲喜交集的感情体验中,由此生发联想中被迫放下笔等。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2.细节描写

散文的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3.构思,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内涵做,到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作者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秦牧的构思方“滚雪球

“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没有感情不是散文。——小时候跟着妈妈赶集差一点丢失,四十年代初一度离开部队。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 ”。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抓一刹那”。这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散文写。这一点,“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部分,最富有“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

“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精华“不散的神。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以线穿珠 ”部分,最有“

它“文革”——”。小——“一粒”部分。抓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行,文学色彩很浓。同一般”。朱自清的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 而是一种回 最后又面对横江截流的宏伟场面,激情满怀。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不能不明朗和确定而细节只能在法,有人叫做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徐迟的构思方法,叫光彩住这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构思方法往往与手法联系着的。如借物抒情、小标题、象征

4、联想

一篇优秀的散文,几乎难以离开联想。所谓联想,是指对事物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想象活动。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由当前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波及到另一件事物时,都离不开联想。在这种联想活动中,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容易鲜明和突出,作者的思想认识也能不断提高和深化。一个作者的知识积累愈厚实,则对生活的感受愈敏锐,易于触类旁通,浮想联翩,文思泉涌。

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有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如由水库想起水力发电机);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类似联想(如由鲁迅想起高尔基);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如由光明想起黑暗);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如火和热),如2000年上海市作文《水的联想》和2002年的《面对大海》

散文的联想,总是同精细的观察、细微的描述相结合。散文的画面,首先力求真实、具体,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同时也要做到含蓄、深邃,使人读之能临境生情。作者给读者想象空间、回味余地愈大,则诗意的芬芳愈浓,这就离不开丰富而活跃的联想。但联想不是凭着个人的闪念所得,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一个作家要想让联想的翅膀飞起来,没有广博的学识,不掌握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底蕴,没有个人的创造性和激情,没有个人爱好的广大空间,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大空间,是高飞不起来的。只能象蓬间雀那样在草丛中跳跃。

5.文采 :散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异常严密而深厚的文字功夫。

简洁而潇洒: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又长又臭。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王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山的树木砍光了,山顶上光秃秃的,就在这里,修建起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四、高考作文要求

(一)基础等级

1、感情充沛

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散文。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事物、人生、景观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化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感情,字里行间都有渗透着感情。

2、立意独特

散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可是普通寻常的感悟是不得人心的,看见蜡烛想起老师,看见葵花想起小学生……这些“感悟”已经不再给我们产生美感,而是产生憎恶;这样写作已经不再是生产精神产品,而是谋杀我们的阅读欲望。散文的立意要求独特,就是说作者的感悟是体现作者独特情志、独特受、独特体验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物

3形散神聚:这里讲的是散文的取材。

4、感悟具体

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悟是什么,得在文章中说明白。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说感悟,但文章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以反映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记叙文的主一样,要明白畅晓,让人觉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时要清楚地出现在文章中。如《亲近你》一文,就把抽象的感悟“体验“通过大量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幼鸟第一次避开慈母的呵护,飞翔有蓝天白云下,他体验到了自由的博大;蓓蕾在一场春雨后,绽放笑脸,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他体验到了尘世的纷杂;海燕在暴风雨中长鸣,勇敢他宣传革命圣火的到来,他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蝴蝶第一次来到大花园,飞东飞西,万紫千红的花为她绽放,它体验到了人世的热情……”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者感同身受了。

(二)发展等级

1、体察入微,以小见大

上面说过,散文往往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说是有散文表现中心的方法。散文的这一用法是独特的。一般的散文写作,我们可以从细小的方面入笔,做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实际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涕一笑;事物中的一枚叶片、一粒沙土都可以表现重大主题。如《红绣鞋,白布里》

2、表达方式多样,夹叙夹议,情理相透。

含蓄的感情也罢,激昂的感情也罢,都要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状况,而不仰仗虚构。散文因为有对生活或事物的感悟,可采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引导读者理解,体味文章的意味。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有情理相透的特点,思想内容往往不直接,而是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

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梅子黄时的一川烟雨笼着如诗画的江南时,背倚着门的曾祖母手里拿着针线微微笑着。所有的怀念都是缘

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泪水和欢笑。

我所知道的绣花鞋,我所想象的绣花鞋,应该是有着鲜艳的红色缎子面,折射出令人陶醉的酒红色的光芒的。它应该有金色丝线织就的凤凰牡丹并蒂莲开,它应该着在三寸金莲之上微微地挪开步子,它应该伴着宫廷才有的醉香和历史才有的沉醉。

我常常仰头观望日落时的天空。一团团白色的云朵就像美人踩过蓝绸时的香粉屐痕,听说女子缠足始于五代南唐李煜,谁都不曾料到,这一缠缠了千年,缠出了多少血泪!?

