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关于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考察调查报告

关于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考察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考察调查报告

结论: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但在变化的过程中,由于人观念的不同也产生了许多矛盾,这就需要人们相互交流理解,共同面对解决。

关于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考察调查报告

作为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锻炼自我,提升自身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比较好的一种手段便是社会实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速度十分地快速。党和政府的种种政策也使老百姓有了越来越好地生活,例如:在救灾减灾方面,党和国家制定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在社会救助方面,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在社会福利方面,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先后编制印发《“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十一五”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在优抚对象抚恤优待方面,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1998年以来连续第9年提高抚恤补助标准。这些措施的提出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从而人们也就有了更高的追求,同时也导致了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的家乡人民的观念也产生了变化,利用这次实践机会我也就我的家乡人民观念进行了调查,了解了近几年家乡人民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发现了一些观念变化所带来的矛盾,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现将有关

情况和本人对此的一些问题的思考报告如下:

一、社会生活观念代际变迁中产生的新观念

调查发现,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政策的实施下,不断有国外的新鲜事物和思想流入使人们的社会社会观念也因此有了改变,不同代的人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观念,而我们村也不例外。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物质生活追求方面

老一辈村民是毛泽东的坚实拥护者,主要以毛泽东思想为准,他们的思想比较朴素,在物质生活方面他们追求吃饱,穿暖,有的地方住就满足了,最多穿穿中山装、革命装;父一辈则是邓小平理论的拥护者,追求西方新鲜事物,基本上喜欢穿西装、旗袍,吃的则要求肉类,穿的则要求质量,住的则要求民房;新一辈则是社会主义思想的粉丝,追求个性,吃的是饭店、肯德基,穿的是李明、乔丹,住要住别墅。而就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用品,老一辈则是没什么要求,他们讲究的事吃饱穿暖;父一辈则是追求电视、洗衣机等讲究功用的生活用品;新一辈则是追求电脑、MP4等讲究享受的用品。随着物质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代比一代要求高了。

(二)精神生活追求方面

老一辈比较喜欢看戏曲,一旦村上有什么戏曲要上演,他们一定是那支主力军,或是比较关注一些天气预报,可以说是基本上没什么追求;父一辈则是比较喜欢看一些都市生活类的书籍及电视节目,可以说比较喜欢一些含有人生哲理的东西;新一辈则是比较注重

精神追求,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对于符合自己兴趣的活动及书籍比较喜欢。所以亦可以说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人们更注重自身修养的发展和培养了。

(三)思想文化认识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十分注重思想文化的控制,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就十分注重外来文化的引进,注重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所以不同代的人所拥有的思想文化认识也是不同的。老一辈没怎么上学,对许多东西只知盲从,没有辨别思想文化好坏的能力,正如毛泽东要文化大革命,他们就认为毛泽东所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只知一味地盲从,所以才导致了中国一定程度上地倒退;父一辈虽上过一定学,但涉猎不深,所以对思想文化虽有一定的认识,但不能认识完全,不能全部活用;而新一辈则都是知识分子,对思想文化的认识亦十分地到位,经一定历练后能够活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就某一思想再进行延伸,具有创新的观念。

二、社会生活观念代际变迁中的矛盾

正如许多思想产生到被认同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与社会相矛盾的问题,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矛盾,主要就是代与代之间因观念的不同所产生的矛盾,本次主要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购物的看法

不同的人拥有的看法不同所选择购买的物品也就会不同,尤其是不同代的人。老一辈一般只要有的用就可以了,不要求漂亮、时

尚,只要求实用,并且不到没衣服穿不会去购物;父一辈则要求实用、漂亮,不要求时尚,偶尔看到好衣服也会考虑购买;新一辈则是看到时尚、漂亮的衣服就会激发他们的购物欲,最好还是名牌。

(二)钱的用度

因代际的不同,不同代人的社会生活观念也不同,对钱的用度掌控也不同。老一辈的人对钱会尽可能地节约用,做到尽量不去用;父一辈则是合理安排,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下一定的积蓄;新一辈则有继承了前几代的优点的,也有不会合理安排钱的用度导致负债的,不过这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社会发展所导致的。

(三)学习工作与享受的先后问题

学习工作与享受的先后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不同代的人由于观念的不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同。老一辈和父一辈一般选择先学习工作再享受的做法,而新一代则比较喜欢边学习工作边享受,不过也有部分新一辈的人选择先享受后学习工作,这也就造成了这部分的人的惰性,这是对社会发展十分不好的。应该把握好学习工作与享受的关系。

