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组工干部 我以你为荣
组工干部 我以你为荣
(聂珊珊)当清晨的曙光照耀在册亨大地上
当傍晚的霞光播撒在者楼河面上(孙廷亭)当春天的缤纷烂漫在田野中
当秋天的妩媚萦绕在山谷间(许文文)当太阳张开笑脸的时候
当月亮睁开眼睛的时候
(黄河)在一个叫做“党员之家”的地方(黄国斌)在一个叫做“干部之家”的地方(聂珊珊)在一个叫做“人才之家”的地方(合)在一个叫做“组织部”的地方(孙廷亭)有一支年轻的队伍
有一股强大的力量
正在用汗水浇灌新的业绩
正在用心血抒写新的篇章
(聂珊珊)春去秋来
多少个夜晚
当家庭的温馨汇聚成海洋的时候 这里依旧灯火明亮
这明亮的灯火
见证着一个个伏案的身影
陪伴着一双双通红的眼睛
(许文文)寒来暑往
多少个假期
当亲人的埋怨泛滥成洪流的时候 这里依然大门敞开
这敞开的大门
注视着一个个匆忙的脚步
记录着一个个紧张的节奏
(黄国斌)万众瞩目的台前
听不到他们雷动的掌声
默默无闻的幕后
只看到他们忙碌的样子
他们就是
组工干部
(合)组工干部
我以你为荣
组工干部
我为你骄傲
组工干部
我为你自豪
(黄河)曾记否
干部选拔任用中
一批群众公认、能力突出的干部走上了新的岗位(聂珊珊)曾记否
人才培训中
一批渴望成长、追求进步的人才得到了历炼
(孙廷亭)曾记否
学习教育活动中
一批情系群众、为民谋利的党员干部走在了最前沿
(黄国斌)曾记否
基层党建中
一批软弱涣散、贫穷落后的后进村实现了升级晋档(许文文)曾记否
党员队伍建设中
一批对党忠诚、为党献身的积极分子投进了党的怀抱(黄河)曾记否
目标责任考核中
一批发展缓慢、成绩不佳的单位看到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
(聂珊珊)可曾记得
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两个满意度”逐年攀升(黄河)可曾记得
我们的村级自治五事工作法在全州全面推广
(许文文)可曾记得
我们的羊场村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黄国斌)可曾记得
我们率先在全国首创了“跨省区域联合党组织”(孙廷亭)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争创一流
追求卓越
无论世事变迁
这是我们永恒的目标
(许文文)坐下来能写
站起来能讲
走出去能干
不管沧海桑田
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黄国斌)对已清正
对人公正
对内严格
对外平等
(合)无论雪雨风霜
这是我们不变的诺言
(聂珊珊)抵得住诱惑
守得住清贫
耐得住寂寞
(合)不管苦辣酸甜
这是我们坚守的家园
(孙廷亭)坚守党性、服务群众
因为有一种责任,叫做信念
(许文文)甘为人梯、无私奉献
因为有一种付出,叫做无悔
(黄河)脚踏实地、求真务实
因为有一种精神,叫做勤勉
(黄国斌)旧的日历已经收起
新的目标就在前方
我们坚信
(聂珊珊)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孙廷亭)在全州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许文文)在全体组工干部的不懈努力下(合)我们组工干部凭借自己的双手
以“三实三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定能够实现贵州中国梦
册亨中国梦
我的梦
第二篇:母校 我以你为荣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母校
我以你为荣!谈起湖北口中学,我倍感亲切,这里是我的母校,这里有我最敬爱的恩师,有我初中的回忆。有谁想到,今天身为人师的我,曾经是多么的胆小怯懦,还记得在湖北口中学上初中时,我和在座的部分同学一样,沉默寡言,丢在人群中毫不起眼。上初一时,轮到我做值日,我都不敢站上讲台去擦黑板。儿时的我,一度认为书上说的丑小鸭就是我的写照。谁能想到,曾经那样一个我,如今能站在三尺讲台上,侃侃而谈,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滔滔不绝。我有如此大的变化,都得益于我的母校湖北口中学。那时,每逢周一,就和现在一样,我们会在国旗下高声宣誓:今天,我以湖北口中学为荣,明天,湖北口中学以我为荣。从那时起,我就谨记这句话。如今,在母校的精心培养下,我终有所成,成为一名光荣的湖北口中学教师。
至今,我来湖北口中学将近三年,回顾三年前,我初入湖北口中学时,对初中的教学一无所知,对初中学生的管理,更是一头雾水。即便,我如此缺乏经验,学校依然给予我信任,让我担任七(3)班的班主任。因为经验不足,班级管理上经常会遇到瓶颈,每当我一筹莫展时,我们的年级组长陈校长总能及时传授我班级管理的诀窍。教学上,也总是会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数学组的鄢主任,罗老师总能不厌其烦的给我讲解,教我如何有效的驾驭初中数学课堂。三年了,当初的七(3)班已变成今日的九(3)班,三年来,在湖北口中学,我收获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三年,是我人生成长历程中的一次蜕变。今天,我之所以能鼓起勇气,站在演讲台上,还要感谢我们的康校长和陈校长,站在这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轻而易举,但对我来说,却是一种挑战,长这么大独自一人站在台上,还是第一次呢。所以上台之前,我不断退缩,百般推辞。这时我们的校长劝诫我说,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行。就因为这句话,我决心鼓足勇气,挑战自己。我感谢我的领导,对我的鼓励。我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挑战自己的机会。
我骄傲,我的母校是湖北口中学,我更骄傲,我是湖北口中学的一名教师,是湖北口中学给了我发展的空间,是湖北口中学让我明白,独自一人,难有成就,只有依托集体,才终有所成。感谢母校,再次对我的栽培,我一定不辜负母校对我的期望。我必用我的行动践行:今天我以湖北口中学为荣,明天湖北口中学以我为荣的誓言。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篇:我以党为荣
我以党为荣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它以稳健的作风带领着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为了消除社会贫富差距而奋斗。
建国至今,共产党的伟业功绩数之不尽,它为了中国的崛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60多年前,面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是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如今,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担当率领中华民族奔向新征程时代使命的,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人。
甲子轮回。从民族独立的中流砥柱到伟大复兴的时代先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引领中华民族破浪前行,源自她始终保持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始终充满着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
