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天那边》观后感-初二巩波波

《天那边》观后感-初二巩波波



第一篇:《天那边》观后感-初二巩波波

《天那边》观后感

-----初二(4)巩波波

看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天那边》,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是一个“山那边”的故事,讲的是一个隐落在群山中的村子,一个在村子里成长的孩子,从小站在家门口,望着那一山又是一山的绵延群山,问他的父亲:“父亲,山那边是什么?”他的父亲蹲在门槛上,抽一口草烟,面前的大山在他眼里变得混沌,嘶哑的回答他的孩子:“山那边是另一个世界。”孩子沉默,他仍然每天站在门前望着大山。后来孩子喜欢上了文学,文学带他了解了山那边的世界,他开始创作,作品带着他,最终去了山那边的那个世界……

而《天那边》,两个惯于丰衣足食还有足够物质精神生活的都市小年轻,一个为了理想,一个为了爱情,从现代化的都市走向了落后的山村,开始了理想与爱情的考验,一次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一次爱情与信念的赌注。

这部电影毫无疑问在反映一个当代大学生的支教现象以及中国许许多多落后农村里的落后教育,有对有志青年敢于献身的赞扬,也让人看到中国教育现存的严肃问题。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剧情不算新颖,甚至有点俗套。但这么一部没有什么突出特点的电影也平平凡凡地让人并不厌倦的看完了。

看这部片子时,我想起了另一部关于支教的影片《美丽的大脚》:一位都市女教师、一位北大荒农村教师和一群贫困孩子之间的支教故事,至今倪萍那句“千里迢迢”还在我脑中留有很深的印象。还有一部记不得名字的电影,一个本是被拐卖到山区里的年轻城市姑娘,在逃脱人贩子的路上逃到了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并在小山村里当起了老师,后来又离开村子的故事。这虽然不是像《天那边》和《美丽的大脚》一样的支教,但也给了我不少感触。这些在当时都给了我不小的触动和感动。现在想来,在那些贫困的山区,能留住几位支教的老师,这确是个令人心酸的严肃问题。我们在杂志上、报纸上、电影上、电视上看到过的那些颂歌,在生活中的现实实例又有多少?!

我们在歌颂这些支教事迹的同时,毫无疑问也在向世人展示那些偏远山区的贫困处境,那些资源缺乏的孩子的困境,这在那些孩子的眼里看来,不知又是何种滋味,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这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只能让他们增加自卑感。处于生活优势的人,总是想靠着给予那些生活劣势的人各种帮助来展示他们的无私,歌颂他们的奉献,却不曾考虑那些他们给予的对象,只觉得授予已经是伟大,却不知那是另一种伤害。

王家卫早说过,天那边是还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的土地,却是不同的世界,贫富差异、阶级等级、圈子层次……这些都能在我们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为同一片天吗?

商镇中学巩波波2013-4-5

第二篇:天那边 观后感

《天那边》影评

本影片的开头以蒙太奇的艺术手法,由江可可和许晓萌两人各自与同学朋友打电话的画面相互交织组成,两线相互平行,相互烘托、相互补充,为影片的起因做出了解释;同时两人对于农村的定义(江认为农村就是玩的少了点,牲口多了点;许则说,农村“有猪、有羊、有牛,有淳朴的农民”)形成了对比,为将来事情的发展做铺垫。此..

类手法在影片过程中也有出现,如“许晓萌和江可可第一次听课发现罗老师教学极不规范”这一镜头组,导演将罗老师与许晓萌他们的谈话与罗老师的教学这两个镜头分成更多的镜头,再将之以蒙太奇的形式平行组接,达到相互补充说明的作用。

以上是根据个别情节的镜头组分类。

其实,整部影片就是一个蒙太奇的产物。在故事的叙述上,蒙太奇的形式是连续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连接镜头组,没有跳跃。在人物的塑造上,许晓萌和江可可是一组对比,一个热情投身于教育工作,一个张口闭口为了爱情而无心教育。情节上,罗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许罗两人的教学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几组对比相互衬托、相互比较、相互强化。让人们对许晓萌、江可可以及罗老师的印象。

