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财政局第一季度农业财政工作总结

财政局第一季度农业财政工作总结



第一篇:财政局第一季度农业财政工作总结

农业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和局党组的工作部署与要求,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创新支农机制,推进农业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努力保持全市农业发展的好势头,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以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计划建设面积1万亩,项目区位于市城区西南烟店镇,距城区二十八公里。项目区北起冯崔路,南至镇北环路,西起孟樊路,东至镇间界,涉及北崔、冯圈、张庄、王集、堤口、水波、邢坊、郑厂、东常庄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1739人,劳动力6606个。项目的规划布局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项目区九个村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的要求相对集中安排,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田间管理方便、技术指导实用、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规划路23条,干支沟11条,采取一路二行树或一路一沟三行树的形式,形成方田网格46个,平均每网格232.56亩。进行平整土地和秸秆还田,以提高保墒和土壤肥力的作用。项目区主要依靠长顺渠引漳卫河水输水灌溉,计划新建机电井70眼;配套潜水泵70台(每眼机井配套潜水泵、小型控电室和附属电器设备);地埋线30公里(三相50㎜2电缆10公里三相12㎜2电缆20公里),建设200kva低压配电室5座(包括房屋、变压器、配套电气设备);铺设地下管道35公里与机井相配套。开挖沟渠16公里,修建生产路48.7公里,为便于农民群众生产,小型农沟和路沟交叉点建设石拱桥33座,过路涵200座。为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秸秆还田0.6万亩,项目区有0.1万亩低洼地,需要进行土地平整,动土约10万方。以优质粮食和棉花为重点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开发治理计划种植优质粮食0.7万亩,优质棉花0.3万亩。项目区按照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通过实施水利措施、农业措施、和林业措施,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排条件,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沟、渠、路、林、桥涵全面配套。把项目区建设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构成:项目总投资867万元,申请财政扶持资金67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9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65万元,市级财政资金39万元,县级财政资金78万元),地方自筹资金195万元。开发任务与项目安排: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计划开发面积1万亩,项目区位于市烟店镇。主要治理措施及投资安排:

1、水利措施:投资66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机械开挖沟渠64.7km(含路边沟48.7km),投资254万元;修建石料桥涵建筑物233座投资158万元:其中石料桥33座,投资125万元、石料管涵200座投资33万元;机井投资73万元:其中新打机井70眼,投资40万元,配套潜水泵室70台(每眼机井配套潜水泵、小型控电室和附属电器设备),投资33万元;输变电线路投资95万元,其中地埋线30公里(三相50㎜2电缆10公里三相12㎜2电缆20公里),投资45万元,建设低压配电室5座,投资50万元;埋设地下管道35公里,投资88万元。

2、农业措施:投资129.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4.91%,主要包括:秸秆还田0.5万亩,投资30万元;建设砂石路14.6公里,投资99.3万元。

3、林业措施:投资4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96%,包括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植树4万株投资43万元。

4、其他工作措施:投资26.7万元,包括项目管理费20万元,管护费6.7万元。预期效益目标:

1、经济效益:项目区通过开发治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改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项目建设前粮食产量为800公斤/亩·年,项目实施后粮食产量达到1000公斤/亩·年,增产粮食140万公斤,粮食价格按1.9元/公斤,则年新增效益为266万元。棉花亩产由过去的82.5公斤(皮棉)增加至107.25公斤,年新增棉花生产能力7.5万公斤,皮棉20元/公斤,新增棉花产值150万元。新植树木4万株,年新增林木产值60万元,合计平均年新增产值476万元,年净增产值364万元,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可增加310元。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放案已经上报省市。预计项目8月份将进入实施阶段。

二、大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通过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和连续扶持,基本完成县域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努力改善我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状况。目前,饮水安全国债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并通过初验

。已拨付财政资金200万元。大力加强农机装备能力建设。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扩大补贴机具种类。继续把粮食生产特别是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及深耕机械作为补贴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先进适用经济作物机械和农业其他各业机械的补贴力度。通过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和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行动,提高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目前与农机部门正积极配合制定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施方案,预计4月开始以后开始农机购置补贴报名工作。

