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独特的春节
一个独特的春节
题目“一个独特的春节”说的一点都不假,因为在这个春节里有欢喜也有愤怒,因而独特。
喜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哈哈,哈哈!我们小孩没当过年时最开心的时候,就属(莫过于)给亲人拜年收红包了。我一拿到红包,就立刻拆开看看有多少钱,当我把所有红包收齐,便一张一张点起钱来,你要知道那滋味不是一般的爽呀!一百、两百、三百,“哟!这时那两位‘同学’给的呀?”我故意装出一副不满的样子看看是那两个发的,“可真难数呀!”过了好一阵子,我终于数完了,好像一共收了700元。才700元?绝对不可能!一定是数错了!重新再数一遍!妈妈200元、舅舅100元、外婆200元、婆婆200元、阿婆400元、姨妈200元、大姑200元、二姑200元,一共收了200+100+200+200+400+200+200+200=1700(元)”“1700元,我赚了!”我高兴地叫着,“春节万岁!过年万岁!红包万岁!家长万岁!ou,耶!”
愤怒
“妈,你就陪我玩嘛!好不好嘛?”“你自己玩不行吗?”“不行!”“那就叫爸爸来啦!”“哼!你们1.爸爸半天都不来
2.你们又不陪我玩,3.电视也不给我看。你们都不和我玩,我闷都闷死了。”“好了好了,你就把电话拿去打电话吧!”
说罢就接起电话,生气地叫爸爸来接我回家了。
我真心的希望,在过春节时多一点欢笑,少一点愤怒。
第二篇:一个特立独行者及其独特的文章
一个特立独行者及其独特的文章
—— 读夏阳小小说集《马不停蹄的忧伤》
如果说夏阳是夏日里的一缕阳光,那么这缕光可以说是很耀眼的。折射在小小说领域里的星光大多是经过长年累月的摩擦才得以绽放出异样的光芒,而夏阳这颗星星穿过黑夜的袭击,一时着起了金光,随后也将会越来越亮。
一个成功的人,他的背后总有一段心酸的历程。夏阳曾为记者、编辑、道士、医生、厨师,种过田,摆过摊,算过命。他从事过服装、超市、餐饮、化工、酒店、鞋材、五金等营生。我想,在小小说领域里他的经历算是很特殊的。没有尝试过生活的个中滋味,你根本就无法体会其中的真谛。一个阅历丰富的人,他所看到的、得到的感受,我们是无法真正领悟得到。或许只有他本人才能了解,抑或是说比我们多了一份辛酸与磨练。
夏阳是2008年夏开始涉足小小说创作,因为他作品的独特个性而引起广泛关注。我第一次认识夏阳的时候是看了他的《一双红绣鞋》,后来从雪弟老师那里听过一些关于他的小小说的事情,雪弟老师说,夏阳的小小说值得一读。自那之后,每次去小小说作家网闲逛的时候,我总会跑到‚夏阳小小说研讨会专栏‛做客。
在《马不停蹄的忧伤》之前,夏阳就出过一本《夏阳村人物脸谱》,至于那本书里面收了多少作品,都是些什么类型的小小说,我是一点都不了解的。我只知道《马不停蹄的忧伤》收录了33篇小小说,分为四辑:马不停蹄的成长(7篇)、马不停蹄的生活(5篇)、马不停蹄的爱情(7篇)、马不停蹄的思考(7篇)、还有,马不停蹄的你和我(7篇)。每一辑的后面都附有一篇夏阳小小说的评论文,再加上开篇的两篇序,这本《马不停蹄的忧伤》就完美地出世了。
当拿起这本书,翻开目录查看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它不是一般的小小说集成本,而是看作一本中长篇小说。为什么呢?首先我认为,分辑是一种明智的安排。就像其他小说一样,分章结构给人一种祥和的视觉,整个小说的逻辑性看起来就显得非常清晰。其次,每一辑里看似层次分明,其实又有关联。如成长辑,写得都是童年时代的回忆。生活、爱情、思考、归宿辑都是各有千秋,又与其他辑密切联系。整本书所叙述的主题大致是‚女性‛,也是夏阳的‚母题‛。
夏阳小小说的叙述人称一般都是以第一人称为主,当然也有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故事、第二人称的抒情叙述。从这本书中,我们发现:夏阳用不同的叙述方式加以一些写作技巧(诸如对比、悬念、意外、道具等)之后,很明显看出作者的精心构思、良苦用心,也正因为如此,每篇作品的质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主题内容上来探讨《马不停蹄的忧伤》,我觉得每一篇作品都有一定的深刻内涵。《寻找花木兰》作为此书的开篇之作,作者肯定是经过反复琢磨,最终决定下来的。我们常说,就算你不把整本书读完,你总会本能性地翻开第一页,读上第一篇文章吧。而一本书的成功之处也在于此,开篇之作都不够震撼人心,那么想引起读者的兴趣恐怕是很难了。《寻找花木兰》通过木兰身上发生的几件事情来塑造人物形象,木兰这个形象在小说中塑造得丰满饱和,很有个性。‚我‛喜欢木兰,是因为她的扬善止恶的巾帼气节。虽然‚我‛对木兰的爱随着她的行为大有变动,但‚我‛去寻找她,那个给人勇气的花木兰是不可否认的。试想,如此气势磅礴的女性题材,它能不振奋人心吗?作为开篇之作,当之无愧。
像《漂白》、《流红》、《杀青》《明星露露的3月18日》,我将其归类为‚怨女‛篇。这几篇叙述的都是不同阶层女性的遭遇,最终都是‘惨象’。夏阳似乎都摸
清了女人的‘宿命’,她们的身体终究被社会活生生地解剖,撕裂。这种生活说是马不停蹄,却是一停便会毙命。小小说里的语言很优美,表述的却是悲惨的故事。这让我想起刘国芳的《风铃》、邓洪卫的《离婚》,即使人物、事件各有所异,可她们都是爱情、婚姻的牺牲品,直到最后也是冷冷清清。这样的沉重语调,这样的结局,一切都在作者的掌控之内,他勘察透了女性的另一个世界,一个撕心裂肺的无助呐喊世界。可以说,夏阳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思考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就像小说中写到:吾非看相,也不算命,那是俗人做的事,全是骗人的鬼把戏。吾知你的前生,也懂你的后世。你若信任吾,可以当老朋友聊聊,或许可以帮你。
不管是写童年的天真,少年的青涩,还是中年的成熟,晚年的稳重,夏阳的小小说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特立独行。他的文风不受约束,少不了行文该有的规矩,却又别出新样,写什么得什么,其中所体现的都是现实生活底下的‚爆发力‛。
