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 观后感
Pride and Prejudice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is published in 1813 and is very popular novels in the word.The novel is exciting and interesting.The story is about a Bennett family and five daughters.Mrs.Bennett’s mad quest for finding good and wealthy suitors for her daughters, Jane, Elizabeth, Mary, Kitty, and Lydia.Darcy and Elizabeth share bad impression with each other and dislike each other in their first meeting.But with time goes on, they both realize their mistake in judging each other and then they married each other.The story has a happy ending with Darcy to Elisabeth.The story shows other themes like family, virtue, marriage, women, class, and society.In that time people all thoughts of getting married to rich and high status men to lead a wonderful life.The parents only concern how to make daughters married to wealthy men, no matter how their abilities good or not.We can find that women had no rights in society except getting married and take care of kids.That is terrible.Virtue is important thing that the author tries to saying by showing how Darcy and Elizabeth overcome their pride and prejudice to change and improve themselves for the better.Virtue make they find their love and have beautiful life in the end.There are many reviewers who say that the language is what makes this book unbearable, boring, etc.In my opinion, not only is it a wonderful love story, it is including humorous, witty, vibrant, and full satire about life, but also has an effect to society today.Although a few people hated Pride and Prejudice, I think it can tell us a lot of knowledge about love and living.If you read it by your heart, I believe you will like it.
第二篇: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傲慢与偏见》赏析
看了电影《傲慢与偏见》后,感觉很好,非常喜欢活泼、聪明、不做作的“偏见”小姐伊丽莎白和外表冷漠但内心感情丰富的“傲慢”先生达西。
在《傲慢与偏见》中,我觉得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都有可爱的一面。然而在众多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还是主人公伊利莎白,她有头脑、有主见,敢爱敢恨,不为金钱和地位所动,执着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她也有自己的缺点,有时候会凭借自己的感觉做出不准确的判断,并执着于自己的偏见。
在我看来,《傲慢与偏见》构思精巧,措辞幽默,情节跌宕起伏,讽刺极有力度;作者用极细腻的笔法将伊利莎白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惟妙惟肖,并塑造了伊利莎白的独特形象:她喜欢笑,会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她不卑不亢,有主见却又任性;她聪慧过人,理智中又有丰富的情感。另外,这本书还时时刻刻提醒现代女性:婚姻必须有感情基础。影片在两小时内虽不能尽情地展现出伊利莎白的心理活动,但改编者适度地整和、夸大、改变了原著的幽默情节,又夸张了人物个性,使影片更加妙趣横生。影片对威克汉姆的塑造不象我想的那样有所丑化,而是十分尊重原著,让一个帅气,有风度,谈吐典雅风趣的男人出现在我们面前,使对威克汉姆的罪恶很熟悉的我们更觉回味无穷。
电影很吸引人的另一方面在于因为它很好的还原了英国古典乡村风貌,不论是场景、衣服还是道具都使人相信这是在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乡村。还有两场场面热闹庞大的乡村舞会,众多演员整齐的跳着那个时代的社交舞,使人们陷入到只有在阅读小说时才能感受到喧闹。
《傲慢与偏见》蕴藏着许多智慧,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看待一个人,不仅要看其“表”,更加要看其“里 ”,不要执着于对其第一印象的偏见,否则就会产生误解,不能很好的认识、了解这个人;一个人在其他人面前要适当的展现自我,不要表现过于冷漠或者傲慢,不然会使其他人不敢或者不愿接近;你所处的环境以及你周围的人物,在别人对你的印象与评价中,会起到非常大的影响。
第三篇:《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RealLove
婚姻是恋爱的甜美果实,而不是财务的攫取手段。
真正的爱情观应该像Elizabeth那样敢爱敢恨。我很感谢Elizabeth的爱情观与婚姻观,让我也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希望以致不会对那个社会深恶痛疾。她是勇敢的,也是可贵的,但她又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可她的坚持注定会给她带来幸福。因为她的敢爱敢恨,因为她的傲慢与偏见,因为她难能可贵的品质,我将讴歌于这份坚强与执着
初次看《傲慢与偏见》这部电影,我就被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纠葛,起起落落的心情给俘虏了,整个情节能够完全的让我沉浸在其中。它关于金钱与婚姻的披露更是让我触目惊心。婚姻是因为爱,还是因为金钱?
