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大全
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新年初始,你们不辞辛劳来到XX,就我县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进行考评,请允许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你们的到来表示欢迎。考评是一项通过总结成绩、查找不足,进而促进工作的有效制度,作为考评对象,我们将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此次考评,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代表XX县
委、县人民政府就我县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一、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2005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攻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年来,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克服了自然灾害、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保持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丽江市2005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
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8369万元,比上年增16。其中,第一产业收入24212.11万元,增长12;第二产业收入16426.19万元,增长19;第三产业收入7730.7万元,增长22;农业总产值38492万元,增长17.9,粮食总产量60796吨,比去年增加396吨,增长0.66,农民人均纯收入1525元,比去年增125元,增长8.9;解决了3800人的温饱问题。全年财政支农资金3975万元,比上年增18.1,其中上级下达1942万元,县财政安排2033万元,比上年增长21.4。
(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1、农村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为改变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过大,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增收缓慢的局面。县委、政府始终坚持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原则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大力发展农业加工、服务业和特色种、养业。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县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年大小牲畜存栏36.53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5343万元,增长21.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9.86;特色经济作物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粮经比例达70:30;水产养殖业异军突起,养殖基地达17846亩;农业加工、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收入达7730.7万元,农村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例为50:34:16;
2、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005年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化农业发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效益驱动、因地制宜”的要求,以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立足发挥资源优势,紧紧依靠丽江、攀枝花经济圈的幅射带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我县农业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原料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日益繁荣,农村专业协会不断涌现,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增强,“公司 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2005年,我县共新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5户,即:永丰竹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丽江绿野生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远光薯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华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亨达畜禽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共有农业协会14家,如通达果蔬协会、XX芒果专业技术协会、文乐松竹果蔬协会等。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我县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2005年,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6.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63万亩,经济作物8.97万元;特色经济作物中,发展冬早瓜菜18480亩,实现产值2889万元,比上年增271万元;种植亚麻4380亩,收购麻条1581吨,实现产值195.7万元,亩产值597元;种植大白萝卜4313.1亩,实现产值288.22万元,亩产值668元;种植烤烟6587亩,生产烟叶15269.8担,实现产值691.4万元,农民收入714.4万元,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户达74户;种植鲜玉米6028亩,冬早豆类8030亩,冬油菜7020亩,冬早洋芋3120亩,其它经济作物31749亩;另外,新发展优质芒果4800亩,嫁接改良3860亩,全县芒果面积达3.52万亩,产量5026吨,实现产值780万元,新发展茶叶780亩,全县茶叶面积达10612亩,实现产值396万元;新发展竹子8900亩,实现产值400余万元,全县竹子面积达3万亩;全年生猪存栏16万头、牛存栏5.1万
头,羊存栏12.9万只,禽存栏68万只,实现产值6980万元。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1、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全县累计投工1733961个,累计完成投资595万元,修复水毁工程130件,加高加固堤防1.7公里,清理河道2公里,加固水库5座,渠道清淤完成816件,新
增灌溉面积1800亩,改造中低产田1486亩;认真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县33座水库运行情况良好,确保了安全渡汛,全年安全蓄水6231万立方;全面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共完成2296户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9574人的饮水困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2、农村电源、电网建设步伐加快。新增电源四项,完成了普鮓电站、鲤鱼河一级站、鲤鱼河二级站及出水河一级站二期工程建设,新增水电装机32600千瓦,全县全年发电量达22629万度,供电量46339万度;新建电网108.5千米,解决无电人口通电649户,1413人。
3、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扎实推进。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田水利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认真实施并完成了河东水库南灌沟三面光水利工程5000米,田间机耕路工程2512米,田间排灌沟工程4374米,水池8个1300立方米,饮水管道2400米,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做好了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目前,已上报的项目有4项。
4、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不断加强。围绕促进全县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开展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积极发动义务植树,认真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全年完成人工造林5000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4000亩,截止2005年已累计完成73.92万亩公益林建设任务,森林覆盖率达44。
5、农村能源建设卓有成效。认真实施并全面完成了3003口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任务,全县增加沼气池4623口,完成投资1155万元,目前,全县的沼气池总量达15357口,同比增长43,沼气户1.5万多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7。同时,以沼气为纽带的“919”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森林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实现了生态、能源、经济的多赢。
(四)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
2005年,我县扶贫工作紧紧围绕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调整思路、突出重点,全面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完成6个重点村、3个省级温饱村、4个市级温饱村、50户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设施中我县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在搞好扶贫“三项”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于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发展意识、科技意识做了大量工作,全年在贫困山区发展科技示范样板1354亩,引进优质黑山羊24只,完成科技培训8600人次;积极做好小额信贷工作,切实加强了信用贷款的清收力度,截止2005年12月累计收回本金266.1万元,回收率达81;认真开展社会帮扶,全县9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累计为挂钩点投入帮扶资金25.8万元,援助物资27万元,协调引进资金修建学校5所,引进实用技术2项,发动干部职工捐资为10户危房户解决了住房困难,全县1634名党员干部与1750户贫困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全年为农户提供的资金和物资援助达59.6万元;深入开展“一对一”捐资助学活动,全年累计接收到190家单位和部门5224名干部职工的捐款101.9万元,结对帮扶贫困学生4913人。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工作,切实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强化职业培训,组织人才交流会,制定县内企业、建筑工地用工保护政策等措施,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拓宽渠道,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输出。2005年我县完成劳动力输出和转移3.01万人,其中劳务输出283人,中长期劳动力转移17687人,短期转移(6个月内)12130人,农民外出劳务收入4160万元,占总收入的8.6,比去年增长23。
