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国无法不治

国无法不治



第一篇:国无法不治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人人守法纪,凡事依法纪,才能社会安定,什么叫遵纪守法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有关纪律,依法办事,严格恪守法律规范就叫遵纪守法。有的同学认为,讲纪律就没有自由,讲自由就不能受纪律的约束。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人走在马路上行走是自由的,但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被车撞伤,那就失去了行走的自由。因为,世界上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

学校也有学校的“法”,学校里的“法律”既包括国家的各种法令法规,也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纪律条令。有的同学不遵守中学生守则、违反校纪校规。他们对校纪校规视而不见,忽视学校对中学生仪容仪表、待人接物、行为言语等方方面面的要求,不爱护公物、乱扔垃圾、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旷课、偷窃、为一点小事结伙打架等等……这些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不文明行为严重破坏了我们美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这些违反校规校纪的同学并没有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一个人的行为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性格,一种性格久而久之会成就一种命运。命运不是一种偶然,而是行为的必然,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势在必行。遵纪守法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一种资源。人对社会有多大贡献,他就有多大价值。所以,我们必须遵纪守法,弘扬正能量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法为鉴,可以晓规则。”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学习中、生活中,都应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牢固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态度。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是一个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的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才会更加地美好。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一起携起手来,弘扬遵纪守法这一正能量。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明天,做一个新世纪的遵纪守法的合格的中学生

第二篇:国无法不治,校无法不兴演讲稿

国无法不治,校无法不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小学组18号选手,我演讲的题目是:《国无法不治,校无法不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文明,高度社会主义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守法成为我们的荣誉。

“法律”可以说是玄色的,因为它在犯罪人眼前,意味着判决、处罚;“法律”亦可以说是红色的,由于它在无辜者眼前,代表着正义、公平。当某人被证据确凿的证实有罪或无罪时,法律就得到了体现,正义就得到了声张。“法”是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律”则是具体的规则,条文。“法”“律”结合起来,组成了这个社会中神圣的词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律同样也会进一步完善,由于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是要依靠法律才能稳步的前进。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法律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学法,懂法,用法,不触犯法。才能像法国的泰·德萨米在《公有法典》中说的那样:“这些神圣的法律,已被铭记在我们的心中,镌刻在我们的神经里,灌注在我们的血液中,并同我们共呼吸;它们是我们的生存,特别是我们的幸福所必须的。”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一个国家即使经济实力再强,假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遵纪遵法的国民,仍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文明,强大的国家。照这个标准来看,我们离真正的强大还有相当一段间隔。固然,我国目前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框架,普法教育也一直在进行,但事实求是的讲,“遵纪守法”这四个字,还远没有成为所有公民的自觉行动。应该说,我们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固然间隔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尚需时日,但却并不缺少建立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道德传承。

民众对法纪是忠诚的,他们甚至希望看到像苏格拉底那样用生命追随自己心中神圣法律的人,古希腊雅典的“当权者”以对神不敬等罪名逮捕了苏格拉底并判他极刑。临刑前,他的朋友们决定帮他越狱,而且一切都预备妥当,但苏格拉底却说:“我的信仰中有一条就是法律的权威,既然法律判处我极刑,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遵守。”苏格拉底最终带着对法律的忠诚含笑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思想却流芳百世。

在大多数国人来看,苏格拉底确实有点迂腐:既然法纪本身不公正,那为什么还要服从呢?有人认为,由于人们的道德准则与正义原则并不完全一致,也就必然存在意见分歧与矛盾。因而,为了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人人都应当遵纪守法。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现代中国,法律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制定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基本意志,我们更应当自觉遵守和维护。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不仅经济实力足够强大了,而且“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也真正成为一种被全社会广泛认同,自觉追求的公众时尚时,中华民族的实力才能软硬兼备,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人人遵法纪,凡事依法纪,则社会安宁,经济发展。倘若没有法纪的规范,失去法纪的控制,各项秩序就无从保证,人们生存,发展的环境就会遭到破坏,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如果社会与法制遭到疯狂践踏,党纪,政纪,军纪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秩序荡然无存,不仅正常生活无法进行,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维护,更甚者就连国家主席的人身自由与生存权利也得不到基本保证。这种“史无前例”的混乱无序状况,破坏了社会的安定,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巨大损失,教训极其惨痛而深刻。今天,我们仍强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要进一步告诫人们,无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军队,还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不可没了法纪的规范,不可乱了正常的秩序。

社会主义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在法治的背景下,违法乱纪就是践踏,危害社会。有的人似乎觉得违法乱纪可以拣便宜,捞好处,所以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甚至自喜于钻一下法纪的空子。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玩火行为,那些最终被绳之以法的人,在最初都毫无例外的抱有侥幸心理,以为可以超越恢恢法网,乃至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而感到骄傲。当正义的宣判来临之际,他们才开始悔恨,自责。留下了多少以警后人的教训!如果当初多一点遵纪守法的光荣感,多一点违法乱纪的耻辱感。又何止于此!

