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浅析马克吐温艺术特点

浅析马克吐温艺术特点



第一篇:浅析马克吐温艺术特点

An Analysis of Mark Twain’s Humor in Running for Governor

1.Introduction

1.1 Mark Twain and Running for Governor

Mark Twain,pseudonym of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spent his early life in the river town of Hannibal, Missouri, strategically located on the banks of the Mississippi.Before the Civil War, crowds of people arrived at the town before heading for the west.When he was twelve, his father died, and he was apprenticed to a printer.His schooling was brief.At seventeen he left home and traveled in the southwest and west for the next fifteen years, working first as a traveling printer, then as a Mississippi River pilot, and as a miner, mine speculator and journalist in Nevada.It was in Nevada that he first used the pen name, “Mark Twain”, which spoke of his love of the Mississippi River and his river life.“Mark Twain” was always a welcome river call meaning “two fathoms” and indicating that the water was deep enough for safe passage.In Nevada, he dreamed of striking it rich, but failed.Instead he supported himself by newspaper reporting, specializing in humorous feature stories.With the publication of his Jumping Frog story, now known as The Notorious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 the pen name “Mark Twain” soon attracted the national attention.In 1867, he traveled to Europe and the Holy Land —Palestine.The journey resulted in The Innocents Abroad(1869)which soon became a best seller.On February 2, 1870, he married a wealthy eastern lady, Olivia Langdon, thus beginning thirty-four years of loving and extraordinarily close companionship.In 1872, his second book Roughing It, which recounted his experiences in Nevada, was published.The family settled in Hartford, Connecticut, where Mark Twain met Charles Dudley Warner and William Dean Howells, the most influential literary

critic of the day.Then he finished another work, The Gilded Age(1874)with Warner.Mark Twain’s first real novel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1876)and its sequel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885)helped him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novelists America has ever produced.Mark Twain’s later life was plagued by business disappointments and the deathsof loved ones, his oldest daughter, his wife and his youngest daughter.His works became even more sarcastic.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1889)was an attack on racial discrimination.The Man That Corrupted Hadleyburg(1900),which made troubled inquiries into the nature of man himself, was probably the best of his powerful pessimistic tales.The famous Chinese writer Lu Xun once said that: “Not only Mark Twain’s works make people laugh, but also his pen name.”(Lu Xun, 2006: 179)As a matter of fact, Mark Twain does use humor to make readers laugh with tears.As the founder of American critical realism and famous short story writer, Mark Twain is good at humor, and almost all of his works are full of humor.His humorous language, special writing style and writing skill have attracted the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In American, his position as “The Lincol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s unshakeable.Mark Twain’s short stories are full of special humor and intelligent language.His western-based humor and slangy words had broken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 literature and dug a bright new road of American literature.Running for Governor is from Mark Twain’s early works.It was written in 1870, five years after the American Civil War.In 1865, the war came to an end.President Lyndon Baines Johnson pardoned a part of revolting slave owners and absurdly proposed “equality principle” to accept southern rebels to rejoin the federal states.At the same time, the northern speculators, the south slave owners, the infamous three-K party raged rampantly.Under the pressure of American people’s fight, the U.S.Congress pass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 and announced a black civil rights bill;enacted amendments to the Constitution.However, writing on paper is one thing, the actual line is another.Running for Governor is produced under such a background.

第二篇: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 即 马克·吐温。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著名作家和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又换了不少职业,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1]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个人作品 《马克·吐温自传》

《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1876年)

《乞丐王子》(1882年)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年)亦称 “顽童流浪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三万元遗产》

《案中案》

《苦行记》

《坏孩子的故事》

《火车上的嗜人事件》

《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

《田纳西的新闻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样编辑农业报》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 《康州美国佬奇遇记》(1889年)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访问》

《一个真实的故事》

《法国人大决斗》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他是否还在人间》

《和移风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镀金时代》

《人的五大恩赐》

《傻子旅行》

《巾帼英雄贞德传》

《百万英镑》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康涅狄克》

《竞选州长》

《卡县名蛙》

《田纳西的新闻界》

《被偷的白象》

《稀奇的经验》

《麦克威廉士太太与闪电》

《谈撒谎艺术的没落》

《爱德华·密尔士与乔治·本顿的故事》

《乞丐公主》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

《为艾德带来好运的玩笑》

《亚当和夏娃的日记》

《傻瓜国外旅行记》

《活着还是死去》

《傻瓜威尔逊》

文学特点编辑

马克·吐温的作品有三个特色:

第一,他在西部幽默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极度夸张的艺术想象。

第二个特点是:作品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这个“我”像中国相声里的主人公一样,扮演各种喜剧性人物。他们大都天真、老实、无知,思想单纯,什么事都一厢情愿,结果常常事与愿违。马克·吐温用天真老实人做主人公是有意识的。主人公总是怀着某种理想或某种单纯的想法,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说明他这个理想是不现实的,行不通的,而他越不明白这一点,就越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里含有讽刺。他在《自传》里总结他写幽默小说的经验,说“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儿和花絮。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坚持三十年”。“三十年”,是指从他开始写作至写自传时为止。他所谓“训诫人家”是说他写小说含有抑恶扬善的严肃的创作目标。

人物评价编辑

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触角扎根于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随着生活阅历加深,马克·吐温对美国表面繁荣掩盖下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开始在作品中探讨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个时期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他在继续观察社会的基础上加深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的思考和探索时期,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是这一时期作品的主要特点。其作品的基调也由早期的幽默乐观转为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笔锋更加犀利,讽刺更加激烈,幽默讽刺中批判的成分增强了。作品生活画面的广阔和人物形象的确立,反映了作者艺术技巧的更加成熟,更具有魅力,更为丰富多彩。

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他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他是美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切当代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一本叫《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

