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十年辉煌 泷泊巨变

十年辉煌 泷泊巨变



第一篇:十年辉煌 泷泊巨变

泷泊镇地处湖南南部,潇水中游,是双牌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面积100.9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2万人。泷泊镇原名城关镇,1995年9月更为现名,算至今日,刚好十年。十年弹指一挥间,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开拓进取,奋发图强,换来了十年辉煌,城乡巨变。

民营经济——群鲤竞相跃龙门

十年来,我们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政策为导向,大力实施“工业兴镇”战略,全镇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近四年来,全镇民营企业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指引下,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出现了百鲤、千鲤竞相跃龙门的喜人局面。民营企业规模、扩大,品质转优,活力增强,效益提高。

20世纪90年代,泷泊人民沐浴着加快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春风,向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发起了大胆的冲击。民营经济以地上资源开发为主,靠外延扩大再生产,适应了当时市场能源原材料供需偏紧的形势,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依靠着这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我镇民营经济逐渐形成了气候,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打小闹到“三分天下有其一”再到最后奠定了民营经济“五分天下有其四”的恢弘局面。

2003年,我镇民营经济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新一届党委、政府立足泷泊镇情,着眼世纪发展,先后响亮地提出了“绘大发展蓝图,做调结构文章,定新世纪战略,建小康泷泊镇”的口号,带领全镇人民大力实施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的大发展战略,民营经济成为全镇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主板块、结构调整的主力军、小康建设的主战场、财源建设的主角色、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劳动就业的主阵地,并呈现出了主体化、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园区化、现代化的格局。

2005年,我镇民营经济各项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年初的目标任务,是近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民营企业完成总产值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营业收入5﹒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 %;完成增加值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35%;上缴税金52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利润总额37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6%。2005年的民营经济总产值是1995年3500万元的近16倍,年平均增长144﹒44 %。

2006年1-6月,引进域外资金1600多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0多万元,新扩改项目10个,完成企业增加值1﹒1亿元,同比增长31.5%,占全镇GDp的80%。

目前,全镇民营企业已发展到60多家,形成了以电解铝产业为龙头,以农产品加工、冶炼、建材、化工四大产业为支柱,各产业齐头并进的地方工业体系,涌现出了双电铝、三鑫、大自然、呵源、凯丰等一批大型民营企业。其中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2家,1000万元以上的8家,500万元以上的21户,100万元以上的30家,从业人数达6000多人。

泷泊民营经济,与时俱进唱大风!

特色农业——再创历史新辉煌

十年来,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全镇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近四年来,我镇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抓基地,抓公司,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粮食、藠头、香芋、蔬菜、畜禽五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了较强的带动力;中介组织逐步健全,形成了通畅的流通网络(形成了以“镇农村流通协会”为龙头,西瓜、香芋、藠头三个专业协会为支撑,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为纽带、300余名农产品经纪人为网点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农业和农村经济迈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目前,粮经比例达到6:4,优质稻粮种植面积15000亩,香芋种植面积3000亩,藠头种植面积4000亩,西瓜种植面积2000亩,无公害蔬菜1000亩。干鲜果经济林5000亩,规模养殖户150个,建成了呵源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农业,这一国民经济的基础正在泷泊得到切实加强!

城镇建设——明珠璀璨耀潇湘

塔吊林立,焊花闪闪,机声隆隆;琼楼高耸,街巷纵横,车水马龙。

十年来,泷泊由一个脏乱差的弹丸小城发展成为“巧精新特”的山水名城,这是历届镇党委、镇政府心血的结晶,是泷泊人民争胜好胜、勇为人先的真实写照。尤其是近四年,泷泊城镇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品位进一步提高,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

