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一

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一



第一篇: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一

初三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

(一)《曹刿论战》:

一、解释加点字

1、齐师伐.我:

2、一鼓作.气:

3、遂逐.齐师:

4、可以..一战:

5、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

7、望其旗靡.:

8、弗敢加.也:

9、肉食者鄙.:

10、彼竭我盈.:

11、小惠未徧.:

12、虽.不能察.:

13、公问其故.:

14、又何间.焉:

15、小信未孚.:

16、弗敢专.也:

17、何以..战:

18、牺牲..玉帛:

19、民弗从.也:20、既.克:

21、必以信.:

22、战于.长勺:

23、忠.之属也:

24、故.逐之:

25、三而竭.:

26、公将驰之..:

27、齐师.伐我:

28、必以情..:

29、再.而衰:30、公将鼓之..:

31、惧有伏.焉:

32、难测.也:

33、下视其辙:

二、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盈.利B、热泪盈.眶C、恶贯满盈.D、彼竭我盈.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B、鼓.足勇气C、鼓.舞人心D、鼓.足干劲

3、下列词语中的“信”字与“小信未孚”的“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信誓旦旦B、信口开河C、必以信D、诚实守信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8、既克,公问其故。

9、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0、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初三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解释加点字

1、天将降.大任:

2、于.是人也:

3、苦.其心志:

4、劳.其筋骨:

5、饿.其体肤:

6、空乏..其身:

7、困.于心:

8、衡.于虑:

9、人恒过..:

10、征.于色:

11、所以..动心忍性:

12、发.于声:

12、而后喻.:

13、入.则无法家拂士:

14、而后作.:

15、出则无敌国外患....:

16、曾益..其所不能:

18、行拂乱..其所为:

19、所以动.心忍.性:20、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选择题

1、下面加点的字意思比较接近的一项是()

A.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入.之迂也B.人恒过.

过失 C.而后喻.家喻.户晓D.所以..动心忍性后汉所以..倾颓也

2、下面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将.降大任将.以攻宋B.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行拂.乱其所为法家拂.士D.动心忍.性忍.

无可忍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四、默写

1、故天将降大任,所以

2、,然后能改;,。,国恒亡。

初三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

(三)《鱼我所欲》:

一、解释加点字

1、我所欲..也:

2、不可得兼.:

3、有甚于..生:

4、不为苟得...:

5、有所不辟.:

6、如使..人之 :

7、莫.甚于生:

8、得生者.:

9、何不用...也:

10、辟患者...:

11、由是..则生:

12、是故所欲....:

13、非独..贤者:

14、有是心..:

15、勿丧..耳:

16、一箪.食:

17、一豆.羹:

18、弗.得则死:

19、呼尔..而与之:20、蹴.尔而与之:

21、乞人不屑..:

22、万钟..:

23、则.不辩.礼义:

24、何加..焉:

25、穷乏者...:

26、得.我与.:

27、乡.为身死:

28、不可以已:

29、本心..:30、此.之谓 :

二、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的“苟”与“故不为苟得也”的“苟”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A、苟延残喘B、苟且之事C、一丝不苟D、苟安一时

2、下列词语中的“患”与“故患有所不避也”的“患”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A、患得患失B、患难与共C、防患未然D、生于忧患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非法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初三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

(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解释加点字

1.邹忌修.八尺有余2.形貌昳丽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4.旦日5.孰.视之6.吾妻之美.我者7.私.我也8.四境..之内9.王之蔽.甚矣10.闻.寡人之耳11.期.年.之后12.时时..而间.进13.皆朝.于齐14.弗.如远甚15.朝服..衣冠16.皆以..美于.徐公17.谤讥于...