二、对策和建议

现在生活中,基本家庭都是由三代组成,尤其我们这一代,我们 爷爷辈经历过革命末期到新中国成立,父辈经历过改革开放,而我们则是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所以,解决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就成了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下面就是一些解决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1.懂得相互了解,会换位思考。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是独来独往,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思考,而能够相互了解就能减少因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所带来的矛盾。

2.促进交流,有耐心。交流不足是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过程中的弊病,由于观念的变化,人性变得越来越冷漠,这也就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所以每个人多交流一下,有耐心一点就能促进该矛盾解决。

3.互换体验,促进感情升华。感情不足导致代际间矛盾的产生,而有时相互交换一下角色体验一下,促进一下感情的升华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手段。

社会生活观念的代际变迁,既带来了好的观念,也有一些弊端,处理好矛盾,将给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新的动力。

第二篇: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变迁

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变迁

社会保障,意指社会成员因年老、体弱、疾病、伤残或失业等原因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时,可以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一般而言,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互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国家和社会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物质帮助,以此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死有所恤的目的。

百余年来,香港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层次由低而高,并且明显地划分为1950年代以前、五、六十代和70年代以后三个发展阶段,本文拟对各个阶段香港社会保障的状况做一个概括性的分析和总结。

(一)在传统社会中,普通平民百姓的生、老、病、死等生活问题都是依靠家庭或宗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而得到解决的,因而家庭或宗族便为个人生活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保障。而香港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香港开埠后,陆续吸引了大批华人前来谋生,由于前景不甚明朗,许多人将父母妻儿留在家乡,只身赴港,因此,来港的内地居民,多数为单身男性,只有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才携眷在香港居住。根据1882年的统计,当时华人男性人数为68,000人,女性为19,000人,而家庭仅有9,724户,数量非常之少。[i] 20世纪以后,这种情况有了某种程度的改变,但相对于内地的大家庭而言,仍然显得人单势孤。这些海外漂流的华人失去了家庭的屏障,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纽带,当他们遭遇到失业、疾病、伤残等天灾人祸时,便会陷入求助无门的悲惨境地。因此,香港自开埠伊始,便是一个社会保障需求十分强烈的社会,当地华人在陷入困境时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伸出援手。

然而,在1950年代以前,港英当局以人口流动性太大,大部分华人无意久居香港为借口,拒绝为本地居民提供任何社会服务。在这一时期,社会保障主要以民间自救与互济的形式出现,具体而言,有两类民间组织承担了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其一是华人社团,其二是宗教团体。

在形形色色的华人社会组织中,面向全体民众的慈善团体首推东华三院和保良局。在华人思想观念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观念可谓深入人心,所以,当香港“发展为一个繁盛的商埠后,对类似的集体慈善制度的需求与时俱增,这需求便由地方上的社会贤达设立慈善团体来解决。”[ii] 1869年的太平山义祠事件直接促成了首家华人慈善团体的问世。其时,香港设有义祠,用以安奉亡故贫苦华人的牌位,以待其亲属来港时迎回故里,叶落归根。然而,久而久之,义祠变成了病人等死的场所。1869年4月,太平山附近的一所义祠尸体横陈,臭气熏天,引起周围居民骚动,闻讯前去采访的西报记者将义祠描绘为人间地狱。当年,来自不同行业的华人杰出人物便筹划建立一所华人医院,1872年,医院落成。东华医院的主要工作包括医疗、救济、教育、接生、丧葬五大类。它救贫治病、办义学、设产房、施棺木、置坟场,在发生灾害时组织救济,如1906年的台风风灾、1918年的马场大火、1934年石塘咀煤气爆炸等灾变发生后,救济工作都是由该院主持的,[iii] 东华医院由此成为惠及全体市民的慈善组织。1878年,以“防范诱拐、保障妇孺”为宗旨的华人慈善机构-保良局成立。东华医院和保良局在为香港华人解危济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除东华医院和保良局外,同乡会、宗亲会也是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在香港社会,血缘团体和地缘团体为数众多,这一方面是由于华人文化传统中家族观念与乡土观念深厚,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漂泊异乡的现实需要。同乡会等社团组织多以救助同乡为宗旨,如旅港福建商会和福建同乡会均以“谋同乡福利”为主要会务,旅港潮州同乡会则明确指出:“本会为吾潮侨港同乡之集团,即同乡之家庭也;故所负使命为赞襄社会公益,拱护桑梓安宁,辅助同乡事业,排解同乡纠纷,联络同乡情谊,救济同乡疾苦……”。[iv] 这些团体所提供的实际服务包括排难解纷、职业介绍、金钱接济等。有些组织完善的同乡会还举办赠医施药,开办义学、遣送棺柩骨骸回籍等。如旅港福建商会的主要工作为创办义学、为同乡贫苦无法殡殓者施棺、救济来港难民、为本港及内地慈善事业捐款等等。[v] 宗亲社团是传统的社会保障形式在城市环境中的延续,虽然其救助的对象往往局限于同乡、同宗,但由于20世纪以后此类社团大量涌现,其保障服务亦可以覆盖很多的人口。

