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作文审题练习
作文审题练习
1、找出下列题目中的题眼
(1)《可敬的老师》
(2)一件感人的事》
(3)发生在我家的喜事》
(4)《妈妈笑了》
2、给下面的题目补上题眼
(1)一个的人
(2)一件的事
(3)一次的活动
3、判断题(正确的打“√”,错的打“×”)。
(1)《迟到以后》重点应写“我”为什么会迟到的。()
(2)《咱班新事多》应写发生在自己班里的好事,而且要写几件好事。()
(3)《放学以后》和《放学回家路上》都要写放学后发生的事。()
(4)《我的奶奶》和《我爱奶奶》两个题目的要求一致的是都要写奶奶。
(5)《夏天的傍晚》是要求写夏天傍晚时的美丽景色,不能写傍晚发生的事情。()
(6)《我喜爱游泳》和《我学会了游泳》两个题目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要求写“我”是怎样游泳的。()
(7)《我的小伙伴》与《我和小伙伴》两题的要求不同,前者重点写“小伙伴”,后者重点写“我”跟“小伙伴”的关系。
(8)《一件愉快的活动》和《一次有趣的活动》,虽然题眼不同,一个是“愉快”,一个是“有趣”,但要求是相同的,因为“有趣”的活动必定是“愉快”,“愉快”的活动也必然是“有趣”的。()
(9)《我佩服他》重点写我为什么佩服他。()
(10)《一件心爱的礼物》和《一件心爱的玩具》两个题目的题眼相同,都是“心爱的”,所以写作重点也相同。()
练习二
1、在下面各题后的括号里填上不同的符号:写最近发生的事打“√”,写过去发生的事用“△”,写将来
发生的事用“○”
(1)《在复习迎考的日子里》()
(2)《我总忘不了这件事》()
(3)《等我长大后》()
(4)《小学生生活的回忆》
(5)《今天真快乐》
(6)《十五年以后的我》()
(7)《一件美好的往事》()
(8)《上午语文考试以后》()
2、找出下面各题中表示地点的词,并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登山观日出》()
(2)《参观鲁迅故居》()
(3)《我家的小院子》()
(4)《车厢里的笑声》()
(5)《美丽的校园》()
(6)《我随爸爸游北京》()
(7)《我在操场值日》()
(8)《公园一角》()
3、下列各题反映的事情,你认为该发生在什么地方?(填在括号里)
(1)《发新书》()
(2)《紧张的乒乓比赛》()
(3)《一堂生动的音乐课》()
(4)《我第一次游泳》()
(5)《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
(6)《记“六一营火晚会》()
4、填空
(1)《一张我心爱的照片》,题目的数量限制是(),对象限制是(),内容限制是()。
(2)《记校园生活二三事》是篇()的文章,题目上的时间限制是(),数量限制是()。
(3)《发生在我家里的一件事》是篇()的文章,题目上的地点限制是(),数量限制是()。
(4)《我敬爱的一位长辈》是篇()的文章,题目上的对象限制是(),内容限制是(),数量限制是()。
(5)《参观市展览馆》,地点限制是(),内容限制是()。
(6)《有趣的夏令营生活》题目的地点限制是(),内容限制是()。
(7)《我为老师做了一件好事》是篇()的文章,对象限制是(),数量限制是(),内容限制是()。
第二篇:2016作文审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传统工艺中打造一面铜锣,往 往需要经过千锤锻打,才能使其规格合适,厚薄均匀,形状美观。最后一道关键工序是定音,多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掌锤,在锣面上不停地轻敲碎打,耳听目察,寻 找定音的部位,找准之后,只需一两锤,就使一面新锣臻于完美了。正如俗话所说:“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咬文嚼字》发布的2015“十大流行语”中,“颜值”一词位居榜单第三名。搜狐百科解释,“颜值,表示人物颜容英俊或靓丽的数值”。材料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节目主持人的华裔女子陈茱莉在回忆职业生涯时说:“节目导演曾因为我的眼睛小而讽刺我:永远不可能成为观众接受的主播。正是因为他的讽刺,我才决定去整容。虽然很多亚裔指责我去整容,但我至今都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材料三:黄渤从戏剧学院毕业之后,先是找不到工作,后被冠以“丑星”的名号。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一个小角色演到了“金马影帝”。他在各种场合的幽默应对,让我们刮目相看。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太太,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麻雀斜着眼睛瞟了它一眼,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公鸡!” “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公鸡骄傲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鹌鹑!”
