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A brief introduction of Yunnan云南简介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Yunnan Yunnan province is situated in the most southwest of China which covers a total area of 394,000 square kilometers, sharing the same border with Tibet.And it is a land of natural beauty and mystery.Yunnan has a complex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ith every landform from mountains and lakes to rainforests, which makes it home to half of all China’s plant species and rare animals, of which the most famous are gold monkeys and Asian elephants.Yunnan is home to 25 ethnic minorities, making it the most perse region of China.Each people has their own languages and customs, which contributes to Yunnan’s rich culture.Every year, drawn by its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s, masses of tourists come to Yunnan to learn its minorities, culture and customs as well as fairy tales of each minority.The most attractive natural wonders are Stone Forest to the south-east of Kunming, Tiger leaping Gorge, the first bend of Yangtze River, Yulongxueshan Mountain and the town of Lijiang
第二篇:简介 云南
简介 云南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
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昆明市东南部,属昆明市所辖的远郊县。石林风景区坐落在境内,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全县共有石林面积40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岩溶地貌为主体的,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石林也是香烟的一个品牌,又是岩溶地质学术语,还是一名演员的名字. 大理全称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市境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大理有“风花雪月”的美称,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海拔2090米,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自治州首府驻大理市下关,距昆明市338公里。自治州总面积达2945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3.7%,坝区面积占16.3%。东西最大横距达320多公里,南北最大纵距达270多公里。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西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每年的泼水节于4月中旬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参与。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跨东经100°43′~102°30′,北纬24°13′~26°30′之间,属云贵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体部位。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与丽江市相望。辖1县级市(楚雄市)9县(禄丰县、武定县、元谋县、牟定县、双柏县、南华县、永仁县、大姚县和姚安县)。州人民政府驻楚雄市,距昆明市160千米。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区交汇处。云南省西北部,邻接四川省。总面积11613平方千米。总人口15.41万人(2006年),“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世人寻觅已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县是云南省国土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低的县份之一,由于这一大一小,处子般的沟箐和山峰就比比皆是。在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珍藏着许多大自然的秘密。
玉龙雪山是北半球最南的大雪山。山势由北向南走向,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25公里,雪山面积960平方 公里,高山雪域风景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是云南亚热带的极高山地,从山脚河谷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雪山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景观大致可分为雪域、冰川景观、高山草甸景观、原始森林景观、雪山水景等。腾冲地热火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国陲,与缅甸接壤,面积129.9平方公里。地势属横断山南段偏西部分。东部高黎贡山和西北部姐妹山形成天然屏障,向西南急骤降低,呈长马蹄状盆地。腾冲县,西汉称滇越,1913年(民国二年)称腾冲县至今。境内分布着气泉、热泉、温泉80多处,以及90多座火山锥,为我国第二大热气田。温泉,最著名的是硫磺塘大滚锅、黄瓜箐热气沟和澡塘河高温沸泉。
九乡风景名胜区位于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境内,距昆明90公里,距宜良县城47公里。九乡风景区是云南新兴的以溶洞景观为主体,洞外有山水峡谷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观、配套齐全的大型综合性风景旅游区。国际洞穴协会会员、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ISO9001质量管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景区——九乡风景名胜区,距省城昆明90公里,距著名的石林风景区28公里。是以溶洞景观为主体、洞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是昆明旅游景点中一支奇葩。
