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GRE复习计划

GRE复习计划



第一篇:GRE复习计划

初次考试GRE复习计划,首先把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记红宝,背概念,杨鹏难句,蓝皮写作宝典中的老题的论点,提纲,句式,写作工具箱,做一遍NO,90-94题。

第二阶段、复习,准备期末考试,稍微看一看G。

第三阶段、利用寒假和开学时间不太紧的大好时光冲刺。

二、GRE词汇书

1、红宝―――入门读物,五遍左右

2、黑宝―――中后期精读,两三遍

3、巴朗,分类速记――辅助

4、逆序―――后期巩固

三、GRE模拟训练量

1、历年GRE考试真题

2、《杨鹏难句》GRE130句,GMAT70句。

3.《新概念4》新旧一共60篇,先背经济,文化类,有时间再搞“三光”政策。个人觉得旧版中至少以下20篇不值得最先背: 2.4.9.16.22.23.24.25.28.32.33 35.36 38.43.49.51.52.53.54.这就是初次参加GRE考试复习计划分享,看似简单,但是每个部分都需要大家一步一步去实践去克服,希望上述信息可以给大家一些备考建议。

第二篇:追求完美的GRE复习计划

(终于考完了GRE,受惠于太傻和GTER,总想为广大G友做一点贡献。看过网上很多的备考方略,虽各有所长,但感觉缺少一篇详尽,明晰,方便查阅使用的最高效备考方法。于是甫一考毕,就花足了两天时间,勉强凑成了这篇文章,供广大G友参看,正如杨继所说:(绝)不敢妄言,权威经典;但求不费,一番苦心。希望对广大G友有所帮助。)

――看啊,大地在沉沦……不!是我的土地再上升,一种新的热情在托着它上升!目录:

㈠ GRE考试总论;

㈡ GRE的物质储备;

㈢ GRE复习详细时间表;

㈣ GRE方法论;

㈤ 对GRE内涵的思考(废话一堆)。

***************************************

――在远处迎候我们的,是苦难?幸福!和荣耀!

㈠ GRE考试总论:

GRE考试的最终结果,由实力、运气、和临场状态(心理和生理)三者决定,而前者的重要性远大于后两者,并且我们能够把握的,也只有前者,所以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对实力的培养。GRE备考多长时间最为理想,笔者可以负责任的说:上过新东方G班的,需要6周;没上过新东方的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或同等水平(不具备一定的英语实力,是很难快速适应GRE题目的难度的)以上者,需要两个月。以上结论的另一个前提是要全脱产的学习或累计完成下文详述的相同的工作量。

每个人都是inpidual,有些人只花两个星期,全靠机经去考试,取得了够用的成绩;有些人为求保险,花费半年或以上的时间来准备G,这是两种较为极端的情况,本文提到了“完美”,和“最优”两个词,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考试成绩最大化,使失败的概率最小化,即最有效率的完成GRE考试的全过程。

当然,没有一种方法能保证您100%的成功,因为如上所述,考G的成败还要受运气和临场状态的影响,以上两者又是紧密相关的,比如大换题库,长短阅读连续出现且不认识关键词,第一个组题卡壳,都有可能导致心态的变化,以致全盘皆输。其实即使出现上述极端情况,只要心态不被破坏,也是完全能够应付裕如的,但心态和个人气质有关,非理性所能完全左右,所以变数的存在是不可避免。我们只要尽量把握住能把握的东西,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成功。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㈡ GRE的物质储备:

★太傻单词黑宝书:整个考G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本书,现已正式出版。

★陈圣元的《GRE句子填空》:新东方所出最优秀的一本辅导书;

★杨继的《GRE阅读剖析及全真题解读》:阅读入门的最佳读物;

★杨鹏的《GRE&GMAT阅读难句教程》:帮助你适应GRE阅读中的句子;

★钱永强的《GRE逻辑分析》:这本书已不再十分适合现在的机考,但对于初涉GRE的朋友来说,还是可以充做入门之用;

★你还需要一台电脑:电脑是机考的必备,在备考过程中可呈数量级的提高你的学习效率,有了电脑你才能使用――

★新东方的模考软件HIGH_GRE:在电脑上做题可以让你适应屏幕阅读,同时内置的功能也能帮助提高效率-太傻和gter上均有下载;

★POWERPREP GRE 2.0和REVIEW POWERPREP GRE 2.31:前者帮助你熟悉机考环境,后者是极重要的学习资料-太傻和gter上均有下载;

★其他需从网上下载的杂项:

☆ 太傻类比反意大全;

☆ Merriam-Webster辞典:帮助精确理解类反词意的微妙之处;(金山词霸中的美国传统词

典基本可以替代);

☆ 奇奇的逻辑新七种武器以及前人挑选的LAST组题:真正与机考对味的逻辑组题;☆ 数学单词汇总:理科生唯一需要的数学储备,在机经包中有;