“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鹌鹑姐姐。”
鹌鹑奋力从草尖上飞过去,得意地对云雀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癞蛤蟆!”
后来,云雀遇见雄鹰,便向雄鹰请教:“雄鹰叔叔,你为什么飞得那么高呢?”
“不不。”雄鹰谦虚地说,“离蓝天,我还差得远呢!”
“啊,我明白了!”云雀眨巴眨巴眼睛想,“谁如果想展翅高飞,就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如果眼睛只盯在树冠以下,那就永远不可能在蓝天白云间翱翔。”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会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个流浪汉在街边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一位先生上前说:我可以给你们一份工作。流浪汉拒绝了。
于是,这位先生也举了一块牌子,站在他们身后,牌子上面写着:“我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但他们拒绝了。”
流浪汉很尴尬,想要换个地方,这位先生又跟了过去……
如何看待这件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些年来,不断听到名人出事儿:有吸毒的,有酒驾的,有涉黄的,有打架斗殴的,有非法代言的,有在国际赛场发泄自己极端情绪的,等等。有人说名人这样做很不好,也有人说名人也是人,犯错很正常。你说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陈小 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 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 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议论不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季羡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国平在其《人生哲思录》中说:“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是啊,这往往是人在世间的两种生存状态,而且往往我们初出茅庐的时候,都想活出个人样来,随着岁月的消失,慢慢地才活出味来了。站在当前的人生当口,你又有着怎样的体验与认识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能抄袭,不少于80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6年2月23日深夜,18岁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跳楼自杀,已被北大历史系提前录取的林嘉文被诸多史学大家称为天才,林嘉文跳楼前留下遗书说:“未来对我太没吸引力”,林嘉文的离去,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热议。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 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 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第三篇:小学生作文如何审题(范文)
如何审题
写作文是小学生最为头疼的事,但同时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一提到写作文,学生就感觉无从下笔,不知道如何写、写什么。因此,教师首先就要教会学生审题,不会审题,就谈不上会写作文,即使下笔千言,也会离题万里,立意、选材和安排文章的结构就更无从谈起。下面就谈谈我在指导小学生进行作文审题方面的一点感受。
一、教学生审清文章体裁,明确写作对象。
审题,要教学生首先要从题目中看出作文所属的文体类型,即审清是记叙文,是说明文,是应用文?像《记一次比赛》有“记”字,属记叙文,说明文的提示词有时就是“说明”、“介绍”等词语,像《电脑简介》等。像《夏天的晚上》、《上学路上》等文题,虽然不像上面的文题对体裁有明显的提示,但也有间接提示,这就要求我们借助文题中所给的条件慎重审题。
二、教学生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紧抓题眼。