逆法而动,越规而行,不是什么勇敢的举动,恰恰正是愚昧无知的表现。这种无视实践经验,无视客观规律的行为,定不会带来什么好的后果,终究难逃法律的制裁。例如有人对交通法规尽不在意,任意穿行,当灾难降临时,既贻害自己,也贻害他人。但最后留给人们的,不是对英雄行为的扼腕痛惜,而是对冥顽落后的鄙夷和警示。

我的演讲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十不治之人

十不治之人

1、不信中医的人。

2、对医师有疑虑的人。

3、自以为是的人,又要吃西药又要吃中药的人。

4、懂一点简单中药,对医师处方指指点点的人。

5、拿到处方,不按时吃的人。

6、拿到处方,到了药房抓药,听药师说处方用量太大,这个药相反,那个药有毒等,立刻就决定不拿药了,或回头来问医师处方问题,此类患者不要治。

7、不听医师建议的人,以为光吃药,不用忌口就可以的人。比如:肝硬化是由喝酒引起,吃中药后,仍然不戒酒,怎么可能会好呢?

8、重复问同一问题的人。表示病人对医师不信任。不可治。

9、有病乱投医的人。有了重病,只要别人说什么好,就立刻去做,结果乱吃一大堆药,此类人没有主见,见风是雨,不要治。

10、平时吃一大堆不必要的药或维生素的人。生病时来看医师,随身携带一药囊,并请求询问医师何药可吃,何药不可吃,这类人除了本身疾病外,又自己增添许多本来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给医生,千万不要看。

以上十种人,奉劝所有中医师,不要去治,此类病人你就算是治好也不会感谢你,他会认为你是蒙到的,治不好就都是你的错,从不会去检讨为什么自己会得此病,别人为什么没有此病,只会怪医生不好。但是如果他们是去看西医时,态度就一百八十度转变了,完全听西医的话,就像宠物一样,主人喂食什么就吃什么,就算结果是死于西医之手,他们也不会去怪罪西医。(原文录自汉唐中医,有删改。)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谈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意思是说这六种情形没法医治:为人骄傲任性,不讲道理,是第一种不治:不爱惜身体,却拼命追求财富的,是第二种不治;衣着不知增减,饮食不知节制,不适合身体需要的,是第三种不治:阴阳和脏气的脉象已经飘忽不定,是第四种不治;形体瘦弱,不能服药的,是第五种不治:相信巫术而不相信医术的,是第六种不治。人生病,又兼有以上六种情形中的一种的,就极难医治了。所谓不治,并不是医生不会治疗,而是不可能治愈。除第四、第五种情形以外,都是患者自取其辱,不是医生无能。

第四篇:中医“十不治”

中医“十不治”

后人在扁鹊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十不治”,也就是:操欲慆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烦恼,三也;今日欲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广行杀戮,六也;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多服汤药而敌肠胃,元气渐耗,九也;以死为苦,然后以六亲眷属长生难割舍之想,十也。

操欲慆淫,不自珍重,一也。

就是说一再地我们人都是被欲望所驱使,淫是指过度。如果我们的欲望太过度的话,就不知道自己珍爱自己。这种病没法治。如果我们对自己都不珍爱的话,那么就谈什么都是很虚妄的。不可以让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

《黄帝内经》里曾经说过,就是志闲而少欲。闲在古代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栅栏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对自己的欲望有所有所约束,欲望不是不可以有,但是要少,这样呢,首先在一个层面上,它是养生的。他对身体会很少。然后你有了人,将来才会有别的东西。

