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拉溪镇情简介
一拉溪镇情简介
一拉溪镇位于吉长南线302国道三分之一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域面积357平方公里,最远处2个村之间相距50公里,全镇总人口54228人(2008年数)。
一拉溪镇是永吉县第一产粮大镇,其中玉米面积更大,年产108599吨,水稻产量25601吨,一拉溪镇特色产业较为突出,其中小杂粮生产很有特色,尤其是紫苏生产,在镇域内有苏叶加工厂6家,给农民带来了非常高的效益。2009年,苏叶为全镇农民增收1100万元,苏籽为百姓增收2000万元,是一拉溪镇的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
另外,柞蚕放养也是一拉溪镇特色产业之一,依托地理和区位优势,柞蚕放养在一拉溪镇已经形成了稳定规模,年可放养柞蚕216把,为百姓创收360万元。
2009年,全镇的地区生产总值达24000万元,同比去年增长23.4%,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达到7268元,同比去年增长0.18%,农民人均收入5212元,同比去年增长0.08%。
由于一拉溪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产业特点,将来在长吉一体化运行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一拉溪镇26个行政村的百姓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富裕,对未来充满希望。
百姓手中有钱,各项经济发展就会快速前进,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投资商的目光。现在一拉溪镇共有中小型粮食企业8家,苏产品加工企业6家,萤石矿2家,硅石矿1家,为一拉溪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
第二篇:和溪镇简介
和溪镇简介
和溪镇位居九龙江西溪源头的闽西南结合部,与龙岩、漳平、华安三县(市)毗邻,319国道、漳龙高速公路、龙厦铁路等穿境而过,是农村集市贸易的集散地,边贸历史长达600多年。全镇现有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29万人,辖区面积146.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0.4万亩,耕地面积2.4万亩,属典型亚热带气候,年均温度20摄氏度,年降水量1850毫米,平均海拔460米,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镇连续八届十六年被评为省级文明镇,是“全国文明镇创建工作先进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和溪镇拥有我国现存最小的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乐土亚热带雨林。森林面积仅0.22平方公里,是我国东南沿海唯一的原始植物群落,也是厦门大学生物科学院的科研基地。拥有历史悠久、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窗口之一——慈济行宫,宫内奉祀的保生大帝神像是海峡两岸仅存的两尊宋元时期雕刻的保重大帝金身神像之一,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和溪拥有丰富的优质天然温泉资源,盛产茶叶、花卉、药材(巴戟天、七叶胆)、毛竹等特色产品。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6000亩,茶叶加工厂38家,年创产值4000多万元,现拥有“茶农世家”、“润玉”、“天露”、“溢芳”等注册商标。被称为“南方小人参”之称的名贵药材巴戟天1500亩;七叶胆2500亩,加工厂14家,其产品远销台湾及东南亚地区;花卉1500亩(主要有兰花、杜鹃花、海枣、桂花、茶花、花棕、非洲茉莉等);竹子(毛竹、麻竹、绿竹)2万亩。
第三篇:二OO九年一拉溪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二OO九年一拉溪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我镇环保工作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环保局的业务指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按照县里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我镇环保工作总体目标是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保障资源和能源合理利用开发,使镇内各类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得到基本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创造镇内良好环境,在全年的工作中,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工作完成情况
1、健全环保机构
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此项工作按上级的工作要求,健全了组织机构,此项工作有专人来抓,有专人去管,建档立卷,规范化管理,形成了环境保护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改水工程建设
一拉溪镇是全县较大的一个合并乡镇,人口较多,居民饮水难问题是当前政府的一件大事。居民饮水的水质较差,还达不到国家标准,为了使居民饮水达标,喝上健康水,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为此,镇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经镇里研究决定,对居民饮水进行改造。
为解决居民饮水问题,镇领导对这件事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协调、自筹资金250余万元,对镇内供水站安装自来水净化设 1
备,建一座供水站房屋;为莲安村、小荒村700余户居民安装上了自来水,使居民喝上了健康饮用水,保障居民生活身体健康。从此解决了居民饮水难问题。
二、完成以上几项工作,采取了几下几项措施。
1、镇党委、镇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保护好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为了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镇里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按上级的工作要求,制定工作方案,深入扎实开展环保这项工作。
2、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形式进行宣传。张贴标语20条,发放宣传单1300余份,受教育人数可达3万元余人,通过宣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健全环保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此项工作按上级工作要求,健全了组织机构,此项工作有专人来抓,有专人专管,使此项工作得到了贯彻落实。