从救国救民到强国富民,一次次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宗旨与胸怀,凝聚起不可战胜的力量
1936年10月,当九死一生的长征大军在黄土高原胜利会师的时候,病榻上的鲁迅从白色恐怖的上海发去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未来。
虽然,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和她所创建的人民军队还都十分弱小,鲁迅先生却依然认定这些历尽千难万险的红色种子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跟随朱毛红军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将军追忆,早在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尚处在国民党重重“围剿”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就旗帜鲜明地主张抗战;蒋介石还在威胁“侈言抗日者杀勿赦”时,杨靖宇、赵一曼等共产党人已经被派往东北组织抗日斗争了。
中华民族危急时刻,共产党人率先吹响了抗战的号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产党人挺立于时代最前列。
回眸20多年沧桑巨变,由码头工人成长为博士生导师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感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从实施“三步走”战略到全面建设小康,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进军延续着历史的奋斗,那就是——救国救民、强国富民。
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秉承这样的宗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瓦窑堡,这个坐落在陕北的偏僻小镇后来闻名全国,是因为中共中央政治局70年前在这里召开过一次著名的扩大会议。就在这次会议上,“高举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作为党的重大方针定了下来。
“共产党策略的改变,对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86岁的杨虎城旧部李子含老人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审时度势确定和平解决的方针,并为之不懈努力,显示出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磊落胸襟。” 延水河畔,4万名历尽艰辛的红军战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水网江南,1万名走出深山野林的游击队员组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在一二九师抗日誓师大会上,师长刘伯承第一个戴上缀着青天白日徽的黄帽子。大雨如注。9000人含泪摘下心爱的红星帽。将近70年过去了,刘伯承当年的话语仍回荡在我们耳边:“为了救国,让我们暂时和红星告别吧……” 当整师整团的国民党军潮水般溃退时,当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向大后方时,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朝着骄横的侵略者的炮火迎头而上。
还在抗战之初,毛泽东就说,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才是唯一能使弱国打败强国、夺取抗战胜利的正确路线。
有人屈膝,有人挺胸。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主张,唤醒了亿万民众;八路军、新四军身先士卒,把千百万庄稼汉锤炼成了无处不在的抗日大军。到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所抗击的日军,占侵华日军总数的75%,同时还抗击着几乎全部的伪军。“抗日战争的重担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肩上。”回顾抗战,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激情澎湃,“在极其复杂的局面下,共产党人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依靠根据地的人民,促进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方向转化。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始终是全国抗日的主要战场。”
每一面胜利的战旗上,都浸透着勇士的鲜血。八年抗战,敌后抗日武装伤亡60余万人。一生负过24次战伤的老八路查振海清楚地记得:“在每一次近战、恶战、遭遇战中,牺牲在前、冲锋在前的大都是共产党员。”
平时看得出来,困难面前站得出来,紧要关头豁得出来。从烽火岁月到和平时期,共产党人的牺牲精神,薪火相传;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一脉相承。
‟98抗洪,把生命凝固在大堤上的是共产党员;面对非典,争先投身最危险工作的是共产党员;宋鱼水、王在富、许振超、王顺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共产党员,宛如璀璨群星。
茫茫黑夜里,党点燃起全民抗日的燎原烈火;漫漫征途中,党如同旗帜凝聚起亿万颗心。
吕正操,就是在党的召唤下投身革命的。
1937年10月,加入共产党仅仅5个月的吕正操孤军深入敌后作战。
“哪里有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哪里就会开辟出一片根据地。”从当年的冀中抗战谈到今天的改革攻坚,这位整整一百岁的开国上将信心满怀,“哪里有共产党,哪里的群众就有了主心骨,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一定会如此。” 从延安整风到先进性教育,一次次破茧成蝶,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注入不竭的源泉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研究。与此同时,党的历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集中教育活动正式启动。而6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也在延安进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尾声。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正如此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着眼点是确保党更好地肩负起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一样;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艰难的抗战相持阶段开展整风,其目的同样是确保党更好地肩负起领导全民抗战的历史使命。
