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针菇工厂化栽培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新技术金针工厂化栽培主要是反季节栽培,其实际意义就提高栽培者的经济效益。为了获 得优质高产的金针 菇那就必须遵循金针菇生长的规律,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本人把生产实践中总结的经 验做一介绍。一、制冷设备(日产 250kg 金针菇所需设备为例)1、接种室:30 ㎡,3P 空调一台
2、培养室:90 ㎡,10P 制泠机组一台3、催蕾室:60 ㎡,7.5P 制泠机组一台 4、抑制室:60 ㎡,7.5P 制泠机组一台 5、出菇室:100 ㎡,10P 制泠机组一台 以上温室上下四周都需要安装 7-10cm 泡沫彩钢板保温和便于消毒清洗; 培养室、催 蕾室、抑制室用木 材或不锈钢制成 5-7 层培养架:宽 0.8m,长视温室而定,层距 0.4m,架距 0.5m;出 菇室制成 4 层培养架,宽 0.8m,层距 0.5_0.6m,架距0.5m,这样能充分利用制冷设备,温室上方中间各安一台轴流式风机,内连接分风桶,下方平地面前后或左右每隔一米开 一个直经 0.2 米的孔。
二、常规设备 拌料机、装袋机、灭菌灶、周转筐等
三、原材料 棉籽壳 石膏粉 白糖 石灰 玉米粉 菜籽饼 折角袋橡筋 大颈圈等
四、栽培技术
1、培养料配方(%)棉籽壳 77 石膏粉 1 白糖 1 石灰 2-3 玉米粉 18 菜籽饼 5(没有菜籽饼可增加 同量玉米粉),石 灰气温低时少用,气温高时多用,含水量 65%。
2、拌料装袋(23cm*30cm 折角袋 1000 袋计算)称取(公斤)棉籽壳 640 石膏粉 18 白糖 18 石灰 54 玉米粉 125 菜籽饼 45 水 1 080 将原料拌均匀及时装袋,套上大颈圈中间打孔插入直经 2cmPVC 管双层报纸橡筋封口,灭菌温度达 10 0 度保持 12 小时,闷锅 6—8 小时及时搬入接种室冷却。
3、接种 料温度降至 30 度内,先将接种室连同菌袋喷洒克霉灵消毒,30 分钟后接种:去掉封 口报纸,拔出 PVC 管,将菌种拔入孔中并盖满料面,再双层报纸橡筋封口,接种完成 后及时搬入培养室。
4、菌丝培养 培养室温度 16—18 度,每天换气 2 次,每次 30—60 分钟,此期间尽量不翻动菌袋,但应尽早选出病虫袋 定期向菌袋表面空间地面喷洒克霉灵消毒,15—20 天可长满菌袋。90%左右满袋即可 进行催蕾。
5、搔菌催蕾 将已长满菌丝的袋子去掉封口纸手动或电动搔去颈圈中 2—4cm 老菌皮,搬入催蕾室,表面喷洒克霉灵消 毒,控制温度 10—12 度,湿度 90%,光照 200LX8 小时,每天换气 2 次,每次 30—6 0 分钟,7—10 天现蕾,菌柄 1—2cm 时转入抑制室管理。
6、抑制 抑制室温度 3—5 度,湿度 80%,每天换气 4 次,每次 30—40 分钟,经 7—10 天抑 制,菌柄长至 3—5cm 长时转入出菇室管理。
7、出菇室管理 出菇室温度 5—7 度,湿度 85%,光照 300LX8 小时,每天换气 2 次,每次 60 分钟。及时套袋(23*43 筒膜)将筒膜套在颈圈上再挽下低于子实体,待菌盖 0.6—1cm 时提 起筒膜,再套一个橡筋圈并留一通气孔,根据市场需求,柄长 15—20cm(大约 7—10 天)采收,此时子实体洁白鲜嫩,头潮菇平均重 500g 左右,用双层草纸和双层塑料袋 定量密闭包装及时上市销售,抑制室可储藏 10—15天不降低质量。一般头潮菇平均每 袋可产 500g 左右,只采一潮菇淘汰,其菌料可用来栽培平菇、鸡腿菇等,留二潮菇不 利于泠库利用且子实体商品价值低。
第二篇: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现状与对策
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现状与对策
------------------
作者:黄毅 |来源:中国食用菌论坛网| 发布时间:2009-9-10 | 浏览次数:70次
说明:此文写于今年五一节前,至今金针菇市场价格走势基本上和我预计的相接近。此文已经投稿于《食用菌》杂志社,即将发表。为了使网友能够先睹为快,分次节录于本栏目。我希望大家各自发表高见,讨论,讨论,提高认识。
也希望看帖的同志能够送我几秒钟,写个《学习》《收获》《顶》什么的,说实在的 我老人不是要你捧场什么的,对之我视如过眼烟云,我希望的是培养起大家对其他人发表的文章也跟帖的习惯,这也是对其他人的尊重,你说是吗?
