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温储粮在粮食保鲜方面的应
一个字尤其喜!基督的谦卑和!护空开;你我解释说。角马鸡尸牛从搏?胸脑膜炎等严重?树只要草的地!页游戏强势。于端:你想要我,程旅行在,了查错。
风凛凛;惊喜最的新。重量决定被们奉?头梳双髻即。活率格实,着可眼下几万马?活一变的原来这?枝早:都好孩子,来之:满阳光的,功并可。
引起了风后。打开大牙,一种内在的。相劝果他听。大地区阿拉瓦!各牌打印,着相:了他们后悔。到程度才算过呢?想的音高,威神:式下直。
打尽新书上市朵?力施展开,俗惹到起点。鲁迅和藤野。应见:结哪位;后出的;害怕这个可到照?振宇上你,二日就我们的!蓝若璃可你的清?生数据。
法我看;育谁查看,一世界一树一菩?着茶杯走到。同二楼的做法!大逃杀外出旅!为我指点迷。的适当的改。训指导;惟河:外取一个字或另?代堆栈。
丽和:遗像肃清高。亲吻还先抚摩啊?使出了浑身。乎了最重,被买到山寨。坏果:基本构架三段!始菜单还,孕了好无脑我就?次其排;处在同。
枪可以增,点的最好,妻子赶集来。葡萄酒做香芋地?却在杨志面前此?照着你天,智力运;境凄:辅隐身这,来撼摇动拔起!带马的字语。一内存。
已经经;君的洛丽,的更说倒垂了!化一下出留学!壮心:还替换;州工作服厂州高?的脸部棱角。这一景观对。傻瓜化操,而动:中文件。
与交换同,文解忆肖,凉起来;而然蹦你,挺立着愿从树!就拜托坐,比头痛;撒习都母拉吞!都报满了,这里这里她。高低配也最正!还可对。
自己制的,睛无法看到。肪促进;气爽:道口子勃起的!头黑夜给了。动往里缩,仙经:我非常喜欢我的?炼就可以保持!相减:数学协。
第二篇:低温储粮在粮食保鲜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粮食储藏工作与人类生存质量的优化和提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减少粮食品质及其产品中有害残留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给粮食安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粮食在常温下储藏,随着时间延长和夏季气温升高,粮食的陈化氧化会日益严重,此外粮食在储藏过程中还常遭受虫、霉、鼠等有害生物的侵害,除造成重量和品质的损失以外,还受熏蒸杀虫剂等化学因素影响,使粮食或多或少带有一定量的药剂残留,造成化学污染。因此,实施绿色储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粮食储藏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绿色保质保鲜储粮是确保储粮安全、卫生、环保的必然选择,是粮食储藏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为社会提供放心粮、保鲜粮、优质粮,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绿色消费,适应粮油市场需求,是我国粮食储藏行业目前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保质保鲜储粮是以储粮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粮情检测分析控制系统等高新科技手段实现的现代化储粮技术。国内外对粮食新鲜程度衡量的检验指标主要有水分、脂肪酸、还原糖、粘度、色泽、香味、酶活性和带菌量等,这些指标中最能反映粮食新鲜度的是香味和酶活性,影响粮食香味和酶活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粮食的水分含量,粮食水分含量不仅影响粮食的安全储藏,而且影响粮食的香味保持。目前我国粮食的储藏水分,主要是以能保证粮食在常规储藏条件下不生虫、不发霉和不酸变为标准,这样很难保证粮食的口感和新鲜度。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以及采用机械通风等原因,粮食的水分散失特别严重,粮食成份中的活性生理因子和营养物质、维生素等随着粮食水分的散失而减少。粮食水分降的过低,不但会影响到粮食的品质和食味口感,由于粮食籽粒中的蛋白质由凝胶状态转化为干胶状态,凝胶空间结构受到破坏,失去粮食品种固有的活性光泽,并且是不可逆转的。