除此之外,本片还运用了许多的镜头组接技巧和转场—— 镜头组接技巧:

1、技巧组接(U淡变)——如02:30左右时,许晓萌和江可可从

车站到乡村小道的两组镜头的画面的组接就是运用这种U淡

变,画面一消失后,是一组黑色过渡镜头,接下来才是镜头二。

2、无技巧组接——如欢迎新老师的混乱场面之后(大家追着猪、牛、鸡跑),罗老师介绍许老师的宿舍状况这两组镜头的组接就属无技巧组接。

以上的两种组接技巧相互穿插。U淡变主要运用于两个情节间隔存在有一定的时间的镜头组,相反,无技巧组接则显得镜头与镜头之间节奏紧凑,也就是说,无技巧组接让剧情显得更为紧凑。

镜头组接的转场:

1、利用出入画面组接——影片中的关于人物从屋里走出来的画面

都是运用此类组接方式。显得画面流畅,不冗长。

2、利用物体组接——如“江可可的电脑因为电压不稳被烧坏需被

修理”的镜头与“修电脑”的镜头组之间的组接就运用到电脑这一物体组接;还有一组很经典的镜头就是罗老师从办公室的椅子上站起来的特写转为中景至全景的镜头组的组接便是运用到“罗老师”这个景物。整体过渡自然,画面流畅。

3、利用因果关系组接——如33分左右,罗老师望见许晓萌在上舞

蹈课的这组镜头就利用到这类的组接,不过此类组接感觉运用不多,只是在两个被摄对象相距较远时,又有符合要求的因果关系时才会用到。有时会被长镜头所代替。貌似就是这样的,因为很多我觉得该是利用因果关系组接的时候,它都直接将镜头移到另外一边。

4、利用空镜头组接——如老罗大喊“新老师来了。”后,紧接着是

一组快速移动的空镜头(类似于坐在飞驰的汽车上看到的窗外风景,树木快速飞过),最后接孩子们站在空地上的镜头。除此之外的空镜头还有水咕噜村的蓝天,水咕噜村的全景,水咕噜村的个别近景等。

另外,本片还使用声音混合——如村长无意中打开江可可的CD机后播放出一段轻快诙谐的音乐。借音乐的节奏烘托镜头的节奏。相似的手法在电影的三分之二处有出现过,主要是前面的情节较为轻快、幽默,所以运用的音乐多为轻快有趣的伴奏或背景音乐,带给人们轻快的感觉。故事的结尾由于罗老师的逝世,故较为沉重,因此多以静默和缓慢的节奏表示哀悼。

第三篇:《天那边》观后感

电影《那边天》观后感

土桥镇中心小学梁娟丽

我总以为大家同处同一片蓝天下,何曾想到山的那一边竟然有那样一幅美丽的画卷。一对情侣为了各自的追求来的了与世无争,僻静有淳朴的山村,也展开了一场爱情与耐力的较量。怀着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美好憧憬许老师和江老师从繁华的大都市涉足到落后又条件艰苦的村庄。我们都认为男性承载磨难的负荷应大,是什么让一个人宁愿舍弃心中所爱,失诺于人,一方面可见处境之万般无奈,另一反面也证明人性的弱点。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同身受,尤其自己也是一名山村教师,更被许老师的魄力和坚定而感动,为她的奉献精神竖起大拇指。

作为新时代的华夏儿女都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对于贫苦落后地区,他们怎能体会那种粗茶淡饭,信息闭塞的纷扰呢?这部电影主要阐述了大学生支教的故事,片中的主要人物有憨厚朴实、无私奉献的罗老师;才华横溢、直言不讳的许老师;热情奔放、我行我素的江老师;还有一群天真可爱、渴望知识的孩子。电影开头以喜剧的形式吸引观众的眼球,罗老师的诙谐幽默,孩子们天真无邪,整幅画卷洋溢着乡村田野的质朴与自然,也为许老师再次回归埋下伏笔。

