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近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对于毛泽东,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在1949年,他站在天安门上,在万千
人民的注视下用着很菜的普通话说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即使没
有亲身经历,我也能想象到那个时刻是如何的激动人心!虽然我无法理解
和认同当时的人们崇拜毛泽东仿若神明,以及他到晚年所犯的一些错误。
但我也不能否认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也是他领导着中国,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光明的未来,带着人民解放
新中国,发展工业发展农业,虽然他在晚年也些范了些错误,但是他的功绩都是他不可否认。毛泽东,一代伟大的领袖。从农村走出来,以人为本,以百姓为主的好主席,一个坚强,善于谋划的人,为人民,工人阶级争取自由和利益。他值得我们的尊敬和我爱戴。
看过《走近毛泽东》,我深切地感到毛泽东同志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他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
看了《走近毛泽东》,让我更深一步了解了毛泽东,了解了他的生平以及他对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毛泽多出生在韶山冲的一户农民家庭,被冠以“三伢子”的乳名,毛泽东的童年平凡而普通。八岁进私塾,他不听先生讲经,却要读所谓的“禁书”《水浒传》《盛世危言》之类。十七岁离开家乡,以一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呐喊出心中之志。是的他做到了,当他再次回到故乡时已是“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青年时代,毛泽东则专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修学储能,寻找经世致用之道。他一面读奇书,读好书,汲取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另一方面则是积极的锻炼身体,他甚至在寒冬的清晨用冷水擦身子,他也十分酷爱跑步游泳,尤其是暴雨大浪之时。壮年时期,已经是中国革命领军人物的毛泽东,独具视角,开辟了一条中国独有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当蒋介石在南京宣称“谁控制了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谁就控制了全中国”时,他却在农村预言“谁解决了农民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的了全中国”。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农村之道战胜了蒋介石的城市大论,成功的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中年时期,已经是共和国的领袖的毛泽东,他居功至伟,受万民敬仰,但却并没有纸醉金迷,自我陶醉,“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走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的目的一定会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他就是以这样一种朴实而坚定的信念在中国建设的道路上迈步前行,他做他的专列,试图跑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在群众中前行。行至老年,他则更为倾向于表达个人志向,而对于生死则是豁达非常,他无事时就跟身边工作人员说,等他死了,就开个庆祝大会,说毛泽东死了,辩证法胜利了。
毛泽东一生有很多爱好,最喜欢的一个是看书,一部二十四史,他是从头到尾看过并批注的。即使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也从未放弃从未停止读书,在条件简陋的窑洞之中写出了哲学经典著作《矛盾论》和具有前瞻性的《论持久战》。共和国成立后,他也总是鼓励干部看书,并把不看书不读报视为干部的一大缺点。自己则是以身作则,一如既往的酷爱看书,无论是从他别具书香气息的卧室,还是他每次外出视察都会随身携带的大木书箱。他不仅是一位领袖,也是我们的亲人,他更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在毛泽东身上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在如今的社会,还有多少年轻人喜爱看书,还有多少人少年立志,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终生。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我们要真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因为时间就像汩汩流淌的河水,是可以流出去却无法流回来的,人在青少年时期大脑最活跃,不论学什么,记得都特别快,而过了这个时期,就恰恰相反,不管怎么努力都比较难赶上去,所以我们应该趁现在加倍努力,只有学得很扎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样祖国就能更加昌盛。
岁月无情,伟人终于走上了人生最后的征程。闪耀了一个世纪的明星,终于陨落了!给我们这个世界留下了无尽的空白!。我以为伟人的心际是难以窥探的,任何形式的解剖伟人,走进伟人,都是
妄自菲薄!当我们越是这样不自量力的去做,便越发显出个人的鄙陋。我们愈是走近伟人,便愈会被他耀眼的光辉炽痛。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怀着一份谦虚而虔诚的心,去瞻仰,去膜拜。我以为这绝不是迷信。我们需要这样一个人,可以让我们值得这样
去做,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充满信仰危机的社会中。——而他,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第二篇:走近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
一:《走近毛泽东》是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记录片。该影片的特色不仅表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而且表现在创作者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的人性、个性和革命意志。该影片减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从“情”的角度,突出一个“情”字。这个“情”字即是领袖对人民的情,也是人民对领袖的情。影片中运用的细节都非常具有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毛主席使用了多年的竹杖、毛主席的文房四宝、毛主席和亚非拉朋友们的关系、毛主席和人民的关系、毛主席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死观等等。
观后感: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毛泽东,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毛泽东,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这就是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位伟大的领袖者一生经历坎坷,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挫败,他在痛苦中挣扎过,萎缩过,但他的信念告诉他:成功就在下一次!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也许美好的明天是在痛苦后出现的吧!毛泽东从一个贫苦的书生到一个中央委员,最后成为国家主席,这一步步走过来,他经历了多少痛苦,我们这些晚辈又怎能完全体会?他指挥作战,英明神武,果断自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全中国,他做了多少贡献,直到现在,人们还难以忘怀,而他自己呢?却遭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的妻子,儿女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那一刻,从他脸颊上滚过热泪,我们看到一个热血男儿,他又重新站起来了,我们惊讶,但更佩服!