另一类提供社会救助的组织是教会所属的各种机构。教会在香港创办有医院、诊所、孤儿院、老人院,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收容被遗弃的人。教会还向穷人提供形式不同的救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贫穷无依者渡过困境。

(二)50年代以后,香港开始了工业化,经过十数年的奋斗,香港成为一个工业化社会。在此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的社会保障事业也有所进步。

50年代,香港社会所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人口爆炸所引发的生存危机,据统计,1946年香港人口恢复到二战以前的水平,为160万人,其后,由于国内战争的影响,大量难民蜂涌而至,1950年春估计达到236万人。当时香港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且又处于从贸易港转向工业化城市的起步阶段,一下子消化吸收如此众多的人口十分困难,所以,许多人的生活陷入困顿,连最起码的衣食住都难以得到保障。而且,屋漏偏逢连阴雨,五、六十年代香港各种灾害频频发生,火灾、水灾、风灾,不一而足,动辄便使数万人无处栖身,衣食无着。因而,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问题便成为社会救助的主题。在这一非常时期,民众能够得到的社会救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华人社会组织。原有的东华三院、保良局、宗亲会、同乡会等组织宝刀不老,继续发挥作用。此外,街坊福利会在社会救助方面显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二战以后,香港政府大力支持民间组织街坊福利会的发展。到1960年,香港共有60个街坊福利会,中心工作是办理义学以救济失学、赠医施药以济贫病,派送棉衣、派发粮食以救饥寒。每当有天灾发生时,街坊会都会挺身而出,到场协助救援。[vi]

其次是国际救援组织,国际志愿团体活跃是香港社会五、六十年代所特有的现象。大批难民涌入香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香港原有一些国际性的救济机构,此时有更多类似机构出现。它们得到海外的财政支持,可以在本地举办救济活动。如红十字会、救世军等团体从总部分配到了更多的物资。60年代以后,许多国际团体认为香港已经摆脱了困境,便陆陆续续撤走了。

最后是香港政府。50年代,在社会救助任务空前繁剧的情况下,各志愿机构颇感力不从心。当时的香港总督葛量洪(1947-1957年)承认,“社会福利事业已不是华民科和志愿团体的服务所能应付的了。”[vii] 有鉴于此,香港政府终于改变了过去袖手旁观的态度,开始有限度地介入社会服务。这是社会保障方面一个最明显的变化。

香港政府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修建公共房屋。1953年圣诞节,九龙石峡尾木屋区发生大火,区内木屋毁于一旦,5万人无家可归。事件发生后,香港政府一方面意识到此次来港难民不再是匆匆过客,一方面迫于灾民的强烈要求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决定实行大规模公共工程,以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此后,在港府改善社会福利的各项计划中,房屋计划一直居于首位。政府修建了大量公共房屋,用以安置居住条件特别恶劣的居民。到1964年3月,共建成徙置大厦247座,新区居民达到60多万人。到1965年底,徙置居民将近80万人,这意味着每5位居民中就有1人住在徙置楼宇中。到1968年,港府总计动用6亿港元,开辟了21个新区,建成了449座徙置大厦。[viii] 获准入住新区的居民主要包括灾民、贫苦家庭、危楼居民、木屋居民。新区楼宇的租金只等于私人楼宇租金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大批低收入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而经济上并没有增加负担。

第二、参与社会救济。二战后,香港政府成立了社会局,1958年改为社会福利署。该机构以救助受灾人口和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实施应急式的社会救济。“当一场木屋大火或其他天灾发生,社会福利署便会立即派发食物、衣服及其他物品给灾民”。[ix] 如1956年九龙暴动发生后,**所及地区贫苦居民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社会局曾展开大规模救济,受益达2.6万人。[x] 1960年,在港九两地,社会福利署下设了6个社会服务处,每天为1万多人供应救济膳食,救济对象为因失业、疾病,年老无依、残废、或施手术而一时无法生活者。[xi]