市朝18.面刺19.今齐地方..千里

二、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暮寝而思之.B、由此观之.C、臣之.妻私臣D、吾妻之.美我者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朝.服衣冠B.于是入朝.见威王C.皆朝.于齐D.朝.而往,暮而归

三、翻译下列句子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2、门庭若市

1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4、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8、时时而间进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初三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

(五)《出师表》:

一、解释加点字

1、中途崩殂

2、不懈.于内

3、盖追.先帝之殊遇

4、诚宜开张..圣听

5、以光.先帝遗德

6、恢弘..志士之气

7、、引喻.失义

8、以塞.忠谏之路

9、臣本布衣

10、平明之理

11、论.其刑赏

12、以遗.陛下

13、悉.以咨之

14、性行淑均

15、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16、此先汉所以..兴隆

17、叹息痛恨

18、贞良死节

19、先帝不以臣卑鄙20、由是感激

21、许先帝以驱驰

22、后值.倾覆

23、寄.臣以大事

24、恐托付不效

25、深入不毛

26、庶.竭驽钝

27、攘除..奸凶

28、所以..报先帝

29、以告.先帝之灵30、、以彰.其咎

31、亦宜.自谋

32、以咨诹..善道

33、临.表涕.零

34、察纳..雅言

35、愿.陛下亲之信之

36、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二、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愚以为..以为..神B、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 C、是以..先帝简拔是以..众议举宠为督D、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恐托付不效.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诚.宜开张圣听B、宜.付有司不宜.妄自菲薄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悉.以咨之D、此臣所以..报先帝此后汉所以..倾颓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诚宜开张圣听

3、不宜妄自菲薄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5、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0、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11、受任于败军之际,12、奉命于危难之间,1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4、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5、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1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7、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18、斟酌损益

19、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20、臣不胜收恩感激

21、临表涕零

2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初三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

(六)《桃花源记》: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捕鱼为业:

2、缘溪行:

3、落英缤纷:....

4、渔人甚异之:

5、复前行:

6、欲穷其林:...

《小石潭记》:

初三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

(七)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含义

1、从小丘西行

2、如鸣佩环

2、心乐之...

3、卷石底以出

4、为坻,为屿

5、日光下彻...

7、仿佛若有光:

8、便舍船:

9、豁然开朗:

6、佁然不动

7、俶而远逝

8、似与游者相乐......

10、土地平旷:

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

9、潭中鱼可百许头

10、皆若空游

10、无所依........

13、阡陌交通..:

14、鸡犬相闻.:

15、悉.如外人:

16、黄发垂髫..:

17、并.怡然自乐:

18、乃.

大惊:

19、具.答之:20、便要.还家:

21、咸.来闻讯:

22、率妻子..邑人:

23、来此绝境..:

24、不复出焉.:

25、与外人间隔..:

26、乃.不知有汉:

27、无论..魏晋:

28、延.至其家:

29、此中人语.云:30、不足为.

外人道也:

31、便扶向.路:

32、处处志.之:

33、及.郡下:

34、诣.太守:

35、太守即遣.人:

36、寻向所志.:

37、闻之.:

38、欣然规.往:

39、寻.病终:40、遂无问津..者:

二、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寻.病终寻.死觅活B、寻.根究底寻.向所至 C、便扶.向路出郭相扶.将D、捕鱼为业为.

外人道

2、下列词语中的“穷”字与“欲穷其林”的“穷”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图穷.匕见B、穷.冬烈风C、所识穷.乏者D、穷.乡僻壤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渔人甚异之。

3、初极狭,才通人。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

7、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1、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12、后遂无问津者。

11、不可久居

12、影布.石上

13、佁然..不动

14、悄怆幽邃:

15、伐.竹取道

16、明灭可.

17、全石以为..底

18、水尤.清洌

19、以.其境过清20、乃记之而去.

21、非丝.非竹

22、犬牙差互

23、以.其境过清24斗.折蛇.行

25、竹树环合二、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伐.竹取道十年春,齐师伐.我B.明灭可.见不可.

知其源 C.全石以为..底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D.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选出和“闻水声”的“闻”意思相同的一项()

A、骇人听闻B、闻鸡起舞C、默默无闻D、卒获有所闻

3、与“伐竹取道”中“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尊师重道B. 得道多助C.咨诹善道D. 道听途说

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相()

A、乃记之而去.委而去.之心B、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C、以其境过清.,清.净无为D、影布.石上星罗棋布.

三、翻译句子

1、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佁然..不动,俶.而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0、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1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初三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

(八)《醉翁亭记》:

一、解释加点字

1.山行六七里2.峰回路转3.翼然临于泉上.....4.名之者谁5.饮少辄醉6.醉翁之意..7.太守谓谁8。弈者胜9.觥筹交错..《岳阳楼记》:

初三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

(九)一、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属:②前人之述备矣备:..