十年间,我镇抓龙头,四次调整编制城镇总体规划;抓建设,铺开建成一批镇政工程;抓管理,着力创优发展环境;抓经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十年来,我镇城区面积由原来的2﹒5平方公里发展成现在的近4﹒5平方公里,城镇绿化率由19%提高到35%,城镇照明路灯由100多盏增加到400多盏,基础设施投资达1﹒2亿元,城镇建设资金达3﹒5亿多元……这一组组数字,像一串串明快的音符,在幢幢高楼间燎绕,在大街小巷中流溢,在片片小区上回荡。十年间,城区先后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广场、车站广场和商业广场,建成了财政、电力、移民、卫生、邮政和房产等10余栋大厦,铺开了国税、法院、检察院、县委县政府大楼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工程。先后完成了紫金路、平阳路、兴隆街的拓宽改造工程,拉通了金石街、阳明路、车站路、紫阳路和林峰路,铺开了滨河大道工程,全镇基本上形成了三纵六横的镇政道路新格局;完成了紫金路“三线入地”、建成了双牌大市场、信佳百货、时代年华等一批专业市(商)场。住宅小区从无到有,先后开工建设了明珠新村、移民小区等;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十多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三十多平方米。在狠抓镇区建设的同时,我镇还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江西村、霞灯村和良村已建成50幢居民住宅楼,水、电配套齐全,20%以上村民喜迁新居,同时建成了高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教学楼等,农村城镇化加快推进,其中江西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小康建设示范村”光荣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争文明城市的征程中,泷泊城镇建设将会更快,城镇的文化底蕴将会更厚。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泷泊一定会成为三湘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十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并不算太长,但这十年却是泷泊有史以来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剧烈的十年。这十年泷泊人民历经风雨坎坷、积极探索、奋勇拼搏,特别是在新一届党委政府领导下,迎来了泷泊经济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200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252元,是1995年的1094元的 2倍还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260元,是1995年2520元的近3倍。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用电器基本普及,小轿车已开始进入平常百姓家。并且私人购车比例在不断增加。旅游也成为人们近几年的一项重大开支,人们追求物质和精神财富越来越热。

泷泊的巨变,得到了市民、村民的认同,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十年来,先后市县综合先进12次,单项先进20次。

泷泊明天更美好!

2006年8月10日

第二篇:辉煌武清十年巨变

辉煌武清十年巨变

王朔 我生在武清,长在武清,武清各地的巨变让我这个地道的武清人也目不暇接: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商店鳞次栉比,一座座立交桥横架长空,一条条快速路四通八达,广场上,公园里,街道旁,无论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青年,蹒跚学步的儿童,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忍不住让人笑开怀,华灯初上,夜晚的武清更加分外妖娆,造型各异的彩灯把武清又变成了一座不夜城。

武清的巨变,从我家附近的河就可见一斑。改造前的河臭气熏天,路过的人无不掩鼻疾走,河里的各种生活垃圾、烂树叶、塑料袋真是应有尽有。我也讨厌这条臭河,自从区政府下决心改造此河,工人叔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如浴后的少女,一条崭新的河出现了,她披着崭新的彩衣,岸两边的柳树迎风飞舞,花池中各种鲜花争奇斗艳,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河水清澈见底。傍晚,漫步在林荫小路,微风一吹,花的清香扑面而来,一天的疲劳也得到缓解。

目前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使武清开发区内无处不跳动着发展的音符,奏响了一曲又一曲投资者成功的乐章。目前,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型建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五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利用外资的地域已由初期仅限于香港、台湾等地区逐步拓宽到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丹麦、芬兰等23个国家和地区,入区企业达520余家,而且多数企业都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特点,使这里成为一个科技与智力高度集中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其中,美国的麦格昆兹、丹麦丹佛斯、芬兰美卓、台湾光宝、杰麦、日本大真空、伊都锦、华住金属制品等30多家国际知名的大财团,投资额

都在1000万美元以上,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就有9家。此外,投资企业中还有许多国内著名的民营企业,希望集团、南玻集团、天狮集团纷纷在武清开发区投资兴业,安营扎寨。