与此同时,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科技兴农”战略成效明显,动物免疫标识制度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社会稳定。总之,2005年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提质增效成绩显著、农民获得实惠最多的一年。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仍须继续保持,创新思路,加快发展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二、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弘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精神,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己任,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励精图治、倾心发展,务求今年再上新台阶。
(二)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200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继续加强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实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打牢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面提高农业安全生产能力;认真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搞好森林防火和林政资源管理,规范木材经营市场,严厉打击各项林业犯罪活动,积极争取并实施好以沼气池建设和农村电源、电网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推进“919”生态家园富民工程,“112”科技示范工程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继续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发展农业二、三产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加快高产、高效基地建设,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完善生产经营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认真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认真实施扶贫“三项”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创新扶贫机制,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贫困山区群众脱贫步伐;切实搞好社会帮扶,着力解决好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和学生就学。
(五)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输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六)搞好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七)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护农村稳定。
第二篇:农业农村工作汇报
胡家营镇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落实
情 况 汇 报
2月20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我镇及时在全镇范围内对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为目标,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确定了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迅速贯彻传达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一是2月23日我镇召开党委会,由党委书记、镇长肖尤利同志传达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并根据我镇实际情况作了具体安排。根据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目标,确定了我镇的工作思路、奋斗目标及工作措施。二是2月27日召开了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经委主任、镇直单位负责人会议,对市县会议精神予以传达,并对我镇的农业农村工作做了安排和部署,要求以上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二、明确了我镇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思路
(一)2009年工作奋斗目标 2009年主要目标是,农业总产值达到2884万元,同比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年增300元。最终实现全镇农业农村工作质量和效益大提高,集镇、新农村建设水平大提高,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大提高,将胡家营建设成郧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的特色门户镇。
(二)农业农村工作重点
2009年我镇的农业农村工作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一主四化”方针和“三个依托、三个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确保稳定为主线,突出实施“生态立镇、项目兴镇、产业强镇、开放活镇”战略,培育壮大桑蚕、木瓜、中药材等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加快我镇土地沟村的桑沙保健枕等系列产品的品牌入市;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具体措施如下:
以产业为纽带,谋划我镇的农业农村发展。要立足实际着力抓好“桑蚕、木瓜、药材、牲畜”四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稳定桑蚕、木瓜、药材种植面积,力争做到稳中有增。突出完善设施、科学管理和扩大规模三个重点,一方面要对现有基地进行改造,完善产业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扩大木瓜、桑蚕、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和家禽牲畜的养殖规模,推进品种改良,加强疫病防控,推进科学管理,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
突出培养新型农民,不断强化农民培训,进一步发展打工经济。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兴办特色产业的能力。要完善机制,认真解决好多元化的资金投入、培训与就业对接、就业与权益保障落实等重大问题;依托市场,规范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加快农民劳务经济的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2009年,政府将加强信息引导,规范劳务合同,增强维权服务。同时,大力鼓励打工能人回镇创业,不断
形成农村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高度关注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严格执行五项制度,认真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活动,强化检查督办和专项审计,规范“一事一议”筹资酬劳申报审批程序,用足、用活“一事一议”筹资酬劳政策,健全并完善农民负担和惠农政策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致力培育全镇的品牌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采取多项措施,扶持和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今年要在做大蚕沙保健枕时,力争有新突破。同时,紧紧围绕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保证原有合叶桑蚕专业合作社、桑蚕协会、互助资金合作社的正常运行外、继续鼓励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农产品营销协会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济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
突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争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过硬的政策措施,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用足、用活、用好政策,争取更多的项目,为亮点工程提供资金支撑。一是要积极争取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和小农水建设项目。二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要积极争取生态农业、荒山造林、“一池三改”沼气、生态能源等重点工程项目。三是要突出抓好农村通村公路建设和农村寄宿制中学改扩建工程。四是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启动农村新型社会养老工作,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五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办好农民学校,实现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完成村级全民健身场地建设等。六是积极争取扶贫重点村和新农村建设师范村项目。
总之,干事业关键在人,而好的精神状态、明晰的工作思路、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的干部队伍、良好的组织纪律、规范的公务行为、高效的行政效能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必备要素。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今年的改革、发展、稳定等工作一定能再上新的台阶。
做好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保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国60年献礼!