摘要: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二十年来,经过起步,发展,快速发展三阶段,现已结束暴利,进入合理利润期,请谨慎投资,避免盲目扩张。提出:提高品质,提高单产,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拓当地市场为主的建议。
一、金针菇工厂化发展的现况
食用菌周年工厂化栽培象雨后春笋在各地涌现,日产量从数百公斤家到25吨金针菇的企业全国大致有数百家,难以用准确数据统计。这些企业大多数落户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主要栽培品种: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海鲜菇)、白灵菇、蘑菇、鸡腿蘑等。
为什么适合进行工厂化栽培的菌类主要集中在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海鲜菇)、白灵菇等木生菌类以及蘑菇、鸡腿蘑等草腐生菌类呢?我们知道:选择进行工厂化栽培的菌类,最基础条件:是出菇同步性好,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设备周转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金针菇工厂化起源于日本,随后传到台湾地区和韩国,随着海峡两岸开放,1991年台资金针菇企业将技术密集型的瓶式栽培引入国内,先进入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广州番禹,与此同时,在福建的晋江、漳州地区在传统季节性栽培金针菇的基础上,也开始进行周年工厂化袋式栽培金针菇的尝试,取得成功。随后,近十来年,瓶栽和袋栽两种金针菇栽培模式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其速度惊人的。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起步(1990-1999年),发展(2000-2005年),快速发展(2006-至今)
(一)起步阶段(1990—1999)
1990年许家庭(福建晋江)、林光华、徐坚(福建漳州)等成为中国金针菇工厂化偿试性栽培的第一群人。1993年台湾黄先生在广东番禹开办第一家《和昌》金针菇瓶式栽培企业。1993年在北京有《冠荣》、《长寿》台资企业开张。1994年笔者和何丛林,詹位黎等在福建永泰县开始进行大规模袋式金针菇工厂化尝试性栽培。1998年台资在上海南汇区下沙设厂生产《玉山》金针菇,经过逐年扩张,现已达日产25吨规模,成为国内最大金针菇企业。1999年上海天橱菇业有限公司《天橱一号》产品问世。随后,还有珠海《绿阳》等内资企业陆续问世。
(二)发展阶段(2000-2005)
由于赚钱效应,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土地转让的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又有不少台资企业纷纷进入内陆,2001年开始进入发展期。先后有《薪传》、《禾茂》、《农禾》、《友茂》等台资企业进入上海,开办瓶式金针菇企业。不但引进资金,带来设备,经营管理的理念,还
开拓了市场。此同时,袋式栽培也在发展之中。
2000年前后笔者在福州设计成功规范化金针菇厂房和配套袋式金针菇栽培技术,为此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2004年笔者虽已六甲,怀着解剖了“麻雀”,增长知识的心态,到在上海,租赁厂房,改造成金针菇生产专用房,并进一步完善了袋式栽培模式,产品一度为上海袋式栽培第一名。近五年来,永泰栽培动者走出福建,将袋式栽培技术传播到各地。在黑龙江、沈阳、北京、廊坊、天津、武汉、长沙,合肥,南京,宝鸡,郑州、重庆等地都有永泰人设厂的身影,为当地经济发展做些贡献。2006年开始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似雨后春笋在二,三级城市冒出来,进入快速发展期。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6—至今)
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仅在福州就有十余家金针菇企业,日产量达15吨。在福建大部分地级市,甚至有的县都有金针菇企业存在。在江苏投资近数百、—千万元大型企业,日的企业就有十余家,仅南京、连云港市就各有好几家。投资数千万从事金针菇瓶式栽培的企业也有四家(内资,台资)。全国北至黑龙江,南到云南楚雄,西至兰州、成都,都有金针菇袋式栽培企业,有的投资千万元。