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与审清体裁、明确写作对象一样重要。教师可以教学生抓住题目中表明范围的词,仔细分析,确定其写作范围。如《难忘的早晨》、《难忘的时刻》、《难忘的一天》等的文题,都是限定了所写的时间,可抓住这些词来确定写作范围。再如《我的妈妈》只写“妈妈”;《我爱妈妈》:既要写“爱”,还要写“为什么爱”,“怎样爱”;《我和妈妈》,既要写“妈妈”,也要写“我”,要求写出“我”和“妈妈”之间发生的事。另外,还可以教学生抓住文题的题眼来确定写作范围的重点。题眼,即题目中的关键词,抓住了题眼,就意味着抓住了题目的“重心”和作文内容的重点,否则作文就会偏题。例如《玩也要动脑筋》其中“动脑筋”就是题眼,即是此文所作出的重点。《我爱秋天的校园》此文的题眼是“爱”,文章要抓住和突出这个重点,在写校园秋色的同时,还必须要体现为什么爱和怎样爱。
三、教学生仔细辨别文题人称,吃透要求。
有的作文题人称很明确,如《我的班主任》应该用第一人称来写。有的题目,人称没有明确规定,如《家乡添光彩》、《放学路上》可以写“我”、“我们”,也可以写“他”、“他们”,到底采用哪种人称,这要根据自己选择的材料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决定。
此外,有些作文题,还有“要求”和“提示”等,它常常是在作文题眼外对作文的体裁、材料、字数、书写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的限定。这些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怎样去写好这篇文章。可教学生在审题时要认真推敲,努力去吃透它们,严格按要求去做。如《我的×××》,要求:通过一件事,反映人物的好品质。要把事情经过写完整,写具体。如果学生不看“要求”,不按要求去写。《我的妈妈》这个题目就很可能被写成《我的铅笔盒》、《我的仙人球》等。即使侥幸写成了人,也难得搞清这是一人一事的写法,难得着力去反映一个人物的思想品质,也难得去完整地写好一件事。如果没能写人,没能通过一件事去写人,而是写了物,或是写了两件事,并且没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细节等等写清楚,那么写出来的文章是“不合题意”的。这“不合题意”实际上就是没有认真吃透那些“要求”。所以,教学生审题时,同时应该仔细审一审作文的要求,才可能确保万无一失。
小学生作文审题指导
一、审题和确定中心
要写好作文,审题是至关重要的。审题清楚,作文内容紧扣题目,作文与题目浑然一体;相反,如果审题不清,题目对作文类型、内容、材料范围等方面的要求没有想清楚,就匆忙下笔,作文就会离题,甚至文不对题。离了题的作文,即使写得内容丰富、文句优美,也不能算好文章。
作文的中心是一篇作文的灵魂,是作者作文的目的。写一篇作文,作者总有一个意图,在这篇作文中你要表扬谁或批评谁;赞扬什么或者反对什么;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应当心中很明确。作文的中心明确,作文的选材就有了依据,作文时选词、造句、详略安排都要有利于表达中心。相反,如果中心不明确,随想随写,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东拉西扯,读者不知道你在写什么。这样的的作文反映了作者对所写的材料缺乏认识能力,当然也不可能写好作文了。
二、审题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1、审清作文的类型
小学生的的作文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比较具体,语句比较通顺,感情真实健康。简单的记叙文包括这样一些类型: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审题时首先要审清题目是属于哪一类作文的。如果审错了题目的类型,作文时就会离开作文的要求。怎样识别作文题目对作文类型的要求呢?
叙事的作文。有的作文题目直接点明是叙事作文。如《一件小事》、《一件难忘的事》、《童年趣事》、《家乡新事多》等。这些题目中决定作文类型的词是“事”。有的作文题目虽然没有一个“事”字,但暗含着所叙的是事情。如:《我有一个秘密》,“一个秘密”可以指自己所做的一件不让人知道的事情。《假如我是》。这个题目含着的意思是假定“我”当了什么,我会怎么做。“怎么做”包含着做什么、怎样做,记的是事情。《难忘的第一次___》,题目中要填写的是一件事,如洗衣服,做饭,旅行等。《快乐的夏令营》,题目要求叙的是愉快的夏令营生活。《参观》,题目要求写参观一个地方的过程和感受,是叙述一件事情。
记人的作文。一般来说,记人的作文大多在题目中直接点明。如《我的同桌》、《我尊敬的人》、《新来的老师》、《珍惜时间的人》等,这类作文题很容易识别。但有的作文题不直接点明是记人的,要通过仔细审题才能领会题目的意思。如:《温暖》,不是写气候的暖和使人感到温暖,而是某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给予真诚有帮助和鼓励,使别人在心里感到“温暖”。还比如《胜似亲人》、《老师的微笑》等。
值得注意的是,写人和叙事这两类作文有时较难区别。因为写人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叙事又离不开写人的活动,因为事情是人做的。但这两类作文还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对象和目的是不同的。如《爸爸的胡子》,这样的题目所涉及的事情与表现人物品质密切相关,所以是写人的题目。又如《放学以后》,虽然要写“谁”,但重点是写“谁”所做的事情。
