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艺术发展史 读后感(样例5)

艺术发展史 读后感(样例5)



第一篇:艺术发展史 读后感

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

本来对于《艺术发展史》一书的书名实在不感兴趣,但在我看了前言以及第一章以后,我对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吸引着我继续往下读。这本书通过文字以及图片的结合,从古代美洲,到古埃及,到古希腊、古罗马,再到东方的伊斯兰教国家及中国,最后回顾到西方欧洲,向我们展示了艺术的发展历史。而这一段段历史的介绍,始终围绕着作者贡布里希在导论中所提到的一句话“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的确,看完了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不仅仅是每个时期每个地方的每种艺术史实,更是改造并创新这种史实的艺术家。艺术家不仅仅是在创造艺术,他们更多的是在解决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每种艺术,其实也是体现着当代艺术家的一种态度。因此,我想简单谈谈,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

古代美洲的原始民族,为艺术开拓了一个奇特的源头。他们会用简陋的石器,在墙上画出自己所想要的,那是他们当时的一种信仰:“只要他们画个猎物图——大概再用他们的长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也就俯首就擒了”。他们还会有固定的节日,披上动物的皮毛来模仿动物的动作跳一些神奇的舞步,“他们相信这种方法会莫名其妙地赋予他们力量去制服猎物”。在当时那么落后的环境下,他们没有任何强劲的工具来与野兽作斗争,为了解决这样一个众人都担忧的问题,他们便创造出了这样一种形式,也就是创造出了第一种艺术。而他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一批艺术家。其实,艺术不一定要是绘画、雕刻之类的,在我看来,古代美洲的原始部落为自己设定特殊的节日,并在那天装扮成猎物,那也是他们的艺术。可贵的不是所创造出来的艺术,而是艺术家们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一种态度。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创造艺术的方式则发展为以人的视觉为主导了。他们并不在乎角度的种种限制,而是在乎是否能向人们展示最清楚的画面。这个画面不要求完整或不完整,也不要求漂亮或不漂亮,它早已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性质,一种服务性质,也就是尽可能地把一切保留下来,以便于向人们展示。就像古埃及在表现人形的时候,他们会选取头的侧面,肩膀及躯干的正面及手脚关节的侧面,那是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是最能清楚表现人的完美形态的,那是在为人类的视觉服务。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小时候作画,我们不会在乎漂亮与否,而是把自己对事物的直观感受表现出来,画出来的人物像,其实跟古埃及时期的颇有相似之处。其实那也是艺术家解决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他们所创作的画面旨在毫无删减地表现事物的全面性,但他们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秩序性,丝毫不凌乱,我觉得这跟他们的生活态度也是有很大关联的。古埃及,他们的国家都拥有一样的法则,他

们整个民族都遵从同一样的法则,难怪那么有秩序,可见,艺术在当时确实体现着一种生活态度。

艺术伟大的觉醒发生在古希腊及古罗马,他们开始追求完美。在雕刻人体时,他们着重表现人体的肌肉、关节,再也不恪守于任何设计公式,也不遵循古埃及的艺术观念。正是他们看到了古埃及的艺术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想要去解决,不固守陈规,努力去改善,并且表现完美。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家使用双手工作的”,“他们坐在铸就场,一身污汗,一身尘土”,“他们不被看作上流社会的成员”,尽管如此,他们的艺术从未间断,并且发展到顶峰的状态,我觉得这是十分难得的。你很难想象他们的艺术有什么目的,但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绝对体现出他们的生活态度,绝对是空前壮丽的。

接下来来到了东方的中国。中国的艺术在当时讲求的是“领悟”。中国古代画家不会像今天写生的艺术家一样驻守在母体前刻画,而是先学会画树,学会画花,如此之类的单品,再到大自然中,去领会去感悟如何将一件件的单品拼凑起来,最后再闭门通过自己的领悟来创造出一幅幅的山水画。这跟中国自古至今的佛道中的“悟”不是很相似吗?在当时的艺术家眼中,艺术只是一种形式,是他们把自己的信仰和传统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也是他们把这种信仰传统流传开来的一种形式,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对信仰的恪守和追求。在东方国家中,绝大多数的艺术都收到了当地的宗教影响,都展示着各种宗教信仰所带来的影响。