病不治的是什么呢,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二也。很多人得病是因为寂寞,是因为没有情趣。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所以就比如说,有一些女士做家庭主妇,因为你没有更多的情趣,没有更多的事情可玩的,那么你回来就天天地到贼着老公,老公这也不对了,老公那也不对了。老公又不关心你了。老公又这了,又那了。这样就造成家庭的很不和谐。同时呢,这还是小事,最关键的会造病。由于你情致老压抑,你就会得病。比如说像女子得乳腺增生,乳腺结核,还有子宫,子宫肌瘤这些,其实都跟我们情绪的郁闷有很大关系。如果你过思就会伤脾,过恐就会伤志、伤肾,这样像这样性情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样就会造成方方面面的情致病。

就是怨天尤人,广生烦恼,三也。

古人把头发称作“三千烦恼丝”,头发跟烦恼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你一烦恼的话,那就肝淤,肝藏血,然后肝血的功能不强,你头发就慢慢慢慢干枯,然后变白。还有肾经不足,这是一个相。如果头发花白呢,像这种人就情绪特别不稳定。这种人很聪明。就是一会儿这么想,一会儿那么想,就是成天到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所以他头发一会阴,一会儿阳,就是变成花白了。如果说人们为已经出现的麻烦事儿烦恼,伤心又伤身也算情有可原,还有一种人,为将来所未知的事情发愁,则是典型的庸人自扰。

今日欲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

这种人很可笑,就是有点杞人忧天的意味。就天天想着明天是怎么怎么着。老是想明天我会怎么怎么样啊,明天我会不会让车撞着啊,这不是胡思乱想吗?

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

就是说如果工作了一天辛辛苦苦回来了。然后家里人老是叨唠来,叨唠去,天天在那说起来没完没了的话。使得这个人,耳目皆成荆棘。就是耳朵里也不清爽,眼睛也不清爽。看的什么都不舒服。回到家看到什么都不舒服。这也会造病。

广行杀戮,六也。

就跟那个扁鹊的六不治就很像了。他说听信巫师啊,祷啊,这些,广行杀戮。中国文化还讲一句话,就是如果杀生以求生的话,你像你要是听巫师啊,他过去的巫师就是经常会祭祀,就会宰一些畜生。那么这个从中国的医学的本质上来说,就是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如果你靠杀生的方式来求生的话,那么你离生命的本意就越来越远,对生命本身并没有太大的益处。所以这是第六条。

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

就是起居没有调适好,在《黄帝内经》第一篇他就专门去讲起居和饮食的。叫做“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这个“常”是什么呢?你一定要像就是比如太阳升起的时候,人的阳气也随之而升,这样呢,太阳落山的时候,然后天地万物之气都收敛了。人的气也就应该收敛。那么你如果这样的话,你就算顺应了自然。就是顺其自然。

饮食它讲究过午不食。如果做不到的话,最好每顿饭保持着七八分饱的这么一个状态。然后就是吃当季的食物。

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

就是我们说,不愿意说自己有病的事儿。比如人家一看你脸色不好,一说你有病就不高兴。这都是讳疾忌医。

那么“虚实寒热妄投”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没找对医生,这样呢,就使得虚实寒热妄投,你本来是热症,他就给你就是又误下了热药,如果你本来是寒症,又给你误下了寒凉药,那么这样都会很危险,就会造成你的病难以挽回。所以这一条呢,实际上也是在说医生,就是第一你医病人里判断不准确,你找错了医生,这样医生下错药以后,会造成你身体的无法挽回。因为这个吃药和扎针什么还不一样,扎扎进去拔出来就可取了。如果我们扎的不是要害地,对身体的损伤也不会太大。你这个药一喝下去,脏腑无语啊,脏腑也不会说话,它也不会喊,他错了,错了。赶快给我换过来。你喝进去以后,他对人体会有很大的影响。这样呢,我们身体里边,就是也会造成,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一些影响。

多服汤药而敌肠胃,元气渐耗,九也。

对于我们现在人来说,古代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没事儿就想喝这药,或者没事儿就补着,成天到晚地,病人现在也就,有一个问题动不动就去找大夫,说你给我补补吧。老是觉得自己虚,现在生活都已经很好了。谈不上很虚。营养啊,都是,都谈不上很缺失,但是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我们有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性。所以呢,如果你没事儿就去瞎吃药,瞎吃补药的话。那么这样的话就会对肠胃产生很大的,flash肠胃就负担不起,肝啊,胆啊,就负担不起这些,这些药啊,这些药性啊他就负担不起。这样就会对元气逐渐地造成损耗,那么这就是乱吃药也会造成我们身体的很多病变。就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也奉劝大家,就是能靠锻炼身体的方式,能靠洗洗脚,喝点姜糖水啊,能把这些问题解决的,就不要去乱吃药。

