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文-中美教育差距与区别(500字)
The different between American education and Chinese education With the communication over education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promoting, we begin to think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n education and Chinese education.After reading a great number of comments about that, I think there are 10 points that should be mentioned.1.American students know they study to achieve themselves while Chinese
students are pushed by their parents and teachers.The former is willing to learn more end benefit from it and the latter is under much pressure.2.The core of the purpose of American education is developing the
children’s creativity since American people believe it is creativity that makes everything goes on.At the same time,we Chinese concentrate on principles from texts.3.A Chinese class will be judged perfect if their students feel know
everything their teacher told but in America this phenomenon is not exist because their goal is to motivate their students to find out new questions and problems.4.In America ,students can interrupt teachers if they cannot catch his class
and ask questions at any time.But in China a student will get punishment if he really does so.American teachers look like friends more.5.Testsin the USA are like tasks since students are allowed to finish it
within one week.As we know ,Chinese student are apparently afraid of tests which are taken place in an intense environment.6.In this point,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one
class.A Chinese typical class have more than 50 students whil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American is limited as 30 by law.7.All the world know that Asian students are diligent especially Chinese
students who spend more than 11 hours in school.And American students may be proud of their schedule because of owning more time doing things they like.8.Grades is considered to be a private in school life.They are something
parents care about the most.American students are luckier.Their head teacher won’t plan to show their grades to their parents even their classmate’s parents.But this is what Chinese teachers would like to do.9.Chinese students nearly have the best ability to solve math
problems ,however this is admitted worldwide.Compared to their American peer’s text, Chinese students’ text are thicker and more difficult.10.We also know that Chinese parents are hoping to see their child studying
the most.At the same time ,they would restrict the children’s freedom to do social activities as they have thousands of reasons to say ”NO”.Till now, I have given nearly all aspects I can think about to compare thetwo very different stereotype over education.I swear I write this essay on my own.To be honest,I beg a high mark.Thanks.
第二篇:中美教育区别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将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27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六十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和近二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甚至连工作岗位都无法胜任的高度近视及心理疾病患者。显然,两家的预言都错了。
第三篇:中美医疗差距
中美医疗差距
2012 年我用了近一年左右的时间来到美国参观学习,这一年时间,除了学习医疗专业的知识,更是看到了中美两国医疗的差别和不同,认识到美国的医疗服务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去的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是在全美排名第二的诊所,拥有全球知名的妇科泌尿专科诊疗中心,但是刚刚到医院的时候,我发现就诊的人群并没有想象中的拥挤,宽敞明亮的大堂看起来像酒店,门诊病人不像协和那么多,候诊区环境也非常舒适,就诊的时候每个病人都可以安排一个单间。我开始还以为医院病人不多,但是工作了几天后发现,来我们科的患者几乎全是妇科泌尿专业的疑难疾病患者,每年妇科泌尿手术的量超过了协和。患者和专家沟通的时间也不算少,初诊30分钟,复诊15分钟,专家不仅在专业技术上非常深厚,而且对病人的态度非常友好。从带我的主任和患者一个握手、一个拥抱中,我看到了融洽的医患关系,对比在中国,老百姓去协和看病时,通常是三五分钟就被打发走,在美国,病人去看专家门诊简直堪称是享受了。
我因此在努力思考差别背后的原因。
