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中国古代思想智慧》观后感

《中国古代思想智慧》观后感



第一篇:《中国古代思想智慧》观后感

《中国古代思想智慧》观后感

《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由国家级教学名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讲授。这门课程现有12讲内容,分别是“《周易》经传的智慧”,“儒家德性的智慧”,“道家超越的智慧”,“墨家的思想”,“《孙子兵法》浅讲”,“法家与名家概述”,“《史记》浅讲”,“魏晋玄学之风”,“佛家解脱的智慧”,“宋明理学的境界”,“明清之际思潮”和“中国文化的精神特征”。尤以重彩浓墨,绘声绘色地介绍了先秦诸子——儒、道、墨、兵、法、名家的智慧与情采,依次评介了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先秦子学、魏晋玄学、隋唐佛教、宋明理学、明末清初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总结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该课程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对典型著作、流派与人物的进行了深度地评析,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与价值。

下面我将以“儒家德性的智慧”这讲内容为重点,谈谈我的所学和所想。

经过周公和孔子的改造,《诗》、《书》、《礼》、《易》、《乐》、《春秋》中由于《乐》经不传,《诗》、《书》、《礼》、《易》和《春秋》为中国传统的五经,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教育的本源。五经的精神偏重在人文的实务方面,同时也保留了古代相承的宗教信仰的最高一层,对于天道的敬畏,所以中华的人文精神是人和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相接相处的精神,她是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一种情怀或者一种文化理想。我想这与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的和谐思想非常吻合: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

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的内容是在吸取我国古代思想智慧的基础上整合中外思想的一种升华。

孔子教育我们,我们一定要懂得天赋与人的宝贵精神。他一方面敬畏天道,一方面又发掘了一种改造自然的人文精神。一方面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方面强调我们内在的一种精神——德,孔子把德转化为我们人的内在性的一种道德的自觉,他认为德是天赋予我们人的,是将人区别于禽兽,异于他物的一种内在的本性,这个本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仁德。孔子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也是在强调德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本性。这使我联想到:当今社会,很多人都丢失了德性,更不用说内心的自觉性。那些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挥霍的贪官们,他们在违背法律的同时,更是丢失了人本应有的德性,丢了中华民族的思想。

孔子讲礼、讲义、讲规矩、讲周礼,他的最大的贡献,是把仁爱这样一个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价值系统奠定了下来。而当今社会上,不法商家完全丢失了“信”这个做生意最本质的东西,一个“三聚氰胺”事件使曾经家喻户晓的乳制品企业三鹿集团轰然倒下,几十年来树立的优秀品牌资源瞬间土崩瓦解,双汇

集团收购含有“瘦肉精”的猪肉,此事件不仅让“双汇”的品牌蒙尘,更给集团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正是缺乏诚信的后果。

孔子讲“庶,富,教”。这是说人多了之后,要让他们富起来,富了之后要教育他们,使人民有教养。以人文为本位,以人文为中心,孔子重视爱民,爱人的思想,这与我们现在国家的政策极其相符,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民生问题,心系教育。

郭老师讲到,仁爱的思想,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是忠,就是忠心耿耿,一个是恕,就是宽恕。“忠”与“恕”接近于“仁”。自己要立,自己要达,也要想到让别人立,让别人达。尽己之心,叫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讲的恕的方面。推己之心,将心比心,得到富贵要有其正道。而如今的某些个人和商家,专走不法之道,做出大量损人利己的事情,这完全是与中国古代思想中所讲“得到富贵要有其正道”的思想相违背。这也说明,中国古代的优秀的思想与智慧对于当今的社会活动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该课程系统讲解了经子史部的主要经典《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孙子》、《史记》等的精华。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智慧有了更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大致领略了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其中的人生智慧、人文价值、管理方略、致思取向,至今还放射着光芒,也将永远为后人所流传。

第二篇:武汉大学公开课《中国古代思想智慧》观后感(共)

经过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我终于把武汉大学公开课《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看完了。由此感慨颇多。本课程由国家级教学名师郭齐勇教授讲授。通过收看,我们可以大致领略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郭教授用平易的语言,系统讲解古代经典、诸子百家、儒佛道等学派、思潮与大思想家的智慧与风采。这可以帮助我们洞悉历史,温故知新,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陶冶情操,养育心灵,回到精神的故园。