甘海子是一个天然草甸牧场,地势平缓起 伏,辽阔的草甸上散落有一棵棵低矮的松树,你脚下是延绵的草场,草木掩映,不时眼前还有牦牛走过,一派高 原牧场风光。衬着雪山远景,这里是观景拍照的理想之地。每年春暖花开,青草萌发,住在甘海子附近山涧的藏、彝、纳西族牧民们都要带上毡篷,骑着高头大马,驱赶着牦牛、羊群、黄牛,到草甸放牧。从干海子草甸到4500米的雪线,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兰花、野生牡丹、雪莲,品种繁多;高大乔木有云南松、雪松、冷杉、刺栗、麻栗等等。
第三篇: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在云南这片红土高原上,生息繁衍着各族人民400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00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有25个民族,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
一、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有3351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阿昌族为氐羌后裔,唐称“寻传”。阿昌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陇川、梁河、潞西3种方言,多通汉语和傣语。阿昌族男子喜穿蓝或白、黑素色上衣,黑色裤子。已婚女子穿裙子和窄袖对襟上衣,用蓝、黑布包头,上衣钉四组银扣,胸腰垂多股银链,链系小银盒,盛槟榔等物,手镯、耳环均银制;未婚女子则穿长裤,以长辫盘于头顶,喜佩戴各种银饰。住房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居多,楼上住人,楼下为畜圈。历史上,婚姻一般为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一般同姓不婚,有“串姑娘”的情爱方式。此外,“对歌”是较为通俗的情感交流方式。妇女有嚼烟、嚼芦子的习惯,男女均有嚼槟榔的习惯,俗以齿黑为美。阿昌族普遍信仰鬼灵,崇拜祖先。阿昌族人死行土葬。
歌舞方面,阿昌族有耍灯、跳象脚鼓舞、猴舞、蹬窝乐、耍白象等多种形式。阿昌族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梁河水稻品种有“水稻之王”的美称。阿昌族工匠生产的“户撒刀”行销省内、青藏等地以及缅甸等国。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白柴”、“水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的“窝乐节”是传统民族节日。另外还有“关门节”、“开门节”等民族节日。
二、白族
白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白族有1505644人,主要聚居区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他称很复杂,有“民家”、“那马”、“勒墨”、“勒布”等60多种。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一说为彝语支,一说应单独为白语支。
白族 住房坝区多为院落式土木或石木结构的瓦房,主要有“一坊一廊”、“两坊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丧葬在唐代以前行土葬,宋代至明代因受佛教影响行火葬,明末以后又改行土葬。主要信仰佛教和本民族特有的本主神,也有人信道教和原始宗教。白族男子一般穿白对襟衣,白色或蓝色长裤,外罩黑领褂,缠白色、黑色或蓝色包头,脚穿黑布剪口鞋。妇女身着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蓝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上衣右衽结纽处挂“三须”或“九须”银饰,腰系绣花飘带短围裙,足穿绣花“白节鞋”或“凤头鞋”,手上多戴纽丝银镯或玉镯、戒指,耳挂金银制或玉制耳环。未婚妇女编独辫,连同白缨穗的花头巾或彩色毛巾,用红头绳盘于头顶。
白族待客热情周到,请客通常招待“八大碗”。敬“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种重要礼仪,常用于接待尊贵的宾客。传统大小节日有“三月街”、“绕山林”、“火把节”、“石宝山歌会”等70余个。
三、布朗族
布朗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根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有90388人,主要聚居地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打洛等山区。布朗族先民在先秦时为百濮的一支,汉晋时称“濮”,唐时称“扑子蛮”,先后受南诏、大理国统治。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分为布、阿尔低两种方言。布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傣文和汉文。
住房为干栏式房顶双斜竹楼,以草排覆盖。男子着黑对襟长袖衫,宽短裤,白包头,黑巾,有纹身习俗。妇女着两衽黑色窄袖紧身衣,双襟于胸前交合,左腋下双带打结,下着黑筒裙,白布缠腿,头包青布,喜带银饰,配以诸色彩线。男女都有抽烟和嚼烟的习惯。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谈恋爱有一种独特方式,叫“赠白花”。布朗山茶叶是制作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原料。布朗人有的信鬼神,崇拜祖先,有的崇信小乘佛教。丧葬方面,公共墓地按年龄排墓坑,80岁以上者行火葬。
由于长期与傣族杂居,布朗族喜好傣族的“赞哈”,歌舞时多以象脚鼓、小三弦等乐器伴奏。布朗族的“刀舞”,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舞姿矫健。“圈圈舞”是青年男女情感交流最佳方式。每逢佳节盛行“跳歌”,往往通宵达旦。布朗族民间曲调分为四种:索调,一人自弹自唱,多用来歌唱爱情和美好幸福的生活等;宰调,在劳动中独唱或合唱;甩调,节庆日用的曲调;甚调,跳舞时伴唱的曲调。
四、布依族
布依族人口有220万余人,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四川有少量分布。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布依族有54695人,主要居住在曲靖地区、文山州、红河州。布依族的来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越人。布依族来源于百越族系中骆越人的一支。布依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1956年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写的布依文。