很多人说中国人太多,医生又太少,必须这么看病才能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这是人口的问题吗?不全是,世界银行2010年的数据显示,以每1000人拥有的执业医师数量计算,中国为1.5人,美国为2.4人,两者差距并不悬殊(同期全世界每1000人拥有医生最多的国家为古巴,达6.7人)。专就妇产科来说就更加不成立了。中国人口13亿,2008年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统计显示,中国已有19万妇产科医生,相当于6842个人拥有一个妇产科医生,这个比例和美国2亿多人口,注册的妇产科医生2009年统计为4.2万人,平均每4762人拥有一个妇产科医生相当。
区别在于医生服务的质量,我们的医生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协和作为国内顶级的三甲医院,在国内拥有最知名的专家,而到了偏远地区或者县级医院,医生水平就和协和的相差甚远。而在国内各地,还存在着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等级之分。
这些情况在美国并不存在,全美各地医生的医疗水平基本是持平的,大城市与小镇、大学医院和专科诊所并没有显著差异。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有一次查塔努加(Chattanooga),一个位于田纳西州的不起眼的小城,拜访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ynecologic Laparoscopists,简称AAGL)的前主席刘宗源(C.Y.Liu),作为全球知名的妇科专家,他居然不是在一个大型的“三甲医院”内执业,而是在街边租了一栋楼,和一个自己的学生合伙开设了妇科专科诊所,在诊所看门诊。如有病人需要手术,就去一个邻近的社区医院做手术。在美国,医院是不分层级的,有很多这类私人开业的妇产科诊所在满足着老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持平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全美国的医生在临床方面基本上是在做同样的事情,就以妇产科为例,美国妇产科学院(The American Congress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简称ACOG)发布全美的妇产科规范,让全美的妇产科医师去遵循。而在其他专科,比如神经内科、肿瘤科,也都有类似的极其全面的规范和指南。
进一步深入下去,就不得不去谈美国的医学人才培训体系。
越是了解美国的医疗体系,我越是钦佩其百多年来建立的医疗人才队伍培养体系的合理性。从1893年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开始实施住院医培训制度,这项体系很快在美国得以系统推行,并沿袭至今。在美国要成为医生,在医学院毕业了以后,必须要经过全国性的考试和Match(即医学生与申请医院进行面试、匹配——编注),获得住院医(residency)的机会,进入为期四年的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在住院医结束以后,通过执照考试,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住院医不算是固定的工作,在毕业以后面临着三种职业前景的选择,可以去医疗机构找工作,可以自己开业,也可以进入到2-5年的专业医师(fellowship)培训体系中,向某一个专业进一步进行深造,真正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在美国,无论是住院医师培训还是专业医师培训,其终极目标都是要让医生在毕业以后就成为独立的医师,因此在培训期间有明确的要求,以妇产科为例,需要在四年住院医结束的时候,可以独立开展产科工作以及一些类似于子宫切除这样的手术。全国范围的医师培训遵循同样的培训标准,对于妇产科医师,ACOG基本上提供了各家培训中心需要达到的标准指引。这样的培训体系,源源不断地为整个美国输入质量比较均一的医疗服务人才,在美国各地,妇科泌尿专业有30个左右的培训中心,每个中心每年招收一名fellow,在全国范围内,大概有200多名专科的妇科泌尿医师为全国的医师提供妇科泌尿的专家服务。
回过头来思考我们国内的情况,我认为我们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可以帮助年轻医生成长的培训体系。以我个人为例,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15年,作为外科系统的医师,我大概花了十年左右才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手术的医师,而在美国这个过程就是住院医培训的四年。在协和医院,病人基本上是奔着专家去看门诊做手术的,全部的体系似乎也是围绕着专家在转,住院医师在门诊主要的作用是帮专家写病历,并没有积极参与诊疗。
能进入北京协和的医学生已经是幸运儿。中国的医护人员流动性极差,进入到一个工作单位,和工作单位一签约大概就定了终生,在这样的培训体系下,医院的水平也就决定了医生的水平,全国医院之间的差别显著,在协和是协和的水平,到县医院则是县医院的水平,全国医院参差不齐,也就使得医师和医师之间出现了显著差异。此外,各家医院之间对于同一疾病也没有统一的规范。作为病人,尤其是患疑难重症的病人,总会有在全国范围内找到最好的专家为自己治病的心理,这也使得大医院病人趋之若鹜,而小医院则没有病人。这样一想,协和的门诊人挤人,而人家门诊很舒心的现象也就不难以理解了。在以前,协和刚刚创建之初,交通还没有现如今这样方便,但是现在只要你愿意,从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在一天之内到北京,去协和医院看病,供需矛盾就日渐突出。
身处协和,做一个专科的医师,很多患者需要我。离开协和看外面的世界之前,我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状态的异常,因为供需矛盾的突出,我的7元的普通门诊号被号贩子炒到1000元,我甚至有些飘飘然,觉得自己的实际价值似乎很高。但是,作为老百姓一方,却是痛苦万分,为了看我的门诊,甚至有在零下10度的大冬天通宵排队的,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正常的状态是当老百姓有医疗问题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可以找到可以为他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
看了外面的世界以后,我认识到其实导致中美之间差距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我们的医师培训体系。其实,欧美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建立起了医师培训体系,放眼全世界,可能只有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没有建立起成熟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对中国医师来说,最关键的准入门槛是在医科大学取得本科学历后,须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然而,中国医生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缺乏考核,不具备像多数国家那样的要求去多个科室轮转以汲取治疗经验的硬性要求,造成“医学博士不会看病”的问题比比皆是。
虽然自2008年来,上海首先开始尝试卫生主管部门部署下的住院医师轮转培训,随后北京、广东、湖南等地也陆续开始实施。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目前的问题,现在轮转的住院医,三年的工作并没有培养起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恐怕也就学会了写病历、开化验、拉钩和简单的小手术,即使回到工作的医院,也不能实质性地提高其未来工作单位的医疗水平。
国内的大型三甲医院与协和类似,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围绕着“专家”转的运作模式,如何打破这样的利益格局,重新建立起符合全国患者利益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呢?
