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剖析红外图谱[大全]
020
Transmittance [%]***
4000
3750.49
3500
3524.21
3092.80
3000
25002000
Wavenumber cm-1
1868.72
1500
1000
500
1654.791597.501491.911473.551440.191422.061385.581319.311271.531255.481230.981207.431172.641142.001100.861079.091056.52912.55863.79832.93793.69751.39702.14664.43587.90
第二篇:电力设备典型红外图谱
典型红外图谱
变压器套管缺油
断路器本体内部发热
断路器套管本体发热 电流互感器二次接点发热
变压器散热排截门关闭
断路器本体内部发热 穿墙套管涡流
电流互感器内部接点发热
电缆头三岔口发热
电流互感器本体发热
避雷器发热
电容器发热
电缆头发热
避雷器发热
电容器发热
电抗器地线发热
电抗器地线发热
隔离开关铜杠接点发热
导线松股发热
阻波器支架涡流
隔离开关铜杠接点发热
导线T接点发热
阻波器支架涡流
隔离开关支瓶发热
变压器短路环接点发热
支瓶发热
90.4℃8060SP01SP0240SP032012.8℃
电缆金属护套管发热
断路器下瓷套发热
第三篇:中药鉴定学图谱
中药鉴定学图谱
中成药的鉴定
《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中药成方制剂458种,但全国药厂生产的中药制剂已超过5000种,中药鉴定学图谱。中成药的鉴定方法同中药材一样,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目前《中国药典》对中成药鉴定常用的鉴别方法有显微镜鉴别,已成为控制中成药质量行之有效的常规方法和质量标准内容之一。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以色谱法和光谱法为主进行含量测定这部内容我们将在第二讲中细述。
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中药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危,制定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促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凡正式批准生产的中药(包括药材、饮片及中成药)都要制定质量标准。中药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临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中药质量标准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要求中药的来源和处方要固定,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生产工艺要固定,临床疗效要确定,对有害物质要限量检查,对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有定性鉴别的含量测定等。
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一)中药的资源
中药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又分为天然中药资源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药用植物、动物资源。据全国在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现有中药资源达12807种,在这些种类中,传统中药约1200种,其中常用药约500余种,民族药1500~2000种,其余为民间草药。丰富的天然资源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经营的商品中药材中,野生药材品种约占总数的80%以上,约占收购量的60%。许多药材在特定的生产区域,由于适宜的气候、土壤、水质和多年来优良的种植方法,使其优质而高产,疗效卓著,且产销历史悠久,称为道地药材。据初步统计,全国的道地药材约有200种。如四川的黄连、附子、川芎,云南的三七,甘肃的当归、大黄,宁夏的枸杞子,内蒙古的黄芪,吉林的鹿茸、人参,辽宁的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东的北沙参、金银花,江苏的薄荷,安徽的牡丹皮,浙江的玄参、浙贝母,福建的泽泻,广东的砂仁,广西蛤蚧都是历史悠久、全国著名的道地药材,有的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鉴定材料《中药鉴定学图谱》。据统计,栽培与饲养的药材品种约占总数的20%占收购总量的40%。
(二)中药资源的保护
我国政府于1984年发布了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收载植物354种;1987年发布了第二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收载植物约400种;同年公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制定了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1989年又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现在全国各地建立的植物、动物自然保护区己达近千处。同时开展野生中药变家种、家养或进行野生抚育;建立中药种质资源库;并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中药资 源的保护与开发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建立中药材现代化产业基地,是实现中药材标准化、现代化,实现中药资 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并从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大力发展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及野生珍稀或濒危动植物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可使中药资源永续利用。