以死为苦,然后以六亲眷属长生难割舍之想,十也。

就是很多人惧怕死亡。经常地牵挂不断,其实牵挂也会造成我们人体的很多病。现在我们就是说有一些老太太,就觉得我生活都没有负担了,挺好的。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最起码的,你希望别人说你好。所以一出去,别人说你哪哪哪不好,或者人家说一说人家家的孩子买了别墅了。然后你本来觉得你儿女混得已经很不错了。可是你们家没买别墅,这样呢,你又郁闷住了,然后你就生病。像这种病,都属于自找的。都属于自找的病啊。就是说的你自己放不下,活得不通透,自己生出来的一些病。所以传统文化一再教育我们,就是人活得要通透一些。

《庄子-大宗师》中提到“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说泉水乾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互不相识的来得好。

那么就是说,庄子就这样表现的非常恩爱的话,不如相望于江湖。不如大家都在大海里,各游各的。就是各自去游。就是不用互相地来怜悯对方和心疼对方,每个人都保持自己健康的那种发展,这样才能够,好像是没什么情事,实际上这是一个大和谐,大融合的状态。所以这是庄子里边就是在讲这个故事,大家没事儿要好好想想,不要老牵挂那么多。这个我也想,那个我也想。首先先管好自己,这个才是最重要的。第一不要贪生怕死,要想的通透一些,第二呢,要管好自己,让生命能够尽量地活得灿烂一些。

第五篇: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云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10财务一班 毕建琴 学号:201014403256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室有洼,径尺„ „即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室虽小,但含天下之事;事虽小,亦含大事之影!《礼记·大学》记载“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事小,如一室之治;平天下事大,如天下家国为。然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自身之不修,何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养,对他以后的人身道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管理者自身具备的品质,是由他主导的相关企业和领域的根蒂。由此观之,在“管理者应注重自身的管理”这一说上,古今之说,中外之言,便不谋而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作者彼得·德鲁克曾任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型企业的顾问,而管理学,则是他一生的主要研究对象。

通常情况下,和管理有关的书籍基本上都是讲如何管理别人,但本书讲的却是如何让管理者管理自己,使管理者本身变得更加卓有成效。正如德鲁克在本书前言中所指出的观点“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没有被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是一本告诉大家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书籍。谁是管理者?是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德鲁克在本书中对管理者的定义远远超出了我们一般理解的范畴。一个知识工作者也许并没有处于一个企业或机构的最高管理层,但是他却影响着一个组织的绩效和结果。这样的知识工作者在我们的社会中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中,德鲁克也称这些知识工作者为管理者。一个管理者不管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医院,在大学,或者是在部队工作,他必须首先要去“做正确的事”。做到卓有成效是知识工作者在一个组织中的一种特殊技能。不仅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做到卓有成效,其他各组织的管理者也必须要卓有成效。德鲁克认为,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习惯:

第一,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

时间是一项限制性因素,任何生产程序的产出量,都会受到最稀有资源的限制。而在我们称之为“工作成就”的生产程序里,最稀有的资源,就是时间。时间的供给没有丝毫的弹性,时间的供需没有价格可资调节,也无法绘制边际效用曲线,时间也没有替代品。但是对这项最特殊的、无可替代的和不可或缺的资源,绝大多数人却都以为可以取用不竭。有效的管理者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

第二,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大多数的管理者重视勤奋,但忽略成果。他们耽耽于怀的是:所服务的组织和上司是否亏待了他们,是否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他们抱怨自己没有职权,结果是做事没有效果。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所谓有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及其影响;(2)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对同事和对下属;(3)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第三,发挥人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能使人发挥其长处,之抓住缺点和短处是干不成任何事情的,为实现目标必须用人之长。任何人都必定有很多的缺点和短处,但是我们可以设法使其不发生作用。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

第四,精力集中与主要领域。

管理者越是想做重大的贡献,越是需要有更长的“整块时间”。正因为面对的事物太多太杂,才需要特别专心。一次只做好一件工作,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办法。

第五,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所谓决策,通常不是“是”与“非”间的选择,最多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有效的决策人通常必先假定传统的衡量方法并非适当的衡量方法。我们之所以需要一项新决策,正表示过去的衡量方法已经不适于今天了。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首先要学会管理好自己。德鲁克的管理理念都必须落实到“实践”上来,因为管理是实践。管理者必须把学到的理念诉诸实践。因为,管理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