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电影《我们到底知道多少》观后感

电影《我们到底知道多少》观后感



第一篇:电影《我们到底知道多少》观后感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10级物理一班 姓名:马少辉

学号:1002114076

唯物主义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很多人都认为不是。但无论多少种其它的方式,伪科学绝对不是其中之一,尽管它披着科普的外衣,尽管它迷惑了很多人。

当我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神奇奥妙的世界,为之热血沸腾,当我冷静下来后,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实?我们看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间有什么联系?是像影片中所说的吗?

人类总是喜欢把自己弄不清的物体神秘化,喜欢把它们弄得很玄乎,总是把它与神或者人的意识联系起来。比如,最开始时,所有人都相信神的存在,因为他们无法解释很多现象比如这个世界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会下雨,闪电到底是什么等等。正像这部影片中一样,提出的都是一些哲学上的非常深奥的终极问题,大部分人都没有仔细的想过,而且这些都是没有标准的答案,于是很多人看完之后,都感触颇深,都感觉胜读十年书,可是当你细心看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都是经不住推敲的。换句话说,这部影片就是披着量子物理外衣的伪科学。

就比如影片中所提到的江本胜所做的水的实验,恐怕很多人都提出质疑了吧。所列的那种种照片,算是科学实验么?可以接受其他人的检验么?能够在不同的实验室里重复么?

我想大概是不行的,而且电影的导演们也似乎明白这一点,所以影片中反复在强调,“人们不相信自己的思想能够改变现实,于是这就成了现实”——我分明听到路边的看相大师言之凿凿:信则有,不信则无。可惜那些大师们没有披上量子力学的外套,不然又怎么会落

到与市容打游击的地步?

说到底,那些说法可以作为诡辩的托词,但却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精神。

在逻辑上合理的东西,并不代表它就是现实中对应的东西。在数学上,有许多相互矛盾的公理体系各自都是符合逻辑的,但能解释现实世界的显然最多只有一个。于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合理的证据,这既不是逻辑可以区分的,也不是一句“信则有,不信则无”就足够的。相信与否,终究只是一种信仰,用成不了一种科学。信仰是美化不成科学的。

看看大科学家对此片的见解吧!剑桥大学进化生物学专家、反伪科学斗士、《自私的基因》作者Richard Dawkins认为这部影片是“tosh”;Simon Singh直言此片就是宣扬伪科学,对影片中诸如 “if observing water changes its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if we are 90% water, then by observing ourselves we can change at a fundamental level via the laws of quantum physics“ 这样的内容的评价是”ridiculous balderdash"。

恐怕与之类似的华盛顿犯罪率降低的实验,可信度也不怎么地把。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人们那么相信伪科学,而不去相信真正的科学呢?

首先,有许多现象是目前科学无法解答的,人们感到神秘,有了这种神秘感,许多唯心主义的伪科学就会迷惑很多人。

其次,科学是严谨的并且很复杂的。但对许多人来说,这却成了

枯燥,而伪科学则是“充满神奇与奥妙”,富有哲理性性,蒙蔽了很多人。

第三,科学把我们带回了现实,一个脱离了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的世界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人要受到自然界很多规律的制约。而人们总是幻想存在超能力,可以无视物理定律,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那么真正的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

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按其自身的规律不断地自发演化,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而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的新的飞跃。人类通过劳动使自己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世界的区别。显然,从世界演化的进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出现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底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当你明白了这些后,你还相信“物质是无尽的可能性,而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我们选择了某种可能性“吗?换句话说,人类的意识情感的本质就是发生在人脑的生物化学反应,那么,你认为你还能选择某

种可能性吗?

那么影片中所中的“可能性”是怎么回事?