布依族古代的住房多为“干栏式”竹木建筑。现在由于竹木材料的减少和受汉族影响之故,多改为石木料平房或“吊脚楼”。男装穿对襟衣,大裤脚长裤,青帕、白帕或花格帕包头。女装穿右衽短衣,细长袖内衣,长裤,腰系绣花围裙或穿细裙长裙。在择偶习俗上,有 “朗绍”、“朗冒”(意为“赶表”、“玩表”)。婚姻为一夫一妻、寡妇可再婚、同宗姓不婚等制式,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择吉日、成婚四个步骤,还有“不落夫家”的习惯。布依族的丧葬,古代盛行二次葬,即停尸于墓,上以伞盖,二三年尸体腐烂后,再行火葬,骨灰装缸埋窖。历史上布依族信仰多神教,崇拜祖先,信土地神,近代天主教传入后,不少改信了天主教。节日以农历计算,有“春节”(“过年”)、“端午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节。
五、藏族
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藏族有128432人。云南藏族聚居区迪庆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的南段北端,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地理为三山夹两江。主要由唐代时期南下的吐蕃军队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卫藏、安多、康三大方言。云南藏语属康方言,有自己的文字。
云南的藏族生产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青稞面、酸奶渣和酥油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藏族的住宅主要是二层或三层的土墙碉楼式建筑,家中均设立经堂。女子衣着对襟长袍,加坎肩,下围七彩“邦典”,以彩色毛线系辫盘于头顶;男子上衣下裤,外套圆领长楚巴,足着靴子。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家庭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的个体小家庭,也存在一妻多夫、一夫多妻的现象。家庭里男女平等,一般是老大继承家业。藏族丧葬受喇嘛教影响,有水葬、土葬、火葬和天葬等。
明末清初,建起了康区十三林之一的噶丹松赞林寺,成为云南藏族“政教合一”制度的统治中心。德钦“弦子”、中勾“锅庄”、维西塔城“热巴”各具特色。云南藏族有自己的节日,如正月十五“祈愿大法会”、五月端午“赛马大会”、七月“旺果节”、冬月二十九“跳神会”等等。
六、傣族
傣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傣族有1142139人,主要聚居区在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西双版纳的傣语和德宏的傣纳语两个方言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傣泐文(西傣文)、傣纳文(德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5种。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一直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形态。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还信仰原始宗教。男孩到七八岁要过佛寺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成为受尊重的人。傣族无论男女,喜欢在肩上挎上一个用织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图案形象逼真,每种图案都有其意义,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毫瓦萨”和“奥瓦萨”是两个重要的宗教节日,俗译为“开门节”和“关门节”,分别在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和十二月十五日举行。还有最隆重的“泼水节”,它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
七、德昂族
德昂族是云南独有的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有17804人,主要居住于云南西南部,分布于德宏、保山、思茅、临沧地区。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属于云南的土著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德昂族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支系,有“红德昂”、“花德昂”和“黑德昂”3种。德昂语分布雷、若马、纳盎三种方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部分人会讲汉语、傣语和景颇语,通用傣文和汉文。
德昂族古歌《达古达楞格来标》叙述了德昂族起源。德昂族盛行“毫味尼别”(“串姑娘”)制度,喜好的乐器一般是象脚鼓、铓、钹、磬、葫芦笙、萧、小三弦、口弦等,多在唱歌和“串姑娘”时使用。德昂族有在重大节日中跳舞的风俗,较有代表性的是象脚鼓舞,由敲着象脚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余的男女跟在后面绕圈而跳,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在外、女子在内,由一个戴着直径3市尺草帽的男子,带头击象脚鼓,其他男子则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的花纹,兜圈而舞。
德昂族有纹身习俗,一般在手背、大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德昂族有自己的宗教节日,其中“进洼”、“出洼”、“做摆”和“烧白柴”较为隆重。
八、独龙族
独龙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族有5884人,主要分布在独龙江乡和贡山县境内怒江西岸的小查腊村。独龙族源于贡山北部的怒江地区和西藏察瓦龙地区,其迁徙路线也大致从上述地区到独龙江。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发展缓慢,保留早期面貌较多。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生产生活都靠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创制了适合群众使用的新独龙文字。
独龙族的妇女精于织麻,能在简易的织机上织出有彩虹般色彩条纹独龙麻布毯;男子擅长竹蔑编制,制作生产、渔猎、生活用具。在独龙族的文化特征中,文面曾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存在至上世纪60年代末,只限于女性。独龙人认为人死后其亡魂会变成一种色彩艳丽的蝴蝶,故文面时把整个脸庞文刺成似张开翅膀的蝴蝶。独龙族传统文化的另一个层面是其信仰上的万物有灵观念,认为世间一切事与物都有灵魂。此外独龙江下游的独龙族还信仰基督教。
独龙族一年只有一个节日,独龙语称“卡雀瓦”,意为年节。节日的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各个家族自己择定,一般都在农历的冬腊月,欢度二天或四五天不等。一年一度的“剽牛祭天”活动,既是对天的顶礼膜拜,又是独龙族群众辛劳一年后的族聚活动,具有浓厚的本民族文化色彩。独龙人过去用这种“剽牛祭天”的形式,祈祷上天保佑。如今,“剽牛”作为一种民族节日的传统仪式保留下来。
九、哈尼族