(三)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在保护和合理开发中药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也是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之一。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方法有:
1、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如通过多次全国性药源普查,发现了不少野生中药资源和某些进口药材的国产品种资源,如新疆的阿魏、紫草、贝母;西-藏的胡黄连;云南的诃子、马钱子;广西的安息香;海南的大风子、降香等。
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的药源。如根据商品调查,作金银花的忍冬属植物有十多种,有效成分绿原酸的含量种间差别校大,如灰毡毛忍冬和红腺忍冬的花蕾含量较高,前者达12%,后者达10%左右,比山东的正品金银花还高,现己将红腺忍冬载入《中国药典》2000版。
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如沙棘是藏族、蒙古族习用药材,其干燥成熟果实常用于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近年来发现沙棘叶含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及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氨基酸等生理活性成分,颇具开发价值。
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麝香酮是麝香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麝鼠香中含有麝香酮,灵猫香中含有与天然麝香相似的化学成分,且具相似的药理作用,可能成为麝香的代用品。抗肝炎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在工业生产上的原料主要是五加科植物几种楤木的皮、叶和果实,其含量均在3.6%以下,但在曲莲和雪胆的块根中,齐墩果酸提取率高达7%~9.5%,是较好的新药源。
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如在抗肿瘤药的药理筛选中发现唐松草新碱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后从10种东北产唐草属植物里找到展枝唐松草,其中根中唐松草新碱的含量最高可达1.36%。
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古本草中还有不少品种现今未使用,有些多来源的品种现今只用了一、二种或古今用药不同,若能进行认真考证,一定能发掘出有用的新资源种类。
7、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如杜仲、黄柏、厚朴等皮类中药的环剥技术,麝的家养和活麝取香,黑熊家养和引流熊胆汁,人工牛黄的研制,人参、紫草、三
七、延胡索等的组织培养等等。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技术生产有效成分,近年来已取得不少新进展,如水蛭素基因工程、羚羊角蛋白质基因工程等,为减轻中药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破坏,获 得有效成分高含量的中药开辟了新途径。目前还有以临床疗效为依据,用高含量筛选技术寻找新药的方法。
第四篇:图谱法在
《图谱法在“儿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与思考》--黄元玲
教师论文 加入时间:2010-3-25 11:57:10 来源: 访问量:96
内容提要:幼儿学习语言的方式以口语活动学习形式为主,到小学后过渡到以阅读活动学习形式为主。两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过渡,存在较大的坡度。因此幼儿园应注重幼儿的前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前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小班开始,这是幼儿顺利适应小学语言学习的关键。在本文中以图谱儿歌为切入点,主要从图谱儿歌设计的类型、遵循的原则进行说明;运用图谱教学法在语言活动中的基本程序,师幼在课堂活动中语言文学教学的互动模式等,初步地对图谱儿歌的教学法进行了探讨;并根据实践效果对幼儿学习图谱儿歌的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儿歌教学、图谱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在重视学前儿童听和说等口头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①“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①
《纲要》对幼儿的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视的。根据美国国家阅读研究院对“阅读”下的定义:“阅读是一个从文字引申意义的复杂过程,它包含了以下所有方面:
1、把文字与相应的语音联系起来的能力;
2、解读新词汇的能力;
3、流畅地阅读的能力;
4、掌握足够信息与词汇以促进阅读理解;
5、掌握通过文字建构意义的有效技能;
6、发展并保持阅读动机②。”根据以上定义,前阅读能力可以理解为“她特指学前期儿童所具有对图的阅读兴趣、正确的阅读习惯、初步的阅读方法及粗浅的感悟能力,促进幼儿在书面文字与口语之间建立联系,让他们认识到每一个字、词都有一定的意思,要自觉‘因形见义’增强阅读理解能力。”③
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中介因素,需要通过符号来帮助他们提升和巩固学习经验,因而符号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那么,什么样的中介能使得幼儿在学习儿歌过程中实现口语向书面语的有效过渡,获得前阅读能力呢?生物学家巴浦洛夫的研究给我们重要的启示:“言语、信号系统包括三种互相联系的信号刺激物,即听到的、说出的和看见的词的信号是在听和说的词的信号联系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是书面言语的生理机制。”也就是说在幼儿语言发展中,既要强调口头语言的学习,又要强调书面语言的准确。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期应同时进行。而对于缺乏书面文字阅读能力的幼儿来说,图画——应是他们已有概念和文字代码。幼儿借助这种文字代码,可将书面内容与他过去的经验各知识相联系,了解书面语所表示的含义,促进理解获得新知识, 引导幼儿借助图谱进行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幼儿逐渐实现口语学习向书面语学习的转化。
