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大全
**乡农民增收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下发后,我乡召开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小组会议,对省委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利用**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当作“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题来抓。现根据我乡实际,就发展马铃薯产业,草畜产业化、劳务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做如下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业
1、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
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提升能力”的原则,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种植业品种质量,扩大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以上,人均达到2亩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引进优质马铃薯新品种500吨(50万公斤),五年后人均收入达到829元,占全乡人均纯收入的27%。
2、大力发展旱作高效农业
立足我乡旱作农业实际,按照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技物结合、科技入户的原则,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面积每年稳定
1在7000亩以上,创收520万元,实现全膜玉米较半膜玉米亩增产20%以上,每亩增产100公斤,增收160元,人均增收58元。
二、大力发展养殖业,走草畜产业化的发展路子
实施“规模化养殖计划”,依托乡养殖协会,充分发挥乡冷冻精液配种站的科技优势,加快肉牛品种的改良,努力加快全乡以牛、羊、鸡为主的养殖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发挥养殖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
1、在全乡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扩大优质种畜的引进和繁育规模。在原来养牛的基础上,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处,发展肉牛养殖300头以上,全乡每年牛饲养量增加800头,五年后牛饲养量达到1.8万头,每年出栏8000头,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人均收入1036元。每年羊饲养量增加2000只,五年后羊饲养量达到5万只,每年出栏2万多只,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人均收入207元。鸡饲养量达到6万只,规模养殖户300户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完成养殖业收入2060万元,使养殖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1%以上。
2、饲草面积每年稳定在4万亩以上,每年改良更新优质紫花苜蓿5000亩。为全乡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推广配合饲料、青贮氨化等科学技术,切实引导广大的养殖农户转变养殖观念,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增加
农民收入。
4、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项,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监督,不断完善疫情应急处置机制。
三、加强组织引导,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最大项目来抓,乡上要充分调查、研究开拓劳务市场,利用发挥乡劳务站的联系纽带作用,在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乡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劳务供求信息和服务体系,为农民转移就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每年输转富余劳动力4000人次(有组织的劳务输出2260人次)以上,创收1200万元,人均收入62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0%。在输转富余劳动力的同时,坚持把“两后生”纳入培训重点,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集训等培训方式的优势,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两后生”30人以上,大幅度提高转移就业培训率。
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奠定物质基础。
1、加强水利、梯田、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实施炭山小提灌工程,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00亩;在全乡新修梯田8000亩;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步伐。
2、加强农村能源和生态建设。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每年在全乡实施250户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项目,五年后农村能源沼气项目建设达到1250户。继续抓好沙湾老林带更新、退耕还林(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第二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
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座、5495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5。玉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玉门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wenmi.net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玉门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
第三篇: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 座、5495 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 4.5 %。**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