③南极潇湘极:④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开:..10.树林阴翳11.山间之四时12.非丝.非竹13.晦明..变化14.已而..夕阳在山15.临.溪而渔16.云归.而岩穴暝17.日出而林霏开18.蔚然..而深秀..者1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0.野芳发..而幽香21.佳木秀.而繁阴22.伛偻提携23.山肴.野蔌24.杂然..而前陈.者25.颓然乎其....间者26.游人去.而禽鸟乐27.乐其乐28.醉能同其乐29.醒能述以文...者

二、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峰回.路转回.信B、自得.其乐患得.患失C、不速.之客速.度D、风调.雨顺调.动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B、词不达意.C、意.在言外D、意.境

3、下列词语中的“名”字与“名正言顺”的“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名.之者谁B、名.列前茅C、名.不虚传D、莫名.其妙

三、翻译下列句子

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7、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风霜高洁

6、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⑤薄.暮冥冥薄:⑥至若春和景.明景:⑦而或长烟一.空一:⑧宠辱偕.忘偕:⑨越明年越:⑩百废具兴具:⑾增其旧制旧制:横无际涯;涯:⑿ 朝晖夕阴晖:⒀霪雨霏霏霪雨:⒁薄暮冥冥薄:⒂去国怀乡去:国:⒃波澜不惊惊:⒄一碧万顷一:⒅沙鸥翔集集:宠辱偕忘偕:⒆不以物喜以:微斯人微:⒇吾谁与归归: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把酒临风临危不惧B、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C、去国怀乡去粗取精D、连月不开异想天开

2、选出加点词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得无异乎B、永州之野产异蛇C、异国风情D、或异二者之为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⑦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⑧前人之述备.矣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⑩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初三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

(十)《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加点字

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

5、相与步于中庭:

6、如积水空明:......

7、藻荇交横:

8、盖竹柏影也:

9、但少闲人:....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斯是陋室.C.有龙则灵.)

皆以美于徐公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

《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加点字

初三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

(十二)1、余幼时即嗜学

2、出一言以复

3、主人日再食.

4、门人弟子填其室

5、皆被绮绣

6、负箧曳屣....

7、烨然若神人

8、緼袍敝衣

9、裘葛之遗....

10、无从致书以观

11、以乡人子谒余

12、非天质之卑...

13、俟其欣悦

14、持汤沃灌

15、四肢僵劲....

16、又患无硕师名人

17、腰白玉之环

18、援疑质理....

19、执经叩问20、以中有足乐者

21、无冻馁之患..

2、下面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家喻户.晓B.念.无与为乐者想念. C.怀民亦未寝.就寝.D.寻.张怀民寻.病终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初三语文文言文基础复习

(十一)《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含义

1、斯.是陋室,2、有仙则名

3、有龙则灵.

4、可以调.素琴

5、无丝竹..之乱耳

6、无案牍之劳.形

7、阅金经..

8、谈笑有鸿.儒

7、无案牍..之劳形

8、何陋.之有

9、无案牍之劳.形

10、惟吾德馨

11、月色入户

12、欣然..起行

13、往来无白丁

二、下列加点的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惟吾德馨.德艺双馨.C、有龙则名.名.之者谁B、斯.是陋室逝者如斯.D、水尤清洌.泉香而酒洌.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2、言和而色夷

23、弗之怠

24、朱缨.宝饰.之帽

25、手自笔.录

26、走.送之

27、不敢稍逾.约

28、尝趋.百里外

28、德隆望尊30、礼愈至

31、略无慕艳.意

32、与之论辨

33、寓.逆旅

二、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裘葛之遗.路不拾遗.B、手.自笔录 眼高手.低C、持汤.沃灌赴汤.蹈火D、援.疑质理孤立无援.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望.而生畏B、望.尘莫及C、德隆望.尊D、望.梅止渴

3、下列词语中的“负”字与“负箧曳屣.”的“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久负盛名B、忘恩负义C、身负重任D、负荆请罪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8、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0、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第二篇:初三期末文言文复习