第三篇:京剧艺术特点

京剧的艺术特点,首先於它的表演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艺术。我们知道,凡是戏剧都是综合艺术。但是这种综合艺术和我们所说的综合艺术不是一个概念。一般说戏剧是综合艺术,指的是:戏剧是包含文学、表演、美术制作、灯光等部门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但京剧只就表演这一项,本身就是综合艺术,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如果把音乐、美术(包括化妆、脸谱、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灯光、服装(刺绣工艺)、道具(工品制作)等等都包括在内,京剧实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艺术。京剧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不能照搬生活。京剧不是把生活当中的自然形态,如实地照搬上舞台,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根据,进行高度的概括。把生活中的形态、语言、动作加以提炼、夸张、美化、装饰,形成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段,再用来反映生活,这是京剧最根本的美学特点。

1、始于离者京剧,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京剧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京剧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京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第四篇:海明威艺术特点

海明威写作特点与艺术风格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高度艺术才华的大作家,艺术个性异常鲜明。他不拘

泥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不属于任何现代主义流派,而是兼采各家之长,自

成一体,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他的创作对于我们来说无疑具有

重要的艺术借鉴的价值。本文从海明威表现手法中的含蓄与明晰、大于题材内涵的潜在

主题、含有“潜台词”的人物对话与内心独白、充满象征与饱含寓意四个方面,对其创

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作了解析与探讨。

一位艺术家的伟大,在于他独特的创造和天才的发现,使自己的作品无论在创作方

法和艺术风格方面都完全不同于“这个”或“那个”。美国现代大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正是这样一位伟大而卓越的艺术家,他根据著名的

“冰山原则”所创造出来的一系列作品,彻底地摒弃了旧的传统小说之模式,对题材、人物、文体风格和结构形式,毫无宽容地排斥仿造。那自成一体的简约、洗炼、耐人寻

味的艺术风格,在大西洋两岸曾经拥有大批追随者和模仿者,在欧美文坛上的影响至今

不衰。那些以大无畏的精神直面人生悲剧的故事,为一代又一代人反复阅读。创作实践

告诉我们,艺术家一旦因某种刺激模式的诱发,点燃生活积累的“柴草”,萌发出不可

遏止的创作冲动。就会造成心理上的驱力和张力,推动他们进入构思过程。任何人都不

会否认,海明威的小说读来有一种自然感人的力量,只要细加分析就会发现,那散乱而

又貌似粗硬枯燥的文风外壳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情绪主线,正是这一主线将生活的

断面串联起来并形成了一组组生活流,倾诉着作者关于人生的话。

海明威曾把文学创作比喻成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看得见的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八分

之一,而隐藏在水下的则是八分之七。这象征着作家在创作实践上对形式美的追求,也

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创作个性。他在浩瀚的生活海洋中选取、提炼最富有特征的事件和细

节,将自身主观的态度和感情隐蔽起来,以简洁凝炼的笔法,客观而精确地勾勒出一幅

幅富有实感的生活画面。这些用文学直接表现出来的生活画面,是作品看得见的“八分

之一”,犹如裸露在水面上的轮廓清晰、晶莹透明的冰山一样,鲜明突出,生动逼真。

给读者造成一种意境,唤起他的想象力去开发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使他在强烈 的感受中对现实生活作出自己的结论。通观海明威的小说,几乎觉察不到作家本人的存

在。他认为,让读者感觉的东西应该比让读者理解的东西多些。作家应从两个方面把握

读者,一是读者对感情暗示的感觉,二是读者对该作品的想象力和同情心程度。因此,海明威从不企图在作品中说明自己的倾向性。他的一个早期短篇《雨中的猫》(A Cat

in the Rain)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危机。一对在意

大利旅行的美国青年夫妻,雨天里在旅馆外面的一张桌子底下发现了一只避雨的猫。妻

子由此想到,要有一只小猫抱在怀里,抚摸着它,听着那咪咪的叫声该有多好。于是她

要到外面去抓那只猫。不料猫却跑了。她回到房间,从镜子里看到自己那剪得短短的像

似男孩的头发,突生厌恶之感。她“想要坐在自己家里吃饭;用自己家的刀叉;想点燃

蜡烛;想要春天到来,想要站在镜子前梳头;想要一只猫;想得到一件新衣服……”,她究竟追求什么?自己也说不清。这里通篇无一处提到主人公的精神状态,作者仅仅抓

住了她那几个似乎毫无意义的下意识支配的行动,就使她那苦闷无聊的情绪跃然纸上:

她在国内深感精神抑郁,企图在外出旅行中排遣这种痛苦,但旅行的结果仍使她感到无

聊无望。

短篇小说《世上之光》(The Light of the World)中那隐而未现的蕴意也十分明

晰。小说叙述的是尼克和朋友汤姆在火车站候车时的见闻。当时与他们一同等车的还有

五个妓女和一个同性恋的厨子。攀谈中,厨子无意说起他打算去凯迪拉克。由于这地名 的缘由,他们又联想到了著名的拳击家史蒂夫·凯切尔。不料这一名字随即勾起了其中

两位妓女的心事。她们俩都自称是史蒂夫·凯切尔唯一的情人,于是便起了一场激烈的

舌战。两人争风吃醋,互不相让,嚎啕痛哭,都想通过自己真情实感的宣泄去赢得拳击

家的归属权。这篇小说犹如一则哑谜,读者难以一下子把握其中的蕴意,也无法判定作

者的真实意图。故事中的厨子这一似乎是无足轻重的角色往往会被读者忽略,几句短短 的插话犹如舞台上一两下短促的锣声,稍纵即逝,毫不引人注意。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他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他知晓内情,比其余的人物更清楚个中的荒唐。正是他的问话,才推波助澜,使故事步步发展,把金发妓女的叙述逐渐导向谬误的死角。整个过程中,尼克一直在以冷静的目光观察着一切,而其内心的想法全部省略不提,隐约间,作者

才通过他略微吐露一点消息。临结束时,尼克对艾丽丝的印象显然发生了变化,由一开

始的惊愕和厌恶转变成了喜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初涉世界的尼克了解其中 的隐秘?会不会他像厨子一样看出了其中的破绽,看出了艾丽丝和金发妓女争风吃醋的

真正原因,继而对艾丽丝寄予同情并由此产生好感呢?这里,海明威给读者留下了广阔 的揣摩和思考的空间,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他创作中的特色:蕴藉含蓄。只要细细地琢磨、思考,主题是明晰不过的:故事中的妓女强颜欢笑,逢场作戏,谁能窥透她们心中的