三、取得工作成果与社会效益
此项工作在上级的领导下,主管局的业务指导下及自身努力下,全年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通过改水工程建设,解决了居民饮水难问题,使居民喝上了健康水,保障居民生活及身体健康。
在一年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不足
之处,对于环保这项工作,要进一步解决思想,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实现污染总量减排为重点,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目标的贯彻落实,促进全镇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拉溪镇人民政府
二OO九年十二月三日
第四篇:琴溪镇镇情概况
琴溪镇镇情概况
琴溪镇是泾县的“东大门”。它位于泾县城东北9公里处,东距宣城市区约30公里,北与南陵县弋江镇毗邻,东与宣州区杨柳镇接壤,总面积93.12平方公里,漕溪河、汀溪河、青弋江流经镇域,森林覆盖率达38.4%,耕地面积18660亩,辖8个村委会,173个村民组,一个居委会,6357户,18216人。322省道和205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220千伏变电所及35千伏直供线路使镇内电力充足。
琴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汉处士琴高公曾炼丹于此,得道成仙后“控鲤升天”,便有了琴高峰这一山名。紧邻琴高峰的溪水也就被称为琴溪了。琴高公炼丹时,将药渣倒入溪水中,羽化成“长不盈寸、龙鳍果腹”的琴鱼,因而“琴鱼”便具有与之俱来的灵气,其体不盈寸,龙头凤尾,经精心焙制后,干品色泽金黄,经开水冲泡后栩栩如生,是上等佐茶精品,宋代以来被列为贡品。之后,李白、梅尧臣、欧阳修、陆游、袁枚等历朝历代文人骚客纷纷作诗赞誉,使琴高山成为小有名气的“江南诗山”。境内的赤滩古镇建于宋代,繁盛于明清,也享誉江南。
琴溪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琴溪镇境内山峦起伏,溪漳纵横,碧水潺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态环境雅致清新。赤滩古镇是AAA风景区,素颜的老街原汁原味,明清古韵犹存。电视剧《税务局长》、《依然的心》、《一个女人的史诗》等多部电视剧在此选景拍摄。岩龙禅寺、民俗文化陈列馆、佛舍利艺术馆、中国文房四宝文化园泾县馆等景点,散发着浓郁民俗风情和文化魅力。江南大草原、皖南第一漂等项目,与赤滩古镇民俗风情游相得益彰,是放松心情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琴高山独峰突兀,壁立千丈,势如雄狮,其摩岩石刻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游人。“旵山夕照”是昔日的“泾川八景”之一,有道教庙宇龙澍宫、古宣州窑址、窑峰水库及“阴风洞”、“老虎洞”天然溶洞,目前正在开发中。境内还有“码头三圣殿”、“宣州古窑址”等数个各具特色景观,更有五星级“银海山庄农家乐”的无穷乐趣,是游客不可多得休闲、度假、旅游、避暑的首选之地,也是众多旅游投资开发地投资宝地。
琴溪物华天宝,地腴物丰。全镇有林面积5.7万亩,盛产烟叶、优质稻米、吊瓜、蔬菜,拥有琴鱼、赤滩传统糕点、双坑特色锅巴等特产,已形成畜牧水产养殖等五大形成产业群。境内煤炭、黄沙、耐火土、陶土、石灰石、大理石、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充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加快琉璃瓦制造业、新型建筑材料制造业等资源深加工型企业发展,完成由资源开采型企业向资源深加工企业转化。现今资源深加工型企业市场优势充分显现,资源效益已充分发挥,开发潜力巨大。
琴溪是投资兴业的首选地。322省道、205国道及即将建设的322省道宣泾快速通道穿镇过境,青弋江、东干渠、漕溪河、汀溪河贯穿境内,交通便利。泾县经济开发区延伸到镇内,与琴溪工业集中区连体,电力充足,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黄金地带,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琴溪镇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县《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泾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文件精神,坚持“工业强镇,两翼富民”发展战略,以建设“实力琴溪、魅力琴溪、和谐琴溪”为目标,立足资源等优势,以高效的服务和良好的“亲商、安商、富商”环境招商引资。目前,全镇拥有陶瓷、造纸、铸造、木材加工等特色工业企业52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6家。全镇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创建、维护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和文体事业等工作有力推进,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热忱欢迎投资者到琴溪投资兴业。
第五篇:转载:炮台镇镇情简介
炮台镇镇情简介
一、炮台镇发展简历
炮台镇内85年撤乡换镇,1992年被列入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镇”,在全国十六大代表、全国劳模党委书记姜云胜同志的带领下,按照“规划抓框架、建设抓亮点”的方针,真抓实干,在短时间内使炮台镇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乡镇。
1992年六月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大连炮台经济开发区”。1995年批准成立“大连炮台台商投资区”,1996年被省批准为“综合改革试点镇”,1999年炮台镇巧邓屯乡合一。2002年批准成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4年被批准为1887个“全国重点镇”之一。
二、行政隶属和区域位置
辽宁省大连市炮台镇位于中国辽东半岛东南端.位于两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一区(金州区)交汇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9度29分,东经121度47分,东邻普兰店市,西接复州湾镇,南距大连48公里,北离瓦房店市32公里。镇内交通十分方便,沈大高速公路,哈大公路,瓦湾公路、瓦五铁路纵贯整个炮台镇.并设有海湾北和炮台两个高速公路出口、炮台火车站和松木岛港口均设在镇内。全镇有19条主干道,长196公里,柏油路面340万平方米。有两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即炮台出口和海湾北出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三、人口、面积等自然状况:
炮台镇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3℃,年降水量580—750毫米,年无霜期185天,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
辖区总面积为248平方公里。镇内有27个行政村、一个居民委,共有常住人口1.75万户,总人口5万人,劳动力2.4万人,外来人口15.7万人。耕地面积10.8亩,其中大棚占地1.2万亩,退耕还林面积3万亩,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7万亩,现有苗圃1500亩,新品种繁育基地300亩,现有各类果树80万株。全镇森林覆盖率38%,全镇拥有企业462家,其中外资企业54家。内资企业408家,各类工商户780户,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万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 40%。截至2004年底,全镇实现礼会总产值52亿元。
四、现状与规划情况
(一)现状、镇区居住用地四地面积160万平方米,住宅小区5个600户;为2一3层,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房屋开发l个,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为4层,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可存纳500户。
2、工业布局、数目、占地面积、产业性质等
我镇工业门类齐全,以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建材、服装、制药为主导业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外资企业54家,内资企业408家,占地面积合计为304万平方米。
3、公共建筑、科、教、文、幼、商贸设施建设:
我镇有一所高中,2所中学,28所小学,2所幼儿同。2所医院,一所敬老院和一所托养中心,5大专业市场。一个商贸中心区,两条
商山街,商贸设施齐全。
4、仓储片地面积、性质等
仓储主要有:l个粮库,煤厂若干,果品公司等,占地120000平方米。
5、海洋资源
炮台镇海岸线长35.8公里,有海域面积537,00亩,虾圈面积1.6万亩,滩涂面积51共有育苗池6万立方水体,本辖区自然条件、水质好,适宜水产品的养殖,而且味道鲜美。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有虾类、贝类、鱼类、海参等,现已成为辽宁省级现代渔业园区(8万平方公里)。
炮台镇总体规划由大连规划设计院负责编制,近期至2010年,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基本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远期至2020年,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除黑大线、沈大高速外,全镇还有19条主干道,长196公里,路面340万平方米,总投资14000万元,申复线、邓屯中心、三松线已安装路灯355盏,镇中心路牙石长4公里,铺方砖2万平方米,道路两侧全部栽植柳树和杨树,并配置鲜花和草砰10000平方米。拟建3个公园,占地300万平万米,已建成翠亨山庄,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在建的双宝山公园,占地80万平方米,全镇有广场10个,雕塑36个。
镇内有马炉变电所和温屯变电所2座,总容量4.23万KVA。有电信局l个,总装机容量20000门,电话普及率80%以上,有线电视普及率80%,镇区电力、电讯为地下管网。
燃气普及率90%以上,以家挺液化汽罐为主要运行万式,供暖采用土炉和小锅炉,分散供暖,有集中供热的供暖公司设备装置。镇内有自来水水厂3座,镇区自来水普及率100%。所建西水东调工程流程30公里,投资1800万元,可以满足镇内用水需要。为了建一方市场,活一方经济,2000年政府新建一座面积达5600平方米的腾飞大市场,投资600万元,建炮台宾馆,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近几年炮台镇基础设施投资达2.61亿元。
2005年炮台镇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到2008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围绕三线(黑大线、申复线、沿海线)、三区(炮台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园区、海洋渔业科技园区),加大六城(化工城、工业城、招商城、综合开发城、电子城、商贸城)建设,将炮台镇做好、做大、做强。
炮台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大踏步前进,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几年连续被评为“国家卫生镇”、“辽宁省文明乡镇标兵”、“大连市文明乡镇标兵”、“省级安全文明镇”“大连市花园式建设单位”、“优胜单位”镇党委每年均被国家、省、市评为“先进党委”。2002年胡锦涛总书记到炮台视察时,鼓励炮台镇要“与时俱进,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2004年,炮台镇列入“全国小城镇建设重镇”,这些为炮台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建设机遇,炮台是宝
地,投资必发财。
大连市瓦房店市炮台镇
炮台镇位于瓦房店市最南端,东与普兰店市接壤,南与大连金州区隔海相望。全镇总面积248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1.8万户,总人口5万人。截止2001年底,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46亿元,镇级财政收入3680万元,人均收入4197元。
炮台镇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得到了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胡锦涛副主席今年6月13日来炮台视察时,给予高度评价:“"你们炮台镇是走在时代前列的”“。镇党委书记姜云胜先后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勤政说法好公仆”“、”“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尉建行的亲切接见,中央老领导宋平、张全景、陈慕华曾来炮台镇视察,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省长***、辽宁省委书记、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市长李永金多次来炮台视察指导。镇党委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辽宁省先进党委”“、”“大连市先进党委”“,全镇共获得”“国家级卫生镇”“、”“辽宁省文明乡镇标兵”“、”“辽宁省文明小城镇”"等一百多项荣誉。2002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城市试点镇和国家建设部联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