作者贡布里希最终着眼于欧洲世界,这里开出了一朵朵艺术的奇葩。欧洲的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眼睛所见的,他们更多地去描绘所感觉到的画面。印象主义不再遵从古典画派,而是艺术家凭着眼睛所看到以及自己直接感觉到的,利用色彩的变换来表示光线的变化;抽象主义,不再局限于实在的物体,更多地讲究艺术家的自发性,脱离现实,或平静盎然,或激昂滂湃„„各种各样新生的画派,都旨在脱离传统的作画风格,更多地表现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我认为《基督为使徒洗足》这幅图很清楚地体现了这点。他所要表现的不是现场的各种人物,也不是要表现现场的细节,而是想要表现出人物的“心灵的活动”。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突破,这种突破始于他们对社会种种现象的不满,并且努力想要表现突出,以引起人们注意。此外,欧洲的艺术有一种创新的力量。他们不固守陈规,努力尝试新的事物,新的创造,努力挣脱各种束缚,我认为这是欧洲一直以来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特点之一,而这点也恰恰很好地体现在他们的艺术之上。

还记得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而观念和要求的变化,源于一种时代的变化,源于一种对生命态度的追求。

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生活态度,那便是勇于发现社会上的问题并且勇于寻求解决办法。纵观上述各个地方各个时期各种艺术,“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观点,我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第二篇:《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艺术发展史》的作者贡布里希是英国美学家,艺术史家。他1909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1936年起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历任助理研究员高级研究生、讲师、副教授、教授、院长。并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任客座教授,曾荣获史密斯文 学奖、奥地利科学与艺术十字勋章,黑格尔大奖、法兰西学院勋章等;并获牛津、剑桥、哈佛、伦敦等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艺术的故事》(中译本为《艺术发展史》)、《艺术与错觉》、《理想与偶像》、《秩序感》、《艺术与科学》等。

翻译者是范景中教授,1951年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新美术》和《美术译丛》的主编,曾有《艺术与错觉》(与林夕、李本正合译浙摄影出版社)和《贡布里希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译、编著作发表。

这本书已经被译成30种文字销售达500万册,但是至今仍然有学者单纯地将贡氏与图像学划等号(贡氏的确对图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图像学”的中译名也是范景中等先生在译介贡氏理论时确定的汉译),或者武断地将贡氏视作其本人最不愿意的结构主义美学。然而,贡氏的学术野心是试图对整个艺术发展――以再现为中心及象征与装饰为两翼――作出概括性的解释。面对如此宏大的学术目标,凭借单一的、令人捉襟见肘的现成方法,对古典学者贡布里希来讲,这简直毫无学术感可言。所以还是埃里邦问得实在:“我们能否说你没有方法?”贡氏的回答更令人击节:“我不想要一种方法,我只需要常识(common sense)!这是我的唯一方法。”

贡布里希在编写这书时,无法印刷在插图里的作品就不选用。这对作者有多挑战我是不知道,但对读者而言,所有拗口的名字,神秘的术语,瞬间几乎都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于是当书中出现类似”雷诺兹的肖像画和委拉斯凯兹的直接布局相比就不那么自然,精心设计的味道要浓的多“这种话时,我们这类初学艺术的人就再不用向以往一样翻白眼了,而是只要按照指示翻两张书页,对比下两张插图,然后就可以心满意足的咂咂嘴,表示,恩,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英雄所见略同。

而就实用方面,我觉得在评判艺术作品时,一方面固然要直面我们的内心,询问这件作品是否真实的打动了自己,(而不是某种附庸风雅的潜意识)。另一方面,对历史上的大师们曾经做到过的,想要做到的,没有做到的,也得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因为毕竟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当年越是伟大的创举就越是容易被后世无限的模仿,也就越是容易被我们习惯和以至于认为平淡无奇以至于熟视无睹。这真是对大师们最大的侮辱了。