1963年社会福利署救助了天灾、火警、危楼倒塌、覆舟等不测灾祸的受害者。是年12月,坚尼地城发生爆炸事件,福利署在事发翌日即以公款购买干粮给予亟需救济的死伤者家属。[xii] 除应付突发性的各种灾变外,政府对社会特殊人群的救助也开始施行。社会福利署下设公共援助部,负责经常性的援助工作,主要是向赤贫者提供物质资助。但这种援助规模小,水平低,如根据1970年的规定,在港居住5年以上,其收入扣除房租和学费后不足33元的人方可领取援助,据此只有7300个家庭与个人得到资助,而资助的主要形式是发放干粮和熟食,当时港府每年用于公共援助的资金仅为500万港元。由于资助标准极为可怜,此项公援仅仅是聊胜于无。

第三、推行公医制度。沿袭英国的公医制度,香港政府在各地区设立收费低廉的公立诊所和公立医院,保证市民病有所医。五、六十年代中,各种各样的社会救助措施帮助香港民众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尤其是香港政府积极推进公共房屋建设,惠及了大批普通百姓,因而许多人认为政府的公屋政策是一种最大的社会福利政策。[xiii] 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仍然是一种“救火队”式的紧急援助,并不能为民众提供制度性的保障。香港政府的理想做法仍是要借用民间团体的力量,解决种种社会问题。港府社会福利署虽然参预了多项福利工作,但正如港督葛量洪所说,“它谨慎地避免取代或控制志愿机构的工作。这个部门主要是提供指导及统筹工作”。香港政府因袭战前的观念,将社会服务视为一种施惠,而不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慈善团体的救济再加上政府的援助,香港的社会服务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慈善味道。曾经有学者对此大加抨击,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不需要慈善机关,需要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一个正常的社会的公民不需要他人的怜悯,需要的是就业的机会,与疾病、意外、失业时的生活保障”,[xiv] 这一分析可以说是切中要害的。

社会保障理论认为,大工业瓦解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社会结构,同时也破坏了家庭的保障职能,从而产生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维持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在香港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以后,这种以社会互助和社会救济为基调的社会保障愈益显得落后陈旧,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状况。然而,变革现有的社会保障模式则意味着政府要大幅度增加对社会服务事业的投入,而当时的港府关心财富的创造甚于关心财富的分配,无意在社会保障方面作更大的投资。60年代末期,香港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冲突。1966年,天星轮渡加价引发骚乱,1967年,几桩工潮又引发了范围广泛的社会动荡。对于这两次事件的起因,香港政府分别解释为官民沟通不利和受内地文革影响,这个结论是有欠公允的。它无视广大民众的生活疾苦,回避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未能随经济成长而同时提高的现实。这一结论清楚地反映出了港府对于改善民生的消极态度,因而,香港的社会保障状况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改善。1968年,一个官方调查委员会指出,“尽管香港在其他方面有了显著进展,在社会保障领域内却以几乎停滞不前而引人注意”。[xv]

(三)步入70年代以后,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1971年底,第25任港督麦理浩到任。麦督主政下的香港政府从维持香港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多项举措,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基本措施之一,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正是从此时起,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浮出水面。

70年代以后,香港政府终于将社会保障视为政府理应担当的责任,开始了社会保障的制度化建设。香港社会保障的范围逐渐扩大,赤贫、年老、失业、伤残等多种需要帮助的情况逐步被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

香港政府构筑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

1、公共援助。

1971年,香港政府改进公共援助,开始实行入息审查的公援计划。此前,只有某些志愿机构向贫困者发放少量现金,而政府公援助概以实物形式派发。改革后,公共援助改以现金形式发放,其金额随物价变动而调整,以保证受援者的生活不致因通货膨胀而下降。此后,公共援助真正成为保障经济困难人士基本生活的一项措施。[xvi] 1978年,政府进一步完善公援计划,一方面,实行入息豁免制度,使一些收入微薄的公援人士能够保留少量的收入;另一方面,设立长期补助金,发放给领取公援超过1年的人士。[xvii] 1971年到1983年间,公援总额由1200万港元上升到3亿港元,其间8次提高援助标准,从1971年4月的每人70元提高到1982年6月的450元,受资助人数从也1.8万人增加到6.9万人。