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
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2001年起,**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以上,已在赤金镇、**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近几年来,**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涉及到饲草、日光温室蔬菜、肉牛肉羊、啤酒原料、林果、优质专用粮等各个主导产业领域,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经济协会一头联结市场和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千家万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势,正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关于××乡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根据指示,县委办、县委农工委、县统计局有关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采取找村干部座谈、入户调查及查阅资料等形式,对××乡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我县北部山区,北接**乡,南接**镇,西接**乡,东与**市**县接壤。距县城70公里,全乡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67亩,辖6村37社1177户4655人,有劳动力2552人。境内山高坡陡,地广人稀,荒山林地面积为8.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全乡通公路里程为52公里,有1个村9个社未通公路。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铁矿、长石矿为主,现有矿产开采、加工企业10家。主产玉米、魔芋、油菜等粮经作物,粮食播种面积9685亩,2003年粮食总产量2治理发愣功吨,人均占有粮食560公斤。2003年全乡农业总产值为650万元,工业总产值为36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1万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低116元。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找准农民增收的着力点
1、黄羊。去年全乡存栏黄羊4500只,今年计划发展养羊大户100户,新增黄羊5280只,其中新购黄羊2280只,配套种草500亩,年末存栏达10000只,年末新增出栏2000只。按年末新增出栏2000只,平均每只黄羊30斤,每斤市场价5元计算,可获收益30万元,扣除养殖成本10万元,农民可增收20万元,人均为42.96元。
2、中药材。主要计划种植天麻15000窝,大黄、黄连、丹参、芥子等中药材800亩。目前天麻项目已经与陕西丹凤县天麻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进入实施阶段,明年可见效。今年种植的大黄、黄连等中药材长势良好,年内有300亩大黄可见效,较上年新增150亩,可新增经济收入19.5万元,农民可增收15万元,人均为32.22元。
3、生猪。全乡计划户均增养生猪2头,年末存栏达5875头,按户均比去年多出栏1头生猪算,共新增出栏1177头,按每头扣成本后均价150元算,农民可增收17.66万元,人均为37.5元。
4、魔芋。全乡新增魔芋面积300亩,每亩产量可达2000斤,每斤按去年最低销价0.80元算,可实现收入48万元,扣除种子、劳力、运输等成本共30万元,农民可增收18万元,人均为38.67元。
5、劳务输出。今年,该乡白玉二社有20人进入**矿业公司务工,月均收入达1000元左右;火炬四社有110人在本乡农民何金钊开办的**天水县金矿务工,月收入800元以上;柳垭四社有85人在本乡农民罗国中开办的**灵宝县金矿务工,月收入750元以上;三处共新增劳务输出205人,全乡今年劳务输出总数达到678人。按每人每年扣除生活费等开支后的收入为2000元算,可实现劳务收入41万元,人均可88.08元。仅以上五项,全乡今年人均纯收入就可增收239.43元。
三、拓展思路,增添措施,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1、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和制定出得力的措施。年初,乡党委政府就立足乡情,因地制宜,扬山区之长,避山区之短,提出了“强化三大产业,打造两个亮点”的发展思路,即:发展以南江黄羊和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以天麻和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业,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业,打造黄羊养殖基地乡和天麻种植专业乡两个亮点。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符合全县农业发展方向的,是山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正确的路子。同时,还提出了“政府引导,农户实施,干部树榜样,群众跟着干”的二十字工作措施,做到了放手让农民干而不放任自流,干部参与帮扶而不全部包揽,促进了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使农民主动适应市场。
2、破解了山区农民增收的三大瓶颈。一是破解了资金瓶颈。乡政府主动为养殖大户协调小额信贷资金10万元,目前已落实到农户8万元。养羊户修建圈舍,国土部门只办手续不收费,林业部门按优惠60%收费,凡种草的农户,政府承担40%的草籽资金,增加了农户的积极性,减轻了养殖大户负担。二是破解了信息瓶颈。投资80多万元开通了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养殖大户冯学平还花45
第五篇:关于××乡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
根据指示,县委办、县委农工委、县统计局有关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采取找村干部座谈、入户调查及查阅资料等形式,对××乡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我县北部山区,北接**乡,南接**镇,西接**乡,东与**市**县接壤。距县城70公里,全乡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67亩,辖6村37社1177户4655人,有劳动力2552人。境内山高坡陡,地广人稀,荒山林地面积为8.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全乡通公路里程为52公里,有1个村9个社未通公路。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铁矿、长石矿为主,现有矿产开采、加工企业10家。主产玉米、魔芋、油菜等粮经作物,粮食播种面积9685亩,2003年粮食总产量2610 吨,人均占有粮食560公斤。2003年全乡农业总产值为650万元,工业总产值为36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1万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低116元。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找准农民增收的着力点