徐晓萌受新时代教育的熏陶想感知偏远山区的教育,为那里的孩子送去光和热,男友江可可为表达对女友忠诚远离优越的城市生活背井离乡唱着“天无棱,才敢与君绝”的誓言热情高涨的携同而来。徐晓萌为那里落后的教育方式懊恼不已,她三番五次找村长和罗老师理

论希望自己早日授课,能给那里的孩子带来曙光,完成自己的梦想。她是一位真性情的女性敢怒感言,对村长的责问,对罗老师教育方法陈旧和缺陷的正面交涉。一个生长在大都市的女孩有几个不是娇生惯养,怎能适应山区简陋的住宅,简单的饭菜,简易的教学设备。而她坚持了下来,她的全部精力都凝聚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也让她舍弃了自己的爱情,坚持不懈的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充实自我,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让我自叹不如、由衷敬佩。爱情走了,她病倒了,也让她真正领悟了生命的真谛,懂得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追求什么,也是对她人生的一次洗礼,她又站起来了,朝着她的志向迈进。三个月的支教生活结束了,她回到了城市继续她的教育生涯,但得知罗老师为修建学校牺牲的消息后她还是走向了山区的怀抱,支援那里的教育,多么与众不同的山野奇葩呀!

江可可他在经受了无肉可吃,无网可上,无安逸床可睡,无酒吧可乐的乏味单调生活后,背弃了自己的誓言,踏上了返程之路,这也证实了男人和女人的追求各有不同,不能强求。他也满腹经纶,也有着一颗关爱孩子的美好心灵,但只要是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城乡生活的反差击倒了心灵的最后一道防线,他出局了,我们为他的爱情而惋惜。

罗老师最初的志愿是当一名军人,在落选之后他自学了高中课程,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那片养育他的土地上,也培育出了许多国之栋梁。许老师来时他不放心代课,怕影响孩子们,这是一颗怎样超凡脱俗的心灵。为了孩子他既是父母又是老师,他抱怨过吗?没有,他用鸡蛋为孩子们换作业本,无怨无悔。最后,他却为了修建学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壮举令人肃然起敬,也让人黯然泪下,在这里我要说一声,罗老师您一路走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教师塑造着圣洁与高雅。这部电影把现实与理想的抉择刻画的淋淋尽致,把世俗与灵魂也展现的无比清晰透彻,把乡野的天然之美和城市的华丽娱乐对衬的惟妙惟肖。天的那一边还是天,但却没有同处一片蓝天。两个世界,两种心灵碰撞出灿烂的火花,起源于对教育的热忱与执着。当记者采访时,徐晓萌拒绝了,她没有认为自己是伟大的,她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当记者想为他们拍照时,孩子们拿来一把椅子一束鲜花,放在了许老师的旁边,美在那一刻被定局。

这部电影留给我们不仅是一种感叹,更是一种深思,美不是年轻貌美,美不是色彩斑斓,美不是山河壮丽,而美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而美是一种只可观看而不可触摸的敬仰。希望大家也能背弃一些世俗的东西,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纯净美好······

第四篇:——《天那边》观后感

《天那边》观后感

六年级:张佳妮

今天,我们观看了影片《观后感》,看完后我哭了,天那边还是天,但是那同一片天空下,却是不同的世界,贫富差异如此之大,这些都能在我们的努力下融合,真正成为同一片天吗?

这部电影讲的是:许老师来到农村实习三个月,村长和校长罗老师费尽心思不愿让许老师上课,我就一直纳闷,直到最后因为一个女孩到城里打工不辞而别,罗老师讲明原因后,我才知道他们是因为害怕学生舍不得许老师。三个月过后,许老师要走了,同学们依依不舍,都哭的像泪人一样。此时此刻,我也忍不住哭了出来。许老师找到工作后,看见村长李大头来找她,原来是罗老师因为修教室上山背黄泥,遇到泥石流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的许老师便回到农村继续教学了,故事的最后是照了张全家福,一张没有罗老师,只有一把鲜花的合影。

罗老师去世后,我心里非常难过,他是一位多么好的教师啊!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他这样的决心和毅力,不是每个人都那么的伟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他给学生们上课、做饭、还买作业本,教他们怎样做人。罗老师就是我们的榜样,他用一生来教孩子们,让他们学到知识。