2、伤残老弱津贴。

1972年4月,香港政府开始发放伤残老弱津贴。到1974年,有5万余人领取残疾津贴和老年津贴,津贴数额也比刚开始发放时增加了62%,用以抵销生活费用上涨的影响。1978年,领取老年津贴的年龄标准从75岁降至70岁,惠及更多的老人。另外,增设老人补助金,发放给60-70岁之间接受公共援助的老人。[xviii] 到1982年初,领取伤残老弱津贴的人数超过了20万人。

3、失业救助。

1973-1974年,世界石油危机引发了香港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严重,工人大量失业。工会等团体发起行动,要求政府放宽公共援助领取资格,容许失业人士领取公援或设立失业金。1977年,香港政府准许15岁至55岁的健康失业者领取公共援助。[xix]

4、意外伤害。

1979年,港府发表“进入80年代的社会福利”白皮书,设立交通意外无辜受害者计划,以缓解受害者的财政困难。70年代末期,香港工伤问题严重,1980年在数十个工会宗教组织及劳工团体的要求下,工伤赔偿金额得以提高。1982年政府还规定,强制雇主为雇员购买劳工赔偿保险。[xx]

与此同时,香港政府加速推进公屋建设计划。到1978年,居住在政府公屋中的居民已经达到200余万人,占全港人口总数的46%。1978年香港实行9年义务教育,减轻了百姓教育费用的负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志愿团体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它们仍然为香港市民提供服务,只是不少团体每年由政府给与补助。1978-1979,政府给予志愿团体的补助金额达1亿港元。[xxi] 志愿团体成为政府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辅助成份,其工作与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相得益彰。

经过多年建设,香港政府成功地建立起社会保障的基本架构,社会保障的规模和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1967-68,港府投入社会福利的资金仅为3,500万港元,1970-1971,为4,300万港元,1978-1979为5.3亿港元,1982-1983达到了13亿港元,比1970-1971增长了30倍。与发达国家比较,香港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缺少社会保险,这是由于强制供款性的社会保险一直遭到资方的反对而未能实行。今天,香港的每一个市民,无论贫富,都不能与政府提供的五大类社会服务,即房屋、医疗、福利、教育和劳工服务完全脱离关系。尽管香港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从整体上看,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安全网的目标已经达到,它保证了市民的基本生活,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注释:

[i] 1882年查德威克关于香港卫生状况的报告(Mr Chadwick’Report on the Sanitary

Condition of Hong Kong, November 1882),引自科大卫编:《香港历史资料:社会》

(David Faure: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Hong Kong:Society),第30页。[ii] 《香港年报》1974年,1975年香港出版。“社会的任务”第2页。

[iii] 金应熙主编:《香港史话》,1988年广州出版,第135页。

[iv] 《旅港潮州同乡会会刊》,1934年香港出版,第119页。[v] 吴在桥编:《香港闽侨商号人名录》,1947年香港出版,“旅港福建商会大事记”。

[vi] 葛量洪:《葛量洪回忆录》,1984年香港出版,第155页。

[vii] 《葛量洪回忆录》第155页。

[viii] 范育雯编:《欢送戴麟趾爵士纪念册》,1971年香港出版。

[ix] 《葛量洪回忆录》第155页。

[x] 华侨日报社编:《香港年鉴》第10回,1957年香港出版,第111页。

[xi] 华侨日报社编:《香港年鉴》第14回,1961年香港出版,“香港全貌”第49页。

[xii] 华侨日报社编:《香港年鉴》第17回,1964年香港出版,“香港全貌”第108页。

[xiii] 甘长球:《香港经济教程》,1989年广州出版,第364页。

[xiv] 马森所作《香港亿万富翁列传》序言,转自王敬义、齐以正等著:《香港传奇人物列

传》,1985年香港出版,第192页。

[xv] 寿进文等译:《香港的劳资关系与法律》(Joe England、John rear: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Law in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1984年上海出版,第23页。

[xvi] 周永新:《富裕城市中的贫穷》,1982年香港出版,第35页。

[xvii]《香港年报》1978年,第90页。[xviii]《香港年报》1978年,第90页。

[xix] 莫泰基:《香港贫穷与社会保障》,1993年香港出版,第68页。

[xx] 莫泰基:《香港贫穷与社会保障》,第68-69页。[xxi]《香港年报》1978年,第91页。

第三篇:社会考察工作总结

2007-2008第二学期五年级社会考察工作总结

牛杰彬

普及法律知识,构建和谐社会我班根据教育局教育广大学生在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们的特色,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以传承“五四”报国志,“服务和谐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宗旨,以“走入社会,服务群众”为原则,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社区等社会生活的第一线,通过开展以“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送法进大墙”、组织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主要形式的志愿活动,大力传播科学文化和现代文明、弘扬科学精神、推广法治思想。我们服务队主要通过设立法律咨询台,发放传单,问卷调查,制作海报、墙报等多种方式进行法律宣传,解答生活中遇到的法律疑难问题,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使志愿者服务队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示了当代小学生朝气蓬勃的一面,为当代学生在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第四篇:常州考察调查报告