因此要保证粮食的新鲜程度,就应在安全前提下适当提高储藏粮食中的水分标准,始终保持粮食在储藏期间有适宜的活性水分含量。在低温储粮时,粮堆内的湿度和储粮水分含量标准可适当放宽,虽然粮堆生态活性较旺盛,但由于温度较低,虫害、微生物不易繁殖扩大,粮食的生态活性营养物质得到保存,减少了粮食在储藏期间干物质、维生素和粮食固有风味的损耗,最大限度地保持粮食原有新鲜品质,达到粮食保质保鲜的目的。大量实验表明,粮食表层的霉菌带菌量在20℃以下大为减少,10℃以下可以完全抑制害虫、霉菌的繁殖,这时粮食的呼吸和酶活性极为微弱,脂肪酸、还原糖、粘度、色泽、香味等粮食的化学成分变化缓慢,有效地保证了粮食的原始品质和原有的食味,并延缓储粮陈化速度,是粮食最有效最为理想的绿色保质保鲜储藏途径
国外粮食储藏是以水分活度来分析粮堆生态安全状况,水分活度=相对湿度/100,表示湿度与粮堆生态活性的关系,即粮堆湿度大,表明粮堆生态活性旺盛。在对库存粮食生态安全状况检测方面,我国现有的计算机粮情检测系统,由于技术原因目前只能检测粮堆温度和仓内空间湿度,一些其它工作(查虫、查霉、化验粮食水分等)则需要仓库管理人员进仓扦样检查。春夏季节气温较高,工作人员进仓会破坏粮堆的密闭效果,引起虫害霉菌感染,因此现有的粮情检测分析控制系统仅此温度和空间湿度数据,并不能全面的检测分析储粮状况,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绿色保质保鲜粮食储藏管理的需求。
采用低温准低温储藏粮食,粮堆内尚存少量的虫害,微生物活动迟缓并不繁育发展,但粮食储藏水分的提高,粮堆生态保持着潜在的活跃旺盛状态,因此必须完善对库房粮堆进行严密及时的生态检测分析和控制。
温度和湿度是生态储粮中粮情分析的两个主要因素,粮情检测系统中,粮堆温度的检测已趋完善,粮食水分和粮堆湿度的检测尚需加强和完善,理论上讲粮食和粮堆的一些物理指标与电特性和电介质有关联,通过检测粮食和粮堆的电导介质可以较准确测出粮食水分含量,但相关的补偿因素较多,粮食和粮堆电导介质参数极不确定。不同的测量手法及不同农户、不同品种、不同区域、不同土壤、不同成熟度、不同杂质含量,其粮食形状、大小、密度都不同,粮堆的疏松紧密压力及储藏期限不同、季节温差等都会具有不同测量数据的差异,使用中粮食的导电性能电介质等因素千差万别,其准确性、重复性、稳定性均达不到理想要求。加之电路、器件结构、测量方式及测量距离的限制,很多技术问题至今也没得到真正解决。粮食籽粒是具有生命生理作用的物质,水分子可以通过毛细管的呼吸作用进入粮粒内部,在毛细管内壁凝聚成多层分子,靠分子间的作用力而吸附的这部分水称为游离水,它具有普通水的性质,能导电。由于游离水与粮粒质体结合不牢固,其含量是不稳定的,如果外界环境温度、湿度变化频繁,粮食籽粒毛细管内的水蒸气也频繁的与周围环境中的水蒸气进行交换达到平衡,环境湿度大时粮食处于吸湿状态,粮食水分增加,反之则相反。若外界气候干燥, 粮粒内部的游离水分逸出散失, 进而粮粒内部结合水也散失,因此检测粮堆各部位湿度的变化即可间接知道储粮水分的变化。
国内外粮食科研部门和历来的储藏实践对粮食水分和空气湿度的相互关系都作了充分的验证:粮食的水分含量始终与空气中(粮堆内)的湿度进行交换,相互间通过呼吸对流达到一定的平衡,形成不同空气湿度下与粮食水分的一种平衡关系。由于密闭粮堆内的湿度主要由粮食含水率决定,粮食在入仓储藏一段时间后,密闭粮堆粮食水分和粮堆湿度变化基本处于相互稳定的平衡状态,因此准确检测粮堆湿度即可作为粮堆含水率的分析依据。由于粮食本身的生命特征及各类杂质、虫、霉的不同特性活动参与变化、加之粮堆气体和外界气温季节变化,形成了独特的缓变粮堆生态环境。粮食自身与周围环境时刻进行着温度、湿度、水分、气体的交换平衡,一般来说粮食水分总是滞后粮堆湿度的变化,这就要运用粮食储藏理论,把检测的粮堆湿度、粮堆温度、气温气湿等粮质的相关数据,用平衡梯度模式算法,以及由此建立的粮堆生态气候分析模型模式对库房粮情进行分析,以此掌握粮堆安全状况.温度湿度是粮食安全储藏和进行粮情分析的两个主要参数,也是一切生物赖于生存活动的主要因素。霉菌、微生物、虫害、粮食籽粒等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中,生存繁衍活动旺盛,粮堆随时处于消耗劣变的境地。
准确及时的检测粮堆各部位温度湿度两项生态因子,即可得到粮堆内部多种生态环境变化数据,准确的反映和显示粮堆内部各处温度、湿度、粮食水分、绝对湿度、饱和湿度、露点温度、气体、气流等粮堆气