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参考全球其它国家,建立起全国性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由各专科学会审核批准各个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以最终培训出独立工作的医师作为对基地的考核目标。
开放医师多点执业。公立医院和专家要将教学作为第一要务,把重点转移到培训合格的医师上来。同时,要允许专家在民营医院或自己开设的诊所里面多点执业,让专家在第二、第三执业点按照市场的规律实现个人价值的体现,在公立医院则要做好培训的工作。由此,我也同意将特需医疗从公立医院中剥离出来,全部交给民营医院来运作。
取消医院级别评审,目前的医院等级评审实际上诱导了病人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求,应该学习多个国家,让知名的专家就在街边的诊所里面也可以找到,这样病人就没有必要非要跑到协和这样的地方来找专家。
最后,取消手术级别分类等限制医院发展的制度,这个制度建立的初衷可能是为了保障医疗安全,但是看国外,只要经过了一定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的医师,就不存在在哪不可以做什么样手术的问题,只要医院有条件、医师资质有保障,就应该允许民营医院或者社区医院开展一些高难度的手术,就像在查塔努加的社区医院可以见到全球顶级的专家手术一样。
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协和作为国内现代医学的缔造者和见证人,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应该思考要建立起一个医疗培训基地,作为全国其它医院的榜样;要思考如何经过我们医院的培训,能让住院医、研究生和进修医生能够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我们只有不断为全国的医疗市场输出合格的人才,也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老百姓就医难的现状。希望看到有一天,老百姓不必再千里迢迢来协和,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为自己提供满意医疗服务的合格医生。
出国看病不再难
目前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列根和妇女医院、麻省总医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斯波尔丁康复医院、麦克莱恩医院等在内的美国联盟医疗体系已与中国最大的海外医疗服务机构--北京盛诺一家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官方合作协议,来自中国的患者可以顺利地转诊到美国进一步治疗。北京盛诺一家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为中国客户赴美就医、出国看病、美国哈佛医学专家远程咨询等提供快捷的国外专家预约、住院预约、辅助签证、医学资料收集、医学翻译以及海外陪同等去国外看病所需的全程服务。
第四篇:中美孩子差距
一、中美两国小学生守则PK
美国小学生守则: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的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
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提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中国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从以上两国的小学生守则的对比来看,很明显,前者给人的印象,就像一个聪明的老师正在手把手的教你做事:路该这么走,书该这么读,人该这么做。都很明确,很具体,于是我们的小学生便心领神会,知道这么走这么读这么做;而后者给人的印象,就像一个自作聪明的老师在手舞足蹈的对小学生卖弄自己的才华,照本宣科,盲目的大谈高深的为人之道,说的是怎么走怎么读怎么做,一点也不考虑受教育的对象是些什么人。大道理说了一大堆,又庄严又神圣,可是又模糊又抽象,让人(一个小学生而已)觉得一时摸头不着,终于到头来谁也不知道从何处实行这番大道理的奥义。
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它恰恰反映了我们的小学生守则有些不切实际,规定的条文过于笼统和盲目,不像美国的那样具体,容易实施,让小学生也知道该如何按着守则去努力做好、怎么做,而不是整天让他还不成熟的理解力去猜闷葫芦。
有些人认为小学生还不够成熟,真正的教育应该在长大之后再教育,这是个误区。不管是什么教育,都应该从小的时候就开始!
很多中国大学生都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在校园里度过了10几年的光阴,走出了校门,竟然不知道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不知道如何适应社会,他们的生存能能力仅限于学校,他们的思维只可以在书本的海洋中遨游,这究竟是谁的问题?
人活一生,爱国,是作为人最基本的守则,而一些自身的约束和标准确是需要从小塑造的,中国的小学生校规,说明了什么问题,说一句不好听的,都是一些纸上谈兵的东西!