1、黄羊。去年全乡存栏黄羊4500只,今年计划发展养羊大户100户,新增黄羊5280只,其中新购黄羊2280只,配套种草500亩,年末存栏达10000只,年末新增出栏2000只。按年末新增出栏2000只,平均每只黄羊30斤,每斤市场价5元计算,可获收益30万元,扣除养殖成本10万元,农民可增收20万元,人均为42.96元。
2、中药材。主要计划种植天麻15000窝,大黄、黄连、丹参、芥子等中药材800亩。目前天麻项目已经与陕西丹凤县天麻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进入实施阶段,明年可见效。今年种植的大黄、黄连等中药材长势良好,年内有300亩大黄可见效,较上年新增150亩,可新增经济收入19.5万元,农民可增收15万元,人均为32.22元。
3、生猪。全乡计划户均增养生猪2头,年末存栏达5875头,按户均比去年多出栏1头生猪算,共新增出栏1177头,按每头扣成本后均价150元算,农民可增收17.66万元,人均为37.5元。
4、魔芋。全乡新增魔芋面积300亩,每亩产量可达2000斤,每斤按去年最低销价0.80元算,可实现收入48万元,扣除种子、劳力、运输等成本共30万元,农民可增收18万元,人均为38.67元。
5、劳务输出。今年,该乡白玉二社有20人进入**矿业公司务工,月均收入达1000元左右;火炬四社有110人在本乡农民何金钊开办的**天水县金矿务工,月收入800元以上;柳垭四社有85人在本乡农民罗国中开办的**灵宝县金矿务工,月收入750元以上;三处共新增劳务输出205人,全乡今年劳务输出总数达到678人。按每人每年扣除生活费等开支后的收入为2000元算,可实现劳务收入41万元,人均可88.08元。
仅以上五项,全乡今年人均纯收入就可增收239.43元。
三、拓展思路,增添措施,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1、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和制定出得力的措施。年初,乡党委政府就立足乡情,因地制宜,扬山区之长,避山区之短,提出了“强化三大产业,打造两个亮点”的发展思路,即:发展以南江黄羊和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以天麻和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业,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业,打造黄羊养殖基地乡和天麻种植专业乡两个亮点。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符合全县农业发展方向的,是山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正确的路子。同时,还提出了“政府引导,农户实施,干部树榜样,群众跟着干”的二十字工作措施,做到了放手让农民干而不放任自流,干部参与帮扶而不全部包揽,促进了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使农民主动适应市场。
2、破解了山区农民增收的三大瓶颈。一是破解了资金瓶颈。乡政府主动为养殖大户协调小额信贷资金10万元,目前已落实到农户8万元。养羊户修建圈舍,国土部门只办手续不收费,林业部门按优惠60%收费,凡种草的农户,政府承担40%的草籽资金,增加了农户的积极性,减轻了养殖大户负担。二是破解了信息瓶颈。投资80多万元开通了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养殖大户冯学平还花4500多元从4公里远的乡政府把电话线拉到了家门口,解决了自己和周围群众通信难的问题。同时,今年5月,乡政府还组织春笋、白玉等四个村村干部10余人到陕西参观考察,使他们走出了山门,学到了先进的药材种植和管理技术。三是破解了观念瓶颈。乡干部和助农增收团干部一道,逐村逐社召开社员大会,传达一号文件精神,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消除农民的疑虑,改变山区农民传统的小农意识。为转变农户的传统种养观念,该乡还请县畜牧业局的专家举办黄羊养殖技术现场培训,现场发放养殖资料100余本,让农民在技术上吃上了定心丸。
3、探索出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一是机关干部当业主,实现了科学实用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该乡林业站站长黎贵孝筹集资金近10万元,在柳垭村种植黄连320亩,今年可收入6万元,并为本村群众免费提供黄连幼苗,带动全村种植黄连近500亩。二是实行股份制经营,实现了资金和劳动力的有机结合。该乡春笋四社张天安家只有劳动力2人,今年购买黄羊120只,自己饲养23只,其余的分别由本村的张光贵、李天安饲养,以后生产的小黄羊由饲养户所有,原来的97只黄羊由张天安所有。这样,既解决了劳动力的不足,又使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益,促进了全乡黄羊养殖业的发展。三是实行土地合理流转,实现了资金和土地的有机结合。许多农户为扩大药材种植规模,纷纷到本村或邻村租用土地,使租用双方实现了双赢。白玉一社王吉春,在柳垭村和春笋村共租用土地70亩,今年能增收5万多元,土地出租户每年户均可获租金收入800元。
4、发挥了示范带动的关键作用。一是抓好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全乡建黄羊示范点4个,天麻和黄连示范点各1个,在老百姓中树起了榜样,成为学习取经的好地方。二是发挥好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该乡要求,村社干部要带头实施好项目,并把示范带头成效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之一,与务工补助和奖惩挂钩。该激励机制出台后,村社干部的积极性高涨,形成了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良好势头,有2个村干部、3个社干部种植天麻面积都在50亩以上。三是搞好示范户建设。坚持每社发展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户,在农户中形成共识,使其自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户适应市场的能力。
5、走出了内引外联之路,实现了优势互补。一是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完成了**铁矿的资产重组工作,成立了**公司,年创税100多万元,该乡有20多位农民长年在该公司务工。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共引进企业5家,今年又有2家已签订意向性协议。目前,乡镇企业总数达12家,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50多个,每年农民从企业务工收入达150万元,农民对企业提供肉食品、蔬菜等农副产品收入达10多万元。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走联合发展之路。引进陕西丹凤县天麻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天麻种植。农户只需出土地和劳动力,不再承担任何成本,公司按协议对产品实行收购。三是搞好劳务输出。政府除主动提供劳务信息外,还鼓励本乡农民外出承揽工程、开公司办厂。今年,该乡有两位农民分别在外地办厂,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有近200农民在两厂务工,成为该乡劳务输出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