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人类意志的极限——读《狱中札记》有感(teniu推荐)

人类意志的极限——读《狱中札记》有感(teniu推荐)



第一篇:人类意志的极限——读《狱中札记》有感(feisuxs推荐)

人类意志的极限

——读《狱中札记》的一点感悟

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一个艰苦的事业,只有坚贞不屈的人才能胜任,只有那些在人们普遍感到悲观失望的时候能够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人,只有那些意志锻炼得坚如刀剑的人,才配称为工人阶级的战士,才配称为革命者。——安东尼奥.葛兰西

杜厦图书馆D区的几本《狱中札记》真是历史久远,书页被翻阅得散掉了,书页空白处还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可见这本思想巨著的吸引力还是蛮大的。不过在开始,这本书对我来说斥力要远大于引力。也许是因为以前没有读过这方面的学术著作,不能适应严谨的逻辑表达方式;也许是才疏学浅,对于法学、哲学方面的什么主义、理论知之甚少;也许是作者的思想太艰深,表达地又太晦涩;又或许是翻译的原因,不能很好地表达原著的意思。反正初读《狱中札记》,深有身陷狱中之感——莫非这就是所谓的“人类意志的极限”? 带着一点懊恼,我开始转而了解《狱中札记》背后的故事,同时开始领悟什么是真正的“人类意志的极限”。安东尼奥.葛兰西,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狱中札记》是他于1929-1935年在意法西斯监狱期间写成的。我不禁感到困惑,在监狱里写作?在如此险恶的情形下,要保持正常的心态生活都很困难,安东尼奥.葛兰西又是以怎样的毅力坚持看书写作,完成了这部思想巨著呢?一个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他的历史和个人背景进行思考?我不禁沉思。

再翻开《狱中札记》,觉得有一种厚重感,“人类意志的极限”果然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诠释。晦涩的文字下闪烁着的是一座关于思索的宝藏。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主要讲叙了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意识形态理论,对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有机知识分子理论,对美学和历史学等等理论的思考和探索。书中,葛兰西对意大利的统一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分析了意大利知识分子的作用,以及新的民族国家如何作为一次“消极革命”的结果而出现,而在这次革命中农民群众充其量只能对新的政治秩序予以消极的同意。他把知识分子分为有组织的和传统的两种,前者是任何一个新的进步阶级为组织新社会秩序所需要的,而后者则具有一种走回到一个早先的历史时期的传统。他给知识分子所下的定义非常广泛,认为知识分子应包括一切“在广义上具有组织功能”的人们。他还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理性的和智慧的能力,虽然他们当中目前只有一些人在社会上发挥一种知识的功能。知识分子组织着信仰的网络,组织着制度和社会关系,也就是葛兰西所说的领导权。因此,他又把国家定义为武力加同意,或是用强制武装起来的领导权,其中政治社会组织武力,市民社会提供同意。葛兰西把“国家”这个词用在不同的意义上,把它用在狭隘的法律和宪法的意义上作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之间的一种平衡,或者把它用来概括两者。葛兰西声称,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由于市民社会包含着复杂的机构和群众组织,这些国家的政权性质也就决定了只能采取这样一种战略来破坏现秩序并导致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胜利。阵地战,或者战壕战,至于运动战或正面进攻,则是在沙皇俄国这种迥然不同的环境下取得成功,它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策略而已。由于受马基雅弗利的影响,葛兰西断言“现代王子”(指革命政党)是能够促使工人阶级创造一个新社会的有机组织,其办法是帮助该阶级去发展它的有组织的知识分子和另一种领导权。不过,资本主义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危机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消极革命来导致领导权的改组,这样做是为了预防工人运动对少数统治者操纵政治和经济的状况造成威胁,同时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葛兰西把法西斯主义、形形色色的改良主义、以及欧洲所采用的科学管理和生产流水作业线等,统统列入这一范畴。在有关知识分子的想法方面,葛兰西还提出:固然专业的哲学家在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的技能,而其实所有的人在解释世界的时候都在从事一种哲学实践,尽管这往往是采取一种不系统的和非批判的形式。用马克

思的话来说,哲学正在成为一种“物质力量”,它对一个时代的“常情”起影响作用。应当把一种哲学体系放在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也就是说不能把它单纯地放在抽象的水平上进行批判,而是应当把它跟它帮助各种社会力量形成的思想意识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实践的哲学”,能够帮助群众成为历史的主人公,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掌握着专业化的、批判性的知识技能并具有一种统一的世界观。同时,葛兰西对他那个时代具有影响的两种观点进行批判,他认为这两种观点可以用“我们遇事应抱逆来顺受的态度”这句话来反映,那就是柯罗齐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布哈林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葛兰西认为这种解释是简单化和机械的。

