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本奇书——读《红处方》
一本奇书
——读《红处方》
1、一本由“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毕淑敏著的奇书。
2、一本关于灵魂救赎的经典之作。
3、一本远比十次二十次进行毒品危害宣传更令人警醒和远离毒品的警世之作。
4、一个关于戒毒医院里发生的光怪陆离的故事。
5、一个关于沈若鱼和简方宁两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之间的超乎生命的友情故事。
6、一幅以红处方为背景的以冷峻的笔法描绘的关于吸毒者百态和扭曲心灵的血的画卷。
7、一曲殉道者之歌,凄婉迷离,动人心魄。
第二篇:读《红处方》有感
毕淑敏的《红处方》讲述了一个戒毒医院的故事,一个救赎人生命和灵魂的故事,一个没有炮火硝烟但惊心动魄的医学战线的故事。以前对吸毒戒毒只有一点肤浅的了解,只知道毒品绝对不能碰,染上毒瘾那就是死路一条,是人的意志所不能战胜的魔鬼。毕淑敏的《红处方》带我们走进这个鲜为人知的领域,呈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战场。书中从猎杀“人兽米哈林”的故事,揭开了毒品血腥恐怖的冰山一角。在西伯利亚“人上人”乐园,走投无路的吸毒者被圈在原始丛林中,每天被迫穿着鲜艳的服装,在山林中奔跑足够的里程,躲避来自四面八方密集的子弹,供来自莫斯科的神秘人当猎杀的野兽。如果晚上能平安回到住所,才可以得到一份毒品。米哈林是一位最老的资深人兽,具有矫健的身手,训练有素像猿人一般灵敏,是狩猎者的头号目标。然而最后,他还是倒在了一个违规的猎杀者的枪口下——在已经到达安全属地时。他要了属于他的那份毒品悲惨地死去。在这里吸食毒品人的悲惨命运和毛骨悚然的场景可见一斑。
我国在戒毒领域刚刚起步,采用的方法多是国外的经验,还属于在黑暗中摸索。“毒品的戒断,不仅是复杂的生理过程,更是一个艰巨的心理过程,一旦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戒了毒,从化验上看,毒确实排干净了,但是一有了适宜的环境,他们立即故态重盟,开始复吸。吸毒者一旦染上毒瘾,脱离毒魔的诱惑,都是一个终身的工程。据统计,大约有95%以上戒了毒的病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又开始复吸。”犹如沙上建塔,使得不少的医学工作者对戒毒领域望而却步。
试想,当一个你爱的人染上了这东西,你该怎么办?送他去戒毒?你有这个勇气?敢光明正大地把他送进医院,光明正大地去看他?恐怕很多人没有勇气的,但我相信在看到爱的人痛苦不堪、禽兽似的歇斯底里时,有的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陪”,好像此时只有这样才能证明“爱”的程度,支远是如此。
支远是火辣辣地爱着庄羽,而庄羽呢?
一个曾经美貌的女人,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慢慢丧失了自己,只留下一个空洞的躯壳,在云烟缭绕中,仇恨渐渐成长。在戒毒所几进几出中,她似乎体验到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快乐,她喜欢被人注意却不愿受人掌控,在自信被自己信任的医生家人冷漠后,她便酝酿了一场复仇记。于是,可怜的戒毒医生简方宁便成了一个受害者。
简方宁,一名美丽端庄的转业女军医,凭着她救死扶伤的崇高信念,普度众生的高尚情怀,攻坚克难的无畏精神,勇敢地担当了新建的戒毒医院院长。她带领全院的医务工作者为挽救吸毒患者于水火,与毒品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深受同仁们的敬佩。同时他也努力探索中药戒毒,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成功地治愈了一批患者。庄羽就在她第一批救治的患者中。
庄羽出于病态畸形心理,设计了罪恶的阴谋,将简方宁拖入了深渊——让简方宁不知不觉中染上了一种目前还无法根治的毒品。如果消除掉毒瘾,同时也就丧失了喜怒哀乐的感知功能,只能毫无感情,毫无知觉地活着,形同木偶……
简方宁不能容忍成为一个没有情感的躯壳,彰显着毒品的胜利。最后,她选择了自杀,视死如归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
读到此处,心中充满了悲哀,此情此果,让人难以接受!那么美丽璀璨的生命就与罪恶的毒瘾者玉石俱焚了?心中太多的不忍。我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如此残忍,让一个兢兢业业的、善良而有勇气的女人如此被命运捉弄?