武清不仅面貌在变化着,武清的所有人们也在改变着自己的文明习惯。比如,把没有盖好的窨井盖盖好,把盲道上的障碍物推开,捡起地上的垃圾……等等,都是一个又一个文明的体现。现在的武清人都知道,文明的行为很小很小,但是只要每一个人都做一件文明的小事,就能使社会迈出一大步,在社会上迈出的每一小步也许微不足道,但是用处却很大很大。每一份文明就是一份力量,无数文明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这种力量如破土的小苗,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萌发。一份文明好像一滴水,许多文明就是一片海;一份文明好像一盏灯,照亮一个热情;一份文明好像星星之火,许多文明可成燎原之火。武清人用行动让世人看到了武清发展的步伐,也在她的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现在武清的大大小小的学校里都很科技化,健身器材都很齐全,在那里,我们愉快地成长。每天清晨,琅琅的读书声传出教室,传遍校园的各个角落,让武清的校园多了些许书香之气;操场上的学生们嘻嘻哈哈地吵着,闹着,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

武清,充满青春活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愿武清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我爱你,武清!

第三篇:辉煌六十年之乡村巨变

辉煌六十年之乡村巨变

宁国市甲路中心小学六⑶班陈婧卿

时间就如飞箭,我们的祖国60岁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毛主席郑重地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申奥成功!2003年,非典;2008年,“5·12”大地震、“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古至今,每一件辉煌的故事都被载入史册,我们的母亲啊!伟大的母亲走过了辉煌的六十年。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农村。”北京市育红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王均朋对李易说道。“为什么呢?农村有什么好的?路不通,得绕山;而且弄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万一下了雨,小路就变成了沼泽池。这呢,是交通问题。哪像我们城里,立交桥横七竖八,纵横交错,想往哪儿就往哪儿。大路也宽敞,小路也宽敞,怎么走也走不进死胡同。”李易反驳的语气中带着鄙视。王均朋不服气了:“哼!如果是你说得那样,那他们干嘛向往啊!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啦!”李易得意洋洋:“嘿嘿,依我看哪,他们准是吃饱了没事干!而且,你想啊,农村家家户户都是破土屋,烂瓦、烂土、烂房子,有门儿没门儿,有窗户没窗户,冻都冻死了!还有,那里的孩子读书还是个问题呢!你再瞧瞧,我们这里,高楼大厦,万栋别墅,还有商品房,一幢幢的,像竹笋一样拔地而起。夜晚和凌晨,这里灯火通明,比白天还亮些,射的眼睛又酸又痛,而农村闪烁着摇摇晃晃的星星火光。城市里汽车‘叭叭’,川流不息,农村里有钱的有辆老式旧自行车,没钱的只能望着他们流口水。怎么比呀?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嘛!”“你怎么可以这样说?你家祖祖辈辈不都是从山村里走出来的?那皇帝朱元璋不也是从凤阳这个小地方出来的吗?„„”王均朋急死

了,“要不,我们一睹为快,去看看,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你我说法,如何?”“去就去!”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解下来要去宁国市。„„在很多老年人的眼中,宁国以前是一个山村,和大家所说的一样,破土屋,大山堵塞,交通不便等等诸多不好的词语都用在它的身上。可是,如今,这个山村已经变成了众人所向往的旅游胜地,一个以‘僻静的山村’从而变成了‘繁华的市区’,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道路纵横交错,可以让人迷失方向。当然,‘鲜花’须要‘绿草’的陪衬。在这些景物旁,还有绿水、青山来陪衬,鸟语花香,美丽多彩„„现在,几乎一切好词都用在它的身上。学校也大、美、健康。宁国——一个把市区的繁华与山村的美景结合起来的城市。„„欢迎大家来此处游玩!”导游绘声绘色地描述着„„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宁国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宁国,取而代之的是这样一个美丽、清秀的模样,走进宁国,就是走进快乐氧吧!

