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教育就是育种

教育就是育种



第一篇:教育就是育种

教育就是育种

什么是教育的简单?就是呵护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就是学生。

有人说,教就是把树种下,育就是把树种活。我是农村长大的,小时候什么农活都干过,习惯拿农人说事,绝大多数人都出身于农村,用这个比喻好懂,把教育比成育种、种树,这话我信。

种子需要变成禾苗。有没有破土而出的芽苗,决定未来的长势,苗不壮,根不深,难有未来的茁壮,绿油油的禾苗,才能昭示丰收的喜悦。孩子也需要正确的启蒙、开悟,而孩子对未来的奠基,不是有多少特长,不是会跳舞、画画、唱歌、弹钢琴,而是品行与习惯。

庄稼需要健壮,作物生长不只要果实,果实的营养,果实的承载来自哪里?来自秸秆的健壮,粗壮的身躯才能抗倒、抗风、抗旱、抗涝,才能为担当硕果提供可能。学生不也如此吗?成才必须先有丰盈的身心,健壮的体魄,过硬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现实呢?因一次成绩的滑落,因一次的自尊,导致心理变异,甚至自杀,连小学也出现了,这样的身心能承载什么呢?有人统计过,抗战期间,每牺牲50个中国人才打死一个日本鬼子,现在若再有这种战争,恐怕不是五十比一,有多少人还有翻山越岭、爬高上低的体魄?还有人预测过,若再有中外之战,汉奸比抗战还多,算不算教育的悲哀?一位专家官员说过,“人们对制度性杀人麻木不仁”,不少制度要的是功利结果,而对于学生身心健全的质量评价制度有吗?

农人中的把手比教育人强,强在按规律办事,农人能根据作物生长的规律,凭借自己的经验,自由自主地管理,到什么季节做什么事,保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勤快的人收获的瓜大一点,大豆饱满一点,懒惰的人收获的产量少一点,质量差一点,根本的一点在于,种什么收获什么。教育能保证吗?难,难在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原本教育就是保证孩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但教育人做教育事的时候,又有多少能像农人那样自主操办呢?教育理论的交织,专家“独到”的显摆,行政的干预,检查的需要,评价的变异,功利的索取,政绩的苛求,高喊“教育家办学”,总是被外行左右,拿着“人民”满意的令旗,总是让教育时常偏离航道,“崇高”的事业总是被有些群体忽悠,人民到底是谁呢?素质教育的“镣铐”就是这样打造的。

我们吃的穿的源自农民,为何不学学农民淳朴的规律意识呢?

第二篇:育种学实习

一、实习目的 育种学实习

通过实习认识和理解耕作学的主要内容,了解实习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土壤、地貌等自然生态因素;理解掌握间、混、套作、复种、轮作与连作,了解合理水肥管理下地养地制度.掌握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有关知识,以及如何进行土壤耕作、保护和培肥土地的知识,加深对耕作学知识的掌握;达到能够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不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目的。

二、实习地点:

青岛农业大学莱阳科教试验田

莱阳叶家泊村农田

三、实习时间:10月24号

四、实习内容

1、种植制度

了解考察地的作物布局,作物种类、面积和比例;加深认识间、混、套作、复种、轮作与连作不同的种植方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采用不同种植方式的理论依据。

2、养地制度

结合考察地情况,认识如何进行土壤耕作、土壤培肥、保持水土等。

五、实习结果

1、种植制度

通过对叶家泊农田的调查以及对当地农民的走访,我们了解到当地多半是种一些价值高周期短的作物,这样一年能收好几季。耕作制度主要是一些经济作物的套作与间作,还搭配一部分混作,轮作也较普遍。大多是黄秋葵与稻豆套种,玉米与花菜间作,菠菜与油菜间作,秋月梨与黄秋葵套种,小麦和玉米轮作等等。

(1)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庄稼,叫间作套种。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间作具体是指在一块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这种栽培方式叫间种。间种的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期长。间种往往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种,如玉米间种大豆或蔬菜。实行间种对高作物可以密植,充分利

用边际效应获得高产,矮作物受影响较小,就总体来说由于通风透光好,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其中高作物行数越少,矮作物的行数越多,间种效果越好。间作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因此对株型高矮不

