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翻译,摘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翻译,摘抄



第一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翻译,摘抄

1.偶然性往往具有这般魔力,而必然性则不然。为了这一份难以忘怀的爱情,偶然的巧合必须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临,如同小鸟儿一齐飞落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的肩头。DerscIIwergefassteEntschluss“,一般译为”难下的决心“。

2.对贝多芬这一主题的引用,的确是托马斯转向特丽莎的第一步,因为是她曾经让他去买 贝多芬的那些四重奏、奏鸣曲的磁带。

出他所料,引用贝多芬的这一主题对那位瑞士大夫相当合适。对方是个音乐迷,他平静 地笑着用贝多芬的曲调问道:”Mussessen?“

托马斯再一次说:cJaesmusssein!

3.与巴门尼德不一样,贝多芬显然视沉重为一种积极的东西。既然德语中sChwer的意思 既是”困难“,又是”沉重“,贝多芬”难下的决心“也可以解释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决心“。这种有分量的决心与他的”命运“交响乐曲主题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价值,这三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这是贝多芬的音乐所孕育出来的一种信念。尽管我们不能忽略这种可能(甚至是很可 能),探索这种信念应更多地归功于贝多芬作品的注释者们,而不是贝多芬本人。我们也或 多或少地赞同:我们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顶天一样地承受着命运,才会有人的伟大。贝 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顶起形而上重负的人。

4.偶然性往往具有这般魔力,而必然性则不然。为了这一份难以忘怀的爱情,偶然的巧合必须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临,如同小鸟儿一齐飞落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的肩头。5.梦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也许是一种密码信息交流),还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想象游戏,这一游戏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梦是一种证明,想象或梦见不曾发生的东西,是人内心最深层的需求之一。

6.“即使您去拍仙人球,那是属于您自己的生活。如果您只是为了您的丈夫活着,那就不

是您的生活了。”女摄影师说。女摄影师也带着有点气恼的声音说:“您想说您是幸福的吗?”

特蕾莎说(依然是恼怒的口吻):“我当然是幸福的!”

女摄影师说:“一个女人说出这种话,肯定是……”她没有说下去。

特蕾莎接过话说:“您想说:肯定是太狭隘。”

女摄影师克制住自己说道:“不,不是狭隘。是落伍。”

7.我可以说眩晕是沉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

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8.不,这绝不是迷信,这是把她一下子从惶惶不安中解救出来的一种美感,让她全身心都充

满了一种对生活崭新的渴望。偶然的幸运之鸟再一次飞落在她的肩头。她含着热泪,无限幸福地听着他在身边呼吸。

9.日内瓦是一座泉城,有喷泉,有涌泉。

10.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起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11.一起过夜,便是爱情之罪证。

做爱后,他有一种无法克服的需要独处的强烈愿望。他讨厌深夜在一个陌生的身体旁醒来;男女早上起床的情景让他憎恶;他不想有人听见他在浴室刷牙,两人一起亲密用早餐也无法打动他。

托马斯心想: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12.这事,就是我人生可能遭遇的戏剧之顶峰!而我们俩生活在不同的层次。你走入我的生活,就像格列佛到了小人国。”

13.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

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14.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

15.萨比娜的人在不在根本不像他所以为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生命当中留下的那道

灿烂而神奇的印迹,无人可以夺走。

16.玛丽-克洛:爱情是一场战斗。我会一直抗争。抗争到底。

17.爱情诞生的时刻就像这样:女人无法抗拒呼唤她受了惊吓的灵魂的声音,男人无法抗拒

灵魂专注于他声音的女人。

18.爱情就像是帝国:它们建立在信念之上,信念一旦消失,帝国也随之灭亡。

19.面对奉承,谁也挡不住!