状物的作文。状物的作文一般都能从题目中看出来。物体有静物和动物之分。所以,描写静物、动物够的形态、颜色、结构、动作的作文都是状物的作文。
写景的作文。题目中有要求描写季节、时间或游览、见闻意思的,一般是写景作文。如《春》、《的早晨》、《春游》、《秋色》等。写景的题目有时与状物的题目难以识别。一般来说,重点写景物中某一物体,那就是状物作文了。如《街头小书亭》,要写小书亭的位置、周围的环境、书亭的陈设等。
2、审清题目的选材范围
每个作文题目,对作文的选材总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具体表现在作文的对象、事情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方面。作文的对象、事情的时间、地点等一般可直接从题目中看出,而要审清作文的内容范围,就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人叫它“题眼”;还要抓住作文的重点。
怎样审清题目中的“题眼”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如果题目是一个句子,“题眼”就在“什么怎么样”的“怎么样”部分。如《人人都夸她》,“夸她”是“题眼”,作文重点写“人人”为什么“夸她”,怎样“夸她”。如果题目是一个词组,“题眼”往往就是表示修饰、限制的那个词语。如《快乐的夏令营》。“题眼”是“快乐”,作文重点写夏令营的生活为什么“快乐”,怎样“快乐”。如果题目是一个词,如《桥》、《路》,“题眼”就是事物本身或者它的象征意义,作文的重点是写出事物的特征,并且展开合理的联想,写出象征意义或托物喻人,把事物特征与象征意义或人的某种品质联系起来。我们学过的《落花生》就是一个范例。
还有一类作文题目只标明一部分题意,余下的部分要求作者自己去补充。这类作文题目是半命题作文,选材范围广。在一个大范围内具体写什么内容可由作者自己决定。
3、看清题外的要求
有些作文题下面还有一些文字说明。这些大都是附加的要求,如“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展开合理的想象”,“字数在400字左右”,“字迹端正,格式正确”等。这类题外要求可以概括成两个方面,一是对作者选材、写作思路作出提示;二是对作文的篇幅、行款格式、字迹等作一些具体规定,作者作文时必须遵守。所以作文前要看清题外的要求,这是审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测练习:
①说说下列题目作文的类型、内容、选材范围等方面的要求。
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一件内疚的事
记一次体育比赛
爱劳动的孩子
邻居
我和小伙伴
门前那棵树
茉莉花
小书柜
绿满校园
找春天
公园一角
②说说下面题目的中心意思
我和凡卡比童年
迟到
温暖
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家乡行
第四篇:小学生作文如何审题
小学生作文如何审题
小学生写文章常犯的毛病之一是“文不切题”。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审题能力和正确的审题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把好命题作文审题关
1、培养学生先审后写、边写边审和写完再审的良好习惯。有的学生一看到题目,特别是比较浅易的题目,就掉以轻心,不等审明题意,就急于动手写,一下笔就离了题。有的学生开头尚能扣题,越写离题越远。这两种倾向都必须予以认真纠正,要引导学生做到写前审、写中审、修改时再审,把审题贯穿到作文的始终。
2、教会学生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题眼)。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示了写作的重点,找准了关键词语,也就找到了写作的重点或中心。全力捕捉题目的关键词语是审题的中心环节。有的题目关键词语突出,一看便知。如:《我真后悔》、《我爱妈妈》、《一件难忘的事》等,只要抓住了“后悔”、“爱”、“难忘”等“关键词语”,然后围绕关键词语选材组材、谋篇布局,就能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
找题眼的方法:a、用把题目划成几段,理解每段的意思。比如《动人的一幕》
B、找出这几段之间的关系(朱老师提供)
3、弄清题目的写作范围。有时候,题目中除了中心词语、关键词语外,还可能会有一些修饰或者限制词语,我们对此不可忽视,可通过它确定写作范围,即明确题目对所记叙的事物在时间、地点、数量等方面的限制。指导学生善于扣住写作范围,写作就会切合题意。如《节日里,我做了一件有益的事》中,“我”、“节日里”、“一件”是限制词语。从这三个词语我们可以确定,事情的主人公是“我”,而不是他人;时间是“节日里”,而不是平时;数量是“一件”,而不是更多。
4、确定写作体裁。记叙文是小学阶段常写的文体,记叙文可分为写景的、记事的、写人的、状物的等类型。审视记叙文题目,能够帮助小学生确定文章的体