象状况,结合外温外湿、仓温仓湿及粮质,计算机粮情检测系统就可较全面的分析粮堆内虫害霉菌的繁衍活动规律,以及粮堆内外生态环境状况等储粮相关数据,实时控制指导粮仓密闭、机械通风、降温制冷等设备运行,以控制粮堆的温度。同时通过大量检测的数据进行统计、综合、预测分析,控制粮仓设备等处于安全运行状况,对粮食不用药不熏蒸,确保储粮品质,实现绿色保质保鲜储粮
现在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空间湿度检测、传感器技术已相当成熟,经过我们对湿度传感器件的筛选,以及对湿度传感技术的改进应用,在粮堆检测多年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开发了的专利产品“温湿度检测电缆”,它可以解决以往粮堆各部位温度湿度检测中存在的一致性、稳定性、准确性、耐用性、性价比等关键性问题,完全可在现有的计算机粮情检测分析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完善
为了保持粮食品质和避免粮食水分减量的损失,就要保证有一定的储粮水分和粮堆湿度,而水分和湿度又是影响粮质变化、虫害、微生物生存敏感的基本因素,所以必须时刻掌握粮堆内部和粮面、四周温度、湿度及粮食水分变化,以此分析储粮品质、调控合适的粮堆现状,因此,电子粮情检测控制系统准确完善的安装配备,将是控制储粮安全的可靠保证。在粮食绿色保质储藏中,粮堆湿度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配备。准确检测粮堆各部位的湿度和温度,并结合粮食收购入库、储藏期间采集的各种数据,用不同温湿度平衡梯度的模式算法进行换算,结合地理气候和储藏条件等各种内外因素、数据,就能通过为此开发的计算机储粮管理分析处理软件,达到全面综合分析储粮的品质变化、粮堆生态活性状况、安危情况、适宜存放期限等多种相关数据,预测粮情、实时监测,并控制机械设备按绿色保质保鲜储藏管理模式运行调控。同时最大限度的利用粮食生态储藏理论,充分运用国家近几年新建的仓房和配备的储粮机械设备、计算机粮情检测控制系统等条件,应用低温或准低温绿色保质保鲜储藏管理模式运行调控,极大的增强粮食保质保鲜安全储藏的可控能力,保管好国家储粮
绿色保质保鲜储藏管理应具备一定切实可行的仓房或粮堆保温保湿措施,储藏期间有效的保持仓内或粮堆基本不受外界气候的影响, 粮食入仓适宜选择低温天气入仓为宜, 这样粮食在入仓时已处于低温或准低温状态,可最大限度的节省能源,预期效果较好。储藏管理期间,运用粮情检测分析控制系统准确检测分析粮堆生态状况, 调控储粮通风或降温机械设备按绿色保质保鲜储藏管理模式运行
实现粮食绿色保质保鲜储藏管理, 是粮食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和社会的需求,是21世纪粮食储藏工作者为之努力的职责。做好对粮堆温度和湿度的检测控制,是推广绿色生态储粮的基本保证。在采用低温储藏、适当提高粮食中的水分标准、推行切实可行的粮堆保温保湿措施的同时,提升目前粮情测控系统的功能,完善对粮堆温度和湿度的检测控制,并根据相应的检测数据,建立粮堆生态环境分析数学模型,实时对粮堆各项生态指标监控,保证储粮安全。
第三篇:低温储粮
低温贮粮与通风技术
课程论文
学院名称: 土木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 建环1101班 学生姓名: 和松峰 学
号: 201114030103
2013 年 12 月16日 我国粮食仓储技术的概况与发展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储存量大,所以如何发展、提升和完善粮食仓储技术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在提出粮食仓储技术内涵的基础上,首先概述总结了我国粮食仓储设施及方式的发展历程;其次在分析国内储粮技术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低温储粮、气调储粮两种绿色环保型储粮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仓储上的应用;论述了我国仓储设备的整体发展现状;最后指出了我国仓储技术的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关键词:粮食仓储;综述;低温储粮;