“嗯嗯,这里真好玩,什么‘恩龙山庄’、‘青龙湾’、‘桃花源’啊,太好玩了!当然,还有这美味可口的山核桃!”李易一边磕着山核桃,一边说。王均朋手查着腰,得意的说:“怎么样?是你说对了,还是我说对了!人家大诗人李白也向往这里呢!”“嗯嗯嗯,你对了,我错了,行吧?但是,我奶奶说这里不好呀!”“哈哈哈,哈哈哈哈„„”王均朋笑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哎,我说,你笑什么呀?”“你奶奶多少岁了?”“年满八旬。”“呵呵,她所说的是她年轻时看到的农村模样。可事情过去了六十年,哪有事物不变相呢?”李易恍然大悟,点头道:“嗯,说得也是!”“呼„„”这时,一群年轻人风一般的飞奔过来。“向往了吧!哈哈哈哈„„”“看来,我们俩必须努力读书,将来挣钱给父母和爷爷奶奶搬到宁国来住,让他们呼吸绿氧,健康长寿!”两人异口同声的说道。

李易回家后。“哎呦,孙子哎,来来来,奶奶给你讲讲现在乡村的事儿吧!”奶奶口齿不清地道,“我可是见证了伟大祖国这辉煌的六十年哩!呵呵„„”望着奶奶那空荡荡的嘴巴,李易也呵呵地笑了起来。

简评:

本文小作者通过王均朋和李易的对话及导游的介绍,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文章写作特点较新颖,构思奇特,不失为一篇佳作。

指导教师:杨桂娣

通讯地址:宁国市甲路中心小学六⑶班

邮政编码:242362

联系电话:4960040

第四篇:读《辉煌六十年——江淮巨变》有感

读《辉煌六十年——江淮巨变》有感

合肥市曙光小学 四(2)班 曾吴喆锴

指导老师:秦玉兰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也慢慢地蜕变成了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而与此同时,我们江淮这片锦绣大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天堑”到“通途”,从“小黑店”到“星级宾馆”,经历了多少代人的努力!《辉煌六十年——江淮巨变》带我们一起重温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的科教事业蓬勃发展:我省通过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途径直接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近年来,省属高校承担国家级项目能力有较大提高,新增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等。科技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截至目前,安徽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682家,其中,营业总收入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324家,10亿元以上的52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5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7家。据统计,682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约3896项,其中专利3546项(发明专利480项)。通过这些数据,大家可以明显看出:安徽的科教事业十分昌盛,展现了安徽日新月异的科教发展实力和成就。以它们为代表的安徽科教事业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力量。

六十年沧桑巨变,安徽,一向以农业大省闻名。而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的工业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海螺集团以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现在,它却成为了亚洲最大的水泥供应商。铜陵有色集团的发展也让人惊奇,企业连年高速发展,2007年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110位,其主要产品电解铜的产量位居国内第一,排名世界精炼铜企业第8位。还有奇瑞、马钢、美菱、荣事达,以及江淮汽车、两淮煤矿、安庆石化、丰原生化、合力叉车、合肥锻造……这些工业项目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布江淮大地。

六十年春华秋实,厚积而薄发。大建设如火如荼,城乡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建机场、修高速、架立交,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村村通”铺就了农民伯伯的致富路……

六十年风雨兼程,我们的家乡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为一名当代小学生,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中,相信安徽的明天更加美好!同时,我也为自己是江淮的儿女而感到骄傲、自豪!

第五篇:2002—双牌县泷泊镇城镇建设

工 作 总 结

双牌县泷泊镇人民政府

(2006年9月22日)

泷泊镇是双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镇辖16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00.9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4.5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人,其中非农人口3.6万人,2002—双牌县泷泊镇城镇建设。