裁。因此,教师也应在这方面加以指导,以免出现给出作文题目,学生无处下笔的现象。我认为教师要正确了解学生依据题目确定“怎么写”。例如:《这件事我做对了》,抓住题目中的“事”,就可以确定是一篇记事的文章;《美丽的校园》,只要抓住了“美丽”二字,就可以直接确定为写景的;《我的一位长辈》,重点围绕“长辈”来写,一看便知道是一篇记人的文章;《我爱我的储蓄罐》,要重点指导学生放在“储蓄罐”上,可以看出,它是一篇状物的文章。
5、如何选取材料
审清题目后,每个人可以想自己想写的三个内容,然后从中选取一个,(前提是选取别人所没有想到的,或者别人很难想到的),比如《我学会了***》,大部分同学都会写《我学会了骑自行车、打羽毛球、洗碗》之类的内容,如果你写《我学会了关心父母、体贴家人、感恩、奉献》之类就会让人耳目一新。
1、审清题目蕴涵的主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名字,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它们之间既不相同,但又有一定的关系。
如《上学路上》、《我的爸爸》、《集市见闻》……从题目上看不出表达什么中心。《助人为乐的XXX》、《秋景》、《一堂有意义的课》……从题目上明显可以看出要表达什么中心。像《园丁》、《温暖》、《镜子》……题目中则含蓄地表明主题或象征意义。2、审清要求写作的内容。审题时要弄清,记人写什么人,用几件事写人;写事写什么性质,有意义的、有趣的、还是内疚的、接受教训的……写什么限制条件下的事。如《校园见闻》、《我的老师》、《不平常的星期天》、《欢乐的“六一”节》……
3、审清要求取材的范围。要从题目上理解取材的时间范围如《上学路上》,空间范围如《校园见闻》,数量范围如《一堂有意义的课》,关系范围如《我的老师》
4、审清写作的重点。要从题目上揣摩重点。如《老师笑了》,中点在笑,老师为什么笑?《这件事我做对了》重点在“做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做对了”?对一些范围广泛的半命题作文,我们要选择自己能写的内容,再把题目补充完整。
5、审清要求所用的人称。不少题目对人称有明确的要求,千万不要混淆,对一些没有人称要求的作文题,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给xx的一封信》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而像《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他”。
6、审清题目哟安全的体裁。即要审清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记事?
总之审清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你的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第五篇:小学生作文如何审题
小学生作文如何审题
一、把好命题作文审题关
1、培养学生先审后写、边写边审和写完再审的良好习惯。有的学生一看到题目,特别是比较浅易的题目,就掉以轻心,不等审明题意,就急于动手写,一下笔就离了题。有的学生开头尚能扣题,越写离题越远。这两种倾向都必须予以认真纠正,要引导学生做到写前审、写中审、修改时再审,把审题贯穿到作文的始终。
2、教会学生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语(题眼)。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示了写作的重点,找准了关键词语,也就找到了写作的重点或中心。全力捕捉题目的关键词语是审题的中心环节。有的题目关键词语突出,一看便知。如:《我真后悔》、《我爱妈妈》、《一件难忘的事》等,只要抓住了“后悔”、“爱”、“难忘”等“关键词语”,然后围绕关键词语选材组材、谋篇布局,就能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
找题眼的方法:a、用把题目划成几段,理解每段的意思。比如《动人的一幕》B、找出这几段之间的关系(朱老师提供)
3、弄清题目的写作范围。有时候,题目中除了中心词语、关键词语外,还可能会有一些修饰或者限制词语,我们对此不可忽视,可通过它确定写作范围,即明确题目对所记叙的事物在时间、地点、数量等方面的限制。指导学生善于扣住写作范围,写作就会切合题意。如《节日里,我做了一件有益的事》中,“我”、“节日里”、“一件”是限制词语。从这三个词语我们可以确定,事情的主人公是“我”,而不是他人;时间是“节日里”,而不是平时;数量是“一件”,而不是更多。
4、确定写作体裁。记叙文是小学阶段常写的文体,记叙文可分为写景的、记事的、写人的、状物的等类型。审视记叙文题目,能够帮助小学生确定文章的体裁。因此,教师也应在这方面加以指导,以免出现给出作文题目,学生无处下笔的现象。我认为教师要正确了解学生依据题目确定“怎么写”。例如:《这件事我做对了》,抓住题目中的“事”,就可以确定是一篇记事的文章;《美丽的校园》,只要抓住了“美丽”二字,就可以直接确定为写景的;《我的一位长辈》,重点围绕“长辈”来写,一看便知道是一篇记人的文章;《我爱我的储蓄罐》,要重点指导学生放在“储蓄罐”上,可以看出,它是一篇状物的文章。
5、如何选取材料
