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贵煤矿信息化建设总结报告
关于龙贵煤矿信息化建设总结
报
告
一、矿井概况
龙贵煤矿属乌海市万晨能源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上属乌海市规模最大的龙头乡镇企业黄河工贸集团。集团产业布局以循环经济为主线,多种经营发展的民营企业。龙贵煤矿地处桌子山煤田白云无素矿区中东部。行政隶属于乌海市海南区东风乡。矿井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每年,设计服务年限23.5年。矿井井田面积1.77km2,保有资源储量2335万吨,可采储量1379万吨。
黄河工贸集团万晨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龙贵煤矿,矿井开拓方式为斜立混合,3个井筒。一斜两竖,斜井主要担负矿井运输,主立井担负运送人员和材料,回风立井是矿井回风井筒。矿井通风系统为中央并列抽出式,主扇工作方法为抽出式,属低瓦斯矿井,矿井内8#层现有集中回风大巷一条,9#层现有轨道运输大巷、胶带运输大巷二条,全长约200米,为保证生产期间的正常接替,这三条大巷向西延伸至井田边界。目前开采上组煤8#、9#煤层,8#煤层平均厚度2.3米,9#煤层平均厚度2.6m,倾角为2~5°。主采煤层为9、16层煤,煤质属焦煤。
龙贵煤矿是一个新建矿井,六证齐全。在2009年11月份通过了综合验收,2010年4月份经过质量标准化验收并被评为二级矿井,于2010年5月份开始正式生产。以建成标准化、现代化矿井为目标经委托内蒙煤炭科学研究院设计编制,将我矿原来回采采用的Π型顶梁、1.2米铰接梁配合单体液压支柱的支护形式变更为ZY2800-13/28型掩护式液压支架进行支护,回采工艺由原来的高档普采变更为综合机械化采煤。大大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同时也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信息化建设推进基本情况
(一)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一是我矿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总工程师、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机电副矿长为副组长以及各相关科室为一体的信息化建设小组。共同完成、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根据国家对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和基本要求和相关的煤矿管理条例,制定了《龙贵煤矿信息化建设规划》、《龙贵煤矿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等具体文件。
(二)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
一是信息化建设稳步落实。
1、我矿安装一套KJ70型瓦斯监测监控系统,2009年10月开始运行。由内蒙古安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有限公司对我矿安全监控系统进行安全检验。井下共安装了6台监测分站(KJ70N-F),瓦斯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负压传感器、风门开关传感器、主扇开停传感器等共54个,安装率为80%。对井下异常实时监测并发出报警信号,更进一步为井下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2、我矿安装了人员定位系统,主机型号为KJ610H型。井下在车场、各采掘面共安装读卡器分站14个,型号为KJ378-F,人员定位识别卡,型号为KJ378-K型。凡从事煤炭生产经营、管理的煤炭从业人员都每人一卡,巷道人员分布、作业工人资料等进行管理。人员定位系统可为煤矿井下人员考勤、跟踪定位和人为事故预防管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从业人员井下作业透明化,更加保障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3、通讯系统总机选用型号为:HJK-120,全矿地面办公室、各采掘单位办公室、各机电设备房共安装24部固定电话;井下共安装30部井下防爆电话。整个局域网实现全矿调度工作,为生产和预防事故提供了保障。
4、为了提高人事办公行业整体的科技含量与管理效率,加快人事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我公司运用新型的办公业务流程自动化、智能分析、科学宏观的管理模式协助各单位科学、全面、高效地进行人事系统的管理。改变了一直沿袭传统办公模式而产生的管理效率较低,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等现象。使得公司管理系统更加高效。5、2010年6月份龙贵煤矿于地面压风机房安装有两台VF-10/
8、一台VF6/8型空气压缩机,在井下安装了ZYJ型矿井压风自救装置。通过地面空压机对井下提供有效供风。当井下发生事故时,可有效的提供救援。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二是设备机械化广泛应用。根据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先进开采技术的要求,我矿为了提高回采工艺水平,加强回采工作面的安全管理,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努力把我矿建设成为:本质安全型、管理效益型、科技创新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谐安康型的“六型”现代化矿井。我矿将由原来的高档普采变更为综合机械化采煤的回采工艺。我矿拿出1600多万元为全矿实现机械化奠定了基础。现工作面装备如下:MG160/380-WD型采煤机,滚筒直径1600mm,截深630m。工作面布置ZY2800/13/28型掩护式液压支架,工作阻力为2800KN。上下端头各布置3架ZYG3400/13/28型掩护式液压支架,工作阻力3400KN,用于端头支护。采用SGZ630/220型刮板输送机。运输顺槽布置PEM1000X1000型锤式破碎机1部。SZB-730/40型桥式转载机1部。SPJ-800型可伸缩胶带输送机1部。机械化提高了回采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80%,大大减小了工人的劳动率,提高了安全系数。掘进工作面采用EBZ132型悬臂式掘进机,内外喷雾有效地遏制粉层,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实现了机械化程度,减小了劳动率,同时也增加了掘进率。由原来的炮掘每月200增加到每月330多米。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2011年3月份我们在乳化液泵上安装了乳化液配比器和浓度检测仪。这使得我们在乳化液浓度配比上更加的科学准确。避免了以前因为浓度不合适而造成的设备内部锈蚀和乳化油浪费的局面。也通过检测仪的检测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规范化。同时也为我们的现场生产管理提供保障。