或许是因为“札记”这种体裁的原因,再加上作者涉猎太广,往往就一个问题深入阐述引发出若干个概念,继而又包容了若干种说法,总让我有种“不知所言”、略显繁乱的感觉(从上面的归纳中也可以看出即使在读完书写书评的时候,我的思维还是相当混乱的)。不过恰恰是这种感觉吸引我把这本书读完。为什么呢?因为在这种思维的混乱和探索中,我感到了一种思维的自然发展(当然不是我的),就好像流水一样,很自然地流过:有时会流向这里,有时又流向那里,有时几条溪流交叉汇聚,集成一股庞大的水流激涌而下,激荡着每一个读者,引发震撼和共鸣。我想这样的效果还是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创作环境,在监狱中,在监视下,缺少必要的资料,一个人孤独地思考,超越他的历史和个人背景思考。他虽然身体被监禁,但是他的思想是自由的。这也造就了这部作品的伟大。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基雅维利政治学的札记”那一部分。在葛兰西这位行动派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他的前人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出了关于政治运动的乌托邦性解决方案。他试图提出一个从未存在的君主的模型来制造神话般的效果,并最终将《君主论》打造成一篇宣言性的政治论述。葛兰西在批判前人如索雷尔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解读的基础上,将“君主”这一观念提升至“政党”的层面,揭示出一个重要的辩证法——唯心论背后预设的绝对的唯物论,以及自由背后预设的最大限度的决定论。现代君主的特性在于它是绝对的、有机的、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凝聚而成的。作者提示将以雅各宾派作为研究范本。后者则表现在戏剧性地讨论现代君主的方式上。对于葛兰西来说,“君主构成了现代世俗权力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如何塑造这一君主形象、正确认识其功能将直接影响现代民主运动的进程。领导权问题是葛兰西政治理论的命脉,他敏锐地指出“政治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它将开创一整套世界观”。通过继续阐述马基雅维利,葛兰西认为对于其的道德主义解释是有偏误的。他更倾向于将《君主论》视为政治科学的化身,旨在教化那些并不明白的革命者和民主派,让他们明白领袖话语的必要性,以及它在政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等于是从专制主义中借鉴经验以反哺民主运动。在葛兰西看来,它具有双刃剑的效果,更确切的说是一个政治隐喻。而正是马基雅维利学说中隐藏极深的革命性让《君主论》备受诟病。葛兰西政治学确立的第一要素便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客观存在性,并且这一基础是不可化约的,同一集团(阶级)内部也存在着相同的划分。这就意味着,“服从”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成一种必需,否则就会导致集团内讧乃至叛变。那么,这些条件是什么呢?葛兰西认为是“根除那种不屑于避免吴所谓牺牲的可耻作风”,更通俗说来是上司的官僚主义。每当有一次失败,必需追究领袖的责任。层层抽丝剥茧,细致深入地阐述了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

以上就是我读《狱中札记》的一点感悟。再次向“人类意志的极限”致敬!

第二篇:读《护理札记》有感

爱上病人

——读南丁格尔《护理札记》有感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人员,南丁格尔的著作《护理札记》是必读的经典书籍。这本书是150多年前南丁格尔总结了战地救护和医院护理管理的成功经验而写成。虽然这本书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尽管当时的医疗条件相对于今天是多么的落后,但是护理先驱南丁格尔的护理理念至今仍闪耀光芒。读了《护理札记》这本书,我获益匪浅。

1820年5月12日,弗罗伦斯· 南丁格尔在父母旅行于欧洲的途中生于托斯卡纳大公国佛罗伦斯市的一个英国上流社会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培养了南丁格尔优秀的品质。南丁格尔年轻时,过著十分优越的上流社会生活,随时有人服侍,活在舞会、沙龙,以及与贵族们的周旋之中。在别人眼里她是公主,应该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但南丁格尔内心却一直感到十分空虚,觉得自己生命活得毫无意义。他选择了护理这项工作,这项与他的身份“格格不入”的工作。她深深的热爱着这份工作,她用她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照顾自己的病人,对开创护理事业做出了超人的贡献。她毕生致力于护理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一切使她成为19世纪出类拔萃、世人敬仰和赞颂的伟大女性。

我读了《护理札记》这本书,它描述的非常精确、细致,所谓面面俱到。譬如:病房空气新鲜,环境舒适,整洁安静,做好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增加营养等等。并对病人的饮食营养问题,阳光、病房空气、环境的绝对安静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标准,她把所有对病人身

心不利的因素都想到了,从而提出了明确的护理措施。我觉得这本书告诉我的不只是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做人什么,需要怎么做,不是让我们去一成不变的模仿,也不是让我们以她所做的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是告诉了我们一种态度,一种作为护理工作人员所必须拥有的工作态度。这种工作态度就是爱上病人。

