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关于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合集]

关于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合集]



第一篇:关于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

近期,根据学习的需要,我就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进行了广泛调研,发现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四个方面。

一、基本情况

㈠教育方面。全县教育情况总体良好。一是严格落实国家“普九”和“两免一补”政策。二是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三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教研、学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四是教学改革继续深入,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高。

㈡医疗方面。医疗卫生基本满足群众需要。一是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方便群众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行风建设加强。不断改进管理模式和加强医德教育,完善内部监督,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断增强。

㈢住房方面。近年,从沿街经营用房开发开始向商品住宅开发转变,新新建25处住宅小区,共计3200套、43平方米,住房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㈣社保方面。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止到7月底,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分别达到实现了基本覆盖。

二、存在的问题

㈠教育方面。一是教育投入仍显不足,危房改造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装备非常落后。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存在老龄化、知识更新慢等问题。四是公办小学办幼儿园现象突出,挤占了小学教

育资源。五是部分教师素质不高,乱办班、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

㈡医疗方面。一是部分医务工作人员对新农合报销范围不了解,使用目录外药物偏多,导致报销金额偏低。二是目录内药品范围小,药品名称不统一,许多药已停止生产,影响用药报销。三是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乱开大处方、贵处方,患者用药知情权、选择权得不到保障。四是县外转诊手续自繁琐,患者感觉不方便。

㈢住房方面。一是住房价格逐年上涨,低收入者住房条件没得到很好改善。我县房价每年上涨20%左右,目前均价为每平方米2800元。下岗职工、单职工家庭和农民低收入者则无力购房。二是住房体制改革还不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还未普遍推行。三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尚未全面建立。

㈣社保方面。一是扩面难。绝大多数职工游离于养老保险之外。二是征缴难。企业参加意识差、部门配合力度弱,征缴困难重重。三是逆差大。

三、建议及措施

㈠教育方面。一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项足额预算教育经费并执行到位,同时,探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二是减少农村中小学教学点,逐步实现初中全部、小学部分进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加强培训。四是采取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解决教师老龄化问题。五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精力用到该用的地方,保障小学教育资源不被挤占。

㈡医疗方面。一是适当调整新农合报销比例和范围。同时要提高对残疾人、五保户、特困人口的费用补偿。二是加强医患沟通,让患者在治疗方法、治疗方案过程中充分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三是加强医德建设,让医务人员真正以患者的利益最大化为首选。四是简化转诊手续,下放到乡镇合管办,逐步实现省内联网,让农民能县外就医就地报销。

㈢住房方面。一是调控房屋价格。建议公开房地产业成本与利润,实行政府指导价等措施,努力使其适应小城镇绝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二是承担政府责任。积极推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多渠道解决收入较低、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三是推开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并全面推进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职工解决自住住房的能力。

㈣社保方面。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切实消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社保认识上的不足与误区,强化用人单位遵守社保法律法规的自觉,唤醒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二是扩大社会保险面。采取教育加强制的手段,以民营企业为重点,扩大参保人数。三是依法加强征缴力度,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强制性。实行部门联动,整合劳动、工商、财政、税务、审计等力量,使不缴纳者寸步难行。

第二篇:人民日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人民日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联系群众,目的在于服务群众;查摆问题,关键在于解决问题。群众意愿是推进作风建设的方向标,群众痛恨的不正之风是整改的突破口。对待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必须像总书记强调的那样,“逐项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整改”,只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我们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才能有一个明显的改变,教育实践活动也才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至今,各单位都查摆出很多具体问题,剖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源,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下一步必须真正整改落实。如果谈起问题长篇大论,说起整改却一笔带过;如果自我剖析红脸出汗,动起真来却纹丝不动;如果自我批评毫不留情,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却视而不见,这本身就说明没有触及灵魂、没有实质改进。有些干部分析问题,根子不是在别人就是在环境,原封不动上交矛盾;还有些干部把次要问题排在前面,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却被排在后面。在群众看来,这些做法就是一板一眼走过场,不仅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反而会伤害群众对党的信任。

找不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说明联系群众还不够;看不到解决问题的行动,说明活动开展不彻底。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相互帮,这是查摆问题的几个方面。“群众提”本就居于首位,如果只是做给上级看,对群众呼声充耳不闻,不仅问题找不准,整改更是谈不上。为办一本护照,往返多次来回几千公里;奔波20多趟,孩子快生了准生证却办不下来;到机关办事,工作人员说“等我打完这一局”„„一些地方和部门不以为然的“小问题”,其实是影响群众生老病死的大问题,某些党员干部见怪不怪的“小毛病”,其实是损害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大毛病。

俗话说,只说不练假把式。笼统地下指示、发文件,即使强调再多、要求再多,短时间内也无法推动问题解决。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把手要亲自抓整改落实,对查摆出的每个问题都盯住不放,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制定任务书、时间表,一个一个加以整改,并请群众予以监督。对于活动期间暴露的问题,更要刻不容缓地行动起来,盯住几件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好专项治理,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身边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提到我们的议事日程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领导干部永远都要围绕满足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来开展工作,坚决清除“四风”之弊。这样才能打掉党和人民之间的隔离墙,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推动我们事业前进的力量。

第三篇:谈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文章标题:谈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公安机关在构建惩防腐败体系过程中,要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以“三项排查”和“三个专项治理”为载体,牢牢把握理念教育、完善制度、提升素质、强化监督、坚决查处五个环节,坚决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