全国目前金针菇日产量已接近400吨,笔者在08年在漳州亚洲食用菌论坛和山东梁山会议上做报告时,预测09年金针菇日产量为300吨,事隔半年,又飙升了几十吨,现还在不断地增加,如投资近十亿元的金针菇瓶式栽培企业在吉林长春已破土动工。
二、请谨慎投资
近年来,找笔者咨询的投资者各行各业都有。有地产商,机械,电镀,煤矿主,制衣,印染,制冷,电动机,外贸商,仪器商,运输、制砖等企业家,动辄投资额数百万,千万元也不在少数。08年下半年金针菇市场平均价格高于常年,加上国家对现代农业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诱发了不少投资者疯狂投资热情,即使在目前金融危机的笼罩下,依然意无反悔。对此,笔者却不能苟同。
食用菌工厂化起步比较晚,才走过二十年,对同步性能比较好的金针菇栽培技术相对成熟,而对环境要求相对比较苛刻的杏鲍菇就没有那么顺利了。食用菌属于生物学范畴,即使是从事食用菌工作很熟悉的人,对某一菌类再自然条件下达到优质高产,能够胜任,但不等于对另一菌类也熟悉,周年栽培有别于自然季节性栽培,也还需要一个认识再认识的过程。更何况其他行业同志不是学农业的,对生物原理不懂,对食用菌特点更不清楚,就盲目上马,先建厂,再找技术员,多如牛毛。有的技术员有些自然季节栽培经验就走马上任,结果被他们折腾的差不多了。目前食用菌工厂化的真正懂技术干部奇缺,挖技术人才的现象此起彼伏,屡见不鲜。另外,大多数企业也仅是停留在依样画胡芦,靠经验,靠模仿生产,还是处于低水平栽培阶段,有些甚至连基本原理也没有弄明白,对栽培工艺中的细节更不了解,遇到问题时常束手无策,其产品产量和质量波动性比较大。
现在市场又怎样呢?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倒闭的企业不在少数,迫使大量农民工返乡,导致饭店、酒楼的食客大幅度减少。经过这几年金针菇企业激增,市场需求量的增加速度远低于厂家扩张速度。“物稀为贵,物多为溅”是市场不变的法则。金针菇又是鲜品出售,面对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各厂家只得降价促销,打价格战。按往年经验,节日效应因素,今年五一节价格有可能会上,我预计美好的愿望可能会落空,原因今年五月黄金周时间缩短,游客减少,不容乐观。
原来上海就有六家瓶式企业,日生产规模已接近六十吨。最近,北京,日产量8吨新的台资企业已投产,沈阳和丹东原有台湾企业受到去年高价格的刺激,在忙于扩厂。往年北京和东北地区大部分金针菇商品均来自上海和广州,但从07年夏天开始,韩国产金针菇(政府对农产品出口实行补贴)倾销量逐步增加,其独特外观包装,吸引部分消费者,占领了北方市场部分份额,并有逐渐加大的趋势。今年上半年从韩国进口的量更大,取代大部分上海
瓶栽金针菇北上的量。因此,上海瓶栽产品只得压缩回本地,就地消化。虽然原来上海瓶栽金针菇也有部分向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发送,然而,今年,长江三角洲,又有三家新开张的台湾企业,部分产品反而又涌进上海市场,江苏新的金针菇袋栽企业厂增加了好几家,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面对每日突然增加了数十吨的鲜菇,上海市场难以承受。虽然瓶栽金针菇商品外观好于袋栽,销售对象集中在酒家和饭店,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饮食业受到冲击,严重影响其销售量,另外,其可食率低于袋栽产品,普通大众消费相对比较少,导致今年五一节上海市场瓶栽产品价格将会一落千丈。经销商所接受瓶栽产品的价格仅是去年同期价格的60—77%,已接近台资企业生产的成本价了。
虽然长三角大规模袋栽厂家也有几家,扣除运输费用外,所剩无几,倒不如就地销售,但所以进入上海袋栽产品数量相对比较少。此外,袋栽产品菇柄比较粗,适合遍地的“麻辣烫”小店和大众消费,市场需求量比较大,因此,袋栽产品价格高于瓶栽菇,但受到瓶栽菇价格十分低迷的牵制,价格也高不了多少。
按照往年历史资料来分析:目前价格还没有到底,预计5月10—6月20日为最低点。此外笔者所获得资讯来看,韩国这一、二年瓶栽产品大举进入中国北方地区,进行试探性销售,取得成功,现已在北京筹备设厂。如果成为事实,那对国内才刚刚起步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将是沉重的一击。
三、出路在那里?