与影片中的孩子相比,我觉得自己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来不用管家里的事情,就像公主一样,总是不吃亏,而且还有些不讲理,他们还得放牛、管猪、养鸡。现在我懂了,我应该学习罗老师的那种用爱照亮别人的品质。要实现这些,只有从现在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天那边》观后感

六年级:魏博

在电影《天那边》中,那个水咕噜乡水咕噜村水咕噜小学的孩子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他们的新老师——江可可和许小萌——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指许小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另一个(指江可可)则是为了一份爱情甘愿作为许小萌的陪同来这个偏远落后的乡村支教。

水咕噜小学是一个由十几个孩子和仅有的一位老师组成的小学校,这里条件落后,教学设施匮乏,桌椅破旧不堪,课本也是难得齐全,将就着来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江许二人开始了他们为期三个月的支教生涯。都说教师的职业是最高尚而伟大的,可谁又知道教师的职业同时是最辛苦而无私的。

江许二人刚到小学时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但在起初的两周里,校长罗老师却不安排一节课给他俩上,最终实在忍不住了,在许小萌的委托下,江可可写了一封请愿书,要求授课,而罗老师和村长似在隐瞒什么的,以为江许二人起了疑心,只好答应让他们教体育、美术等副课。可许小萌认为,她来此是为了实践其所学——落后教育与现代化教育的融合,更何况,罗老师的教课方式确实对孩子们的学习没有多大帮助,因而执意要教主课。最终罗老师那方面实在僵持不下,只好同意。

该来的还是要来,三个月转瞬即逝,许小萌终还是要走了,分别

那天,不是沉默,不是欢笑,是满天的泪水啊!

然而造物弄人,村长进城来带给她一个坏消息:罗老师在一个雨天里上山背修教室的黄泥而被泥石流卷走了。当许小萌听闻后,大受感动,当机立断,立刻回到水咕噜小学继续她的执教生涯。

为了学生,老师从未在付出上有过犹豫;为了学生,老师宁愿将个人利益抛在脑后;为了学生,老师宁愿牺牲一切,包括青春,甚至生命。

在山的那边,寄着我们的梦想;在天的那边,是助我们攀上高峰的老师们。

看《天那边》有感

六年级:狄拉燕

晚霞映红了天空,我漫步走在放学路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交谈着,而我却无心参加他们的交谈。今天刚刚看完《天那边》这部电影,其中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罗老师。

这部电影讲的是:许老师来到农村实习三个月,村长李大头和校长罗老师不愿让许老师来,害怕学生们像对上个老师一样舍不得许老师。三个月过后,许老师要走了,同学们依依不舍。许老师找到工作后,看见村长李大头来找她,原来是罗老师因为修教室上山背黄泥,遇到泥石流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的许老师便回到农村继续教学了。当我听到罗老师去世后,心里非常伤心,他是一位多么好的教师啊!他的美无人可比!他的美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知道了该做一位怎样的少年。罗老师就是我们的榜样。他用一生来教孩子们,让他们学到知识。而相比,我就是家里的小公主,你让我往东,我偏往西,总是不吃亏,而且还有些不讲理,现在我懂了!我们应该学习罗老师的那种用爱照亮别人的品质。

罗老师,你就是我的榜样。

第五篇:天那边观后感

天那边观后感范文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这思考有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导演导演这部电影的目的,一方面是这部电影内容给我的震撼。

我没办法去求证导演,他导演这部电影时是什么样的思路?我想在这里也当一下导演,说说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首先,我这部电影的目的是歌颂站在第一战线为贫困山区希望教育做出贡献的默默无闻的老师们,像“破罗”。

接着,我歌颂的方式是侧面烘托,通过大学毕业生许晓萌和他的大学恋人江可可历时3个月的山区支教情况,侧面赞颂像“破罗”这样的不求回报,没有目的性,甘愿做“麦田守望者”的无数的山区希望事业教育者。