常州考察报告

由于一些原因没能去北京考察,老师安排我们剩下的同学在常州参观考察各大景点和博物馆,我们根据距离远近,先后去了武进博物馆、常州三堡街、篦箕巷、近园、常州博物馆这几个主要地方。

第一站参观的是武进博物馆,武进博物馆位于春秋淹城附近,走向博物馆上,古房子有致的排列在路两旁,一股浓浓的远古气息扑面而来。走过一座桥,眼前豁然开朗,武进博物馆赫然矗立在眼前,博物馆的外观也是典型的古代建筑造型,大门两边各方一座铜狮,这对铜狮是1973年仿乾清宫铜狮两对中的一对,进入一楼的展馆,展厅两边展示着古代的青铜器、陶器、饰物以及明清时代的衣冠,文物保护的很好,展厅没有开大灯,只是在每个展示台里安装的小黄灯,是偌大的展厅充满了一股神秘的色彩。二楼春秋淹城厅由淹城出土文物陈列、淹城大型图照、淹城大型沙盘和春秋都城遗址、独木舟制作、地投衍射、淹城沙盘介绍等多媒体及春秋淹城短片组合而成,走进该厅会使人有奇妙、大气和震撼之感。

展厅以丰富的现代展示思维和传统的陈列方式相结合,我们似乎穿梭在古今之间,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艺术精品永远会让人百看不厌,对于在校的我们来说,尤为如此。武进博物馆古朴而典雅的装潢和珍贵文物所传递出的历史气息,足以令到场的每一位参观者无时无刻不被这种充满历史感与沧桑感的氛围所围绕,不免为之倾倒,深深的陶醉其中,不能自已。

第二站是常州的三堡街。三堡街旧称“三宝街”,相传是元代的三宝奴曾居住在此,三宝奴为楚国公,以常州路为分封地,街以此得名,其实我觉得叫“三宝街”更合适,因为常州的三个传统珍贵手工艺聚集在此: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

首先是来到梳篦博物馆,展厅内摆放着各种图案的木梳,从古代的美女人物到现代的娃娃头像,无不可爱传神。常州梳篦始于何时?现在已经很难查考,人们一般认为:有据可查的常州梳篦始于东晋,它在1500年前就已经具备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了。常州市民历来把“梳篦”与“延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常州民谣中有“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之说,春艺人的传统唱词中也有“梳篦世家延陵地”的说法。

之后来到留青竹刻工作室,看那竹子上刻画着人物、花鸟、风景等等,或工整规矩,或洒脱飘逸,这才清楚留青竹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留青竹刻没有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无数汗水的付出,是成不了大师的。就拿竹子来说,留青竹刻它对材料要求很高,最好是取三至五年的腊月毛竹进行刀刻。新选来的毛竹必需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才可以书画动刀,以防虫蛀,便于珍藏。竹刻是一门艺术,但留青竹刻却是一种文化,要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层青皮上进行雕刻,还要表现出层次明暗浓淡,显示较强的立体感。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让它也被普通百姓接受重视,也许应该成为有的大学的一门课程,这样,这件珍贵的“文物”也许不会失传。我们也有责任让它更加辉煌。梳篦厂旧址的常州乱针绣博物馆,由乱针绣传承人之一孙燕云自筹资金创办。还未进针绣工作室,便看到室外窗户上贴了一张花旦的画幅,色彩很丰富,起初我以为是一副宣传画,走进工作室里面,我看到了那副花旦的原图,是用乱针一针一针绣上去的,当时我就震惊了!花旦人物传神,美妙绝伦,不得不感叹乱针绣的神奇。分为上下两层,共600多平方米,100多件藏品。藏品很多,很漂亮。三堡街是个很值得去的地方!