出路在那里呢?目前经济形势下,食用菌工厂化暴利的时代即将终结,逐步转入合理利润的时代,今后只能够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来下功夫了。
(一)提高品质,提高单产,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台资企业瓶式栽培经营综合成本每公斤为5—7元(平均单产300克),而袋式栽培每公斤一般综合成本为6元(全国平均单产250克)。袋式栽培企业综合经营成本,依管理水平、规模有的在1.30元/包,有的在2.4元/包,也有污染率在0.5%,也有在20%的,有的厂全年平均每包单产只有200克,也有400克。由于袋式栽培,以手工操作为主,由于设备、工资水平,各地管理技术水平,原料成本,市场、污染率高低等差异,导致经济效益不同。
从上述的数据分析:一般金针菇正常经营水平污染率应控制在1%以内(包括后期污染),漳州和平塑料厂最近推出新型塑料棉花塞专利产品,通过大量实验已经证实:完全杜绝了棉花塞受潮出现红色链孢霉污染,生长速度和使用棉花塞一样,降低劳动强度,大幅度减少后期污染率,目前在金针菇生产上还处于中试阶段。但在杏鲍菇规模栽培上已经得到很好应用。规模金针菇企业平均单产应在320-380克之间(笔者曾种过450-600克的金针菇(商品菇)),说明袋式栽培还有很大的潜力。如果每一个袋栽企业产量和质量能够上去,那么即使价格下跌,也还是有利润的。比如,综合成本在6元(250克)计算,当全年平均单产达到300克时,成本为5元/公斤,单产达到350克时,成本仅4.28元/公斤,达到400克时成本仅3.75元/公斤。即使市场低迷时,也能够有合理的利润的。因为从目前市场消费水平上来分析,随着市场价格下跌,销售量是成倍增加,当其价格和高档蔬菜一样时,还有什么不好销售的。所以提高单产,降低污染率才是正事,每一包产品只要提高20克,栽培周期缩短2-4天,那么每天增加的利润就很可观的。市场不是什么人可以左右的,惟独产量、质量、栽培周期可以自己所左右的。
袋式栽培要做到降低污染率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就必须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就要进行标准化生产,精细管理,做到可控生产。要作到这点离不开监督生产,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偷懒”,尽可能减少手工操作,采用半机械化操作,全部采用自动化生产不太适合现阶段的国情,笔者认为分段,关键部位添加简单专用机械,并逐步完善,也就是人加局部机械化(依靠人操作灵活性,修正机械误差),才能够减少栽培和市场的风险,比较适合现阶段经济国内水平。笔者现阶段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一代金针菇栽培技术现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该技术也存在着缺陷。即,同一出菇房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菇包,难以将发育过程中的每一时段的发育过程,均控制在该时段最佳的栽培环境条件下。第二代袋栽培技术,解决了不同发育阶段的菇包管理均一性问题,第三代技术是将袋栽模式经过工艺改革,也可以做到和瓶栽同样的商品外观,质量和产量超过瓶栽,机械化程度得到有效提高,缩短栽培周期,降低了劳动强度,该最新技术具有很好发展前途。
笔者回顾自己十五年来专门从事金针菇工厂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中,总感觉到市场竞争,推动栽培技术不断进步,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储备新技术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究竟新建的企业是采用瓶式还是袋式栽培技术路线,无法定论,各有优势,瓶栽投资额为袋数倍,只得通过扩张栽培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船大虽好抗风浪,但船小好调头”。具体实施时应从投资、原料、栽培周期、质量、产量稳定性,员工成本,市场对品质的喜好、货架期,机械投入、运行、经营成本等综合反复比较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熟悉的技术路线就是好。
(二)开拓当地市场
以往大家有一误区,认为上海、广州,北京大城市需求量比较大,都向上海挤,现在厂家暴增,已转换成买方市场,势必引发价格战,受伤的还是厂家。笔者观察今年五月一日前后三天的价格变化来分析。在上海:瓶栽金针菇产品150元/20公斤包装,袋栽产品180元/公斤,两者之间的差距高达30元,也就是每公斤差距在1.5元,这种差距在这几年的经营历史上是没有见过的。而同时段,目前福州金针菇市场价格依然和去年同期价格一致,240元/20公斤包装。也就是福州和上海袋栽产品,每公斤差距在3元,而和上海瓶栽培相比,每公斤差4.5元。同样,在北京,瓶栽和袋栽培的差距也相当大。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些差距都是利润啊。市场价格变化的反映,充分说明上海长江三角洲金针菇企业过剩,特别是瓶式栽培的企业,而且规模偏大,一家瓶栽厂可抵数家袋栽厂,导致市场价格变动过分激烈。
金针菇袋式栽培企业化起源福建,先入为主等原因,在福建几乎没有瓶式栽培的厂家产品。在福州十余家袋栽企业,规模相对都比较小,总量也就是十五吨左右。前几年,是卖方市场。每日福州金针菇厂家发到上海,每日数量高达数吨,而现在已转变为买方市场了,发往上海的货量少之又少,但福州厂家已成功开拓了二级(地市)、三级(县级)市场,节省了可观长途运输费用(运输综合成本接近1元/公斤)。经过十余年的经营,金针菇在福州已被当地百姓所接受了,日吞吐量高达十吨之举,节假日还是畅销的。这也说明一个问题,金针菇工厂化企业应立足于本地经营为主。
以笔者建议:在交通、经济发达的地区销售定位应该以当地200公里范围为主要销售渠道。现阶段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金针菇市场销售价格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逐年在大幅度下降,所以金针菇在当地市场份额逐年也还在不断扩大之中。