课程分为分为十二集,分别是:《周易》经传的智慧,儒家德性的智慧,道家超越的智慧,墨家的思想,《孙子兵法》浅讲,法家与名家概览,《史记》浅讲,魏晋玄学之风,佛教解脱的智慧,宋明理学的境界,明清之际思潮,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初步的介绍了我国古代各派文化思想的核心和发展进程,以及教会我们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核心思想,必将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代代相传。

郭老师讲到仁爱的思想,尤其引起我的关注,主要分为两点:一个是忠,就是忠心耿耿,一个是恕,就是宽恕。“忠”与“恕”接近于“仁”。自己要立,自己要达,也要想到让别人立,让别人达。尽己之心,叫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讲的恕的方面。推己之心,将心比心,得到富贵要有其正道。而如今的某些个人和商家,专走不法之道,做出大量损人利己的事情,这完全是与中国古代思想中所讲“得到富贵要有其正道”的思想相违背。这也说明,中国古代的优秀的思想与智慧对于当今的社会活动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能从经典的国学思想中获得正能量,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智慧至今熠熠生辉,我们仍在不断研习的原因。

郭教授对经子史部的主要经典《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孙子》、《史记》等的精华剥丝抽茧,教授与我们。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智慧有了更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大致领略了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其中的人生智慧、人文价值、管理方略、致思取向,至今还放射着光芒,也将永远为后人所流传。

第三篇: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

智慧管理课程论文

金立慧,20103106031

310级林学院旅游管理系3班

2011-11-20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

摘要:中国管理思想历史悠久、内容博大而精深,尽管当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但是其主要内涵皆附着于各种文化流派,散见于诸家学说之中。《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源头,也可以说是中国管理学之源头,对中国古代管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的要算是儒、道、墨、法、兵五家学说,其中儒、道、法三家应用得最为广泛,为大多数领导者所采用,因而也发展得最为成熟。

关键词:东方管理学中国古代管理学儒家道家墨家中国古代管理学的特征

既要谈论中国古代管理智慧,我们必须先分清楚中国古代管理学基本内容和特征,只有先了解这两方面,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的魅力之处。

首先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东方管理学。东方管理学是以东方文化为背景,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以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为比较对象,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为目标,以资源节约、低碳环保、效率最大化、互利多赢、科学发展观为理念或管理手段,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东方文化理想的组织文化软实力,以期塑造和提升企业组织核心竞

「1」争力的,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发展模式的”系列管理方法与理论实践。东方

管理学包括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伊斯兰教的管理思想、印度的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等,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东方管理学中的核心和精髓。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东方管理学中的精髓部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自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历了又《易经》到先秦的百家争鸣,最终确立以“儒”为核心思想的演变过程。管理学在中国古代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但是当时各类学说中所阐述的“治人治国之道”皆附着于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之中。

《易经》是我国管理学的最初源头,时至今日依然对世界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易经》由周文王所著,孔子整理传授,可以说是儒家思想产生的指引者。“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传·系辞上传》),《易经》用最简单的哲学道理来解释复杂的社会与自然现象,揭示了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生相克的发展规律。

在诸子百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应属儒、道、墨、法、兵五家学说,其中儒、道、墨三家自称体系,并为当时的统治者所重视重用,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

「2」占据文化主导地位。

(一)儒家思想

瑞典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这样评价过儒家思想:“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精髓长盛不衰,历经几百年几千年仍为人们所推崇。

儒家的思想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等级观念。儒家认为万物是“尊卑有序”,每个角色具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我认为,这个观点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状况是可以产生不同的含义的,例如在孔子所在的社会时期,他所强调的“尊卑有序”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和行为方式,即应“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在现今社会,我个人认为,“尊卑有序”更倾向于指不同的人位于不同的权力位置上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做出合适的行为,而非指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地位的高低所应遵循的繁文缛节;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时由自身推己及人的过程,也是儒家治世思想的理想实现路径;