三是加大专业人才培训。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为了与国内煤炭先进行业学习、接轨。我矿派矿领导和信息化施工负责人到呼和浩特、包头、西安及周边先进煤炭企业学习。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矿努力地完成数字信息化建设实现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但是与其它的先进矿区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1、信息化建设机制还不够完善,需进一步健全。
2、信息化建设技术人才缺乏,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负责人的专业培训。
3、在资金投入力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矿区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信息化建设氛围有待改善。
四、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方向
(一)近期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重点加强企业骨干力量信息化专业技术的培训。加强矿山辅助软件矿山CAD、南方CASS、Autodesk 3DMax等技术的应用。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争取达到8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的比例超过50%。
(二)当前的工作安排
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信息体系。完善全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相关科室和相关单位的应急救援机构。煤矿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是信息化建设重要体现,我们要加强生产监督管理,加大技术改造。在安全生产中求发展。
二是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促进信息化建设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需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系统。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形成企业信息化技术保障体系框架。加强机电设备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加强生产设备的动态管理。
三是加强信息化改造。我矿积极准备,筹措资金。争取先在部分关键生产环节实现综合自动化系统,从而逐步提升矿井自动化水平,进一步实现“减人增效”的目标。
四是加大信息化集成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建设以成本控制、安全生产管理与监控为主要目标的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基于我矿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环境,采用比较先进和流行的网络技术,形成一套与先进行业相接轨的管理集成系统。
五是努力推进,力争早日完成信息化建设。按照上级监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积极准备,在人力、物力、资金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为早日实现矿井综合自动化而努力。
五、两化融合工作建议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70%。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业,煤炭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决定着我国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和安全程度,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信息化建设直接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并且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领域,煤炭工业信息化不仅仅是煤炭勘探、生产、加工、转化以及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而且安全生产的信息化是煤炭工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煤炭工业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安全生产被动,产业集中度过低,产业结构单一,煤炭产品加工利用水平低,用人多、效率低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制约了煤炭工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制约了煤炭工业的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为此,煤炭工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十分重要和艰巨,而且已经十分迫切。在今后我们也将不断的积累各方面的经验,积极与先进企业学习两化的深度融合。争取努力提高矿井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我矿实现两化深度融合而风雨兼程。
第二篇:煤矿信息化建设总结报告(DOC)(最终版)
融安煤矿信息化建设
一、矿井基本情况
1、矿井交通及地理位置
融安煤矿位于镇雄县城南东110°方向,处于镇雄县旧府街道办事处境内。地理坐标极值:东经104°55′27″~104°56′18″;北纬27°25′06″~27°26′33″。煤矿距镇雄县城7.0km,距贵州毕节市69km,距内昆铁路彝良大寨站210km、威宁站180km,有镇雄至贵州毕节市的省级公路从矿区东侧通过,交通较为方便。
2、矿区范围
根据2007年12月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为融安煤矿更换的采矿许可证(采矿许可证证号5300000720402,有效期自2007年12月至2015年12月),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为2.3965km2,开采标高为+1880~+1360m。
3、煤层赋存及开采条件
井田内主要有两层可采煤层,即C5b及C6a煤层,结构较简单。C5b平均厚2.2m,C6a平均1.41m,均属较稳定型全区可采的中厚煤层,现开采每层为C5b煤层。
水文地质属矿床充水以顶板裂隙含水层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
工程地质类型为以层状结构岩层为主,地形有利排水、岩性单一,构造简单、岩石强度高、稳定性好,故本区为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类型。
根据历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及本次联合试运转期间瓦斯涌出量测定结果,融安煤矿为高瓦斯矿井。