哈尼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有1424990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思茅、玉溪和西双版纳等地州市。哈尼族渊源于古代的羌人族群,在千百年的历史岁月里,经过漫长的迁徙历程,最后定居于滇南的群山峻岭之中。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分为哈雅、碧卡和豪白三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个土语。哈尼族在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创制了拼音文字。
哈尼族创建村落时,村址的选择必须具备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从根本上讲,迁徙历史和梯田稻作是哈尼族文化赖以萌芽、生长和构建的两大基础。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哈尼族有一整套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哈尼族的节日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代表性的节日有“扎勒特”(“十月年”)、“昂玛突”(“祭寨神”)、“苦扎扎”(“六月节”)等等。节日庆典活动既是一年四季不同历月更替的转折点,又是不同季节梯田稻作耕作程序交替过渡的标志。
十、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回族有643238人。云南是继宁夏、甘肃、河南、青海、新疆等省区之后,回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各县(市、区)几乎都有回族居住。汉语为回族群众的日常用语,在回族用语中,仍保留着一些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如“穆斯林”、“朵思梯”、“色俩目”等等,并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词汇,如“归真”(“逝世”)、“知感”(“感恩”)等。宗教活动中则使用阿拉伯语、文。
阿拉伯、波斯等地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进入云南最早始于唐代。大批回回人迁入云南是在元代。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回族除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遵奉《古兰经》、圣训,履行五大功课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吃动物的血液和自死动物以及凶猛禽兽的肉,尤其禁食猪肉。回族的男性普遍戴白色的无檐小圆帽,俗称“小白帽”,它是回族男性的装饰和标志;回族妇女一般都戴披肩盖头。
在回族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里,人人穿上洁净的衣服,家家炸好香甜的“油香”、“馓子”,男人们洗净全身,到清真寺集体礼拜。大家互道:“色俩目”,祝生活幸福、阖家安康、节日愉快。
十一、基诺族
基诺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才被确认的古老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有20685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部的基诺山和景洪、勐海等地。“基诺”属本民族自称谓,“基”为舅舅之意,“诺”为后边、后面、后代,“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表示尊敬舅舅的意思。在汉文献中记载为“攸乐”或“攸乐人”。基诺人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但无本民族的文字。
基诺山的基诺族由乌热、阿哈和阿西三个胞族组成。历史上基诺族从事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刀耕火种”,将村社占有的耕地划为13片,每年耕种一片,13年为一个轮歇。主要种植旱谷,其次也种植棉花、花生、芝麻、瓜果等经济作物。基诺山是“普洱茶”的故乡。各村寨历史上实行“左米尤卡”(即长老管理村寨)制度,村寨长老由各村寨中最古老氏族的男性年长者担任(传说最初担任村寨长老的是女性年长者)。村寨长老的组成因各村大小或其他原因分别是“七老制”、“五老制”、“三老制”和“一老制”。
基诺族一般居住在平缓的小山之巅,以“干栏式”的竹楼为其住所。有的以一个父系家庭全部成员住在一起,也有同一父系氏族数代人居住在一起。基诺人有悠久的种茶史,善射猎、围猎。他们喜爱两耳穿孔,孔内塞有木塞或小管,并以耳孔大为美。字数不够,
第四篇:云南农业大学简介
学校简介
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依龙泉山、东傍盘龙江,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是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张海翔,校长盛军。
历史沿革学校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2009年、2013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和云南食品安全管理学院。
办学规模云南农业大学建校七十年来,一代代师生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18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9000余人。校园占地2160余亩,校舍面积51.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1亿元;图书馆藏书132.57万册,电子文献260万册,千兆校园网功能齐全;固定资产总值5.2亿余元。学校现设18个学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学科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烟草学院和普洱茶学院是服务云南优势产业而建成的特色教学单位。
专业学科学校现有6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审批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
专业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心6个;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29个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可持续利用等9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18个校级研究所(中心)、校内实验农场和实习工厂及6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621人,其中专任教师1232人,正高职173人,副高职459人,博士生导师56人,硕士生导师482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2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16人,享受省政府津贴2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49人。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类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人。