3、仁、义、礼、智、信。仁是宽厚爱人,义是正值和敢于牺牲,礼是等级和权威,智是才能,信是诚信,这五项统称为“五常”,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内容;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的思想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统治者奉行“民本”的治国之术,则能长治久安,这与现在管理学中强调的“以人为本”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管理学上的“以人为本”要求上层管理者重视并尽力满足下层员工的合理需求,认真听取他们对具体生产流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

加以改进,积极构建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二)道家思想

道家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发起,与儒家思想是并驾齐驱的两大派别,中国人文都讲究儒道并用,“外儒家而内释老”。道家的思想可大致概括为:

1、道法自然。道家认为自然万物皆从“道”而来,人生当以自然的道为准则,然后才可安宁。同样的,在经世治国方面,道家也要求统治者应该遵循道法自然,不可逆其道而行;

2、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可道,非常道”,“万物自化”而“无为”,“上善若水”而“不争”,在管理学上,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是什么事也不做,任由一个组织去自由发展,老子所提出的“无为”是有前提的,即所有人,上至管理者,下至被管理者,都必须是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在不违逆道德、伦理、法理的情况下,共同的,自发的朝着一种积极的、有益的方向发展,而此时,管理者的过多干预就显得十分多余,甚至会成为正常发展的阻碍;

3、全性保真。道家发展到庄子时,认为一切认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只有“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名誉地位,才能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这一观点,我个人认为更接近于当“无为而治”发展到成熟阶段时整个社会形成的一种氛围,所有人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但对于目前所处于的这个社会发展阶段,这样的境界仍然只是我们的一种未来目标。

(三)墨家思想

墨家由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所创,曾经有一段作为“显学”由墨家子弟在实践中奉行,墨子死后逐渐势微。其主要思想是:

1、兼爱、非攻。墨家主张同等的爱天下人,而不是像儒家的那样分出等级高低,;非攻指的是墨家反对战争,认为战争造成天下人的灾难,而“爱天下人”就理应反对战争;

2、尚贤、尚同。墨家认为用人应该“尚贤”,“选贤任能”,才能治理得当。而“尚贤”应该“髙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否则“爵不高则民不敬,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尚同”指的是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凡遇到“善”与“不善”的,都要“告其上”,上级的是与非,下级都要绝对服从。

3、节用、非乐。墨子提倡平时生活应该节俭,不提倡享乐。墨家创始人墨子与其他学说创始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墨子出生于平民之家,且家境清贫,因为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所以墨子更能体谅和理解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这同时也能在他的学派思想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如“兼爱”、“节用”、“非乐”等。“选贤任能”的管理思想虽然在东西方管理史中都十分常见,但墨子提出的“髙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方能真正发挥贤能的最大才能却并不多见,尤其在当时非常崇尚位高权重者应“两袖清风”才能体现清正廉明的风气下,这样的观点十分新颖,而且,也可以说是后来西方管理学上提出的“权力下放”理论的始祖。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没有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而是散布于各种典籍之中,凝结在各种道理之内。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精深,通过阅读各家学派的著作可以大概总结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一些特征「3」:

1、管理要“以人为本”。“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行幸,魏征》),古人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缺了人,即使是天时地利都占全了也成不了大事。由此可见,“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得民心和识人才。得民心是指顺应民意,赢得民心,得民心必须关爱民众,为民谋利。墨子曾主张统治者应解决老百姓的“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只有为老百姓解决了这些困扰他们的问题,统治者才能够赢得民心。《孙子兵法》中亦提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2、管理者要修身、明德

古代的管理思想十分重视统治者的自身修养,认为这是其胜任领导工作的先决条件,正如我们现在所要求的领导必须“以身作则”。

《礼记·大学》中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管理者的自身修养是包括多方面的,如道德、学识,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道德的修养都是最重要的。古人之所以重视德才兼备、廉洁正直,是因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