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

套作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其生活周期中的一部分时间同时生长在田间,即在前季作物成熟前就播下另一季作物。套作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时间,是一种解决前后季作物间季节矛盾的复种方式。中国是世界上实行套作最普遍的国家之一。主要方式有:小麦套玉米或再套甘薯或大白菜;麦、油菜或蚕豆套棉花;稻套紫云英和水稻套甘蔗、黄麻、甘薯等。套作的主要作用是争取时间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后季作物适时播种;缓和用工矛盾和避免旱涝或低温灾害。套作应选配适当的作物组合,调节好作物田间配置,掌握好套种时间,解决不同作物在套作共生期间互相争夺日光、水分、养分等矛盾,促使后季作物幼苗生长良好。

总的来说,间作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这是为了节约土地 提高光能利用率而设计的一种种植方式。间作套种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同时,间套后,调整了田间结构,变单作顶部平面用光为分层、分时交替用光,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

除此之外,还有一小部分的混作。混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种在同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多不分行,或在同行内混播或在株间点播。混作通过不同作物的恰当组合,可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在选用耐旱涝、耐瘠薄、抗性强的作物组合时,还能减轻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达到稳产保收。但混作会造成作物群体内部互相争夺光照和水、肥的矛盾,而且田间管理不便,不适合高产栽培的要求,故采用这种种植制度的相对较少。轮作的意思就是几种作物轮流种植,这是因地域或种植时间不同而定。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

植方式。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中国早在西汉时就实行休闲轮作。北魏《齐民要术》中有“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故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等记载,已指出了作物轮作的必要性,并记述了当时的轮作顺序。长期以来中国旱地多采用以禾谷类为主或禾谷类作物、经济作物与豆类作物的轮换,或与绿肥作物的轮换,有的水稻田实行与旱作物轮换种植的水旱轮作。当地就是用稻豆与黄秋葵轮作来缓解地力的。

(2)当然,当地种植制度还存在一些弊端。由于经济作物价钱好,农民往往连续几年在同一片田地种植同一种作物,而忽略了其中的危害。例如黄秋葵,连续种植两年产量和质量就大大下降。其中的道理可以用连作来解释。

连作是指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在一定条件下采用连作,有利于充分利用一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大量种植生态上适应且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作物。生产者通过连续种植,也较易掌握某一特定作物的栽培技术。但连作往往会造成多种弊害:①加重对作物有专一性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害虫和寄生性、伴生性杂草的滋生繁殖。如马铃薯的黑痣病、蚕豆的根腐病、西瓜的蔓割病以及花生线虫、大豆菟丝子、向日葵列当、稗草等的滋生都和连作有关;②影响土壤的理、化性状,使肥效降低;③加速消耗某些营养元素,形成养分偏失;④土壤中不断累积某些有毒的根系分泌物,引起连作作物的自身“中毒”等。不同作物连作后的反应各不相同。一般是禾本科、十字花科、百合科的作物较耐连作;豆科、菊科、葫芦科作物不耐连作。

2、养地制度

养地制度也就是合理地利用套作、间作、轮作等优良方式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的制度。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为了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不断恢复和提高地力,增加作物和牧草产量。

六、实习总结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认识和理解了耕作学的主要内容,掌握了间、混、套作、复种、轮作与连作,了解合理水肥管理下地养地制度.掌握了如何进行土壤耕作、保护和培肥土地的知识,加深对耕作学知识的掌握。此外,我们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觉悟、专业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今后在社会中找到自己位置,体现出自我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习充实了我们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帮我们检验了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成果为以后做好准备。

第三篇:育种1

1.作物品种:指某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自然状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和相对一致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并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2.作物品种的性质:地域性、时间性、生产资料属性、经济类型属性

3.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减轻自然灾害;改革耕作制度;扩大作物种植面积;农业机械化提高

4.作物繁殖方式(1)有性繁殖: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2)无性繁殖:植株营养体繁殖、无融合生殖无性繁殖