据云南省煤矿安全计量监测站2011年6月的检测报告,C5b煤层自燃倾向性为三类不易自燃煤层,煤尘无爆炸性。
融安煤矿井田范围内共有工业储量1276万t,设计可采储量为786.1万t,按30万t/a设计生产能力扩建,矿井服务年限17.5a。
二、矿井信息化建设情况
回采工艺由原来的炮采变更为高档普采机械化采煤。大大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同时也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信息化建设推进基本情况
(一)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初步形成
一是我矿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总工程师、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机电副矿长为副组长以及各相关科室为一体的信息化建设小组。共同完成、协调、解决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根据国家对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和基本要求和相关的煤矿管理条例,制定了《融安煤矿信息化建设规划》、《融安煤矿信息化建设管理机构》等具体文件。
(二)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
一是信息化建设稳步落实。
融安煤矿瓦斯监控系统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及设计要求,安装了一套KJ90N监控系统,双机热备,备用主机能在5min内正常启动。中心站设置在监测监控室,监控中心配置主、辅监控主机系统各一套,并配置监控终端。同时根据需要接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可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上传,便于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及时掌握各生产矿井的生产情况,对各矿井安全生产实时监督、及时指导安全生产、消除安全隐患。
结合井下采掘部署安排情况,对照设计要求,共安装监控分站9台,安装有甲烷、负压、温度、风速、设备开停、水位、烟雾、馈电、风门等传感器共计76个。安全监控系统做到了定期调试、校正,及时升级、拓展系统功能和范围,确保性能完好,系统灵敏可靠。建立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矿井监控系统中心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当系统发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信息时,能够迅速采取断电、撤人、停工等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发挥安全避险的预警作用。(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规范》(AQ1048-2007)及设计要求,煤矿建设完善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安装了一套KJ277型人员管理系统,双机热备,备用主机能在5min内正常启动并使用。所有入井人员全部携带识别卡,保证了能够实时掌握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能够在定员管理和应急救援中发挥作用。
(3)紧急避险系统
根据矿井扩建初步设计(变更),在井底车场左侧设置有永久避难硐室。避难硐室避险人数均按矿井最大班下井人数76人设计,可服务1151工作面、1153预抽工作面及两掘进工作面。避难硐室按设计要求施工安装,硐室全长60m,其中室生存室长40m(宽3.0m)、两个过渡室均为长3.0m(宽3.0m)。避难硐室建立健全了安全防护系统、氧气供给保障系统、空气净化和温度调节系统、环境监测及人员定位系统、动力保障及照明系统、人员生存系统。相应的食品、饮用水、自救器、设置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监测监控系统等设施以及急救箱、照明设施、工具箱、灭火器等辅助设施已全部安装到位。系统有专人看管和维护,运行正常。
(4)压风自救系统
融安煤矿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在建立的压风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所有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压风供气的要求,进一步建设完善了压风自救系统。在地面建造了压风机房,选用1台
ERC-150SWL型螺杆式空气压缩机(Q=19.2m3/min,P= 0.85MPa,N=110kW,U=380V)、1台
JN110-8型螺杆式空气压缩机(Q=19.8m3/min,P= 0.85MPa,N=110kW,U=380V)。压缩机均有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满足压风自救系统需求。供气主管选用,支管选用。
地面空压机房至井下的输气管路主管均采用Ф108×4.0的无缝钢管从地面沿副斜井铺设到井底车场,Ф50×3.0无缝钢支管接入到井下相关采掘地点。采煤工作面进回风巷和掘进迎头设置了可供36人同时使用的压风自救装置,供气量不少于0.1m³/min。经联合试运转检验,压风自救系统使用正常,符合规定要求。
(5)供水施救系统
融安煤矿按照供水施救系统建设标准,为了减少项目投资,供水施救管路采用与消防、防尘管路共用的建设方案,同时为保证水质符合饮水标准,在地面主管上采用三通闸阀连接至生活饮水管网上,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实现生活用水与防尘用水的供水转换,对井下被困人员提供生活饮用水,解决被困人员的饮水安全问题。
管路敷设管路5700米。主管路直径108mm,支管路直径50mm三通、闸阀均按设计规定安装,并同时根据供水施救系统相关要求,在所有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人员较集中的地点设置供水阀门,保证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实现应急供水要求。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了供水管路的维护,没有出现跑、冒、滴、漏现象。经联合试运转检验,供水施救系统使用正常,能够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求。
(6)通信联络系统
地面通信联络系统使用程控交换机,容量为80门,在地面调度室、监控室、主要通风机房、绞车房、会议室等地点装有HCD129P型电话机36部,可实现矿内互通,在井下配电硐室、绞车房、井底车场、胶带运输机转载点、井下采、掘工作面等重要场所装有直拔地面调度室的KTH-33本质安全型电话机共30部。经联合试运行,矿井通信联络系统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7)语音广播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建立语音中心,广播用户通过语音中心选择在网络中的收听用户接受语音数据,收听用户可以通过视频服务器、数字硬盘录像机客户端或者其他语音客户端收听语音信息。通过语音中心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负载;