胡家营镇人民政府
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第三篇:关于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汇报
关于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全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落实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力推动产业、生态、组织、文化、人才振兴,使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稳步发展势头。
一、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在产业兴旺方面,新建成高标准农田4.5万亩、硒砂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3万亩,巩固提升永久性蔬菜基地5个8600亩、农业部蔬菜标准园3个、供港蔬菜基地8300亩。牛一、兴垦万头标准化奶牛场完成年内建设任务,在贫困地区打造牛、羊养殖示范村6个。成功举办第二届枸杞产业博览会,提升新水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枸杞加工城示范功能,支持全通、玺赞、天仁等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创建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自治区三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县电商产业园等建成运营,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服务体系功能日趋完善。在生态宜居方面,全县新硬化道路xx.7公里,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58公里,新水路被评为20xx全区“最美农村路”。铺设农村人饮管道1128.65公里,重点解决余丁乡等8个乡镇8966户3138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人工造林1.05万亩。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在地下水Ⅲ类,积极创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县,已铺设污水管网26公里,改造新建污水处理站14座。2个特色小城镇、4个美丽小城镇、9个美丽村庄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完成危房改造2082户,农村厕所改造1768户,组建城乡环境清扫保洁公司,对乡村环境卫生和垃圾定期清扫。搬迁关停恒泰元养殖场,全县67家规模养殖场已建成治污配套设施61户,新设立残膜回收点2个,促成宁夏祥鑫隆工贸有限公司建成造粒生产线1条、农膜生产线2条。农村义务教育“改薄”工程进展顺利。扎实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全面落实14类5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20.68万人。在乡风文明方面,推荐全国、区、市道德模范42人,举办第四届“最美杞乡人”颁奖典礼,开展书法等非遗项目进校园,枸杞膏制作技艺等3项技艺荣获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全县32个川区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配送活动器材和阅览桌椅,开展广场文艺演出22场,评选表彰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移风易俗示范户、脱贫攻坚示范户、优秀红白理事会等共1xx户。在治理有效方面,深入实施“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培育致富带头人551名、村级后备力量402名,对33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部按照“一村一策”进行整顿。认真做好第三轮驻村工作队选派工作,选派驻村第一书记41名、驻村工作队员82名。12个乡镇131个村在民主决策议事上全面推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矛盾纠纷滚动排查机制,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调解各类纠纷898件,调解成功854件,涌现出“宁安镇老康论理”等3种“枫桥经验”工作亮点。指派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00余件,打造太阳梁隆原村等4个法律进乡村示范点。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案件,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在生活富裕方面,土地入股面积达3.2万亩,指导土地规范流转16万亩,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试点工作在恩和镇展开,全县25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项目通过自治区评审通过,水资源确权登记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完成,顺利通过自治区水利厅验收。扶贫贷已覆盖建档立卡户的89.7%,全区排名第一。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动态核对机制,实现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521人,不断提高农民增收。
二、存在问题
一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瓶颈制约仍较突出。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支撑仍不到位,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仍然不高,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产品质量和档次有待提高,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够强。二是农村土地“两权”抵押机制不够完善。由于土地“两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相关政策和银行贷款政策出入较大,导致各签约银行放贷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村改厕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全县农村改厕相关建设项目缺乏有效整合,没有实现与污水管网铺设、污水处理站建设等统筹推进,改厕模式确定迟缓、市县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导致改厕工作进展缓慢。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完成深松整地2万亩、秸秆还田8万亩,力争完成20xx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40%。加快禹尧等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创建,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全面完成兴垦、牛一万头奶牛养殖场建设任务,力争年底存栏进口奶牛1.1万头以上。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恢复生猪产业良性发展局面。进一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延伸拓展产业链、价值链,建立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引领产业融合发展。全年新培育区级示范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3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