经史论课的老师推荐,下到了《艺术发展史》的电子版。刚停下,看完了这本书。是一本能静下来欣赏的艺术。

作为一个刚入门的艺术生,其实艺术真的没有那么神秘,或是像外人的评价一样,我们很普通,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艺术不是什么神秘行动的产物,而是一些人为另一些人而制作的东西。艺术创作的本身并不像它被挡上玻璃、镶入相框、挂到墙上那样遥不可及。其实艺术的本身是生活。

几章节看下来,觉得这本书是应该细细品味的书,像一个人去欣赏另一个人一样,反复对比,用图画,用语言,或是一些自身所带的理解力去感受。需要全方位的体验。

我觉得它更重要的是在叫我们怎么去看待事物。尽管我们很喜欢某些强烈内在感情的表现,然而我们必须要首先理解他的绘画手法,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感情。

正如有一些人比较喜欢言辞简短,手势不多,留有余意让人猜测的人一样,可是既然在“原始”的时期艺术家不像现在这样精于表现人们的面目和姿态,然而看到他们依然那样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生活也是如此,不论别人看来怎样,自己要努力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那就一定很生动,很感人。

在这里我无意花时间列举和讨论本书的某些重要观点,我更想表示感谢,这样的书对每一个有幸读到它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恩赐,一份良缘。它只提供有限的知识,却能引发你无限的思考,无论何时,随手翻阅至何处,进进出出,总会有新的体会与收获。我想,这种毫不做作的谦逊品质与学术态度才是最令我感动和难忘的。它比了解艺术的故事本身更加让人受益终生。

最后,我选取一些体现出贡布里希爵士高贵品格与儒雅风度的语句,作为结束。衷心感谢作者与译者和所有出版人员的所作出的贡献。

“一个人会有多少事实、总结和观点分明来自他人却不自知啊!”

“„„我要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一知半解和摆行家架子的危险,因为它很有诱惑力,我们都容易犯这个毛病,而像本书这样的著作又能使它的危害变本加厉。我想帮助读者打开眼界,不想帮助读者解放唇舌。妙趣横生地谈论艺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评论家使用的词语已经泛滥无归,毫无精确性了。但是,用崭新的眼光去看一幅画,大胆地到画中去寻幽探胜却是远为困难而又远为有益的工作„„”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摈弃陋习和偏见。”

“„„我真心地努力避开此类魔障,坚持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即使书中的讲法听起来像是随便一谈的外行也在所不惜。尽管如此,我并没有回避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我希望读者切勿误会„„”