酸楚和难言的怨哀?只有一点是可信的:她们忆及当年如花似玉的光景,想到韶华飞逝,光阴不复,终而引发出了涟涟的泪水;她们渴望光明,并时刻在寻求精神上的庇护和

心灵上的慰藉。

含蓄与明晰,是海明威艺术追求上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为了取得含蓄的艺术效果,关键在于使“露出水面的部分”坚实牢固,也就是要使作品的画面鲜明突出、生动逼

真,有实感。画面模糊,会使思想感情晦涩,令人难以捉摸;画面单薄,会造成思想感

情浅露,使人没有回味的余地,引不起联想。因此,海明威曾特别强调:“作家写得真

实,读者才能强烈感受到他省略掉的东西,犹如他说出了一般。”

大于题材内涵的潜在主题及灵魂大于躯壳的人物形象,使海明威的作品在叙述风格

上令人耳目一新。他擅长于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去清新、自然地塑造人物形象,并通过着

墨不多的写景,情景交融地烘托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海明威笔下的一页页画卷上,往往见不到浓墨重彩,也较少有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是素描式地把生活在狭隘小天

地里的孤独人物勾画出来,使他们具体、生动地跃然纸上。短篇小说《桥畔的老人》(Old Man at the Bridge)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朴实无华的文字和淡淡的写景,烘托出了

一个孤身老头在战火纷飞、人们竞相逃命时所特有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了战争的罪恶

。故事一开始,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幅逼真而又生动的画面:在车水人流争相渡河的画

面底色中,一个满身尘土、波惫不堪的老人,孤零零地坐在桥畔的路旁。当一个在桥头

负责侦察敌情的士兵走上前去,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时候,老人布满愁容的脸上露出了一

丝笑容。这“一丝笑容”反映了老人内心对故乡的感情。尽管战祸临头,但一提及自己 的故乡,他由衷地流露了笑意,这“一丝笑容”实际上也道出了千千万万战时的人们对

故乡的眷恋之情。小说通过士兵与老人短短的十多句日常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世界揭示

了出来。原来这个七十六岁的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平时,他所饲养的一只猫、两只山羊和四对鸽子是他相依为命的伴侣,也是他整个心灵的寄托。眼下,纷飞的战火

逼得他弃家外逃,而此时此刻盘踞他全部心灵的,依然还是这些曾与他朝夕相守的禽畜,他既为自己被迫和它们分离而极度内疚,更为它们可能将会遭到的不幸结局而忧心忡

忡。乃至到故事接近尾声时,在曾经是车水人流的浮桥上,在阴霾密布、云幕低垂、一

片灰暗的画面底色之中,这位满身尘土的老人瘫倒在桥畔的路旁,嘴里还依然在唠叨着

“我一直就是照看家畜的”。至此,《桥畔的老人》这部小说的全部内涵都由景被最终

盘托了出来。

我们知道,海明威的作品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不衰的一席之地,其中一

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对语言驾驭熟谙自如,懂得“如何以最简单的词句来表达最复杂的思

想,如何使语言朴实无华”。他的一部不过三千余字的小说《十个印第安人》(Ten In

dians),描写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断,然而,海明威却使这一普通的生活片断潜藏

了丰富的容量,让它浓缩地体现了尼克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整个时期的心理活动。小说

以“十个印第安人”为标题,并且一开头就把焦距对准九个醉倒在路上的印第安人。惜

墨如金的海明威描写了乔·加纳把醉倒在地的印第安人拖到路旁的细节,记录了尼克与

加纳一家关于这些印第安人的谈话,总共不过四百来字。这些描写和谈话,简约地显现

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与风俗,可见在小说开头,那九个印第安人是被突摆在主要位置 上的。然而,随着加纳马车的行进,他们便很快被遗留在原处,再也没有被提到过。作

家为何对这九个印第安人作如此的艺术处理?展示尼克少年时代的社会生活环境,是描

写尼克成长的重要环节。可海明威对于“冰山原则”的艺术追求,使他不愿为正面讲述

这一环节花费笔墨。精选存在于尼克周围的一般人并采用特写镜头式的艺术手段突现他

们,以强化读者对于尼克生存环境的感知,是作家艺术处理这一环节的决窍。对九个印

第安人的强化使读者注意到:密执安州北部的彼托斯基城郊外,是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杂

居之地,在那里,白人与印第安人相处较好,印第安人能自由地遵循他们的文化习俗生

活。尼克的家就座落在郊外的一幢夏季别墅里,他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无疑,印第安

人及其文化对他曾产生过相当的影响。然而,展示尼克成长的社会生活环境,并非这部

小说的主旨,过多地描写印第安人,势必产生喧宾夺主的作用,掩盖小说对于尼克心理

层次的揭示。故那九个印第安人完成了他们存在于作品中的任务后,作家便让他们迅速

在作品中“淡化”了。

《十个印第安人》之所以具有厚实的容量,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海明威善于辩证地运

用“强化”与“淡化”相结合的艺术手段,赋予一个极小的时间和空间以丰富的容量,竟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展示了诸如性心理、自我意识这样的重要心理层次,反映了诸如

社会生活环境、家庭环境这样纷繁的历史背景,实不多见。这正如英国文学评论家赫·

欧·贝茨所说的那样:“海明威所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

接相通,产生光鲜如画的感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他

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他删去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 的比喻;清除了古老神圣、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经受了锤

炼的文字,眼前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

研究海明威小说语言风格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小说中的对话。海明威的对话

成为美国几代作家模仿的榜样,影响深远。他写出了绝对“风格化了的口语”,并使其

具有持久的真实美。他不但追求对话的语调、语气、用词等方面的真实,而且追求对话

人的感情、态度、性格等内在的真实。

海明威的小说对话单刀直入却寓意深邃,虽有较强的跳跃性且相互之间似无明确紧

密的联系,但读者却可感受到对话内在的、强烈的、迅速过渡的感情与思想产生的凝聚

力量。这种对话写作风格收到的效果相当惊人,它常常连说话人的手势、动作、表情,甚至说话时的环境和气氛都不重视,它留给读者充分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小说《白象似 的群山》(Hills Like Elephants)是海明威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该故事讲述了一