1990—1994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我国原国家教委联合进行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 ”的结果表明,③儿童在上小学后语言存在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读写困难。该研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幼儿园语言教学以口语活动为主要形式,侧重于发展幼儿口头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以阅读活动为主要形式,侧重于发展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在上小学后从口语活动学习形式一下子转为阅读活动学习形式,之间缺乏有机的过渡,坡度太大,因而解决这一坡度的问题是幼儿顺利适应小学语言问学习的关键。如何解决这个“坡度”呢?对于幼儿而言接受语言教育不再单指一节课或一个活动,而应该自然地渗透在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之中。为了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了图谱法的应用。其中“图谱儿歌”是指将儿歌内容分别按单词、多词、句、段为单位进行分解,通过形象化的图形符号制作成若干张有序、连续的、流动的分解图。而“图谱法”是指应用图谱,按一定的教学程序指导幼儿进行视听结合的阅读活动的方法叫图谱法。这些图谱的使用对于孩子来说,非常的新奇,幼儿喜欢看图谱念儿歌。“画儿歌”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从而真正的主动参与到语言教学中。
图谱儿歌的教学应从小班开始。下面我们就从图谱儿歌教学设计的基本类型、原则、基本程序以及师幼互动模式等这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图谱儿歌设计的基本类型③
1、单词图谱:以单一的词为一个单位,分解儿歌内容制作图谱。例:“↑”是表示上或升起来等多种意思,“↓”是表示下或落下来等多种意思。
2、多词图谱:以2-3个词为一个单位,分解儿歌内容制作图谱。例:☆是表示星星的意思,√表示正确的或是做的对的意思。
例:图谱儿歌《水珠宝宝》,见图谱。风儿 轻轻,亲亲 脸蛋,(多词)(多词)(多词)(多词)鸟儿 唱 唱,做梦 甜 甜
(多词)(单)(单)(多词)(单)(单)
3、句图谱:以一个句子为一个单位,分解儿歌内容,制作图谱。
4、段图谱:以一段儿歌为一个单位,分解儿歌内容,制作图谱。
小班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又是孩子在生活中词汇不断的丰富与积累与再运用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往往想到什么说什么,缺乏语言的条理性和连贯性,但在言语过程中夹杂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而儿歌其篇幅短小,内容简练,节奏明朗。不管是单词图谱、多词图谱、句图谱设计的画面富有情趣,而且语言儿童化,富有童趣、琅琅上口,深得小班幼儿的喜爱,是儿童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一种文学样式,易于小班幼儿接受,理解。图片记忆对于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的语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其它方面的发展也起到不小的效果。
因此单词、多词图谱一般是在小班中是为主的,因为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能以单、多词来理解儿歌内容,到了中大班以后更多的运用句段图谱,较符合中大班幼儿的语言学习的特点。
二、图谱儿歌的设计原则
我们以图谱儿歌《水珠宝宝》为例来分析:
1、形象性:小班幼儿根据年龄特点,喜欢生动形象的物体,所以设计的图像要能较形象地表现出儿歌的内容。在《水珠宝宝》中“像个”就画一头大象,就表示是“像的”意思,幼儿很容易接受,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2、趣味性;小班都喜欢生动、可爱、有趣的形象,但在颜色方面可以鲜艳、明朗,但不能过于花哨。眼前有太多的颜色干扰会影响到幼儿学习儿歌的效率。设计的图谱让幼儿喜欢,简单明了就可以了。在《水珠宝宝》中“做梦甜甜”就画个月亮星星,还有甜甜的糖果,让幼儿感受晚上睡觉时,做梦很甜美。幼儿会模仿水珠宝宝睡觉的样子,很感兴趣。
3、有序性:由于图示图谱排列的顺序与儿歌内容的顺序一致,并一一对应。幼儿可以做到边看图谱边朗读儿歌。按顺序阅读符合儿歌内容的结构和顺序。在这个原则里一定要给幼儿讲清楚这个图谱在这首儿歌里表示的意思,因为不同的图谱在不同的儿歌里表示的意思不一样。在《水珠宝宝》中儿歌的内容和文字一一对应,这样能增强儿歌阅读的顺序性。
三、图谱儿歌教学的基本程序③
图谱儿歌教学程序一般为:总体感知理解儿歌 → 看图倾听儿歌→ 讲解图谱所表示意义 → 看图谱朗读儿歌 → 动作表演儿歌。
1、总体感知理解儿歌:石井勋博士指出:“成人的了解方式是先部分再整体,可孩子的思考过程是先整体再部分”。这一环节实施的重点在于,幼儿对于图谱儿歌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这时可运用挂图(需要时可配合实物、情景等)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从中对儿歌的内容初步比较完整的理解,所以,图谱很重要,最好在第一环节就应展示。
2、看图谱倾听儿歌 :这一环节实施的重点在于,要给幼儿提出任务。“听听儿歌里说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边倾听边猜想图谱的内容,注意力十分集中,幼儿经历了听→说→看,这样一个前阅读学习过程,正好符合了巴甫洛夫所说形成书面言语的生理机制,在倾听整首儿歌中幼儿进一步理解了儿歌内容。
3、讲解图谱所表示意义:这一环节实施的重点在于,老师要给幼儿示范念儿歌,并让幼儿明白这个图谱在这首儿歌里表示的意思。图谱的意义是多元的,例如:“***”可以表示下雪或者是空气,“ →← ”这个可以表示不,不好,不是或者来来回回,每个图谱的意义都是多样的,教师应让幼儿明确这个图谱在这首儿歌里所表示的意思。