审清题目后,每个人可以想自己想写的三个内容,然后从中选取一个,(前提是选取别人所没有想到的,或者别人很难想到的),比如《我学会了***》,大部分同学都会写《我学会了骑自行车、打羽毛球、洗碗》之类的内容,如果你写《我学会了关心父母、体贴家人、感恩、奉献》之类就会让人耳目一新。1、审清题目蕴涵的主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名字,主题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它们之间既不相同,但又有一定的关系。
如《上学路上》、《我的爸爸》、《集市见闻》……从题目上看不出表达什么中心。《助人为乐的XXX》、《秋景》、《一堂有意义的课》……从题目上明显可以看出要表达什么中心。像《园丁》、《温暖》、《镜子》……题目中则含蓄地表明主题或象征意义。
2、审清要求写作的内容。审题时要弄清,记人写什么人,用几件事写人;写事写什么性质,有意义的、有趣的、还是内疚的、接受教训的……写什么限制条件下的事。如《校园见闻》、《我的老师》、《不平常的星期天》、《欢乐的“六一”节》……
3、审清要求取材的范围。要从题目上理解取材的时间范围如《上学路上》,空间范围如《校园见闻》,数量范围如《一堂有意义的课》,关系范围如《我的老师》
4、审清写作的重点。要从题目上揣摩重点。如《老师笑了》,中点在笑,老师为什么笑?《这件事我做对了》重点在“做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做对了”?对一些范围广泛的半命题作文,我们要选择自己能写的内容,再把题目补充完整。
5、审清要求所用的人称。不少题目对人称有明确的要求,千万不要混淆,对一些没有人称要求的作文题,就要从内容上判断采用哪种人称。如《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就只能用第三人称“他”;《给xx的一封信》就要用第二人称“你”或“您”了。而像《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以用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他”。
6、审清题目哟安全的体裁。即要审清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记事?
总之审清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你的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作文审题练习
1、找出下列题目中的题眼
(1)《可敬的老师》(2)一件感人的事》(3)发生在我家的喜事》(4)《妈妈笑了》
2、给下面的题目补上题眼(1)一个的人(2)一件的事(3)一次的活动
3、判断题(正确的打“√”,错的打“×”)。(1)《迟到以后》重点应写“我”为什么会迟到的。()(2)《咱班新事多》应写发生在自己班里的好事,而且要写几件好事。()(3)《放学以后》和《放学回家路上》都要写放学后发生的事。()(4)《我的奶奶》和《我爱奶奶》两个题目的要求一致的是都要写奶奶。(5)《夏天的傍晚》是要求写夏天傍晚时的美丽景色,不能写傍晚发生的事情。()(6)《我喜爱游泳》和《我学会了游泳》两个题目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要求写“我”是怎样游泳的。()(7)《我的小伙伴》与《我和小伙伴》两题的要求不同,前者重点写“小伙伴”,后者重点写“我”跟“小伙伴”的关系。(8)《一件愉快的活动》和《一次有趣的活动》,虽然题眼不同,一个是“愉快”,一个是“有趣”,但要求是相同的,因为“有趣”的活动必定是“愉快”,“愉快”的活动也必然是“有趣”的。()(9)《我佩服他》重点写我为什么佩服他。()(10)《一件心爱的礼物》和《一件心爱的玩具》两个题目的题眼相同,都是“心爱的”,所以写作重点也相同。()练习二
1、在下面各题后的括号里填上不同的符号:写最近发生的事打“√”,写过去发生的事用“△”,写将来发生的事用“○”(1)《在复习迎考的日子里》()(2)《我总忘不了这件事》
()(3)《等我长大后》()(4)《小学生生活的回忆》(5)《今天真快乐》(6)《十五年以后的我》()(7)《一件美好的往事》()(8)《上午语文考试以后》
()
2、找出下面各题中表示地点的词,并写在后面的括号里。(1)《登山观日出》
()(2)《参观鲁迅故居》
()(3)《我家的小院子》
()(4)《车厢里的笑声》
()(5)《美丽的校园》
()(6)《我随爸爸游北京》
()(7)《我在操场值日》
()(8)《公园一角》
()
3、下列各题反映的事情,你认为该发生在什么地方?(填在括号里)(1)《发新书》
()(2)《紧张的乒乓比赛》
()(3)《一堂生动的音乐课》()(4)《我第一次游泳》()(5)《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6)《记“六一营火晚会》()
4、填空(1)《一张我心爱的照片》,题目的数量限制是(),对象限制是(),内容限制是()。(2)《记校园生活二三事》是篇()的文章,题目上的时间限制是(),数量限制是()。(3)《发生在我家里的一件事》是篇()的文章,题目上的地点限制是(),数量限制是()。(4)《我敬爱的一位长辈》是篇()的文章,题目上的对象限制是(),内容限制是(),数量限制是()。(5)《参观市展览馆》,地点限制是(),内容限制是()。(6)《有趣的夏令营生活》题目的地点限制是(),内容限制是()。(7)《我为老师做了一件好事》是篇()的文章,对象限制是(),数量限制是(),内容限制是()。