20.爱情故事之发生在做爱之后:她发烧了,他不能像对其他女人一样送她回家。

他跪在床头,冒出了一个念头:她是被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到他身边的。我已经说过,隐喻是危险的。爱由隐喻而起。换言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21.他知道这话令人费解,但自己深感满足。他感到一阵醉意向他袭来,突如其

来,出乎意料。在向妻子宣布自己不想再看到她和儿子的那一天,他体验到同样的黑色的醉意。在往信箱里投下那封宣布放弃行医的信件的时候,他也体验到同样的黑色的醉意。他完全不能肯定自己做的是对的,但可以肯定做了自己想做的。

22.还是不签?对这个问题也能以如下方式提出:是大声疾呼,加速自己的死亡好?还是缄口

不言,以换取苟延残喘好?这些问题是否只有一个答案?他再次冒出那个我们已经知晓的念头: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

23.历史如同个人生命。捷克人仅有一部历史,它和托马斯的生命一样,将终结于某一天,无

法上演第二回。一六一八年,波希米亚贵族鼓起勇气,决定捍卫自己的宗教自由。出于对坐在维也纳御座上的皇帝的激愤,他们把皇帝的两个代表阁下从赫拉得兹城堡的窗户扔了出去。三十年战争由此而开始,它几乎令整个捷克民族毁灭。较之勇气,捷克人是否需要更多的谨慎?答案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

24.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

25.如果兴奋是造物主用以取乐的一种机制,相反,爱情则是只属于我们的,我们凭借着它逃

脱造物主的控制。爱情,就是我们的自由。

26.柏拉图《会饮篇》说:以前人类是两性同体,上帝把他们分成了两半,从那

时起,这两半就开始在世界上游荡,互相寻找。爱情,是对我们自己失去的另一半的渴望。这就是爱情。

27.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简历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28.我们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的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的目光类型,可以

将我们分成四类。

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的目光。的国歌手和美国女明星属此列,那位下巴又长又尖的记者亦是如此。他已习惯了自己的读者,在俄国人查禁了他那家周刊时,他有一种置身于稀薄了一百倍的空气中的感觉。对他而言,谁也代替不了那种不知名的目光,他感觉要窒息了。而后的某一天,他终于明白,有人寸步不离地在跟踪他,窃听他的电话,甚至在街上偷拍他的照片。蓦然间,不知名的目光无处不在地伴随着他,他重又可以呼吸了!他是幸福的!他用戏剧化的口吻质问藏在墙中的窃听器。他从警察中找回了失去的公众。

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众多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那些不知疲倦的在组织鸡尾酒会的和宴会的,就属此类。他们比第一类人更快活,因为第一类人若失去了公众,就会想象着自己的生命殿堂的灯全都熄灭了,这种事在每个人身上迟早都会发生。而第二类人却相反,他们最终总能得到某种目光。接下来是第三类,这类人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他们的境况与第一类人同样危险。一旦所爱的人闭上眼睛,其生命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特雷莎和托马斯应归于此类。

最后是第四类,也是最少见的一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这类人是梦想家。比如,弗兰茨就是。他来到柬埔寨边境,仅仅是因为萨比娜。汽车在泰国公路上颠簸,可他感到萨比娜久久地凝望着她。

1.迷途漫漫,终有一归。人们可以在弗兰茨的墓碑上读到这句话。这句碑文可以

理解成一种宗教象征:尘世间迷途的生活之后,最终归于上帝的怀抱。29.人类不是地球的拥有者而只是管理者,总有一天会意识到自己只是在管理地球。

30.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第二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感觉每一个字符都晦涩难懂,然而每一句话语都透露出万花筒一般的哲理性。同张爱玲一样,米兰昆德拉将他对人性细致的观察与体悟转化为种种苍凉荒诞并弥漫于他的文字当中,如同一把锋利的剪刀,剪破众人本千疮百孔的面具,尽致展现人类最原始的欲望。

既然很轻,为什么生命还无法承受?米兰昆德拉解开了我心中的疑问。轻之所以难以承受是因为我们经历的事情只会发生一次,不会“永恒轮回”,不会一次次重复发生,举无可举,受无可受,自然便无法承受。

可是,何谓“轻”,何谓“重”呢?