第三站是篦箕巷。由于三堡街距离篦箕巷不愿,我们就一路步行走到篦箕巷,篦箕巷紧邻运河五号,古老有序的房屋更显氛围。常州自古以来就一直以制作篦箕和木梳而闻名,赢得了“常州梳篦甲天下”和“宫梳名篦”之盛誉。如此有文化气息的街巷,无事来感受感受也是极好的。

第四站我们来到了近园。走进近园,山水花木,亭台楼榭,精细而雅致,处处体现了“淡语皆有味” 的意境。再看其园林的造景,格局不俗,质朴大方。近园的亭台楼阕等建筑,大多环山绕水,错落有致,非常注重比例的适度。其北面的“西野草堂”傍水而建,是主人宴请宾客之地。西南方向有“天香阁”、“安乐窝”以及临池水的“得月轩”。再向北行便是“秋水亭”,一路下去是“虚舟”、“容膝居”、小径往还,清幽自然,极负“远山近水自成趣”的意境。东侧廊墙内嵌有名人书条石30副。

从造园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归隐后的意境:园之中央为全园最高处,周围环水,堆置假山,筑亭一座,名“见一亭”;左有层楼“天香阁”,右有书斋“安乐窝”;临池有“得月轩”,园西有“秋水亭”。回廊匝绕,过“虚舟”可入“容膝居”;过小桥可达“三梧亭”,亭下有“垂纶洞”。西南辟有菊圃,圃前筑以“四松轩”,轩左建有“欲语阁”,园内栽种树木数百株„„如此近园,给人以城中山林、会稽兰亭之感。在园中的湖边房屋里,我们还遇到了一位留青竹刻的前辈,我们的出现有些唐突,但前辈还是很热情的和我们聊天,给我们讲解留青竹刻,还展示给我们看他的作品。想着前辈面对潺潺的流水和茂盛的花木,刻出来的作品也定倾注了他舒畅的心绪。

第五站便是压轴的常州博物馆了和常州城市规划馆。在那里,我对我的第二故乡——常州又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是非常美好的认识。刚一走近博物馆大楼,它门前的水池就让我大吃了一惊,那种感觉就想整座大楼是伫立在水池中一样!进入这座大楼,我们先去参观了左手侧的常州城市规划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徐徐转动的地球,用视频投射出不断发展的常州,让人感觉浑然一体。在这里还展示了常州在全国的位置图、长三角位置图、常州市域图、市区图和常州市社会经济发展介绍,陈列了常州近年来获得的部分国家级荣誉奖牌和中央领导视察常州时的影像资料等。

穿过序厅,进入历史厅内,这里共有四大板块:

《龙城沿革》,运用历史怀旧的氛围重温了常州的过去。淹城模型和高浮雕的季子像,直观地展示常州悠久的历史。以“延陵”、“毗陵”、“晋陵”和“兰陵”构成纵深的展厅空间。展厅两侧,配有常州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年表、龙城来历、常州城垣演变图和电子图表,再现了常州古城几度变迁的过程。

《毗陵古韵》,用实景结合绘画营造环境气氛,再现老常州的水乡街景。幻影成像“老常州的一天”,用一种新颖的展示形式,直观地展示了常州传统市民生活和民族风情。运用沙盘模型配合一幅长16米、宽2米的紫铜浮雕长卷“毗陵古韵”,展现了清末民国初期常州老城厢的规模。

《旧照集粹》,集中展示了大量的老照片。在这里,挥手翻动电子书,就可以了解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勾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通过动态视频和静态幻灯片新旧对照的形式,表现了常州城市的发展变化。

《运河沧桑》,观众可站在复原的古桥上,观看常州京杭运河的几度变迁,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视觉效果,展示古运河的发展和新运河的规划。

进入虚拟演示厅,我们在这里观看了多屏无缝拼接180度环幕电影,进一步感受到常州悠久的历史、今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的蓝图。

规划馆的第二层,是成就与专项规划厅。这里又分为四大板块:

《基础设施》里,展示了近年来常州基础设施的成就与规划蓝图。运用激光沙盘和视频演示,形象地展示了常州市对外交通、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

《虚拟驾驶——遨游常州》里,让观众体验未来常州城市便捷的交通,观赏高架路、新运河建成后的景观。

《住宅建设》,用精美的图片展现了常州近年来住宅建设的成就。未来住宅体验区,为人们设计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时尚性的居住环境。“未来住宅体验区”是首次出现在国内规划展示馆中,这种触摸式的生活方式,会让人们对未来居住有着强烈的憧憬。