4、看图谱学习朗读:这一环节实施的重点在于,儿歌朗读的有序性。在理解了图谱的意思后再看图朗读儿歌,对于幼儿来看说是比较容易的事。由于图谱的排列顺序与儿歌内容的顺序一致、并一一对应,幼儿可做到边看边朗读儿歌。同时,图谱指示从左到右地阅读朗诵顺序、视听觉同步,使被动的念儿歌变为主动的阅读儿歌与阅读的方法,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久而久之就会促进幼儿的口语向书面语(图形符号)的有效转化,初步形成前阅读经验。
5、动作表演儿歌:这一环节实施的重点在于,让幼儿的自我表现得到发挥。学会儿歌后,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表情配合朗读进行表演,完整地并创造地将头脑中的儿歌映象出来,从中巩固儿歌“阅读”成果并建立语言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结,经激活阅读情感,产生成功学习的愉悦体验,有利于幼儿身心愉快地发展。
下面以图谱儿歌《水珠宝宝》为例分析上述程序的应用
1、在总体感知理解这一部分中,先播放轻音乐—舒伯特的《摇篮曲》,用轻柔的声音给幼儿朗诵一遍,让幼儿先感受这首儿歌的意境,说说自己听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觉。
2、在看图倾听儿歌中,直接将图谱呈现在幼儿面前直接的感受,再结合音乐朗诵第二遍。这样可以让幼儿直接感受画面、音乐、语言的结合,更容易理解儿歌的内容。
3、在讲解图谱所表示的意义中,因为幼儿对识谱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只要稍微的给幼儿解释一下图谱的意思,就会很快的理解了。
4、在看图谱朗读儿歌中,在幼儿理解后画面、语言的结合,加上老师有感情的示范,幼儿就轻易地掌握儿歌的内容。
5、在用动作表演儿歌中,幼儿学会儿歌后,就会有表演的欲望,所以让幼儿说说宝宝睡觉的时候是怎么样的,联系生活中幼儿就会自己表演了。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将儿歌学会。
四、图谱儿歌教学中师幼互动的常见的模式④
师幼互动是存在于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时时刻刻。所以从根本上说,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互动关系是以一定的格局形成存在于各类语言文学教育活动的过程。而在图谱儿歌教学中,师幼之间主要存在指导性互动模式、引导性互动模式、中介性互动模式等三种模式。
(一)指导性互动模式
指导性互动模式主要发生于,教师参与成份比较多,语言指导作用明显的活动。一般是在幼儿比较被动的时候可以运用。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幼儿、语言文字信息这三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反馈 教师 指导 幼儿
语言文字信息 交互作用
如在图谱儿歌《有趣的颜色》中,教师:“红色、黄色手牵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呀?”问题提出后让幼儿大胆地猜测。教师只是微微一笑,拿出张橘子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呀?是什么颜色的?”再出示图谱问:“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什么?”幼儿:“画桔子” 图谱: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画桔子
在这个案例中,幼儿是经过老师的一步一步有目的地引导,看着图谱,把这句话猜出来。教师通过自己有目的的指导来刺激幼儿接受学习内容,这时,幼儿已经接收到教师的这种信息并与语言文字、与教育活动的材料产生了相互作用。这种互动关系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
1、活动中教师将学习内容的要求传递给幼儿,向幼儿提出挑战,激发幼儿语言文学信息和材料交互作用的愿望兴趣,并由此开动脑筋进入学习过程。在这个活动中幼儿的兴趣点已经被激发,并由此开动脑筋进入学习的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猜出了图谱的内容。
2、该老师的指导是直接的,把如何掌握学习内容的方法途径告诉幼儿,从而使幼儿有参照地学习语言文学信息。在活动中明确告诉幼儿红色、黄色色手拉手变成橙色,再让幼儿来说说橙色变成了什么东西?让孩子自由的猜测、大胆的想象。
3、在指导性活动互动模式里有两种关系。
一是,根据教师的要求予以直接反映,如回答问题,按照教师要求说出个人的见解或做出行动操作反馈,利用图谱幼儿可以看图谱来直接反映自己的见解.二是、根据教师的要求予以间接反映,在幼儿与文学活动信息及材料交互作用过程对教师的指导给予反馈。
(二)引导性互动模式
引导性互动模式主要发生于,教师参与活动的成分相对减少,给幼儿以较多的自由操作探索的机会。在幼儿的想象力充分发挥时,教师可参与的活动可少一些,让幼儿多参与活动。这一模式中教师、幼儿、语言文字信息这三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反馈 幼儿
交互作用 语言文字信息 引导 教师
在图谱儿歌《嘴巴歌》中
师:“谁的嘴巴宽宽的?”幼儿回答各种各样,恐龙、山羊、大怪物、泡泡娃娃„„。但没有一个幼儿回答是河马。教师就换了一种角色说:“我是河马.可以吃好多的东西,因为我的嘴巴是宽宽的。”并且出示河马的图谱,学习河马的嘴巴的样子,这样幼儿也乐于接受。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对幼儿作用与环境产生的作用往往是局部的、间接的。教师通过安排活动环境,提供幼儿与语言文字信息材料直接接触的机会。在活动中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幼儿提出一定的建议,改进幼儿的学习方式方法。从而使幼儿在语言活动中更快更好的达到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三)中介角色参与互动模式
中介角色参与互动模式主要发生于组织语言文学教育活动时,教师有时会利用一些玩具角色作中介来参与活动。每个集中教育活动都用到这个模式,不管是老师的示范、体态、还是一些小玩具,都可以作为中介角色。这一模式中教师、幼儿、语言文字信息这三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教师
中介角色 幼儿
语言文字信息 交互作用 反馈
在图谱儿歌《水珠宝宝》中:
师:朋友们小时候有没有睡过摇篮,舒服吗?有什么感觉? 幼儿:有,很舒服,摇来摇去的。
师:那你们知道水珠宝宝的摇篮是什么,猜猜?