至于颠覆者多矣”(《资治通鉴》)。

3、重视使用人才

人才是实行有效领导的关键,孔子曾说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这说明了用人对治国的重要性。用人的关键首先是识人,古人认为,人才不仅仅要有才识超群,而且要品德兼备,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同时,古人也认同人在拥有优点的同时,也不能避免的拥有一些缺点,而聪明的领导者在用人时会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除此以外,用人还要注意一点,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相互之间充分信任,才能够合作,也才能够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4、重视管理中的谋略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十分重视谋略,人们普遍认为“谋”对成败的关系重大。“日之能烛远,势高也;使日在井中,则不能烛十步矣”(《尸子卷上·明堂》),这是说管理者必须深谋远虑、远瞩高瞻,才能够成就大事。

谋略需要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且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更多的信息,进行缜密的筹划,最后将其付诸于行动,除此之外还要有快速的应变能力来解决各类突发状况。

中国古代管理智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尽管这些百家学派所身处的时代对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限制性,但仍不影响我们从中发掘出一些可以传承百年、千年甚至万年的思想精髓。他们的管理思想不仅支撑着东方管理学数千年来的发展,也对西方的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甚至现代西方管理学者都对中国古代管理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学为世界管理学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正如美国管理思想史专家小乔治(C.S.George,Jr)在其《管理思想史》中所说的:“中国人早就以其智慧著名,但对他们的管理思想却很少有人进行研究。可是,《孟子》和《周礼》等古籍却表明中国古人已经历了解组织、计划、指挥和控制的某些原则。”

未来,随着更多的学者进行专业的研究工作,中国古代管理学一定会完整的呈现在世人眼前,进一步推动世界管理学更好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东方管理学 百度百科 百度名片

「2」 《管理学原理》 张正河 陆娟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第55页

「3」 《管理学原理》 张正河 陆娟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第57页 部分借

第四篇: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

智慧管理课程论文

金立慧,201031060313 10级林学院旅游管理系3班 2011-11-20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

摘要:中国管理思想历史悠久、内容博大而精深,尽管当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但是其主要内涵皆附着于各种文化流派,散见于诸家学说之中。《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源头,也可以说是中国管理学之源头,对中国古代管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的要算是儒、道、墨、法、兵五家学说,其中儒、道、法三家应用得最为广泛,为大多数领导者所采用,因而也发展得最为成熟。

关键词:东方管理学 中国古代管理学 儒家 道家 墨家 中国古代管理学的特征

既要谈论中国古代管理智慧,我们必须先分清楚中国古代管理学基本内容和特征,只有先了解这两方面,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的魅力之处。

首先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东方管理学。东方管理学是以东方文化为背景,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以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为比较对象,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为目标,以资源节约、低碳环保、效率最大化、互利多赢、科学发展观为理念或管理手段,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东方文化理想的组织文化软实力,以期塑造和提升企业组织核心竞

「1」争力的,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发展模式的”系列管理方法与理论实践。东方管理学包括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伊斯兰教的管理思想、印度的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等,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东方管理学中的核心和精髓。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东方管理学中的精髓部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自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历了又《易经》到先秦的百家争鸣,最终确立以“儒”为核心思想的演变过程。管理学在中国古代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但是当时各类学说中所阐述的“治人治国之道”皆附着于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之中。

智慧管理课程论文

《易经》是我国管理学的最初源头,时至今日依然对世界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易经》由周文王所著,孔子整理传授,可以说是儒家思想产生的指引者。“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传·系辞上传》),《易经》用最简单的哲学道理来解释复杂的社会与自然现象,揭示了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生相克的发展规律。

在诸子百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应属儒、道、墨、法、兵五家学说,其中儒、道、墨三家自称体系,并为当时的统治者所重视重用,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2」占据文化主导地位。

(一)儒家思想

瑞典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这样评价过儒家思想:“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精髓长盛不衰,历经几百年几千年仍为人们所推崇。

儒家的思想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等级观念。儒家认为万物是“尊卑有序”,每个角色具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我认为,这个观点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状况是可以产生不同的含义的,例如在孔子所在的社会时期,他所强调的“尊卑有序”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和行为方式,即应“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在现今社会,我个人认为,“尊卑有序”更倾向于指不同的人位于不同的权力位置上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做出合适的行为,而非指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地位的高低所应遵循的繁文缛节;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时由自身推己及人的过程,也是儒家治世思想的理想实现路径;