小时候,看着曾祖母小心地挪动莲步,觉得很好看。也曾私底下学着走得摇曳生姿,“花枝乱颤”。新鲜感过去之后,还是会嫌像被什么辅住了手脚如此不得自由,于是和一大帮孩子欢呼1.春之怀古(台湾--“春”2.红绣鞋,白布里张晓风)--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我却常常梦到有着暖暖阳光的午后。--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老屋的后院,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于一双小小的绣鞋。那是曾祖母

着,奔跑着,自由自在,像极了空中的鸟儿,飞得无拘无束。我想,曾祖母一定在用那种与年龄不相符的羡慕眼光看着我“飞过”巷子。

在哪个年代,女孩子都是要缠足的。听曾祖母说她出生于宣统三年。那便是清王朝土崩瓦解的时候。历史书上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之时便颁布法令禁止女子缠足。不知是新法令的春风没有惠及此地,还是丑恶的势力没有马上死亡,我的曾祖母缠了足。我倒没有听她说过缠足的种种痛苦,她尽量在我面前展现美的一面,要把最好的留给后代。正如她留下的那双红绣鞋,一双极其美丽的绣花鞋。虽然我只看到她在生前穿着青面小鞋,由爷爷扶着散步,白发被风吹过。奶奶说曾祖母年轻时也是美丽的女子,所以,我看着这双绣鞋,总会想象一个美丽的新娘。在那个年代的乡村,美丽是永远不会属于一个年轻女子的,她有的是什么呢?三日入厨房,洗手做汤,从此脱下美丽的嫁衣和华美的红绣鞋,开始劳作,相夫教子,担起生活的重担,任沧桑爬上脊背,青丝变为白发。只有红绣鞋,在她百年之后依旧美丽如初。

曾祖母教过妈妈打盘纽,一个个 精致得像艺术品。但始终不曾再做红绣鞋。

我缓缓地摸过红绣鞋的花纹,刹那间依稀看见飞天流转的衣纹,关于一个女人承受一切的美丽。我去看戏文里青衣流转的水袖,看她美好的身段,却永远也找不到红袖添香红鞋的神韵。红绣鞋已经成为过去。增祖母承担一切风霜的美丽永在我心中。

红绣鞋,白布里。一个女人最平淡的传奇人生,由它默默无语地讲述。(以小见大)

3、谁的眼泪在飞

这一天,电闪雷鸣,这一天,地动山摇,这一天,大雨滂沱。

这一天,世界同悲,这一天,天下共难,这一天,谁的眼泪在飞?

当一排排倒塌的校舍扑面而来;当一具具遗体从瓦砾中缓缓抬出;当一个个母亲亡命般地冲出隔离带,冲向担架上已经永远沉默的孩子;还有谁,能够忍得住悲伤?还有谁?不泪如雨下? 谁的眼泪在飞?不期而至的四川地震,震撼了国人的心,也牵动了人民的好总理温家宝的心。余震还在继续,温总理便奔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当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总理的落泪,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高度痛心和惋惜,体现了一个大国总理对人民的博爱之情和体恤之意。人们已经十分清楚,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总理的身影,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总理站在第一线!总理这一情不自禁的落泪,透视了他情牵百姓的公仆人生。人民为有这样充满爱心的好总理而感到幸福、欣慰。总理别哭,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您的指挥和运筹帷幄下,战胜这场灾害。

谁的眼泪在飞?救援不断深入,消息不断,同胞生命在地震中陨灭让人悲痛不已。“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战友别哭,灾区人民因为有了像你一样的千千万万子弟兵的救援,生命才得到延续,有了你们的救援,灾区一定会在废墟上重新崛起。