“遵义会议后,虽然在军事上、政治上纠正了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各种„左‟的或右的错误还没有来得及彻底肃清。抗战爆发以来,党员队伍得到了很快发展,一些人尽管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却还没有完全入党。”从平江起义就从事党的政治工作的刘志坚老将军说,“在这种情况下,整风运动无疑为党的建设下了一场及时雨啊。”
60多年后的今天,虽然不再有战火硝烟,但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的特殊时期,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各种矛盾问题凸显……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长期执政与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丝毫不亚于当年战场上生与死的抉择。
然而,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理论水平不高,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
无论是巩固执政基础,还是提高执政能力,都需要一次全党范围内的先进性教育活动。
党建理论工作者许志功教授认为,相隔60多年的这两次空前规模的教育活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清醒认识: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时期,越是在攻坚阶段,越需要保持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破茧成蝶”——有着78年党龄的七大代表方强老人这样形容60多年前那次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团结,不仅为七大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做了最重要的准备。” 从党的一大到七大,处于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变换着召开党代会的地点。其中,党的六大是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七大则是在敌后抗战的心脏——延安举行的。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到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从六大到七大,中国共产党党员由4万余人发展到120多万,成为全国性的先进政党和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经过八年抗战特别是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永葆先进性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全面成熟,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翻开《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就有两卷71篇。《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构成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这些篇章,无一不闪烁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真理光芒。正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不断攀越理论武装的高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反映了党和人民新的认识水平,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认为,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所呈现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
从延安整风到正在进行的党员先进性教育,纵观党的历史,每一次集中教育活动之后,党员队伍素质都会有一个大提高,党和人民的事业都会有一个大发展。
指挥了山海关对日作战的曾克林将军说:“延安整风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军队发展壮大,根据地建设蓬勃向上。中华民族第一次迎来百年抗击外敌入侵全面胜利的曙光。”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歼灭日伪军171.4万人,解放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建立了遍及华北、华中和华南等19个省区的抗日根据地。
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今天,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正在6960万党员中分批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同样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截至4月中旬,第一批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党组织和党员就走访了700多万户困难家庭,落实帮扶资金70多亿元。永葆先进性,这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从独立解放到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选择着自己的命运,而人民也在命运的转折中进行着历史的选择
2005年5月26日,国际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在北京去世。在他的寓所,悬挂着一张毛泽东的石印相片,这张有毛泽东签名的相片伴随了他61年——1944年夏天,爱泼斯坦随中外记者参观团采访延安,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因为一次延安之行而改变了人生观的,爱泼斯坦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1936年与斯诺一道最早进入陕北根据地的还有另外一名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当斯诺结束采访时,乔治已决定留下来参加红军。
36年后,斯诺弥留之际,早已使用马海德这个中文名字的乔治守候在他身旁。斯诺留给马海德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热爱中国。”
是什么吸引着这些异国他乡的人们,如此眷恋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中国?又是什么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冲破种种阻挠,奔赴抗战时期的延安?