师:荷叶长么样的?你们见过吗?(这时幼儿可以自由的与同伴讨论,再说说)幼:圆圆的、大大的、绿绿的。
师:我们的水珠宝宝在荷叶妈妈的摇篮里甜甜的睡了,你们听——(教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诵儿歌)在组织儿歌活动时,教师会利用一些教具或角色做为中介物参与活动。(其实图谱也是种中介物,有利于理解儿歌,用荷叶的教具,让幼儿感受水珠宝宝在荷叶的怀抱里舒服地着了。)中介角色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角色性:即拟人形象。教师选适当的玩具扮演角色,有的是动物、有的是人物。这些玩具一旦有了名称,就能充当角色,成为有感情、有思想、有语言的形象。因为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些都可以是真的。例如:班上有只小黑兔,只要教师把小黑兔会在手上:“小朋友们好!”全体幼儿都会说:“小黑兔好!”所以在进行图谱儿歌时以要给予幼儿一定的中介,图谱就是最好的中介。
二是、游戏性:即游戏化的课程。游戏即幼儿的学习,所以在图谱儿歌中以游戏的手段也是种中介,而这种中介是幼儿最喜欢的。当幼儿学会了儿歌以后,还用在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创造。案例:《水珠宝宝》最后一个环节,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是怎样摇宝宝的,让幼儿自由的想像。再进行表演,三个朋友组成一组,两个当摇篮,一个当宝宝。播放《舒伯特摇篮曲》。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来表演宝宝,让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这些都是触手可及的真实生活,儿歌反映也是真实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对幼儿情感的共鸣,激发学习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幼儿来说,各种游戏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让游戏融入图谱儿歌,学习会更加丰富轻松。
五、运用图谱法进行儿歌教学的实践效果分析
1、图谱使儿歌内容更具体、直观、形象,增强了幼儿朗读的兴趣,促进了联觉的发展。
图谱的制作分别以单词,多词,段,句为单位。将较复杂的语言意义分解成若干个较简单的图谱单位,突出与词相关的事物,使得儿歌的学习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幼儿对这种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兴趣。
在一次集中教育活动完了以后,老师把图谱贴到班上的语言区里。在平常来园或盥洗时,幼儿经过语言区,便会自己指着图一句一句地念下来,而且一字不差,直到念完才去洗手,小便。
运用图谱法指导儿歌活动,促进听觉、视觉的发展。促进幼儿在视听同步的同时进行口语和书面语(图形符号)的有效转换,增强了学习效果。图谱法突出了图谱与儿歌内容的一一对应。幼儿在看图朗读感悟产生一一对应关系。促使幼儿在大脑中产生如下联系:口头文字的图形、口头文字与过去知识经验、口语与文字实际意义的联系。
有的小朋友在班上一天说不了几句话。但有次在教完了《大龙虾》后。幼儿就站在图谱前只看着图按顺序念下去。第二遍时就指着字来念,念得一字不差。
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将文字内化成图谱来记忆。虽说幼儿不识字,但潜意识中将图画和文字联系起来。由于图谱给幼儿提供了这种联系状态,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口语和书面语(图形符号)的转化,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2、提高幼儿对图形的认知和想象力
为了验证幼儿对图形的认知和想象力的提高,我们设计了两个实验来说明。
试验1:教师画了“↑↓→←”问各班的数位幼儿“这些箭号表示什么意思?”在试验班的幼儿都可以说出是上、下、来、去、或落下来、下雪等多种意思,试验班幼儿可以进行丰富的想像,说出十多种。但其它班幼儿只会说是箭号,也只少数人会说是上、下、想像力比实验班的幼儿差很多。
试验2:教师画一张笑的图谱,让幼儿说说是表示什么?小
(三)班幼儿可以说很多“笑、开心、嘴巴、亲嘴-------”。问小
(二)时,幼儿只会说是“笑、开心、嘴巴”,词量明显少于本班幼儿。
据对访谈园任老师访谈得知:其他未开设图谱儿歌学习的班级相比较,其他班的幼儿识谱的能力就比本实验班差很多。也有很多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表明⑤:3岁—8岁是儿童学习阅读的关键期。梅子涵指出,图画书(图谱也一样)看似简单,却很丰富,尽管文字很少,有些甚至没有文字,但切合孩子专注色彩和图片的阅读兴奋点,符合孩子的认知心理,能够培养观察力,激发想象力,让孩子从一段图谱中获得真善美的品质。
专家还指出一个奇怪现象:⑤一些图画书,孩子读得懂,家长却弄不清;孩子读得仔细,家长敷衍了事。在座的一些家长深有体会,在他们看来,图画书故事情节简单,但对孩子来说却是“掌心里的宝”,喜欢反反复复阅读,自得其乐。对于图谱也是。
3、图谱按儿歌内容有序排列,增加了朗读的顺序性和可视性,提高幼儿的记忆力。
在饭后,小三班中的大部分幼儿先吃完饭的就有序地拿本书在走廊上靠墙壁看书。在幼儿看书时,幼儿会向我招手说?:“老师,我给你讲故事!”然后就指着图,自己讲起来。虽是小班,但他的语言发展还不错。这样的幼儿在本班占到40%的比例。而在小
(二)班,这样的孩子占很少一点。