三、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把保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支持再创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一是加快培育农业优势产业。全面落实小麦、玉米、棉花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目前正与有关部门积极合适补贴面积。继续开展奶牛、生猪等良种补贴,加快畜牧、水产标准化养殖设施建设改造,促进粮食、畜牧、、果菜产业加快发展。二是继续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采取“企业提出申请、部门联合推荐、银行独立审贷、财政据实贴息”的方式,一季度已组织市东盛食品有限公司和市沃科丰饲用蛋白有限责任公司2个省级龙头企业申报贷款贴息项目,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农民用水者协会,鼓励其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使其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目前已申报市刘垓子镇东海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市泰和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来源:好范文 http://www.feisuxs/)市城乡供水协会、市李官寨黄金梨专业合作社等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争取省级财政资金予以重点扶持。四是加快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认真落实村级防疫员补助政策,全面保障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经费和扑杀补偿经费,重点加大美国白蛾、蝗虫等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力度。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防汛抗旱和森林防火,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上农业投入均在年处综合预算中予以考虑并重点安排。五是加快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大造林绿化等重点林业工程投入,支持开展示范村庄绿化,进一步提高我市的林木覆盖率。支持水土易于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的黄河故道风沙区全面开展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范围,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水平,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将支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农村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一是积极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争取省村村通自来水资金与国家饮水安全资金统筹使用,集中解决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积极支持发展农村沼气,对农民自愿建设户用沼气、开展沼气社会化服务以及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进行补助,提高全市农村户用沼气的占有比例。二是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创业培训三大培训工程,将涉农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范围,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与创业。“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资金截止3月底已经全部拨付到位。

五、创新农业财政管理制度。积极推进财政法制建设,不断规范资金管理行为,真正做到用制度管钱、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使资金分配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建立信息反馈和定期通报制度,动态跟踪政策落实。督导各级制度执行、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情况,及时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确保管理制度执行到位,支农资金专款专用,项目顺利实施。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检查或审计中发现存在违规违纪问题的,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问题严重的暂停所在县同类项目申报资格。创新支农资金整合机制。积极探索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新途径、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支农资金规模效益。一是积极打造整合平台。引导各级将有关支农资金特别是生产性支农资金统筹安排使用,集中财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或关键设施建设。二是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鼓励部门和乡镇自主开展整合工作,在绩效考评的基础上,对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的加大奖励力度。三是创新支农预算执行机制。进一步加快支农资金支出进度。督促农口部门编细、编实、编准预算,指导用款单位严格按预算、按进度、按用途、按级次编制用款计划,注重发挥项目实施单位和用款单位的主动性,推进农业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积极规范县级报账程序,合理提高预拨资金比例,努力加快资金报账进度,切实加强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的衔接,确保支出早报账、资金早到位、效益早发挥。

后9个月农业财政工作计划:

一、按县级报帐制度管好我市、农业开发项目资金,按项目进度及时拨付资金,强化监督,保证专款专用。做好市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棉花良种推广补贴项目资金管理工作。

二、严格执行年初综合预算,加强农口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做好综合预算执工作。对上级财政专项资金进行跟踪检查,保证专款专用。管好用好支持农业资金,使其发挥最大资金效益。

三、加强和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严格按政策、按制度、按程序办事,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合理分配、有效使用。严格执行《山东省农业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县级报账制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实施农业财政专项资金县级报账制,指导农口部门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部门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四、积极争取上级农业财政专项资金。今年要加大申报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力度,尽最大可能争取上级农业财政资金。

第二篇:财政局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局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两税的征收计划为3217万元,在两税税源大幅下降,特别是耕地占用税连年清理,乡镇的耕地占用税税源面临枯竭的情况下,按照上级文件进一步搞好税源调查,加强税收征收进度,一季度,1-4月完成“两税”880万元,主要工作如下:

一、进一步挖掘税源潜力,做好两税税源调查摸底(来源:

秘114">好范文 http://www.feisuxs/)。2-3月份我们进行各乡镇办事处税源调查工作,详细掌握全市现有的两税税源情况。各农税所做详细的实地测量和核实。

二、分配下达“两税”征收任务。根据各农税所调查上报的税源情况,分解的征收计划,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下达各乡镇办事处。召开全市农税所长会议,总结表彰上年工作,布置了工作。

三、加强两税征收调度任务落实。农税局不定期下基层所进行督查,定期至少召开一次所长调度会,督促征收进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措施和办法,以推动全市征收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的征收任务。

第三篇:财政局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财政局

2011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一、财政收入执行情况

1、全县财政收入情况。全县财政收入本月完成21383万元,累计完成33806万元,占年预算的29.7%,同比增长72.7%,增收1423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本月完成8863万元,累计完成19353万元,占年预算的17.6%,同比增长

8.6%,增收1528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本月完成12520万元,累计完成14453万元,占年预算的362.2%,同比增长726.8%,增收12705万元。

2、一般预算收入分级完成情况。县本级本月完成7149万元,累计完成14915元,占年预算的15.5%,同比增长

3.2%,增收461万元;乡级本月完成1714万元,累计完成4438万元,占年预算的31.7%,同比增长31.7%,增收1067万元。

3、一般预算收入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本月完成1167万元,累计完成3395万元,占年预算的13.3%,同比下降52.1%,少收3697万元。地税本月完成3531万元,累计完成7894万元,占年预算的20.8%,同比增长27.9%,增收1722万元。财政本月完成4165万元,累计完成8064万元,占年预算的17.3%,同比增长76.8%,增收3503万元。1

二、财政支出执行情况

1、全县财政支出情况。全县财政支出本月完成22360万元,累计完成36203万元,占年预算的22.8%,同比增长18.4%,增支5627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本月完成4325万元,累计完成5960万元,占年预算的79.0%,同比增长618.9%,增支5131万元。

2、全县一般预算支出情况。全县一般预算支出本月完成18035万元,累计完成30243万元,占年预算的19.5%,同比增长1.7%,增支496万元。其中:县本级本月支出16696万元,累计完成27407万元,占年预算的19.1%,同比增长4.0%,增支1057万元;乡级本月支出1339万元,累计完成2836万元,占年预算的25.0%,同比下降16.5%,少支561万元。

三、惠民政策落实情况

1.粮食补贴政策落实情况。

共兑付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资金5302.93万元,其中,兑付粮食直补资金658.28万元,综合补贴资金4644.65万元。2011年计划争取上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0万元,目前正在有序进行。

2、家电下乡政策落实情况。

第一季度,全县共补贴家电下乡产品30558台(件),补贴金额973.98万元。

3、“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情况。

第一季度,“两免一补”资金共拨付到专户3440.38万元,预拨了70%的款项,待教育部门将具体数据上报后再行补拨。

4、社会保障资金落实情况。

第一季度,共拨付职工失业生活费24万元;拨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金105万元;拨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资金840万元;拨付新农村合作医疗资金1500万元。

四、招商引资工作

3月14日到20日,我局安排副局长等人协同县卫生局招商人员分别到深圳世为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汉中中原销售有限公司为伊川新区医院建设项目进行引资洽谈,预计可从两家公司引进投资2.5亿元。目前,我局正积极跟进服务,促进该项目进展顺利。

二〇一一年四月八日

第四篇:宜宾市财政局2007财政工作总结

宜宾市财政局2007财政工作总结

2007年,宜宾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财政厅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财政工作全局,牢牢抓住发展这一主题,增收节支,科学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和企业扶持力度,扎实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充分发挥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促进“和谐宜宾”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工作开展情况和主要成效

(一)狠抓财源建设,努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1、努力增收节支,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据快报统计,2007年,全市(含宜宾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9256万元,占预算的104.87%,比上年同口径增长33.65%,增幅比上年提高8.6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91038万元,占预算的103.98%,比上年增长30.78%;非税收入完成58215万元,占预算的107.91%,比上年增长43.84%。基金收入完成86224万元,占预算的144.57%,比上年增长5.14%。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实现721886万元,占预算的93.31%,比上年增长29.18%;基金支出完成91995万元,完成预算的117.41%,比上年增长36.38%。