☆ 黑宝书背诵软件:推荐GREram和太傻单词一勺烩;

☆ PP2 handbook :PP2的详解手册,值得参考。

★还有十分重要的就是最后一周在太傻或gter上下载当月的机经。

使用以上资料的原因和具体使用方法请见第㈣部分的详述。

整个考G过程的理论资金投入(含报名费,当然不包括电脑钱,网费,食宿等不定的软件投入):约1300¥。

***************************************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飘泊。

㈢ GRE复习详细时间表:

※ 注:没上过新东方的,按八周计划执行,上过新东方的只需执行后六周的计划。以下提供的作息时间表仅供参考,可按自己习惯灵活安排,只要完成相应任务量即可。

△ 第一、二周:

Day1-2:阅读钱永强,杨继,杨鹏,陈圣元著作的介绍部分,到网上看前人发的考试感想(不用看机经),以求对GRE考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Day3-12:背黑宝书,每天三个List(平均每三个小时背一个List,每个人的记忆力是不同的,这里不要求一定背得很熟,只需要达到自己三小时所能达到的记忆水平)。每天抽出两小时,复习前一天背过的单词,原理同前。

§时间参照:上午:8:30-11:30; 下午:14:00-18:00; 晚上:19:00-23:00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整个GRE考试过程中最痛苦的一环,如果把握得好,就能为后边的实力质变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感觉单词乃是决定考G成败最关键的环节,而背词又是个体差异最大,最有可能时间不够的环节,所以请大家一定要坚持下来。

Day13-14:这两天可稍做休整,每天各花3小时看杨鹏难句教程的25个句子(此教程共有130个GRE难句),再把钱永强,杨继,陈圣元书的方法论看一遍,同时可继续上网看前人的学习和备考方法。

在这里,笔者再强调一次,笔者提供的时间仅供参照,每个人可因自己的个体差异灵活掌握,但一定要完成全部任务量。

△ 第三周:

Day15:§时间参照:

上午:8:00-12:00;

用背词软件每天背黑宝书的两个List。有了第一遍的基础,速度应该更快了吧。上过新东方的同学应该有一定红宝书基础吧,半天2个List应该不难。如果单词不熟,由于对题目已消除了陌生感,做题速率可大大提高,完全用不到以下所述参考时间的长度,挤出的时间可用于背单词。以下每天上午背单词,直到Day29。并且把复习时背不出的单词剔到生词本中去。下午:14:00-18:00;

晚上:19:00-23:00;

共看杨鹏难句教程的80个句子。

Day16:§时间参照:

下午:14:30-17:30;

晚上:19:30-22:30;

重看所有难句。

Day17-21:

每天花7个小时做阅读每小时做1个section,一长一短两篇阅读。考虑到初学者的水平,这个速度应该可以接受。这个时期做国内题90.4-最新练习题二,共33个section。做完后应马上对照杨继的GRE阅读剖析,后三天做题时应参照长阅读12分钟,短阅读6分钟的标准,即使没读懂,也要按时完成,做过后一定多总结,培养对出题点的敏感性和套路感。

先练习阅读的原因在于,阅读对填空有促进作用,一开始就做填空会感觉界面太不友好,并且阅读在Gre中难度第一,攻克了阅读对建立信心很有帮助。

完成阅读的训练以后,从Day22开始知道Day38,为保持对阅读句子的敏感,建议每日睡前读杨鹏书中的10个左右GRE或GMAT难句。

△ 第四周:

Day22-27:

每天花7个小时做填空的12个section,从No4-最新练习题二,共74个section,平均每个35分钟。应该很容易达到。对照陈圣元的书,每一道题认真找出分隔和粘连中的对应关系,完成后,填空应有质的飞跃。

从Day28-Day38,为保持对填空句子结构的敏感,每天可在睡前复习1个section的填空,由于已经做过一遍,速度应该很快。

Day28:恭喜你,攻克GRE的道路你已走完了一大半。下面转入逻辑的学习吧。从这一天直至Day31,每天花7个小时看钱永强书的第二、三部分逻辑解题方法,仔细体会组题中隐含条件的推导和单题的推理方向。

△ 第五周:

Day29-31:怎么样,太傻第二遍背完了吧。在第五周的每个上午把剔入生词本中的单词背熟吧。下午和晚上继续把钱永强的逻辑分析第二、三部分做完。

Day32-33:现在的机考逻辑越来越难,组题一定要重视。在这两天里一天做四套题做完95.4-98.4,即钱书的后半部分的所有组题,应该能够轻松完成吧。

Day34-35:这两天再轻松一点,仔细体会奇奇的逻辑新七种武器,做完网上精选的LSAT逻辑组题。

△ 第六周:

第六周的前五天上午,背太傻单词一勺烩中的逆序,600个/天,同样,把不熟悉的单词纳入生词本,类比关系不清楚的,查一勺烩中自带的Webster辞典,十分方便。第六天复习生词本的内容,再把单词筛选一次,到第七天,全部彻底背熟。背逆序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固定位置造成的对词汇熟练程度的错觉,并且有助于区分后缀相同的易混词。

Day36-38:共花12小时左右做从93.2-98.4的25个逻辑section中的单题,约

25min/section,时间非常充裕,可调整放松一下。

Day39:下午背一下数学单词,晚上模考一套PP2练习题,检验一下前一段的学习成果,这时水平应大于V/A/Q:600/700/780,为正常,如果某一项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说明这一项还比较薄弱,后面的复习可着重加强。没有必要有任何担心,最关键的步骤还没有进行。Day40-42:开始做PP2 review。

阅读长文共34篇,每篇8-10题,只用做其中的奇数或偶数题,做完后立刻对照PP2 handbook中花儿的阅读,培养对出题点的敏感和对题型套路的熟悉。做题+复习:20min/篇。

短文共42篇,同样只需做奇数或偶数题,做题+复习:10min/篇。

△ 第七周:

这一周每天上午看太傻类比反意大全,类比/反意:1400/1800个,平均每天600个左右,最后一天将易混题复习一下。

Day43:PP2 review中填空共142个,且半数以上是笔考的重题,结合PP2 handbook,做题+总结:3min/题,6.5小时之内就可轻松完成。只用做到120题,剩余题和最后的模考题有重复。

Day44-45:PP2 review题库一中组题共108道,做每组题中的奇数或偶数题。组题水平个人差异很大,如果对组题感觉良好,可只做前人推荐的难题。感觉吃力者,建议全做,尽管大多数题与现在机考逻辑的难度有较大差别,但解题熟练度的提高仍然是大有用处的。做题+总结:9min/题。

Day46-47:PP2 review题库一中单题共171道。做完每题后结合PP2 handbook,按钱永强书中所述方法,分析其关系,4.5min/题,两天即能轻松完成。

Day48:下午和晚上分别完成题库中的所有类比反意,主要培养对类比关系的敏感。

Day49:数学不好的同学,看看网上的《数学无忧》,背背数学单词,按review中的标准时间做四套题。理科生可背背数学单词,细心做两套review,每套控制在错2之内。剩余时间放松一下。

△ 第八周:

终于进入到考G冲刺的最后一周了。

Day50-51:上午8:00-12:00,最后再把太傻过一遍,不要对词汇太过自信,只要连续2天不碰它,就会遗忘5%-10%。把还不熟悉的词放入生词本。

下午 14:00-18:00,(建议中午午休),灵活掌握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强化训练。晚上 19:00-23:00,两天时间分别看完截至当日的本月单题和填空的机经。看机经不用看零散的,只需看机委会的总结。打包下载,非常方便。

Day52:上午:把前一天放入生词本的单词背熟。

下午:把陈圣元书中每题后的填空词汇过一遍,不认识的誊写下来(网上亦有总结)。晚上:看完阅读机经。

Day53:上午:背熟前一天的填空词汇,背诵杨继书中文章后的阅读词汇。

下午:严格按时间完成笔考98.11(数学不做)。成绩不要看重,因为笔考和机考有较大差异,主要是保持GRE的做题感觉。(如果严格按照本计划执行,模考成绩应在2100以上,这样机考即有上2200的极大把握。)

晚上:将这两天补充的单题,填空,逻辑机经看一遍,数学没有800分把握的将数学机经也看一遍。

Day54:上午:由于大多数同学在上午考试,所以需要找一找上午做题的状态(下午考试者可将上下午计划对调)。完成笔考题99.4(数学不做)。

下午:类反机经No.1题,背诵版,讨论版,统统背一遍,争议题自己查查Webster,把不熟的剔出来,以备复习。

晚上:下午的计划如果没完成,晚上可继续,完成后,看组题机经,较肯定的,自己动手推出隐含条件,略推一下可能的出题点。不全的,不要花过多时间纠缠。

Day55:上午:PP2的第二套题。几乎全是重题,主要是最后熟悉一下机考环境,把握一下节奏。其余时间放松一下,最好能去户外活动。

下午,晚上:推完全部组题机经,将新增地机经看一遍,特别是类反机经,要全部搞熟。Day56:最后一天。上午,将PP2 review题库二中的题随便做几道,不用做完,主要是为保持做题感觉。剩余时间复习所有阅读,单题,填空,和词汇。在全部复习完一遍后,可看看当日最新机经(不看也罢)。睡前想想每种题型应注意一些什么问题,节奏如何把握(可参看经典的《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出现什么情况应如何应对。然后就是丢掉思想包袱,备好物质包袱(身份证,学生证,红牛,Dove巧克力),轻装上阵吧。祝你做个好梦……