幼儿朗读一般是根据儿歌内容的顺序和结构进行传统挂图画面是多方位的内容。序列不明显,需要幼儿进行分析判断才能断定,因而导向性差。幼儿朗读有困难,其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图谱法是根据幼儿年龄不同,制作出由单一到逐渐复杂的图谱,并根据儿歌内容有序排列,增强了儿歌阅读的可视性和朗读的有序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因而图谱具有挂图不可替代的导向性功能。所以如果没有对儿歌的内容整体感知,幼儿便无法对图谱进行抽象概括来这么多的词,图谱让幼儿对儿歌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后,阅读就显得轻松、愉快、有效。
总之,图谱是个新的语言教学手段,生活中语言无处不在。教师还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的语言灵感、抓住教育契机,以便更好的把图谱儿歌进行下去。
第五篇:食品指纹图谱
食品指纹图谱的建立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地沟油”“染色馒头”“毒奶粉”“皮革酸奶”“塑化白酒”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一次又一次的严重了触动着我们民众本已十分敏感和脆弱的神经。随着媒体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在一个个问题品牌被频频曝光的同时,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消费者的安全感正在一步步的被伤害。人们在不断抱怨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力的同时,政府各级部门也从未停止过对加强食品检查力度,各种法规、条例执行标准每年都在相继出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等等,可见我国对食品全的整治力度有着强烈的重视和坚定的决心。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来,在各级监管部的努力工作的同时,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正如近期上演的含有“工业明胶”、“松香鸭’’“毒可乐”事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百姓在餐桌上诚惶诚恐。
群众的鉴别能力是有限的,老百姓在消费食品的时候难以准确的想象到食品的加工过程到底如何,面对产品包装上种类繁多、名称专业、含量不同的食品种类,多数的消费者都一知半解甚至毫无常识,所以大多数的人选择忽略。只有在爆发问题的时候才诚惶诚恐,后知后觉。
因此一种“贫民”食品指纹图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应用于科学检测的专业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广大的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廉价的食品安全鉴定平台,让更多的消费者对食品更加放心,让食品经得起大众的检验。2 食品指纹图谱建立概述
指纹图谱是指样品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如光谱或色谱,得到能够标示该样品特性的色谱或光谱的谱图或图像。这些图谱或图像就如人的指纹一样具有专一性和代表性,因此被形象地称之为指纹图谱。对成分较复杂的样品的质量控制而言,指纹图谱能全面、综合地反应和控制样品的质量。虽然它不能代替含量测定,但比测定任何单一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都丰富和有用的多,是一种实现对样品多组分,多指标分析的理想方法。
它是随着现代分析技术发展而诞生的一种从整体上研究复杂物质体系的技术,已经在环境保护、食品评价、中药质量控制等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指纹图谱技术在食品中应用可以对食品品质,特色成分鉴别提供数据,然而指纹图谱在食品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而对于食品质量指纹技术是指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得到能够表示该样品特性的色谱、光谱以及其他图谱数据资料,是食品固有的综合的品质特征。质量指纹的研究主要建立在现代仪器分析基础上的。例如:红外光谱(NR)、气相色谱-质谱(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毛细管电泳-质谱(CE-MS)、核磁共振(NMR)、液相色谱-核磁共振(LC-NMR)、X射线衍射(XRD)等。指纹图谱不仅依赖于先进的分析技术,而且还与数学统计手段以及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学密切相关。通过大量基础工作建立的食品质量指纹图谱是辨别食品防伪的有效参考。在当下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时代,指纹图谱这一新的质量控制模式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应用该项技术对食品的质量控制及食品的品质检测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个理想的指纹图谱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物质基础的相对显示,而应该将测定的参数通过一定的数据相关性比较,并联系从原材料到最终制成品整体过程的质量特性,对样品进行整体相关性、有效性的控制。同时能够根据样品特性进行差异性分析,结合统计方法和数据处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曲线拟合等多用途分析。同时指纹图谱不仅仅是只用于科研、专业检测分析,而是能为更多的人所用。