2、围绕“工业强市”战略目标,加大企业扶持力度,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决定》,积极研究政策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方式。向财政部、省财政厅成功申报17个相关项目,争取资金支持340万元,全年下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项目贴息资金1000万元;下达工业集中区建设补助710万元;市本级下达科技创新奖金456万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贯彻落实财税政策及时办理退税,办理增值税退税2531万元。通过多种渠道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二)加大公共支出保障力度,落实惠民政策,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1、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一是努力筹集资金,增加支农投入。今年,市级财政支农预算安排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支出年初预算8040万元,并在此基础上追加预算,使我市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支出预算达到8761万元,较上年增长31.3%,其中:支农生产性资金6372万元,较上年增加1837万元、增长40.5%。二是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投入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林水事业资金20438万元,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综合改革。三是加大财政涉农补贴力度,建立粮食综合补贴制度。建立完善了“中国农民补贴网”,及时兑付了粮食直补资金 3639万元、油补资金1219万元、种粮农民增支综合补贴 9466万元,水稻、小麦、玉米粮种补贴3706万元;落实农业保险、能繁母猪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428万元;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今年已筹集划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专户475万元,支持了宜宾黄桷庄国家粮食储备库、南溪县富民白鹅养殖开发有限公司等市级龙头企业。在扶持政策方面,与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研究并修定了原《关于使用“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申报和落实,争取到省上支持我市五个专业合作组织,全年申报项目资金4565万元,落实项目资金2499万元,增强了“三农”发展后劲。

2、集中财力办大事,扎实推进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2007年,市级财政拨付基本建设支出58204万元;争取中央、省支持的基本建设项目60个,争取投资19736万元,其中国债无偿资金5631万元;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建设平台,采取城建打捆项目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到位资金6.06亿元。保证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投资,顺利推进了三江路、城区道路改造、宜珙路、城市环线、江长路等重点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交通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3、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促进公共卫生、医疗、就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千方百计组织资金确保党政机关和教师工资、养老保险等资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二是重点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城乡医疗救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中央、省、市共安排各项社会保障资金58338万元;其中:养老保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756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11822万元;全市共筹集城市低保资金9606万元,农村低保资金2543万元,城市医疗救助金232万元,农村医疗救助金 292万元;农村无房户住房补助294万元;安排再就业资金5601万元,共有76454人享受政策优惠和政府补贴,2.16 万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拨付自然灾害救助资金2169万元,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生活;全市农村五保户供养年标准达到 1200元/人以上。安排敬老院建设资金 1000万元,支持区县新建和改建敬老院75个。建立了军转干部资金管理和分配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企业军转干部困难;拨付企业离退休教师补差资金 390万元。

4、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全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城镇低保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全年教育专项投入9037万元,专项投入较上年增长50%以上,基本保障了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积极争取省厅化解“普九”债务激励性财力补助资金,制定了全市消化赤字规划,积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努力提高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贴。二是进一步加大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全市安排科技三项费用676万元,用于“村村通”建设经费470 万元。三是促进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全市计划生育事业费按3.36元/人投入,共投入计划生育事业费1764万元,另投入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72.6万元,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800万元,发放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经费1341万元,安排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救助29万元。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624.6万元,有1041名独生子女父母享受了这一政策。四是积极全力争取上级补助,增强教科文事业发展后劲。全年累计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0665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教科文事业的发展。