初三期末文言文复习(2013年1月20日)

一、文言文阅读

徐文长传(明)袁宏道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①,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②,威镇东南,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③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④,恣情山水。故其为诗,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⑤。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日: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⑥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选文有删节)

注:①明代经过省各级考试录取为府、州、县学的生员,统称诸生。

②胡宗宪总督南直隶、浙、闽军务。

③明世宗嘉靖皇帝的陵墓,古时常用陵墓名来称谓该皇帝。④曲蘖:酒母,代指酒。

⑤韩、曾,指韩愈、曾巩;流亚,同一类人物。⑥间世:间隔几世。古称三十年为一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8分)

(1)然数奇,屡试辄蹶(2).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3).好奇计,谈兵多中(4).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 ..(5)属文长作表(6)公以是益奇之

(7)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8)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文长恃才自傲,性格狂放不羁,因而不容于世俗,政治上很不得志。

B.文长既然在官场上不得志,于是以饮酒来放纵自己,纵情山水。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

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虽然与韩愈、曾巩一样,是一流的文章家,但他的名声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

C.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所以疯癫也更加厉害了,最终因为病情加重,带着对世道的愤恨离开了人世。

D.本文既有对徐文长的高度推崇,也有最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揭露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头。(2分)

(2)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2分)

(3)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2分)

译文: ▲

译文: ▲

译文: ▲

1.见译文

2.(3分)C(“所以疯癫也更加厉害了”有错,原文是“佯狂益甚”,死于“病情加重”无据)。

3.(1)(2分)(在他面前)戴盔穿甲的武士,总是跪下回话,爬着行走,不敢仰视(抬头)。(“介胄之土”1分,“膝语蛇行”1分,)

(2)(2分)(徐文长)晚年对世道愈加愤恨,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贵人登门拜访,他有时会拒绝不见。(补出主语 “佯狂”1分;“显者”;“或”1分。)(3)(2分)我有在越地(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官”名词作动词,1分;“同年有官越者”定语后置,1分;)【附参考译文】

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运气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戴盔穿甲的武士在他面前,总是跪下回话,爬着行走,不敢仰视(抬头)。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高兴。胡公因此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都由他起草。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士人没有能够合他心意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展身手。

文长既然官场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所以他的诗虽然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不是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能够比拟的。徐文长的文章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墨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格调,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向来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后来,文长因疑心杀了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贵人登门拜访,他有时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会发出响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钻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说:“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徐文长竟然因为不能够在当时施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运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

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旷世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臵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第三篇:初三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分享

初三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分享

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

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第四篇: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梳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通过分析归纳一定的记忆方法。

2、能借助课文中学过的文言实词,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与练习加深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精选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外文言片断,渗透思想教育。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及练习,巩固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教学难点:

课外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的掌握。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在复习文言文时发现,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也会有不同。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二)大家是否发现,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如果我们 能动动脑,找些方法来记忆,那不就省许多力?今天我们的第一个任 务就是巧记一词多义。

1、教师以“信”为例,进行示范。(1)师:我们归纳出“信”在课文中主要有三种含义:①言语真实,不虚伪(本 义)②信用 ③相信 那我们怎么记住呢?可以造一句有意义的句子来记。

(2)出示“信”的例句:自古以来,“言语真实,不虚伪”是一种美德,所以做人要有“信用”,只有讲信用,别人才会“相信、信任”你。(3)成语巩固: 请说出下列成语中“信”的含义: ①信口开河 ②信口雌黄 ③信手拈来 ④信以为真 ⑤背信弃义 ⑥言而无信

2、学生以“故”为例,进行练习。(1)、归纳出“故”的几种含义: ①缘故,原因(本义)1.意外的事情:事~。变~。2.原因:缘~。原~。3.有心,存心:~意。~杀(有意谋杀)。4.老,旧,过去的,原来的:~事(a.旧事,成例;b.有连贯性的比较完整的事情,比较适合于口头讲述,“事”读轻声)。~人。~乡。~土(故乡)。~园(故乡)。~居。5.朋友,友情:亲~。6.死亡(指人):~去。7.所以,因此:~此。~而。8.古同“顾”,反而。(2)学生造句,分析评价。(3)成语巩固:说出下列成语”故”的含义。① 一见如故 ⑤欲擒故纵 ②明知故犯 ⑥非亲非故 ③故弄玄虚 ⑦平白无故 ④革故鼎新 ⑧不经世故 ②旧的 ③故意 ④所以

