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第一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I sympathize with Victor, also very understand why he was so upset.But I also understand a truth: in life, we meet regardless what troubles, what the setbacks, not like Victor did choose to escape, the road of life can not be flat, not with an idyllic scene, we can never say never falling way, give up.In life, we can not avoid defeat, only to face.It is important in frustration can persist, never give up, until the defeat setback.Remember Liu Xiang unyielding speed,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 team unyielding indomitable, Edison unyielding courage? They have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it is believed that setbacks are part of life test.All of this tells us, never give up is a kind of character, is one kind of indomitable spirit, unyielding man

“ 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is a good book,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will be subjected to a baptism of the soul!!

第二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

10高级文秘班学号:20梁靖仪

合上书,回想起书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刻骨铭心的情节,心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在这本书出版以前,自杀总是被大家看成是一种精神失常的行为,而维特的自杀却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同情,这就是书所感兴的地方。因为歌德抓住了年轻的维特有的对感情的痴迷和对这世界厌倦的心理,并将这两种心理注重的写在维特的身上,让他成为了一个那么多人关注的形象。

《少年维特之烦恼》基本是用书信体写的小说,书分成了上、下两篇。上篇写了维特少年时在小村落里面的幸福生活,还有他和绿蒂的相遇,和她成为朋友,互相认识、相处的过程,还有他对绿蒂小姐产生了情感,开始暗恋。但是由于绿蒂已经和别人有订婚在先,维特不想打搅他们的生活,忍痛告别了小村庄,告别了深爱的绿蒂小姐,在某地的公使馆工作。下篇中,歌德写了维特当公使时的生活,和他与各大公爵的交往,以及他返回小村庄后与绿蒂的接触。维特因为对绿蒂的爱太深而得不到她陷入无法自拔的悲痛,最终于午夜时分用她丈夫的手枪自杀了。

小说的情节可谓简单,贯穿全书的主线为主人公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根据笔者个人的理解与体会,也不妨称这部书为“青年维特碰壁逃亡记”—— 第一次出逃:为摆脱旧日生活中的烦恼,维特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其时正是春光明媚的五月,他立即投身在美丽大自然的怀抱中,终日读着庄严宁静的荷马古诗,与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村民接近,“心灵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欢欣”。稍后,他又在舞会上认识了一位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却仍对她一见钟情,并很快搬到她家附近去居住,觉得自己好象进了“天国”,而绿蒂就是这个“天国”中的“天使”。可叹好景不长,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从外地一回来,维特便从他这幻想的“天国”中摔到了地上,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于是烦恼

又代替了宁静,失望又代替了欢欣,就连美丽的大自然也变成了折磨他的“鬼魅”了。维特只好逃出这个已经失去欢乐的“乐园”。

第二次出逃:维特到了一个公使馆里当秘书,一开始总算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慰藉,谁知上司是个偏狭迂阔的官僚,对他的工作和交往多所挑剔,使维特在他手下当差如在“苦役船”上一般难受。维特好不容易忍耐到第二年春天,却又碰见了一件更难堪的事:维特应邀在某伯爵家作客,一班傲慢顽固的贵族对于这个市民阶级的青年在场大为不满,伯爵只好催请他离去。此事立即成了全城尽人皆知的一件“丑闻”。羞愤之下,维特“上百次地抓起一把小刀,想刺穿这颗心以舒闷气”。

第三次出逃:一年之后,在落木萧萧的初秋,因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而心灰意冷的维特又逃回到了绿蒂身边。可这时绿蒂已经结婚,他的“乐园”也根本不复存在:大自然秋风萧瑟,最小最可爱的一个村童已经死去,纯朴善良的村民一个个身遭不幸,就连两株维特与全村老小十分珍爱的胡桃树,也被贪财的村长伙同其新主人砍掉了……维特终于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话里悟出,所谓幸福只存在于疯子的头脑里。

第四次出逃:维特对现实生活已然绝望,唯有逃到爱情中去寻找寄托,便更狂热地恋慕着有夫之妇绿蒂。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既招来他人蜚语,又引起阿尔伯特的疑忌,使绿蒂不得不赶走了他。

第五次出逃:残冬到了,维特深感自己成了世界上多余的人,便怀着痛苦与愤懑的心情最后一次出逃,逃向了“浑沌与黑暗”,逃向了死亡,因为——“别无他路”!