(二)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全面建成徐套、太阳梁、喊叫水万头肉牛养殖场,落实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收。加快贫困地区畜禽补栏,力争年内肉牛肉羊存栏量分别达到1万头、16万只。新培育特色产业示范村2
个、扶贫龙头企业1家、扶贫产业合作社5家。积极探索建立“六个十”改革模式,集中力量抓建一批“三变”改革试点村和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区,力促“空壳村”全部消除,全县4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益稳定在5万元以上,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三)狠抓人居环境整治,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按时完成目标任务。深入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推广新型可降解农膜,实施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及生物有机肥项目落地,确保20xx年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畜禽粪污处理资源化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
(四)大力推进“三治”融合,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作用,在遏制“高价彩礼”和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陋习上见明显成效。广泛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等活动,宣传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整治惠农补贴、农村“三资”管理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强农村法治建设,逐步提高农民法治素养。
(五)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上台阶。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抓学习、强培训,让主题教育氛围浓起来、热起来;坚持抓基层、打基础,让基层组织活起来、强起来;坚持树导向、抓关键,将优秀干部选出来、管起来,从严抓好干部的思想、纪律、作风教育,抓实“三大三强”行动及“两个带头人”工程,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第四篇:农业和农村工作汇报[推荐]
当前,正值我们全面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之际,马书记一行在百忙之中来我市检查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省上领导对我市“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下面,就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作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我市农村有3镇,17个村,112个村民小组,2.0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4,耕地面积4.77万亩,农村有灌溉机井90眼,支斗渠179公里,各种农用机械3990台。近年来,我们围绕提前十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大力发展精品、珍品和旅游观光“两品一游”城郊型特色农业,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20xx年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5.73亿元,同比增长19.6;农业总产值1.78亿元,同比增长29.9;完成农业增加值1亿元,同比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4407元,同比净增608元,增幅16%,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排在了全省首位。今年计划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6.2亿元,增长8.9,农业总产值1.9亿元,增长7,农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增长13.5。
二、近年来农业和农村工作成效
(一)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围绕培育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通过信息引导、技术服务、联系订单、宣传促销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大力发展精品、珍品农业。现已形成优质洋葱、精细蔬菜、特色制种、优质西甜瓜、优良畜禽等精品产业和特色产品。20xx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7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9974亩,经济作物面积37722亩,“双千元田”达到3.2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7。培育万元院1990户,万元田、万元园、万元室377亩。二是发展壮大洋葱支柱产业。20xx年,完成洋葱播种面积10800亩,产量8.1万吨,农民人均从洋葱产业中获纯收入1500元。20xx年完成播种面积2.1万亩,农民人均从洋葱产业中获纯收入2030元,今年完成洋葱播种面积2.3万亩,比去年增加2100亩。三是积极推进精细蔬菜产业。全市现有日光温室2163座,每年生产反季节蔬菜730万公斤,同时大田蔬菜的面积和质量逐年提高,花卉、蔬菜等特色制种的效益稳步提升。四是着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建成了种畜繁育基地、蓝孔雀养殖场、友谊特禽养殖场等一批特色养殖企业,大力实施牛羊品种改良工程,目前,规模养殖户达到1338户,建成养殖小区8个,全市畜禽存栏总量达到14.17万头(只),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的亮点。五是依托酒钢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建成了高科技种植园、养殖园和葡萄园,有力地提升了我市农业发展的水平。六是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市上成立了农产品促销协调领导小组,各镇分别成立了经济工作办公室和农产品运销公司,同时成立了由镇经委、村干部、农技部门和个体运销大户牵头的专业协会,全市共有洋葱、土豆、精细蔬菜、林木种苗等专业协会40多个。同时在洋葱和玉米种子销售、发运季节,成立协调调运办公室,积极与铁路部门协调车皮,确保了洋葱等农产品的及时发运。七是切实加强科技服务。