****************************************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㈣ GRE方法论:

时至今日,各种GRE的学习方法可谓汗牛充栋,正如太傻单词对ETS词汇题库的发掘一样已经没有多大潜力可挖了。笔者在这里无意也无力提供什么新方法,或定义什么新方法,希望大家自己斟酌,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这一部分主要对第㈢部分复习计划的制定和选材原因做一些解释,以打消某些朋有心中的疑虑。

上不上新东方和背不背红宝书,这是一个已经说泛了的话题。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看出,笔者将计划分为6周和8周,那么新东方对于GRE备考的差别就只在那两周的差别之内。笔者上过新东方的暑假班,觉得有收获,收获在于,如那位新东方的去了杜克大学的郭为老师所说,一是对整个出国留学的程序有了了解,感受到了一种很多人聚在一起(尤其是很多中国人聚在一起)所容易产身的一种hectic的氛围;二是交了一些朋友;第三,消除了对GRE的陌生感(paradox的是,这个本应是去新东方的最主要的目的,却几乎成了一个by-product)。所以我认为,你决定是否去新东方,就在于你是否愿意拿累计一个多月的时间和数以几千计的钞票去换取上述三点好处。

当然,许多东西不亲身体验是很难抉择的,尤其抉择的一面是权威信仰的坍塌和也许本可能避免的失败的遗憾。

新东方对考G有多大用,没人能说清楚。新东方出国考试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这一点任谁都不能抹杀。新东方的某几位老师的著作,尤其是上文提到的几本,至今仍是考G的经典之作。然而由于其本身规模的暴胀,教师队伍逐渐良莠不齐,那些第一二代真正吃透了GRE的创业者们,要么远渡重洋,要么退居二线,新东方已经开始变味。

新东方的第三代老师授课方法的蓝本,无疑是以上几本权威之作,笔者经过了GRE考试之后,愈加清晰的感受到,这些老师的授课方法,如同GRE阅读题的答案一样,就是对原文的改写。他们在改写这些方法时,为了显示出自己的特点,以及能够带给学生不同以往的新的东西而不至使自己的授课变得毫无意义,对这些方法进行了细化,看似清晰了解题思路,实则是大大的将其复杂化。举几个例子(都是笔者的亲身实例):

逻辑,教我的老师将所有单题的逻辑结构归为A->B(这是无可厚非的),第一步,根据二者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判断出谁是A,谁是B;第二步,以support题为例,从四个方向考虑,1.A发生可行可能 2.B发生可行可能 3.A发生确能导致B发生,即二者桥梁关系成立 4.不是其他原因导致B的发生。反之则为weaken。若是assumption题,则还需先判断出哪些选项是support的,然后对support选项取非,导致结论必然不成立的,才是assumption题的答案。其实,做过一定量单题之后,你就会发现,每道induction的题只需读出一个原因一个结果,根本不用管谁是A,谁是B,weaken只需驳斥论据,支持就是支持结论,assumption,首先考虑选项中含否定词的它因导致型答案,无法判断则对选项取反排除即可,新东方老师所讲的解题步骤固然逻辑严密,但实践中不仅没必要,而且更本用不上。阅读老师教我们读长文章花5分钟,解题1min/题,并且要边读边在纸上记下人名,年代,并举,最高级,强对比,让步。还要分清谁的观点,关注的对象是谁,做了什么工作,作者对其态度如何。试想,带着这么多任务去读GRE的变态文章,怎么可能读的好?其实,你只需知道这是一篇presentation的文章,还是一篇argumentation的文章,在3分钟之内读懂首段和其余各段第一句,读出文章结构即可,最多记下人名和年代。其余时间全部要留给做题时的细节定位用。词汇老师更是可笑,他把GRE中的类比关系分成了十余类,还要加上一个其它类。也亏得他们好口才,竟然可以讲十节课共25个小时。我想他们不会不知道机考时代出了本太傻吧,不会不了解它解决词汇题目的威力吧,可是新东方从其创始之日起,词汇课就是十节,后生小辈们怎么能随便篡改祖宗成法呢?

以上实例都是必然现象推出的必然结论,绝不会是个别现象。笔者回家自己准备GRE时,立即就把在新东方学的方法全部抛在脑后,完全按照那几本新东方的经典著作+网上G友的备考方法进行学习。所以说上新东方班对于考G的好处就仅仅在于消除对GRE的陌生感,它的实际效果也就等同于你在上文所提备考的前两周里所取得的效果。

所以权衡是否上G班,就是权衡是否愿意拿出金钱和时间去换取那三点好处。

笔者的备考方法中没有提到红宝书。背红宝书有用吗?当然有用。背任何词汇书对于英语考试来说都是有用的。然而,本文谈到的是最优学习方法,在能够使你获取2200以上的分数的前提下,有没有必要再多花一个月的时间背红宝书呢?