以上便是《维特》的主要故事,但它并非出自作者的虚构。而是歌德根据1772年自杀身死的青年耶鲁撒冷的不幸遭遇,并揉合进自己两年来的痛苦经历、思想和感情写成的。女主人公绿蒂就是他一位朋友的夫婚妻夏绿蒂·布甫的化身,他确曾热恋过她;别的重要人物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只一个原型。所以歌德自己说,《维特》这部作品是他“用自己的心血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出自我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

然而,不能就此认为,《维特》只是一部个人的恋爱与社会遭遇的悲剧。因为,正如十九世纪的丹麦大批评家勃莱兑斯等早就指出的,它还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以及苦闷。

《维特》出现在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市民阶级的阶级意识已经觉醒,年青的一代更是感情激荡,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打破社会上严格的等级界线,建立“自然的”、“平等的”人与人关系。他们以“个性解放”、“感情自由”等口号来反对封建束缚。但与此同时,封建贵族阶级仍牢牢掌握着政权,在其军队和国家机器面前,年青的资产阶级感到自己十分软弱无力,因而普遍滋生了悲观失望、愤懑伤感的情绪。在一段时间里,伤感多愁竟成了一种时髦。而在文学中,感伤主义的小说以及市民悲剧也应运而生。《维特》便是在这种时代气氛和文**流中出现的。它那位耽于幻想、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主人公,便是当时一代青年的代表;维特代表他们,述说了自己的理想与憧憬,并以其一次次碰壁失望后的悲伤哭泣,“对横跨在市民的现实和自己对这个现实所抱的同样是市民的幻想之间的鸿沟”,发出了凄惨的哀号。从这个意义上讲,《维特》反映了十八世纪这个历史转折时期中资产阶级所感到的狼狈与痛苦。

而在欧洲大陆各国中,情况最糟糕的又数仍处于封建小诸侯统治下的德国。在这里,“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另一方面,德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却最软弱,根本没有力量与勇气象在英、法等国那样去作改变现状的实际尝试。他们中最先进的人物也只能在文学与哲学中去寻求自由,幻想未来,一般平庸之辈就更是向封建势力妥协投降了。所以,我们在《维特》这部作品中看见的德国社会,城市里充满了迂腐的贵族和庸俗的小市民,乡村中到处是不幸者。所以,维特只能一次次逃走以至最后自杀,因为——“别无他路”!

对于这个使卓有才智、心地高尚的青年无以存身的社会,歌德通过主人公维特之口进行了多方面的抨击和诅咒;维特恰恰自杀于圣诞节前一天,临死还读了莱辛的抗暴悲剧《艾米尼亚·迦洛蒂》,就更清楚地表示了他对社会的愤懑和抗议。但也仅仅如此而已,软弱的性格注定了他不可能有更勇敢的行动,虽然这已比“处在(德国)这粪堆中却很舒服”的平庸资产者要高尚一些。

综上所述,《维特》应该说是十八世纪这个过渡历史时期的悲剧,软弱无力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悲剧,落后腐朽的德国社会的悲剧。

不得不提的是,《维特》一问世,当即风靡了德国和整个西欧。广大青年不仅读它,而且纷纷摹仿主人公的穿戴打扮、风度举止,更有少数人学他而自杀了的。大诗人如克罗卜斯托克也为《维特》所倾倒,拿破仑读它甚至达七遍之多。与此同时,《维特》却遭到形形色色卫道士的诟骂,被斥为“淫书”,“不道德的该遭天谴的书”等等,因此译本一出现在米兰,就被教会搜去全部销毁,在丹麦和德国的一些邦,也被宣布为禁书。但尽管如此,仍阻止不了《维特》的流传。它很快译成了各种语言。

应该说是《维特》所具有的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也即上文已经指出过的,它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以及苦闷风靡了德国和整个西欧。关于这一点,歌德在其自传《诗与真》中说得十分明白:“这本小册子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轰动一时,主要就因为它恰在适当的时候出版的缘故。正如只须一点火药线就可引起一个地雷爆炸似的,当时青年的身上已埋藏有厌世的炸药,所以这本小册子在读者群众中引起的爆炸分外猛烈……”。可等到欧洲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革命高潮时期,《维特》便不再时兴了。海涅在1842年写的《倾向》一诗中劝诗人“不再象维特那样呻吟,因为他的心只为绿蒂燃烧”。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更把《维特》贬得无以复加,干脆称维特是一个没有骨气的傻瓜。原因在于,当时青年不再是哭哭啼啼的厌世者,他们已成了举起剑与火焰来进行斗争的战士。同样,《维特》在我国广为流传,也主要因为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与一个半世纪前的德国“狂飚突进”时期有不少类似之处。

第三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

————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书信体小说,同时也是文坛巨匠歌德的成名作。看了这本书后觉得它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心理倾诉小说,融强烈的时代精神、真情实感、高度的艺术性为一体,同时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大概讲述的是: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

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俩个。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窗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

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绿蒂。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学在一起谈论绿蒂。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谦逊老实,博学多才,对维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一天伯爵请他到家中吃饭,不料饭后来了一群贵族,他们带着高傲鄙视的神情看着维特。连和他认识的人也不敢和他说话了,伯爵前来催他赶快离开这里,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听到讥讽的话语,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

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怀念着绿蒂,在心的牵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去拜访曾为他们作过画的两个孩子,但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她的小儿子已经死了;他去访问向他讲述过内心秘密的农夫,恰好在路上遇见他,农夫说自己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大胆地向女主人表示了爱情,她的弟弟怕他抢走了姐姐的财产而解雇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拥抱绿蒂,哪怕把她压在心上一次,内心的空隙也就填满了,可是见到她却不敢伸手。

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凉。他看到了因爱恋绿蒂而丢了工作并发疯的青年,后来这个青年杀死了一个农夫,维特很同情他,想要救他,竭尽全力为他辩护,结果遭到法官的反对。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