我十分反感于Bennet太太的婚姻观。她希望她的每一个女儿都能够嫁给一个拥有大笔财富的人,Bennet太太甚至毫不在乎自己女儿的反抗,她只要自己活得宽裕就行,而她却把这份“宽裕”寄托在那“伟大”的女婿身上,这不仅是对幸福的破坏,更是对爱情的亵渎。Bennet太太的行为,不仅是Bennet家庭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而Elizabeth恰是一个幸运者,源于她那天生的傲慢与偏见。
转向Dancy,她似乎没给我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只是他的两次表白,让我看到了男人身上应该有的勇气。
“Miss Elizabeth.I have struggled in vain and can bear it no longer.These past months have been a torment.I came to Rosings only to see you.I have fought against judgement, my family's expectation.The inferiority of your birth, my rank,I will put them aside and ask you to end my agony.“You must know.Surely you must know it was all for you.If your feelings are still what they were last April,tell me so at once.My affections and wishes have not changed.But one word from you will silence me forever.lf, however, your feelings have changed...I would have to tell you,you have bewitched me,body and soul,and I love...I love...I love you.I never wish to be parted from you from this day on.”
这是两段多么感人肺腑的表白啊!非真正的爱情不能达到如此深情的境界。这不是花言巧语,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呐喊,这言语与情感具有无可抵挡的穿透力,它必然夺得Elizabeth的心。有人说“爱情是一场骗局,人们使尽浑身解数只为了骗取一颗心”。但我却不以为然,因为这颗心不是骗来的,而是用自己的心去换来的,而且只有真心才能换来真心。
Darcy 和Elizabeth的恋情,是超越至上的恋情,是纯粹的自由的恋情,它具有雨后春笋般勃勃的生命力,不断地蓬勃发展,将给他们以及后代带来无限的幸福。因为他们的恋情是没有任何外物枷锁的,因为这种恋情是real love。
第四篇:《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我从小就很喜欢看名著,但小时候只是把那些书当故事看。长大后虽然看的书少了,但逐渐发现书里面的内容有很多耐人寻味之处。《傲慢与偏见》之前并没有读过,这次看到由书改编的电影,觉得十分精彩,有太多美妙的感觉需要再重新回味,看完后有一种想要看一遍书的冲动。
正如影片的名字,“傲慢”,“偏见”正是两个主人公最开始所处的境地:达西的傲慢使伊莉莎白对他存在很大的偏见。达西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气,这可能与他看透了人与人的虚伪有关,所以觉得真正值得他欣赏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可是从影片中其他的一些人物来看,他的感觉又不尝不是正确的呢?影片中的好几个人物形象都有势利卑微的毛病,比如贝内特家的夫人攀附权贵,几个小姐妹粗俗放荡。也许正因为他善良而真诚,所以对于他所认识的人的品性有很高的要求。然而也正是因为他太过偏激且不会表达自己,他一开始是看不起伊莉莎白的,而他也屡屡遭到了伊莉莎白的怀疑和误解。
由此看来,不能只凭第一感觉而对自己不熟悉的人做出评价,很多人等你了解了之后,你会发现与自己一开始想的有很大不同。正如风度翩翩但行为恶劣的威克汉姆,无知而愚蠢的莉迪亚完全被他蒙蔽,就连伊莉莎白也对他产生过好感。
好在达西写了封充满怨气的信来诉说事件的真相,才解开了他们之间的误会。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人就是贝内特家的表亲柯斯林。他身为一个神职人员,竟然在传教的时候不小心说出了性爱这样的字眼,可见他的内心有多么邪恶,而他对婚姻的随便也让我感到震惊和恶心。他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爱情之上的,他只是想拥有一个妻子,最好还是漂亮一点的,并且自以为是的以为任何女人都渴望他这样的男人。这也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小人特征,趋炎附势,而对比自己身份卑微的人又有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多么滑稽可笑啊!
而最终还是有人愿意跟他结婚,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悲哀与无奈。夏洛特正是那些弱势女子的代表,因为生计而没有机会追求爱情,能有一个安稳的家已经很满足了。夏洛特身上有一种理性的美,她是那种聪明清醒果断善于把握时机的人。看得出不乏追求者却终身未婚的简奥斯汀对于夏洛特的态度是批判的,可谁又能说她的选择对于她来说比起守在家里老处女还要悲惨。而大家都已经麻木了,仿佛这就是一条公理:女性的地位太低,就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
在这样一种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中,伊莉莎白还能坚持主见,坚持要找一个自己爱的人,如此脱俗更让人心生敬佩。她敢于正面对待瞧不起她们家族的人,所以对于柯斯林的带
有傲慢的求婚,她不仅强烈地拒绝而且还把他大骂了一顿。后来,当她爱上达西以后,对于达西姨妈的阻拦与干涉,她表现出女性难得的刚毅。她主动争取着自己的幸福,不卑不亢,敢爱敢恨,个性鲜明,这样一个女主角,怎能不让人对她心生崇敬呢?