个姑娘在一个男人的陪同下去马德里做一次违章手术。他俩于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在一

个小车站候车,一边慢慢地喝着啤酒,一边漫无边际地谈着话。在这篇小说中,读者根

本看不到作者的踪迹,只有西班牙某个小车站的一个场景。男主人公叫什么?多大年龄

?是何社会职业?住所哪里?面临着这次手术那姑娘究竟在想些什么?她为什么要说群

山看上去像一群白象,接着又说不像?她为什么要反复询问那男人对这次手术的态度? 她又为什么要恳求那男人保持沉默?……对这些,海明威完全可以作一番详细的解释,可他却不愿意让读者感到自己的存在。这在读者于小说表层里找不到海明威的同时,他

们感到这个故事背后的确隐藏着什么:

“你说什么?”

“我说我们本来可以舒舒服服享受生活的一切。”她说。

“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不,我们不能。”

“我们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不,我们不能。”

“我们可以到处去逛逛。”

“不,我们不能,这世界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了。”

“是我们的。” “不,不是。一旦他们把它拿走了,你便永远失去它了……”

这部仅四千余字的短篇,除开头一段简明如画的景色描写外,几乎通篇皆为对话。

这种做法一反欧美传统小说的惯常模式。按照行文习惯,人物说话得具备作家所赋予的

各种情绪、神态。因此,在对话之前往往加上一串长长的状语修饰成份。可海明威却一

字不着。他这样做的用意十分明显,是为了让读者更注意对白内容的本身。至此,那位

将要做人流的女子的内心恐惧、不安、恼怒与烦躁,都是在她的言语中让我们体味出来 的,而不是作家额外地给我们点出来的。

海明威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杀人者》(The Killers),被美国评论

界称之为短篇的经典。该篇小说的主题是揭露美国社会的黑暗,但作者并不以情节或人

物性格的典型化以及它们发展的逻辑去揭示、深化这个主题,而是客观地、“照相式”

地描写一件十分普通的事件的前后经过。作者绝不对情节和人物发表主观议论,甚至避

免使用带感情色彩的形容词。遵循冰山原理,《杀人者》把大量情节隐匿于水下,个中 的每一处细节都可以引导读者进入另一个广阔而又丰富的世界。以下是该篇的结尾:

“我要离开这个城镇。”尼克说。

“行。”乔治说。“走了也好。”

“他明明知道有人要杀他,却还呆在家里等死,想起来真受不了。真他妈的太可怕

了。”

“得了吧,”乔治说,“你干脆别去想它。”

这几句对话似乎语不惊人,因此易被人忽略。然而这却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我们可

以根据他们的这一对话深入到水面之下:尼克为什么急转直下对暴力产生了如此过敏的

反应?乔治为什么能处之泰然?造成他俩不同反应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再回过头去重新

审察前面的各个细节,寻找这些细节之间的相互联系,那么就会发现,作者是在向读者

阐述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社会问题。这种写法不仅具有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而且可以

使有限的篇幅包含想象不尽的深广内容。

在《尼克故事集》(The Nick Adams Stories)中,许多篇的对话都有其特殊的妙

用。《印第安人营地》(Indian Camp)中,医生自夸手术成功,与产妇丈夫因害怕而自

杀形成对照,乔治反讽式的恭维又起了“旁观者清”的作用,结果医生的自夸反倒成了

“当事者浑”的戏剧性的自我暴露。《十个印第安人》中,醉倒在公路上的印第安人只

有九个,第十个是谁呢?原来是尼克的女友。她是怎么倒在地上的呢?尼克父亲只说了

这么一句话:“她跟弗兰克·瓦思本在树林里,被我偶然遇上的。他们在一块儿好久了

。”尼克追问:“他们快活吗?”父亲回答:“我想是快活的。”于是尼克想“我的心

碎了。”这里,对话起了许多文字才能叙述清楚的人物的顿悟。《拳击者》(The Batt

ler)中疯人的对话和《三天大风》(Three-Day Blow)中醉酒者的对话,让我们看见了

他们发病、微醉时的神态。《世上之光》中,妓女间的争执透露出了畸零人崇拜名流那

种真诚背后的辛酸。

人物的内心独白也是人物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海明威在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时从不

直接出面进行冗长的心理分析,而采用内心独白,让人物进行自我“表露”。他作品中

人物的内心独白之多,有时使人感到腻味单调,但许多精彩的独白却诗意盎然,蕴涵着

深刻的哲理,起着加强作品的潜在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一个洁净而又明亮的

地方》(A Clean,Well-Lighted Place)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班牙为背景,通过酒

吧间两位侍者的谈话以及他们对待一位年老顾客的不同态度,表现了战后西方人中普遍

存在的孤独感和绝望情绪。非正义的战争粉碎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也粉碎了他们的

梦想和信仰,许多人对生活持虚无主义的态度。故事中最精彩的一段是年长侍者的独白

:我们在乌有上的乌有;愿人都禀你的名为乌有;愿你的国度乌有;愿你的旨意乌有,如同乌有在乌有上……万福乌有,乌有无量,乌有与汝同在。“Huailnothing,full of

nothing,nothing is with thee.”这是年长的侍者在背诵祈祷词。海明威的原文中用 nothing和西班牙语中意义相近的nada取代了祈祷词中许多重要的词语。该内心独白深刻

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绝望到了连上帝都不信仰的程度。

评论家一致赞扬海明威善用口语和人物的内心独白,将生活源源本本地传达给了读

者。这样的创作所走的是一条大众化同时又化大众的道路。像那么地省字惜句、叙述精

确却又充满深刻底蕴的艺术语言,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俯拾皆是“冬季一开始,雨便下个

不停,而霍乱也跟着来了。不过当局设法防止,所以到末了军队里只死了七千人。”(《永别了,武器》第一章最后一段)