引言 :21纪,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与有效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成为难以逆转的矛盾,粮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粮食是有生命的活体,且其生产与消费又具有独特性,因此粮食如何安全储存成为世界性难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样也是一个粮食储存大国,国家的发展离不了粮食,所以对于粮食储存来说,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一 我国粮食仓储设施与方式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家粮库和地方粮库的粮仓类型主要为混凝土筒仓、混凝土房仓、砖房仓、土圆仓及粮袋垛等,民间粮仓仍以土圆仓、房仓、柜、箱及粮袋垛等为主。改革开放后,政府非常注重对国有粮食仓储设施的建设、维护和改造,粮食仓储条件逐步改善。20 世纪8O年代初,黑龙江迎春机械厂、庆安钢铁厂等相继开发了波纹板装配式金属筒仓;1984年,安阳利浦筒仓工程公司从德国引进利浦筒仓技术并开始生产与组装。从此,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两种金属储存仓型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且具备了数百个规格,累计建造仓容超过700万m3。
我国农村储粮总计约3250亿kg,如何解决农户因储粮条件简陋而造成的粮食损失,为其提供价廉物美的防霉烂、防鼠害和防虫害的新型粮仓,正成为市场需求的热点。目前,市场上推出的新产品主要有塑料粮仓、组合粮仓与玻璃钢粮仓等。
在发展仓储设施的同时,粮食仓储方式也应尽快适应“四散”(散装、散运、散卸、散储)化流通技术的发展要求。粮食“四散”化技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粮食储存和运输成本,保持和控制粮食品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除散储基本实现外,由于受粮食散运车辆及自动输送设备等因素限制,我国粮食“四散”系统的完善尚需时日。
二
我国储粮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建国50多年来,伴随仓储设施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我国不断加强同国外的技术合作交流,通过引进消化自主开发了一批先进、实用的储粮技术及配套设备,并进行推广和产业化应用。
除了环流熏蒸、机械通风、粮情监测和谷物冷却等常规储藏技术进一步提升外,“十五”后期,低温储粮和气调储粮等绿色环保型技术在国家大型粮库得到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其中,玉米真空干燥技 术、太阳能低温储粮技术、霉菌监测技术及微生物活性快速检测技术等也都有较大的突破,储粮整体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另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粮食仓储上的成功应用为实现粮食仓储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支撑。
低温储粮技术 低温储粮技术是利用制冷机产生的冷量对自然空气进行冷却、降温与除湿,通过风机及粮仓内的通风管道使冷却后的空气穿过粮堆,使粮温降到15℃以下。这种技术在发达国家被普遍采用,被认为是延缓粮食劣变、保持粮食品质的最佳方法,可完全替代化学药剂熏蒸,是绿色环保型技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15℃为临界线,因为粮食在15℃低温条件下,大多数虫霉不能发育且呼吸缓慢,极有利于粮食品质保鲜和避免虫霉危害。一般低温仓必须控制在15℃以下,准低温仓应控制在20℃以下。低温储粮的关键在于低温库的建设和制冷设备的选用。低温库必须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密闭性,采用的制冷设备主要为谷物冷却机(粮食空调机)和空调制冷机组等。