最后,我就该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个目的啦。我以“破罗”为典型代表,用许晓萌,江可可和他的冲突来构架电影情节,由这些情节来凸显破罗的精神世界。这些冲突总是站在许晓萌和江可可的角度上来的,表面上是许晓萌江可可支教过程的体现,实际上却是在反映破罗作为山区希望教育事业者,对山区孩子一种深切的理解和敏感的呵护的这种无私伟大的形象。当然,电影除了冲突,也有一些和谐融洽的方面。在许晓萌得知江可可由于忍耐不了山区物质娱乐方面的匮乏而抛弃承诺自己提前离开山区后晕倒在医院治疗时,破罗照顾开导许晓萌,让许晓萌有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认识,逐渐变得成熟,同时也拉近了山区希望事业教育工作者主体与实践支教的大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是电影情节的第一个融合。之后,破罗与许晓萌近距离交流,破罗讲述之前和许晓萌那些冲突的原因,一层一层地让我们看到他的良苦用心。之后,电影慢慢进入尾声,在破罗因修建学校自己去搬大石头被压死之后,许晓萌毅然承担起破罗的事业,坚守破罗山区希望教育事业的岗位。

电影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完成的,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影开头,许晓萌和江可可的行为想法是用来和破罗在山区的生活状况和他对山区希望教育的理解做对比的,这样来凸显破罗的高贵品质。这也符合了《天那边》这样一个电影名称。

透过许晓萌和江可可的眼睛来展示天那边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和样貌,来引发我们多去了解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人民的生活,贫困山区希望事业教育工作者的无私与默默无闻。能够吸引国家的重视,制定政策改善帮助贫困山区教育。

这是第一方面,我对这部电影主题的理解,我认为电影的主角应该是破罗,是隐藏在电影中的那些一直坚守在第一站线的山区希望事业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去3个月开展社会实践性支教的大学生。第二方面,是我对电影个别情节和台词的思考。

我很反感许晓萌对破罗不配合她支教所持的那个理由“我来这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和实验的,本来3个月的时间就不多,我不希望因为你们的不配合耽误更多的时间”。许晓萌来山区支教是有目的性的,她并不是出于对孩子的无私的爱,不像破罗那样的纯粹,就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割舍不了,她是把孩子当作验证她课题研究的工具。

“本来我以为到这可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可是你看看,这里的人眼里全是怀疑和不信任。我真不知道,我对这个世界还有没有用。”许晓萌的支教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因此,她没办法像破罗一样真正地为山区这群小孩子着想,就是3个月的时间,试验完自己的课题,拍拍屁股走人,完全不用考虑这里的孩子们感情和情绪的需要,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实。

其实,许晓萌的这种想法,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普遍认识,觉得自己的理想是伟大的,认为一切事一切人都要为我们的理想让路。但我们却没能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连爱情也要为我们的理想买单,“但是经得住这样的生活,我们的爱情才经得起考验”我们的理由冠冕堂皇,却成为了一个自私的人。

理想,理想的设立,理想的实现,这是看电影时我感到很震撼的一个话题。

我崇敬像破罗一样的教育工作者,我欣赏他们那种纯粹的无私的爱。

在自己大一到大二这一年来的义教过程中,对这份义教志愿的事业我也有了很多的体会。

与我一起去义教的同学在上完一节课后总会垂头丧气,一问到为什么时,他们就会说“这节课,我准备的教案都没讲完。那些小孩子太吵了。我喊得喉咙都破了。”这时,他们总会对我幸福欢乐的微笑羡慕地抱怨“你的学生肯定很听话,你备的课应该都讲完了吧”这时,我好想说“不用把义教太理想化了,你就当陪着孩子们玩,带给他们快乐,陪伴他们有一个快乐的记忆就行了。”

我知道,自己对义教毫不消减的热情是由于我对小孩子的喜爱,对这份志愿事业的喜爱,希望能用自己这点微薄的力量给这群小孩子带去欢乐和温暖。并没有想,我加入义教志愿行列就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讲台上的形象,实现我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一直对“麦田守望者”很崇敬,他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只为了那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是一颗纯粹的爱心。我一直在追求着,也希望我能做到。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146550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