3、师:其实,除了刚才的联想造句法,成语助记法之外外,还有很多方法,比 如拼音归类法、话题记忆法等。关键是同学们要开动脑筋。

(三)巩固训练 师:我们记住实词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课内的文言语段,更要能借助课文中 学过的多义实词,读懂浅显的课外文言文,为进一步的答题奠定基础。

阅读语段一: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 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 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要求:

1、找出语段中的学过的一词多义词语,并解释。

2、找出疑难之处,根据上下文已知的内容进行推测。

3、翻译文言文,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组织成完整的语句回答。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1)明日早,令人求故人()(2)故人来,方与之食(. .(3)恐其自食其言也()(4)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吴)起不食待之。B.故人来,方与之食。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⑴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⑵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由学生归纳阅读课外文言文的一般步骤)方 法:

1、通读全文,借助课内,整体感知。

2、圈出疑难,结合语境,上下推导。

3、看清题目,明确指向,认真思考。

4、斟词酌句,语意完整,细心答题。

(四)根据方法,按语段一地要求完成语段二。交流。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 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 .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 用力多者收功远。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 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 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布置作业。根据连云港市中考文言文考纲,任选上面一篇选文,自我命题,自我解答,下节课交流。板书:

文言文复习----一词多义

1、通读全文,借助课内,整体感知。

2、圈出疑难,结合语境,上下推导。

3、看清题目,明确指向,认真思考。

4、斟词酌句,语意完整,细心答题。

第五篇:初三语文复习[范文模版]

综合性学习复习课详案

教学目标:

1、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考点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考查题型。

2、通过例题分析,掌握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一、导入

1、综合性学习的地位

新课改以来,综合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综合性学习作

为衡量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载体,获得了命题者的青睐,也是近三年来各地

中考命题的重要考查内容。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成为语文中考中的一道亮

丽的风景线。

2、考点出示

俗话说“做题难,出题更难,知难而不难。”让我们先来看看中考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考点要求:

①注意对象与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②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在讨论中的看法。

③能根据相关资料,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形成自

己的看法。

二、典型例析。纵观历年考题,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心愿表述式

例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记

住历史,珍惜和平”成了青少年的共识。假如一位抗日老战士来到你的身边,你

将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一位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来到你身边,你又将对他说

些什么?

请围绕“记住历史,珍惜和平”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对象,写下你想说的话,每句话不少于10个字。(无锡中考试题)

①我将对抗日老战士说:。②我将对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说:

解题指导:这道题着重考查了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这类试题解答时,要力求

做到简明连贯得体。解答这道题时,对“抗日老战士”的话要表达崇敬敬仰之情,对“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的话要充满警醒,不能忘记历史。

答案示例:①我将对抗日老战士说:“老爷爷、老奶奶,您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我们将不忘耻辱,发奋图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②我将对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说:“日本人民是无辜的,是你们的政府对中

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

二、主题访谈式:例题:9题

三、景点介绍式

例题:紧张的中考即将结束,初三的同学都想趁假期放松一下,而旅游不乏是一

种选择,某旅行社为此也特设了学生假日旅游专线。请以旅行社的名义写一段活,向学生推荐一旅游景点。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有吸引力,不少于30

字,含标点。(镇江市中考试题)

解题指导:这道题着重考查了同学们课外知识的积累,对祖国山川名胜的了解情

况和语言组织能力。这就提醒我们平时应考时要关注方方面面的知识,时刻记住

在社会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就会有备而无患。

答案示例:洪湖蓝田生态园位于洪湖西北部,游船顺着美丽壮观的荷花带向南行

驶约15分便以了蓝田生态风景区,般靠上码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物--牌坊,它高9米、宽8.5米,整个牌坊建筑奇特、新颖,以红色为主调。均采用各式各样的红花图案组成,描绘湖北楚文化时鼎盛期的漆