3、仁、义、礼、智、信。仁是宽厚爱人,义是正值和敢于牺牲,礼是等级和权威,智是才能,信是诚信,这五项统称为“五常”,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内容;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的思想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统治者奉行“民本”的治国之术,则能长治久安,这与现在管理学中强调的“以人为本”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管理学上的“以人为本”要求上层管理者重视并尽力满足下层员工的合理需求,认真听取他们对具体生产流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

智慧管理课程论文

加以改进,积极构建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二)道家思想

道家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发起,与儒家思想是并驾齐驱的两大派别,中国人文都讲究儒道并用,“外儒家而内释老”。道家的思想可大致概括为:

1、道法自然。道家认为自然万物皆从“道”而来,人生当以自然的道为准则,然后才可安宁。同样的,在经世治国方面,道家也要求统治者应该遵循道法自然,不可逆其道而行;

2、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可道,非常道”,“万物自化”而“无为”,“上善若水”而“不争”,在管理学上,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是什么事也不做,任由一个组织去自由发展,老子所提出的“无为”是有前提的,即所有人,上至管理者,下至被管理者,都必须是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在不违逆道德、伦理、法理的情况下,共同的,自发的朝着一种积极的、有益的方向发展,而此时,管理者的过多干预就显得十分多余,甚至会成为正常发展的阻碍;

3、全性保真。道家发展到庄子时,认为一切认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只有“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名誉地位,才能达到完美的精神境界。这一观点,我个人认为更接近于当“无为而治”发展到成熟阶段时整个社会形成的一种氛围,所有人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但对于目前所处于的这个社会发展阶段,这样的境界仍然只是我们的一种未来目标。

(三)墨家思想

墨家由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所创,曾经有一段作为“显学”由墨家子弟在实践中奉行,墨子死后逐渐势微。其主要思想是:

1、兼爱、非攻。墨家主张同等的爱天下人,而不是像儒家的那样分出等级高低,;非攻指的是墨家反对战争,认为战争造成天下人的灾难,而“爱天下人”就理应反对战争;

2、尚贤、尚同。墨家认为用人应该“尚贤”,“选贤任能”,才能治理得当。而“尚贤”应该“髙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否则“爵不高则民不敬,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尚同”指的是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凡遇到“善”与“不善”的,都要“告其上”,上级的是与非,下级都要绝对服从。

智慧管理课程论文

3、节用、非乐。墨子提倡平时生活应该节俭,不提倡享乐。墨家创始人墨子与其他学说创始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墨子出生于平民之家,且家境清贫,因为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所以墨子更能体谅和理解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这同时也能在他的学派思想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如“兼爱”、“节用”、“非乐”等。“选贤任能”的管理思想虽然在东西方管理史中都十分常见,但墨子提出的“髙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方能真正发挥贤能的最大才能却并不多见,尤其在当时非常崇尚位高权重者应“两袖清风”才能体现清正廉明的风气下,这样的观点十分新颖,而且,也可以说是后来西方管理学上提出的“权力下放”理论的始祖。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没有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而是散布于各种典籍之中,凝结在各种道理之内。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精深,通过阅读各家学派的著作可以大概总结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一些特征「3」:

1、管理要“以人为本”。“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行幸,魏征》),古人认为在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缺了人,即使是天时地利都占全了也成不了大事。由此可见,“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得民心和识人才。得民心是指顺应民意,赢得民心,得民心必须关爱民众,为民谋利。墨子曾主张统治者应解决老百姓的“三患”,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只有为老百姓解决了这些困扰他们的问题,统治者才能够赢得民心。《孙子兵法》中亦提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2、管理者要修身、明德

古代的管理思想十分重视统治者的自身修养,认为这是其胜任领导工作的先决条件,正如我们现在所要求的领导必须“以身作则”。

《礼记·大学》中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管理者的自身修养是包括多方面的,如道德、学识,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道德的修养都是最重要的。古人之所以重视德才兼备、廉洁正直,是因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