建立的指纹图谱不仅仅只是适用用于单一的检测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不同检测技术得到的指纹信息经过各种后台处理关联起来,达到互动变换整体相关的效果,从而建立指纹图谱库,搭建食品指纹图谱平台,以达到自动识别、匹配、判别的全自动开放性的食品鉴别工作站,服务于各个阶层的需要。
总体来说指纹图谱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特征性和专属性,通过指纹图谱能有效鉴别样品的真伪;(2)可量化性,根据主要特征峰的面积或比例,能有效控制样品质量,确保样品质量的相对稳定;(3)稳定性、重现性和再现性,这是由图谱采集环境(分析测试手段)决定的,对于同种样品,只要图谱采集条件一致,那么所得的图谱也一致;(4)有效性,这应与样品各组分相联系,并且在统计学上其数据有鉴别意义;(5)完整性,由于样品成分未被全部阐明,因此,仅对某些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不能有效控制样品质量,所以图谱中应能相对全面、系统地表现样品已知和未知物质成分;(6)模糊性,因为样品成分间的协同交互作用复杂,故可采用模糊数学的分析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食品指纹图谱制订
食品指纹图谱的建立和统一规范标准的制订,是食品指纹图谱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结合现有的食品标准来进行实施,针对不同食品的原材料、加工工艺等进行过程规范,而后由权威部门进行统一规范提取测定;对于具体食品商品品种所用的指纹图谱还应由厂家协同进行药材指纹图谱的测定,测定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食品按成品工艺制备所得部分,作为工艺过程质量跟踪的依据。现在指纹图谱初建伊始阶段,必须由食品相关部门、食品生产厂家、科研单位等多方的协调讨论,统计食品品种、原材料种类,加工工艺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统一调整,做到能够区分来自不同生产厂家的同一品种样品,因为由于不同生产厂家在食品原料和加工工艺的不同常常导致食品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发生变化,因此需要通过指纹图谱的微细差异将不同来源的同一种类样品进行鉴别。另外我们希望的各个食品在生产批次上能够得到相对稳定的指纹图谱,有利于指纹图谱建立的稳定性。对协调统一的两个方面来,在制订指纹图谱标准的时候,如何统一标准,如何利用指纹图谱来表征质量的稳定性和差异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目前建立食品指纹图谱的分析手段越来越多,例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就是用来构建指纹图谱的常用方法之一,因为HPLC在屮药和食品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具有易操作、稳定性高、准确度高等特点,在定量,以及对架构相似或者不同的组分的检测领域己经广泛应用。而气相色谱(GC)和气质联用仪(GC-MS)常用来分析食品中的挥发成分,酒类,醋等样品。近年来,用红外指纹图谱法鉴别食品的研究较多,在食品标准的构建中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进行定量分析,也可以进行定性分析。由于其具备强大的化学计量学软件,因此可以对大量样品的光谱图进行数学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该类技术在新时期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是一种间接分析方法,它是光谱测量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基础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其主要的分析过程为: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采集其近红外光谱数据并利用标准的或者认可的参考方法测定样品的组成和含量,再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将近红外光谱数据和用标准或认可方法测定的基础数据相关联,建立校正模型。最后用已知基础数据的验证集样品对校正模型进行验证。高质量的校正模型,再用验证集样品进行分析时,其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应有良好的一致性。近红外光谱技术主要用在食用油、牛奶、蜂蜜、饮料等常见液态食品和肉制品、奶粉、茶叶、小麦粉等固态食品掺伪检测中。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快速、无损获取样品的生物化学指纹,在复杂的背景分辨出待测物质,并且能够实现食品掺伪的在线检测。