在当时,世俗的爱情观就是找一个有权势可以依靠的人,而对物质的追逐定然是对爱情的玷污,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很单纯很美好的,夹杂了邪念与虚伪的感情是无法带给人快乐的。物质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如果你太过于追逐它,有可能越陷越深而使自己沦为金钱的奴隶。
第五篇: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篇一: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作为英语系的学生,出于对于文字及历史的喜好,在大一的第一学期选修了外国文学史。抱着期待的心情上了一个学期,发现真的很不错。虽然,那么多节课下来,我还是不太能区分的开外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和熟悉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但我还是可以从电影中试着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理解和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期间我们看了满多著名作品,有我们熟知的《哈姆雷特》,《简爱》和《傲慢与偏见》等。而,其中我本人最喜欢的还是《傲慢与偏见》。看过原著的我,觉得电影还是很好的表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这是一部描写爱情、婚姻问题的电影。作品通过四对青年男女的不同组合,生动地描绘了英国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传统观念,讽刺和嘲笑了那种以嫁女为衣食之计而委曲求全的婚姻,批判了因情欲冲动而草率从事的婚姻以及追求嫁妆的买卖婚姻,强调了爱情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赞扬了妇女为争取自由和独立而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这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的开篇一段话,引出了一段发生在十九世纪初英国的关于爱与价值的经典>故事。
众所周知,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爱情对婚姻的想法:单单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以金钱为目的的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故事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姐姐简·班纳特、妹妹玛丽·班纳特、凯蒂·班纳特和莱蒂娅·班纳特。姐妹五人单调且略显平静的生活伴随着两个年轻小伙子的到来而泛起无可平灭的波澜。健康向上的宾格里和富家子达西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在结识了镇上班纳特家的这“五朵金花”之后,一段美丽而饱含“傲慢与偏见”的爱情故事从而展开。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至今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
电影形式上是一够暗隐着意味的愛情喜剧,实际上则说明了每个人必须行动和自省才有希望,也说明了人的生存是一种主观、自主性的抉择和追求,同时也告诉我们谦逊的反省和勇敢的改变,人生的意义才有崭新的一面。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傲慢与偏见》让我感受到女主人公的强烈自尊心,及对于当时的社会的极大讽刺,在现在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相信不再会有如此这般的家庭,但作为女性的我们也应当学会自尊、自爱、自重,不委身于男权之下,而是该活出自己的精彩。
篇二: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傲慢与偏见》改编自英国作家简 / 奥斯汀的同名小说。穷乡绅的女儿伊丽莎白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了英俊多金的贵族青年达西。由于各自的敏感和自尊,两人结下芥蒂,相互厌恶。伊丽莎白讨厌达西的目中无人,而达西看不惯伊丽莎白的伶牙俐齿。此后不久,伊丽莎白又与到镇上来驻扎的军官维克相识,对维克渐生好感。维克告诉伊丽莎白,自己是达西家的管家之子,达西父亲视他如己出,去世时遗嘱留给他一笔财产,而达西出于嫉妒,剥夺了他的继承权。于是伊丽莎白越加讨厌达西。而此时,达西的好友、伊丽莎白姐姐的追求者宾利突然离去了。伊丽莎白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得知这是达西的建议,对达西的怨恨加剧。