所谓爱上病人就是要用自己的真心对待自己的病人,在自己的眼中他们不再单纯的只是病人、我们工作的对象,而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得朋友、我们的爱人,我们需要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们,给他们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有时候就会在想:我们是专业护理人员,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只要按照所学的要求去做,按照医院的规则章程去做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做也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对病人的康复和自己的成长都起到消极的作用。我们在学校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这让我们明白遇到了病情我们应该怎样做,怎样给病人检查、怎样给病人输液等等。而对病人的关心和理解却忽略了。熟不知,给病人营造一个干净的卫生环境,一个开心温馨的氛围对他们的康复也是极其重要的。我认为我们对待自己的病人除了要给他们专业上的护理外还要用“四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愉悦的家。“四心”是指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一片洒落在久旱的土地

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爱心是核心。态度决定一切。首先我们要有一颗爱自己病人的心,爱上他们才能发自肺腑的去照顾他们,而不是为了工作。耐心是一株很苦的植物,但果实却十分甜美。我们得病人已经是不幸的了,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我们要戒骄戒躁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先跳出自己护理人员的角色,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再回归到自己设计一个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法。“应当细心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这是罗曼罗兰对细心的诠释。细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细节绝定成败,当我们拥有了爱心拥有了耐心,设身处地的照顾我们得病人时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护理工作是不可以半点的差错,它是在给人看病,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我们一时的大意马虎就有可能给一个人带来一辈子的伤害。在照顾病人是也要细心,从细小的环节中发现问题,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我们就能找到病人的喜怒哀乐,然后对症下药。最后是责任心,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具有责任心的员工,会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把实现组织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心,即使他有再大的能耐,也不一定能做出好的成绩来。拥有责任心才能将自己的行为与病人与医院联系起来,明确自己的目的,才会认真地思考,勤奋地工作,细致踏实,实事求是;才会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圆满解决问题。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相

辅相成,缺一不可。

“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谨誓”我将以此为誓言,以南丁格尔精神为指导,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照顾我的每一个病人。

第三篇:读《护士札记》有感

读《护士札记》有感

一直以来,我都只是从护理教科书或者是其它书籍上读到一些关于南丁格尔的为护理事业献身的故事,真正读到她的手记还是第一次,很荣幸,我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下面就是我读这本《护理札记》的一点感想:

一、通风的重要性。南丁格尔认为护理工作最重要的规则,也是一名护士一开始并一直都要注意的事项就是“让屋内的空气尽量清新一些”。但通风的同时“不要让病人着凉”。我们护士应该经常给病人宣教“打开窗户”的必要性,尤其在冬天,病人往往因为天气的原因而反对开窗,这种时候,我们护士应该发挥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做好解释工作,并在开窗的同时给病人做好保暖。而今年以来,我院把住院部的窗户都已经钉死,每扇空气只留10CM宽的缝,似乎与本文倡导的精神相违背。在我们的病房管理与基础护理工作中,提倡病床单位的清洁、床下无杂物及便器等均符合“让病室符合健康条件”。

二、细节决定成败。护理工作繁琐、细致,很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很多时候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所有的付出都会付诸东流。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就是如何做好工作的“精细安排”,比如一个待产的孕妇,护士在孕妇住院后即应该给她做好自我监护的健康宣教,教导她自数胎动,当胎膜自然破裂时,孕妇应该如何应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随时注意有无头晕、眼花等自觉症状等等。这样护士在离开孕妇从事其它护理工作时,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三、责任心。只有把护理工作当成一生奉献的事业,热爱这份工作,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这样我们才能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我们才有可能尽已所能为病人服务,努力钻研技术。工作中,我们要告诉护士牢记自己是一个“责任护士”,既是对病人的健康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事业负责;我们的医院是“一家负责任的医院”,我们的每一个护士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四、噪音与音乐。噪音对病人的危害,护士大多知道,所以我们日常工作中要求护士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开关门轻”。我认为我院现在推行的APN排班就很好的贯彻了南丁格尔关于尽量“减少噪音”的理念,在过去我们交接-班的时间是凌晨一点钟,这时候绝大多数病人都已经熟睡,而护士在床边交接-班时的脚步声、谈话声、开关门声等对病人来说都是反感的。

本书对医院的音乐使用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即“管乐,包括声乐及弦乐,因为他们能够发出连续不断的声音,对病人来说有正面的作用”;“较少令人产生联想的音乐对病人来说才是好的音乐”。