办学思想云南农业大学始终植根边疆,服务三农,针对云南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特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开学养正培育边疆民族人才,耕读至诚演绎生物资源优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改革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围绕社会经济需求,突出区域特色,调整专业结构;依托科研平台,建设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规范教学管理,构建保障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先后拥有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5至2012年连续八年在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考评中被评为优秀,入选2011-2012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6项,教学成果奖居云南省高校前列。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人才培养学校虽数易校址,多次创业,历经坎坷,但矢志不移,始终从云南社会发育程度参差不齐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实际出发,开学养正,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呕心培育边疆民族人才。办学初期,农业教育家汤惠荪、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学家诸宝楚、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烟草学家徐天骝、生物统计学家昝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先贤开创了边疆农大办学基业;先人风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之校训。办学七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十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优秀人才,其中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献身彝区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育成“云烟85”和“云烟87”品种,推广面积占2007年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立足边疆苗岭壮乡,成为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第一线,成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全国杰出创业女性”李海燕自主创办的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成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占30%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研究 七十年来,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和云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动植物品种选育、绿色食品产业、地方特色生物产业、环境资源与生态保护、农田水利与节水农业、农业工程与农业信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曾养志教授等潜心研究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32年,繁育26世代,近交系数达99.96%,居国际领先水平;朱有勇教授等创建了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论文在《Nature》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盛军教授等开展植物多酚调节代谢免疫理论研究,获10余项专利,构建了速溶普洱茶粉成套技术,实现了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学校还选育了水稻、玉米、甘蔗、马铃薯等新品种百余个,在西南地区及东南亚推广应用2亿余亩。培育了云南大河猪、滇撒猪配套系、龙陵黄山羊和武定乌骨鸡等畜禽地方品种,推广养殖1.5亿头(只)。学校先后承担了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400多项,2013年在研经费3.34亿元。科研成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00多项。
学校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逐渐形成了“一体多点”的服务社会新格局,社会服务成绩显著。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已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实用人才10000余人,为我省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参与省委省政府“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实施高产创建、推广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为云南省粮食安全做出了应有贡献;创新社会服务模式,深入推进“3+3”校县联合行动,着力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合作交流学校先后与英、美、日、法、荷、澳、泰、越等32个国家的118个院校和国际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教合作关系。与荷兰瓦赫宁根(Wageningen)大学、越南荣市大学联合招收培养本科生。与英国伍尔夫汉普顿(Wolverhampton)大学、法国里尔(Lille)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生。与日本鹿儿岛大学、京都府立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La Trobe)大学等互派学生。