悲痛的伊丽莎白在雨中奔跑,达西却尾随而至,向伊丽莎白表明自己的爱意,遭到了后者的拒绝。两人发生争执,却又不自觉地为对方所吸引。晚上,达西来到伊丽莎白住处,交给她一封信后离去。信中揭露了维克唯利是图的真面目和自己反对好友追求自己伊丽莎白姐姐的原因。原来维克是一个花花公子,他花光了达西父亲留给他的遗产之后,又试图追求达西的妹妹以获取财产。当发现自己的目的不能得逞时,便加入了军队。达西又在信中承认自己反对好友与伊丽莎白姐姐的婚事确实是出于门第偏见。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但是由于自尊,无法敞开胸怀。正处于感情矛盾中的她受亲戚之邀外出旅行,极其巧合地参观了达西名下的庄园,在那里遇到了达西。晚上,伊丽莎白接到家中来信,得知自己的妹妹受维克引诱与其私奔,焦急万分赶回。几天后,妹妹随维克一起回家,无意中说出是达西找到他们,为他们的婚礼出资,并帮助维克找到工作。
宾利在达西的陪同下来到伊丽莎白家,向伊丽莎白的姐姐求婚。全家沉浸在欢乐之中。而伊丽莎白与达西虽然相互爱慕却找不到适当的机会互相表白。恰在此时,达西的姨妈找上门来,威胁伊丽莎白放弃达西,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心情无法平静的伊丽莎白在晨风中散步,遇到了在外守候的达西。两人终于冲破了自尊的阻碍,走到了一起。
小的时候一直不太喜欢简 / 奥斯汀的小说,觉得尽是描写资产阶级的生活,视角一直停留在闭塞的乡村社交圈子里面,一点都没有生气。而且也没有耐心看里面那种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觉得爱就爱吗,哪来那么多麻烦事情,搞得那么复杂。现在年岁渐长,终于有点明白其实爱与被爱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个“自由”,并不仅仅是指肉体的自由,更多的是指心灵的自由。而心灵的自由就是自由意志,就是自尊自爱的情感,不受对方意志的左右。如果爱一个人要抛弃自尊,是非常不容易的。伊丽莎白和达西尽管为对方的气质所吸引,却无法爱上对方,恰恰是因为两人都具有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强烈的自尊往往和敏感易受伤害联系在一起。而敏感又会进一步刺激强烈的自尊。当然自尊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好的特质,但是绝不适合于爱情,因为爱情是一种需要相互体谅,相互退让的情感。他们无法爱对方,于是就只好选择憎恨厌恶对方。因为只有憎恨厌恶才是可以与爱相匹敌的、维系强烈感情的另一种方式。所以从形式上看,男女主人公在感情上走的是一条否定之否定的道路。亦即“吸引——厌恶——相爱”。而从实质上来说,他们一直是在肯定的道路上前进。最终的相爱,是建立在理解上的互相退一步,虽然只是一步,却体现了两人对对方的真情。相当的不容易。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很多情况下就是爱自己胜过爱对方,最后放弃了爱情的。
再进一步思考,就会感觉到所谓的“一见钟情”,其实是相当肤浅的东西。一见钟情,往往包含着盲目和轻信,最终必然导致感情的无疾而终。谁能指望一段建立在外在而不是心灵契合上的感情呢?真正的爱情,都是在矛盾纠葛中产生出来的,甚至在最初的阶段会以憎恨的面目出现。因为如果你突然发现一个个体在心灵上与你是如此的相似,你最初的反应不是愉悦,而是恐惧。因为你是如此地害怕对方由于相似的心理而轻易地看穿你的内心世界,以至于你的第一反应是逃避。这就是所谓的 同类厌恶。等到你克服了恐惧,进而试图从“外部”去了解“自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它可以让你去除性格上的一些粗砺的棱角,重新塑造自己。从而变得更加宽容、柔和和完美。
奥斯汀的小说在有限的环境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实的心灵世界。在“资产阶级温情脉脉的面纱”下,塑造了一些充满矛盾的灵魂。所以她的小说到现在仍旧有存在的价值。
新版电影改编得相当好,充分展现了19世纪英国乡间的风貌。加上大段的苏格兰集体舞的镜头,把当时贵族社会悠闲自得表现得淋漓尽致。男女主角的扮相和表演也很不错。尤其是雨中争吵的那一段高潮,十分到位。值得一看。
篇三: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前段时间看完了BECOMING JANE后,又再次重温了这部95版的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发现,该片除了是一部动人的爱情故事之外,我想更多的是作者jane的心声和一种期望。
BECOMING JANE中,JANE和卡珊德拉的爱情爱情结局固然是让人遗憾的,记得在卡珊德拉的丈夫死后,卡珊德拉搬回家中,一日清晨醒来,看见JANE坐在窗前写着东西,于是问她在写什么,JANE告诉她是小说,卡珊德拉问到结局如何?JANE微笑得回答,HAPPY ENDING。我想于是就有了傲慢与偏见的HAPPY ENDING。
傲一句中,实在是融入了太多JANE的心声。她将所有现实生活中的遗憾一一弥补在该本小说中。以及那一份小小的骄傲。becoming中,心爱的人最终未能和她走在一起,于是将大女儿的名字命名为JANE,而这一点也恰恰体现在傲中大姐的名字jane上。