5.小麦花器构造:小麦属复穗状花序,有许多互生的小穗组成,小麦基部着生两个护颖和3—9朵小花,但正常发育的都是基部的2—5朵小花,小穗上部的小花往往退化.每朵小花自外向里有外颖、内颖各一片,鳞片2个,雄蕊3个,雌蕊1个,呈羽毛状分裂,外颖顶端有芒或无芒。开花习性:多数品种为开颖授粉,少数闭颖授粉.通常小麦开花2—4天授粉,昼夜进行.开花顺序,就全株而言先主穗后分蘖穗;同一穗上,先中部小穗后依次向上向下依次开放;就一个小穗而言,先基部第一朵小花,后依次向上,全穗开花约3—5天.开花时,鳞片吸水膨胀,迫使外颖张开,同时花丝迅速伸长并伸出颖片外,花粉囊破裂而散粉。

6.有性繁殖植物主要授粉方式代表作物:(1)自花授粉,小麦、水稻、花生、大豆;(2)异花授粉包括具有两性花的异花传粉、具有单性花的异花传粉、雌雄同株的植物、雌雄异株,玉米、三叶草、白菜型甘蓝;(3)常异花授粉,高粱、棉花、甘蓝型油菜特殊授粉方式: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性

7.异交的遗传效应: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8.作物品种的类型: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

9.作物品种的三个基本特性: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10.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稀有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

11.作物起源中心:野生植物最先被人类栽培利用或产生大量栽培变异类型的比较独立的农业地理中心。

12.原生起源中心:作物最初始的起源地标志:有野生祖先;有原始特有类型;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13.次生起源中心:当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标志:无野生祖先;有新的特有类型;有大量的变异;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14.8个起源中心:(1)中国—东亚中心:大豆、高粱、茶(2)印度中心:水稻(3)中亚细亚中心:普通小麦(4)西亚中心:黑麦、一粒小麦、二粒小麦(5)地中海中心:甜菜、豆类、小麦(6)埃塞俄比亚中心:小麦、大麦(7)南美和中美起源中心:玉米、甘薯、番茄、陆地棉(8)南美中心:马铃薯

15.种质资源的利用:(1)按育种实用价值分类:地方品种、主栽品种、原始栽培类型、野生近缘种、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2)按亲缘关系分类:初级基因库、次级基因库、三级基因库

16.种质资源保存的意义:目的是维持样本的一定数量与保持样本的生活力及原有的遗传变异性.(1)实现新的育种目标必须有更丰富的种质资源(2)为满足人类需求,必须不断发展新作物(3)不少宝贵种质资源大量流失,急待发掘保护(4)避免新品种遗传基础的贫乏,克服遗传脆弱性。

17.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机械化

18.制定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1)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2)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3)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4)必须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

19.高产育种策略:矮秆育种;理想株型育种;高光效育种

20.高产的特征:作物生育前期早生快发,建立较大的营养体,为生物产量打好基础;生育中期,营养器官与产品器官健壮而协调生长,以积累大量的有机物质并形成具有足够数量的贮藏光合产物的器官;生育后期,功能叶片多,叶面积指数高,叶片不早衰,保证有充足的有机物质向产品器官运转.也就是,高产品种不仅要同化产物多,运转能力强,而且要有相应的贮藏产品的器官。21.引种:广义:泛指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新植物、新作物、新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遗传材料.狭义:从外地引进作物新品种,通过适应性试验,直接在本地推广种植

22.驯化:人类对植物适应新的地里环境能力的利用和改造。

23.引种与驯化的区别联系:引种与驯化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引种是驯化的前提,没有引种,便无所谓驯化,驯化是引种的客观需要,没有驯化,引种便不能彻底完成使命.区别:(1)驯化是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作出的最初的和持久的、最重要的和大规模的干预,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繁衍创造了物质基础.驯化是一个长期的有意识的积累过程,是人类对作物选择、培育、推广的一个过程.(2)育种是引入新品种,丰富作物种类,充实种质资源,利用作物异地种植提高产量,解决当地优良品种缺乏,更新作物类型,提高作物质量和品质,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类生活所需。

24.引种的基本原理:引种的气候相似性原理;引种的生态条件和生态型相似原理

25.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温度、光照、纬度、海拔、植物的发育特性、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