第三篇:艺术发展史

1.与一般美术史不同,E·H·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 “问题情境”。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2.“艺术”最初的功能是根据巫术或宗教或政治的需要创造一些合适的形象。出于各自不同的 “情境”,这些形象可能像古埃及那样静肃,也可能像非洲部落艺术那样粗放或者向中国青铜纹样那样狰狞恐怖。在历史过程中,艺术逐渐积累起自己的传统,具备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人类社会中由此悄悄地出现了一种叫“艺术”的东西。(这一点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关于艺术起源的看法有相同之处)3.贡布里希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无论哪种社会,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艺术家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我们应当最精各个时代的艺术家,正是靠他们的辛勤劳作,解决了审美领域中那些潜在的问题而汇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世界。4.艺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般的对某个问题的解答。尽管贡布里希承认在艺术中的确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但他绝不希望他的读者误以为进步就是价值。在《艺术发展史》中他一方面肯定艺术家超越前人的努力,另一方面竭力阐明艺术的发展变化总是有得有失。例如希腊化艺术为了追求戏剧性的夸张效果在实际上导致了对埃及以来整齐、庄重的画面秩序的背离。但是他强调“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本书的某位读者可能喜欢拉斐尔,讨厌鲁本斯,或者正好相反。但是,如果本书的读者不能认识到这两位画家都是卓越的大师,那么本书就没有达到他的目的。”5.如果从“问题情境” 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艺术,不难发现那些在历史的沉淀中被保留下来的杰作正是由于“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使得艺术家的智慧与创造力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贡布里希在谈到建筑以及“原生态”的绘画与雕刻时曾用两个词来形容它们的标准—— 既“实用”又“合适”。尽管后来艺术日益成为奢侈品,不再那么实用了,但这个标准仍未完全失去价值,并且还会在一定的情境中显出复苏的力量。例如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新兴木刻便是一种既“实用”又“适用”的艺术。特殊的情景促使艺术家选择了黑白木刻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豪放朴实的黑白木刻作品,不仅显示了木刻艺术的刀法美,而且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度,适应了当时的情景对艺术作品的特定要求。人们现在回忆那段时期的艺术时常会用到“时代气息”、“战斗精神”等字眼。可见那时的艺术家在战斗的同时也切实地解决了具体的艺术问题,使作品尽可能地“实用”又“合适”。我们不会想象延安的木刻艺术家是为着创新而工作的,但他们的确创造了全新的艺术。他们的作品使得各阶层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6.20世纪的中国有着错综复杂的艺术局面,有太多的问题等着艺术家去解决。在西方文化艺术不断涌入中国的浪潮下,中国美术面临着现代性转型的问题。中国的艺术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对待中西不同艺术:是中西结合还是拉开距离?围绕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选择:传统派的代表是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潘天寿等,他们革新传统,将传统中国画推向一个新世界;而主张中西结合的徐悲鸿、蒋兆和等人吸收西方的艺术来促进中国画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还有致力于油画扎根本土的艺术家等等。正如贡布里希所说,任何风格都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解决问题”出发,我们便不会简单地以时代进退为褒贬艺术的依据,而要看到艺术创作背后所面临的“问题情景”。

可以说艺术家从未像现今这般自由,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判断寻找任务、确定方向。那么现今的艺术家们面临什么问题要解决呢?这或许很难回答,但是他们一定会表述属于 “今天这个时代” 的问题。无论一个艺术家所习用的技术手段是什么,总应该面对今天这个时代。但在此就有必要提及贡布里希所批判过的“时代精神”,他将它形象地称为“一个超级艺术家”——这个艺术家用绘画、诗歌、音乐等多种风格表现自己。贡布里希完全肯定“问题情境”会因时代变迁而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但它不是那种决定一切的“时代精神”。我们应该意识到:一旦艺术家或被迫或自愿地忽略了自身的感受而时刻以“表现时代精神”为已任,他的作品便容易丧失活力。佛家徒艺术家和佛教艺术家是不同的。前者并没有用艺术手段宣传教义的任务,所以他一旦受到内心的驱使去做些什么,便会创作出真诚的有活力的作品;而后者肩负着宣传佛教的任务,在创作时难免出现一些敷衍空洞之作。我们应当警惕这种危险。

1.作者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即作者在前言中所交代的一个观点:一方面,在艺术问题的解决上,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无论怎样激动人心,都毫无例外的在别处激起了新问题;另一方面,艺术发展在一个方面有什么所得或进步,都必然会在另一个方面有所失,主观的进步概念。无论多么重要也不等同于客观的艺术价值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艺术的故事》讲述的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这样的景观奇妙:即一条有生命的传统锁链还继续把当前的艺术跟金字塔时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因此,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有一种艺术史的模式的话,那就是艺术问题史的模式。它不仅不同于艺术进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对那种已成了陈词烂调的艺术是时代精神表现的模式。正是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时,作建立了一个社会情境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把手中的问题表达的如此清楚透彻,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本书不因用语浅近而降低理论的深度,正所谓“意深而文明”,使其写作本身就成了一种艺术。西文艺术史的研究,从作为一门学科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研究重镇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主要集中在德语国家,所谓的艺术史的语言就是德语的语言。从20世纪初,艺术史研究中出现了一种趋势,即要为艺术史找到一种科学基础,于是学者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心理学,并产生了很多心理学式的艺术史研究理论。其中有一种可称为所见与所知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历代艺术家坚持不懈地与妨碍他们精确描绘视觉世界的知识进行斗争。知道事物实际如何,例如知道人的面部是以鼻子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就会妨碍人们对侧面像的描绘,要获得纯粹的视觉艺术就需要不带成见地观看这个世界,就是这场与知识的破坏力量的斗争,以及要恢复“纯眼”的决心,使艺术从埃及的完全“概念性的”艺术走向了印象主义的完全“知觉性的”艺术。2.《艺术的故事》的心理学出发点正是这种观念,作者谈到了原始人和古埃及人画他们的所知,而印象主义者却想画他们的所见。通读全书,我们看到艺术家如何从原始人和古埃及人的概念方法一步步走到印象主义的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结尾写道:在印象主义的方案中也许有某种矛盾导致了再现艺术在20世纪的崩溃。因为实际上没有哪位艺术家可以抛弃所有的法规和程式,单纯地画他的所见。换言之,作者提出了所见与所知理论本身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从而把这个理论问题留给了他的更高深的著作《艺术与错觉》去解决。至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说,《艺术的故事》不仅教给人们欣赏艺术,而且它还让人们欣赏了知识和智慧的魅力。