于是每当我们面对晶莹的珍珠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孕育珍珠的蚌和毛主席联想到一起。当初一粒沙子不经意进入蚌的体内,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它鲜嫩的生命。它日复一日的痛苦中包容着那粒沙子,最终把沙子变成自己体内最灿烂的部分,因此它成了一只高贵的蚌。每当面对鲜艳的花朵时,我便心不由己地像赞美鲜花一样赞美毛主席,毛主席是一朵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诧它开放时的艳丽,却不知道开放前它遇的痛苦,当它还是一颗种子时,被埋在土里的日子里,它在心里做着春天的梦,它努力舒展着生命,最终破土而出笑对蓝天。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痛苦后的美好才是显得真实,试想:海伦凯勒如果没有经过种种痛苦,又怎会成为美国著名作家?而保尔柯察金、张海迪、居里夫人„„这些英雄人物如果没有反抗过痛苦的经历,又怎么能成为人们心中的崇拜者呢?毛泽东如果没有“万里长征”的创举,又怎么能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呢? 痛苦是生活中最厚重的底蕴,它能历练掉你太多的缺点和不足,使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伟大的贡献。经霜历雪,松柏更为青翠,只因有一颗岁寒之心。在痛苦中抱怨,只能使痛苦加剧。我们应该像蚌,把痛苦结晶成珍珠,我们应该像种子,把痛苦注释成反抗!在痛苦中孕育美好,就像风雨后出现的彩虹一样的灿烂,就像黎明时看见的朝阳一样的夺目。毛主席对青年人有着殷切的希望“你们是早晨八九点种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对!正是毛主席的这种精神注入了我们的脑海。这,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会鼓足勇气,在痛苦的边缘绽放出最美丽的人生。
第三篇:走近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他是诗人,有事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这是后人对伟人的最真实的解读。他也同我们一样从少年青年走入中年再步入壮年老年。但他的人生却因他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行动走向了辉煌。记得晚年的他曾在一次外交中语出惊人:“我生了一张大中华的脸”。
瞻仰天安门门前的毛主席头像仿佛是每一位到访北京的游客所要做的事情之一。汽车司机挂着这位伟人的头像徽章作为行车的平安符。“让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这句话是我们国家崛起时对世人的讽刺。湖南韶山是毛主席故居自小喜欢小说和进步书籍的他没有忘记养成白天干农活晚上点着小桐油灯用功学习。“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志”是他青年时的人生理想,他发奋去做一个奇男子。学习之余主席没有忘记锻炼身体,大雨来临他雨中奔跑,大江滔滔他却游泳搏击风浪。新民学会革命时他没有忘记带着兄弟姐妹一起革命。革命的胜利往往鲜血换回的其中就包括他的多个亲人。“不要累了就不干了,不往前走了,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往前走绝不下山,不走回头路。”这就是我们伟大领袖的做事风格。“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逼上梁山”,“谁赢得了人民谁就赢得了共和国”这些都在后来的事实中得到了验证。言有尽而意无穷,伟人的光辉事迹我们永远无法陈述尽。
第四篇:走近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在世时,被逐渐捧上了神坛,和人民大众的距离逐渐拉远了;毛泽东去世后,历史风云渐渐远去,他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了„„ 《走近毛泽东》,正如片名所示,它缩短了我们和毛泽东的距离。自看了《走近毛泽东》,影片通过生活的细节给我们展现了毛泽东平民化的人性、个性和革命意志。展示的是一个真正的毛泽东,而不是概念的毛泽东,而不是神化的毛泽东。如毛主席使用了多年的竹杖、毛主席的文房四宝、毛主席和亚非拉朋友们的关系、毛主席和人民的关系、毛主席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死观等。
有人曾经这样讲,毛泽东是一本大书,读懂了他就读懂了中国的现代史。毛泽东八岁才在家乡的私塾启蒙读书。但他对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兴趣不大,却喜欢读那些古典小说和当时比较进步的书籍。毛泽东从小就不太“安分”。渐渐长大的他也觉得自己生活太平静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毛泽东在17岁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那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成为他以后领导人民解放中国的指导思想。影片中发现毛泽东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普通人的幽默,有着普通人的很多行为动作。例如他吃饭的时候也会“咂吧”嘴,他见人就给人让烟,还给客人布菜,他还会游完泳以后光着膀子就跟老百姓坐在一起抽烟,他累了也会坐到土坎和铁轨上,他喜欢的竹杖想扔就扔,他也有着不受束缚的个性等等这些细节你都能看到他平凡的一面和普通的一面,你会发现他在平凡中显出伟大。
他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呈现给广大观众。其中有毛泽东祭拜父母、毛泽东畅游长江与大海、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白了头发、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简朴生活、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代表团会见的幽默场面、毛泽东出席党的代表大会时因腿疾目送全体代表离场等大量的珍贵镜头和生动细节,抒写了毛泽东的真性情、毛泽东的中国心、毛泽东的大智慧。