《园林绿化、旅游》里,涵盖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园林绿化和现代旅游三大块内容。园林绿化展区中心拟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用LED的视屏模拟园林绿化的果实,循环播放红梅公园、荆川公园等一批公园敞开后的风貌。四周环境颜色为可变幻的树林形态。展区运用灯光和视频,让观众感受常州美丽的四季。这一演示系统在国内首次使用,用了9个投影机,加上灯光、音响和画面的控制系统,把整个画面、声音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效果。而钢丝纱幕的反光效果,使这一幕景色拥有了极强立体感。

规划馆第三层是规划公示厅。这里,集中展示了常州市“十一五”期间的近期建设规划。一张张规划图,反映了常州的今天和明天。通过公示,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让市民们更直观地了解常州的发展规划,让大家走进规划、参与规划,从而使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规划馆的第四层,是总体规划模型厅。展区按1:1000的比例将常州市高速公路环内650km的范围制作成动态沙盘模型。采用声、光、电结合视频演示,将常州市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大屏两侧分别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直观地展示常州的规划全景,让人们全面地了解常州全域的规划目标。这套国际最先进的表演控制系统,在常州城市总体规划模型厅中导演,为我们提供了一场视觉听觉的享受盛宴。

参观完常州城市规划馆,心头充满激情,在这里,我看到了常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看到了常州决策者们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雄心和决心,同时也给我增添了无穷的信心。

在这之后,我们又去参观了博物馆,我敢说常州的博物馆绝对不比上海的差,值得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参观,我为它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博物馆主体结构总体分为5层,地面4层,地下1层,其中1层层为陈列展览区,占地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米。分别由9个展厅组两个基本陈列为“龙腾中吴”——常州历史文化陈列和“神奇的自美丽的家园”——常州少儿自然博物馆自然陈列,后者还是江苏省另外还有两个临时展厅。

其中,龙腾中吴——常州历史文化陈列”是基本陈列,以常州古代历史为脉络,从目前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开始到近代常州,通过“史前常州”、“延陵季子”、“齐梁故里”、“中吴要辅”、“儒风蔚然”五大版块,1288件文物,完整叙述了常州历史发展过程及文化内涵。

在“中吴要辅”版块,运用现代全息成像技术,在一块黑色的荧屏上,上下左右正面侧面,全方位展示了镇馆之宝“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的工艺造型,装饰手法。该件展品是南宋女子的梳妆盒,整体为十二棱莲瓣筒状造型,由盖、盘、中、底四部分扣合而成,合口处口沿均镶包银扣。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戗金漆器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并带有款铭的漆制工艺品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级文物,也是常州市博物馆惟一的国宝级文物。

到3成,然唯一一家少儿自然博物馆。两个专题陈列分别为谢稚柳艺术馆和刘国钧捐献红木家具陈列,“画像砖世界”和“优雅的宋人生活”,这整个陈列的精心之作、才气之作。“画像砖世砖,由七块厚砖组合成一幅完整而灵动的龙纹内绝无仅有,这个龙纹图案也因其州博物馆”标识,而“优雅的宋人动再现了宋代常州人的日常用品和 此外,在恒温恒湿的玻璃展柜

两个部分被专家认为是界”中陈列的南朝龙纹画像,据介绍,这在国精致典雅而采用为“常生活”一组文物,则生闲情逸致的文化品位。

里,陈放着迄今发现最早的淹城出土的独木舟、原始青瓷簋、春秋铜剑;南宋时期的国家一级文物景德镇窑青白釉观音坐像;良渚文化时期权力象征的“玉钺”;更有雕工精细、“暗藏玄机”、美轮美奂的明代金镂雕龙带钩等珍稀文物。

“神奇的自然美丽的家园”里面是仿生馆,里面好多东西都是通过影像技术制作出来的,走在路上,五颜六色的小鱼似乎就游在你脚旁,那里还有好多小游戏,还可以有选择的听到各种各样的鸟叫声,可以通过设备亲自感受蜻蜓、小鱼、还有老鹰眼中的世界。

经过这一次的常州考察,我们看到了之前很多不懂的事,加深了对常州文化的认识及理解。常州不止是一座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还是一部丰富有内涵的历史文化书。

第五篇:社会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写一份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分析,要求 1000字。

要求说明以下内容:

1、该企业的名称、住址、主要经营活动;

2、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问题;

3、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它现有的人事制度、政策和措施;

4、重点分析岗位、绩效、和薪酬保障管理是如何运作的?

5、该单位的人力资源应该如何开发和管理?

注:完成上述报告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你可以查阅有关文献,咨询一些专家,也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些资料来左证你的观点。要求注明资料来源。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6/134366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