难忘那张圆脸
七个春夏秋冬,送走过几百个中学生,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但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地刻着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故事。那张稚气的圆脸,是我曾经伤害过的。
这件事,发生在7年前的9月3日,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堂课。靠前门的课桌后,坐着的是这个圆脸少年。一开始上课,他的两手就抄在袖筒里,平放在桌子上,头枕在上面,并且不时地抬起衣袖去抹那淌出来的鼻涕。他的举止惹恼了我。要知道,这可是我的第一堂试讲课,内容是茅盾的《白杨礼赞》。为了这堂课,我足足准备了3天。更何况,教室后排还坐着那位年长的教务主任,他是在考评我的教学能力。
圆脸的表现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对我的轻视。我的心境被破坏了。努力地不去看那张“可憎”的圆脸,继续讲我的课。可是不行,接连发出的抽吸鼻涕的声音已经把课堂上一半的目光吸引过去了,间或传来低声议论,“啧啧”的嗤笑。教务主任也在盯着我,似乎在看着我怎样对付这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我暴怒了,对着圆脸大喝一声:“你,站起来!”圆脸慢慢地抬起头,迷茫的眼睛闪了闪,然后低垂下头,缓缓地站起。我有些懊悔了。说他什么呢?总不能说他流鼻涕吧。于是,我指着板书,问:“茅盾的 《白杨礼赞》在开头为什么没去写白杨树,而写的是黄土高原的壮观景象呢?”话一出口,我被自己的机灵陶醉了。这是我刚讲过的问题,我想他应该回答出来,然后让他坐下,告诫他坐端正,注意听讲,也就算解了围。“我不会。”圆脸回答,声音很低,但很干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圆脸的头垂得更低了:“你刚才讲的我没听明白。”我恼怒起来,厉声质问:“那么,你听什么了?”几十双眼睛凝视着我,其中也有教务主任。圆脸没说话,只是深深地垂着头。“你出去!”话一出口,连我也奇怪自己何以有这个念头。圆脸猛地抬起头,我看到的分明是一双愤怒的眼睛,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淡淡的哀怨。“你出去!”他终于离开了座位,拉开教室的门,跑了出去。课堂恢复了平静,可静得让人感到压抑。
我继续上课。这堂课好长啊!课后,教务主任找到了我。没有评论这堂课上得怎样,只是给我介绍那个被我赶出教室的学生。“他也是够可怜的了。父母离异,他跟着奶奶生活,现在奶奶病了,他很需要关怀,但从来不把苦告诉同学。他太孤独,他需要理解,尤其是来自教师的理解。”说完,教务主任长久地看着我。
我的心被刺痛了,也想起了那颗被我刺痛的心。我知道,这第一堂课是彻底失败了。我不配在学生面前自称老师,也不配让学生叫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下午,在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折得正正方方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您第一次登上讲台,我能理解您做的一切;我也多么希望别人能理解我呵!我的心好苦。被您从课堂赶了出去的学生。” 我被震动了。
从这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师”这个词的含义。他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人”,而要“教人”,首要的是先教自己,教自己去理解学生,这样才可能教好人,教好书。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7年了,但那张永远抹不去的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在提醒我,即使在离开讲台的今天,仍然如此。
1.“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但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地刻着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故事。”(第一段)
(1)句中“有些”、“只有”两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有人说,第四段写“我”为这堂课足足准备了3天,再写教务长来听课,似乎与引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无关。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为什么?