是的,作为微观粒子来讲,首先它无时无刻不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它的运动是没有规律可言的,那么就单个分子而言,它的无规则运动也是要受到运动定律约束的。这是从微观上而言的。但是这种可能性或者说概率也是遵循着一种定律—大数定理。也就是说,尽管每一个是粒子无尽的可能性,但对于大量的粒子来说,在宏观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统计规律这种大量随机现象的平均结果的稳定性及单个随机现象的影响甚微的事实而建立起来的极限定理就是大数定理,这就是单个现象的“无尽可能性”以及大量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再举一个与这种可能性有关的例子—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其中一种解释就是“一个孤立系统内部发生的过程,其方向总是由概率小的宏观状态向概率大的宏观状态进行”。那么有反向进行的可能性吗?我们来算一算,对于一摩尔气体而言,当气体自由膨胀后,全部分子自动缩回去的概率究竟小到那个地步?我们可以打个比喻,一个人坐在英文打印机旁信手打字,当其按了十万次后,刚好打印出一篇十万字的指定的著作。你相信这种可能性会在宏观状态下发生吗?

还有就是影片中所提到的“当你不看它时,它是波,当你看它时,它又变回了这个物体”,其实所有的物质都是物质性与波动性的完美统一,和你看不看它没有一点关系,只是宏观物体质量大,波长短,波动性不明显罢了。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客观地去看待这个世界,不要被所谓的神奇奥妙所吸引,回到现实,做好你自己。正如圣经中所说:人来源于泥土,终究要归于泥土。

第二篇:我们到底知道多少观后感

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观后感

对于这部电影,看了很多遍都不是特别懂。所以要写这个的感想也许只能从最浅层的个人的理解来写了。

这部影片分为上下两集,其中看到讲“水知道答案”的那一部分,感觉已经完全跳出自己的正常思维了,就像是整个世界都在变化,即使是在我们看来没有意识的东西也成为了“活”的,或者换句话来说就像事物会按照我们的思想活动了,万物随心而动。但是我对于这种趋近于日常所说的唯心主义的观点耿耿于心。后来觉得,片子中所说的观点确实与我的思想有些出入吧。

影片中不断地在提及说,我们的大脑缺少分区,以至于我们不能分辨意识还是现实。其实我感觉他们是通过这一点来让大家对现实产生一种扭曲,就是我们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所谓的现实到底是存在于哪里的东西?以此来灌输给我们一种观点,我们所认识到的东西,其实是存在我们的大脑中的一种意识,只是这种意识激发了我们的大脑,才使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存在,里面同时举了很多诸如性幻想之类的感受来说明这一观点。最后提出一个比较核心的观点,就是我们可以改变现实,只要我们想。

但是我们仔细的来看这一结论,我认为是有问题的。首先,我认为这种思想不具有普遍性,特别是影片中所附加的一个条件,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就能改变我们想要改变的,可是它话锋一转讲到,事实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能坚持,而是被一种固有的思维给禁锢了。那么我想问一下,何为坚持?怎么样坚持?对于这个关键的附加条件,影片并没有过多的提及,而是通过一再的论述让我们相信,现实是可以改变的,一切的存在都是意识的存在。从这个方面来看,也许连制片人也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坚持”指的是什么吧!

再退一步即使像影片所说,我们生活在一种意识中。那么是什么机理让所有人都生活在这一种共同的意识里呢?其实还有很多的问题,这部影片并不能很完整的解决。

所以我认为如果从以上观点来看这部影片的话,实际上这个纪录片仅仅是告诉了我们一种世界观,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是有限的,或者更狠狠地说一句就是让我们对于现实产生一种离乱,却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再谈一下这部影片的性质,有人定义这部影片是科教片,我觉得这个定义是不准确的。什么是科教片? 是用于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影片。但是这部影片中所讲的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科学是客观的依据,是理性的怀疑,是多元的思考,是平权的争论,是实践的检验,是宽容的激励。至少在现在来看,这种“意识主导”的影片还不具备以上的条件,就像我说的,最多它只是提出了一种世界观。人类就像是一个捕鱼的渔夫,谁能知道它会不会是正好从网中漏出去的鱼呢?但对于以后这种思想会不会发展为真科学,我也不能为之下以定论,至少从现在足够客观的条件来看,它还不能。

对于这部影片,我感觉我们就把它当作简简单单的纪录片,或者甚至是娱乐片来看就好了。不必揪心于里面的各种道道,也许这也是我们看待这一种超越电影的最好方法吧!