5、保证惠民行动资金投入,切实解决民生民本问题。努力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积极引导、筹措其他社会资金,为全市“惠民行动”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了各项政策的落实和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今年,“十三项惠民行动”预算执行总计228877万元,占预算的115.89%,超预算近16个百分点。其中:市级资金预算执行25641万元,占预算的120.44%,超预算20个百分点。市级财政安排的“十三项惠民行动”各项资金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初资金预算。各项目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分别是:实施就业促进行动11184万元,占预算的101.67%;实施最低生活保障16110万元,占预算的100.54%;实施教育资助行动36755万元,占预算的100.87%;实施医疗保障行动19435万元,占预算的186.25%;实施农村交通建设行动52793万元,占预算的131.35%;实施安全饮水行动7508万元,占预算的108.23%;实施农民工培训行动1620万元,占预算的158.49%;实施城乡安居行动23880万元,占预算的111.17%;实施扶贫解困行动4620万元,占预算的138.75%;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行动42353万元,占预算的106.72%;实施加快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行动10805万元,占预算的104.9%;实施改造城乡购物难行动259万元,占预算的103.4%;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动1555万元,占预算的386.82%。

(三)不断推进财政改革创新,科学理财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预算管理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扎实推进。认真执行2007年部门预算,圆满完成2006年相关决算编制工作和2007年市本级67个部门共200个单位76317万元的综合预算的批复工作以及2005年、2006年全市各级政府债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录入、审核、汇总、上报工作。建立起覆盖市、县、乡和村级的债务项目信息库,有效实现对历史债务的清理、锁定和对新增债务的审核、控制。全市化解2006年政府债务、部门债务、村级债务约8亿元,控债化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防范和降低了财政运行风险。二是加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监控,加强了对市级各部门和区县的业务指导,顺利完成了按新科目转换2006年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预算数据,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进一步推进。三是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四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入推进,集中支付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完善了《宜宾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宜宾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银行支付清算办法》和《宜宾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会计核算办法》等资金支付管理办法。今年,对市本级已实施改革的全部一级预算单位和部份二级预算单位进一步进行了规范管理,总结了成功经验,为二级预算单位改革扩面创造了有利条件。截止到12月31日,支付资金总额 243218万元,其中直接支付 90906 万元,授权支付52311万元,额度结余33701万元;完成基建资金支付64524万元(包括上年结转),完成政府采购支付5489万元。五是政府非税收入银行代收改革成效明显,截止12月,全市共有1316个单位通过银行代收数据平台共计缴纳政府非税收入及往来款项26.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3.48%,其中:市本级共有182个单位缴纳政府非税收入及往来款项13.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10%。六是积极推进全市“乡财县管”规范化管理改革,统筹安排了屏山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南溪县、江安县将作为第一批全面实施“乡财县管”规范化管理改革的单位,举办了 “乡财县管”规范化管理软件业务培训会,一区八县共计109个乡镇在年底前启动了“乡财县管”规范化管理专用软件。此外,按照中央、省上的统一部署,我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序开展,到年底基本完成了国家机关和参照公务管理的单位津贴补贴的规范改革工作。

(四)加大专项资金追踪问效力度,坚持依法理财,财政监督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1、进一步完善了财政监督检查制度。建立完善了《宜宾市财政性项目资金追踪问效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宜宾市财政监督检查办法》,拟定了《宜宾市财政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试行)》,建立健全了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同时,修订完善了《宜宾市财政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努力做好财政执法监督工作,切实做到依法理财。

2、进一步加大了资金监管力度。一是认真开展了“四项清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财政资金的使用。二是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完成项目评审90个, 送审金额58215万元,审定金额52816万元,审减金额5399万元,平均审减率8%,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确保了财政资金使用安全。同时,对1400万元的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效果进行了追踪问效。三是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政府采购体系不断完善。今年,全市累计完成政府采购预算30031万元,实际采购规模27328万元,节约资金2703万元,节约率为9%。其中市本级完成政府采购预算11944万元,实际采购规模11055万元。节约资金889万元,节约率为7.44%。同时,积极开展对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培训工作,对全市资格审查合格的75名拟进入四川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的专家进行了业务培训。四是开展了对行政、企事业单位和农村财务会计工作检查,提高了会计基础信息质量,强化了会计基础工作。