如此平静的叙述一场大瘟疫,但在读者心中却能引起震惊,一种难灾感不禁涌上心

头。

“唉,杰克,”勃莱特说:“我们要能在一起该多好。” ……

“是啊。”我说,“这么想想不也很好吗?”(《太阳照常升起》最后两句)

这最后的一句用的是表示与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我”是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因受伤而失去性功能的美国青年。他热恋着勃莱特·阿施利夫人,但负伤造成的残疾使

他对性爱可望而不可即。对此,他嗜酒如命,企图在酒精的麻醉中忘却精神的痛苦。海

明威并没有用多少笔墨去描写他的心理,铺陈他如何苦闷等等。但上述两句简短的对话

却道出了这对相爱又不能结合的男女的不幸,道出了“我”的无可奈何。

综观海明威短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第一个印象是它们的具体、坚实、清晰。但其

内涵,即那个“八分之七”,又是那么不具体、不固定、不清晰。新颖含蓄的人物对话

与内心独白,赋予了作品不衰的生命力。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具体与含混之间,存在

一个美学问题,值得小说美学家们去深入探究。

象征性和饱含寓意是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又一个方面。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觉

或想象的图象标志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它可通过意象来诱发欣赏者的经验和情感 的表现,以使文学作品产生强盛的生命力和永久的艺术魅力。深晓此道的海明威运用象

征、寓意的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再让读者从具体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

情感的表现,去挖掘其中的意蕴,藉此更妙地体现他冰山原则“八分之一”与“八分之

七”的关系。

小说《一天的等待》(A Day's Wait)叙述了由于父子两人的隔阂而引起的一场误

会,使得孩子把普通的流感病当作死亡来临前的痛苦等待,表现了两代人思想的隔膜与

彼此间不能互相了解的隐痛。题材虽小,主题深远;落笔不多,含意隽永。那通俗浅显 的家常口语,就似生活中原有的那样自然真实。该故事中插进一段父亲外出打猎的场景,正是作者运用对于自然的描写来象征人物的心理和命运。主人公从一个平静的生活场

所一下子进入了冰天雪地之中,在奇丽的自然风光中漫游,恰似异军突起,给人突兀、跳跃之感,似乎与全文风格不很协调,然而这里却蕴握着作者的相当深意。冰封雪冻的

日子,主人公却追随在那一片纯洁无垠的自由天地间,一声枪响,打破了大自然的岑寂,宣告了只有人类才是这一切的主宰。雄浑昂扬的风格,高雅别致的情趣,让读者于隐

约间看到了父子之间在性格上的共通之处:坚定,豪放,沉着,勇敢。父亲是作为一个 征服自然的狩猎英雄出现在读者面前的,那冰雪、荒草、土坡,鹌鹑都是他征服的对象

。而孩子也自然地接受了父亲的教育和陶冶,他也要成为堂堂的男子汉。至此,海明威

笔下的两大主题“孤独和死亡”在作品中都涉及到了,尤其是死亡的阴影自始至终笼罩

全篇。从孩子面对死亡的不屈态度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本人对于死亡的理想风度:人类

是万物之主宰,人虽不能避免死亡,但也不应该畏惧死亡。海明威的精神主旋律对人生

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它给空洞的生活带来了意义,给无价值的生存赋予了本质。

1937年,海明威曾在《老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古巴渔夫的通讯。195

2年,他根据这个素材写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the Sed)并产生

了“轰动效应”。1954年又因这一作品在文学上的成就而荣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

宝座。海明威在这一小说的创作中自觉地摈弃了对社会生活的描写,以一系列象征、充

满寓意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主人公三天三夜的海上捕鱼活动的描写,生动而又自然地塑

造了一个富有寓意的概括性的艺术形象,使这部作品成了一部具有寓言性质的散文体哲

理叙事诗。老人山蒂埃戈在精神上始终没有被击败。小说一开头就写道:“他的一切全

是老的,除了他的眼睛。眼睛跟海一个颜色,很愉快,没有战败过。”眼睛是心灵的窗

户,老人的那双眼睛跟那象征着厄运的破帆相对照,揭示出了他绝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

特征。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山蒂埃戈犹如童话中的人物与动物交往一样,把鸟儿、大鱼

等动物当成懂得人情世故的有理性的生物看待,不断同它们谈心,“争论”,向它们倾

吐自己的情感和心声。他对鱼的讲话庄严、刚毅,表现出内心的自豪感及坚强的毅力;

他对鸟儿说的话则比较柔和,表现出他那由于孤独而产生的痛苦以及寻求支援的心情。

作品中多次提到老人梦见狮子。狮子是力的表现,是强者的象征。一再梦见狮子,正象

征着老人对力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海明威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自身的人生哲

学与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虽然老渔夫与大鱼搏斗的结局是拖回了一副骨架,但他在精神上却始终是个胜利者。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一个人,可就是打不垮他。”海明威笔

下的主人公尽管是悲剧性的,但正如尼采所说:“既然人生是一场悲剧,那么就让我们

把这场悲剧表演得轰轰烈烈、威武壮观吧。”这些人物有着尼采“超人”的品质,泰然 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地再次奋斗,至死方休。这种于深沉、迷惘而又巨大悲哀中的追

求,是一种面对死亡和失败的顽强而又执着的拼搏。

曾被海明威称为“我所尊重的唯一的批评家”贝瑞孙,在评论标志着海明威最高成

就的《老人与海》时说:“《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乐曲,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

尔式的,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既沉着又激动人心。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任何

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散发出象征和寓意,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亦是如此。”作

品中的山蒂埃戈实际上代表着整个人类,大海象征着变幻无常的社会生活,马林鱼象征

着人类的理想,而鲨鱼则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因此,老人与大海之间、老人与鲨

鱼之间的激烈搏斗,便成了人与世界、生与死的搏斗。海明威以这种富有寓意的形式表 达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前景的看法。故事中的曼诺林准备充当老人的助手,再次