读夏阳的小小说,读到最后有点想哭的冲动。不是因为故事写得过于伤感,而是伤感过后,偶然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宿命。似乎我们都逃脱不了这种‘悲剧人生’。总而言之,《马不停蹄的忧伤》的确是‘忧伤’。
且不谈主题上的造诣,夏阳很注重小小说形式上的创新。他善于运用不同的场景进行对比,从不同的视角描述人物的内外部生活,让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生活。哪一个是真实的‚我‛,就让读者自己判断琢磨。这种朦胧性的技巧使小小说更加有意思。
夏阳小小说的语言也非常有特色,首先文字功底很深厚,整一个散文式的叙述风格,语言优美,善于使用比喻。他的小小说给人的印象很深刻,不仅提供一种欣赏、美的感受力,更是耐人寻味的思考。仅仅两年的时间,夏阳传奇般地活跃在小小说领域,着实厉害,这样一个有潜力、才能的作家,相信他的光芒会放得更长、射得更远。
第三篇:我有一个独特的名字
我有一个独特的名字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每个人的名字身后都蕴含着父母对我们的爱和期望。我也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姓汪,名梓恩,理所当然汪是随父亲姓,“梓恩”则是我特有的名字,那就另有深意了。
原先,我对我的名字并不满意,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名字很象男孩子的名字,其他女孩子的名字都比较脱俗,比如周妍如、龙欣聘、郑燕京等。唉,可我的名字呢?汪梓恩,感觉是多么俗不可奈!每次提起这个名字,我都会羞愧地低下头,因为我讨厌这个名字,我不理解爸爸妈妈为什么会给我取一个这样难听的名字。我心中不解,可我一直也没说出来。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大胆地问妈妈:“妈妈,您为什么要给我取名叫汪梓恩呢?”
妈妈想了想说:“你听说过《黄香温席》的故事吗?因为我小时候不懂孝道,对长辈不够孝顺,所以对长辈没孝心,自己感到十分后悔。现在,我想让你补上。本来想叫汪孝心,感觉不好听;又想到了感恩,所以原来又想叫你汪恩。还是感到两个字做姓名太少了,最后叫你汪梓恩,加了个梓字,像木头一样坚固,健康成长成材。”妈妈停了一下接着说:“于是,你的名字最终确定叫汪梓恩了。”
我听着,听着,眼里闪着泪光,明白了父母为我取这个名字的用意。从此,每当有人喊我的名字——汪梓恩,我都会大大方方地应答,因为我明白了我名字的涵义,我为父母为我取了这个名字而自豪。
作者:上饶市信州区第六小学四年级:汪梓恩
辅导教师:王春根
第四篇:一个成功的独特教子方式
一个成功的独特教子方式
有位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
他对自己的那位娇女儿,从来没有辅导过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跟女儿围绕四个话题闲聊十分钟,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其效果明显而长效。这四个话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的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
由此延伸,从一些成功的教子实例看,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希望下面的六句话也能给您一些启示:
1.建立平等关系,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
2.无条件爱孩子,给予精神意义上的爱。
3.给与宽松环境,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学会反弹琵琶,及时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强调正面施教,注意人格培养。
如果真正理解把握了以上六句话的含义,那么教育好孩子的事情就易如反掌了。
第五篇:春节歌谣谚语,独特的风俗民情
春节期间,不少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民情,留意当地的一些俗语和歌谣,就能感受到这些风俗民情的一番味道。
晚辈给长辈拜年讨红包,这一春节习俗在大江南北大同小异。在福州,有儿歌唱道:“拜年拜年,要橘要钱”。“橘”在福州方言里与“吉”谐音,“要橘要钱”也就是“大吉大利,红包拿来”之意。在莆田,有谚语说:“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这恰好反映出,当地人正月初一吃面不喝汤的风俗。
“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首流行于闽南农村的歌谣唱出的是当地名为“过火群”的除夕习俗。除夕时分,闽南农村家家户户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男人们则依辈分跳过火焰,边跳边念。“过火群”的习俗寓意烧掉旧岁邪气,迎来大吉大利的新年。
在厦门,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正月初三这一天无客登门,晚起无妨。厦门的这一习俗相传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厦门官兵因过年而疏于守备,倭寇乘机攻城,厦门军民奋起抗敌,激战两天三夜,倭寇败退,但厦门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遗体,顾不上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厦门人把这一天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当地特有习俗。(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