纽约《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当年在访问延安10天后感慨:“我觉得在延安的访问中,真正体会到了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真的,要是我在延安住上11天,那我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斯蒂尔在这里看到的是党的领袖与人民群众一起参加大生产运动,毛泽东的伙食标准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每天3钱盐、5钱油……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可不是一句空话。”1937年,从河南开封投奔根据地,后来又作了平东县县委书记兼太行妇委会委员的张玲说,“在这里,生活虽然艰苦,但人人充满激情,与国统区相比可真是两重天啊。”
有多少人与张玲一样在黑暗与光明的抉择中选择了共产党。这一点,从国民党有关档案中也可以找到旁证:1944年11月,国民党兵役部部长鹿钟麟报告,抗战7年来,前后征壮丁共1100万人,实际到达战场者不及500万人。几乎在同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迅速壮大,主力部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260余万人,自卫队1200多万人。从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中,人民认识了共产党;从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无私行动中,人民选择了共产党。
经历了抗战全过程的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徐信将军回忆,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调动了各阶层人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建立由共产党员、中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参加的“三三制”政权,调节了各抗日阶级内部的关系;推行“精兵简政”,使党政军机关更适应游击战争环境;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共产党所实行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使广大根据地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战争的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民族腾飞的力量源泉,同样根植于民众之中。60年前,血肉相连、鱼水相依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官兵关系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今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依然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河北省滦城县县长毛全球对此深有感触: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必须始终把握群众的脉搏,时刻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否则先进性就得不到老百姓认可,科学发展就成了空话。
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任何一个政党,如果放弃了对先进性的矢志追求,如果失去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被历史和人民无情抛弃。抗战胜利仅仅4年,国民党政府就轰然垮台,原因在此;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丢失政权,原因也在于此。
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等人关于如何避免初期兴盛、事成业衰的“周期率”时指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历史告诉未来,现实回应历史。透过这声音,人们感受到了几代共产党人深深的忧患意识。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把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统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当1944年3月重庆《新华日报》登出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时,国民党《中央日报》以《纠正一种思想》为题发表社评“不能听其谬种流传”。但共产党人却从这篇文章中看出了骄傲、猜忌、狭隘、妒嫉、腐化给一个政权和组织造成的极大危害,并把它当作延安整风的文件。
日月更替。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当年夺取战争胜利一样,没有为改革开放已取得的巨大成就所陶醉,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00多年前,恩格斯曾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
第四篇:今天,母校以你为荣
今天,母校以你为荣
----我校邀请优秀毕业生马乃强回母校作个人报告
2013年6月26日上午,我校邀请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马乃强为我校全体师生作个人事迹报告,双桥中学校长谭金辉参加了报告会,副校长夏广颜主持了报告会。
马乃强教授个人事迹报告的主题为《三年双桥中学生活,一生精神财富》。报告中,他首先深有感触地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在双桥中学度过的美好时光,细细回味了学校中的点点滴滴,向同学们展示了双桥中学辛勤园丁们的风采,他鼓励全体同学立志、成才,相约北大,他在北大等着大家的到来。最后,他给师弟师妹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作为一名学生,应当努力学习,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团队集体意识和争先创优意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整个报告会得到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场上不断响起阵阵掌声。谭金辉校长在报告结束时的讲话中指出,马乃强教授是我校的自豪和骄傲,母校以他为荣。在当前我校正在开展的“培养良好学习风气 养成自觉学习习惯”主题教育中,要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在全校掀起学习马乃强教授刻苦、勤奋学习的热潮,学习马乃强教授善于钻研、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一身正气、清正朴实的道德情操。
(通讯员梁剑)
第五篇:组工干部
勤于学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善于创新
——做一名党性最强的组工干部
全国组织系统深入推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视频会议1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今年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要进一步突出“讲党性”这个重点,组工干部必须做党性最强的干部。
在我看来,做党性最强的组工干部,既是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充斥着各种思想,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洗脑,走上了不归路。只有做党性最强的干部,才能抵挡那些糖衣炮弹的袭击,才能在灯红酒绿的社会中坚守自己,做一名让党满意、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同时,也正是由于社会的瞬息万变,作为一名干部,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挑战。其一,要勤于学习。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学习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不善学习的民族是国家的不幸,一个不懂学习的干部不但是国家的不幸,更是人民的不幸。或许,许多干部都知道要勤于学习,知道
学习的益处,但总是认为没时间学习。殊不知,时间是靠挤出来的。一天只有24小时,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如何利用这24小时。当他人陶醉于酒桌、麻将桌时,作为一名国家的公务人员,不应该随波逐流,把时间淹没在划拳声、洗牌声中,而应该用朗朗的读书声拯救时间,拯救自身的素质。其二,要敢于担当。在其位,谋其政,这是一名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理念。既然扛上了国家的饭碗,就得对得起人民,为百姓干实事,敢于承担责任,否则只能算是尸位素餐。敢于担当不但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勇于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不但要管好自己,更要管好他人,保证选出来的干部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
其三,要勇于奉献。组工干部必须要有甘为人梯、淡泊名利、任劳任怨、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把从事组织工作作为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理想信念,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社会责任,永不满足于现状,不甘愿于平庸,积极进取,创先争优,努力成为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先锋。更何况,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勇于奉献不但服务了群众,也锻炼了自己,使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是短暂的,切莫产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念头。
其四,要善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
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敢于改革创新,善于改革创新。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工作的思路、方法也得向前发展,否则就OUT了。组工干部要不断探索更好的选人用人的机制、更实用的人才管理机制、更利民的基层党建管理机制,使自己永跟时代的步伐。
如此说来,做到了勤于学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善于创新,难道不能很好的应对社会挑战,成了一名党性最强的组工干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