出海,这象征着人类的才智和精神力量将一代代地传下去,预示着人类未来的胜利。

在人类社会遭到史无前例的摧残之后,把“硬汉气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与邪恶势

力相抗衡是海明威小说主人公的重要特征。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s of K

ilimanjaro)中,腿部受伤不得医治的哈里,在荒野上一步步地迈向死亡。“死自有一

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那非洲最高的一座山——乞力马扎罗

山上的皑皑白雪,以及僵立在雪峰上的豹子”,便是这种感受的象征。面对死亡紧逼的

胁迫,哈里的心里由厌恶、恐惧逐渐转变成为理解、坦然,最后发展到超脱、神往。于

是在前方,极目所见,他看到,像整个世界那样宽广无限,在阳光下显得那么高耸、宏

大,且白得令人难以置信,那是乞力马扎罗的方形的山。他最终明白了,“那儿就是他

现在要飞去的地方”。就这样,海明威将作品的整体寓意包容在了象征性意象之中,并

由此而获得了湛美的艺术效果。

在资本主义垄断时代曾亲身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身上有过200多块弹片并绝无

仅有地读到过自己讣告的海明威,对生命与死亡自有他独特的感受。运用象征和寓意的

手法,海明威在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Bell Tolls)中满怀真情地

写道:“生命是山坡上微风吹拂中起伏的田野。生命是一只翱翔在空际的雄鹰。生命是

胯下的骏马,是横在马鞍上的卡宾枪,是山岗,是河谷,是河流,是岸边的树林,是远

方的原野,是身后的山峦。”生命无处不在,是永恒的。正义的事业像生命一样永存。

作者通过主人公乔丹为炸毁一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桥,在敌后一小股游击队里三天

三夜的活动,歌颂了西班牙人民和反法西斯战士的英勇献身精神。

海明威的创作始于本世纪20年代。这是一个许多现代主义流派纷呈文坛的时代,其中有不少从思想和艺术方面给了海明威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前辈作家的指点下,海明威广泛吸收传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同时兼采现代主义各家之长,并勇于创新,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今天,海明威继续受到世界的青睐,包括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和沉重历史

负荷的东方古国,这个20世纪40年代遭外敌侵略时他曾用作品和报导予以同情和支

持的国度。海明威的确是个成功者,他给人们奉献了一个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永恒的艺 术世界。他的作品穿越不同民族、国家和制度的屏障,在整个世界的空间流传,海明威 的名字逾越了死亡的威胁,在时间的长河中获得了永生。

第五篇: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著名作家和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又换了不少职业,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1]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

马克·吐温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6名[2]。

2015年1月,位于纽约州的美国文豪马克-吐温墓地纪念碑上的一块铜质肖像浮雕日前被偷,警方正在调查。[3]

1839年秋,马克·吐温一家迁往密苏里州汉尼拔(Hannibal)的一个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这就成为了他后来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顽童流浪记》中圣彼得堡的城市的灵感。那时,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而年轻的吐温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了往后在他的历险小说中的主题。马克·吐温是色盲,而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诙谐玩笑。1865年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使他全国闻名。1873年他同查·沃纳合写的《镀金时代》,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 马克·吐温的作品有三个特色:

第一,他在西部幽默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极度夸张的艺术想象。

第二个特点是:作品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这个“我”像中国相声里的主人公一样,扮演各种喜剧性人物。他们大都天真、老实、无知,思想单纯,什么事都一厢情愿,结果常常事与愿违。马克·吐温用天真老实人做主人公是有意识的。主人公总是怀着某种理想或某种单纯的想法,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说明他这个理想是不现实的,行不通的,而他越不明白这一点,就越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里含有讽刺。他在《自传》里总结他写幽默小说的经验,说“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儿和花絮。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坚持三十年”。“三十年”,是指从他开始写作至写自传时为止。他所谓“训诫人家”是说他写小说含有抑恶扬善的严肃的创作目标。[ 车票

马克吐温一次乘车外出,火车开得很慢。当查票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查票员调侃道:“我还真没看出您还是个孩子呢!”

马克吐温回答:“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上车时还是个孩子哩。”

广告 一位商界阔佬对马克吐温说:“我想借助您的大名,给敝公司做个广告。”马克吐温说:“当然可以。” 第二天在马克吐温主办的报纸上登出了如下文字:

一只母苍蝇有两个儿子。她把这两个儿子视若掌上明珠,爱护备至。一天,母子三个飞到某某商业公司的商店里。一只小苍蝇去品尝包装精美的糖果,忽然双翅颤抖落下来,一命呜呼!另一只小苍蝇去吃香肠,不料也一头栽倒,顷刻毙命。母苍蝇痛不欲生,扑到一张苍蝇纸上意欲自杀,尽管大吃大嚼,结果却安然无恙!

阔佬看完广告,气得直翻白眼。

必须站着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一个小城市演讲,他决定在演讲之前先理理发。

“你喜欢我们这个城市吗?”理发师问他。

“啊!喜欢,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马克吐温说。“您来得很巧,”理发师继续说,“马克吐温今天晚上要发表演讲,我想您一定是想去听听喽?” “是的。”马克吐温说。

“您弄到票了吗?” “还没有。”

“这可太遗憾了!”理发师耸了耸肩膀,两手一摊,惋惜地说:“那您只好从头到尾站着了,因为那里不会有空座位。”

“对!”幽默大师说,“和马克吐温在一起可真糟糕,他一演讲我就只能永远站着。”

登记

马克吐温有一天来到一个小城市,他想找一家旅馆过夜。旅馆服务台上的职员请他将名字写到旅客登记簿上。

马克吐温先看了一下登记簿,他发现很多旅客都是这样登记的,比如:拜特福公爵和他的仆人…… 这位著名的作家于是也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子。”

吃鱼

马克 吐温收到一封信.这是一位青年人写来的,他想向马克 吐温请教成为大作家的诀窍.信中说:“听说鱼含大量的磷质,而磷是有利于脑子的.看来要成为一个大作家,一定要吃很多鱼吧?但不知道你究竟吃的什么鱼,又吃了多少呢?” 马克 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条鲸才行.” 代言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得彪应邀参加同一晚宴。

席上演讲开始了,琼西·M·得彪滔滔不绝,情感丰富他讲了20分钟,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然后轮到马克·吐温演讲。

马克·吐温站起来,面有难色地说:“诸位,实在抱歉,会前琼西·M·得彪先生约我互换演讲稿,所以诸位刚才听到的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的倾听及热情的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琼西·M·得彪先生的讲稿,因此我无法替他讲了。请诸位原谅我坐下。”

浪漫与历史

法国名人波盖取笑美国人历史太短,说:“美国人没事的时候,往往喜欢怀念祖宗,可是一想到祖父一代,就不能不打住了。”

马克·吐温回敬说:“法国人没事的时候,总是想弄清他们的父亲是谁,可是很难弄清楚。” 尴尬

当马克·吐温还是一个不大知名的作家时,有人把他介绍给格兰特将军。

两人握过手后,马克·吐温想不出一句可讲的话,而格兰特也保持平日的那种缄默态度。最后还是马克·吐温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将军,我感到很尴尬,你呢?”