红宝书的支持者往往持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一开始就背黑宝书,很难适应。笔者也一直强调背词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所以在备考方法中安排了大量的背词时间。可以说,只要用足了上文所提供的参照时间,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完全能够把单词背完。笔者就是上述计划的实践者,没有背过红宝书。不会有人认为背红宝书+黑宝书(>7000词)比只背黑宝书(3000词)所需的时间短吧。第二,有人说黑宝书只能解决类反,不能解决GRE考试的其他部分。笔者考四六级都没有背过单词,到了复习后期做任何GRE题都没有什么障碍,从理性来分析,逻辑不用说了吧,阅读难度绝对小于VERBAL中的阅读,而新东方的阅读老师自己都说,gre阅读的词汇量只需大学英语六级水平,那么看来唯一体现红宝书价值的只能是填空了。笔者统计了陈圣元书中最后十个section 选项中的565个单词,只有8个单词超出了太傻和四六级的范围,比例为1.4%,并且没有一个是主选单词。而以训练到后期所达到的阅读水平,即使在题目中有生词,也根本不会对做题构成影响。所以是否需要背红宝书,答案十分明显,如果你时间极其充裕,又希望词汇量达到很高的程度,那完全可以背红宝书。如果你仅仅想最有效率的顺利通过GRE考试,黑宝书足矣。

最后,笔者还想谈两点感想:

第一是这一部分开头提到的那个“风林火山”,实为GRE考试的总诀。风者,劲疾也。在考试做题时,要敢于放弃,决不要纠缠于某一道题,阅读要大胆略读,整个过程要保持平稳的速度,战略上要藐视GRE,要“象风一样的骄傲,不驯,而且敏捷”。其徐如林是说要始终保持平稳的心态,做填空,单题,以及阅读定位时,要能沉静下来,张驰相济,如halcyon般宁静,平稳。侵略如火是讲,练习到后期,在做逻辑,填空,类反时,应能找到一种所向披靡的快感。不动如山,即避免在有足够实力基础上的唯一变数――心态的变化。如能始终保持“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良好心态,成功的把握即是100%。第二是为感谢太傻和GTER。新东方对留学考试,甚至对中国与世界文化交融都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但是它所做的一切的初衷只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即是从私的角度出发,“主观为个人,客观为大家”,当然这无可厚非。但它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而且这回报甚至超出了它的付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上说,双方完全是交换利益的供求关系。所以没有任何理由对它表示感谢,相反,应该表示感谢的反而是新东方。因为我们是消费者(正如去饭店吃饭,结帐后

应说谢谢的是饭店的礼仪小姐)。而太傻和GTER,则是完全的无私奉献。付出而不求回报,可谓至善。她们不像新东方那样声名赫赫,但她们的名字和她们的精神却会永远的铭记在每个gter心中。

****************************************

――我的心弦,被无形的拨动了,悄悄弹奏一支船曲,颤栗在绚丽的欢乐前――你们可有谁听见 … …

㈤ 对GRE内涵的思考(废话一堆):

谈了对准备GRE的看法,笔者想谈谈一个更加根本的东西,那就是为何要考G。我想答案十分明显。99%的人会说,考G是为了出国。所以问题就变成了我们为何要出国。

也许大多数人觉得,出国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前程,而有些人可能甚至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许是父母之命,抑或是看到周围的人都想出国,于是随入大流。所以笔者在这里想尝试发掘一下考G和出国的更加深刻的内涵。

先从GRE考试本身说起。由于几乎每一个考过G的人都经历过一个极其痛苦的备考过程,其强度和艰巨度(尤其在以前),甚至比起高考都毫不逊色,所以几乎本能的,每个人都会在成功后,有一种一扫阴霾,痛扁美帝的畅快感觉,用出“杀鸡,shame ETS”等血淋淋,恶狠狠的词汇,而很少去关注GRE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从实用的角度来说,考G会不会提升英语水平?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应该成其为问题。试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密集训练,背了至少4000 余个单词,累计数十万字的英语阅读量,英语水平怎么可能没有一个质的飞跃。笔者在这一点上感觉十分强烈。初期做填空一道题中不认识的单词有八九个,10min/题不嫌慢,中期单词问题基本解决,但就是找不到对应,到了后期,一分钟之内句子中的结构和对应就原形毕露了。阅读更是速度和理解程度飞涨,几乎可以说经过训练后唯一能对你阅读理解构成障碍的就只有极专业的词汇了。

从另一个角度,GRE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某个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做过GRE阅读的朋友都能清楚的感觉到,作者的态度从来不会激进,极端,从来都是怀着一种兼容并包的原则,绝不盲从,也绝不一笔抹煞。他们同情社会中的相对弱者(如妇女,黑人),在它们眼中没有什么权威(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都常常是他们驳斥的对象)。逻辑单题可以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世上有些看起来必然成立的事,由于可能的对事实的不客观全面的描述,掩藏着不易被人察知的逻辑漏洞,从而可以有意无意的误导你对事物的认识。