语音系统框图
收听用户(TMNVS)广播用户语音中心收听用户(PC客户端)其他客户端
三是加大专业人才培训。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为了与国内煤炭先进行业学习、接轨。我矿派矿领导和信息化施工负责人到周边先进煤炭企业学习。
三、近期发展
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重点加强企业骨干力量信息化专业技术的培训。加强矿山辅助软件矿山CAD、南方CASS、Autodesk 3DMax等技术的应用。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争取达到8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的比例超过50%。
第三篇:贵电信息化材料汇总
贵电信息化材料汇总.txt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更大的勇气。爱情是块砖,婚姻是座山。砖不在多,有一块就灵;山不在高,守一生就行。
1、国家电网信息化建设概述;
2、贵州电网信息化建设概述;
3、电网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应用与特点;
4、电网信息化工程的项目管理要点和实例;
5、电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要点和实例;
6、智能电网;
电网信息化建设,是电网企业业务管理系统和电网管理系统的紧密结合,即ERP+OA和智能电网的紧密集合,它既涵盖了电网企业“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各个操作环节,也涵盖了“状态管理、可靠性管理、风险控制管理、效能管理”的各个管理环节;
电网信息化建设,兼顾了电网企业的现实和未来,它既对电网企业现有模式的改进,巩固“厂网分离”的成果,又引领电网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促进“进一步主辅分离”的改革; 国家电网的SG186工程,是国电“十一五”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其中,ESRI公司提供的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ARCGIS),将实现电网资源的结构化管理和图形化展现,是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是企业级公共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
ARCGIS平台在国家电网公司、华东电网公司、华北电网公司、西北电网公司、东北电网公司均得到了良好应用。
【贵州电网的信息化责任单位和实施单位】:
贵州电网是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注:企业整体实力在国电系统属于中下游阶段)。负责贵州省内的电网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电力销售。公司直属单位22个,并对全省88个县(市、区)供电(电力)局(公司)进行直管或代管。
贵州电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承担机构,分别是承担通信网和数据网建设的“贵州电网店里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承担企业业务管理软件开发的“贵州黔驰店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企业信息化培训工作的“贵州电网远程教育培训中心”。贵州电网信息化水平,目前已经通过B级,正努力实现B+/A级标准。
【贵州电网的信息化成果】:
到目前为止,贵州电力信息技术进一步向综合应用方向发展,已经开始由控制层、操作层、管理层向决策层延伸,其中涉及了电网调度自动化、营销自动化、电力负荷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系统、专业管理等多方面,贵州电力的行业信息化已经呈现出“积极开发、稳步发展、整合系统、实现共享、确保安全”的发展特征,在电厂、电网变电站自动监控、电网自动化调度管理、信息网络安全、企业信息资源规划、信息系统整合、门户与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贵州电网的信息化目标】:
以业务流程重组与再造为核心,把优质服务融入到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去,在技术上重点突出客户服务中心、市场营销服务、配网调度和抢修服务的连动式工作流运营机制,建立完整的营销自动化服务体系:实现配网自动化、客户服务中心、客户关系管理、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的集成和整合,构成全面的客户营销服务信息化体系。
【贵州电网的信息化问题】: 贵州电力的IT管理和业务管理脱节,IT管理处于被动分散状态,并且成本高效率低,首先没有起到以信息化整合业务管理的功效,其次各类系统的基础平台、数据、应用都没有形成交互共享机制,并且,部分系统的业务可用性、可持续性和健康性等问题非常明显。
【贵州电网的信息建设概况】: 【基础网络】:
贵州电力通信网已发展成覆盖全省发供电企业,以光纤通信为主,数字微波通信、载波通信等为辅的现代综合通信网络,已建成光纤通信网络、行政交换网、调度交换网、综合数据网、视频会议系统、数字同步网和通信监控系统。
目前,贵州电力光纤通信网已建成光纤通信双“日”字形环网,线路长超过3300公里,光纤通信站97个,覆盖全省9个供电局、500千伏变电站及220千伏变电站和电厂,不仅承载传统电网调度电话、行政电话、自动化等通信业务,同时承载安全自动装置和继电保护信息等涉及电网安全的重要业务,成为贵州电力信息主要传输平台。
综合数据网络,满足了贵州电力生产运行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贵州电网已建和在建光纤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建成的宽带数据网络,为贵州电力提供了信息高速公路,它将充分整合各种业务数据与资源,为贵州电力安全经济生产提供高效率、高质量服务。【视频会议系统】:
已建成105个分会场的电力可视会议系统,这套系统在双视频流发送、公私网穿越技术、实现三级级联等技术方面,处于国内电力系统领先水平。
【呼叫中心】:
已建成和投运了覆盖贵州电网省、地、县三级电力95598客户服务系统。目前电力95598客户服务系统在省内地区级应用覆盖率达100%,县级局应用覆盖率达93%。【营销管理系统】:
已建成和投运覆盖贵州电网省、地、县三级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目前电力系统营销管理在省内地区级应用覆盖率达100%,县级局应用覆盖率达89%。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在全国首家引入EAM平台开发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系统使用地区覆盖率达100%。该系统引入国外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大量国家、行业、企业标准嵌入系统软件流程,初步实现贵州电网变电、输电、调度、技术监督业务实时在线监管。【贵州电网公司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长城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开发,含系统管理、电网规划、前期工作、投资计划四个功能模块。【数字档案馆】