3、切实加强了资产和财务管理。一是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理,全市十个区县和市本级机关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单位630个,清查基准日实有资产总额284674.53万元,负债总额115538.08万元,净资产169136.49万元,损失10065.11万元,全市实存固定资产143446.59万元。二是圆满完成了“中央国家机关出差到我市和会议定点饭店政府采购”的组织、协调、上报及批复工作,并对中标单位进行长期的管理和监督。同时,适时提出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的实施方案建议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差旅费管理。

(五)狠抓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强化政务目标管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台阶

1、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扎实。按照全市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坚决贯彻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积极构建反腐倡廉的“大宣教”格局,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全面推行了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深入开展了“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作风整顿活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党建工作有新突破。切实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狠抓了“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和中心组学习,班子的执行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严格按照市委关于建设“五支人才队伍”要求,加大了干部队伍建设力度,认真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把干部选拔、任用、教育、考核、监督关。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载体,以干部作风整顿活动和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深入开展了财政干部队伍学习教育活动,财政干部 “为民理财、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能力有新的提高。

3、政务工作成效明显。目标管理和政务督办工作卓有成效;政务信息和调研工作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保密制度和信访工作全面落实;市志编修和年鉴工作受到表彰;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后勤保障工作规范高效;定点扶贫、结对帮扶、三村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安全生产、爱国卫生、平安创建工作在各级考核中名列前茅。一年来,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9件;编发《宜宾财政工作》133期;采用“财政信息”、“财政简报”、“调查与研究”、“情况反映”160条,被财政部、省财政厅、市委办、市府办采用70余条;在省以上刊物发表调研文章5篇;起草和制发各类公文909件;处理一般公文2500件、资金报告1699件。顺利通过“全国卫生先进单位”考核验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主要体会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财政厅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体财政干部的共同努力,我市各项财政改革稳步推进,财政工作扎实有效。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搞好下一步财政工作有更新的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构建“和谐宜宾”的要求,财政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一是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县之间财政收支差异较大。二是地方经济支柱单一,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特别是市级财源结构单一。三是财政资金的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够理想,某些支出存在分散现象,越位和缺位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亟待加强。四是县乡财政困难,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下岗再就业工作任务艰巨。五是财政收支管理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二)主要体会

1、科学理财是财政工作永恒的主题。财政部门最重要、最关键职责之一就是为政府和人民当家、理财。为此,我们把财政收支任务特别是收入任务的完成作为重心工作来抓。一方面千方百计做大财政经济蛋糕,严格目标考核,强化税收征管措施,规范非税收入征管,加强对各项收入入库和预算外资金缴存财政专户的管理与监督,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另一方面科学统筹预算内外财力,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硬化预算约束,维护预算的严肃性。财力继续向民生、民本工程倾斜,加大对“三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等投入,增强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2、积极创新是深入推进财政改革的动力。财政工作是一项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为此,我们始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扎实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保证各项财政政策落到实处。今年,进一步深化了部门预算改革,切实增强政府财政资金调控能力,提高财政综合预算保障程度。积极探索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机制,建立健全财政监管机制,增强财政资金的绩效,促进财政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3、高素质的队伍是推动财政工作上台阶的根本。全市财政事业发展的优劣,取决于这个系统自身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此,我们通过狠抓干部队伍建设,让广大财政干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努力提高“为民理财、为民服务”的本领,把广大财政干部培养成为讲政治、讲大局,有知识、懂业务、廉洁高效的行家里手,为促进财政工作上台阶夯实了基础。

二ОО七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五篇:财政局2019年财政工作总结

财政局2019年财政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年初既定目标,分析研判税收形势,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在加快支出进度的同时,着力深化财政改革,创新财政体制,全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现将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上报。

一、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9187万元,占预算的66.16%,同比增收2825万元,增长17.27%。

大口径财政收入:累计完成38006万元,占预算的69.48%,同比增收5451万元,增长16.74%。

分系统完成情况:国税系统13183万元,占预算的49.75%,增收5488万元,增长71.32%;地税系统7064万元,占预算的83.11%,减收1724万元,下降19.62%;财政系统17759万元,占预算的90.15%,增收1687万元,增长10.50%。