谁的眼泪在飞?央视的主持人在直播中哭了,在一句“为什么我们能够这样(爱心救助),是因为这片土地的人民懂得互相守望和帮助”的解说后,他眼含泪水,忍不住哭泣。主持人,你别哭,正像你说的,因为这片土地的人民懂得互相守望和帮助,我们的 祖国才会充满希望。

谁的眼泪在飞?在全国哀悼日,所有的人都泪如雨下。啊,我的父老相亲,别哭,面对天灾,我们可以对大自然的残酷无情心生怨恨,但我们明白,怨天尤人不会让逝者复活,努力从废墟中挽救幸存者的生命,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让我们檫干泪水,从四面八方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人民尽一份绵薄之力。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的深沉。”从手拉着手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有人会无助地哭泣。

人佑中国,人佑同胞!欢乐时我们同微笑,悲痛时我们同忍受。为了地震灾害中受伤受难受苦的同胞,为了依然在废墟中顽强生命的同胞,让我们,在心里,轻轻地,唱响那首古老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汗檫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深深地凝望着你的脸,不需要更多的语言;轻轻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反复手法,形散神聚)

第四篇:《散文欣赏与写作》讲座稿

《散文欣赏与写作》讲座稿

主讲人:徐圣兰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很感谢咱们黄社长的抬爱,让我今天有幸坐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文学写作。在各类文学样式中,我个人比较喜欢散文也比较擅长这类写作,因而今天与大家交流的话题便是《散文欣赏与写作》。

文学样式多样,我们常见的有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等。而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样式,从诸子百家到今天的各类散文,其风采与魅力从未消退。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一个人被推进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从地上弹射倒月亮上,那是诗歌;而一个人平平淡淡走在路上,那便是散文。”所以说,散文即随心,它是人们情感的宣泄。在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可以涉足人类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散文的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阅读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深思,令我们扼腕长叹,又令我们愁肠百转„„。毫无疑问,散文中有“美”的丰富的因子,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散文的美并进行积极的散文创作。

一. 有关散文

1、什么是散文?

2、散文有什么特点?

3、散文可以分为哪几类?

二、散文欣赏

1、鉴赏散文的意境美

很多人认为“意境”只属于诗歌,其实散文作为一种自由多样的文学样式,也有着对意境的追求。在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欣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中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中捕捉作者寄寓其中的深深情思和深邃的哲理。

以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为例,其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该段重点是何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突,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的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意象。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能不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幽静和宁滥时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

2、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我们刚刚讲过,散文即随心。在这种随心而写的文章中,自然而然的就会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那么,我们如何发现散文的情感美呢?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散文时必须深入文本,发挥想象,进行换位思考,这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 2

有效途径。

举八年级下册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攀、缩、微倾),此景像电影镜头在读者眼前呈现,不仅引起作者多次的流泪。此时,若读者能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父亲送你上学),也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生活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那种复杂感受。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关键是看你在什么背景下,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读。也就是说,鉴赏散文的情感美,不但要“通其情”,并且要“晓其理”。

3、鉴赏散文的哲思美

回顾散文走过的足迹,战国时的《左传》作为古代叙事散文成熟的作品,长于记事写人尤其擅长写战争,而叙事散文的丰碑《史记》则进一步发扬古代叙事散文的记实笔法,唐宋作为散文的黄金时代,叙事当中夹进了抒情议论,而明清小品散文则把散文的哲思美息慢慢张扬开来„„时至今日我们较为熟知的现当代散文,这一时期的特征,用郁达夫的话来说,是“每一位作家的每一篇散文中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鲁讯的沉郁博大、朱自清的清新淡雅、张爱玲的真切微妙、丰子恺的幽默文雅、三毛的活泼奔放、周国平的严肃深邃„„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鉴赏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接纳、理解作家作品,由此而展着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凉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更来自于在被毁灭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

毫无疑问,《我与地坛》最独特的美就在于其哲思的表达。这种哲思还表

现在《哈姆雷特》中对“生”与“死”的追问(生或死,这是一个问题)。

当然,鉴赏散文的哲思美还应该与散文的意境和情感联系起来。

三. 散文写作指导(详见ppt)