第三篇:《我们到底知道多少》观后感

《我们到底知道多少》观后感

初看这部电影,感觉很是迷茫和困惑,直到影片从量子空间转移到事物举例上,我才有所理解。

查查资料,原来是很老的电影了。真理、存在是讨论的话题。美国人特有的幽默和叙述再加上先进的剪辑技术,让我真的服了他们!确切的说,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我们到底知道什么?

一个受过伤的半聋哑女人,一位高超的职业摄影师,用她的眼睛去说话,去看这个世界,只是过去的伤痛让她一直很难走出阴霾,于是她所看到的所拍摄的也受到她个人情感的影响,由此而产生错觉和误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眼睛会欺骗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总是把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物自动过滤删除掉,这样的记忆就带有极大的偏见。带着偏见去看人、看事乃至看自己,我们又真的能知道多少呢?

如果我们总是那么悲观, 总是生活在自己的阴霾里,那么整个世界也将永远被黑暗所笼罩。过去的已成为历史,重要的是活在当下。也许我们应该乐观一点,我们只是为了很好地存在于这个地球上,为了自己,为了一切……

我们真正知道多少、感受多少,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怎样看待,正如《水知道答案》中描绘的那样,既然思想可以决定物质,那么我们的思想作用于我们自己又会怎样呢?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就会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都想公司发达,我们也会向这个方向去行动,我们的公司也一定会发达起来!

只有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才能发挥出我们的优势,才能去感化别人,才能成为榜样。

这就是——我就是我的上帝!很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的心情好些了,肯定一下自己吧!

第四篇: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所有的现实是同时存在的吗?有没有可能所有的额可能是并肩存在的?你曾经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观察过你自己吗?在最终观察者眼中你看起来什么样?

电影《我们到底知道什么》此片用引人入胜的话题向人们介绍了量子力学及其延伸思考对传统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涉及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前沿讯息,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激发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吸引定律的科学根据

张德芬,华语世界首席身心灵作家。心灵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和《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作者

如果历史唯一的指导作用是(如地球是圆或方的探索)让我们理解到在当代所认知的理所当然或戒律也许后来被证明为荒谬的

那为何我们不能用一种开放的心去看待那些我们还尚未全然理解或接受的事 像是世界不是已存在在那裡我们只能被动地经历它 而是我们能去创造改变它

甚至是我们的心灵是有能力去知道或影响未来发生的事

是我们的心念有力量改变这一切 而不是一个外在的力量,是人心造成了这些现实 这些事件反应了一件重要的事

就是许多心灵在生病的状态 它们与这世界相互作用下影响了环境(现在听起来还是很荒谬 但请记得历史的指导作用)生病的心灵在求救你怎会不向他们伸出援手呢

所以许多的爱大量的流向这些地区 给它们关怀 让这些心灵慢慢恢復健康 而庆幸的是我们的心灵有全能的力量 创造另一种生存现实 让这世界趋于美好

这就是量子力学从哲学的角度 试图告诉我们的事

思索这些哲理 就好像遇见了真实的无限可能 也像是大量地呼吸了新鲜空气 充满了欣喜的感触

内容简介

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 是一部以量子物理学来探讨心灵学的电影。

由怀疑心灵现象、愤世嫉俗的离婚女子,在一连串的机缘巧遇中,如何悟得了人生的真相,从而改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点。