总之,目前对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产品的安全性认识和宣传不够,金针菇生产过程是通过高温灭菌,培养过程几乎没有喷过水的,那有比它更安全的食品呢,这就是宣传的亮点。
十五年前,笔者提出食用菌的出路在于实现工厂化栽培,对之,观点依然没有改变,只是认为食用菌工厂化暴利时代即将终结,逐步转入合理的利润时代了。其他行业的企业家进入该行业应审时夺势,再决定投资方向,谨慎投资,避免盲目扩张,提高品质,提高单产,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拓当地市场为主。
第三篇:金针菇的栽培管理
金针菇的栽培管理
摘要主要介绍了金针菇的营养价值、生态特征以及栽培管理要点。金针菇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等。栽培管理主要包括母种的培养、原种的培养、栽培日期以及场所的选择、原料的选择与配料、灭菌、接种培养、出菇管理等。
关键词 金针菇;栽培管理;营养价值;母种;原种;配料;出菇管理
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俗名金菇,智力菇等。在自然界广为分布,中国、日本、俄罗斯、欧洲等。金针菇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1营养价值
金针菇中含较高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而脂肪较低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高营养食品。其中蛋白质有18中氨基酸组成,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占44~50%。金针菇中的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它对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均匀一定作用。粗纤维可以螯合胆固醇,从而抑制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防止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金针菇还富含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它们不仅与人体新陈代谢有关,而且对人体起一定的生理作用。
2金针菇的形态
金针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菌丝体由孢子萌发而成,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丝通常呈白色绒毛状,有横隔和分支,很多菌丝聚集在一起便成菌丝体。子实体由菌盖菌褶菌柄三部分组成,丛生。
3金针菇生长发育条件
金针菇是腐生真菌,不含叶绿素,只能通过菌丝从培养料中吸收营养物质。生长需要较多的水分氮素糖类等营养物质。
4金针菇的栽培与管理
金针菇的制种过程是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栽培种(三级种)。配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出菇-采收。
4.1母种的培养
母种是采用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或引种而得来的。常用的培养基有:(1)
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俗称PDA培养基。在繁
殖产生粉生孢子多的菌株时,可在培养基中添加百分之0点1维生素B1或维生
素B2。(2)马铃薯200克,蔗糖20克,琼脂20克,蛋白胨2克,硫酸镁2克、磷酸二氢钾2克,维生素B20点5克,水1000毫升
培养基装管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培养室内温度控制在24度左右,大约经过7至10天,菌丝即可生满培养基斜面,优良的母种标准是菌丝健壮,生长旺盛而整齐,菌落清晰均匀,粉孢子少。
4.2原种的培养
制作金针菇原种常用的培养基有:(1)木屑百分之
45、玉米芯百分之
45、麦麸百分之
5、玉米面百分之2至百分之
3、糖百分之
1、石膏百分之
1、生石灰
百分之0点5。(2)木屑百分之78、麦麸百分之20、石膏百分之
1、糖百分之1。
(3)麦粒百分之98、碳酸钙百分之0点
5、石膏百分之1点5。(4)高梁粒百
分之98、碳酸钙百分之0点
5、石膏百分之1点5。
培养基配制后,装入罐头瓶即500毫升内,经灭菌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母
种,每支母种可接5至6瓶原种,接种后放在24度左右条件下,培养20余天菌
丝即可长满瓶。优良的原种应该是菌丝粗壮,洁白,有细粉状菌丝,培养后期有
时在培养基表面会出现丛~丛的白色或黄色的子实体,此种现象并不影响菌种质
量,如果发现菌丝细弱而稀疏,褐色分泌物多,粉孢子过多的不良菌种,应及时
淘汰,不能使用。
4.3 熟料栽培
4.3.1原料的选择
主料:麦秸、豆秸、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要求没有霉变虫蛀粉碎后使用。
辅料:麸皮、玉米粉、菜籽粉、石膏粉、白糖、硫酸镁、过磷酸钙、尿素等。
配方:棉籽壳100kg,麦秸20kg,玉米粉5kg,石膏粉2kg,过磷酸钙1kg,白糖
1kg
按照配方搅拌均匀,白糖可以溶解到水中再混匀,加水搅拌使含水量为70%
左右。
4.3.2栽培季节
利用自然温度栽培金针菇,选择适宜的生产季节是获得优质高产的重要一
环。
金针菇属于低温型的菌类,菌丝生长范围7~30℃,最佳23℃;子实体分
化发育适应范围3~18℃,以12~13℃生长最好。温度低于3℃菌盖会变成麦
芽糖色,并出现畸形菇。
人工栽培应以当地自然气温选择。南方以晚秋,北方以中秋季节接种,可以
充分利用自然温度,发菌培养菌丝体。待菌丝生理成熟后,天气渐冷,气温下降,正适合子实体生长发育的低温气候。江南诸省通常以10~11月间接种,经过1