智慧管理课程论文

至于颠覆者多矣”(《资治通鉴》)。

3、重视使用人才

人才是实行有效领导的关键,孔子曾说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这说明了用人对治国的重要性。用人的关键首先是识人,古人认为,人才不仅仅要有才识超群,而且要品德兼备,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同时,古人也认同人在拥有优点的同时,也不能避免的拥有一些缺点,而聪明的领导者在用人时会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除此以外,用人还要注意一点,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有相互之间充分信任,才能够合作,也才能够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4、重视管理中的谋略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十分重视谋略,人们普遍认为“谋”对成败的关系重大。“日之能烛远,势高也;使日在井中,则不能烛十步矣”(《尸子卷上·明堂》),这是说管理者必须深谋远虑、远瞩高瞻,才能够成就大事。

谋略需要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且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更多的信息,进行缜密的筹划,最后将其付诸于行动,除此之外还要有快速的应变能力来解决各类突发状况。

中国古代管理智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尽管这些百家学派所身处的时代对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限制性,但仍不影响我们从中发掘出一些可以传承百年、千年甚至万年的思想精髓。他们的管理思想不仅支撑着东方管理学数千年来的发展,也对西方的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甚至现代西方管理学者都对中国古代管理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学为世界管理学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正如美国管理思想史专家小乔治(C.S.George,Jr)在其《管理思想史》中所说的:“中国人早就以其智慧著名,但对他们的管理思想却很少有人进行研究。可是,《孟子》和《周礼》等古籍却表明中国古人已经历了解组织、计划、指挥和控制的某些原则。”

未来,随着更多的学者进行专业的研究工作,中国古代管理学一定会完整的呈现在世人眼前,进一步推动世界管理学更好发展。

智慧管理课程论文

主要参考文献:

「1」 东方管理学 百度百科 百度名片

「2」 《管理学原理》 张正河 陆娟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第55页 「3」 《管理学原理》 张正河 陆娟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第57页 部分借鉴

第五篇: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城市建设史作业

班级:城市规划08-1

学号:20080871

姓名:殷海涛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以为统治者加强统治服务为中心。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即使如此,两个方向的理论也都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等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在这些城市中,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含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高大宏伟的府邸和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的街坊和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高大厚重的城墙固然有着防御的作用,但是它也圈住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历代城市,宫殿、官衙全都居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左右,且大部分都坐北朝南,显示了统治阶级权利的至高无上。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受着各种“心理暗示”,即使将来有了巨大的权利也很少有敢于反叛的,就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即使有了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它想的也是为如何为朝廷效力,时刻等待着朝廷的招安,即使知道自己被招安很可能是一个骗局,仍然义无反顾。

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在《管子》一书及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则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时,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即使如此,《管子》提出的“城大而人民寡者,器民不足以守城”,同时将士农工商的居住区进行了划分:凡士者近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等。这些都是为了加强统治者权利的至高无上、以及人们对自己地位的观念。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风水理论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抛开它迷信的部分不谈,风水理论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中“自然观”的一面。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藏风得水”都说明了中国城市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对所在环境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基于一种科学的态度,而不是出于“礼”的考虑。历史上“风水”曾经的名字如“勘舆”和“地理”也都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虽然风水理论中也常出现一些象征主义的符号,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这往往是一种朴实自然观的神圣化。虽然风水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但城市的中心建筑仍然是统治阶级,作用大部分也都是保证统治阶级的气运,保证统治的安定。例如秦朝的咸阳就运用了天体的规划思想,但咸阳城的中心枢纽仍然是统治阶级的建筑——咸阳宫,从意识上体现了帝皇的威严。还有

一些建筑的阴阳调和、景山公园的假山等等,这些虽然是为了镇住“邪气”,但主要的还是用来保证统治阶级权利的稳固,保证国泰民安。

如果说《周礼考工记》对中国政治性大城市的规划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的话,那么《管子》和“风水”理论在中小型城市的规划中发挥着更明显的影响力。但这两种规划思想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时反映了这两种思想,其中典型的例子如南京(1949年以前)。可以说,在西方的规划思想传入或者闯入中国之前,这两种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的城市规划,虽然这两种思想在许多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但中心仍然是为统治者服务,为了加强统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