主持了20余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聘请了近200名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院士和专家教授担任客座教授,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精神文明校党政领导、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齐抓共管精神文明建设,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全面倡导教书、管理、服务育人,弘扬启发学者、培养正道、潜心耕读、至真至诚的大学精神。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云南省十大兴滇人才、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省部级劳模等100余人。有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1人,全国人大常委1人。培养出全国优秀大学生、见义勇为英雄大学生杨继斌;全国大学生百名自强之星刘艳华;全国百名优秀大学生胡颖;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马拉松比赛冠军韩桂明;首届全国城市电视台业余主持人大赛最佳主持人刘亚萍;全国新丝路杯模特大赛云南赛区冠军徐靖等优秀大学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6年受到团中央表彰,校男子篮球代表队连续20年获云南省高校篮球比赛冠军。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
发展规划开学养正,耕读至诚,博学尚农,富民兴滇是云南农大办学七十多年的执着追求,是留在高原红土地上的厚重脚印。学校与边疆发展同行,与时代需要并进,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岁月见证了农大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时代召唤着云南农大继往开来,再创佳业。学校有信心和决心到建校八十周年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不惮关山远,而今再跨越。云南农大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与云南4600万各族人民一起开创灿若云霞的未来!
(2013年12月31日更新)
第五篇:云南省委党校简介
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简介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始建于1951年,与云南行政学院合办,一所学校,两块牌子。学校坐落于著名的昆明西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滇池旅游度假区之间,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林木葱郁,空气清新。她是云南轮训培训云南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的最高学府,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是省委的一个重要部门。党的十四大以来,一直到十七大召开以后,我校紧紧围绕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这一战略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党校建设,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校(院)长由李纪恒同志兼任,常务副校(院)长黄顺,副校(院)长陈一之、曾柏苓、陈榕、何祖坤。学校领导机构是党委会,下设哲学、经济学、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科学社会主义、法学、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基础等九个教研部;并设有教务、科研、组织人事、行政后勤等职能部门;进修部、培训部、研究生部是三个学员管理部门。全校有工作人员427多人,每学期在校学员1000人左右。
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还设有函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近几年,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科研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后勤改革,强化队伍建设,强化从严治校方针的落实,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抓中心、抓重点、抓改革、抓突破、抓保障、抓落实,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推动党校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教学工作上,按照中央关于党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完善了以“三基本”、“五当代”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新布局,为了更好地肩负培养新世纪领导干部的任务,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和校园基本建设。2005年,校园网络和远程教学网络初步建成,并将用不长的时间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网络和远程教学网络,逐步实现教学科研和办公管理手段现代化。近年来,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大大改善了教学设施及生活条件。校园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了“花园”式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办有《创造》、《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云南省委党校学报》等刊物。图书馆藏书32.4余万册。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扩大,许多国家的政党代表团、学术团体和著名学者到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访问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党校适时安排、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考察、交流,扩大了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
近年来,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使领导班子的结构更趋合理。重点抓了中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工作,形成了以一批省内知名的老学者和部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科研队伍。全校现有教职工427人,其中教师144人,教授39人,副教授8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