26.引种的基本步骤:引种计划的制定和引种材料收集;引种材料的检疫;引种材料的试验鉴定和评价

27.小麦引种后生长变化规律:若将北方的冬小麦引致南方,由于气温偏高日照变短,往往不能顺利完成感温阶段,导致成熟期延长,甚至不能抽穗结实.若将南方的弱冬性小麦品种引种到华北大平原地区,因越冬前就通过了感温阶段,抗寒性降低,易发生冻害,不能安全过冬。

28.作物品种自然变异的原因:自然异交引起的基因重组;自然变异;新育成品种群体中的变异

29.选择育种: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形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语种途径。

30.选择育种的要点:根据既定的育种目标,从现有品种群体中选择优良个体,实现优中选优和连续选优

31.性状选择的基本方法:混合选择;单株选择

32.性状鉴定的作用与方法:客观准确评定育种材料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征、特性,提供有效选择的依据,保证和提高育种工作质量和效率.方法: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田间鉴定和实验室鉴定;自然鉴定和诱发鉴定;当地鉴定和异地鉴定

33.纯系育种程序:优良变异个体的选择;株行比较试验;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品种审定与推广 34.提高选育效果的方法:(1)确定选株对象.大面积推广或即将推广的品种;外引品种.(2)明确选择目标.保持原品种综合性状优良的基础上着重克服其个别突出缺点.(3)条件要一致(4)选株数量.一般最少十株,多至数千株.(5)多看精选。

35.改良混合选择法应用:广泛的应用于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良种繁育中的原种生产

36.杂交育种两种类型:组合育种、超亲育种

37.选育亲本的原则:双亲都具有较多的优点,没有突出缺点,在主要性状上优缺点尽可能互补;亲本之一最好能适应当地条件,综合性状较好的推广品种;注意亲本间的遗传差异,选用生态类型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材料相互杂交;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

38.杂交方式:(1)单交或成对杂交(2)复交:三交、双交、聚合杂交

39.杂交方法与技术共同原则:调节开花期,包括双亲品种分期播种,对有明显春化阶段的作物进行春化处理等;控制授粉,包括去雄、授粉等;授粉后处理,包括挂牌、及时检查、杂交种子并连同标记牌及时收获脱粒。

40.系谱法:F2世代的工作重点:确定好的组合,淘汰不良组合,在好的组合中选择优良单株.F4工作重点:开始转向选拔优良一致的系统(株系),第二年升入鉴定圃进行产量试验

41.衍生系统法:由F2 或F3一个单株所繁衍的后代群体的方法,称为F2或F3的衍生系统

42.单籽传法:用两个亲本杂交,得到F1,经自交得到F2,在F2植株的每一株或大量迭株上各取一粒种子进级到F3,在F3每株上取一粒种子进级到F4,再用同法进级到F5、F6代直到所需要的世代。43.回交育种作用:精确改良某性状非常有效;控制育种群体发展的方向;控制杂种后代群体规模。

44.回交育种中轮回亲本的要求:各方面农艺性状都好,只有个别缺点需要改造的品种.最好是在当地推广的品种。45.非轮回亲本的目标性状和不利性状连锁的程度:若转移给轮回亲本的目标性状和另一不利性状相连锁,必须进行更多次的回交才能获得理想组合.除去不利基因的速度快慢决定于目标性状基因与不利基因之间的重组值.两基因连锁越紧密,回交次数越多。

46.回交育种特点:优点(1)群体遗传变异易选择控制(2)育种群体小,针对被转移的目标性状选择,利于温室、异地或异季加代等,缩短育种年限(3)利于打破目标基因与不利基因间的连锁,增加基因重组频率,提高优良重组类型几率(4)与成品中不经产量试验,可在生产上试种.缺点(1)仅改良原品种个别缺点,大多性状没大提高,轮回亲本选不当,延长育种年限(2)改良品种限于少数主基因控制的性状,改数量性状比较困难(3)每一世代都需要人工杂交,工作量大(4)目标基因多效性或与不利基因紧密连锁是回交育种的障碍(5)回交群体回复为轮回亲本基因型常出现偏离。