有人说小布什在清华的演讲是在灌输美国的那套价值观,绵里藏针的攻击中国,因而令人忿懑。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很superficial的。我们到底需要一个多元的世界,允许各种思想百花齐放,还是大家都必须摒持同一信念。如果说这个同一信念是真理,那么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不断的思想碰撞,不断的曲折反复,还是一开始大家就照着一个既定的真理,容不得半点反驳呢?我想“民主,科学,自由,容忍”,“厚德载物”这两句aphorism,已经对探寻真理的过程做了最精辟的阐释。布什说,当美国经济状况好时,没人会去谈美国的经济,而一旦经济状况不好,所有的矛头又都会去对准美国的经济。这种做法是否对其经济发展有利,答案又是

axiomatic的。美国存在的大量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勇敢的提出批评,同时,自己存在的不足也不应该怕被别人攻击,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只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正如布什所说,美国确实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他把他的那套价值观几乎发挥到了极至,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要得到的比考GRE和出国更加重要的是一种新的思想,一种在兼容并包的前提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一颗更加浩然的,客观的心去感受世界,施夷长技以自强,建设祖国,探寻真理,而不是为去寻求一个道德大同(其本身即是一个反讽),物质资源无限(恐怕没有什么东西是无限的)的Utopia。

朋友们,让我们带着这些思索,一同去往不可知的明天吧… …

第三篇:GRE

The speaker claims that all observation is subjective---colored by desire and expectation, while it would be tempting to concede that we all see things differently, careful scrutiny of the speaker‟s claim reveals that it confused把。。混同 observation with interpretation.In fact , in the end the speaker‟s claim relies entirely on the further claim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ruth and that we cannot truly know anything.While this notion might appeal to certain existentialists存在主义者 and epistemologists认知论主义者, it runs against the grain of all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knowledge gained over the last 500 years.It would be tempting to afford 提供给予the speaker‟s claim greater merit than it deserves.after all , our everyday experience as humans inform us that we often disagree about what we observe around us.we „ve all uttered说 and heard uttered many times the phase”that is not the way I see it!” indeed, everyday observations---for example, about whether a football palyer was out of bounds, or about which car involved in an accident ran the red light---vary depending not only on one‟s spatial空间的 perspective but also one‟s expectations or desires.If I „m rooting for one football team, or if the player is well-known for his ability to make great plays while barely staying in bounds, my desires or expectations might influence what I think I observe.Or if I am driving one of the cars in the accident, or if one car is a souped-up sports car, then my desires or expectations will in all likelihood 可能,可能性color my perception感知(能力),观点 of the accident‟s events.However, these sorts of subjective ”observations” are actually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s” of what we observe.Visitors to an art museum might disagree about the beauty of a particular work, or even about which color predominates占支配地位 in that work.In a court trial 法庭审判several jurors陪审员 might view the same videotape evidence many times, yet some jurors might “observe” an incidence of police brutality无情野蛮, while others “observe” the appropriate use of force to restrain a dangerous inpidual.Thus ,when it comes to making judgments做出判断 about what we observe and about remembering what we observe, each person‟s inpidual perspective, values, and even emotions help form these judgments and recollections回忆.It is crucial to distinguish between interpretations such as these and observation, which is nothing more than a sensory experience感受的经历.Given the same spatial perspective 空间感and sensory acuity感觉的敏锐 and awareness, it seems to me that our observations would all be essentially本质上 in accord一致---that is , observation can be objective.Lending credence to my position is Francis Bacon‟s scientific method, according to which we can know only that which we observe , and thus all truth must be based on empirical observation.This profoundly important principle serves to expose and strip away 脱去all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observation, thereby revealing objective scientific truths.For example, up until Bacon‟s time the Earth observed to be at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vailing religious notion that man was the center of the God‟s creation.Applying Bacon‟s scientific method Galileo expose the biased nature of this claim.Similarly, before Einstein time and space were assumed to be linear, in accordance with our”observation” Einstein‟s mathematical formulas suggested otherwise, and his theories have been proven empirically to be true.Thus , it was our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me and space that led to our misguided notions about them.Einstein, like history‟s other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sts, simply refused to accept conven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what we all observe.In sum, the speaker confuses observation with interpretation and recollection回忆.It is how we make sense of what we observe, not observation itself, that is colored by our perspective,expectations, and desires.the gifted inpiduals who can set aside their subjectivity and delve深入探究 deeper into empirical evidence, employing Bacon‟s scientific method, are the ones who reveal that observation not only can be objective but must be objective if we are to embrace接受 the more fundamental notion that knowledge and truth exist.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理性VS感性