前面我们介绍过散文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出于应试的需要,我今天主要跟大家谈谈如何进行议论性散文的写作。

1、精彩的开头 ① 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② 拟人入题,激发想象 ③ 设问入题,引人深思 ④ 排比入题,先声夺人 ⑤ 名言入题,彰显底蕴 ⑥ 对比入题,表明立场 ⑦ 抒情入题,入情入理 ⑧ 假设入题,埋下伏笔

2、有力的分论点

分解法;阐述法;分类法;利弊法;因果法

3、鲜明的本论

① 优美语句成段(比喻排比、假设、条件、转折、对称、因果)② 引用诗文名句成段(嵌入式、割裂式)③ 精当示例成段(面例式、点例式、例证式)

4、干脆的结尾 ① 归纳全文

② 照应标题或中心论点 ③ 给读者以启迪和思考 四. 范文共读《谈意气》

五. 介绍知名散文作家和作品,养成摘抄和写日记的好习惯。六. 结束语:感谢大家今晚齐聚于此听我讲座,也希望我今晚的一番言论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第五篇:《散文欣赏与写作》讲座稿

《散文欣赏与写作》讲座稿

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生命力最长久的一种文学样式,其风采与魅力难以一言尽叙!从语言色调看,散文如“素描”,如“谈心”,从文化内核看,散文是“观察”是“思考”,散文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宣泄。在散文的笔下,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在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散文的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阅读散文令我们愉悦,令我们沉思,令我们扼腕长叹,令我们愁肠百转……。毫无疑问,散文中有“美”的丰富的因子,而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也不会是指向单一,层面单薄的过程。

一、鉴赏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散文既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即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在散文中意境的创设,通常有两种主要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不可分离。鉴赏散文的意境美,就要循其通达意境的路途,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一)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不妨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作为鉴赏,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何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滥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因“噪”而觅“静”,因“烦”而觅“宁”,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二)以神写形的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以神写形”,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而这是说,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波德莱尔的杰作《每个人的怪兽》,描绘了背负沉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群场面。这个人与“怪兽”浑然一体的象征,强烈地表现出人之生存的沉重与荒诞。这种对理性具有明显冲击力的鉴赏效果,无疑需要我们对文中被异化了的人类的生存状况发出追问;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闲、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我们在感受艺术形象这种扑面而来的个性气息的同时,要达到审美的层次,更主要的是要追究其产生背景,其目的指向。

二、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与韵文相比,散文如曰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现代有谈话风散文,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言。的确,散文抒情志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径的灵活多样上,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因此,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那么,散文的这种审美功能在阅读中是如何实现的呢?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和体验:阅读之后,在一定的艺术直感的支配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沉默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高潮,在兴奋中获得共鸣的快感,这时候虽不求甚解而心绪飞动,虽掩盖而毕而余味无穷……,这是在值得鉴赏 处自然形成的“兴奋点”,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常有“快绝!妙绝!”的赞叹;脂评本《红楼梦》常用“宁不相杀”的点评。追根溯源,这种兴奋点的形成正是在读者进入阅读鉴赏的境界,无意识的换位思考后得到的一种情感的愉悦与共鸣,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举朱自清的《背景》为例,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臵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似电影镜头叠现的情势点示了“我”多次的流泪。“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观,漠然臵之,那与我们司空见惯于街偶中的乞丐的感受有何相异?又何以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愉悦?此时,唯有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切意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但仅仅是调动想象,换位思考,还只是促使“兴奋点”的形成,停留在“理解感情,引发共鸣”的层次上,不足以说明进入审美鉴赏的较高层面。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其结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

再举《背影》,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曰不如一曰”之际,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发才得以象火山一样喷发呢?(——而这千言万语只成就又一个“背影”!)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不但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且可能需要借用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的知识共同参与解读。山东李洪昌先生在其“教学感悟”中悟出认为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6期)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鉴赏过程有了实实在在的着落。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对灰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什么途径入手、探幽,也就是说,鉴赏散文的情感美,不但要“通其情”,并且要“晓其理”。张炳隅先生在其《文学鉴赏学》中用“通情达理”概括,正是其意。