五、饮食。“民以食为天”,但我院对病人饮食的关注太少,既没有专职的营养师,也没有专门的病人营养食堂,病人大多是自己解决开饭的问题。这对“普食”的病人来说还只是一“不合口味”的问题,而对一些需要相应“治疗膳食”的病人来说就是一种严重的不足了。对于产科专科的术后病人,护士经常会给她们做饮食指导,然后家属根据护士的指导回家做好再送来给病人吃,这无疑给我们的护理质量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六、基础护理的回归。护士每日为病人做大量的基础护理工作,如床单位的整理、为病人修剪指甲、梳头、洗头、沐寓口腔清洁、皮肤清洁等等。但在注重病人个人卫生的同时,我认为还应该关注环境的清洁,如病床是否舒适、病房光线是否充足、病房空气是否清新、温度是否合适、墙壁有没有发霉等等。当然,这不仅仅是护士应该注意的,更是咱们医院管理层更应该注重的事情。

如今,在许多国家,《护理札记》成为护士必读的经典之作。书中精辟指出护理工作的社会性、生物性和精神对自体的影响等。她以事实、数据和观察为根据,总结了工作的原则、经验、规则和培养方法等。

为护理学趋于科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指出“护士要做的就是把病人置于一个最好的条件下,让身体自己去恢复”;提出了对护理本质的最早的最一般的看法,确立了护理专业化的开始。她强调护士应由品德优良,有献身精神和高尚的人担任,要求护生做到“服从、节制、整洁、恪守信用”;她不但重视护理教育,而且重视护士的品德教育;要有教养、进取心、思想敏捷、灵巧、判断力强并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和宗教信仰。她认为,具有这些品质和条件才适合成为护士。

第四篇:读小萝卜头在狱中有感

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读革命回忆录《小萝卜头在狱中》有感

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 钱依

“住手,刽子手!”当我读到灭绝人性的美蒋特务一连杀害了杨虎城将军等5名英雄后,又举起血淋林的刀,杀气腾腾地刺向小萝卜头的胸膛时,我禁不住高喊着。当时,愤怒、仇恨、激动的泪珠夺眶而出。时间似乎在这一刻凝固,那残忍的一幕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我默默地低下了头,凝视着胸前的红领巾,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无数革命烈士用他们的热血,染红了国旗、领巾,在这里面也有小萝卜头的鲜血!一个年仅9岁的生命啊!

革命回忆录《小萝卜头在狱中》生动地记叙了在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小萝卜头在那地狱般的牢房里,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在苦难中成长的故事。

在小萝卜头短短9岁的一生中,他不知道自由是什么滋味。他在敌人的魔窟里,穿的是“犯人”的囚衣,吃的是发霉带臭的饭,唯一的菜只是几粒豆子。然而,当阳光透过窗户射进监狱时,他是多么渴望得到光明和自由,同时又无比憎恨那些关押他的敌人。他甚至不愿叫女看守一声“阿姨”,去换取自由和一粒糖。虽然年纪小,但他的骨头却是硬邦邦的。不像一些汉奸、走狗甘愿为敌人出卖自己的同胞、祖国。

为了斗争的需要,小萝卜头即使是在狱中也能刻苦学习。没有笔和纸,他就用小石子在地上画;没有课本,他就请爸爸、叔叔为他编写;没有玩伴,他以读书为乐;没有肯德基的奖励,他也从不向往,当然他从来也永远不会知道肯德基了。在没有阳光的牢房里几缕阳光就足以令人笑逐颜开,在没有温暖的心灵中一个抚摸就足以抚平伤口……这是何等艰苦的学习环境啊!然而,在黑暗的监狱中,在敌人的魔爪下,小萝卜头从读书中找到了快乐。这短暂、宝贵的学习生涯应该是小萝卜头9岁的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吧!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比比小萝卜头,我们生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儿童是多么幸福啊!我们有亮堂堂的大教室,有老师悉心指引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我们有温暖的港湾,每天回到家里,爸爸妈妈总是展开双臂给予我们他们全部的爱;每逢节假日,我们能出门旅游一番,看看花花绿绿的大世界;每次过生日,我们总被奶油蛋糕涂抹的得一脸的甜蜜……我们的生活真比蜜还甜哩!然而有很多同学却还不知足:他们把新书丢在高高的书架上,讨厌它捆绑住了自己的手脚;他们用手捂住耳朵,拒绝父母的唠叨;他们甚至还总在抱怨吃的不是牛排,穿的不是名牌……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惭愧地低下了头,看着自己崭新的红皮鞋,看着漂亮的花裙子,看着胸前的红领巾,我的眼睛又一次模糊了……

第五篇:读书札记:读《道德经》有感

读书札记:读《道德经》有感

原创: 顾明远

本文约1000字 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老子真是我国辩论哲学的鼻祖,他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世人认为《道德经》提倡无为之学,实际上他是为了有为而提出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君不为,民才有所为。汉文帝与汉景帝尊黄老之学,实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乐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则南征北战,把财富都耗尽。可见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君不为,老百姓就能多为。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落马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

《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辞藻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识的人不卖弄,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其实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别人争夺。我想我们应把它作为座右铭:不听华丽的辞藻、美丽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