一、开展法治理念教育,切实打牢维护群众利益的思想根基。从大量损害群众利益的内部违法违纪案例来分析,究其根源,往往是民警执法为民思想没有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发生偏差。因此,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首先要解决民警违法违纪、损害群众利益的思想根源,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确保“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深入警心。要注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全面性,通过教育,使广大民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切实做到既严格执法又热情服务。要注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抓好民警的职业道德教育、执法为民教育,使民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和爱岗敬业思想。要注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前瞻性,认真落实“打招呼、谈话、告诫”教育防范三项制度。

二、抓好“三项排查”,强化事前监督,及时发现各种可能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监督是一种关爱,是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的关键。事前监督尤其重要,是从源头上排查问题并将问题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的首要前提,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重要举措。要把公安民警权力行使和对民警权力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排查有机结合起来,把公安队伍内部自我排查和外部帮助排查有机结合起来,扎扎实实抓好“三项排查”,即深入排查公安工作中常见多发问题,深入排查公安队伍建设中的顽症痼疾,深入排查职务犯罪。真正通过“三项排查”,将监督的触角覆盖到公安权力行使的全过程。在抓好“三项排查”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过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三、落实“三个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惩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要把惩治作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坚决查处公安内部各种违法违纪问题,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要突出抓好“三个专项治理”,积极开展对商业贿赂的专项治理;积极开展对盗抢机动车过户、上牌的专项治理;积极开展对涉黑涉恶和涉毒涉赌的专项治理。

四、提高民警素质,防止因民警不规范执法行为引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民警素质不强、执法不规范是引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内在原因之一,也是“三项排查”和“三个专项治理”工作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从容易发生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侵害群众利益的岗位和环节,从容易发生地方和部门保护、违法干预办案和行政管理的岗位和环节抓起,防止因民警行为不规范引发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要严格依据民警职责管辖规定履职,严格规范民警的素质养成,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尽最大努力为群众提供服务。

五、完善制度,设置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高压线”。加强制度建设,这是加强队伍建设的根本,也是防止队伍出现损害群众利益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根本。目前,公安机关出台的制度不少,但有的制度互相交叉、重叠;有的过于粗放不具体,不便于操作落实;还有的实施主体责任不明,弹性大,随意性强。要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清理,进一步加以完善,使制度的约束面涵盖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对公安工作发展方向和内在要求进行客观分析,在充分考虑针对性、激励性、前瞻性的基础上,建立适应形势变化需要的新制度,保持公安工作连续性、实效性和公安队伍建设的纯洁性、高效性。

《谈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来源于feisuxs,欢迎阅读谈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第四篇:谈谈如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谈谈如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公安机关在构建惩防腐败体系过程中,要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以“三项排查”和“三个专项治理”为载体,牢牢把握理念教育、完善制度、提升素质、强化监督、坚决查处五个环节,坚决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

一、开展法治理念教育,切实打牢维护群众利益的思想根基。从大量损害群众利益的内部违法违纪案例来分析,究其根源,往往是民警执法为民思想没有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发生偏差。因此,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首先要解决民警违法违纪、损害群众利益的思想根源,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确保“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深入警心。要注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全面性,通过教育,使广大民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切实做到既严格执法又热情服务。要注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抓好民警的职业道德教育、执法为民教育,使民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和爱岗敬业思想。要注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前瞻性,认真落实“打招呼、谈话、告诫”教育防范三项制度。

二、抓好“三项排查”,强化事前监督,及时发现各种可能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监督是一种关爱,是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的关键。事前监督尤其重要,是从源头上排查问题并将问题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的首要前提,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重要举措。要把公安民警权力行使和对民警权力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排查有机结合起来,把公安队伍内部自我排查和外部帮助排查有机结合起来,扎扎实实抓好“三项排查”,即深入排查公安工作中常见多发问题,深入排查公安队伍建设中的顽症痼疾,深入排查职务犯罪。真正通过“三项排查”,将监督的触角覆盖到公安权力行使的全过程。在抓好“三项排查”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过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

三、落实“三个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惩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要把惩治作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坚决查处公安内部各种违法违纪问题,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要突出抓好“三个专项治理”,积极开展对涉黑涉恶和涉毒涉赌的专项治理。

四、提高民警素质,防止因民警不规范执法行为引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民警素质不强、执法不规范是引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内在原因之一,也是“三项排查”和“三个专项治理”工作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从容易发生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侵害群众利益的岗位和环节,从容易发生地方和部门保护、违法干预办案和行政管理的岗位和环节抓起,防止因民警行为不规范引发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要严格依据民警职责管辖规定履职,严格规范民警的素质养成,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尽最大努力为群众提供服务。

五、完善制度,设置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高压线”。加强制度建设,这是加强队伍建设的根本,也是防止队伍出现损害群众利益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根本。目前,公安机关出台的制度不少,但有的制度互相交叉、重叠;有的过于粗放不具体,不便于操作落实;还有的实施主体责任不明,弹性大,随意性强。要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清理,进一步加以完善,使制度的约束面涵盖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对公安工作发展方向和内在要求进行客观分析,在充分考虑针对性、激励性、前瞻性的基础上,建立适应形势变化需要的新制度,保持公安工作连续性、实效性和公安队伍建设的纯洁性、高效性。

第五篇:民生问题调查报告

民生问题调查报告

序言: 随着现在时代的发展,民生问题已是刻不容缓的解决问题。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正文: 调查对象:吉首大学全体学生及吉首大学周围居民调查目的:为了了解现代百姓的民生问题和收集解决方案调查地点:吉首大学及吉首大学周围居民区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27日到2011年11月1日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137259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