由于食品本身的复杂易变,以及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导致数据测定的盲目性;同时测定数据的完备性、特征性都要求我们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方法的指纹图谱的建立,而是应该利用不同的方法建立特征指纹图谱库,同时利用分析和计算机技术将各个指纹图谱库关联起来。
在利用指纹图谱进行鉴别时必然遇到指纹图谱的判别和识别问题,人工比较难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若将其与计算机图谱解析和识别技术结合起来,其应用前景将大为扩展。模式识别是根据食品中所含化学成分用数学手段对其进行分类或描述,其中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及用于非线性体系的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在食品的质量控制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4构建食品指纹图谱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样本要有明确的纳入标准,明确建立指纹图谱的最终目的。目前我们所构建的指纹图谱用于甄别某种食品的真伪,因此在选择样品时应考虑不同厂商、生产批次、加工工艺以及存贮条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因此,为保证所选的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所选的样本应包括不同批次、不同厂地的该种品种,确保所选样本能代表该品种的样本总体。
对于所选取的样本量,在纳入标准明确的前提下,样本量越大,越接近总体的真实情况,抽样误差和随机误差小,代表性好,结论更可靠。但样本量大,花费的人力物力也多,有时样本来源也有困难。样本量小,则易导致偏差。因此,样本量要适当。5 指纹图谱的评价方法
一个好的指纹图谱首先要求其功能性,既应该有其特有的差异性也应该有统一性。所谓差异性和统一性,即指不仅仅只是针对于单一样品和单一的检测手段的有效性,而是应该能够将各个不种类的样品通过寻找其特异性而将他与其他的产品区分开来,另一方面随着检测手段的不断改进越来越的仪器分析方法运用到指纹图谱的建立中,需要通过找到各个方法的共同特点将不同检测手段关联起来,构建食品指纹图谱库。
建立完善的指纹图谱库需要拥有大量的样本数据,尽可能的将样本完善,同时在选择样品时,还应该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同时应当具备成熟的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各种数据处理方法能够将原始数据形象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分析处理后发掘各个数据的关联性和特异性。
6食品指纹图谱的意义及其阶段性目标
随着现代仪器的发展,各种检测分析方法层出不穷,同时每一种方法也都具有自己的优劣势,再加上食品本身的复杂性,因此每一种方法都不足以彻底解决食品的复杂性。因此建立食品指纹图谱的意义就在于选准了食品质量标准现代化的突破口,将现代分析科学的优秀成果与食品整体质量控制有机融合,有效地运用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是一种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最好表现食品复杂体系特性的方法。
同时将不同检测手段的指纹图谱关联起来有利于快速查询和比对,减少了繁琐的标准图谱的绘制,经过数据处理和计算运算能更加形象简约的将不同检测图谱联系起来,有利于食品的关联检测。建立的指纹图谱不仅能为大众随时提供食品质量依据,同时也能够作为企业工艺线检测,以及质检部门的快速检测提供凭据,有利于食品行业的质量控制和规范。
指纹图谱的建立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就目前而言,指纹图谱的研究还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认为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及建立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首先在初级阶段,通过对大量各种检测方法的指纹图谱研究,建立系统的测定方法和全面的指标控制参数,摸索不同食品的测定方法,对方法稳定性和适用性对方法稳定性和适用性的考查,有效部分基础研究,图谱多指标控制,数学建模,物理指标间相关性研究等多个方面,力求基本阐明不同食品中的化学基础和质量控制参数。
指纹图谱研究的高级阶段即指纹特征和食品中特有成分相关性研究等,以及不同检测方法指纹图谱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研究,这也就是我们提出的“多维多息指纹特征谱”的研究。所谓多维,即采用多种分析仪器,选用各个方法来建立各自的指纹图谱库,多息即指通过各种化学信息将不同方法建立的指纹图谱库联系起来,形成各部分有效连接转换的数据处理平台。
目前,我们首先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采用近红外测量方法,建立食品近红外指纹图谱,由于利于近红外无需前处理,采集方法简单,能够用于非技术人员操作,再加上大量的计量学软件进行后台分析,为数据分析提供强大的平台,是目前食品指纹图谱的发展方向,在以后的食品质量控制方面有远大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