本片採访了多位当今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他们所言一致相同:我们眼见的这个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不同的,而你可以改变你的选择,从而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故事很简单,一个刚刚因为老公有外遇而离婚的失语女摄影师,一直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开始讨厌婚礼,讨厌男人,讨厌自己,认为自己万事不顺,好像人人都跟自己过不去。就当最后终于在她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大发脾气的时候,先前偶然在地铁中看到一个展览点醒了她,自己开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世界重新美好起来……呵呵,就跟童话一般。

在于引导我们把眼睛投向美丽的存在,让我们自己去创造美丽……

人类主体的心灵世界与客观的物理学领域,是否存在一个神秘但可以探知的交会区?我们的意识有没有能力操控「实在界」?这是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知名的科普作家奥弗拜(Dennis

这部电影号称根据量子物理学的洞见,认为「实在界」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构造,只要我们心灵开窍或者心志坚定,就可以改变与改造实在界;换句话说,科学与灵性其实可以携手同行。

强烈推荐——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这是一部说电影不叫电影,说记录片不叫记录片的东西,是先前一个系列的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重剪辑版,说它是电影是因为在里面有一个故事情节,很简单,不过却很震撼。说它是记录片是因为这里面充满了量子力学、神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等这些个乱七八糟理论的大杂烩,统统都是为了给那个故事背后的一切现实一个解释。

故事很简单,一个刚刚因为老公有外遇而离婚的失语女摄影师,一直生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开始讨厌婚礼,讨厌男人,讨厌自己,认为自己万事不顺,好像人人都跟自己过不去。就当最后终于在她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大发脾气的时候,先前偶然在地铁中看到一个展览点醒了她,自己开始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世界重新美好起来……呵呵,就跟童话一般。

可能有些人会对这部片子里面提到的东西皱眉头,不管说是因为它里面提到的观点不对自己口味,或者直接是因为自己根本不明白。不论是哪种可能,我希望因为这片文而去看这部电影的人儿不要在最后拿着批判的态度去看待这部电影,因为这电影的本意和精髓不在于争论,也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我们把眼睛投向美丽的存在,让我们自己去创造美丽……

然而奥弗拜认为,这些电影与相关理论虽然打著量子物理学的旗号,但其物理内涵与程度却根本不及格,表面看似引人入胜,其实却让科学与文化的交会处更加浑沌。

量子物理学的波-粒二元性、测不準原理等核心理念,具有一种难以捉摸的机率模糊性;但许多人不愿就此坠入五里雾中,期盼能在其中找到一种确定性。半世纪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格纳开风气之先,推测人类意识或许是解开这谜团的关键。

不过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艾伯特强调,威格纳的假定是以严谨的数学与机率观念来建构,与观测者的期望及意图毫无关联。况且代表量子机率性的波极为微弱,一与周遭环境接触就会消失,观测者根本无用武之地。换言之,实在界毕竟不是人类心灵所能乾预掌控,一如古希腊哲人德謨克利图斯所说,其中只有原子与虚空。

艾伯特教授进一步指出,人们碰到高深的物理学时,似乎总会有一种自欺的倾向,想要确认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是演化的登峰造极之作,能够掌控自身的命运。其实大家何不学学伽利略,抑制主观期望的诱惑,勇敢而清晰地观看这个世界,接纳它的美丽与残酷,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1、如果个体无法判断自身是否真实...那么你怎么还能认为,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

2、我们局限于相信....外部世界比内部世界更真实。现代科学的主张恰恰相反,它认为我们内部的事物将导致外部事物的发生。

3、科学试验已经证实,如果我们让一个人,嗯...用X光或用计算机科技扫描他的大脑,让他看某一特定的物品...就会发现,他的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会发光;然后让他闭上眼睛...想象同样的物品,当他想象同样的物品时...大脑的那个特定区域也会发光,就像他亲眼看到一样。这导致科学家们回过头来问这个问题:那究竟是谁看到了,是大脑看到了吗?还是眼睛看到了?什么是真实?是我们大脑看见的真实,还是我们眼睛看到的真实?