二、美国孩子为啥比中国孩子爱笑
关于“笑”,好像是近期的热点话题。不久前,有人比较过郎平女儿和中国女孩的笑容,并提出个令人沮丧的观点:美国长大的孩子笑容灿烂,而中国女孩则笑得扭扭捏捏。本人虽然不敢苟同这种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观点,但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普遍爱笑,这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
关于中美儿童的笑容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刘墉分析过,网友辩论过,笔者刚刚经历过。这次回国,不管走到哪个城市,我随身携带的两个宝儿,总会被陌生人认出是外国孩儿。我对祖国同胞的火
眼金睛,佩服至极。你们怎么看出来的?每当我疑惑不解时,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总会肯定地说,你家孩子的气质和笑容,和中国孩子不一样。哪儿不一样?说不出来,反正就是不一样。
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气质吧。我家孩子虽然是经常吃米饭的华裔,但因为他们从小在美国出生长大,还是不免带上了美国人的气质。这种气质是无法控制也不需控制的事。入乡随俗落地生根嘛,中美接轨,那得先从气质做起。同样道理,外国人在中国呆久了,说不定也会具备中国人特有的气质。这次回国我在烟台机场,就见到过两位看上去特像中国人的外国人。中国人啥气质?你问我,我也说不出来。反正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气质不太一样。
关于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这个现象,除了各位作家和网友提到的理由(美国的宽松教育,家长的鼓励等等),本人拙见,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美国孩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要比中国孩子多得多。没人会否定下面这个事实吧,不论年纪大小,爱运动的人,体质心态都易健康。咱中国的“健康歌”唱过,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健康的人快乐多。快乐多的人,一定爱笑啦。
美国人重视体育,美国孩子确实跟着受益。仅以我们社区为例,学校为孩子们提供的课外体育活动,真让你眼花缭乱,不知选哪个才好。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昨天,我五点钟起床,摸黑去我们区的体育中心给孩子报名上游泳课。这个游泳课很热门,属于僧多粥少的那种热门,所以我必须得提前下手报名才能稳操胜券。一大早起来赶集,本以为我会排第一呢。到那儿一看,天哪,几十号美国人早就在体育中心大门前排起了长龙。我们中国人排队买过大白菜,办过签证,或者是抢购过什么热销货。排队给孩子报名参加游泳班的中国父母,恐怕不多吧?
显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不爱运动,而是孩子功课太多,没有太多时间搞运动。这次回国,我在北京的欢乐谷,和一位来自西安的家长有过一些交谈。她说,她的女儿从上小学起,就开始课外补习算术语文英文,为的是能考上重点中学。孩子忙的,应付功课就已经焦头烂额了,哪有时间搞其它的课外运动啊。这位母亲所感叹的,是不是国内的普遍现象呢?
依我之拙见,重视学习忽视运动,就好像只吃肉,不吃水果蔬菜似的。对俺家的孩子,这种方式大大地行不通。时间久了,孩子肯定会闹营养不良综合症。
说到底,孩子的笑容问题,非得追究到书包上才行。被书包压得快要直不起腰的中国孩子,你让他们天天无拘无束地开怀大笑,孩子哪有心思呢。大人面对压力时,都会紧张得不苟言笑,何况是小孩子?可是,假如让孩子扔掉书包,都往体育场奔,哪位家长有这个胆啊?每天孩子能拥有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想增加课外运动时间,只有相应减少文化课时间才行。这些,又有谁能来给孩子做主呢?
郎平的女儿爱运动,爱笑。巧了,俺家孩子也爱运动爱笑。看来,运动与快乐的关系,确实值得中美家长仔细思考才是。咱乐观地预测一下,什么时候中国和美国孩子能拥有同样的运动时间,什么时候中国孩子就会拥有和他们一样灿烂的笑容,甚至比他们笑得更美。所以,指责中国孩子笑得扭扭捏捏的叔叔阿姨们,在出口成章之前,还是先想想孩子们的大书包吧。
三、中国孩子为什么比美国孩子“富有”
妹妹在八年前与美国的肖恩相恋,后又不顾家里的反对与他结了婚。因为当初在这一件事上的分歧,结婚八年以来,妹妹从未回来探过亲,今年年初的时候,母亲终于心软打了个越洋电话给妹妹,目的是让她回来住段日子,还有就是见见我已经6岁的宝贝外甥。妹妹当即答应了下来,毕竟她也好几年没回来过故乡了,哪能不思念。苦苦盼了快半年后,妹妹一家三口终于启程,从大洋彼岸飞回了中国。
在机场接机的时候,由于是第一次见面,我包了个红包给外甥,岂知我妹夫当即跟孩子说了几句什么,外甥本来升过来的手又缩了回去。我忙问我妹怎么回事,我妹妹给我翻译,说肖恩叫外甥不要接过来,因为在他们眼中,不劳而获是不被允许的。后来经过母亲的再三坚持,肖恩终于碍于母亲的面子下代外甥把红包接了过去。
在后来妹妹跟妹夫及外甥住在我家的近一个月里,我算是领教了中美孩子之间在金钱方面的区别。妹妹家里比起我现在的境况来,可以说是她在天上我在地下。按一般逻辑来说,我外甥的零花钱及玩具等等肯定比我儿子多,可结果恰恰相反,我外甥不仅没有固定的零花钱(当然,他还小不需要用什么钱,可我妹说美国的孩子都基本没什么自己的零花钱),而玩具也是少的可怜。有一次我在下班的时候去商场给外甥挑了个变形金刚,回到家正准备把玩具给外甥的时候,肖恩又一次“提醒”了小外甥。我只能用自己仅会的一点英语跟妹夫交流,告诉他没什么关系,我是孩子的舅舅,我买玩具是因为疼他喜欢他。肖恩听后跟我讲起了一堆道理(因为听不懂,所以我把妹妹叫过来翻译),原来妹夫是说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赠与,哪怕是很亲