贵州电网公司数字档案馆系统于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并推广至公司23家直属单位,2009年公司所属88家县级供电企业全部上线运行。档案目录数据、电子原文数据、音频、图像数据达1560857条,总容量达1.8T。系统与电力设计院CAD系统、公司基建信息系统、OA系统、数字档案馆离线系统联接并直接采集和控制数据,保证了档案收集的完整性。【贵州节能发电调度煤耗在线监测系统】
贵州省是全国实行节能减排发电调度的五个试点省份之一。按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要求,继2007年12月在全国率先以设计煤耗进行排序调度后,在2009年9月1日继续率先按“实测煤耗”排序进入调度试运行。“实测煤耗”的核心系统——贵州节能发电调度煤耗在线监测系统——目前贵州省300MW以上机组涉及9个电厂34台机组已经纳入该系统。该系统有机地结合了已有的集团实时生产监管系统和电站信息监管系统的技术成果,是信息化技术与热能专业技术交叉融合的成果范例。
【贵州电网的信息安全建设】:
贵州电网是南方电网实施“南方电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用研究项目”的试点单位,该项目由IBM负责提供咨询,针对安全建设、安全设备、安全监控三部分,实施全面的安全管理规划,建立了管理架构、流程和规划体系。形成书面的《贵州电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划报告》、《南方电网信息安全防护建议方案》和《南方电网主流IT设备安全基线》、《南方电网信息安全十大风险总结报告》等成果。
【贵州电网的信息系统的资源综合管理】:
贵州电网采用了以北塔BTIM为核心的IT综合管理平台,作为全省电网IT资源的统一管理平台,对运行于综合数据网上的各种软硬件资源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集中管理,通过资产管理、资源浏览、全域管理、故障告警、流量分析等功能,形成了有效的运维管理手段,增强了网络整体的安全监控能力。
【贵州电网的信息化规划】:
北京同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接的“贵州电网公司‘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修编”项目于2009年9月11日顺利通过由贵州电网公司组织的评审。该规划将“十一五”前期“GZ383”的信息化均衡发展蓝图,调整为“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统一标准为保障,基于SOA体系构建业务应用,基于ITIL体系完善信息服务,通过数据中心促进信息增值,通过展现中心促进信息交互”,即“两个基础、两条主线、两个中心”的蓝图,规划内容涉及:企业信息化战略、技术构架、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应用系统、信息安全、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信息化人力资源、专题研究等方面。
【智能电网】
我国智能电网由IT和特高压输电“双剑合壁”而成。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信息通信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智能的基本特征是能够实现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主要依靠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目前,我国大电网安全运行控制能力和调度技术装备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形成了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并存的通信网络格局,以SG186工程为代表的国家电网信息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引入特高压输电后,电网控制中心需要专门技术进行安全和经济目标的协调:需要更长时间来优化经济目标,还需要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来考虑安全约束目标。随着进行安全分析的电网规模扩大,为满足实时应用的要求,就需要更高性能的计算机、更多计算机组成集群、更智能的多代理技术来实现。智能电网不仅要求物理电网本身智能化,也要求电网企业的管理实现智能化。智能电网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其建设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这能够带动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发展。
智能电网也并非神秘事物,而是对数字化、信息化等高科技技术的综合应用。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整合已成趋势,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将提升各行业信息化水平。整合和集成企业资产管理和电网生产运行管理资源,从而为电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是发展智能电网的内在动力。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各类电源和用电设施并网接入标准化和电网运行控制智能化,提高电力系统资产的运营效益,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创新商业服务模式,提升电网与客户增值服务水平。
【项目管理】
为应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落实国务院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基本战略,南网公司、贵州电网公司将注入大量资金进行城网、农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保证投入资金能安全使用,按标准、流程、规范对资产进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将系统地分层分类进行培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指自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以使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按建设工程项目不同参与方的工作性质和组织特征划分,将项目管理分为项目监督管理和项目建设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包括工程的成本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主要管理任务为:项目安全管理;项目成本控制;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质量控制;项目合同管理;项目信息管理;与项目开展有关的组织与协调。