The speaker asserts that society should place more emphasis on intellect and cognition.While the speaker might overlook the benefits of nurturing certain emotions and feelings, on balance I agree that it is by way of our heads rather than our hearts that we can best ensure the well-being of our society.I concede that undue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the intellect at the expense of healthy emotions can harm an inpidual psychologically.Undue suppression of legitimate and healthy desires and emotions can result in depression, dysfunction机能障碍,机能失调, and even physical illness.In fact , the intellect can mask such problems thereby exacerbating使恶化使加重 them.To the extent they occur on a mass scale these problems become societal ones-----lowering our economic productivity, burdening our health-care and social-welfare systems, and so forth等等.I also concede that by encouraging and cultivating certain positive emotions and feelings---such as compassion同情 and empathy同感共鸣---society clearly stands to benefit.In many other respects, however, emphasizing emotions and de-emphasizing intellect can carry negative , even dangerous, consequences for any society.Our collective sense of fairness , equity, and justice can easily give way to base instincts like hate, greed, and lust欲望 for power and domination.Thus, on balance any society is better off生活更好 quelling镇压,制止 or at least tempering these sorts of instincts, by nurturing reason, judgment, tolerance, fairness, and understanding—all of which are products of the intellect.The empirical evidence supporting this position is overwhelming;yet one need look no further than a televison set.Most of us have been witness to the current trend in trashy 无价值的talk shows, which eschew回避 anything approaching intellectual discourse论文演说讲道 in favor of pandering迎合 to our baser urges 强烈的愿望and instincts---like jealousy妒忌,lust , and hate.Episodes片段 often devolve into anti-social, sometimes violent, behavior on the part of就。。而言 paticipants and observers alike.And any ostensible假装的”lesson learned”from such shows hardly justify the anti-social outbursts爆发 that the producers and audiences of these shows hope for.The danger of a de-emphasis on intellect are too evident in contemporary America.The incidence of hate crimes is increasing at a startling令人震惊的 rate;gang warfare is at an all-time high;the level of distrust between African Americans and white America seems to be growing.Moreover, taken to an extreme and on a mass scale, appeal to the emotions rather than the intellect has resulted in humanity‟s most horrific atrocities暴行,邪恶,like the Jewish犹太人 holocaust大屠杀, as well as in nearly every holy神圣的 war ever waged throughout history.Indeed, suppressing reason is how demagogues煽动者 and despots专制君主,专制者,暴君 gain and hold their power over their citizen-victims.In contrast, reason and better judgment are effective deterrents制止物 to despotism专制统治, demagoguery, and especially to war.Those opposed to the speaker‟s position might argue that stressing cognition and intellect at the expense of emotion and feeling would have a chilling effect on artistic creativity, which would work a harm to the society.However , even in the arts students must learn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which they then apply to their craft---whether it be music performance , dance , or acting, and creative writing requires the cognitive ability to understand how language is used and how to best communicate ideas.Besides , creative ability is itself partly a function o f intellect;that is ,creative expression is a marriage between cognitive ability and the expression of feelings and emotions.In sum, emotions and feelings can serve as important catalysts催化剂 for compassion and for creativity, yet behaviors that are most harmful to any society are also born of emotions and feelings, which the intellect can serve to override压倒.The inescapable conclusion, then, is that the speaker is fundamentally correct.

第四篇:GRE复习资料

GRE复习资料

一、单词

红宝书:我就用这一本背了

二、阅读

1、陈虎平老师的阅读36套

36套是虎平老师根据老G的题目改编的,所以也算作真题。我把36套都做完了,最后的10多套是在电脑上做的,每套错3个左右。

2、尚有出品的36套解析

这是一个论坛上出的答案和解析,网友做题,贴出答案,并且讨论。这个有两个途径获得,一个是这个帖子的楼主整理的pdf文档,包括题目和答案解析,不过这个答案的解析是楼主自己找的;另一个就是在网上看帖子下的答案,除了有楼主贴出的正确答案外,还有网友的提问、讨论。所以建议在有网的时候还是看网页比较好。

网址:

3、kaplan模考软件

这个软件应该是国外的“新东方”出的,包括V和Q各十套,与真是考试的题型较为接近。我做了V和Q各6、7套。

4、PP2

官方的软件,必做啊!而且令我非常惊讶的是,V和Q的第二个section居然也是会根据第一个section的做的情况而改变题目,跟实际考试一样。第一个section对6个题和错6个题是决定第二个section的分界,也就是说第二个section会有三套题。我在考前两周做了第一遍,考前两三天做了第二遍,因为第一个section的答案记住了,错的少,所有第二个section就进入比较难的那套题了,跟第一次的不一样。