3.第六段所说的“突发事件”指什么?这一“突发事件”在整个故事中起什么作用?
4.教务主任并没有议论“我”的课,“我”为什么认为“这堂课彻底失败了”?
5.结尾处说,“那张永远抹不去的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在提醒我”。你认为他在提醒“我”什么?
6.你认为故事中的“我”在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时应该怎么办?
大学生 ①那人胸前戴着枚校徽,显然是大学生。
②中年男人于是走过去,在他身后站住。柜台上躺着一本厚厚的书,大学生翻着,思量着是买还是不买。③书店营业员走到大学生面前:“这是最后一套啦,买吗?”大学生犹豫着。
④“一套《鲁迅全集》比整个书店还值钱„„”营业员把手中的售书单扬了扬。“开票吧?” ⑤大学生往喉咙里咽了一口唾沫,“可是„„”
⑥营业员同情地瞥了大学生一眼,拿起柜台上的那本第一卷:“我给你留下来,行吗?” ⑦大学生尴尬地点点头
⑧“我买!”中年男人忍不住大叫一声,把大学生吓了一跳,营业员也惊疑地抬起头来。⑨“不就是几百块钱吗?”中年男人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匝百元的票子,摔在柜台上。
⑩营业员为难地瞧着大学生,大学生一扭头就往外走,谁知大学生刚刚转过身,就被买书人拽住了胳膊,“别走!我是帮你买的!”
⑾谁信这是真的呢?大学生愣愣地看着陌生男人,眼瞧着他把钱递给同样吃惊的营业员。⑿书买下了。中年男人让大学生把书抱着走出了店门。⒀正午的阳光下,他们先后站住了。
⒁大学生莫名其妙地问:“你这是„„?”
⒂男人把他拉到一边:“这书,就是你的了!小兄弟,你是大学生,我想求你帮个忙„„” ⒃大学生心里一动,“只要我能做到„„”
⒄中年男人笑笑,压低嗓门:“是这样。我有个不争气的儿子,过两天要考技校。他怕考语文。” ⒅“嘿嘿,帮个忙吧。„„” ⒆大学生没出声。
⒇男人垂下上眼皮,“孩子无能,我也难受,要不,这次招工又吹了„„”(21)大学生依然沉默。
(22)“如嫌钱少,我再加点儿。”(23)“恐怕„„”
(24)中年男人似乎猜透了他的心思:“你不用担心„„两个监考的都是我熟人„„何况你长相和我儿子也差不多„„”
(25)“好吧。”大学生看了看那套《鲁迅全集》,狠狠心,但话刚出口,就有一丝后悔。
(26)两天后,大学生随人流走进考场。他胸前的校徽已经摘掉了,拿在手上的是一张“准考证”,此刻他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大学生已经消失。
(27)三点半,大学生大步走出考场。中年男子立刻迎过去,“怎么样?”(28)“还可以。”大学生回答着,把校徽端端正正的别到胸前。“我原以为是难题,其实再简单不过了。”他轻松地说,推开了中年人递过来的书,“算了吧,只当我帮个忙。”(29)一个月后,中年男人收到儿子的考试成绩通知单。语文是零分,白卷。
1.上文第②段中,书的量词用的是“本”,而③、④、(25)等段中都是用“套”,第②段中量词是不是用错了?为什么? 2.第④段中,营业员说“一套《鲁迅全集》比整个书店还值钱。”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3.第⑨段中的加点词“摔”换成“放”好不好?为什么?
4.第⑩段中,营业员为什么“为难”?
5.文中的中年男人之所以“请”那位大学生代他“怕考语文”的儿子去考技校,是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26)段中,“大学生已经消失”的意思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28)段“他轻松地说”中“轻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