第四篇:艺术发展史 有感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有感

在基于《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的基础上,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是非常好的启发性著作。这里是我概括的几点个人感言:历史上有钱有势的国王,他们强迫奴隶为他们建造金字塔,在埃及臣民眼里,国王是掌握权力统治人民的神人,他们认为高耸的金字塔能帮助他们升天,同样,埃及人也非常相信,灵魂在冥界中永存,所以同时制作木乃伊,金字塔是安放木乃伊的处所,刚开始只是国王之后有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也开始效仿。

2、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二者结合,是埃及艺术的一大特点。

-当时埃及的浮雕和壁画,不是说究竟好不好看,而是完不完整,并且根据对事物辨认的程度来作画,树木会描绘成侧面看到的那个样子,池塘会描绘成从上面看上的那个样子等等。

3、指导艺术家的并不仅仅是他丰富的知识,还有对于图案鉴赏的眼光。

4、埃及艺术最伟大的特点之一是:所有的雕像、绘画作品和建筑形式仿佛都遵循着同一个法则,理脉贯通,他们称之为风格(style),支配埃及艺术作品的规则使得每一个作品的效果都是稳定的、质朴而和谐的。

5、在其3000余年的历史中,埃及艺术几乎没有变化,金字塔时代认为美好的东西,千年之后,照样认为是超群出众,期间,有新的样式、新的题材,但是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

6、在其期间,有试图去动摇埃及风格的人:阿克·纳顿(akhnaton):他完全摈除了其前法老所表现的那种神圣、刻板和尊严,相反的,他要艺术家画出他们全部人身缺陷,用埃及人的眼光,简直就是懒洋洋。

7、埃及仅仅是持续了千年之久的近东伟大强国之一,巴勒斯坦(埃及和巴比伦、亚述帝国之间)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8、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纳拉姆辛王纪念碑、后来这种纪念碑发展为国王战争的完整编年史。注:在战争中,到处是死伤人员,却没有一个是亚述人,可见在早期时代中,鼓吹和宣传的艺术已经非常的先进了。

其中凡•高的作品,他的作品色彩非常强烈。即使是凡•高也不得不把他的创作思路形成强烈的图案。贡布里希在论述这些理论的时候,用非常巧妙的方式来讲述这些画家所处的艺术情景,创作对他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他又是怎样解决这些要求,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候他是怎么样遇到新的问题;那些被解决的问题,又在另一个新的创作中不断地出现,这就是艺术中的复古问题。凡•高就说过,我要学习普桑来画自然。普桑是17世纪的古典画大师,凡•高不满印象主义的画法,他要把他的画变成博物馆里永恒的东西。结构就是永恒的。如果大家能理解这一点,就知道一些古典的命题也不断地被后人所效仿,也就是复古主义的产生。贡布里希也非常巧妙地在《艺术发展史》当中讲到这一点。这个问题认真想想也是“看”和“知”的问题。印象派把光天化日看到的人的轮廓都省略了,凡•高还是想回到古典主义中去。他有一句名言,要根据几何圆柱体来画世界,意思就是要把结构性恢复起来;而这些恰恰就是普桑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这又回到了“看”与“知”的矛盾。《艺术的发展史》用一对矛盾不停地变换,每变一次都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所以贡布里希了不起之处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了。如果一本书理论太多了,就散架了,就乱套了。《艺术发展史》只有简单的一种理论贯穿到底。