近的人,如果真的要接受的话也可以,前提是外甥必须在晚饭过后把碗洗了,并且要把碗洗完后才能拿到玩具。没办法,母亲只能在晚饭过后抱着外甥到洗碗池边把碗全部洗了,然后把玩具给了外甥。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外甥在接过玩具跑进房间与儿子分享的时候,肖恩竟然把刚才外甥洗过的碗全部拿出来重洗,我问妹妹怎么回事,妹妹说妹夫怕外甥没把碗洗干净,所以自己亲自“过手”,我说这是何必呢,委屈了小孩又麻烦了大人。妹妹听后坐在沙发上跟我讲外甥在美国的成长故事,肖恩从小就教育小外甥做人要诚实,任何时候都不能不劳而获。有时小外甥吵着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肖恩总是想办法找出一些事情叫给小外甥去完成,以此培养外甥的动手能力跟进行思想教育。虽然每次外甥都不能把事情处理的很好,甚至更糟,可妹夫一直乐此不疲,一次次把外甥的劳动果实称赞一番后再默默的把烂摊子处理了。
我听到这些后不禁陷入了沉思,我家里虽不是说很富裕,可我一直把儿子当成宝贝一般,要什么给什么,只希望他能更快乐的成长。而外甥虽年纪小,可却被富足的父母告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那就帮我干点活吧。”跟妹夫比,我是穷人。跟外甥比,儿子可是富翁。可我一直怀疑的是,儿子真的能比外甥更好的成长吗?
四、美国的孩子为什么胆子大
国际夏令营的辅导员发现美国孩子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虫野兽;说话“冲”,善交际,一般也较有主意,敢想敢闯;不需要大人陪伴,也从来没出过什么险情。在这方面其他国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富有20多年儿童教育经验的辅导员、日本的冈崎喜子为此访问了美国215外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经过研究,她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并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在各种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自立训练从幼儿开始。美国很多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独居一室。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晚上睡觉前父母到孩子房间给孩子一个吻,说:“孩子,我爱你!晚安!做个好梦!”就回自己的卧室了。孩子就抱个布狗熊、布娃娃之类的玩具安然入梦。
2、决不总是围着孩子转。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给祖父母或花钱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总牵着自己的孩子。
3、让孩子接受锻炼。工程师杰姆斯带着3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的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进城的公共汽车已经停开发。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杰姆斯却带着儿子步行回城。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模黑回家。为什么这么做?杰姆斯回答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4、教孩子使用工具。美国家长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电器。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应学会用这些工具,有什么东西坏了,你就可以自己动手去修理。”工具包括手锯、刨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5、教孩子适应环境。约翰-柏拉姆夫妇假日里常带着8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儿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6、进行自我保护训练。时装设计师密契尔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一个7岁得男孩,他带他们上街时,随时随地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其他注意事项,说明怎样走危险,怎样才安全。许多家长还叮嘱孩子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如:父母的单位电话、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
五、与众不同的美国学前班和幼儿园
幼儿园(Kindergarten),简称K,可以理解为小学的预备班。我们这里K是正式学制的一部分,与小学在一起,5周岁有资格上,6周岁读小学一年级。
K之前的就称为学前班(Preschool)。出了托儿所(Baby Care)到上幼儿园之前这段时间,可以去学前班。有的孩子2岁多就被送去了,多数在3岁左右,这时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如上洗手间、洗手和吃饭等。还有一定的语言交流和学习能力,这种班提供规律的教学课程,读、写、算术、才艺和手工等。
时间安排和收费如何?那要看公立还是私立。我们这附近市里提供的类似学前班,只有上午开班,约3个小时,一周2-3天,要求家长轮流当助理,平均每次收费约10美元。
公立学校中午就放学了,家长不方便,特别是上班的家长,而且对小朋友自理能力要求高。所以私立学前班和幼儿园是较好的选择,可以从上午7点到下午6点,每周五天。视条件和区域每月学费从500-800美元不等,有的不提供早餐和午餐,只有点心,而条件好些并提供午餐的费用也就跟上了。
伙食如何?基本上学校都提供上、下午两餐点心,但是否提供早餐和午餐每个学校就不同了。我们去参观的学校把每天用餐和点心的内容贴在墙上,说是由营养师调配饮食。
带哪些用品?上全日班的小朋友带毯子、床单、水杯、一两套换洗的衣服,还有牙刷、牙膏和杯子。这所学校每天要求刷两次牙,如果自己不会刷,老师会帮忙。
可别小看这些私立的学前班和幼儿园,要进好学校还不是那么容易呢。热门的学校要排队一至两年才有位子,因此,有的宝宝出生不久就到学校登记排队了。