主要项目:税收收入完成19905万元,占预算的57.38%,增长22.71%,其中:消费税169万元,占预算的70.42%,增长9.03%;增值税11122万元,占预算的45.21,增长84.48%;企业所得税3204万元,占预算的95.64%,增长24.86%;个人所得税1859万元,占预算的185.90%,增长46.26%;资源税17万元,去年同期无此项税收;城市维护建设税567万元,占预算的85.91%,增长29.45%;房产税353万元,占预算的70.60%,增长69.71%;印花税188万元,占预算的130.56%,增长95.83%;城镇土地使用税579万元,占预算的39.12%,增长89.84%;土地增值税454万元,占预算的236.46%,增长163.95%;车船税726万元,占预算的85.41%,增长15.06%;耕地占用税87万元,占预算的16.73%,下降42.38%;契税580万元,占预算的50.88%,下降24.87%。非税收入完成18101万元,占预算的90.45%,增长10.82%,其中:专项收入690万元,占预算的78.23%,下降21.95%;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964万元,占预算的33.87%,下降23.13%;罚没收入1696万元,占预算的50.18%,下降52.20%;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5801万元,占预算的145.03%,增长355.34%;捐赠收入28万元;政府住房基金收入112万元;其他收入2120万元,占预算的70.67%,下降11.45%;政府性基金收入6690万元,占预算的113.31%,下降4.13%。

财政支出完成情况:累计完成192568万元,占预算的95.24%,同比增支10361万元,增长5.6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20038万元,增长12.76%;公共安全5816万元,增长13.13%;教育39404万元,下降1.21%;科学技术312万元,增长37.44%;文化体育与传媒1572万元,下降21.87%;社会保障和就业25425万元,下降3.32%;医疗卫生21128万元,增长48.07%;节能环保8124万元,下降33.88%;城乡社区事务7901万元,增长91.17%;农林水事务34349万元,增长9.73%;交通运输2861万元,增长125.45%;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1323万元,下降29.52%;商业服务业等事务383万元,下降29.98%;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3349万元,增长91.37%;住房保障支出10673万元,下降23.50%;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470万元,下降15.62%;其他支出847万元,下降41.34%;债务付息支出1251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7342万元,增长21.82%。

二、2019年财政预算执行的特点

(一)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不利形势,财税部门迎难而上,多措并举抓征管,确保收入任务的顺利完成。一是加强统筹协调,解决征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目标,硬化任务,落实征管责任。二是创新征管机制,积极开展财税部门税收协管工作,加强税收分析预测,扩大联合办税范围,实现涉税信息共享,挖掘增收潜力,切实做到应收尽收。三是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努力克服取消、减免行政性收费政策的影响,规范征管行为,加大非税收入源头控管力度,“以票管收”,催收促缴,非税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注重发挥项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筛选申报符合国家投资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多渠道争取中央省市财政资金,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至目前,争取到9371万元的保障性安居工程、5691万元的水利发展资金、3517万元的薄弱学校改造资金、1500万元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等各类财政补助项目226项,到位资金83628万元,促进了全县教育、农业、城镇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主动汇报我县实际困难,进一步壮大了财政实力,优化了债务结构,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民生支出保障有力。紧紧围绕“重民生、促发展、保和谐”的要求,增强财政调控能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保障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安排资金4.8亿元,有效地保障了全县财政供养人员6594人的工资性支出;及时拨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2519.864万元,26125名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发放各类助学补助资金4490.1175万元,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全覆盖,安排4017万元,支持全县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实施改造。安排资金9597万元,确保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人均年补助标准由420元和420元分别提高到450元和450元;城市低保保障标准人均月补助426元;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保障标准分别由人均月补助285元和249元提高到292元和275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对象年补助标准由5000元提高到5420元、分散供养对象年补助标准由3825元提高到4255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长134元与去年持平,社会困难群体生活得到了保障;农林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万村整洁”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等项目,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兑付2019农业支持保护资金、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农村五保、农村低保等32项惠农资金18682.6万元,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全县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积极筹措资金,落实了省、市、县为X办实事所需资金,有力地支持了全县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四)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加大政策性涉农贷款发放力度,2019年,为112户贫困户申请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63.5万元,补贴各类政策性贷款贴息资金816万元(其中:已兑付各乡镇上报2015-2016年精准扶贫贷款准予贴息农户3233户,贴息资金559.56万元;兑付2016年双业贷款省级贴息资金140.93万元、市级贴息资金13.81万元、县级贴息资金101.7万元)。同时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农业自然灾害防御补偿机制,有力保障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