记得有位大师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撕碎了给人看。简方宁的死是个悲剧,但是死的也很悲壮!简方宁用她的死宣告,人的意志绝不向毒品屈服!她用无比光辉的生命殉了她的事业。正像她所说的:“一项伟大的事业,很多时候,是要用鲜血来作祭品的。”她的死,承载着牛虻坚守信仰的灵魂,闪烁着江姐坚贞不屈的光辉,她是中华巾帼的典型!
《红处方》最后,是光明的结尾:简方宁的战友、好朋友沈若鱼,也是一名转业女军医,义无反顾地走进戒毒医院,去完成简方宁未竞的事业。无疑她会做的更好。
第三篇:红处方
红处方
人物:沈若鱼 简方宁 潘岗 庄羽 支远 席子 孟妈 护士长 栗秋 滕医生 蔡冠雄 景天星 三大伯
我向往光明,既然光明不肯接纳我,我就撕下一缕光明,带到地狱里面去,让地狱也温暖些、清洁些。
我一天天的沉没下去,招谁惹谁了?我不偷不抢,醉生梦死,多么舒服!命是我自己的,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凭什么要受别人的安排?你救了我,你就有罪,你让我看见了正常人的生活,我又回不到那里,你说我不恨你我很谁?你给了我稻草,可我浮不起来,我就得揪着你一道进污泥。
——庄羽
她是因为爱她才害她,独自咀嚼这种诡谲的爱意,使她生命的最后时光充满期望。我爱生命,但当我不可能以我热爱的方式生存时,我只好远行,我是一个捕蛇的人,我被蛇咬了,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向这种罪恶抗议。
当人们内心充满喜悦喜悦兴趣这些良性感觉时,大脑桥脑部的蓝斑内,就积聚起一种奇特的物质,我们称它为F肽。吗啡是F肽的天然模仿者。
——简方宁
这就好比快乐和痛苦是一对孪生姐妹,蓝斑是一把椅子。在正常人体,快乐和痛苦交替坐在这把椅子上,有的人是快乐的时候多,有的人是痛苦的时候多。椅子不会是空的,椅子也不可能同时做两个人。毒品是一个冒充快乐的杀手,它排挤了正常的双生姐妹,一屁股赖在蓝斑上。
——景天星
第四篇:红处方
红处方
有些书,真的,读一辈子你都毫无感觉,但是,有些书,当你翻开它第一页时,你就能被它完全地吸引,是文字是情节,也是感觉.这本书,我当然不可能在一天内就将它读完,读了多长时间呢?一个星期吧,或许时间更长一点.说实话,快要看结束时,我是那么地后悔,我为什么要选择看这本书呢?它给我的是无尽的痛苦.看得时候,心上像被压了千斤重的担子,让人呼吸不过来!我似乎终于可以明白在读毕淑敏的另一本书女心理师时,如贺顿所说,她就像一个千年老人,洞悉了那么多人世间的悲伤故事,压在心底,让她受不了.我或许正是这种感觉,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被它的新奇所吸引,却又被它伤得体无完肤.它,不是我所能接触的……
“毒品“或许在平时我可以很轻易说出口的词,这一刻,就只能给我毛骨悚然的感觉!是黑暗,让人站在黑暗中连呼吸的勇气都没有.那么那么多的人染指毒品在那么那么小的医院里轮回着他们每个人身上的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或许我也像沈若鱼,噢,不,是范青稞那样对那些故事充满着怜悯,可或许正像简方宁说的那样,他们所说的都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无非把自己描绘得更加凄惨一点.男的不外乎有老母有老婆有小孩,想让家人过得更幸福一点,女的不外乎是要供养弟妹上学然后当小三傍大款然后误入歧途.我对这些吸毒者们不是没有感情,他们,无疑是可怜的,我同情他们,我为他们感到悲哀,那么多的青春年华被他们”吸入“腹中,留给他们的是面如菜色,骨瘦如柴,在痛苦中死去.我替他们悲哀,我想他们是渴望像少年那样健壮的体魄的,要不然他们
也不会到戒毒所去,但我实在无法想象前一刻还泪流满面忏悔自己过错认为自己多么蠢时,说无论戒毒多么艰苦他都会挺过去不会复吸时,在下一秒可以躲开医生偷偷地吸食白粉.他们,最终还是输给了毒品!我实在是没有力气去骂那些患者,或许正像犯罪心理学中说的那样,他们只是药物滥用者而已,他们只不过是很不幸地见到了毒品,而我们,这些没有吸食的,不是我们的思想觉悟有多高,而是我们真的压根就接触不到那些毒品!