5、花儿阅读

也叫阅读39+3,是老G时期的资料,不过说实话阅读的改变不是特别大,所以对于新G它仍然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分为两本,一本是讲解和部分练习,一本主要是配套练习,我只看了第一本。里面的讲解非常好,提供了不错的解题思路

和重点内容,我在经验那篇文章的阅读部分里提到的很多东西都是从这上学来的,一定好好看看。因为这上面的题和36套有很多重复,我为了保证做36套的真实性,花儿阅读的题目没多看,只把在36套上见过的细看了,主要是看讲解部分。这本书我反复看了两三遍,不过用的时间不多,关键是看了以后在做题中体会。

三、填空

1、绿皮书

最开始做的这个,很认真的几乎做完了。之所以没全部做完是因为后来同学告诉我绿皮的难度其实是不够的,于是我就改用其它了,发现果真绿皮略简单。不过初期用这个还是不错的。

2、kaplan和PP2

同阅读,不多说了。

3、1014 practice questions for new gre

这个是普林斯顿出的,填空和阅读的练习都有,但是我只做了填空,因为阅读有36套这个比较权威的资料。做了kaplan和1014后体会到绿皮填空跟这两个的难度确实不一样,主要体现在绿皮的对应关系和逻辑关系比较简单,几乎能在题干里找到选项的同义词。

刚从绿皮书换别的练习的时候很受挫,感觉太难了,做多了就习惯了,毕竟考试是有点难度的,所以必须习惯略难的题。

四、数学

这个我就呵呵了,就做了PP2和kaplan的模拟题。

五、作文

1、Argument没发现啥特别好的,就是随便找的看了看提纲和找错误的方法,网上很多

2、Issue有一本GRE写作5.5 Issue篇,绝对是好书一本啊!我觉的这个才是Issue真正应该有的写作方法,真正从思路上告诉你怎么写,而不是空洞的扯淡。考试时候我就是按这个提供的思路来的,所以能在只准备两天的情况下在考场上写了近500字。

3、韦晓亮的作文大讲堂我听过一点,感觉也还行,不过没多听,不好评论。网上评价还不错。

第五篇:托福 GRE

需要五个方面的准备。

第一,先谈考试准备:GRE考试+托福考试。

其实在国内范围来讲,唯一能够提供全方位GRE课程的就是新东方,而新东方的教师力量最雄厚的就是北京新东方了。如果你的目标是为了参加美国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研究生学院,首先你要把词汇关先过了,老俞的GRE红宝书+GRE巴朗词汇表+美国常春藤大学GRE词汇(最好也有LSAT红宝词汇)。之后可以报名北京新东方的一个GRE强化班基本就够用了,最好是有陈琦老师主讲的(他的很多经验之谈很有用)。

建议时间分配不要超过六个月,一两个月用在词汇上,一两个月用在上新东方的课上,在用剩余两三个月准备考试。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也有托福的成绩。最好保证托福的每部分都要在22分以上。最近几年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美国人都重新涌回学校,导致美国留学的申请要求也更加苛刻了,以前很多州立大学的托福每科仅仅20分就可以了,或者总成绩80就也可以了,但现在至少要在90甚至100分以上了。

第二,你平时的学习成绩。

你在大学的学分基点(GPA)和年级排名(Grade Ranking)也很重要,如果你的年级排名非常好的话,并能显示在你的成绩单中,那么你的被录取的几率也会更高一些。美国顶尖的大学平均80%以上的学生的入学前的年级排名都在学校前十名。

第三,你的“课下功课”了,比如:个人自荐信(Personal Statement), 还有导师推荐信(Reference Letter或Letter of Recommendation)。这些有时也可能决定申请的成败。比如如果你的导师在专业领域内排世界前20名,那么你入选麻省理工基本就不大成问题了。(这一条是MIT麻省理工的某些研究生专业入学申请要求里面明文列出来的。)

第四,如果你要申请八个美国常春藤大学的话,那么你也要同时准备考GRE专项的考试(GRE Subject)可能是GRE专项化学或GRE专项生物,具体要看你的所申请的博士方向以及具体大学的入学要求了。如果要找GRE专项考试的备考材料,可以上水木清华网站上的具体GRE专项板块即可,这可以说是当前在国内的最权威最全面的这方面的信息来源了。就连新东方在GRE专项方面的课程比起水木清华的资源也只能是望其项背的。

第五,后期的“套辞”技巧。跟本科的申请不同,美国研究生申请中起最关键作用的是你未来的导师。也就是说你申请专业是冲着某个导师而去申请的,所以通过了解你所申请的导师的所研究课题或著作,进一步去与之套近乎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有时可能直接咨询某著名导师,他不会直接给你任何答复,这时你可以间接去在他的著作中寻找到他的合作的学生的联系方式,并向他们间接咨询该导师的研究方面,并进一步研究这一方面以帮助你与该导师的关系联络。

总之,国外研究生的申请我就先大致介绍到这里。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141923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