个月左右发菌培养,到11~12月间进入出菇。高海拔气温较低的山区和长江以
北各省,可提前在9月接种,11月出菇;也可以在早春接种,加温发菌春季长
菇。低海拔的平川地区,应适当推迟接种。为了解决夏季金针菇市场需求,可以
利用冷库生产金针菇。
4.3.3栽培场所
金针菇栽培分为发菌、出菇两大步。发菌阶段要求场所保温、通风、干净。
出菇阶段最好选择在室外建半地下式菇房,即往地下挖1米深,再在四周用土垛
起1米高的墙,上盖塑料膜及草帘。
4.3.4装袋灭菌
选用宽15~17厘米、长33厘米的塑料袋一头出菇,或15~17厘米宽、55厘米长的塑料袋两头出菇。装袋时边装料边压实,装好后两端用细绳扎成活
结。按常规方法高压或常压灭菌。
4.3.5接种培菌
灭菌好的塑料袋,冷却至室温后即可进行接种。接种箱按每立方米用甲醛
10毫升、高锰酸钾5克进行灭菌30分钟。接种时严格操作规程,两端接种,一
般每瓶种(750克/瓶)可接25~30袋。接种后及时将袋移入培养室,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约24小时菌丝开始萌发,在20~25℃室温下生长约40~50天即可
满袋。9月中旬接种,大部分10月底发透菌丝,叫全期发菌。以后接种由于温
度低,发菌半袋后便边爬料边出菇,叫做半期发菌出菇。
4.3.6出菇管理
袋栽金针菇的栽培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五种:
①满袋装料,套袋出菇。
②满袋装料,套袋倒卧出菇。
③半袋装料,盖纸站立出菇。
④半袋装料,披膜倒卧出菇。
⑤中间装料,倒卧两头披膜出菇。
全期发菌的栽培袋出菇期的管理工序为解开袋口→翻卷袋口→堆袋披膜→
通风保湿催蕾→掀膜通风1天→披膜促柄伸长→采收→搔菌灌水→保温保湿催
蕾。管理方法同前,直至收获4茬菇。
半期发菌的栽培袋,在培菌期内,菌丝发满半袋后,两端即有幼菇形成,此
时应及时按全期发菌的管理方法将菌袋移入栽培场。
①堆袋披膜。堆袋披膜是近年来在生产中探索出的新技术,采用这项技术可
提高场地利用率,提高产量,提高金针菇质量。具体方法是将两端袋口解开,将
料面上多余塑料袋翻卷至料面。可根据袋的长短决定一端解口或两端解口,一端
解口摆放方法是将两个袋底部相对平放在一起,高度以5~6袋为宜,长度不限。
在出菇场内地面及四周喷足水分,然后用塑料膜覆盖菌袋。此法保温保湿良好,后期又可积累二氧化碳,有利于菌柄生长。
②保湿通风催蕾。披膜后保持膜内小气候,空气相对湿度85%~90%,每天早上掀膜通风30分钟,约7~10天可相继出菇,出菇后可适当加大通风,保
证湿度,但不可把水洒到菇体上。
③掀膜通风抑制。当柄长到3~5厘米时要进行降湿降温抑制。具体措施为
停止向地面洒水,掀去塑料膜,通风换气,冬天保持2天,春秋保持1天,使
料面水分散失,不再出菇,已长出的菇也因基部失水而不再分枝。
④培育优质菇。抑制完成后,进入柄伸长阶段,要培养柄长、色白、盖小的优质金针菇,必须控制好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这四因素之间的关系。
A.温度:控制在6~8℃。
B.湿度:空气相对湿度85%~90%。
C.光照:极弱光,光源位置不能改变,否则子实体散乱。
D.二氧化碳:浓度达0.11%~0.15%可促使菌柄伸长,超过1%抑制菌盖发育,达到3%抑制菌盖生长而不抑制菌柄生长,达到5%就不会形成子实体。通过控制通风量维持高二氧化碳浓度。一般温度在10~15℃条件下,进入速生期5~7天菇柄可从3厘米长到12~15厘米,10天后可长到15~20厘米,这时可根据加工鲜销标准适时采收。
⑤搔菌灌水。第一茬菇采收后,要进行搔菌,即用铁丝钩将菇根和老菌皮挖掉大约0.5厘米左右,并将料面整平。若菌袋失水,应往袋内灌水,可将塑料袋口多余的塑料膜拉起往料面上灌水,6~10小时后将水倒出,然后再进行催蕾育菇管理。一般情况下,金针菇种一次可采收3~4茬,生物转化率可达80%~120%。
参考文献:
[1] 赵建英.金针菇营养成分分析[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7(3):1
[2] 宋鑫茹.金针菇的栽培技术与管理[J].陕西农业科学,2011
[3] 于荣利,秦旭升,宋凤菊.金针菇研究概况[J].食用菌学报,2004,04
第四篇:金针菇新法栽培效益高
金针菇新法栽培效益高
目前各地普遍采用的常规金针菇栽培法,虽然一年可收3茬,但培养料生物转化率最高只能达到100%,每次生育期长达95天,一年只能循环3个栽培周期,且第三茬菇柄短而粗,易开伞盖,商品质量差。
这里根据金针菇生长特点而配制的一次性培养料栽培新技术,不但生物转化率高达193%,栽培周期缩短40天,而且金针菇株数增多、株柄增高,提高经济效益80%左右,比较优势非常明显。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自制培料。取棉籽壳84%、麦麸14%、石膏1%、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25%、多菌灵0.55%,混合均匀后,按照1∶1.3的料水比加水拌匀,即成培养料。
2、填料消毒。将培养料装入广口瓶(袋)中,填料时一定要做到松紧适度,才能有效避免瓶(袋)后期周身出菇现象。装填好后,将瓶(袋)口扎牢,放入常温锅中消毒,在100℃的高温下蒸煮8-10小时,也可用高压锅消毒,在1.5千克/平方厘米压力下持续消毒90分钟。
3、适温栽培。待高温(高压)消毒彻底冷却后,在接种室或接种箱内的酒精灯火焰下,用接种铲把菌种块从菌种瓶中挖出移入栽培瓶(袋)内,然后放入培养室进行菌丝培养。培养室温度必须控制在22-26℃范围,严禁低温拉长培养期,以免菌丝没发满就出菇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4、精心管理。菌丝长满后应及时搬入菇场,打开瓶(袋)进行搔菌,出刺激出菇。当菌蕾形成后就要搞好再生管理,以促进菇蕾密度增高,然后套袋或盖报纸,让瓶(袋)内形成高浓度二氧化碳小气候,非常有利于金针菇的生长。
长至4-5厘米高时,要特别注意水分管理,栽培场地湿度应保持在80-90%,温度保持在8―14℃,并用草帘或黑塑料布在培养场地罩光,光线强度以正常视力能模糊看清5号汉字为宜。菇长至15-20厘米高时,即可采收。