47.回交育种其他用途:近等基因系的培育;用于杂种优势利用中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回交转育;用于远缘杂交;用于改良品种个别缺点,而保持优良性状;打破基因连锁。

48.诱变育种的特点:提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改良单一性状比较有效,同时改良多个性状较困难;性状稳定快,育种年限短;诱发突变的方向和性质尚难掌握

49.物理诱变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最常用)、中子

50.物理诱变剂处理方法:外照射;内照射(浸泡法、注入法、施入法、合成法)51.不同作物品种对辐射敏感性差异很大:豆科作物及玉米黑麦最敏感;水稻、大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及棉花次之;十字花科作物和红麻、亚麻、烟草最钝感。52.诱变育种一般选择高产、优质、综合性状优良和适应性广德推广品种为材料。

53.远缘杂交育种作用:培育新品种和种质系;创造新作物类型;创造异染色体系;诱导单倍体;利用杂种优势;研究生物的进化。

54.远缘杂交的困难:杂交不亲和性;杂种夭亡、不育;杂种后代的分离

55.远缘杂交不亲和原因:双亲受精因素的差异;双亲基因组成的差异。56.杂种夭亡、不育原因:核质互作不平衡;染色体不平衡;基因不平衡;组织不协调.克服方法:幼胚的离体培养;杂种染色体加倍法;回交法;延长杂种的生育期;嫁接法等。

57.远缘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特点:分离规律不强;分离类型丰富,并有向两亲分化的倾向;分离世代长,稳定慢 58.远缘杂交育种技术:杂种早代应有较大的群体;放宽早代选择的标准;灵活的应用选择方法

59.异附加系:在某物种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一对或二对其他物种的染色体,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另一物种特性的新类型个体

60.异置换系:指某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被另一物种的一对或几对染色体所取代而成的新类型个体是由附加系与单体杂交再自交得到

61.人工诱导产生多倍体的途径:物理因素诱导;化学因素诱导(秋水仙碱,浓度0.01%~0.05%)

62.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缩短育种年限;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提高诱变育种的效率;合成育种的效率;合成育种新材料

63.杂种优势: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繁殖力、适应性、产量、品质等方面优于其亲本的现象。

64.杂交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异交结实效率高;繁殖与制种技术简单易行

65.对杂种亲本的基本要求:纯度高;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亲本自身产量高,开花习性符合制种要求

66.配合力:指一个亲本与另外的亲本杂交后杂种一代的生产力或其他形状的指标大小

67.一般配合力:指一个纯系(自交系)亲本与其他若干个品种(自交系)杂交后,某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形状上的平均表现

68.特殊配合力:指两个特殊亲本系所组成的杂交种的产量水平,又称为某一特定组合F1的实测值与其双亲一般配合力得到的预测值之差。

69.配合力测定方法:顶交法、双列杂交、系*测验系法

70.杂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配合力高;亲缘关系较远;性状良好并互补;亲本自身产量高,花期相近

71.杂种品种的类型:品种间杂种品种;品种—自交系间杂种品种;自交系间杂种品种;雄性不育杂种品种;自交不亲和系杂种品种;种间与亚种间杂种品种;核质杂种

72.杂种品种的育种特点:(1)包括自交系语种和杂交组合语种两个育种程序贯穿于两个程序之间的关键问题是自交系间的配合力测定(2)对影响亲本繁殖和配制杂种产量的性状必须加强选择(3)需要建立相应的种子生产基地和供销体系

73.利用作物杂种优势的方法:人工去雄生产杂种种子;利用标志性状生产杂种种子;化学杀雄生产杂种种子;利用自交不亲和性生产杂种种子;F2剩余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性利用

74.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选育途径:杂交转育;系统选育;诱变选育;组织培养。75.不同育种阶段的实验技术:选种圃;鉴定圃;品系比较试验;生产试验、多点试验与品系繁殖。

76.区域试验的主要内容:将各育种单位育成的新品种,用统一的对照品种通过在不同生态地区的种植试验,对新品种的产量性能、生育特性、抗性表现等进行评价,确定新品种的使用价值和适宜地区。

77.区域试验方法和程序:组织管理;设立试点;试验设计;试验年限;参试品种条件;总结评定。

78.《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以及农业部确定的油菜、马铃薯这7种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国家或省级审定。