卡珊德拉曾经是>幸福地,她找到了爱,可最终因为丈夫的病死,又再次失去了这份爱。这一切看在JANE的眼中,是多么替这位温柔善良的大姐感到疼惜。而傲中有钱绅士宾利先生的首次到来,使大姐jane深深地坠入了爱河之中,感受着爱情的幸福,但紧接着因为种种误会导致宾利先生离开了,于是jane又再一次陷入了无尽的失望之中,舞会中一向保持迷人微笑的大姐脸上,却是被一份落寞之情所代替。但奥斯汀是疼惜卡珊德拉的,因此最终误会解除,宾利回到了jane的身边,并幸福地结为连理。
我特别喜欢傲剧中2次伊莉沙白坐在镜前吹灭蜡烛的情节,除了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外,更暗喻着痛苦黑暗终将过去,幸福光明即将到来。
另外再说说jane的父母,becoming中我记得有一个镜头是,在jane拒绝了一有钱男子的求婚后,与母亲发生的一段争执,最后母亲大声地叫道:天哪,我还得继续在这靠挖萝卜过日子。显然他们家并不富裕,虽然最终父亲过来稍微打了下圆场,但是显然这并不起什么作用。
于是傲句中的父母,仍然是保留了jane父母的一些特性,母亲似乎还是那样唠>唠叨叨,成天希望女儿能嫁个有钱人,父亲似乎还是那样比较默默无声。但是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jane还是在傲剧父母身上赋予的一些情感。现实中的父母是有些穷苦的,于是傲剧中他们的家庭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能算是小康之家,活得比较安逸,母亲不用再去亲自挖萝卜,只要舒舒服服地坐在那享受仆人的伺候,但同时保持着那一份唠叨即可。父亲是位不多言的绅士,但是却能在伊莉沙白和母亲发生激烈争执的时候,能恰当地拿出一家之主的威严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在伊拒绝表哥的求婚后,母亲威胁到,如果不嫁给表哥,就再也不要来见她。但父亲却说道,如果答应表哥科斯林的求婚,就再也见不到他这位父亲。)
再来说说伊的表哥科斯林。我想他其实就是becoming中,那个被jane所瞧不起的富有人的侄子。科斯林的依附拍马,傻头楞脑,应该正是becoming中jane对那位有钱人侄子的观感。只是在科斯林的身上再次将其>戏剧性地扩大。而科斯林的太太,夏洛帝更像是becoming中因为暗恋jane而写了封不实的信给jane爱人的舅舅,那个男人(名字实在是想不起来了)。傲句中夏洛帝既与伊莉沙白是好朋友,但同时她的内心里也充满了嫉妒。至少可以在伊结婚的当天,夏用了种鄙夷的眼光瞧了科斯林一眼的情节中看出来。在得知夏突然接受了科斯林求婚的信息后,伊的震惊应该不亚与jane知道是谁写了那封不实的信后的感觉。
再来说说伊的小妹妹,丽迪亚,一个家里年纪最小的疯丫头,可以说是天真无知,也可以说是什么都不怕,就毅然地做出了惊世亥俗之举,与一个男骗子私奔。虽然家人都担心得要命,但丽迪亚却只是一味地沉静在自己的幸福中,似乎没有任何事情能让她担心,最终在达西先生的帮助下,总算是在那个年代中有惊无险。这一点除了符合开头说的happyending之外,其实我想从另一方面何尝不是表明,现实中的jane心中是多么渴望能刑丽迪亚那样,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能和心爱的人一起私奔,无论对方是不是坏人,或者是不是身无分文甚至欠了一屁股债,只要能在一起就好。
最后来说说男主角达西,与becoming剧中的男主角一样,初时有着冷漠的外表,但是心中却对女主角充满激情,只是没有益于言表。becoming中的男主角本身并不富裕,还得依附舅舅来过日子。于是达西先生就非常有钱,是剧中首屈一指的富人,并且无父无母,只有一个有钱自大的姑妈。但显然达西并不将姑妈放在眼里。只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这些全然是和becoming剧中的男主角不同之处。我想jane强调这些,也是出于自己的一种美好愿望,男主人公可以不再为钱发愁,不用再依附他人过活,可以完全独行其见。除了这些小细节外,在丽迪亚与骗子私奔后更能体现出,jane的一种强烈欲望。becoming中男主角在得知舅舅反对其婚事后,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活来源和社会地位。但达西当时表面虽然只是礼貌地作出道别,但他内心却并没有因此担心自己的颜面和社会地位等问题,而是默默地做出各种努力,暗中悄悄帮助女主角。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明jane多么渴望如果爱人是不用被金钱所捆缚,爱人是可以全心爱她的该有多么好。但我想jane也并不是想说自己是有多么伟大,多么无私,因为可以从傲中伊和大姐jane的一句对话中体现出来。在伊告诉大姐达西先生已向其求婚,大姐表现出十分不可置信问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的,伊回答道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但也许是在看了达西潘比利的房子后开始的。一句玩笑似的自嘲,也许jane想告诉人们,在这个动人爱情故事背后的她,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