我可以忍受那么些黑暗,我可以忍受那些吸食的人一遍又一遍地耍无赖,我甚至可以容忍那个叫做孟妈的女人无耻的嘴脸.但是,当简方宁死去的时候,我的阵线就全部坍塌了.是的,她是女神,至少在我看来她是如此的,沉着冷静,在一切事物面前显得那么的优雅,以自己独特的判断力洞悉一切,可以说是一语中的.但是,我只是欣赏她,崇拜她,却不想做方宁第二.因为她的心已是百毒不侵,她已不是人类该有的灵魂了,那间充满着药味的病房将她浸泡了!忽然想起在高中看过的八分钟的温暖,完美如顾夕夜却也只能选择选择性遗忘,老天似乎都不太喜欢过于完美的人,让人小心呵护的同时却想轻手毁了她,于是庄羽出手了.对于庄羽,按理说我是应该仇恨她的,她干了那么一件不可原谅的事情,不,不是,”原谅”用在她身上都是亵渎了这个词.她应该受尽万种折磨在自己每日的不安中痛苦纠结的死去!是的,她必须这样!但是,我心里的恨却没有达到那么个高潮.或许庄羽从另一个方面解救了简方宁,她可以不用再和那些个大烟鬼打交道,她可以不用再去处理丈夫的背叛,她可以不用再去理会像孟妈那样无耻的女人,更重要的是,她可以不用再去考虑中国在治疗吸毒者这方面的黑暗!所以,我不恨她,我想我应该恨毒品,但毫无疑问,我是错的.美丽的罂粟花长在那里千年,不声不响……那么,我到底该恨谁?
呵呵……我就是想让一切都好起来吧!那些辛苦与毒品奋斗的专家,医务人员,警察,猎犬,愿你们一切安好.无论多么黑暗,无论多么无助,无论多么孤独,你们……
好了,我太累了,我要去睡觉了.
第五篇:《红处方》读后感
《红处方》读后感
波波折折总算把这本长篇小说看完了,总觉得电子书没有纸质的书看起来舒服,电子书总给人一种快餐式的粗读,来不及品位,来不及感动,缺少了一页一页翻书的闲静和指尖磨砂的质感,缺少了一种静气。但是终归还是读完了,没有多么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多少感动,完全是用一种旁观人的眼光去看那个离我比较遥远的另一个世界——吸毒者的世界。
看完了全书,我特别喜欢看作者的后记,因为从那里面你能看到作者游离出作品本身的心情,毕淑敏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之一,总觉得她的作品有一种余华先锋文学的感觉,总是用自己比较冰冷的视角去看待书中人物的起伏变化,但是读过之后,感到一中冰冷,凄凉。看过毕淑敏的《拯救乳房》、《鲜花手术》和她的短篇小说集,她总是以她军医的经历,从一个医生的视角去写我们所不了解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人生中比较不堪的一面,但是不能不说,她写到的确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也许我们看到的是阳光明媚的蓝天,而另一个鲜为人知的黑暗世界就并行于我们看似光明的世界,它像一张无形的网正在反扑光明,但是光明在时刻的挣扎,挣脱,但是那黑暗中的魍魉总是露出他们邪恶的尖牙,时时窥探着我们。
了解并不可怕,一知半解才可怕,世界上的许多谣言和恐惧都是从无知中产生和传播出去的,看这部小说时,让我明白了一很重要的事,其中在快要结尾处,院长简方宁问护士栗秋知道她未来的丈夫患有性病吗?栗秋很淡然的承认,她说不懂医的人可能听到这个词都非常恐惧,但是我们都知道它其实跟一场感冒病菌差不了多少。对于医学常识匮乏的我们把这个词想的如此的可怕,是因为为了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外界的我们说的一个善意的谎言。这段话给我的感触很深,其实有些事情不了解,以讹传讹,把事情传的神乎其神,欺骗了大众的眼睛,所以产生了恐慌和笑话,例如盛行一阵的“盐荒”。
作品中的人物线索并不复杂,其实简单抽离出来,主要就是以沈若鱼的眼睛看着庄羽怎样吸毒进院,到戒毒成功,对院长简方宁产生一种畸形的情感,到情感的扭曲从而复吸,策划对简方宁的报复,导致了简方宁的自杀。在故事主线索中穿插着一段段吸毒者的故事。就像沈若鱼说的,哪个吸毒者的背后不都有着一个让人痛哭流涕的故事,但是那又能改变些什么呢,有些事情发生了,就要想办法去解决,而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也许当时的情景是有挣扎和痛苦,但是选择吸毒来求得暂时快乐,只是让人觉得可笑和可悲,因为除了选择逃避,你什么都不敢去做;但是吸毒都选择了,又有什么不能或者不敢去做的呢?
文字促使人思考,总喜欢看完一本书写下点什么,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脑中留下点痕迹,“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仅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