第四篇:煤矿信息化建设综述
煤炭工业信息化建设综述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将煤炭企业的生产、物料移动、安全监察、资金流动、人员管理、销售管理及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加工生成信息资源,有选择地提供给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最终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安全生产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它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与企业的发展规划、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密不可分的。信息化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生产、安全、管理”三大领域,近期又逐步拓展应用到了“节能减排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推动力是信息化,路径是综合集成,基础是自动化,方向是智能化。
2、煤炭工业信息化重大意义
煤炭行业的信息化过程是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行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安全生产的完善过程;也是煤炭行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实施大集团战略、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的技术保障。煤矿安全一直是安全生产的最重要领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信息化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帮助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是加强管理现代化、提升市场竞争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在增强生产安全系 数方面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煤炭工业信息化建设,可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预测预判和预防预控能力,推动安全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从程序管理向工序管理的转变,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管理的创新。
3、我国煤炭工业信息化现状
我国煤炭行业信息化起步较早,但90年代煤炭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下滑,信息化进程极大受挫。随着煤炭行业的复苏,信息化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行业管理应用逐渐深入,数字化矿山建设较快发展,信息化管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逐渐形成,煤炭信息化技术创新进展较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正成为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企业将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重要环节,开始积极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二是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已成为煤炭两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从而促进煤炭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行业模式已逐步形成。煤炭企业把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和节点作为信息化研究和应用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与应用成果。神华集团的“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运行3年来,人员不安全行为下降33%,百万吨死亡率降低了20%。
三是煤炭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正从分散孤立向集成方向发展。当前,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工作正在由分散、单一的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向全面、集成、融合的安全管理平台方向发展。多数企业集中在危险源监测、通讯联络、生产过程和设备监控、人员定位等单项系统应用,满足了专业管理需要。也有些先进企业正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化发展,从安全、健康、环境等进行全方位的统筹安排,逐步实现了整体管控和应用效益的提升。
四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已经成为煤炭企业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载体。煤炭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保障了各项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尤其是在安全生产流程标准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和考核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企业还利用虚拟现实及数字模拟等手段,对安全操作的流程、突发事故处理进行模拟,为安全生产应用培训等提供了新手段,提高了工作人员对安全管理制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五是专业化的信息化服务产业正在逐步壮大。随着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商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4、我国煤炭工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煤炭企业正在积极推进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工作,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实际效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两化融合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煤炭行业的一些领导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把信息化建设当作企业自身发展的一个契机、一个机遇,而是认为信息化建设投资大、效益低,甚至是赔钱。