有些新移民家长送孩子上学时,由于在家主要说母语,担心孩子英语说不好,交流有困难。可是学校的老师却说:“这不是问题,你们将操心的是,半年后他不爱说中文了。”要提高中文,以后就得上中文辅导班。从此,做父母的开始要忙碌奔跑于各种学校和才艺班了。
六、中美学生阅读能力比拼
从事留学事务多年,我无数次地问询过老师、家长和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美国的书好读还是中国的书好读?答案几乎惊人地相似:美国的书好读。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答案,归根结底还是两国对于基础教育的定义不同、教育学理念南辕北辙所造成的。
中国的教育理念是:孩子是一张白纸,是靠大人教出来的,老师和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于是产生了灌输式教育法。同时将数理化奉为教育的基础,加之高考的存在和资源的匮乏,孩子从事的是长时间枯燥、乏味的演算,于是打造出大量被驯化、臆想型的、缺乏思辨能力、创造能力的人。西方的教育理念是:孩子与生俱来拥有自己的精神胚胎,孩子是在自我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成人在其中只是起着一个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环境的作用,于是产生了启发式教育法。同时将文史奉为教育的基础,通过培养孩子批判式阅读的能力,让孩子拥有批判式思维的能力,于是造就出敢于挑战权威,拥有理性思辨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结果就是我们号称中国的学生基础很扎实,但是与诺贝尔奖无缘;被我们认为数理化学得很浅,特别是数学能力很弱的美国学生,30多年来几乎独霸诺贝尔科学类各个奖项和菲尔兹数学奖。这个结果很大部分是因为中国重理化,轻文史,重演算,轻阅读所造成的。
《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报告》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开始阅读,中国儿童普遍到2-3岁开始阅读活动;美国儿童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的阅读,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中国孩子的年阅读量只有美国孩子同龄儿童的1/6。如果说中美学生之间有多大的差距,6比1的阅读量就是差距的现实存在。
1956年10月4号,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了美国。美国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美国人的阅读量少是影响人的智力发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制定了一系列提升学生阅读量的举措。美国的统一阅读标准规定:初年级学生的读书速度每分钟为80—158个单词;中年级学生为175—204个单词;高年级学生为214—1250个单词。美国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一课就有六七页。课文多是讲小孩子的故事,或是名人童年的故事,也有诗歌等。到四年级时就开始阅读中篇小说。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美国一个大学生的平均周阅读量是600页。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不可能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这也是我们中国学生在美国的标准化考试中的语文部门难考出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美国学生的语言阅读课一般不讲语法和语言理论,主要是阅读,分精读和泛读。精读课有些像我国学校的语文课,学生有统一的课本,由老师进行讲解,但主要不是讲字词句,而是着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所学文章加以分析和评论,进行概括和复述。泛读课学生有较大自由,没有统一的课本,通常由老师提出一个书单,供学生选读,有时也指定若干本书为必读。低年级可以读小人书,随着年级升高,读的书也随之加深。美国学生的阅读往往与写作联系在一起。一般说来,学生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写读书报告。美国学生读书面很广,虽以文学书居多,但也涉猎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科技等书籍。美国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认为,阅读课至少可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一是词汇量;二是理解和概括能力;三是写作能力。阅读能带来什么好处?简单地说: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比尔。盖兹之所以雄居世界首富达十三年之久,和他小学四年级通读大英百科全书不无关系。比尔。盖兹无疑是智力超群的,智力的核心是思维,阅读是开拓思维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了中小学校学生思维慢的原因后正确地指出:孩子们在小学如果读的材料少,想的东西少,那么,就会影响大脑的思维。
无奈的是,许多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出去吃一个大餐,旅游一圈,给孩子买名牌衣服,却不舍得买一个书柜、一些书,孩子要求买书的时候还推脱太贵,特别是对于绘本类的书,说:翻几页就看完了,孩子会撕书的,等等。更为荒唐的是,自己不读书,却要求孩子读书成绩好。不能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和环境,怎能将书融进孩子的血液里,又怎能造就一个读书成绩好的孩子?自生自长,自我培养读书兴趣的人有几何?