去哪里?

马克·吐温外出乘车。当列车员检查车票时,他翻遍了每个衣袋,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车票。刚好这个列 车员认识他,于是就安慰马克·吐温说:“没关系,如果您实在找不到车票,那也不碍事。” “咳!怎么不碍事,我必须找到那张该死的车票,不然的话,我 怎么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呢?”

双胞胎

马克·吐温常常向人说起他小时候的一段伤心往事。据说,马克·吐温出生时是双胞胎,他和他的双胞胎兄弟两人长得一模一样,连他们的母亲也分辨不出来。

有一天,保姆为他们洗澡时,其中一个不小心跌入浴缸淹死了,没有人知道淹死的究竟是双胞胎中的哪一个。

“最叫人伤心的就在这里。”马克·吐温说,“每个人都以为我是那个活下来的人,其实我不是。活下来的是我弟弟。那个淹死的人是我。”

最幽默的遗言

幽默了一辈子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临死也不改本色,向床边一群与他告别的人说了一句:“再见,我们很快还会相逢呀!”就与世长辞了。此举让他的亲朋好友目瞪口呆,哭笑不得。因为,“再见”虽然无法逃过,但谁也不想和他很快“相逢”。

聪明的蚊子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某地旅店投宿,别人事前告知他此地蚊子特别厉害。

他在服务台登记房间时,一只蚊子正好飞来。马克·吐温对服务员说:“早听说贵地蚊子十分聪明,果如其然,它竟会预先来看我登记的房间号码,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

服务员听后不禁大笑。结果那一夜马克·吐温睡得很好,因为服务员也记住了房间号码,提前进房做好灭蚊防蚊的工作。

说谎

曾有一位专门喜欢在细节上吹毛求疵的批评家指责马克·吐温说谎。马克·吐温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会说谎,没有说谎的本领,对谎话是怎样说的一点知识都没有,你是怎样判断我是说谎呢?只有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有权这样明目张胆地武断指责。”

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办事员美国小伙子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伦敦的两位富翁兄弟打赌,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大钞借给亨利,看他在一个月内如何收场。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仅没有饿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并且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文章以其略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大师小说中讽刺与幽默,揭露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是马克·吐温作品精选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品,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短篇小说。小说《百万英镑》中的那个年轻人,恰是马克·吐温的真实写照,他在美国内华达州“淘金热”股票泡沫中的经历,堪称屡战屡败,屡炒屡输,最终只能“不做那没影儿的发财梦,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马克·吐温以幽默讽刺见长,少了一份刻薄,多了一份亲近,更易打动人心、赢得共鸣。《百万英镑》也不例外,生花妙语随处可见。“我”难以忍受衣服店服务员的鄙视,挑战性的递上百万钞票时,“他笑容可掬地拿了过去,那种笑是堆满了整个面孔的,其中包括皱纹和螺旋纹,与你向水中扔了一块砖的地方差不多,随后在他看了一下那张纸币时,这种笑就立刻凝在脸上了,死了似的,仿佛你所见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的水纹状的、到处都是蛆虫一样的大片的熔岩似的”。把服务员见钱眼开、眯着眼睛笑的动态比喻成波纹,而且是形态各异的波纹,可见笑容中的媚态,而僵住的笑容是冷却的熔岩、蛆虫遍地则表现出了作者对势利小人的鄙夷之情。其后,经理又奉承道:“让那些小客户们稍候一下吧,记好这位先生的地址。”这段话不仅把老板讨好富人的媚颜奴态刻画的入骨三分,“让那些小客户们稍候一下”还说明了虽然社会认可“人人平等”的理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人都自觉地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媚上欺下,在自己被欺压、被蔑视的时候想要尊重与公平,但却对比自己卑微的人嗤之以鼻,这也说明了心理学中的著名结论“施虐者往往都曾被虐”,人的劣根性是难以更改的。

《金钱的魅力》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文章主要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托德:以貌取人、刻薄、世故……

3.关于“托德”:

(1)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这句话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托德起初对“我”的态度。话说得很刻薄,充满了歧视与轻蔑。他说的是反话,意即你根本没有钱,挖苦、讽刺至极。透过这句话,一个藐视穷人,在穷人面前傲慢无礼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

(这句话进一步表现了托德的势利眼和傲慢,以貌取人,说话尖酸刻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抓住“仍旧”“摆着架子”读出托德的“善变”。

(2)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点拨: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比喻的妙用。)

4.关于“老板”:

(1)动作描写: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引导学生勾画有关动作的词语,如“钻进”“来回翻动”“兴奋地说着话”,想象人物的连续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2)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课文12~18自然段。)

学生自由试读十二自然段,谈谈感受。(较快的语速,体现人物的金钱的奴隶媚态。)全班分角色朗读。

5.关于“自我”:(渗透点环节)

◆“托德”和“老板” 以貌取人、刻薄、见钱眼开、金钱奴隶的形象同学们在字里行间已经读懂了,几百年前莎士比亚就曾经这样说过——

“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美的,错的变对的,卑贱变成高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莎士比亚

(1)既然金钱的力量这么大,是不是一切都可以用金钱买来?如果当时换作是你,你将怎样说?又会怎样做?