这本书非常巧妙,我用语言也讲不出来。这本书最精妙之处,就是总是能让人用新的眼光来看一个问题。我再举一个例子,《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了,不就是画了12个人。但是你读一读《艺术发展史》关于《蒙娜丽莎》的描写,关于《最后的晚餐》的描写,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你会觉得妙不可言。你们再读一读贡布里希对米开朗基罗的了解,特别是对于他雕塑手法的描写,也是妙不可言。他用现代手法揭示米开朗基罗的手法,连想都想不到。我们不禁感叹贡布里希的文献知识和图片知识丰富。

对于艺术史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艺术家要使用某种特殊的创作方式,或者为什么他们要追求某些艺术的效果。这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能使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独特性质眼光敏锐,从而提高对细微差异的感受能力。这不仅仅是“品味”的培养,作为一门学科,它有着研究的意义――传统意义上的鉴赏固然是好,但从历史的、整体的背景下去理解艺术才是最重要的。

第五篇: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著,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 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

一、城市的起源

“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村落的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非居住着引导此地。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总之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但在其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总要受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比如王权、商业、文化等,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所谓城市,是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带表了当地的人们,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个井然有序的空间”。而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称王把自己神化使自己统治公共并赢得其信赖成为可能。”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

王权制度形成后,出于对自身利益的需要,为维护其统,无论是对外防御还是对外扩张都需要建立一个力量据点,聚合长期以来处于分散的需要对 长期以来处于分散的各种力量。在城市聚合过程中,国王占据中心位置,他们是城市磁体的磁极,把一切新型的力量统统吸引到城市文明的中心腹地上来,并置诸宫廷和庙宇的控制之下。国王的统治使城市无论从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而城市产生的聚集效应促使城市分工的形成。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城市文明的形成。而城市自身拥有的财富和权力又使城市成为战争的当然目标.。经过战争,有的城市毁灭,有的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中世纪后,市民阶级兴起,西方城市才逐渐摆脱封建王者的统治取得独立的政治地位表现出新的形式。在它的初期和发展的历程中,其主要组织方式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反映王权统治。除古埃及,日本。英国等国家外,高大的宫殿庙宇居中,环以坚固的城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早期城市的典型模式,对内外展示着王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和震慑力量。这样以实体形式传递威势信息为所有专制主义地区和时代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的一条。世界城市古典时期大都是以此为特征的,尽管具体的手法不尽相同。

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王权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在城市的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介入触发了远古村落细胞的分裂,生成城市这个新的生命有机体,并且像基因一样主导着城市集体的生长过程及功能形态特征,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

 商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就城市自己的生命过程讲,基本上是统治中心、商业中心和生产中心三大功能逐一参加复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相应或连带的其他功能,日益演化为复杂的综合体,而积聚是它的基本特征。它使城市像一支紧握的拳头成为统治力量的中心所在,这种形式使其在外表呈现出封闭的形式。但是实际上积聚给城市带来的不仅是内部分化、协作与交流的强化,而是对交往和联系的强化。

战争和贸易,城市以这两种方式大大扩展了对外社会交流的领域。如果说在开始的时候城市的对外关系主要是战争的话,像柏拉图在他的《法律篇》中所说的那样,每个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都处在自然的战争状态,那么商业贸易逐渐取而代之成为城市对外关系主流。变为城市的比本标准和固有活力,是当不住的历史潮流。

早先,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对待商人的态度大都很敌视,甚至有时对其采取压制的手段,因为商人通过商业获得的相当利润的财富,往往会对其统治产生一定的威胁.在一些西方商业城邦宪法上规定有市民不得经商,如要经商,必须移居到另一个城市中去.而且只有少数