三年来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100名,培训农民2.6万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推行了干部“双下乡”服务体制改革,抽调122名行政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抓点服务,并开通了农技服务热线,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服务。积极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三年来共引进新品种62个,推广经济效益显著的33个,面积9.4万亩。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起了文殊高科技示范园、蓝孔雀养殖园、种畜繁育基地、长城葡萄基地等科技示范园区。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成立了嘉峪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同时制定了食用菌、蔬菜、畜禽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14项,并在生产和管理中推行,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了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将非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着力突破。一是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业。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发展以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主的观光旅游业,先后建成了峪泉餐饮一条街、河口度假村、横沟度假村、石桥桥苑、石关峡文化旅游景区、新城草湖生态旅游景区等一大批项目,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二是做大做强乡镇企业。深化企业改革,加强技术改造,炭黑、水泥、采沙等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xx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95亿元,实现利税1.12亿元。三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第五篇:农业农村工作汇报
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汇报
根据会议安排,现我就XXX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汇报以下两个方面,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今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优化结构促转型、统筹城乡快发展、创先争优上水平”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乡“346”工作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想在先、干在前、落在实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突出产业开发这条主线,组织全乡广大干部群众,扎实开展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业农村工作开展情况
(一)优化思路,产业开发成效显著。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抢抓春耕生产的大好时机,以“四个千亩示范点、一个养殖小区、一个产业协会、两个育苗基地”建设为切入点,狠抓草畜、药材、核桃、劳务四大产业。建成峡滩千亩地膜川芎示范点,种植地膜川芎1060亩,带动全乡种植地膜川芎2000亩,药材种植达13600亩;建成峡滩千亩核桃示范点,栽植核桃苗木2.2万余株,落实果带整修、放苗、浇水等田间管理措施,通过抽样调查,保苗率、成活率均为100%;建成千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示范点,完成覆膜3500亩;建成千亩脱毒种薯繁育示范点,完成优质种薯种植1080亩;养殖小区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修建牛棚6座,情、林情的实际,因地制宜,坚持走一村一策、一组一策、一山一策,涉及5个村,8个社,31个小班,405户农户,确权到户林地4038.3亩,占集体林权面积的100%,其中家庭承包经营1821.5亩,改前流转大户承包2216.8亩,发放林权证398户。坚持“统一制作封面、统一要求填表、统一比例勾图、统一榜示样式、统一记录格式”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各类档案资料。同时,组织广大干部群众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荒山造林378亩,退耕还林地补植1312亩。
(四)严格标准,五村联创、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进展良好。一是五村联创活动有序开展。结合乡情实际,将东街、西街、峡滩三村列为今年开展五村联创活动重点村,分村制定了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建成了东街养殖小区、西街育苗基地、千亩双垄沟播玉米示范点、千亩核桃示范点、千亩地膜川芎示范点,每个村都培育形成了一个支柱产业;全力实施小城镇改造工程,巩固峡滩、西街整村推进项目成果,实施危改60户,修建沼气池175座,修建卫生厕所64座,通村道路硬化达到100%,东街巷道硬化将达到100%,计生率达到95%以上,新农保、新农合参爆率和参合率达到98%以上,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党建综合示范村创建活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二是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扎实开展。以改善出入口形象“三大工程”为突破口,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小城镇改造提升工程完成街道水渠衬砌600米,更换道牙1000米,进一步优化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下一步,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抓进度,促提升。切实抓好小城镇改造提升、旧村改造工程及沼气池、卫生厕所等项目,特别是在精细化上下工夫,确保按期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二是抓重点,促发展。主要是按照我们制定的方案,抓好“五村联创”活动,使每个村都动起来,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全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三是抓管理,促增收。主要是抓好四个千亩示范点等为主的产业田间管理,确保产业增效、群众增收。四是抓创先,促争优。主要是以党委班子建设带动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更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活力,拓宽实践的平台,更好服务群众。五是抓维稳,促和谐。主要是抓好矛盾纠纷排查、信访案件调处、重点人群监管和民族宗教管理等工作,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有效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