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人生不可能什么挫折、烦恼都没有。但是要看你是怎么样来面对这些挫折烦恼的,面对烦恼和挫折没有办法只能一味的消沉、逃避下去,最后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但是,有一些人面对困难和挫折却不退缩,勇敢的去面对,时时刻刻有保持着开心快乐的心情,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相信自己可以打败它们,心里有这必胜的信念,那么这些困难挫折在你眼里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却是一个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在去追求这些东西的同时也会遇到挫折,我们不能放弃,一定要努力到底,即使最后我们失败了,但是我们努力过了,奋斗过了;但放弃,则一定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在最后一秒还未到来之前,结果永远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难面前我们应选择坚持奋斗,永不言弃,努力向成功的彼岸进发。

第四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近日,借着假期的闲暇,我阅读了德国作家歌德的着作《少年维特之烦恼》。闭上眼,主人公维特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想着维特的故事,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心中有太多的话儿想告诉这位悲情的少年。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独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尽情地沉醉于这梦幻般的自然景色中,怡然自得。这种惬意的日子没过多久,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可谁也没想到绿蒂竟然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使她无法将自己的爱情献给维特。这无疑是给热恋中的维特一个沉重的打击,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只好告别绿蒂,不舍地离开了。

歌德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很同情维特,也很理解他为何如此烦恼。但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满鸟语花香,我们绝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就放弃。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

所以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维特,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六年级:糖白白

第五篇: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篇一: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着,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但似懂非懂。最近读了一遍又有一些体会。生活在18世纪的哥德之所以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是因为他洞悉了人性本身。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哥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哥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篇二: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讲了一个叫维特的普通贵族青年在死亡前两年到死亡前给他的朋友威廉的信。维特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聪明能干、思想丰富,又受到当时革命的影响,使他个性解放、思想和情感十分自由,他厌倦城市生活,他喜欢到大自然中去,他是多么希望在乡间或森林中建造一座小屋,永久地住下去,他爱儿童,他认为儿童是无邪的。

后来有一次在乡间舞会前,维特与他的舞伴和绿蒂的表姐一同去乡间聚会,在途中维特从绿蒂的表姐那得知,他又一个很漂亮的表妹绿蒂,但她早已定亲,千万不可迷上她,起初维特并不在意,但见到绿蒂后一下子对她一见钟情,而绿蒂也对维特产生了好感,在舞会后,他们还一起跳了舞,维特从此也经常去绿蒂的家,可好景不长,绿蒂的未婚夫回来了,她的未婚夫阿尔伯特起初对维特特别好,像亲兄弟,但是后来阿尔伯特从外面听到了维特暗恋绿蒂的消息,便对维特渐渐冷淡起了,维特只好在外地又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在外地有许多博学多才的小姐,但因世俗观念,他不愿与她们多交往,这导致他对绿蒂还是一片痴心,后来他因为无聊又回到了乡间,当他再到绿蒂家时情况全然不同了,阿尔伯特厌倦起维特来,而绿蒂又十分信奉阿尔伯特,后来他请求维特别在找她了,对绿蒂一片痴心的维特绝望了,他在圣诞节前夜留下遗书,用自杀的方法结束了生命,这件事被绿蒂知道后她当场晕倒,在他的葬礼上也只有他的总管和他的几个儿子来了。太可悲了。

读了这本书我对其中一句话很喜爱:每当这可爱的山谷里的雾气在我的周围蒸腾,太阳高悬在我那片幽暗的树林上空,只有几束阳光悄悄射进树林中的圣地时,我便卧躺在山间那飞跃而下的溪水边的野草中,挨着地面观察千姿百态的小草时,我就感到那个照他自己的模样创造我们全能上帝的存在。维特是那么热爱生活,那么会享受生活,可却为了一个“情”字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即使绿蒂拒绝他,他也不该有轻生的念头,他的死会使他的亲人朋友遭到多么沉重的打击啊!他自己是解脱了,可让所有关心他的人该怎么办?

我对维特自杀很不赞同:维特干的这件事太愚蠢了,他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亲人朋友的感受,譬如绿蒂得知维特死去后,当场晕倒了过去,这件事会给绿蒂内心留下磨灭不掉的阴影。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千万不要像维特那样遇到什么事情就想轻生,我们应该勇敢的去面对、去挑战,这样就算任何困难也难不倒我们。

篇三: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近日,借着假期的闲暇,我阅读了德国作家歌德的着作《少年维特之烦恼》。闭上眼,主人公维特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想着维特的故事,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心中有太多的话儿想告诉这位悲情的少年。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独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尽情地沉醉于这梦幻般的自然景色中,怡然自得。这种惬意的日子没过多久,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可谁也没想到绿蒂竟然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使她无法将自己的爱情献给维特。这无疑是给热恋中的维特一个沉重的打击,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只好告别绿蒂,不舍地离开了。

歌德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很同情维特,也很理解他为何如此烦恼。但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满鸟语花香,我们绝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就放弃。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

所以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维特,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