心理学家科尔曼在研究中发现:“在决定儿童的学习成就方面,家庭因素比学校因素更重要。”有研究表明,家庭阅读环境在4个方面对儿童的阅读产生影响:“家庭中所拥有的阅读材料的数量;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次数;父母进行阅读指导和鼓励的次数;以及父母作为榜样并参加到阅读中去的程度。”
所以,我习惯性地向家长和老师呼吁: 不要将孩子逼进考试的死角,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大量的阅读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就算是求高考状元,亦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并且令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更远、更稳。对着孩子我便呼吁:多读书,读好书。
想象一下,孩子捧读一本书独坐一隅,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孩子的未来,家庭的幸福,民族的希望都由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堆积而成。孩子读书,世界更美好!
第五篇:中美发音区别
中美口语发声习惯的区别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其发声习惯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英语属于日耳曼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中国人讲话时主要是运用口腔和喉腔来发声的,而美国人除了口腔和喉腔之外,还运用了“胸腔”的力量,这样做的客观效果是很容易形成“胸腔共鸣”,听起来具有磁性和穿透力,讲起英语来,非常悦耳动听,听觉效 果就是和中国人不一样!相信这种体会几乎每个英语学习者都有,尤其是每次看完美国大片,如《Titanic》,《True lie》等,更会觉 得自己苦苦学习了10余年的英语和美国人相差十万八千里!这种现象和差别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们不妨从“发声学”的角度来看:众所周知,人说话的“声音”是依靠人体的共鸣产生的,一般地说,人体有五大“共鸣腔”:口腔、喉腔、鼻腔、胸腔、脑腔。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共鸣习惯”,所以他们的“共鸣效果”听起来也是各不相同的。语言学家经研究发现:在地域上每相隔20公里,居民的“口音”就会发生一些变化。
那么“共鸣效果”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呢?现代科学发声学认为:声音共鸣点的位置决 定了“共鸣效果”,由于不同的“共鸣点”对应着不同的“共鸣腔”,“共鸣效果”自然就不同。如果我们把“共鸣点”分为前、中、后三个点,大家马上就会发现它与“共鸣腔”的对应关系: 前-----口腔共鸣 + 喉腔共鸣(声音单薄、柔弱)
中-----口腔共鸣 + 喉腔共鸣 + 部分胸腔共鸣(声音洪亮、有力)
后-----口腔共鸣 + 喉腔共鸣 +完全胸腔共鸣+ 鼻腔共鸣(声音饱满、磁性)在汉语语系中,我们可以发现典型的例子:
例1: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人、上海人,他们讲话时的“共鸣点”的位置较靠前,以“口腔共鸣 + 喉腔共鸣”为主,声音听起来“温婉细腻、单薄柔弱”,比较适合女同志讲,男同志就显得有些“娘娘腔”了。所以大家笑话“上海男人”,其中语言形象是主要因素之一。例2:我国中部的武汉人,他们讲话时 “共鸣点”的位置居中,以“口腔共鸣 + 喉腔共鸣 + 部分胸腔共鸣”为主,声音听起来“粗犷豪迈、洪亮有力”,比较适合男同志讲,女同志就显得有些“悍妇”之嫌了,全国流行一句笑话“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武汉人讲话”,就很幽默地表达了这层意思。
例3:我国北方的北京人,他们讲话时的“共鸣点”的位置典型靠后,以“口腔共鸣 + 喉腔共鸣 +完全胸腔共鸣+ 鼻腔共鸣”为主,声音听起来“字正腔圆、饱满磁性、悦耳动听”,男女老少皆宜,一般来说,很多人都愿意和北京人讲话,主要原 因是北京话“好听”。所以在全国推广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是有群众基础的。在英语语系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生动的例子。
例如:英国人讲话时的“共鸣点”的位置典型靠前,而美国人讲话时的“共鸣点”的位置则明显靠后,这也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重要区别。
英国人讲话时“共鸣点”的位置典型靠前,加上 “气流内收”,所以大家在收听BBC时会觉得英国人讲话时“温文尔雅、绅士十足”,有些象我国南方人的特质;
美国人讲话时“共鸣点”的位置明显靠后,另外“气流外走”,所以在收听VOA时会觉得美国人讲话时“粗犷豪放、休闲时尚”,倒有几分相似我国北方人。
通过以上的了解,可以看到:“共鸣点”的位置对“共鸣效果”取到了决定性作用。那么,美式英语“共鸣点”的准确的位置在哪里呢?如何确定其“共鸣点”和进行“胸腔共鸣”训练呢?