器。牌坊大门两边有两只硕大的十龟镇门,祝福牌坊下走过的游人吉祥如意、平

安长寿。

小结:无论是心愿表述式还是主题访谈式或是景点介绍式,都是考查在特定的场

合,与特定的对象进行交流。这要求我们在表达时简明连贯文明得体。

四、话题辩论式:例题:8题

解题指导:把辩论台引进中考试卷是中考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这种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五、活动设计式

例题:请你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今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国的读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给一

代又一代儿童带来感动和快乐的童话巨人。你们班要举办一次纪念活动,同学们

都以极高的热情积极筹备。

(1)请你为这次纪念活动确定一个主题。

(2)围绕你所确定的主题,设计三个简要的活动步骤。(陕西省中考试题)

解题指导:这道题全面考查了同学们的活动设计能力。首先要为纪念活动确定一

个主题,可以“安徒生伴我成长”、“孩子眼中的安徒生”为主题,也可以“走进安徒

生的童话王国”为主题;然后围绕你所拟定的主题,设计简要的活动方步骤。以“走

进安徒生的童话王国”这一主题活动为例,可考虑如下过程:①安徒生生平简介。

②安徒生精品回放。③我对安徒生说。

总结:活动主题

1、确立的主题必须符合题意

2、一般要有动词,使活动内容明确

3、表达要简洁、明确。

活动目的1、知识:使我们了解的知识。

2、能力:培养我们的能力。

3、情感:激发我们的情感。

活动步骤:谁 +做 + 什么事(who+do+what)

六、材料解析式:例题:2题

在认识了材料解析题的特点后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读懂材料,明白是什么;这是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的过程。

细读材料,思考为什么;这要求我们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归纳材料,明确怎么办。这是在占有的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实战演习:

4、16

四、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对综合性学习进行了一番匆匆的巡礼,挂一漏万,不免有些疏漏,但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希望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有所收获,在综合性学习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附板书:

心愿表述式

主题访谈式简明连贯文明得体

景点介绍式

话题辩论式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活动设计式主题简洁步骤合理

材料解析式归纳材料形成观点

《综合性学习》专题复习教学案

潜江市竹根滩镇初级中学姜蕾

复习内容:

1、了解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类型

2、把握综合性学习的中考基本题型

3、掌握综合性学习的应考策略及解题技巧

复习重、难点:

重点:应考策略的掌握

难点:解题技巧的运用

复习设想:

1、解读课标:综合性学习重在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

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但是中考过程中限于笔试的形式呈现,知识与能力综合型、专题活动型将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2、梳理内容

(1)教材中有关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梳理

(2)中考综合性学习题例的梳理

3、总结规律:通过对典型题例的了解分析,掌握基本规律

复习课时:3课时

课前准备:

(1)综合性学习课件

(2)整理《综合性学习教学案》

第一课时

复习要点:完成教材中关于综合性学习专题的梳理及近两年中考题型的梳理。

复习过程:

一、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

例如可大致分为七类:

1、体验成长类:

《这就是我》、《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成长的烦恼》、《岁月

如歌——我的初中生活》、《乘着音乐的翅膀》

2、自然风情类:

《寻觅春天的踪迹》、《感受自然》、《背起行囊走四方》、《说不尽的桥》、《黄河,母亲河》

3、语言文字类:

《好读书,读好书》、《漫游语文世界》、《古诗苑漫步》、《走进小说天地》、《莲文化的魅力》、《走上辩论舞台》

4、历史文化类: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到民间采风去》、《脚

踏一方土》、《马的世界》、《戏曲大舞台》

5、专题探究类(热门话题类)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关注我们的社区》、《我也追“星”》、《金钱,我们

共同面对的话题》、《漫话探险》

6、科技生活类:《科海泛舟》、《探索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起源》

7、其他类:《怎样搜集资料》

二、梳理综合性学习中考题例:

题例见训练集第1——9题

三、了解近两年中考语文卷中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形式:

1、从考查话题来看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专题性的综合:

这一类试题,内容大都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公众关注的焦点,实用性强,应用

文体得到了灵活运用,彻底摆脱了以前那种不注重应用,为了考试而学的局面,都以专题类的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的考查题。