几个城市才准许市民从事商业活动.但即使在不太有利的情况喜爱,商业还是在夹缝慢慢的发展起来.。

商业成为西方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是在17世纪。这时商业开始作为一种革命开始全面渗入城市,并对城市旧的体系加以否定消解,然后再新的原则基础上进行重组。从性质上来看,城市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由政治中心变为经济中心,由少数人的统治工具变为大众谋求金钱和利润的场所。对外关系由封闭转为开放,内部秩序特征从追求永恒的静态形式转为追求功利效益的动态运行和新陈代谢。如商业中心的形成、街道规划和土地划分强调利用率,城市高强度开发。人的需要放在次要地位、城市建设杂乱无章等、从中可以看到商业对城市形态和城市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 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最初的形成就与古人的宗教信仰有关,出于对祖先的怀念和敬重,人们在此聚集并定居。可见城市最初的产生就有文化的影子。而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并不会因为战争破坏随着城市一起消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文化,使城市得以更好地的一种延续..如雅典的卫城,中国的圆明园,即使他们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山墙,或残垣,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城市文化和那个时代特有的魅力.当然不同的文化也对城市的布局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古埃及的死者之城,中国的天圆地方之说.天人合一思想等学说和理念,都成为古代城市发展因素,使古代的人类文明蕴含在城市建设当中,文明可以循序渐进的流传下来。而渗透着的这些文化观念的城市形态,也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也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藏根于城市之中,芒德福说“城市从生长,扩展到崩溃瓦解这个周期常常重复着,其原因之一 可能在于文化性质的本身”。而面对城市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有必要寻求其城市的本源,洞察其历史过程,以使城市能更好地发展。就像华沙,柏林等城市虽一度和许多城市一样,城市的物质环境几乎遭到毁灭,但各处都还因保留着文化遗迹,使得这些城市能迅速重建而且即使这些城市没有重大功能上的变更,也有许多小的改进。他们顽强的生存下来,显示着文化的强大支配力量。

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的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古罗马的广场由最初的只供宗教集会,体育和格斗的不是简单的开放性场地,变为群众集会和活动的城市空间。广场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源于城市文明的进步,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根、城市的米命脉,从中我们可以探寻城市的过去,也可以展望更好地未来。

三、城市的蔓延

城市的扩张的最初动力主要来自商人、财政金融家和地主们,加之机器的发明和工业的生产。和城市交通工具等的改善,城市的扩张的脚步逐渐加快。“城市的规划设计追求的是利润而把其他的人的需要忘得一干二净”。而“一个 以营利为目的而不是以人民生活

需要为目的 的扩张中的经济必将创造出 一个 新的城市形象“就是”一个 永无止境 日益扩大无底洞的形象“。

城市的扩张虽然一方面带来了积聚经济,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如旺多姆广场大尺度设计。只是希望留出更大的空间给出租营利,而不是以人的尺度进行设计。由于城市的无目的蔓延,城市的农田、空地被侵占既浪费了土地又危害了环境。人们距市中心越来越远。工作地与居住地越来越远,对私家车的以来越来越强,在消耗时间的同时也使能源的消耗大幅度上升,许多城市中心也因此变得萧条。老城区破旧,设施得不到更新,而居住等的分散,也使城市的配套设施难以配置,居民彼此隔离,生活不是很方便。在城市群,城市带加速形成,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的形式下,当利益日益激烈冲突。关系紧张时,规划往往难以实施、读完《城市发展史》,真的使人受益匪浅,这本书是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深刻认识城市,颇具专业性和理论性。把对城市的研究与人类的文化结合起来,以更为本质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因素认知城市。不仅详尽叙述了不同时期的城市以及构成城市形态的本质原因,还广泛介绍和评价了城市规划思想,并从动态过程中认知城市,把城市的演变与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紧密相连,认知城市本质。其中人文观和自然观并重是芒德福思想的精华。他认为城市应该符合自然要求,并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要。他提倡让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人类居住。作为学城市规划的我们,芒德福对城市的认识与解读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城市这一系统,认清城市的本质,城市的文化内涵,最终规划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