79.品种申请审定应当具备的条件: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具有适当的名称

80.品种推广方式:分片式;波浪式;多点式

81.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1)机械混杂.防治:严格执行放杂保存措施(2)自然杂交.防治:采取合适的隔离措施(3)自然变异(4)微效基因分离重组.防治:在尚未稳定的群体中选株自交使之达到纯合,增加品种群体中个体的遗传稳定性(5)自然选择.防治:尽量减少长期的自然选择,保持品种原有的遗传平衡状态,或者加强人工选择,保留有利于人类的经济性状(6)不正确的人工选择.防治:人工选择时要注意原品种的典型性,不宜强调单一性状的选择,同时要选留较多的个体,以免发生随机漂移(7)外界环境条件引起的表型变化。

82.育种家种子:指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或亲本的最初一批种子,用于进一步繁殖原种种子。

83.良种:指用常规种原种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种子,以及达到良种质量标准的一代杂种种子

84.原种:指用育种家种子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85.一环系:从推广品种群体和品种间杂种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86.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种品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87.作物育种学性质: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综合性科学,实践性强

88.特异性:指本品种具有一个或多个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形态,生理等特征 89.一致性:指同品种内植株性状整齐一致,能指出品种内植株间一些特异性状的变异

90.稳定性:指再繁殖或组成本品种时,品种的特异性和一致性能保持不变。91.原种生产的方法:保纯繁殖法;循环选择繁殖法;株系循环繁殖法

第四篇:小麦育种

小麦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和栽培研究

小麦品种改良研究在我国已有近90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育成了数以千计的优良品种,每年“轮番”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服役”的就有300400个,为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全面、系统地总结近一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的小麦品种改良工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庄巧生院士牵头、主编了《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的专著。该书共分13章、100多万字。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国近代小麦品种改良简况,第四节追溯了我国早期小麦育种工作简况,可以使读者对我国在20世纪初叶所开创的小麦品种改良事业的发展有个较系统的了解。第二章至第十一章阐述了我国50年来新育成品种的生产应用和系谱组成;以北部、黄淮、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冬麦区,东北、北部、西北春麦区,以及青藏春冬麦区和新疆冬春麦区等十大麦区分类,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50年代至90年代末的品种更替和育成品种的系谱渊源,包括生态环境与生产概况;并在品种更替与系谱分析中穿插点明各个时期“当家”品种的性状特点和生产贡献;系统分析各个麦区乃至全国的育成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梳理出在选用亲本、配置组合上脉络相同的经验与共性规律;回顾了我国小麦品种改良的进程、成就,阐明了20世纪我国小麦品种改良所走过的历程。在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中,对我国小麦育种工作的主旋律即三大病害(条锈、赤霉、白粉)的抗病育种、品种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加工品质的改良这三大命题,分别做了专门论述与概括。书后附有全国主要小麦品种和重要亲本一览表。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近一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的我国利用小麦种质资源进行品种改良和加速新品种利用的工作历程、成就、经验,汇集了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提炼出来的有关育种理论、方法、技术等,可供后人有史为鉴,有例可循,少走弯路。像这类分析总结一个国家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开展小麦育种工作的专著,在国外还未见到。相信本书的出版对国内以至国外的小麦育种工作都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第五篇:玉米育种学

1、雄性不育:雄性器官发育不良,失去生殖功能,导致不育的特征。

2、结构雄性不育:由于结构的异常,可能是雄性器官不存在,或没有形成,或形成不良,以至于小孢子发生组织的发育异常或不能发生,或小孢子不能正常发生。

3、孢子发生型雄性不育:雄蕊虽然发育了,但孢原组织不能形成或形成畸形,或孢原组织虽然发育正常,但是小孢子的发生或雄配子体的发育受阻,以至于花粉不能形成,或花粉畸形,或于成熟前败育。

4、功能型雄性不育:天然形成了可育的花粉,但是他们不能参与授粉受精。

5、细胞核雄性不育:不育性受细胞核基因所控制,这些基因不受细胞质类型的影响,因而不育性的遗传型和表现型完全是孟德尔式的遗传,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育性是受隐性基因所控制的。