(五)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在财政各项改革上下功夫,力争使财政各项体制机制趋于完善,各项财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积极推行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除涉密信息外,全面公开部门预决算,使我县财政预决算更加公开透明;拓展支付范围,严格支付程序,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规模进一步扩大,支付制度和程序更加完善;严把核算中心支付关,公务卡使用效率逐步提高;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将政府购买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建立完善财政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和规范财政监督管理,实现财政管理改革向纵深迈进。

三、2020年工作计划

2020财政工作任务仍然非常艰巨,我们必须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统筹兼顾,扎实推进,主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财源建设,确保收入增长。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依托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加工、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加快发展以生态工业为“主板”的财源建设体系,实现财源可持续增长。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创新工作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中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省内外优强企业入驻我县,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资金到位率。严格执行财政扶持政策,加大融资、贴息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支持县内企业积极运用市场化方式筹措资金,在嫁接改造、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投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增强竞争优势;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财政收入结构的分析研究,密切关注财政体制改革动态,加强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完善综合治税机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齐抓共管,力争税费收入双增收。

(二)狠抓项目争引,力促经济发展。把抓项目与促发展相结合,紧扣国家产业支持政策导向,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抢抓政策机遇,准确把握项目信息,结合我县实际,积极调动部门积极性,强化政策研究,精准谋划项目,全力做好项目的筛选申报,积极争取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文化旅游项目和城市建设项目,在壮大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群众增收等方面,发挥有力的支撑带动作用;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杠杆效应,创新财政资金运用方式,完善投融资平台,大力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动社会力量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管理,建立动态监管平台,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批后监管,跟踪检查,确保项目早落地、早见效;积极引导、鼓励各级各部门,动用各方力量,大力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切实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三)优化支出结构,保障改善民生。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硬化预算管理,继续从严控制、压减一般性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的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证各项资金落实到位,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支持开展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重点扶持困难群体就业;推进廉租住房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大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完善财政稳定投入机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扶贫资金、创新金融扶贫机制等措施,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建立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发展高效农业、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进步等扶持政策,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就业致富;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惠农补贴政策,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四)加强部门协作,加大扶贫支持力度。加大扶贫资金及整合资金项目落地及项目实施进度,加快资金拨付。严格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及时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规范贫困村扶贫资金互助社管理,协调各商业银行积极发放政策性涉农贷款。支持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惠农补贴政策。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解决村级扶贫发展资金不足问题。

(五)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使用。牢固树立依法理财意识,严格执行《预算法》、《XX省预算审批监督条例》,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监督。认真落实审计意见,积极整改相关问题,建立完善审计监督、行政监察、财政检查协作机制,强化对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和民生事项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强化会计信息质量监督,规范财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加快推进财政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应用支撑平台。建立健全财政部门内控机制,完善审批程序,规范资金管理。

(六)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理财水平。增强依法理财的责任感,以实施新《预算法》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法治财政建设。完善财政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明确财政重大事项界定范围,实行依法决策;全面规范财政行政行为,梳理财政职权清单,强化对内部权力的制约;建立预算约束机制,明确财政支出责任,加快支出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继续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并建立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彻底盘活存量资金,加大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对政府性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借、管、还”相统一的机制。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方式,积极推行PPP模式,创新融资思路和方式,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并逐步加快融资平台转型,降低财政风险,以缓解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的局面;深化支出绩效管理,强化财政资金的全程监管,探索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绩效评价、资产管理、投资评审、财政监督、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彼此制衡的“六位一体”财政运行管理新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干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廉政意识,提高工作执行力,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努力推动财政事业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141345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