刚才已讲过了,美国人讲话时“共鸣点”的位置居后——准确地讲,这个点在舌根部,或者说在小舌头后面偏下的地方。确 定的方法很简单,你只要张大嘴巴,发“啊”音时,就是准确的“共鸣点”的位置。从练习的角度来看,“胸腔共鸣”的技巧并不难,也不神秘,其本身只是一种发声习惯而已,一般人 都可以通过科学、系统、有效的训练达成“胸腔共鸣”的发声效果。而且,这方面的训练方法在国内已经很成熟了,只不 过目前只限应用于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而已。
当然,对于普通英语学习者而言,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研究“科学发声学”是没有必要的,情感英语创始人麦文老师通过语音教学实践,把声 乐教学原理和方法进行成功“嫁接”,总结出一套简单高效的“胸腔共鸣”气息训练法,神秘的“胸腔发声”变成了人人都可以掌握的小技巧,希望能够帮到你。一 麦文老师谈气息训练法
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发声的基础。气息的速度、流量、压力的大 小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共鸣情况都有直接关系。可以说要想讲一口漂亮英语,就必须学会控制气息。所谓控制气息,就是要学会腹式呼吸法。我是1995年在电视台担任播音工作时开始练习的。当时觉得无比“神秘”,心里想:我一直都是用胸部呼吸的,怎么可以用“腹部呼吸”呢?但我按照老师告诉我的办法,坚持了两个月,我这只“笨鸟”居然成功了,最明显的感觉是:每当我讲英语的时候,感觉气息从 小腹深处往上涌动,声音宏亮、饱满、有力,而且持久,于是开始有人说我“底气十足”,我也就坦然接受。今天,我把这个“秘密”也告诉你,也许你的英语已经讲得很漂亮了,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腹式呼吸首先要做深呼吸,将空气吸入肺底部——横膈膜处(腰部),一般采用鼻子吸气,吸入横膈膜处,使肋骨自然 向外扩张,腹部感觉发胀时,小腹逐渐收缩;吐气时要保持横膈膜的扩张状态,这一点很重要,不要一吐气横膈膜就“轮陷”了,一下子气息泄掉,声音就失去了气息的支持,致使头几个字有 气息支持,后面的字无气息支持,讲起话来前强后弱、上气不接下气,不仅费力,而且声音难以持久。气息训练的步骤如下:
(1)坐直,静心,躯干略前倾,头正,肩松;
(2)小腹微收,舌尖抵住上腭,如闻花般地从容吸气,感觉气流好像沿脊柱而下,后腰部逐渐有胀满感。
(3)两肋向外扩张,小腹逐渐紧张,吸气至七八成满;控制一两秒,然后缓缓吐气,气息均匀而缓慢地流出。
(4)反复进行上述练习,呼气时间要逐渐延长,以达到25-30秒为合格。(5)请早晨早起练习,效果更佳 二 麦文老师谈胸腔共鸣训练法
气息发音的方法虽可省力,但要让英语更加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响亮而磁性,还必须学会胸腔共鸣的发声方法。我给大家总结了两套简单实用的“胸腔共鸣训练法”,希望大家按照实施步骤和方法,仔细体会,反复练习,二个月的 坚持,你就可以欣赏到自己充满磁性魅力的悦耳英文了。祝你成功!(1)单音训练法:
◆ 发音之前先做好闭口打哈欠状。
◆ 在气息推出的同时,胸腔打开,嘴里发长元音[ i: ](或[u:][ a: ]皆可),并 尽量拖长(30秒 ——60秒)。
◆ 意念中想象体会胸腔打开状(可想象手风琴的风箱张开或雄鹰展翅……)多次反复练习就能获得胸腔共鸣的效果。(2)长句(段落)训练法
◆ 发音之前做腹式呼吸一次,作闻花状。
◆ 在气息推出的同时,嘴里开始朗读句子(段落),尽量不要换气,坚持拖长至30秒-60秒。◆ 意念中想象并体会:胸腔打开状或手风琴风箱打开状……。坚持反复练习即可获得胸腔共鸣效果。(3)“木塞”训练法
如果以上两种方法的效果都不明显,说明你的发声习惯非常顽固,“牙关太紧”,“共鸣点”无法象美国人一样“靠后”,所以为了帮助你尽快地养成正确的好习惯,我教给大家一个“野蛮”的办法:那就是使用常见的“木塞”进行训练,听起来不太“ 雅观”,但对于“反应稍慢”的学员,效果却是非常直观、有效!正如俗话所说:一蛮三分理!◆将木塞清洗干净,然后放置于牙根处,感觉口腔空间增大。◆做腹式呼吸。
◆在气息推出的同时,开始朗读句子(段落)。
◆意念中想象并体会:胸腔打开状或手风琴风箱打开状……。
◆坚持反复练习即可获得胸腔共鸣效果。
请相信,人的潜能是巨大的,科学的、艺术的发声训练方法加上你本身追求成功的欲望,你一定可以讲一口魅力非凡的漂亮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