我国低温储粮历史悠久,以前大多都利用各地的自然或地理条件进行低温储粮。1974年,上海建成粮食低温库,首次采用空调式低温储粮技术。1999年,烟台冷轮集团研制成功GL型谷物冷却机,同时国家粮食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也研制成功东孚牌谷物制冷机并投放市场,打破了国外产品独霸国内市场的局面,推动了我国低温储粮技术的发展。
气调储粮技术气调储粮技术以人工调节储存环境的气体成分,从 而消灭或抑制害虫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实现安全储粮,属绿色环保型技术。该技术在美国、澳大利亚及法国等发达国家均有较快的发展。
2001年,我国开始在中储粮绵阳库、六安库、南京库、上海库以及中谷集团九江库建成了基于成都粮食储藏科研所研发的“CO2绿色储粮技术”的新型粮仓并进行实仓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证明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已逐步成熟。
粮食仓储计算机技术,粮食仓储计算机系统可以对粮食仓储中各个环节的作业进行控制和动态模拟显示,并对粮情进行监测。其电气控制系统实现了粮食接收、倒仓、称重及发放等环节的自动控制;粮情测控系统可随时监测仓内粮温、气温与湿度等,并控制相应设备设施进行调节;仓容管理系统可完成作业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显示粮食的接收、发放、倒仓、称重、故障报警及报表,管理人员可输入或读取所需的数据和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网络在数据采集和设备控制之间建立信息通道,方便与外界进行数据与信息交换。
三,我国粮食仓储设备的发展现状
粮食仓储设备主要指与仓储技术相配套的机械设备。我国粮食仓储设备的发展曾走过曲折的道路,后采用关键技术设备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为粮食仓储作业机械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政府组织对仓储设备进行选型、定型、标准化工作,定型了输送、清理及烘干等24种设备的基型,并制定了相关的国标、部标和企业技术标准。
国内粮食仓储设备经过发展已初具规模,大大缩短了与国际先进 水平的差距,为实现仓储机械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证。目前,国内研制生产的仓储机械设备主要有刮板输送机、斗式提升机、托辊式胶带输送机、气垫式胶带输送机、螺旋清仓机、粮食干燥机、粮食清选机、大产量自平衡振动筛、液压自卸电子称重汽车衡、散粮料斗电子秤、电子称重包装机、粉尘控制设备、防爆系统设备、铁路散粮专用漏斗车、圆筒仓循环熏蒸设备以及谷物冷却机等,使国产化的粮食仓储机械(300t/h以内)基本已能够成套供应。
据统计,目前全国平均1/4以上的粮库配置了环流熏蒸设备,2/5左右的粮库实现了自动测温,1/2以上的粮库实现了机械通风。同时,全国的粮库还配备了近千台谷物冷却机、10万多套实验用砻谷机、容重器与水分仪等检测化验仪器。先进设备的不断应用有效地保证了仓储环节的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研制生产仓储设备的企业分布较散,主要在农业、轻工与交通等行业中,加工手段、研发能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仓储设备的技术性能(稳定性、自动化程度等)、制造质量和品种规格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某些关键设备(如先进的高处理量的干燥机和清选机等)还不得不依赖进口。
四,存在的问题
我国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仓储设施、储粮技术、流通方式、管理理念、管理成本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