2002年来,县委、县政府把以县城(泷泊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三化”进程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来抓,我们立足县情,着眼长远,把县城提质改造和拉路扩城结合起来,城镇建设累计投入4.3亿元,突出“小巧精新”特色和典型“山水”城市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率管理,多渠道投资,城镇建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我县的城镇化水平达到25.2%立下头功。目前“三纵六横”网络框架基本形成,城北、城东新区开发已经启动,城镇功能逐渐完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一)规划工作日益加强。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确保规划投入。2004年,财政拿出60万元资金,聘请湖南大学一流专家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科学修编。同时,加强了规划管理,加大了规划执法力度,2002年至2005年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章行为28起,查处率100%,县城“一书两证”发放率达到100%。

(二)城镇设施逐步配套完善。一是提质.2005年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高标准完成了紫金中路“三线下地”、人行道改造、绿化和亮化等四大改造。同时,投资4000多万元,打造了文化广场、商业广场和交通广场三个亮点,亮化、美化了临街建筑物。二是扩容。2002年以来,拉通、硬化了平阳路、阳明路、紫阳路等主要街道;投资700多万元在城北工业小区建成了长1300米,宽38米的工业大道。另外,随着潇水大桥的建设,我们在河东、河西储备了近2000亩土地作为前期开发的基础。同时,我们坚持走产业扩城之路,在城北开发小区,采取系列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和鼓励民间投资,引进大自然木业公司等8大绿色工业企业,年产值逾亿万元,绿色工业园建设已初具规模。三是配套。投资1800万元的县城自来水供水设施改造,已完成投资近600万元,日供水能力提高了1.5倍。环卫、绿化、公交和亮化设施逐渐完善,主要街道安置了美观适用的果皮箱,修建了较高规格的市内停车亭,架设了高杆路灯;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7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县城的净化、亮化和美化。

(三)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在投入上,我们努力改革城市投融资体系,变政府一家投入为社会多方共建,形成了城市建设投入产出的循环,工作总结《2002—双牌县泷泊镇城镇建设》。一是向上争取。2002年以来,已争取上级扶持资金4000多万元。二是银行贷款。2004年,通过组建城建投资开发公司,用市场化的理念来经营城市,储备城市土地,捆绑城建基础项目向国家申贷,先后申贷近亿元,建设城北新区路网和旧城改造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构筑城市发展骨架。三是招商引资。2002年至2005年,先后筛选了八大基础设施项目,精心包装,广泛招商,共引进资金9000多万元,建设了文化、商业、交通三大广场,新增商业旺铺200多个,新增两大休闲购物中心。四是土地聚资。通过垄断一级土地市场,盘活现有房地产存量,实行统一收储、集中拍卖和组团开发,获取改造资金,打造系列商贸和休闲亮点。五是社会筹资。县里明确临街单位为旧城改造第一责任人,鼓励单位干部职工自主开发,引导山区农民进城靠镇,努力挖掘民间潜力。2002年以来,共有15个单位实行了搬迁,26个单位进行了外部装饰,1.3万农民迁入县城生活。六是业主垫资。在确保业主投资收益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业主垫资搞建设,缓解资金紧缺矛盾。在县城紫金中路提质改造中,电力、电信和广电等业主单位自筹资金400多万元完成了紫金中路的“三线下地”任务。通过六个渠道的投入,城建资金成倍增长。

(四)城镇管理得到加强。一是优化建设环境。通过组建城市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规划、质监、设计等部门实行集中、透明、承诺办公,建设手续办理时间由原来的几天缩短到现在的2个小时。通过专项整治,对强拉强卖、阻工挠工、漫天要价等不法行为大力打击,对较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个案研究,加大服务力度,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二是确保工程质量。先后出台了《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现场管理自律公约》、《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经理管理考核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措施规范施工行为,工程优良率达到35%以上。三是实行综合治理。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加大了市容市貌整治和综合执法力度,避免了多头执法和交叉执法。通过创新管理制度,出台了《双牌县城市管理暂行办法》和“十不准”通告,制订了门前“五包”责任制,全方位细化管理指标,逐户逐单位签订“五包”责任制,严格考核奖罚兑现。通过创新管理氛围,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做文明公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县城”的文明意识,文明单位日益增多,市容市貌大为改观。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