6、细胞质雄性不育:这种不育性是由诱导特定的雄性不育的细胞质控制的。

7、核—质型雄性不育:雄性不育性是由特定的核基因(Rf)与特定的细胞质类型(S—胞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8、不育性基因:两性的维持是基因控制的,大部分基因是以显性状态存在的,这些基因中的一个或多个发生突变,结果产生了雄性或雌性不育性,这样的基因称为不育性基因。

9、因一类,还有一类控制花粉发育结构基因表达条件的基因,即调节基因;调节基因和花粉发育结构基因构成核中育性基因系统。

10、通路:花粉育性的通路假说,把从雄蕊分化到花粉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生理生化过程比作一个工序,假设每一个工序都有一种细胞质因子及与其协作的一种或几种核基因共同控制,每一工序至少要有一种N因子或Rf基因,才能通过并进入下一工序。

11、孢子体不育: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植株)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的基因无关,其植株自交后代表现株间分离。

12、配子体不育:花粉的育性直接受配子体(花粉)本身的基因所控制,其自交后代表现为穗上分离。

13、育性恢复专效性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某一特定的胞质不育基因所引起的线粒体代谢紊乱和功能失常,在其相对应的核恢复基因产物的作用下,可以得到补偿,从而使育性得以恢复正常,这种特定胞质不育基因与相对应的核恢复基因之间发生严格的一对一的互作关系称为育性恢复专效性。

14、T群:不育性极稳定,对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高度专化感染,恢复性受两对显性恢复基因Rf1P12和Rf2控制,孢子体雄性不育败育时期较早,败育彻底。

S群:不育性不太稳定,对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不专化感染,恢复性受显性基因Rf3控制,配子体雄性不育,F1自交产生的F2不会出现不育株。

C群:稳定的不育群,对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有较强的抗性,恢复性受Rf4Rf5控制,表现为基因的重叠作用,孢子体雄性不育。

15、超显性假说:杂种优势是等位基因间相互影响的结果。由于具有不同作用的一对等位基因在生理上的相互刺激之故,使杂合体比任何一个纯合体在生活上和适应性上都优越。

16、遗传平衡假说:在自花授粉植物里,每个染色体组都达到了严格的遗传平衡,因而保证了这类植物能够获得遗传平衡的结合子,发育成完全有活力的个体。异花授粉植物的杂合体比纯合体优越,在单倍染色体组内没有严格的遗传平衡,这样就保证了异花授粉的优越性。在强制自交情况下,遗传上就会或多或少也产生不平衡因而降低了生活力。

17、中亲优势:杂交种的某一性状的平均值与双亲(P1P2)同一性状平均值差数的比率。

18、超亲优势:杂交种F1的某一性状的平均值与高值亲本(HP)的同一性状平均值差数的比率。

19、超标优势:杂交中F1的某一性状的平均值与当把推广品种(CK)同一性状的平

均值差数的比率。

20、杂种优势指数:杂交种F1某一性状平均值与双亲同一性状的平均值得比值。

21、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①复杂多样性;②杂种优势的强弱和亲本性状的差异及纯度密切相关;③F2及以后世代杂种优势衰退。

22、对自交系的基本要求:①基因型纯合,性状表现整齐一致;②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③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

23、自交系的选育方法:⑴选育自交系的原始材料:①地方品种和推广品种;②各类杂交种;③综合品种或人工合成群体。⑵方法:①人工套袋自交技术;②对自交系农艺性状的选择,性状分离的早代和中代,系谱法。

24、杂种优势利用的三个基本条件:①强优势杂交组合;②异花结实率高;③繁殖和制种技术简单易行,种子生产成本低。

25、亲本选配原则:①纯度高;②具较高的一般配合力;③具优良的农艺性状;④亲本自身产量高,开花习性符合制种要求。

26、双杂合体:指带有杂合核不育gene和杂合重复—缺失体的自交系。

高;②亲缘关系远;③性状良好并互补;④亲本自身产量高,花期相近。

29、杂种优势:通过遗传上不同的雌雄配子的结合而产生发育上的刺激作用。30、自交系(IBL):通过多年多代的连续人工强迫自交和单株选择所形成的基因型结合,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