我想,人生因为履行责任和背负重担而“重”,因为不负责任和追求自由为“轻”。人们常常感叹人生因为履行责任和背负重担而变得沉重无法承受,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然而,当这些沉重从我们的肩上消失的时候,我们得到的不是如释重负的豁然开朗,而是我们曾经看重的生命如今变得如鸿毛一般,轻得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也是沉重的。托马斯不可控制的爱上了特蕾莎,却不愿依附于家庭责任,更不愿平凡、专一的去生活,去爱,他感受到了他所可能要背负的生命之重,因此他害怕承受特蕾莎的爱,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也要付出他的所有。于是他用极不负责的方式迫使特蕾莎给他所谓的自由。然而,当特蕾莎离开他时,他之前所感受到的一切沉重都瞬时消失了,他却开始为自己的不忠而羞愧,承受不了特蕾莎时的感觉,于是生命之重变成了生命之轻。

尽管托马斯努力的逃避生命的重负,但最终,还是承受不了生命的轻。有时候,生命的旺盛正是因为有了“重”的存在,“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当有一天我们摆脱重担的时候,突如其来的轻松感却变成空虚与空白,生命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然而,过于沉重的负担也可能会压垮脊柱,麻木人的神经。面对生活,我们既不能确定我们的决策孰好孰坏,也不能使生活完美以后再来度过,那么,对于平衡生命的重和轻,我们注定要陷入一种茫然吗?也许生活,就像《活着》所说的一样,是为活着本身而活,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

第三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材料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曾在一部讲述大学四年生活小说中提到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近日阅读之后思绪万千。

第一遍,觉得很肤浅、庸俗、不可思议,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扬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节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医生去乡下诊疗,在酒吧遇到一个侍女特蕾莎,从此,两个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时画家萨丽娜是托马斯情人,而萨丽娜与大学教授弗兰茨也是情人关系,以一言以蔽之:第一遍是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第二遍,梳理了小说情节,它是我所阅读中最独特的逻辑构思小说,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时间、地点,同一件事在不同章节中以不同侧面反复提及。

第三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小说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两千字宣言”,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第四遍,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联系四个人生活遭遇,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来自富有激情的萨比娜充满好奇,犹如刘姥姥踏进大观园,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追逐梦想到柬埔寨边境,死于抢劫的毛贼,死得轻于鸿毛。小说是米兰•昆德拉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的真谛。

不是抛却一切就真的感觉到自由 也不是背负一切就无愧

不是抛却一切就真的感觉到自由 也不是背负一切就无愧

怀着自我挑战的心理,今年暑假又认认真真地把它重读了一遍。重读此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好像我从来就未曾读过一样!那是一座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闪烁着耀眼的思想的光芒。作者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探索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读罢掩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现代主义的三维立体图画:破败的城市、游行的人群、缠绵的肉体、忧伤的眼神……这一切杂乱地交织重叠成灰色的梦境,而这一切梦境的背后,则隐约可见无比温馨静

谧的遥远的山村图景,那里斜阳暖暖,牧歌悠然。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以我浅陋的理解和愚拙的笔触,如果勉强能触摸到它的三两片辉煌的树叶,也算很侥幸的了!

第四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摘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第一次读它的时候,居然深感不安和迷惑――那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不解之辞”――我的理解力居然很难渡过它艰深晦涩的语意之河。这是一部难于读懂的书!