(2)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对金钱一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把它写下来,待会交流。

(3)学生上台交流„„

交流:为人应该要坦诚相待,不能以貌取人,对金钱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以金钱来衡量一个的贫富,其实贫富还包括在精神上的,我们不能被金钱所左右,更不能做金钱的奴隶,为人应该要自律,自重,千万不能唯利是图,被金钱一味所束缚。

6.过渡:此时站在老板面前的是位百万富翁,见钱眼开的老板已语无伦次,极尽奉承之能事,反反复复,啰啰唆唆,透过这言语,不难看出老板那副奴才相。

请同学们再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受到的待遇怎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四、总结全文,归纳写作特点

1.总结: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精彩语句,体会语言的精妙。

假话

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

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 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笑着回答:“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第一桶金

有一次,别人问马克·吐温,是否记得他第一次是怎样挣到钱的。

他想了很久,然后说:“对,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是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那时,小学生们都不尊重自己的老师,而且不爱惜学校的财产,经常弄坏桌椅。于是我们学校就订出一条规则,凡是有哪个学生用铅笔或小刀弄坏了桌椅,那么他就将在全校学生面前受到挨打处分,或者罚款伍元。一天,我弄坏了我的书桌,只好对父亲说,我犯了校规,要么罚伍元,要么在全校学生面前受到挨打处分。父亲说当着全校学生的面挨打真是太丢脸了,他答应给我五块钱,让我交给学校。但是在给我这五块钱之前,他把我带到楼上,狠狠地揍了我一顿。我想,我既然已经挨过一顿打,于是决定当着全校学生的面再挨一顿,以便把那五块钱保存下来。我真的这样做了,那就是我第一次挣到的钱。”

有手套

马克·吐温在著名画家惠斯勒的画室参观时,伸手去摸了一下一幅油画。

惠斯勒装着生气地喊道:“当心!难道你看不出这幅画还没干吗?”

“啊,没关系,反正我戴着手套。”马克·吐温答道。

荒废时间

马克·吐温爱上了头发乌黑,美貌惊人的莉薇小姐,他们在1870年2月2日举行婚礼。婚后不久,马克·吐温给友人写信,在信中,他不 无幽默感地说:“如果一个人结婚后的全部生活都和他们一样幸福的话,那么我算是白白浪费了30年的时光,假如一切能从头开始,那么我将会 在呀呀学语的婴儿时期就结婚,而不会把时间荒废在磨牙和打碎瓶瓶罐罐上。”

蜘蛛考察

马克·吐温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办报时,有一次,一 位读者在他的报纸中发现了一只蜘蛛,便写信询问马克· 吐温,看是否是吉兆或凶兆。马克·吐温回信道——“亲 爱的先生,您在报纸里发现一只蜘蛛,这既不是吉兆,也不是凶兆。这只蜘蛛只不过是想在报纸上看看哪家商人未作广告,好到他家里去结网,过安静日子罢了。”

死期提前

某一个“愚人节”,有人为了戏弄马克·吐温。在纽约的一家报纸上报道说他死了。结果,马克·吐温的亲戚朋友从全国各地纷纷赶来吊丧。当他们来到马克·吐温家的时候,只见马克·吐温正坐在桌前写作。亲戚朋友们先是一惊,接着都齐声谴责那家造谣的报纸。马克·吐温毫无怒色,幽默地说:“报道我死是千真万确的,不过把日斯提前了一些。”

再来六美元

一次,马克·吐温应一富翁邀请赴宴,主人为了炫耀他的富有,每道菜上来时,都要说出这道菜的价格。这时侍者端上来一盘葡萄,主人对来宾们说:“哟,好大的葡萄呀!每颗值一百美元呢!”客人们不一会将葡萄吃完了,这时马克·吐温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味道真美呀,请你再给我来六美元吧,先生!”

在自己家里用

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邻居家发现一本书深深吸引了他,他问邻居是否可以借阅。邻居说:“欢迎您随时来读,只要您在这里看。您知道,我有个规矩:我的书不能离开这个房子。” 几个星期后,邻居来向马克·吐温借锄草机,马克·吐温说:“当然可以,但是按我的规矩,你得在我家里的草坪上使用它。”

小错与大错

有人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小错与大错有什么区别?”马克·吐温答道:“如果你从餐馆里出来,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儿,而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这叫小错。但是,如果你拿走了别人的雨伞,而把自己的雨伞留在那里,这就叫大错。”

一针见血

美国有一位百万富翁,他的左眼坏了,花好多钱请人给装了一只假的,这只假眼装得真好,乍一看,谁也不会认为是假的。于是,这百翁富翁十分得意,常常在人们面前夸耀自己。

有一次,他碰到马克·吐温,就问道:“你猜得出来吗?我哪一只眼睛是假的?”马克·吐温指着他的左眼说:“这只是假的?” 马克·吐温说:“因为你这只眼睛里还有一点点慈悲。

捉弄牧师

有一位牧师在讲坛上说教,马克·吐温讨厌极了,有心要和他开一个玩笑。“牧师先生,你的讲词实在妙得很,只不过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见过。你说的每一个字都在上面。”

那牧师听了后不高兴地回答说:“我的讲词绝非抄袭!““但是那书上确是一字不差。”“那么你把那本书借给我一看。”牧师无可奈何地说。

于是,过了几天,这位牧师接到了马克·吐温寄给他的一本书——字典。

混蛋

马克·吐温有一次因为看不惯国会议员在国会通过某个法案,因此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广告,上面写着:“国会议员有一半是混蛋。”报纸一卖出,许多抗议电话随之而来,这些国会议员可不认为自己是混蛋,纷纷要求马克吐温更正。马克吐温于是又刊登了一个更正:“我错了,国会议员,有一半不是混蛋。”意思则与原来相同。

编后语 I 小灵子在作业时,看我对她借来的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百万英镑》爱不释手,阅读中不免发自内心的笑,她说,下次给你借马克·吐温的幽默集来。在没有看到小灵子借来的书之前,网上看到了几则作家的幽默,于是找来拼凑在这里,并配了几张图片,与朋友们共享在无聊无趣的时间里,愿给你带来几丝久违的笑容和长久的快乐。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