三、鉴赏散文的哲思美

小说展现故事风光,让读者在领略其风光的同时,步入看不见的故事的深入,悟出宝贵的人生智慧;诗歌表现情感,读者总是被诗的意象、情感和想象能力所牢牢吸引,在诗的阅 读中得到的更多是情感宣泄的快感,是破解解读这种宣泄途径后的愉悦。而散文,从历史的隧道中走来,更从人间世相中显现而出,自有其有别于诗歌、小说的追求。

回顾散文走过的足迹,战国时的《左传》作为古代叙事散文成熟的作品,长于记事写人尤其擅长战争,而叙事散文的丰碑《史记》则进一步发扬古代叙事散文的记实笔法,唐宋作为散文的黄金时代,叙事当中挟进了抒情议论,明清小品散文把情思信息慢慢张扬开来……,以下至今,才是我们较为熟知的现当代散文,这一时期的特征,用郁达夫的话来说,是“每一位作家的每一篇散文中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鲁讯的沉郁博大、朱自清的清新淡雅、张爱玲的真切微妙、丰子恺的幽默拙雅……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长久以来散文以记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在这个种根之上,才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因此我们可以说,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罗丹提及其著名的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鉴赏散文这种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哲思。

观照世界,无论作者或读者都不能不基于一定的角度,受制于一定的时空,因而,无论其寄寓或所感受到的哲思都逃脱不了注定的死角。但历史社会文明的复杂性却时时提醒人们不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诠释世界,无限纷繁的世界、各式各样的感悟,需要以多元的精神为导引,开放性地接纳、理解,由此而拓展着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实际上当一个教师喋喋不休于记叙的方式、素材时,学生早被这其中具有哲理忌昧的永恒命题的探寻所感动,尽管以其经验,他并不一定知晓该怎样观对这份感动。)

毫无疑问,《我与地坛》最独特的美的特质就在于其哲思的表达,这种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乱浮躁的年代而益显独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运之中又似乎显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个时代的追求,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铁生的插队生涯,他的青春梦想,才能明白那个发出亘古疑问的瞬间对他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对生命两难境地的艰难抉择到在特定的群像背景中加以考察,如屈原、如司马迁、如老舍、如哈姆雷特……,那么“生”或者“死”对我们就不只意味着一个问题,而意味着人生的一种永恒的状态。悲剧感由之而生,审美演变化累积人生,洞察生命,——而这,需要开放的目光,广阔的视野。

当然,鉴赏散文的哲思美还应该还必须留意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以孤立地抽离开来品读而妄自衍生出某种概念。

四、鉴赏散文的形式美

黑格尔说:“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能掌握得到,才能表现出来。”这即是说,文学的情感美和哲思美都离不开表现方面的形式美。美学家有个命题叫“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说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才能铸成艺术的美,其关系犹如服饰与人体,相得益彰,才能称之为美。

刘勰认为文学可有六观:“一观体制的安排;二观描文辞的布臵;三观如何借鉴他人而变化;四观或奇或正的表现手法;五观怎样运用事类使用内容丰富充实;六观语言语的音韵节奏。这“六观”可作为我们对散文形式美的一种参照,这里撷其要归纳成如下的鉴赏要点:

一篇散文所写的内容,尽管可以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绝不会是一般散沙,尤其是优秀散文,其内容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结构,内容的整体性要求便带来内在结构的恰在好处的张力和运动方式,使文章的篇章结构更紧密地附着于内容之上,甚至与之血肉相连,息息相关。在文字的散与整,材料的疏与密,文笔的繁与简,布局的开与合收与放的关系上,能够根据文章意境的要求,作者情思的要求而处理好这些关系,这样的篇章结构便成称之为美。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善用工笔细描的写景散文,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就“简”在瀑布,“繁”在潭水。简笔略写和繁笔详写时,又注重疏密之分别。繁笔详写潭水,先是正面展现,又从旁联想开去,用他处质色各异之“绿”来衬托,来渲染,却止于泛泛而及,传神而已,开放的格局中又有疏密相间之美。整个结构多姿多彩,摇曳生色,把个抽象的“绿”色写得夺人心魄,使人为之心醉神迷。这样的形式处理与作者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的绿的赞美已浑然一体,语言的张力与内在情感逻辑的推动相辅相成,难分彼此,当然是我们所称道的美的结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