怀着自我挑战的心理,今年暑假又认认真真地把它重读了一遍。重读此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好像我从来就未曾读过一样!那是一座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闪烁着耀眼的思想的光芒。作者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探索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读罢掩卷,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现代主义的三维立体图画:破败的城市、游行的人群、缠绵的肉体、忧伤的眼神……这一切杂乱地交织重叠成灰色的梦境,而这一切梦境的背后,则隐约可见无比温馨静谧的遥远的山村图景,那里斜阳暖暖,牧歌悠然。

这的确是一部值得反复读的作品。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以我浅陋的理解和愚拙的笔触,如果勉强能触摸到它的三两片辉煌的树叶,也算很侥幸的了!

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两千字宣言”,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萨比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谈谈个人理解。

人们常常感叹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作家反过来说,这就进入了深层:人生就是履行责任背负重担,人人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而当我们不去背负重担的时候,这种没有任何责任和负担的轻松就是生命的空虚和空白了。作为人,这种轻松当然就是比沉重更不能承受的。“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多少名人也都说过类似的话: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虚。

第五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的投入其怀中而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一、轻与重

01、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绘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02、不久前,我被自己体会到的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所震惊: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反复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03、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无限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轻便真的美丽?

04、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和特蕾莎在一起好呢?还是一个人好呢?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种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情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的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05、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06、谁无感情投入,谁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

07、你是媚俗的对立面,在媚俗之王国,你会是个恶魔。

08、一起过夜,便是爱情之罪证。

09、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10、托马斯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也很累人:总要满着什么,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因为嫉妒、痛苦、做恶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总之,他总感到自己有罪,得为自己开脱,请对方原谅。

11、哪怕我们自身的痛苦,也比不上同别人一起感受的痛苦沉重。为了别人,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痛苦会随着想象而加剧,在千百次的回荡反射中越来越重。

12、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13、我们都觉得,我们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的生命将不再是我们的生命。我们都坚信,满腹忧郁、留着吓人的长发的贝多芬本人,是在为我们伟大的爱情演奏“非如此不可!”。

二、灵与肉

01、肉体是囚笼,里面有个东西在看、在听,在害怕,在思索,在惊奇;这东西在肉体消失之后还在,还残存,它就是灵魂。

02、最具男子气概的男人变成了最伤心的男人,过度悲伤使他对一切都无所谓。03、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

04、也许是这些偶然的巧合,唤起了她的爱情,成为了她一生汲取不尽的力量之源。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人就是再根据美的法则在谱写生命的乐章,直至深深地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因此我们不能指责小说,说被这些神秘的偶然巧合所迷惑(例如沃伦斯基、安娜、站台和死亡的巧合,贝多芬、托马斯、特蕾莎和白兰地的巧合),但我们有理由责备人类因为对这些偶然巧合视而不见而剥夺了生命的美丽。

05、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特蕾莎一到布拉格就就满怀激情的投入到新的生活之中,但这份激情即高涨又脆弱。她好像总害怕有一天人们会对她说:“这里不属于你,回到你原来的地方去!”她生活的全部渴望都系于一线:托马斯的声音。正是这声音让特蕾莎那羞怯地深藏在体内的灵魂升腾起来。

06、梦是一种证明,想象或梦见不曾发生的东西,是人内心最深层的需要之一。07、一个不断要求“出人头地”的人,应该认识到总有一天会感到发晕。08、特蕾莎从来都不是那种因为虚荣而野心勃勃的人。

09、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们要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10、那一刹那,特蕾莎想说:“我要你变的软弱,要你跟我一样软弱。”的确,他们彼此相爱,这足以证明错不在他们本身,不在他们的行为,也不在他们易变的情绪,错在他们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因为他强大,而她却是软弱的。正因为弱才知道要强。

11、让她全身心都充满一种对生活崭新的渴望。

三、不解之词

01、对弗兰茨来说,爱情是一种甘心屈从于对方的意愿和控制的热望。02、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03、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各不相同。