31、一环系:从品种群体何品种间杂交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32、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33、测交:测验自交系配合力所进行的杂

交。

34、测验种:测验所用的共同亲本。

35、测交种:测交所得的后代。

36、顶交种:自由授粉品种(一般为异花授粉作物)和„„组配的杂种品种。

37、单交种:两个自交系组配而成。双交种:两个单交种组配而成。三交种:三个自交系进行杂交所组配成的杂交种。综合杂交种:多个自交系相互杂交而组配成的混合群体。

38、姊妹系:系统群内各系统之间互称姊妹系。系统群:来自同一F3系统的F4诸系统。系统:上代一个中选个体在下一代种成一个小区。

39、顶交法:选用一个遗传基础广泛的品种群体作为测验对象,测定选系的配合力。40、双列杂交法,轮交法:用一组待测自交系相互轮交,组配成可能的杂交种测定配合力的方法。

41、多系测定法:选用几个优系或骨干系作测验种与一系列被测系测交,根据所得各测杂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计算GCA和SCA。

42、系×测验系法:测定配合力和选择优良杂交种相结合的方法。

43、自交不亲和:同一植株上机能正常的雌雄配子因受自交不亲和基因的控制而不能正常交配的特点。

44、配合力:一个亲本与另外的亲本杂交后杂种一代的生产„„化性状指标的大小。

45、GCA:一个纯系(自交系)亲本与其他若干品种(自交系),杂交后,其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46、SCA:两个特定亲本系所组配的杂交种的产量水平。

47、在C组细胞质线粒体中发现有1.57kb和1.42kb两个质粒,分别命名为C1和C2质粒,这是C细胞质特有的,可以作为鉴定C组的遗传标记。

在S组细胞质线粒体中发现有6.3kb和5.4kb两个质粒,分别命名为S1和S2质粒,这是S细胞质特有的,可以作为鉴定S组的遗传标记。

T—多肽:在T组中线粒体中存在一个13kd的特异蛋白质,称为T—多肽。50、轮回选择:从某一群体中选择理想个体,进行互交,以实现基因型和性状的重组,从而形成一个新群体的方法。

51、半同胞轮回选择:使准备坚定的植株与一个共同的测验种进行测交,测定半同胞后代的一般配合力,当选个体互交,以便形成一个新的群体。

52、全同胞轮回选择:成对植株杂交进行群体内改良的方法。

53、半同胞轮回选择模式图:

可能由于人的选择和异源多倍性而起源于现在已灭绝的另一个2n=10的二倍体种,而这个二倍体种的染色体组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分化,他们之间的杂交导致了玉属黍族内多倍体种的产生。

57、玉米起源的理论假说:

①有稃玉米理论:有稃类型与正常玉米之间只有一个单基因的差异。

②大邹草理论:大邹草理论认为,在玉米的起源问题上大邹草起了主要的作用。区别玉米和大邹草的关键性状的差异只有„„。

③共同祖先理论:玉米、大邹草和摩擦禾这三种植物都有很多未发育的结构,他们是进化过程中失去的器官的„„。

④“三成份”理论:大邹草是玉米与摩擦禾的杂种后代。有稃玉米可能是祖先类型。在玉米驯化过程中,大邹草对玉米的进化至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⑤野生玉米与多年生大邹草杂种理论:

相互轮回选择(半):

相互轮回选择(全):

54、果穗:玉米的雌花序为粗大的肉穗花序,俗称果穗。

55、大邹草:玉属黍属中除栽培玉米亚种以外的其他物种的总称。

56、双倍数体理论:栽培玉米及其野生种

58、宗:一群带有足够多共同的特征特性而使作物能作为一群而辨别得相关的个体。

48、三系不育化制种:

49、“二系”掺和制种:仅利用雄性不育系和维持系进行玉米自交,不育系的繁殖及配制单交种。

“二系”掺和法制种,最低可减少2/3去 雄量,而且可获得纯净优质的种,保证种子质量,同时由于掺和了可育单交种,可以放心使用,不会像三系法,由于恢复系的恢复力因环境,纯度因素影响,造成花粉不足而减产。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