二是信息化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应用水平不高,信 息化与安全生产业务的融合不够。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实践中,一些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具体的规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特别是一些矿井扩建,受资金、生产、技术、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就事论事的实施某一套或几套子系统,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三是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四是安全生产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程度较低,硬件设备、软件平台、通讯协议、信息内容等方面标准规范不统一;五是信息化服务能力不足,还有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信息化服务企业规模小、竞争力比较弱、专业化程度比较低,存在着由于产品和服务质量不过关造成重大安全隐患的风险;六是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和专项资金支持,有些已经制定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5、结语
煤炭行业抓安全生产工作和抓信息化工作不能孤立进行,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实用性、先进性、安全可靠性、弹性适应、开放性等原则。各级煤炭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煤炭企业应在政策、典型、推广等方面配合起来,形成合力。科研单位、高校、厂商、通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与企业之间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第五篇:赫章煤矿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
赫章煤矿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
王正谷赫章县煤炭管理局
摘要:通过介绍电子信息化作用及赫章煤矿信息化状况,找出信息化建设落后造成的弊端,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关键词:煤矿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
一、信息化的作用
信息化水平现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人类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信息化主体的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有效提高经营管理决策效率、降低产品与服务成本、拓展网络业务和竞争优势。同时,随着信息技术进入安全领域,信息技术的众多特点在企业安全生产中越来越得到有效利用。
二、赫章煤矿信息化建设状况
1、安装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煤矿:
全县32处煤矿中共有22处煤矿安装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其中与县监控中心联网的煤矿有8处。
2、产量监控系统安装情况:
全县安装产量监控系统的煤矿9处。
3、光缆使用情况:
全县签订光缆使用协议的煤矿22处,已开通光缆的煤矿14处,剩余8处正在准备开通。全县还有10处煤矿还未开通,未开通的原因一是煤矿自身条件无法达到,二是部分煤矿业主对信息化使用的意识落后。
4、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使用。赫章县煤炭管理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已正式开通使用,但由于部分煤矿信息化步伐落后,无法全部覆盖所有煤矿企业。
三、信息化落后造成的弊端
煤炭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煤矿仍处于人工统计汇总的阶段,特别是产、运、销、存、财等业务,大多数企业仍采用手工处理,加上机构不断调整,职能不断变换,工作人员不能相对稳定,企业的统计不全或断档,致使统计汇总口径不一,数据不全,信息收集效率不高,统计过程中人为失误较多,实时监控生产和安全对于大多数煤矿来说还很难实现。
煤矿用人多、机械化程度低、效率低、安全隐患多的问题,反映了煤炭行业的生产经营缺乏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更缺乏先进的管理系统。
四、产生原因分析
(一)煤炭行业的信息化,明显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煤炭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不高,相当多的企业基本处于计算机应用初期阶段(甚至有个别矿连抽一个员工培训微机操作都抽不出来),运行一个或几个业务系统,企业计算机应用处于单机应用为主的阶段。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大量信息不能共享,处于孤立使用状态,不能发挥联合使用带来的效益和便捷,致使无法通过信息化的集成作用支撑企业的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导致煤炭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低下。
(二)行业专用软件研发相对滞后。从本人通过一周以来的网上调查,适合煤炭行业特点和需求的专用软件少之又少,只查出一两个涉及这方面的软件,且涉煤专业化程度都较低。
(三)煤炭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不够。一般企业领导对通讯系统的建设都比较重视,对财务、销售、物资供应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劳动工资这些能够很快对企业发挥明显效益的单项应用系统和大型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明显体现出淡薄态度甚至拒之门外。
通过以上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不管从人力资源、物质条件、个人意识等各个方面,赫章煤矿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比较落后阶段。如何做好赫章煤矿信息化建设,我们还有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