04、他坚持这样一个信念:忠诚是第一美德,它使我们的生命完整统一。若没有忠诚,人生就会分散成千万个转瞬即逝的印迹。

05、他朦朦胧胧而又不可遏制地渴望着一种巨大的乐声,一种绝对的噪音,一片美妙欢腾的喧嚣,将所有的一切吞噬,淹没,窒息,令话语带来的苦痛、虚幻和空洞永远消失。

06、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

07、面对与他共同生活的人,跟他所爱的人在一起,他却很软弱。弗兰茨的软弱叫善良。并不是他不好色,而是他没有支配力。

08、弗兰茨:“爱就是放弃力量”,萨比娜明白了两件事:其一,这句话很动听而且是真心话;其二,说了这句话,弗兰茨在情欲里便威风不再。

09、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萨比娜认为,失去私密的人失去了一切,而心甘情愿放弃私密的人便是怪物。

10、眼睛是心灵之窗。他们彼此以对方为坐骑,奔向他们所向往的远方。

11、他猛然惊诧的发现其实自己并非不幸,重要的是,她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那道灿烂而神奇的印迹,无人可以夺走。不期的幸福,这美好的生活,这由新生和自由带来的欢乐,是她给他留下的礼物。

12、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萨比娜)

13、假如他们相处的时间更长一些,也许他们就会渐渐的开始理解彼此说的话。他们的言语会像非常腼腆的情人一样,羞涩地慢慢靠近,而他们的乐章会开始与对方的融为一体。

14、他的尘世之爱建立在真正的相互理解之上。

四、灵与肉

01、灵魂与身体的统一。

02、爱情诞生的时刻就像这样:女人无法抗拒呼唤她受了惊吓的灵魂的声音,男人无法抗拒灵魂专注于他声音的女人。在爱情的陷阱面前,托马斯从来不是安全的,特蕾莎只能每时每刻为他担惊受怕。

03、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

04、爱情就像是帝国:它们建立在信念之上,信念一旦消失,帝国也随之灭亡。

五、轻与重

01、面对奉承,谁也挡不住!

02、人们显然有权利担心危险,即使危险并不太可能发生。

03、贝多芬的著名动机: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04、非如此之外到底有什么,换句话说,要看看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时,生命中还能剩下些什么。

05、追求众多女性的男人很容易被分归为两类。一类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于女性的主观意念。另一类人则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的无尽的多样性。前者的迷恋是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总是不断地失望,因为,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是不可能找到的。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的善变一种感伤的藉口,因此,许多多愁善感的女人为他们顽强的纠缠所感动。后者的迷恋是放荡型的迷恋,女人在其中看不到丝毫感人之处:由于男人没有在女人身上寄托一个主观的理想,他们对所有女人都感兴趣,没有谁会令他们失望。的确,就是这从不失望的本身有某种可耻的成分。在世人眼中,放浪之徒的迷恋是不可宽恕的(因为从不为失望而补赎)。

06、诗化记忆,它记录的,是让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美丽的一切。而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07、柏拉图《会饮篇》中那个著名的传说:以前人类是两性同体的,上帝把他们分成两半,从那时起,这两半就开始在世界上游荡,相互寻找。爱情,是对我们失去的另一半的渴望。

六、伟大的进军

01、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把粪便被否定、每个人都视粪便为不存在的世界称为美学的理想。

02、人类的博爱都只能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03、爱情的误会:他想象她已不再爱他,她也想他不爱她了。

04、在现实的世界里,是可以生存的。理想世界一旦实现,在那个到处是愚蠢的笑脸的世界,她恐怕连一句话也说不出口,过不了一周,她就会因恐惧而死。05、因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媚俗。不管我们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06、我们全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的目光类型,可以将我们分成四类: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的目光。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第三类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一旦所爱的人闭上眼睛,其生命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第四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这类人是梦想家。

07、惩罚一个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人,是野蛮的行径。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08、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09、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七、卡列宁的微笑

01、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的表现出来。

02、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的投入其怀中而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03、任何人都么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04、幸福意味着:我们在一起。忧虑是形式,幸福是内容。幸福充满着忧虑的空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134881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