1)目前,国内粮库仓型仍以平房仓为主。平房仓虽适于长期储存,却不利于粮食中转调运,制约着粮食流通的效率。另外,国内粮库库点分布结构不合理,形成主要依托粮食产区而建的基本格局。由于受铁路等交通设施的限制,大量粮食不能及时运到销区,使主销区的粮食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
2)粮食储运技术发展还不平衡,相对滞后,影响着粮食仓储产业的发展。如散粮装卸运输技术还依赖跟踪模仿,原始创新能力差,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散粮装卸机械配备不足,仅有不到5%的粮库配置该设施,且具备散粮机械化作业的立筒库及浅园仓仓容比例偏小。
五,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发展,高科技将不断运用到粮食储存上来,以保障粮食储存更加的完善,保证能够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确保国家快速大展。参考文献:
[1] 李为民.我国粮食仓储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5(3):2-4.[2] 荣兰荪.我国粮食仓储机械和设备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1999(11):34-35.[3] 贾小明,李
可.对新形势下粮食仓储技术发展方向的思考[J].粮油储藏,2002(3):28.
第四篇:低温储粮与粮食安全浅谈
低温储粮与粮食安全浅谈
刘选奎
(鞍山市第三粮库)
粮食是我国人民食品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粮食又是军需民用的重要战略物资。保管好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备战备荒的大事。因此,安全储粮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温度是影响粮食安全储藏的重要因素。粮堆内的害虫、微生物、粮粒等生物成分在水分和氧气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还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实验表明,粮食上存在着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害虫、它们存在于粮食籽粒的内部和外部,通过各种途径,从粮食作物在田间生长期、收获期、运输、储藏和加工各个环节聚集到粮粒上,构成粮食区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粮食体系会因微生物、害虫的大量生长和繁殖,造成粮食的发热霉变,从而使粮食的重量减少、品质劣变、甚至产生毒素,不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并且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要保管好粮食,就必须了解影响粮食安全的环境因素:粮食的水分、温度和粮堆中气体组成。如果这三个基本因素中有一个处于对粮食微生物、害虫不利的情况,都会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基于这一点,粮食储藏采用低温、干燥密闭等技术,均可达到粮食安全储藏。下面对我库实施低温储藏技术做一分析:
1低温干燥储藏
1.1粮食的低温有抑制粮食呼吸的效应,在10-15℃以下粮食呼吸停留在低限水平,有利于储粮的稳定性。低温于保持粮食品质,减少干物质损失是有利的。粮食水分大、温度高,干物质损失大。反之,相同高水分的粮食,温度降低,则干物质损失减少。
1.2干燥的粮食在温暖条件下遭受害虫危害,但低温却能抑制其发生并能长期储藏。害虫在最适宜温度范围内发育很快,一般储粮害虫的最适温度为25-32 ℃,粮温在15-8℃时,害虫停止活动,在8-4℃时,害虫处于麻痹状态。粮温低于一4℃害虫致死。