人民,在毛泽东的心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他始终不渝的信仰。在谈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毛泽东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是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外出视察常常被群众认出来,造成人们围观群众拥堵现象。有关部门担心对毛泽东的安全不利,便作出规定,毛泽东外出或在公众场合,必须戴口罩。毛泽东尽管极不情愿,但只得妥协。他就这样带着口罩外出考察。累了,就在铁轨旁或是土坎儿上歇会儿,抽口烟。这样的情景,安全是加强了,但毛泽东却感到了不能接触人民群众的孤独。从他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的无奈。毛泽东在武汉一个街道视察时,曾感慨地对街道居委会主任说:“我真羡慕你们的工作,每天能跟群众打交道,最有意思。” 毛泽东对于普通人平易近人。毛泽东喜爱游泳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毛泽东游泳的样子却鲜为人知。《走近毛泽东》一片就展现了毛泽东游完泳身着泳裤与大家谈笑风生的珍贵镜头,那种深处群众之中的悠闲和自在一下子拉近了主席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其实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与普通人并无太大区别,他一样给客人让烟,一样给客人布菜,送别客人,他同样要看着客人的车离开视线才安下心来。
进入晚年的毛泽东,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是非常旷达的。他还嘱咐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 发现毛泽东的魅力在于他的智慧、他的抱负、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自信!《走近毛泽东》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传记片、功勋片、成就片,而是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彰显了毛泽东喜欢挑战的一生;不循常规的性格;重情重义的品行;文采纵横的才气;旷达生死的精神。
一度,毛泽东的耀眼的光环阻挡了我们的视线,灼伤了我们的双眼,给我们带来的只有崇拜而没有信仰。但《走近毛泽东》却无疑给了我们细品伟人之首先作为“人”的真实与感动。《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也走近我自己的信仰。这就是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历史要我们《走近毛泽东》!
第五篇:走近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我从小到大听我爷爷及其他长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高度的赞扬了毛泽东及其伟大的对全中国的贡献。他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世纪最具影响的100人之一。
毛泽东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自己的梦想是当一名小学教师,想做好教育,但是出生于那个极其不稳定的时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把他逼上了拯救中国、拯救人民群众的梁山,不过也正是如此,才突显了他那不平凡的军事才能。
他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随后率领了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长征途中,在贵州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他为代表的新事物中央领导。在他的领导下,每一次危险时刻都只有少数战士牺牲,特别是飞夺泸定桥时仅死了三个战士,并且这一浩大的长征亦被世界惊叹,是难以被超越的壮举。
毛主席是一个十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在这个国家最危险的时间中,他正确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一些观点,使党更好地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并与我们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做了很大的基础。
在那些年,在那些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毛主席写了很多文章,其中包括著名的观点和诗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就讲到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农村包围城市。他的诗文也甚是著名。想《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等文章气势磅礴,无不透露着他的雄心壮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着说明我们基本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翻身做主人了。
他的“三个世界”的观点为我们国家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打下了好的基础。“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为我们国家当时到现在及以后的外交创造了最和平的环境。
当然毛泽东只是一个凡人,一个普通人,是人都是会犯错误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直至十年“文革”,特别是十年“文革”,让我们中国至少倒退了30年之久。所谓十年浩劫,不少人在此段时间被害,不少知识分子被迫上山下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刘少奇冤死,老舍投河自尽„„那十年便是噩梦的十年。
毛主席是一个凡人,一个普通人,一个有梦想的平凡普通的人。他的梦想从未变过,在
他晚年他还想做一名小学教师。我想是时代和他特别的才能以及他远大的志向让他站在了一个国家最高的位置上吧。如果他有选择,我想他会选择做一名最是普通的小学教师,桃李满天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