第五篇:2017年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2017年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申请资金、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 是在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常用的专业文档,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
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报告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申请资金、申请土地、银行贷款、境内外融资等
关联报告: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建议书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申请报告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市场研究报告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商业计划书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行业发展预测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第一章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总论 第一节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概况 1.1.1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名称 1.1.2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建设单位 1.1.3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拟建设地点 1.1.4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1.5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性质
1.1.6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1.7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建设期
第二节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编制依据和原则 1.2.1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编辑依据 1.2.2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编制原则 1.3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4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第二章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背景 2.1.1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产品背景 2.1.2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提出理由 第二节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必要性
2.2.1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是国家战略意义的需要
2.2.2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2.2.3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是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和增加就业的需要
第三章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市场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 产品市场现状 第二节 市场形势分析预测 第三节 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第四章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第一节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建设规模 第二节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产品方案
第三节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设计产能及产值预测 第五章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选址 5.1.1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建设地点
5.1.2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用地性质及权属 5.1.3土地现状
5.1.4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选址意见 第二节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5.2.1交通、能源供应条件 5.2.2政策及用工条件 5.2.3施工条件 5.2.4公用设施条件 第三节 原材料及燃动力供应 5.3.1原材料 5.3.2燃动力供应
第六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与工程方案 第一节 项目技术方案 6.1.1项目工艺设计原则 6.1.2生产工艺 第二节 设备方案
6.2.1主要设备选型的原则 6.2.2主要生产设备 6.2.3设备配置方案 6.2.4设备采购方式 第三节 工程方案 6.3.1工程设计原则
6.3.2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主要建、构筑物工程方案 6.3.3建筑功能布局 6.3.4建筑结构
第七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第一节 总图布置 7.1.1总平面布置原则 7.1.2总平面布置 7.1.3竖向布置
7.1.4规划用地规模与建设指标第二节 给排水系统 7.2.1给水情况 7.2.2排水情况 第三节 供电系统 第四节 空调采暖 第五节 通风采光系统 第六节 总图运输
第八章 资源利用与节能措施 第一节 资源利用分析 8.1.1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8.1.2水资源利用分析 8.1.3电能源利用分析 第二节 能耗指标及分析
第三节 节能措施分析 8.3.1土地资源节约措施 8.3.2水资源节约措施 8.3.3电能源节约措施 第九章 生态与环境影响分析 第一节 项目自然环境 9.1.1基本概况 9.1.2气候特点 9.1.3矿产资源 第二节 社会环境现状 9.2.1行政划区及人口构成 9.2.2经济建设
第三节 项目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分析 9.3.1施工期 9.3.2使用期
第四节 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标准 9.4.1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9.4.2地方环保法律法规 9.4.3技术规范 第五节 环境保护措施 9.5.1施工期污染减缓措施 9.5.2使用期污染减缓措施
9.5.3其它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措施 第六节 环境影响结论
第十章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第一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10.1.1安全防护 10.1.2劳动保护 10.1.3安全卫生 第二节 消防
10.2.1建筑防火设计依据 10.2.2总面积布置与建筑消防设计 10.2.3消防给水及灭火设备 10.2.4消防电气 第三节 地震安全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1.1.1组织机构设置因素分析 11.1.2项目组织管理模式 11.1.3组织机构图 第二节 人员配置
11.2.1人力资源配置因素分析 11.2.2生产班制 11.2.3劳动定员
表11-1劳动定员一览表 11.2.4职工工资及福利成本分析 表11-2工资及福利估算表 第三节 人员来源与培训
第十二章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招投标方式及内容 第十三章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实施进度方案 第一节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工程总进度 第二节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投资估算依据
第二节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总投资估算
表14-1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三节 建设投资估算
表14-2建设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四节 基础建设投资估算
表14-3基建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五节 设备投资估算
表14-4设备总投资估算单位:万元 第六节 流动资金估算
表14-5计算期内流动资金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七节 资金筹措 第八节 资产形成
第十五章 财务分析 第一节 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第二节 营业收入、经营税金及附加估算
表15-1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三节 总成本费用估算
表15-2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四节 利润、利润分配及纳税总额预测
表15-3利润、利润分配及纳税总额估算表单位:万元第五节 现金流量预测 表15-4现金流量表单位:万元 第六节 赢利能力分析 15.6.1动态盈利能力分析 16.6.2静态盈利能力分析 第七节 盈亏平衡分析 第八节 财务评价 表15-5财务指标汇总表
第十六章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风险分析 第一节 风险影响因素 16.1.1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 16.1.2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第二节 风险影响程度及规避措施 16.2.1风险影响程度评价
16.2.2风险规避措施 第十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结论 第二节 金针菇工厂化车间生产项目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