如江苏南京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四川资阳市以调查和纠正社会混乱用字为

主题,福建厦门市以“好店名”为主题,河南实验区以“对联文化”为主题,浙江课

改区以宣传“文化浙江”为主题,陕西课改区以“推广普通话活动周”为主题,宁夏

以“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主题。

另一类是全面性的综合:

其特点是综合性强,信息量密集,既有宏观信息引导,又有微观信息呈现。

如湖北黄冈课改区以“到民间采风去”为总主题,分三个小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

A、走进家乡名胜古迹B、介绍家乡特产C、探寻家乡节日风俗

2、从对活动的过程的考查来看,有对活动计划、主题的考查,也有对活动过程

和结果的考查,可见于各个例题。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复习要点:学法指导及答题技巧

复习过程:

一、例题导引

(一):专题性综合类

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

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

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规律小结:

1、认真审题,明确活动主题,明辨命题指向,把握答题的要求。

2、、注意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要自己去观察和提炼,体现分析综

合能力。

3、调动语言积累,提高应变能力,答题语言表达体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对应训练

(一):

1、做《训练集》中第1题。

2、情况反馈:

三、例题导引

(二):全面性综合类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我们的家乡呼和浩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

化,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爱家乡,让我们先从乡音开始吧!你们班这次的语文

综合性学习,准备安排到民间去“采风”,活动的主题是:认识谚语。

相关链接: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

理,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1)作为这次活动中一个“采风”小组的负责人,你们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请拟

定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法。

(2)下面是你们小组搜到的呼和浩特谚语,请你给这几条谚语分类,并注明类

别名称。(分类只标序号)

A、种地没粪,跟人瞎混B、后山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C、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下大雨D、巧报的倭瓜土城的蒜,北什轴的姑娘不用看E、要想虫子少,先锄地边草。F、东南风下雨,西北风晴。分类:

(3)活动总结:在这次活动中,你做了哪些工作?对家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从以上三个方面写出一个简短的活动总结。

规律小结:

1、此类试题考查面广,信息含量大,要抓住重点,品味分析,探寻规律,类比

联想,依题择法,依问作答。

2、侧重于探究,要求学生熟悉活动的每个过程和环节。充分调动学科之间的联

系,应用在综合性学习的表达中;

3、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在答题语言中尽情展现

四、对应训练

(二)1、做训练集第10题

2、情况反馈

五、课堂总结

1、规律总结:

(1)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在中考中限于书面表达。

(2)基本要求:简明、连贯、得体、用语准确。

(3)学生在答题中要把握关键、学会灵活处理、并适当创新

2、学习活动小结:

在中考中学生遇到这类题型要敢于答题,能答,善于答。

第三课时

复习要点:进行习题训练,提高答题质量。

复习过程:学生活动训练为主,教师适当点拔。

附:训练集:

1、探究性学习:(05年厦门市中考卷)

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好店名”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下面是你和班上同

学搜集来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好店名”及其简要说明:

“载人舟”(鞋店名。把鞋子比喻为载人之舟:

“玉壶缘”(茶叶店名。“玉壶”出自于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光合作用书房(”书店名。把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比喻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家和”(家具店名。令人联想到家和万事兴,联想到家最重要的是亲情。)

“稻香村”(饭店名。借用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百草”(中药店名。让人联想到神农尝百草,联想到该店的中草药种类繁多。)

(1)你认为好店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请以上述“好店名”为例加以说

明。

班上王虹同学的舅舅待人热情,理发技术不错,他在小巷深处开了一家个体小理

发店,店名叫“环球高等发院”。大家都觉得这个店名不好,想帮他换个好店名。

请你也帮忙拟出一个合适的店名来。

2、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你希望学校或班级开展什么课外活动?请写出活动

名称,并给这项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05年福州市中考题)

活动名称:宣传标语:

3、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05年陕西中考

题)

今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国的读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给一

代又一代儿童带来感动和快乐的童话巨人。你们班举行一次活动,同学们都以极

高的热情积极筹备。

请你为这次纪念活动确定一个主题。主题:

围绕你所确定的主题,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请你就安徒生童话对你成长的影响和意义,发表一段富有激情的简短演讲。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134366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