4、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意识到的东西。

5、事物不是由更多的事物组成的,而是由构想、概念和信息组成的。

6、在有意识的经验中,看上去就像我们在时间中前进;在量子理论中,你也能时光倒流。

7、当你在看的时候,它就像一个粒子;当你不在看的时候,就是充满可能性的波。

8、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椅子,桌子,房间,地毯,还有摄影机...所有这些不是别的,而是可能的意识运动。在这些运动之外,我时时刻刻在选择,从而把我的现实体验表现出来。

9、大多数人不能用意志影响现实,因为他们不相信他们能做到,他们写下一个意图....然后又擦掉,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很傻,他们做不到。然后他们又写,又擦去。所以平均时间下来,那样的作用很小。因为他们不相信他们能做到,所以也就真的变成了现实。

10、我能影响我周围的环境,人群,我能影响空间本身,我能影响未来,我是所有事情的原因。

第五篇:《我们到底知道多少》影评(范文模版)

观《我们到底知道多少》有感 这是一部非常给力的电影,很新颖,也很另类。影片介绍了量子力学及 其延伸思考对传统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涉及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等多 个学科的前沿信息,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激发想象力。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触很深。现代唯物主义就像是宗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剥夺了人们追求真理的责任 感。当我们沉溺于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当中,我们也丧失了追求真理的机会。作为一部成功的科教片,它向人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所有的现实是同时存在 的吗?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要去哪?现实是什么? 量子物理思想是由什么组成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神奇吗?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重 复同样的现实?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保持同样的人际关系?为什么我们重复同样 的工作一遍又一遍?什么是真实,是我们大脑看到的真实,还是我们眼睛看到的 真实?我们……在我们看来,目前没有任何人能有效的解释它们!电影告诉我们:我们眼睛看到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 的眼睛就像是摄像机,从外界拍下的信息很大程度上被大脑过滤和加工过,大脑 只提供给意识感兴趣的信息,而那些大脑认为不重要和不喜欢的信息都被过滤掉,进入潜意识。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讲《水知道答案》的实验的,这个实验由日本的江本胜博 士主持的,他主张人类意志可以影响水分子结晶。所有的风姿各异的水结晶照片 都是在零下 5 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而成。当水经过一位虔诚的教徒

对着祈祷之后,水的结晶也呈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样式。也就是说,水在外界环 境的激励下,结晶成像也会改变。被漂白的自来水几乎无法形成结晶,而天然水,无论出自何处,它们所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让水“听”音乐后,也会发生令 人惊叹的结果,甚至在装水的瓶壁上贴上不同的字或照片让水“看”,结果看到 “谢谢”的水结晶非常清晰地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而看到“混蛋”的水结晶破 碎而零散。物理学的波动理论告诉人们,世间万物都处在波动的状态中,各自拥有一定 的波长和固定的频率,即物质波。不仅人们周围的物体呈波动状态,就连文字、声音、图像,以及我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活动也呈现为一种波动状态。而构成人 体的成分大部分是水,地球表面也有 70%多被水覆盖,所以当人们看不见、听不 到、摸不着波动的时候,水却能感受到,并且受到强烈的影响。水结晶也许正是 这些影响的信息记录。比如,当水“看”到“爱与感谢”时,会呈现出几

乎接近完美的结晶,让人们联想到真、善、美本是宇宙存在与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美 好的情感与信念会对世界产生有益的影响。其实人就是一个装满水的瓶子,你的 态度和他人的态度会成为一种“波动”影响到你和他人,乃至世界。我想,如果 每个人都是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赞美和祈福,那么我们这些身体中充满水的人,也 许就像水瓶中的水一样开放出美丽的花朵,那样世界将变成一个美好的人间。这是一部很有科学素养的电影,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有很多很多,它也给我 们指引了方向,我们将顺着这些方向,继续探索下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