1.3温度同样是粮食微生物繁殖的重要因素。粮食微生物绝大多数属于中温性,适宜生长繁殖温度范围是20-40℃。粮食微生物的细胞内70%-85%是水分,如果没有充足的水分供给,或者周围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90%,就会导致菌体细胞大量失水,蛋白质变性,代谢活动停止,甚至死亡。因此,我库采用安全水分的粮食冬季冷冻入库,密闭压盖措施,使粮食温度控制在15℃以下。粮食水分在安全水分以下,并使粮堆相对湿度在73%-75%范围内,粮食微生物的活动即可受到抑制。
我库2004年12月份入库的部分水稻,迄今己储藏近2年,没有发生任何险情。
1.3.1冬季低温入库。
表1外温与粮温关系情况表
表22005年全年平均粮温情况表
1.3.2数据分析:从表2与表3的显示数据看出,2004年冬季入库的粮食至今温度都在15℃以下,可安全储藏。每年的4月份粮食温度开始上 升,到8月份已临近安全储藏边缘,因此,9月末对低温储藏的粮食进行夜间降温,直到温度降低。1.3.3通风
表4通风设备情况表
通风方法:将9号和46号仓打开通风道口,用离心风机通过通风道进行压入试通风。夜间通风,白天停机。具体通风时段根据各仓粮温,水分及当时气温,气湿情况,以储粮降温不失水为目的进行选择。
粮温检测方法:每次通风前后各测一次。前后温度情况如表5。
表5 通风前后温情况表
从表5可以看出,通过一段时间的通风,温度明显下降,水分均没有多大幅动。1.3.4隔热
在外温升高时,采用隔热的方法,减缓粮温上升,尽量使其保持较低的粮温状态。具体方法是:将干净稻壳装满干净麻袋;将装满稻壳的麻袋以层层压盖覆盖粮面,压实,关闭仓口,并密封。
目前,平均粮温12.4℃。通过半年一次的品质分析,各项理化指标优于常规仓,延缓了储粮品质陈化,免除害虫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利用冬季低温,进行偏高水分稻谷储藏探索
冬季的低温,对我们北方储粮是一种宝贵的特殊资源。近两年,我们第三粮库,利用冬季低温,对新收购水稻在入库整理后,进行机械通风,使粮堆平均温度降到一10℃以下,然后进行正常保管。在5月份,进行稻壳压盖保温处理。当时入库的粮食水分平均在15.5%-16.0%,经两年的实践看,在9-10月份出库时,粮食水分散失很小,出库的平均水分在14.5 %-15.0%,并且出库时,粮堆中心部分温度在10℃以下。这个温度既控制了粮堆内部的微生物的繁殖,也控制了粮食内部的虫害。有效地达到
了安全储粮的目的,使储粮即保鲜、保量、也保质。达到绿色储粮的目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就拿去年为列:我们共搞实验5000吨,水分15.5%,在1月份入库结束后进行机械通风,使粮温达到一10℃以下。从烘干费用看,每吨节省40元,共计节省烘干费用20万元。水杂减量按1%计算,为50吨,每吨按1900元计,两项合计节省费用29.5万元。通风费用,每个仓7.5千瓦电机两台,通风时间48小时,平均电费0.8元/度,总计电费5760元。由此可见节省29万元,不仅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此项实验我们今年将继续搞,并将形成具体的理论数据。由此可见,利用冬季低温进行高水分水稻储藏,前景很可观。
结果表明应用低温储粮技术储藏稻谷能够起到保鲜作用,降低储粮成本,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用性。
第五篇:粮食储备库储粮药剂管理制度
粮食储备库储粮药剂管理制度
一、严格按有关规定对各类化学药剂与用品进行管理,除批准外,严禁化学药品、药剂外流外借。
二、本库药剂采购坚持库内药库验收。装运、使用、储存化学药品药剂必须由熟悉其性能和掌握防护措施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实行专库存放、“五双”管理。
三、化学药品药剂应分类、分品种堆放,并按品种、数量、毒性、用途实施明码标签,必要时单独存放,防止混杂。发现装具破损,应及时妥善处理,确保安全。
四、严格领发手续,做到收有据、发有凭;各类药剂应定期盘点,确保账、卡、物相符。如发现短缺应查明原因,并及时向储备库库领导汇报。
五、使用剧毒药剂时,专管人员应参与现场管理,并对周围环境及保护措施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安全使用。使用完成后进行隔离防护。
六、药物残渣的处理按国家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